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高三语文9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上学期高三语文9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上学期高三语文9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上学期高三语文9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上学期高三语文9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小季之庐山①李贺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长船倚云泊,石镜②秋凉夜。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注释】①诗歌作于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官,家境窘迫,遂于洛阳寻找出路。时隔不久,他的弟弟也离开故乡前往庐山一带谋生。②石镜,即庐山山南石镜峰。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标题点明了写作缘由,即诗人为将前往庐山谋生的小弟送行,小季,指排行最末的弟弟。B.首句交代送别地点和场景,“俎豆”指饯行的菜肴。此句写出诗人的贫困潦倒狼狈不堪。C.颈联寓情于景,选取长船、云、石镜峰、秋夜等清冷的意象,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氛围。D.尾联写诗人四顾凄迷倍感寂寞,无处倾诉,只能对月悲啼,抒发了作者深切的思乡情。14.诗中写到“老马”和“小雁”,对表达送别之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3.D14.以“老马”自比,写出自己因生活拮据无法很好地为小弟饯行的愧疚之情;把“小雁”比作远行的弟弟,想象他独自奔波的飘零孤寂,表达诗人送别时的担忧和难过。两种意象的使用使送别时的心情更复杂。【解析】【导语】李贺的《送小季之庐山》通过描写送别弟弟的场景,表达了兄弟间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生活的忧虑。诗中“老马”和“小雁”象征着诗人和弟弟的漂泊无依,清冷的意象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氛围,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前途的迷茫。【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诗人四顾凄迷倍感寂寞,无处倾诉,只能对月悲啼,抒发了作者深切的思乡情”错误,尾联是诗人描摹离别后弟弟的情形,离别之情、手足之情溢于言表。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作用的能力。首二句极写自己之贫困与狼狈,在洛阳郊外作别,无俎豆陈列以相送,所乘之马既瘦又老,自感惭愧。以“老马”自比,写出自己因生活拮据无法很好地为小弟饯行的愧疚之情;后六句遥想小弟离别后的情景。把“小雁”比作远行的弟弟,想象他独自奔波的飘零孤寂,先想象小弟过香炉峰时,身影落在鄱阳湖里,怀念小弟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其次想象小弟泊舟石镜峰的景况和心绪,长船倚云而停泊,四顾凄迷,又当石镜秋凉之夜,倍感孤寂。小弟值此情境,岂能不动乡情,无处倾诉,只能对月悲啼。两种意象的使用使送别时的心情更复杂。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诗歌,完成各题。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和风吹拂,薄云迅飞,连用3个动词,使整个画面都鲜活起来。B.第二句点明时空,天气初晴,池馆周围,新燕衔泥,软语呢喃,春意盎然。C.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瘦损不堪,词风从明快变为阴郁,诗人情感出现转折。D.上片开头两句写盎然春景,第三句抒情,自伤消瘦体弱,用的是融情入景的手法。16.简要赏析词的末句“此情惟有落花知”。【答案】15.D16.作者运用了移情的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其他人或事物均不明了作者的心情;落花与作者孤苦、飘零的命运相似;但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不能劝慰。这样写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融情入景”的手法表述有误。“沈郎”即南朝名相沈约,沈约常体弱多病,诗人化用典故,以“沈郎”自比,“以乐景写哀情”,使得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此情惟有落花知”的意思: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此情”指诗人凄凉孤寂、思乡情。“惟有”,只有,意为只有落花能够理解。“落花”指飘零的花瓣,该意象含有悲情的意思。诗人把落花看作知音,是由于词人移情于物,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诗人认为自己与落花的命运相似,都是孤苦、飘零的命运。“惟有落花知”说明除落花之外,无人知晓词人的心情。落花虽懂我的情,但它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不能劝慰。诗人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表明了词人的心绪难以排遣。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别元九后咏所怀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C.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16.比较本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答案】15.C16.(1)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怀远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体现了友情的真挚和力量。(2)王勃诗中,表达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体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情怀。