农业生产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指南_第1页
农业生产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指南_第2页
农业生产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指南_第3页
农业生产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指南_第4页
农业生产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指南TOC\o"1-2"\h\u1535第1章农业生物安全防护概述 468551.1农业生物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4145291.2农业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4293251.3农业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 420464第2章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414452.1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5287632.1.1地面监测技术 5277562.1.2遥感监测技术 5257422.1.3模型模拟与预测技术 552072.2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5258222.2.1指标体系构建 567382.2.2评价方法 5288722.2.3应用案例分析 513162.3农业生态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理 5195302.3.1预警体系构建 6183902.3.2预警方法 623482.3.3应急处理技术 6298072.3.4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 6839第3章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624423.1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意义 6123673.1.1价值体现 6229213.1.2保护意义 7262863.2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7165003.2.1加强立法与政策制定 772793.2.2创新保护机制 7178653.2.3强化就地保护 7261873.2.4开展迁地保护 7291223.2.5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 7873.3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 866233.3.1农作物遗传多样性利用技术 8135383.3.2畜禽遗传多样性利用技术 8181053.3.3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利用技术 8234273.3.4农业生物多样性景观利用技术 89573第4章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8147034.1农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 8186714.1.1监测方法 855094.1.2监测频次 9257834.1.3数据处理与分析 996504.2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方法 9119624.2.1农业防治 9267914.2.2生物防治 9207414.2.3化学防治 9219954.2.4物理防治 9194324.3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9245304.3.1天敌昆虫的应用 9303744.3.2病原微生物的应用 9240354.3.3植物源农药的应用 1031408第5章农药安全使用与污染防治 10275665.1农药种类与安全使用原则 10178395.1.1农药种类 10264115.1.2安全使用原则 1043295.2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10212595.2.1样品前处理技术 10206775.2.2检测技术 10175765.3农药污染防治措施 11136905.3.1优化农药使用结构 116405.3.2提高农药使用技术 11282075.3.3农药残留监控与风险评估 11244005.3.4农药废弃物处理与环保 1110770第6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1325936.1农业废弃物种类与特点 11284636.1.1种类 11246226.1.2特点 11238336.2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 124066.2.1物理处理技术 12249796.2.2化学处理技术 12152766.2.3生物处理技术 12225026.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12311306.3.1还田利用 1239756.3.2能源化利用 125296.3.3原料化利用 12238586.3.4饲料化利用 1211546.3.5基质化利用 12127176.3.6生态修复 1264736.3.7其他利用途径 1319404第7章农业水土保持与面源污染防治 1351677.1农业水土流失成因与影响 1319047.1.1成因 13173817.1.2影响 1365437.2农业水土保持技术 13200697.2.1改良耕作制度 13188377.2.2植被恢复与保护 1364987.2.3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13313787.3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14264127.3.1化肥污染防治 14110267.3.2农药污染防治 14214227.3.3农业废弃物处理 1422067.3.4生态农业建设 1431350第8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 14235888.1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1456088.1.1农田土壤质量保育技术 14324858.1.2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14104998.1.3农田水分保持与节水技术 15173088.2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1541998.2.1物理修复技术 15240488.2.2化学修复技术 15318748.2.3生物修复技术 15252098.3水体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 1597278.3.1水体物理治理技术 1530348.3.2水化学治理技术 15222658.3.3水体生物修复技术 155564第9章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体系构建与运行 16303359.1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体系构建原则 16175969.1.1综合性原则 16290309.1.2预防性原则 16108729.1.3动态调整原则 16293109.1.4科学性原则 16285209.1.5协同性原则 16116879.2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体系运行与管理 16307619.2.1防护措施实施 16236409.2.2监测预警 16108429.2.3信息管理 16162799.2.4人员培训与宣传 17300229.2.5资金保障 17231559.3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体系评估与优化 1794519.3.1评估指标体系 17290509.3.2评估方法 17312589.3.3优化策略 17324559.3.4持续改进 176344第10章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与污染防治政策法规 17194710.1我国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与污染防治政策 17967910.1.1国家层面政策 172652510.1.2部门规章与政策 173062710.2我国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与污染防治法规 17184310.2.1法律法规 18660410.2.2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182395810.3国际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与污染防治经验借鉴 18848810.3.1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政策法规 182574110.3.2国际合作与交流 183257710.3.3借鉴国际成功案例 18第1章农业生物安全防护概述1.1农业生物安全的概念与内涵农业生物安全,指的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减少生物因素对农作物、畜禽、水产品等农业生物及其生产环境的危害,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农业生物安全涉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病原微生物、害虫、杂草、外来入侵物种等生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潜在威胁。