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点大串讲 期中最后一课冲刺【复习方法+考前串讲+考前猜押+答题指导】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点大串讲 期中最后一课冲刺【复习方法+考前串讲+考前猜押+答题指导】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点大串讲 期中最后一课冲刺【复习方法+考前串讲+考前猜押+答题指导】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点大串讲 期中最后一课冲刺【复习方法+考前串讲+考前猜押+答题指导】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点大串讲 期中最后一课冲刺【复习方法+考前串讲+考前猜押+答题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中冲刺2024-2025使用指导:1.复习指导篇:考前一周高效复习策略2.临考串讲篇:大单元知识梳理3.素养突破篇:学科核心素养4.考前猜押篇:高频考点整理5.考前方法篇:答题指导助力期中最后冲刺,夺取高分!

考前夺分宝典:最后一课最后一课考前串讲篇考前猜押篇高频考点解读考前方法篇中国近代史概述单元知识整合选择题答题指导材料题答题指导历史小论文答题指导搞定期中复习指导篇考前一周高效复习策略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实战演练篇典型例题01考前一周高效复习方法指导注意事项三:查漏补缺基本功,知识点总结变系统。这个阶段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继续查漏补缺,特别对于基础知识的查漏很重要。然后遇到没有彻底解决的知识点就回归课本和及时求助老师帮忙解决,然后接下来就是把学期学习的知识点总结成一个知识系统。只有把学过的知识点系统的整合起来,知识点才能被灵活运用。采取单元时间轴与结构图相结合,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把平时容易出错的题系统整理出错题本,考前温习,举一反三;最后再进行1次模考,提升实战能力。注意事项四:积极和老师沟通,不懂的问题尽早解决。还可以尽可能寻求老师帮助,听老师建议并作出自己的调整,让你学习方面和心态方面调整到一个平稳水平。总之,考试前一周调整好应试心态是十分重要的。不要求超长发挥,只求发挥正常就好了。注意事项一:调整心态,摒除外界干扰。具体操作方法:每天坚持体育锻炼30分钟和每顿吃饭不要吃太饱,每天保证睡眠充足,不要熬夜看书和玩游戏。每天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尽可能和考试时间一直。比如考试一般在上午8:00和下午2:30开始,那么考前一周就把每天学习的时间尽量安排在这个时间段里面。这是为了防止考试当天环境突然不一样带来的陌生感,从而会产生紧张情绪。每天规律性的学习和习惯性的生活会让自己的心态慢慢变得安静和不焦灼。注意事项二:制定切合实际的考试目标把自己的学习目标调整到自己真的可能实现的水平。然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再慢慢提高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来才不会有学习负担,学习的效果也会好很多。考前如何才能高效复习?新课结束距离期中考还有一周的时间,考前高效复习的学习方法总结经验二: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那么上课时的听课效率如何提高呢?课前要有一定的预习,这是必要的,不过预习比较粗略,无非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课本,这样课本上讲的内容、重点大致在心里有个谱了,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预习时,不必搞得太细,如果过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未免会有些松懈,有时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上课期间还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老师讲有些很熟悉的东西时,可以适当地放松一下。另外,记笔记有时也会妨碍课堂听课效率,有时一节课就忙着抄笔记了,这样做,有时会忽略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不抄笔记,不抄笔记是不行的,人人都会遗忘,有了笔记,复习时才有基础,有时老师讲得很多,在黑板上记得也很多,但并不需要全记,要记一些书上没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去记的东西。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经验一: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所有的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四十分钟就可以完成了。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每晚安排复习两三门功课,情况要好多了。考前如何才能高效复习?新课结束距离期中考还有一周的时间,考前高效复习的学习方法总结02考前串讲篇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既有统一,又有分裂,但分裂只是暂时的,而且在局部分裂中依然孕育着重新走向统一的历史因素,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古代史概述中国古代史概况

