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与治理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乡村建设与治理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乡村建设与治理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乡村建设与治理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乡村建设与治理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建设与治理作业指导书TOC\o"1-2"\h\u22491第1章乡村建设与治理概述 4274621.1乡村建设的意义与目标 4169481.2乡村治理的内涵与原则 4322681.3乡村建设与治理的关系 527662第2章乡村规划与设计 5212732.1乡村规划的基本原则 524802.1.1尊重自然原则 5261012.1.2综合协调原则 5182952.1.3公众参与原则 573472.1.4可持续发展原则 6229522.2乡村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6120262.2.1乡村发展战略规划 69982.2.2土地利用规划 6230852.2.3产业发展规划 674592.2.4基础设施规划 6297142.2.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318112.2.6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6141802.3乡村景观设计与保护 6232532.3.1乡村景观设计 6169442.3.2乡村景观保护 626249第3章乡村基础设施改善 7153463.1乡村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7161983.1.1乡村道路设施 725113.1.2乡村供水设施 7202433.1.3乡村排水设施 7269733.1.4乡村能源设施 746573.2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策略 7201743.2.1完善乡村道路设施 7228073.2.2改善乡村供水设施 724453.2.3优化乡村排水设施 869543.2.4提升乡村能源设施 826873.3乡村基础设施项目管理与维护 8267363.3.1项目管理 8167723.3.2设施维护 8147243.3.3乡村居民参与 829691第4章乡村经济发展 863044.1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8154334.1.1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8131704.1.2结构调整目标与方向 888884.1.3政策措施与实施 994934.2乡村产业发展策略与路径 95494.2.1发展优势产业 91084.2.2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9162214.2.3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998994.3乡村创新创业与就业 9204984.3.1培育创新创业环境 948214.3.2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9140364.3.3拓宽就业渠道 9190594.3.4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与就业服务体系 9881第5章乡村环境保护与治理 9258185.1乡村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991215.1.1乡村环境污染问题 10260355.1.2乡村生态破坏问题 10281555.1.3乡村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10196135.2乡村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10249475.2.1完善乡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028615.2.2强化环境监测与监管 1097225.2.3推广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10234435.2.4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10325055.2.5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1014445.3乡村环境治理实践与案例 1199135.3.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11197545.3.2乡村污水处理 115035.3.3生态修复与保护 11234535.3.4环境友好型乡村建设 11218175.3.5环保产业发展 1118608第6章乡村社会事业发展 11126976.1乡村教育事业发展 11164836.1.1强化乡村教育资源保障 11156536.1.2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11313446.1.3促进乡村教育公平 11233036.2乡村医疗卫生事业改善 1257096.2.1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266646.2.2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12184626.2.3改革乡村医疗卫生体制机制 12174656.3乡村文化事业与旅游发展 12261796.3.1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 121906.3.2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1293336.3.3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1216653第7章乡村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 12287997.1乡村治理体系构建 12156577.1.1治理体系概述 12179507.1.2治理体系构建原则 1278317.1.3治理体系构建路径 13149937.2乡村治理能力提升 13143737.2.1治理能力概述 13178767.2.2治理能力提升途径 13227127.3乡村治理创新实践 13160387.3.1创新实践概述 13311657.3.2创新实践案例 13265667.3.3创新实践启示 1319954第8章乡村民生改善与社会保障 1482018.1乡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 1470718.1.1完善基础设施 1451808.1.2发展乡村教育 14259788.1.3改善乡村卫生条件 1422828.1.4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14163338.2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4172788.2.1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14234398.2.2加强医疗保险制度建设 1454718.2.3加强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 14244708.2.4健全社会福利制度 14248188.3乡村扶贫与救助政策 15102518.3.1制定精准的扶贫政策 15285848.3.2加强产业扶贫 1517338.3.3完善救助体系 15270128.3.4深化扶贫与扶志相结合 15131128.3.5加强扶贫资金监管 15439第9章乡村法治与秩序维护 15202489.1乡村法治体系建设 15187629.1.1法治理念的宣传与普及 15196849.1.2法治队伍建设 15245609.1.3法律援助与服务 15122759.1.4法治制度建设 16154649.2乡村矛盾纠纷排查与化解 1665849.2.1矛盾纠纷排查 16207819.2.2矛盾纠纷化解 16302949.2.3调解组织建设 16141309.2.4依法处理违法行为 16273339.3乡村安全与治安管理 1661499.3.1公共安全管理 16309899.3.2治安巡逻防控 1665459.3.3治安隐患排查 16131529.3.4治安宣传教育 16249109.3.5网络安全管理 16238469.3.6防灾减灾工作 1612712第10章乡村建设与治理评估 17440010.1乡村建设与治理评估方法 173171210.1.1实地调查法 173242410.1.2比较分析法 172091910.1.3问卷调查法 17678910.1.4绩效评价法 171577210.2乡村建设与治理评估指标体系 172086610.2.1经济发展指标 173206310.2.2社会事业指标 172634710.2.3基础设施指标 171476510.2.4生态环境指标 172016210.2.5治理能力指标 172903110.3乡村建设与治理评估实践与优化建议 18153610.3.1评估实践 181127810.3.2优化建议 18第1章乡村建设与治理概述1.1乡村建设的意义与目标乡村建设是实现国家全面振兴、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改善乡村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3)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4)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增强乡村凝聚力。