1.2农业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农业生物安全防护对于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生物安全防护有助于减少农作物、畜禽、水产品等因生物因素导致的产量损失,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强农业生物安全防护能够降低农产品中病原微生物、农药残留等风险,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农业生物安全防护对于维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1.3农业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注重生物安全的预防措施,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防治手段,降低生物风险。(2)全程监控,严格管理。从种子、种苗、种畜禽、水产苗种等源头环节,到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全过程,加强生物安全监控和管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3)科技创新,提高防护能力。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研发新型生物安全防护技术和方法,提高农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4)政策引导,社会共治。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提高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生物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农业生物安全防护的良好氛围。(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物安全风险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实施分类指导,提高农业生物安全防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2章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2.1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技术2.1.1地面监测技术(1)土壤监测技术(2)气象监测技术(3)水文监测技术(4)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2.1.2遥感监测技术(1)卫星遥感技术(2)无人机遥感技术(3)激光雷达遥感技术2.1.3模型模拟与预测技术(1)生态过程模型(2)作物生长模型(3)气候变化模型2.2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方法2.2.1指标体系构建(1)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2)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指标(3)生态环境恢复力评价指标2.2.2评价方法(1)指数评价法(2)综合评价法(3)模糊评价法(4)主成分分析评价法2.2.3应用案例分析(1)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2)农业生态环境风险评价(3)农业生态环境恢复力评价2.3农业生态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理2.3.1预警体系构建(1)预警指标选择(2)预警阈值确定(3)预警模型建立2.3.2预警方法(1)单指标预警法(2)多指标综合预警法(3)动态预警法2.3.3应急处理技术(1)污染源控制技术(2)生态修复技术(3)生物降解技术(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2.3.4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1)应急预案制定(2)应急资源保障(3)应急演练与培训(4)应急处置与评估第3章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3.1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意义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农业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种类、遗传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它不仅对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保护生物资源和文化遗产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3.1.1价值体现(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农业生物多样功能够提供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生物控制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遗传资源价值:农业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的重要遗传资源库,为生物育种提供丰富的基因源。(3)经济价值:农业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品质和抗逆性,降低病虫害发生,增加农业经济效益。(4)社会文化价值:农业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3.1.2保护意义(1)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减少粮食生产风险的重要措施。(2)适应气候变化:农业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维护生态平衡: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防止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灭绝的关键因素。(4)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与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3.2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3.2.1加强立法与政策制定制定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明保证护责任、目标和措施,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法制保障。3.2.2创新保护机制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3.2.3强化就地保护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遗传资源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3.2.4开展迁地保护针对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区域,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建立种子库、基因库和植物园等,保存珍稀濒危物种和遗传资源。3.2.5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采用生态恢复技术,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3.3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3.3.1农作物遗传多样性利用技术(1)利用地方品种和野生亲缘种进行杂交育种,提高农作物抗逆性、抗病性和适应性。(2)运用分子标记等技术,挖掘和利用优异基因资源,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的新品种。3.3.2畜禽遗传多样性利用技术(1)开展地方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高畜禽品种的适应性和抗病力。(2)利用分子育种技术,选育具有优良生产功能和抗逆性的畜禽新品种。3.3.3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利用技术(1)推广作物间作、套作、轮作等种植模式,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发生。(2)发展稻渔共作、林下经济等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3.3.4农业生物多样性景观利用技术(1)构建农业生物多样性景观,提高生态系统的观赏价值和生态旅游开发潜力。