中国古代史始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重点叙述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演进,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程。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趋势1、中国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分别是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成熟时期:①政治上:禅让制→世袭制;部落联盟→国家建立;分封制逐渐形成并盛行;②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2、中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由建立到不断巩固;封建社会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①政治上: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在之后各朝代不断发展;②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③思想文化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秦朝法家独尊;汉武帝时期,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④对外关系上:由开放的对外政策逐渐走向闭关锁国;⑤科技上:由世界领先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⑥民族关系上: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中央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并加强对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考前串讲中国古代史概述考前串讲中国古代史概述中国古代史主要特征综述两条基本线索:三种社会形态:两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四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1)秦朝: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2)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3)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统一。(4)元朝:结束唐末以后分裂局面实现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序坐标距今约70

万—20万年社会形态:社会组织方式: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文明进程:距今约

7000年距今约

6000年五六千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北京人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期夏朝建立氏族聚落部落联盟奴隶制王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旧石器时代群居生活距今约

170万年元谋人距今约

3万年山顶洞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单元01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与文明的起源考前串讲单元知识整合时空线索知识体系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早期人类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群居生活旧石器时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原始农业氏族聚落炎帝、黄帝→尧舜禹禅让制部落联盟新石器时代

单元01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与文明的起源考前串讲单元知识整合思维导学两颗门齿化石北京人复原头像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牙齿化石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图一中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图二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图特点: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原因: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气候适宜,有利于原始农业发展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察图一、二,指出中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农耕文明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核心素养-时空观念远古人类北京人河姆渡人生产工具经济形式采集狩猎;迁徙、穴居生活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定居生活根据表格思考,远古人类经济形式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产工具的进步(或者生产力的提高)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良渚古城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理由:①良渚古城出现了宫殿、大型公共设施;②良渚古城墓葬中出现了王权物化标志;③良渚古城中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良渚古城的城内建筑、城墙、外城以及水利系统的土石方工程量达1005万m3。其中,良渚古城核心区面积约为6.3km3,是世界上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系统之一。宫殿区营建在长方形人工土台上,面积约30万m3,发现了35座长方形房址,多为南北朝向,排列整齐。发掘的墓葬显示,社会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分化和职业差别,以12号墓规格最高,出土了600余件(组)玉器,包括体量最大的“玉琮王”和“玉钺王”,标志着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同时掌握着神权、军权和王权的统治者。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根据以上考古史料判断良渚古城是否进入文明社会?并阐述理由。改革开放以来,黄帝陵迎来了海内外同胞祭祀黄帝的盛况,前来黄帝陵寻根祭祖、祭祀黄帝的人数日益增加,并逐步形成了清明节公祭、重阳节民祭的惯例。①因为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②一方面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另一方面有利于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海内外华人齐聚祭拜炎帝和黄帝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祭拜黄帝陵有何意义?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单元02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考前串讲单元知识整合时空线索

单元02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考前串讲单元知识整合思维导学约前2070年朝代更迭:约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前770年前476年前475年前356年前256年前221年社会形态: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东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制度演进:文化成就:文明进程:世袭制分封制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司母戊鼎、甲骨文金文老子、孔子百家争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都江堰时序坐标

单元02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考前串讲单元知识整合时空线索知识体系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夏商世袭制西周东周青铜器和甲骨文分封制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思想文化:老子、孔子经济:铁制农具、牛耕兼并战争推动变法图强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生产力进步政治:诸侯争霸代表商鞅变法奠定基础秦统一全国