乡村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1)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2)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均等、生态环境良好。(3)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1.2乡村治理的内涵与原则乡村治理是指在乡村范围内,通过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实现乡村社会秩序、促进乡村发展的一种管理活动。乡村治理的内涵主要包括:(1)维护乡村社会稳定,保障村民合法权益。(2)推进乡村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村民自治水平。(3)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培育乡村文明新风。(4)优化乡村资源配置,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治理的原则主要包括:(1)法治原则:依法治理,保障村民合法权益。(2)民主原则:尊重村民意愿,发挥村民主体作用。(3)公开透明原则:加强信息公示,提高治理透明度。(4)协同共治原则: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形成治理合力。1.3乡村建设与治理的关系乡村建设与治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乡村建设为乡村治理提供物质基础和发展环境,乡村治理为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秩序维护。,乡村建设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支撑。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等,都有利于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另,乡村治理是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乡村治理,可以有效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推动乡村建设各项任务顺利实施。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第2章乡村规划与设计2.1乡村规划的基本原则乡村规划是乡村建设与治理的基础工作,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乡村规划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2.1.1尊重自然原则尊重自然原则要求乡村规划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资源、植被等自然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1.2综合协调原则综合协调原则强调乡村规划应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等方面,实现各项规划的有机结合。2.1.3公众参与原则公众参与原则要求乡村规划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2.1.4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乡村规划应注重生态、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提高乡村发展质量,为后代子孙谋福祉。2.2乡村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乡村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2.1乡村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乡村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产业布局等,为乡村发展提供总体方向。2.2.2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确定乡村各类用地布局,保障耕地保护、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2.2.3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乡村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2.2.4基础设施规划完善乡村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乡村居民生活水平。2.2.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乡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2.2.6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高乡村生态环境质量。2.3乡村景观设计与保护2.3.1乡村景观设计乡村景观设计应以尊重自然、体现地方特色、提升乡村形象为目标,充分考虑地形、植被、水体等因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要内容包括:(1)绿化景观设计:加强乡村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2)水体景观设计:保护和利用乡村水体,营造亲水空间,提高乡村景观品质。(3)建筑景观设计: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体现乡村风貌。2.3.2乡村景观保护乡村景观保护是乡村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防止生态环境破坏。(2)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迹,传承乡村文脉。(3)严格乡村建设管理,控制乡村规模,保护乡村景观风貌。(4)加强乡村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提高乡村景观价值。第3章乡村基础设施改善3.1乡村基础设施现状分析3.1.1乡村道路设施乡村道路设施是乡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乡村居民出行及农产品运输。当前乡村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道路等级低,硬化率不高;部分道路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农村客运班线覆盖率低,群众出行不便。3.1.2乡村供水设施乡村供水设施直接关系到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目前乡村供水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源地保护不力,水质污染风险较高;供水设施老化,供水能力不足;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实现自来水全覆盖。3.1.3乡村排水设施乡村排水设施是乡村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当前乡村排水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排水系统不完善,雨污不分流;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易造成内涝;部分乡村地区排水设施缺乏有效管理和维护。3.1.4乡村能源设施乡村能源设施主要包括电力、燃气等。目前乡村能源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电力供应不稳定,电压偏低;燃气普及率低,部分乡村地区尚未接通管道燃气;能源设施安全隐患较多,安全时有发生。3.2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策略3.2.1完善乡村道路设施提高乡村道路等级,提升道路硬化率;加强乡村道路养护,保证道路畅通;优化农村客运班线布局,提高群众出行便利性。3.2.2改善乡村供水设施加强水源地保护,保证供水安全;更新改造供水设施,提高供水能力;推进农村自来水全覆盖工程,保障乡村居民饮水安全。3.2.3优化乡村排水设施完善排水系统,实现雨污分流;加强排水设施建设,提高排水能力;加强排水设施管理和维护,降低内涝风险。3.2.4提升乡村能源设施稳定电力供应,提高电压合格率;推进燃气普及,逐步实现管道燃气全覆盖;加强能源设施安全管理,降低安全发生率。3.3乡村基础设施项目管理与维护3.3.1项目管理明确项目责任主体,加强项目审批和监管;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保证项目质量、进度和投资控制;加强项目后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3.3.2设施维护建立健全设施维护制度,明确维护责任主体;加大设施维护投入,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定期开展设施巡查,及时发觉并解决问题;提高设施维护人员素质,提升维护水平。