(2)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景观,开展科普教育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第4章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4.1农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4.1.1监测方法(1)目测法:通过人工观察,对农田中的有害生物种类、数量、为害程度等进行监测。(2)诱集法:利用害虫的生物学特性,采用性信息素、食物诱剂等诱集害虫,进行监测。(3)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遥感设备,对农田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进行监测。4.1.2监测频次根据农田类型、作物种类、有害生物种类及发生特点,合理制定监测频次,保证及时发觉有害生物的发生与为害。4.1.3数据处理与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掌握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和为害趋势,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4.2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方法4.2.1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虫害品种:根据当地有害生物种类,选择抗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2)调整播种期:通过调整播种期,避开有害生物的发生高峰期。(3)土壤处理:通过深翻、晒垡等措施,降低土壤中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4.2.2生物防治(1)天敌昆虫:利用天敌昆虫对有害生物进行捕食或寄生,降低有害生物种群密度。(2)病原微生物:利用病原微生物感染有害生物,达到防治目的。(3)植物源农药:利用植物源农药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4.2.3化学防治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范进行防治。4.2.4物理防治(1)诱杀法:利用灯光、色板、食物诱剂等诱杀害虫。(2)阻隔法:通过设置障碍物,阻止有害生物的传播和扩散。4.3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4.3.1天敌昆虫的应用(1)种类选择:根据当地有害生物种类,选择适宜的天敌昆虫。(2)释放技术:掌握天敌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合理确定释放时间、地点和数量。4.3.2病原微生物的应用(1)种类选择:根据有害生物种类,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病原微生物。(2)使用方法: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喷雾、拌种等防治措施。4.3.3植物源农药的应用(1)种类选择:根据有害生物种类和作物需求,选择适宜的植物源农药。(2)使用方法: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喷雾、涂抹等防治措施。第5章农药安全使用与污染防治5.1农药种类与安全使用原则5.1.1农药种类农药主要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鼠剂等。根据作用机理和化学结构,农药可分为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等。5.1.2安全使用原则(1)严格按照农药登记批准的作物、防治对象、使用方法、使用剂量和使用次数使用农药。(2)优先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3)合理轮换使用农药,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农药。(4)严格遵守农药使用间隔期,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5)加强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剩余农药的回收处理。5.2农药残留检测技术5.2.1样品前处理技术(1)溶剂萃取法:利用不同溶剂对农药残留进行提取。(2)固相萃取法:通过固定相与目标农药分子的相互作用,实现农药残留的分离和富集。(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利用超临界流体作为溶剂,实现农药残留的高效提取。5.2.2检测技术(1)气相色谱法:适用于挥发性农药残留的检测。(2)液相色谱法:适用于非挥发性农药残留的检测。(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气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的高灵敏度,适用于复杂样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4)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适用于农药多残留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5.3农药污染防治措施5.3.1优化农药使用结构(1)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2)逐步淘汰高风险、高毒农药。(3)发展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5.3.2提高农药使用技术(1)精准施药技术: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病虫害发生特点,精确控制农药使用量。(2)靶向施药技术:针对病虫害发生部位,实现农药的精准投放。(3)无人机施药技术:利用无人机进行高效、低成本的农药施药。5.3.3农药残留监控与风险评估(1)建立农药残留监测网络,定期对农产品进行监测。(2)开展农药风险评估,为农药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3)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5.3.4农药废弃物处理与环保(1)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防止环境污染。(2)推广环保型农药,降低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建立农药废弃物处理设施,提高农药废弃物处理能力。第6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6.1农业废弃物种类与特点6.1.1种类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作物秸秆、稻壳、农膜、畜禽粪便、屠宰废弃物、园艺废弃物等。这些废弃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数量庞大,成分复杂。6.1.2特点(1)可再生性:农业废弃物来源于生物体,具有可降解和再利用的特点;(2)污染性:农业废弃物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微生物,如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污染;(3)资源性:农业废弃物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资源价值。6.2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6.2.1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切割、粉碎、筛选等,目的是减小废弃物体积,便于运输和后续处理。6.2.2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用于改变废弃物的化学性质,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风险。6.2.3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昆虫等生物对废弃物进行分解、转化,实现资源化利用。主要包括堆肥、发酵、生物质能源等技术。6.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6.3.1还田利用将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作为有机肥料还田,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6.3.2能源化利用通过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料等方式,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耗。6.3.3原料化利用将农业废弃物作为原料,生产生物质复合材料、生物质活性炭等产品,实现资源高效利用。6.3.4饲料化利用将农业废弃物加工成饲料,用于畜禽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减少饲料粮消耗。6.3.5基质化利用将农业废弃物作为种植基质,用于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生产,提高产量和品质。6.3.6生态修复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改善生态环境。