单元02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考前串讲单元知识整合思维导学一号宫殿复原图铜鼎西周分封诸侯国示意图商代铜爵镶嵌绿松石的铜牌戴枷奴隶陶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二里头遗址①宗亲、功臣、先代贵族②王族是分封的主体③防止先代贵族作乱,巩固西周统治临淄曲阜山东观察分封制示意图思考,分封的对象有哪几类?分封有什么特点,其目的又是什么?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核心素养-时空观念该制度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对于维护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控制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方式;同时,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核心素养-历史解释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推动了边远地区的民族融合、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一说此制度的作用。夏末商末周末秦末统治者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执政者要勤于政事,关注民生。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依据材料中的图片和漫画,总结夏、商、西周、秦朝灭亡的共同原因?这对后世统治者有何启示?刻有文字的甲骨文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三星堆青铜面具西周毛公鼎及铭文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左侧是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青铜器种类丰富;工艺高超;青铜器广泛用于生活。青铜器作为礼器,反映了等级制度;根据材料,你能获取夏商周时期的哪些历史信息?利簋克盉①记录了牧野之战过程、分封制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②反映了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③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青铜器是承载文字的工具周王将太保召公分封在燕国作侯,可太保位高权重,还要继续留在宗周辅佐王室。于是太保的长子就代替他,成为第一代燕侯,同时还赐予了一些部族由燕国来管辖。武王伐纣,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根据以下史料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战国形势图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春秋争霸形势图山东临淄春秋殉马坑战国铜壶李冰石像核心素养-史料实证都江堰示意图商鞅铜方量商鞅变法材料: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街、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人物:秦孝公。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中商君在谁的支持下进行的变法?变法的措施及影响是什么?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材料一: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孟子》材料二:春秋时期各大国努力开疆拓土,以前零零碎碑的小国和部落,到这时已合并成几个大国。楚、晋、秦、齐、吴等大国开始创立郡县制……原来的封建组织一天天破坏,奏汉时期的统一规模就酝酿于这时了。——摘自童书业《春秋》积极性:大国兼并小国,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融合。消极性: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争霸兼并战争。都江堰是中国水利史上与传统科技的缩影与典范。都江堰建成后,不断改善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扩大灌溉效益,它把各组成部分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用自然规律巧妙控制和调动起来,为我们所用。它追求人与自然的一体、协调,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学价值并最终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都江堰,架起了连接古今科技文化智慧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桥梁,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从都江堰看水利如何重拾古代智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工程是如何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①都江堰利用地势和河道,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一个整体,是治水环保的典型;②都江堰利用自然条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为今天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和理念。由此可见都江堰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图2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1)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私田的不断增多,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崛起,王室衰微。(2)目的:如何有效的治理国家,巩固统治(3)经济、政治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材料二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二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材料一: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以天下为公。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文化交流与传播》材料二: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精华:以人为本、道法自然、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举例: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在创新中实现发展;学习历代先贤的智慧和情怀。(1)概括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2)请根据材料和自己的理解,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思想文化:前230年前221年前209年前207年前202年前138年前119年9年25年陈胜、吴广起义秦灭六国夺取河套、统一东南和岭南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地方:郡县制监察:刺史制度选官:察举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西汉建立秦朝建立东汉建立战国时期秦朝西汉农民起义: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统一文字:小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序坐标考前串讲单元知识整合时空线索

单元03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12课知识体系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司马迁和《史记》蔡伦改进造纸术;华佗、张仲景西汉王莽篡夺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文景之治”汉武帝统治时期巩固“大一统”王朝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休养生息反秦浪潮、楚汉之争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汉朝对西域的管理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光武中兴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单元03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考前串讲单元知识整合思维导学核心素养-史料实证秦朝形势图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铜权、铜量统一文字秦始皇像统一货币核心素养-唯物史观(1)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依据:他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2)毛泽东认为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之后实行暴政导致亡国,是应否定的。特点: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1)根据材料一指出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材料一:历史学家翦伯赞说:“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材料二:毛泽东是这样评价秦始皇的: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之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根据材料,简述郡县制的形成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地方行政管理的变化。该变化有何历史意义?材料:

春秋时期,秦国已经置县。不过,此时的秦还是一个僻居西部的小国。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而秦国置郡,还仅见于战国时期的史料记载。……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发展,促使了地缘关系取代血缘关系。