3.3.3乡村居民参与鼓励乡村居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提高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加强政策宣传,提高乡村居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和支持;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保证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和效益。第4章乡村经济发展4.1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4.1.1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需建立在充分了解当前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应对乡村地区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乡村工业和服务业的现状。4.1.2结构调整目标与方向根据乡村实际情况,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与方向。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业;二是推动乡村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三是提升乡村服务业水平,培育新型服务业态。4.1.3政策措施与实施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包括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支持乡村企业发展,优化乡村金融政策,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4.2乡村产业发展策略与路径4.2.1发展优势产业根据乡村资源禀赋,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乡村旅游业等,提高乡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4.2.2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摸索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如“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推动产业链条延伸,促进产业融合发展。4.2.3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强乡村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高资源配置效率。4.3乡村创新创业与就业4.3.1培育创新创业环境优化乡村创新创业政策,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吸引和鼓励各类人才到乡村创新创业。4.3.2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教育培训、人才引进等途径,提升乡村人才素质,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4.3.3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小微企业等,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同时加强就业培训,提高乡村居民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4.3.4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与就业服务体系完善乡村创新创业与就业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激励机制,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5章乡村环境保护与治理5.1乡村环境问题及其成因5.1.1乡村环境污染问题乡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水污染主要源于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的化肥、农药以及养殖业排放的粪便污水;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活动中的化学物质输入和不当的土地利用;空气污染则与乡村生活燃料、工业排放和交通排放有关;噪声污染则多来自于乡村工业化进程中的机械设备运作。5.1.2乡村生态破坏问题乡村生态破坏表现为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森林减少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这些问题的成因复杂,主要包括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过度开发和资源利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5.1.3乡村环境问题成因分析乡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二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和监管不力;三是农民环保意识薄弱,环保行为缺乏引导和激励;四是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治理能力不足。5.2乡村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5.2.1完善乡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乡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高违法成本,保证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5.2.2强化环境监测与监管建立健全乡村环境监测网络,加大对污染源头的监管力度,及时发觉和处理环境问题。5.2.3推广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倡导绿色消费,降低乡村居民对环境的压力。5.2.4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鼓励农民参与环保行动,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5.2.5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改善乡村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乡村环境治理能力。5.3乡村环境治理实践与案例5.3.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措施,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5.3.2乡村污水处理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如湿地、生物滤池等,处理乡村生活污水,改善乡村水环境。5.3.3生态修复与保护开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5.3.4环境友好型乡村建设推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提高乡村环境质量。5.3.5环保产业发展扶持乡村环保产业,如废物回收、生物质能源等,促进乡村绿色经济发展。通过以上实践与案例,可以看出乡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在政策、技术、公众参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第6章乡村社会事业发展6.1乡村教育事业发展6.1.1强化乡村教育资源保障加强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设备配置水平。合理规划学校布局,保障乡村学生就近入学。加大财政投入,保证乡村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教育人才到乡村任教。6.1.2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施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加强素质教育,培养乡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1.3促进乡村教育公平完善乡村学生资助政策,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加强关爱和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益。6.2乡村医疗卫生事业改善6.2.1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乡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乡村卫生院(室)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医疗设备水平,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6.2.2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提高乡村医生业务水平。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乡村居民健康管理水平。