【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友人问诗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理解错误,此处并非现实中诗人与友人的问答,而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离别时的场景,诗人假设友人问自己“为何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则是诗人的回答,不要说我没有送你离开,我的心已经随你远去。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开篇“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以写景起兴,既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又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秋季甫至,秋意却浓,诗人看到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为萧瑟之景,伤秋之情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又让诗人想起与友人离别时的场景,心中愈发感伤。“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一句将诗人的伤秋之情与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之情自然地连接起来。“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用虚笔写二人离别之时的大致情景。最后四句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不求朋友成群,但求知己一人,外面的世界再喧嚣,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体现了友情的真挚和力量。王诗中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惜别时同病相怜的伤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写无论空间怎样改变,时间如何推移,友情都牢不可破。世界上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豁达,“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写诗人语重心长,勉励朋友在分手的时候,千万不要象小孩子那样掏出手绢来揩眼泪,悲伤难过,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表现了诗人的高远志向和旷达情怀。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①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②怜皇树③,不学荆州利木奴④。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注】①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被贬柳州任刺史,至元和十四年病死于刺史任上,此诗作于贬官柳州时期。②楚客:指屈原。③皇树: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④利木奴:据《水经注》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曾遣人种柑千株,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他把柑树当作奴仆一样,可以谋利,所以称为“木奴”。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首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橘的喜爱和重视,次句用“遍”字形容柑叶繁茂,写出了柑橘的生长状态。B.颔联点明诗人对柑橘怀有深情,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作品引起了雅兴,诗人心交古贤,寄情橘树,表达淡泊的情怀。C.颈联写诗人眼前所见之景,用“喷雪”喻柑花洁白繁多,用“垂珠”喻柑树硕果累累。用词新颖,形象别致。D.此诗通过种柑一事,反映了作者任柳州刺史时的生活思想状况,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16.苏东坡评价柳宗元的诗歌“寄至味于淡泊”,即表面叙事平淡,实则韵味深长,暗含不平之气。请结合诗歌最后两联对其进行分析。(6分)15.C(C选项“写诗人眼前所见之景"错。“几岁开花”“何人摘实"是诗人面对亲手种植下的他树春来新叶萌发时的一种想象。)16.①颈联用词直白平易,表面上在问柑橘树多久才能开花,将来由谁来摘取果实,言外之意是,难道自己真的要在这里待到柑橘开花结果的那一天吗?不平之气,隐子问中。②尾联表面上是表达对柑树成林滋养受益的期待和喜悦,实际上是自伤还谪之久,只能望柑之成林的无奈。貌似宽解语,实则不平气。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五月一日蒙替本官不得随例入阙感怀献送相公①李频五月倾朝谒紫宸,一朝无分在清尘。含香②已去星郎位,衣锦惟思婺女③邻。折狱也曾为俗吏,劝农元本是耕人。知将何事酬公道,只养生灵似养身。【注】①此诗作于作者自请外放、出为建州(今福建南平)刺史时,此时建州盗贼四起,百姓困苦。相公:旧时对宰相的敬称。②含香:指侍奉君王。③婺女:二十八星宿之一,分野为作者故乡浙江一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紧扣题目,表达了所有朝官都去朝拜君王、自己却不在朝拜之列的失落伤感。B.颔联承接上联,交代诗人已经卸任郎官,传达出到故乡之邻建州施展抱负的渴盼。C.尾联上句陈述诗人知道如何做才能报宰相之恩,以此表达平乱、治民的坚定决心。D.虽然诗人都是离京外任,但在情感基调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截然不同。16.这首诗谈到了诗人哪些为政之道?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15.A“失落伤感”说法错误,结合注释“此诗作于作者自请外放、出为建州(今福建南平)刺史时,此时建州盗贼四起,百姓困苦”可知,诗人为民请命,勇挑重担,为国分忧,并没有因为自己不在朝拜之列而失落伤感。16.①勇挑重担,为国分忧。面对建州的混乱局面,诗人主动请求外放,平乱治民,不避艰险。②务实,从具体事务做起,不以官位高低做事,对基层工作有充分、正确的认识。既要做能依法断案的干吏,又要做劝课农桑的工作。③爱民如己,心系百姓。诗人对待百姓如同对待自己一样,体现出爱民、重民之心。结合注释“此诗作于作者自请外放、出为建州(今福建南平)刺史时,此时建州盗贼四起,百姓困苦”及诗句“衣锦惟思婺女邻”可知,诗人已经辞掉了都官员外郎一职,只想身赴盗贼四起,百姓困苦的建州任职,表明作者不避艰险,勇赴瘴疠之地的决心,表现了诗人勇挑重担,为国分忧的为政之道。结合颈联“折狱也曾为俗吏,劝农元本是耕人”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