——摘编自《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过程:春秋时期置县;战国时期置郡;秦朝建立后,确立郡县制。变化: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意义:①地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核心素养-史料实证秦空心砖《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秦代刑具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1)陈胜、吴广在______(地名)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项羽率领起义军在______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巨鹿材料二: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史记•秦始皇本纪》(2)原因:秦朝的暴政;农民起义;启发:失民心者失天下,治国应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注意缓和社会矛盾。(2)结合材料,概括秦朝灭亡的原因。秦帝国的兴亡史,对当今的治国理政有何启发?大泽乡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汉高祖像汉文帝像汉并天下瓦当当汉初,承春秋战国以来五百余年的长期战争;加以秦代的暴虐,秦汉之际的扰乱,天下所渴望的是休养生息。文、景二代的政治尤能体现这一要求。所以社会上顿呈富庶之象。——吕思勉《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分析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材料中“社会上顿呈富庶之象”指的是哪一统治局面?长期战乱和秦朝残暴统治,人民渴望安定;文景之治。核心素养-历史解释金缕玉衣五铢钱汉代耧车汉代讲经图汉武帝像西汉形势图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分别说明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指出其发展趋势。图一:记录了孔子的思想言论,宣传了儒家思想。图二:在大学等教育机构讲授儒家经典,传播儒家学说,培养儒学人才。发展趋势:儒家学说是春秋以来众多学派的一支,西汉时居于主导地位,被列为正统思想,影响深远。图一

图二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都创新了一系列的制度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而且对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人们总是把“秦皇汉武”并称?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先生说:“历史上有的皇帝是一代之帝王,比如汉高祖刘邦;有的皇帝是百代之帝王,比如秦始皇和汉武帝。”所谓百代之帝王是说他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影响并没有因为统治结束而结束,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延续到此后很多时代。核心素养-唯物史观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并谈一谈你对国家统一的认识。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等。03考前猜押篇1.公元纪年换算世纪、年代(1)由年代换算为世纪,取纪年的百位数字再加1,纪年十位上的数字称为年代。(2)在历史年代尺上,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其左侧为公元前×××年,其右侧则为公元×××年。(3)每一百年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公元元年后的三个分期按从左到右顺序划分,公元前的分期顺序与之相反。2.相隔年代(1)不跨公元元年:即同为公元前或都是公元后,数字大的纪年直接减去数字小的纪年。如:2021年是西晋统一全国多少周年?即2021-280=1741周年。(2)跨公元元年:即一个为公元前纪年,另一个为公元纪年,则两者相加再减1。如:2021年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多少周年?即:2021+221-1=2241周年。3.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民国元年为1912年,所算年份数字减去1911即可。公元××年=民国××年+1911,如公元1921年=民国10年+1911。高频考点