6.2.3改革乡村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深化乡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6.3乡村文化事业与旅游发展6.3.1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挖掘和整理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支持乡村文化队伍建设,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传承乡村优秀文化。6.3.2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6.3.3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支持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强乡村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推动乡村文化产业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第7章乡村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7.1乡村治理体系构建7.1.1治理体系概述乡村治理体系是指在乡村范围内,以的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治理架构。构建合理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7.1.2治理体系构建原则(1)坚持的全面领导;(2)坚持依法治理;(3)坚持民主参与;(4)坚持因地制宜;(5)坚持共建共治共享。7.1.3治理体系构建路径(1)完善的组织体系,加强的建设;(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治理效能;(3)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作用;(4)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引导企业参与乡村治理;(5)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维护乡村社会稳定。7.2乡村治理能力提升7.2.1治理能力概述乡村治理能力是指乡村治理主体在推动乡村发展、维护乡村稳定、服务乡村民生等方面所具备的能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对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7.2.2治理能力提升途径(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2)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村民参与治理的能力;(3)推动科技支撑,提高乡村治理信息化水平;(4)优化政策环境,激发乡村治理活力。7.3乡村治理创新实践7.3.1创新实践概述乡村治理创新实践是指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积极摸索和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以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和水平。7.3.2创新实践案例(1)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动乡村环境治理;(2)安徽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加强村民自治监督;(3)四川省“互联网乡村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信息化水平;(4)江西省“建乡村治理”模式,发挥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作用。7.3.3创新实践启示(1)坚持问题导向,破解乡村治理难题;(2)注重总结提炼,推广典型经验;(3)强化政策支持,激发创新动力;(4)加强协同配合,形成治理合力。第8章乡村民生改善与社会保障8.1乡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8.1.1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乡村居民生活水平,首要任务是完善基础设施。应加大对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乡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8.1.2发展乡村教育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改善乡村学校硬件设施,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素质。8.1.3改善乡村卫生条件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乡村居民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8.1.4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8.2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8.2.1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乡村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养老保险待遇,保证乡村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8.2.2加强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优化乡村医疗保险政策,提高医疗保险待遇,降低乡村居民看病负担,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8.2.3加强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为乡村居民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减轻失业和工伤带来的生活压力。8.2.4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加强乡村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为特殊群体提供关爱和帮助,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8.3乡村扶贫与救助政策8.3.1制定精准的扶贫政策针对乡村贫困人口,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保证扶贫政策精准到户、精准到人。8.3.2加强产业扶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致富,提高乡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8.3.3完善救助体系建立和完善乡村救助体系,对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受灾群众等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8.3.4深化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激发乡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助力脱贫致富。8.3.5加强扶贫资金监管保证扶贫资金安全、合规使用,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助力乡村扶贫工作取得实效。第9章乡村法治与秩序维护9.1乡村法治体系建设9.1.1法治理念的宣传与普及在乡村法治体系建设中,首要任务是宣传和普及法治理念。通过举办法治讲座、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增强村民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9.1.2法治队伍建设加强乡村法治队伍建设,选拔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人员担任乡村法治辅导员,提高乡村法治工作水平。9.1.3法律援助与服务建立健全乡村法律援助与服务体系,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保障村民合法权益。9.1.4法治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乡村法治规章制度,规范乡村治理行为,保证乡村法治建设落到实处。9.2乡村矛盾纠纷排查与化解9.2.1矛盾纠纷排查建立乡村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定期对乡村各类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9.2.2矛盾纠纷化解针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采取调解、协商、仲裁等方式进行化解,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9.2.3调解组织建设加强乡村调解组织建设,提高调解员业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