6.3.7其他利用途径如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质炭、生物质提取液等,应用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第7章农业水土保持与面源污染防治7.1农业水土流失成因与影响7.1.1成因农业水土流失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1)自然因素:如地形、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2)人为因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过度开发、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等;(3)农业产业结构:作物种植结构、作物布局及种植方式等。7.1.2影响农业水土流失会导致:(1)土地质量下降,土壤肥力降低;(2)水资源减少,河流湖泊污染;(3)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4)农业生产效益降低,影响农民增收。7.2农业水土保持技术7.2.1改良耕作制度(1)实行轮作、间作和套作,优化作物种植结构;(2)推广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侵蚀;(3)合理调整作物播种期,避免水土流失高峰期。7.2.2植被恢复与保护(1)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植被;(2)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3)加强草地建设与保护,提高草地质量。7.2.3水土保持工程措施(1)修建梯田、梯地,减缓坡度;(2)建设沟渠、蓄水池等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实施坡面治理,防止土壤侵蚀。7.3面源污染防治措施7.3.1化肥污染防治(1)合理施用化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2)增加有机肥施用,提高土壤肥力;(3)改进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流失。7.3.2农药污染防治(1)推广病虫害综合治理,减少农药使用;(2)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3)加强农药使用管理,防止农药污染。7.3.3农业废弃物处理(1)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利用等技术;(2)加强农膜回收利用,减少农膜污染;(3)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7.3.4生态农业建设(1)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2)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业生物多样性。第8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8.1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技术8.1.1农田土壤质量保育技术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合理轮作与间作,改善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环境;推广土壤深松和少耕技术,减少土壤侵蚀;建立农田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8.1.2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保护与恢复农田边缘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设置生物多样性岛,为有益生物提供栖息地;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引导农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8.1.3农田水分保持与节水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率;建立农田水分监测与管理体系,实现科学用水;应用保水剂和改良剂,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治理和利用农田排水,减少水资源浪费。8.2土壤污染修复技术8.2.1物理修复技术土壤置换,将污染土壤挖除,换入清洁土壤;土壤蒸汽提取,利用蒸汽将污染物从土壤中提取出来;土壤固化/稳定化,通过添加固化剂降低污染物迁移性。8.2.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淋洗,利用溶剂或溶液淋洗土壤,去除污染物;等离子体技术,通过等离子体处理土壤,降解有机污染物;土壤钝化,通过添加钝化剂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8.2.3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利用植物吸收、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微生物修复,通过接种功能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动物修复,利用土壤动物加速污染物分解和转化。8.3水体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8.3.1水体物理治理技术底泥疏浚,去除水体底泥中的污染物;水质净化,利用物理方法如过滤、吸附等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水动力调控,改善水体的流动状态,提高自净能力。8.3.2水化学治理技术化学混凝,通过加入混凝剂使污染物形成絮体沉淀;化学氧化,利用氧化剂氧化分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盐析法,通过调节水体离子强度促使污染物析出。8.3.3水体生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修复,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污染物;微生物修复,接种特定功能微生物分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生态系统构建,构建人工湿地、生物浮床等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第9章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体系构建与运行9.1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体系构建原则9.1.1综合性原则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应综合考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物安全风险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害虫、杂草等,保证防护措施全面、系统。9.1.2预防性原则以预防为主,采取主动防护措施,降低农业生物安全风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提前预测潜在生物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9.1.3动态调整原则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体系应能适应农业生产过程中生物安全风险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防护措施。9.1.4科学性原则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应依据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保证防护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9.1.5协同性原则加强各部门、各环节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保证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体系的高效运行。9.2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体系运行与管理9.2.1防护措施实施根据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体系构建原则,制定具体防护措施,并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实施。9.2.2监测预警建立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开展监测工作,及时发觉并处理潜在风险。9.2.3信息管理建立健全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体系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防护体系的运行效率。9.2.4人员培训与宣传加强农业生物安全防护体系相关人员的培训与宣传,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