1.年代换算问题2:北京人远古人类时间地点生产生活状况意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70万—20万年距今约3万年云南省元谋县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用打制石器;采集狩猎;使用火,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有了审美观念,会人工取火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高频考点化石:古代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时间,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被称为“化石”。如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3: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原始居民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距今年代生活地区房屋样式生产工具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距今约6000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制作骨器、角器等种植粟饲养猪、狗;打猎捕鱼制作陶器和乐器;会纺织、制衣距今约7000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干栏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高频考点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如元谋人、北京人生活的时代。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如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生活的时代。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考古发现证史价值(1)河姆渡遗址中发掘的木结构水井、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2)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七上P9:相关史事);东胡林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粟和黍原始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人面鱼纹彩陶盆)、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白陶鬶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高柄杯(七上P12:相关史事)原始手工业发展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家猪骨骼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畜牧业初步发展高频考点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考古发现证史价值贾湖骨笛(七上P9:相关史事)、河姆渡的乐器骨哨中国古代音乐发展(1)良渚古城位于浙江杭州,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并发现数量不等的玉器(七上P13:知识拓展)(2)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有宫城,城内有高等级的墓地,出土了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七上P18:知识拓展)这些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文明社会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高频考点5:黄帝、炎帝的传说传说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战役作战双方结果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炎黄子孙(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2)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3)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黄帝VS炎帝炎黄部落VS蚩尤部落炎帝战败,炎黄联盟形成打败蚩尤,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初)祖。高频考点传说与神话有神秘和神化的色彩,但其中有真实的历史成分,需要通过远古时代的遗址和文物,印证并提取其中的真实历史信息6:夏、商、周三代的更替(王位世袭制)朝代建立时间都城人物(开国/亡国)重要事件夏商西周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阳城亳;殷(盘庚迁殷)镐京禹;桀汤;纣周武王;周幽王世袭制盘庚迁殷;牧野之战(武王伐纣)分封制制度禅让制世袭制标准方式人物舜禹贤德民主推选血缘世代传承启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公天下”变成“家天下”高频考点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7:分封制目的分封标准分封对象内容实质作用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宗亲、功臣诸侯的权利——管理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积极——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消极——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为春秋诸侯争霸埋下隐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高频考点诸侯国分布特点:主要在黄河中下游诸侯国分布特点形成原因:西周实行分封制,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当时中原文明的核心区域,故分封诸侯国集中且众多8:青铜工艺、甲骨文(青铜文明)作用功能特点工艺代表饮食、祭祀及军事等由食器发展到礼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利簋[guǐ]泥范铸造法含义发现造字方法地位影响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王懿荣(1899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造字方法。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文字演变高频考点图1艺术价值:四柱足中空,造型别致。纹饰大气美观,惟妙惟肖图2艺术价值:造型简洁、生动逼真、优美雄奇,寓静于动,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9: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方面表现作用经济政治思想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步瓦解各国变法改革,封建制度开始确立“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出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大国兼并小国,为以后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铁农具和牛耕为取得胜利,采取不同思想学说百家争鸣经济和政治的变革促进了思想的繁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农业深耕细作,生产力提高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产生私田,井田制遭破坏,高频考点10:商鞅变法背景目的时间人物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性质意义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一场比较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根本原因:商鞅变法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2)主观因素:①秦国改革决心大,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②商鞅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③吸取和借鉴了前人变法的经验,变法举措得当高频考点11:都江堰时间人物地点功能影响认识公元前256年秦国李冰成都的岷江防洪、灌溉、水运等。(1)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2)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高频考点充分反映出中国古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体现了中国古人具有非凡的创造力12:老子和孔子人物简介地位著作思想主张启示老子孔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姓李名耳春秋后期鲁国人辩证地看待问题①顺应自然;②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③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论语》《春秋》◎政治思想:①核心思想是“仁”②主张以德治国;③主张实行德政。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教育思想: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高频考点孔子推广私学对古代社会发展的意义。【答案】意义:打破了教育在等级、地域和种族上的界限;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推动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士人队伍的形成和崛起;为思想领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为之后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13:百家争鸣背景诸子百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影响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变法,旧制度的瓦解和新制度的确立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核心思想是法治,最先被统治者所采用——秦始皇)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高频考点14: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秦灭六国原因时间顺序秦朝建立时间人物都城意义(1)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2)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用人才

(3)采取了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4)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5)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咸阳秦始皇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奴隶制国家)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封建制国家)分裂后又统一的朝代秦、西晋、隋、元区分秦国和秦朝高频考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1)大一统指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统一。(2)中央集权指中央统率地方,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完全服从于中央。14: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秦始皇简介评价功绩过失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观点+活动+影响①呈现观点-例:XXX是杰出的政治军事家②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事迹),按照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的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功绩)、消极(过失)两方面;对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的,分阶段评价。③总结这些活动带来的影响秦始皇(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被誉为千古一帝(1)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首创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广建宫殿,大修陵墓,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3)实施暴政、刑罚残酷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高频考点考点15: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废除分封制,设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皇帝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三公制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理论基础—法家韩非: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建立—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顶峰—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灭亡—辛亥革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高频考点15:中央集权制度矛盾: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地方行政制度目的:加强中央集权趋势:地方权力削弱,中央权力不断集中中央集权地方完全服从中央地方受中央管辖,中央听命于皇帝,皇帝控制全国(中央集权)人治色彩浓厚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个基本矛盾专制主义皇帝专断独裁矛盾:皇权—相权中央官制措施目的:加强君主专制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巩固封建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高频考点16:秦朝统一措施方面内容影响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军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车同轨,开灵渠;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卫青、霍去病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五铢钱铜权铜量高频考点四年楚汉之争争夺帝位刘邦胜利,西汉建立17:秦的灭亡秦的暴政农民起义原因时间人物口号政权影响(1)沉重的赋税;(上交三分之二)(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刑罚残酷(严苛的法律)(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遇雨误期,按律当斩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楚”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项羽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农民战争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刘邦项羽起义战争性质变化高频考点考点18: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西汉建立时间人物都城文景之治背景人物措施表现影响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长安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2)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3)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汉文帝、汉景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充盈。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东汉—光武中兴高频考点考点19: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方面措施影响政治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制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秦始皇“焚书坑儒”高频考点汉武帝把盐铁业收归国家垄断经营的必要性:富商大贾、豪强地主垄断了盐铁业,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导致分裂割据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04考前技巧篇

1.做错选择题的“五种表现”考前技巧①.忽视题干所给的时间(时期)或者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匆忙答题。②.概念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比如:不能准确区主要原因(可能是内因)和根本原因(一定是内因);不能区分现象与本质;不能区分整体与部分等。③.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缺乏时空观念,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④.历史事件因果关系混淆。⑤.盲目墨守“成”规,拘泥于教材,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选择题答题技巧第74

2.如何进入设定的情境找到正确答案?考前技巧第一步定时期第二步定内容第三步定答案1.抓时间或时期,定位考核知识点。2.如果没有给明确时间信息,可通过提到的人物、事件等找到背后隐藏的时间。3.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便于更准备地进行判断。1.精读题干,找到关键字词或句子进行标注,从材料出发,不受限所学。2.仔细研读题目设问,确定答题内容和方向。3.如是图片题,要先看文字信息,再解读图片内容;表格题大多找各材料的共性或不同之处。1.看清题目的判断词,是选择正确还是错误选项。2.确定设问的主语,被选项主语与其是否一致。3.能覆盖题干所有信息的答案是最佳选项。4.选择有困难时,可用排除法、逻辑倒推等帮助选择。不轻易改答案。一、选择题答题技巧

题型一:文字类材料选择题考前技巧【题型特征】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新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以“能力立意”“素养立意”为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1.读: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2.找: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转折词后面往往是材料强调的重点)3.联: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4.析: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解题技法】注意:浓缩材料找大意,强调题干与选项的完全对应

题型二:图表类材料选择题考前技巧【题型特征】考查某一历史阶段(时期)的相同历史现象或者不同历史现象变化的表现、原因、特征及趋势。一般是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考查历史事件发生原因、逻辑推理获得历史结论和分析概括历史事物的特征,既考查历史学科内综合,又考查跨学科综合能力,其求答限制词主要有“反映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结论是”“解读正确的是”等。1.“三看”①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②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③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2.“四注意”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具体操作: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解题技巧】

题型三:地图、图片类材料选择题考前技巧【题型特征】地图、图片类材料题主要以地图、历史照片、图片或漫画等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解题技巧】1.“四审”:①审时间和空间②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③审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④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2.对被选项要“三判”:①判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②判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③判定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①是要以图补文;②是要以文补图;4.对图片、漫画蕴含的信息要准确理解

题型四:程度型、限定词型选择题考前技巧【题型特征】其特点是:题干与各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题干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如“根本的”、“最突出的”、“主要”、“直接”、“最早”、“主要影响”、“本质”等。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解题技法】1.排除法:排除错误的、不够严密的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的选项。2.比较分析法:分析比较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取对于题干来说更直接、更具体、更全面或更具根本性的选项。注意不能“以偏概全”“范围过大”“过于间接”等。

题型五:比较型选择题考前技巧这种类型的试题一般分成两大类:一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的共同点,可称为“求同型”;另一类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的不同点,可称为“识异型”。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隐性和显性之分,显性比较型选择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点”“本质上的相似处”等词语出现;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解题技巧】解答比较型选择题,应在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1)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究竟是“求同”还是“识异”。对“求同型”比较选择题,可采用找反例法来解答,即选项只要不符合比较对象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排除,只有都符合的才可以选择;对“识异型”比较选择题,则要按照题目要求仔细辨别判断,找出正确的选项。(2)明确比较对象,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3)按照确立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行肯定或排除。(4)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如共性与个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

题型七:因果关系型选择题考前技巧【解题技巧】注意:①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客观、主观、主要、次要、直接原因、间接、历史、根本原因等;②注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谁是因谁是果;方法:①采取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此类试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是因为”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题型八:历史概念型选择题考前技巧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这类试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解题技巧:(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题型九:评价型选择题考前技巧

特点: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以及历史结论等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命题形式:一是主体+评价类,即题干给出被评价的主体,选项提供对该主体的评价,从中选择最合适的评价。经常呈现的形式是“关于某某(可以是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的评价(或者说法、解释、表述、分析)正确的是……”。二是评价+主体类,即题干给出对某事物的评价,选项提供与评价相关的主体,从中选择最合适的主体。第83

中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方法指导考前技巧目前,我们的历史材料题主要为:文字类(文言文类、外国翻译文字类难度较大)和图片、图表类(总体难度偏大)两种。1.先读问题,后读材料。

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第84

中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方法指导考前技巧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②读懂、读透材料。简单说,读题要做到三读:读题引、读正文、读出处。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二、材料解析题答题思路与方法指导考前技巧带着问题读材料,重视材料出处,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善于提取有效信息,规范做答。如何分析材料?如何解答材料题?总的而言可从三步入手:

一读:解题的基础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二、材料解析题答题思路与方法指导考前技巧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却有讲究。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材料解析题答题思路与方法指导考前技巧

二想:解题的关键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第88

二、材料解析题答题思路与方法指导考前技巧三、答题规范(答案序号化、内容条理化、书写规范化)分点列条作答(严禁“段落式”答题);注意简洁,条理清楚,用①、②、③等序号标明题中有“分别”的要求,必须标示清楚所答的是哪个内容;问什么答什么,对题目设问,要有明确的回应,对所解答的问题应有简短的提示。严禁在答案中出现“

”等“图示”性质的写法,必须用文字表示;第89

二、材料解析题答题思路与方法指导考前技巧4、专有名词必须特别注意书写规范,严禁简写(如“半殖半封”);答案用语要求使用学科的语言,尽量使用课本语言,尤其要注意课本中结论性语言,不能表述过于口头语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5、注意全面。答案要求完整和层次分明.6、注意书写。字迹清晰、工整,卷面整洁,在指定区域作答大题号小序号应保持一致,不得变更题号和小序号。三、答题规范第90

二、材料解析题答题思路与方法指导考前技巧7、注意分值。组织答案8、注意审题。问什么答什么。对题目设问,要有明确的回应,对所解答的问题应有简短的提示。9、注意用语。答案用语要求使用学科的语言,尽量使用课本语言,尤其要注意课本中结论性语言,不能表述过于口头语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三、答题规范

三、历史小论文解题技巧考前技巧题型分析历史短文类型题目,考查学生准确辨析史料的价值,从图画中发现并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时代环境等所学知识,组织语言系统表述能力。鉴别史料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辨析和整合史料的有效内容和价值,依据正确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各种关联进行客观叙述,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提出新的解释。题型特点1.形式多样(形式开放):命题形式和材料呈现形式多变,如地图、图片、目录、公式、表格等等,始终处于探索与创新之中。2.重大主题(内容开放):命题内容往往涉及历史的核心素养和重大学科理论问题,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抗日战争相关学术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3.立意高远(立意开放):史学立意和社会立意、价值立意相结合,立意开放而高远,体现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学科功能。

三、历史小论文解题技巧考前技巧规范答题历史短文试题应注意:1.注意看是否是自命题目。历史短文的写作应该和作文一样,不管是不是自命题目,在写作中一定要把题目写上,如果材料设问没有给出题目,要总体把握,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自己确定题目。提炼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没有题目,就没有主题,就不是完整的作文结构。2.细读材料,明确短文主题。明确主题内涵,从整体上审题看设问及要求。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时间范围。3.思考如何写作。从哪些角度进行组织,举哪些例子等,注重逻辑(侧重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样?)。因题而定宗旨的组合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样。4.总结升华(必不可少)。结合短文主题立意和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对文章进行升华。可以用1-2句话进行表述。(比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等)5.组织答案、表述成文。一般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这里要注意利用历史事件的背景或时间、人物或是影响等来连接历史事件,史论结合,完整表述。(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能序号化)第93

页四、观点论述题题答题方法指导考前技巧观点论述题是一种考查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题型,要求考生掌握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形成观点并进行完整论述的能力。通常表述为“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即根据材料论述历史观点题型分析第94

观点论述题题答题方法指导考前技巧解题指导观点提炼步骤:1、阅读材料,列出涉及的历史事件(列事件)2、找出材料关键句、关键词,概况材料大意①、对材料的分析,要注意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各个历史要素。②、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③、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字(如材料的出处)④、注意材料中标点符号的变化,可在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第一步:观点:阅读材料,提炼观点。要求:15个字内围绕材料

指向简洁不带符号第95

观点论述题题答题方法指导考前技巧解题指导第二步:论证:选择史实,论证观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搜寻和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要记住,孤证不立,需围绕观点,遴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作为论据论证。所遴选的史实,其中一个可以来源于材料,另一个来源于所学知识。不论是观点提炼还是论据选取,都应与“材料主题"有关,切忌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课本知识乱发挥。要求:多个史实

依靠材料

围绕观点论述全面

第96

观点论述题题答题方法指导考前技巧解题指导第三步:结论:总结升华,再显观点。最后,要对全文进行总结,结论需要进一步进行升华,总结归纳。注意不是重抄一遍,重抄不得分。温馨提示:一定要紧扣观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要求:结语以综上所述,说明+重申观点,所以要怎么做(认识/启示类语句,体现出家国情怀)劳育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考前技巧典型实例【唯物史观】(1)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说明了什么?观点: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推动社会发展。(2022年版课标·学业要求)论述: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促使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推动了社会进步。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等,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唐朝农业的发展,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综上,从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说明:古代农业不断发展进步;农业生产力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不断提高。(2)观点论述

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考前技巧典型实例教材素材联中考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七上P39)材料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七上P41)材料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七上P42)【家国情怀·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观点论述结合史实说明“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考前技巧【家国情怀·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观点论述结合史实说明“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说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成为历代杰出统治者治国理政思想的来源,如唐太宗时期减省刑罚、减轻人民劳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使“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孟子提出人应该具备坚定立场、坚强意志、不屈不挠和舍生取义的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不屈斗志、担当精神和牺牲勇气,如文天祥宁死不屈,谭嗣同为变法献身。综上,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精华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典型实例考前技巧1、(2023年湖北宜昌)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该遗址属于我国(

)A.百万年人类史范畴 B.一万年文化史范畴C.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 D.原始农耕时代范畴B2.(2023年湖南怀化)考古学家在某一早期人类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头骨化石,头骨具有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额骨突出等特征;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