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同步系列2024春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与国家安全章末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新教材同步系列2024春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与国家安全章末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新教材同步系列2024春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与国家安全章末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新教材同步系列2024春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与国家安全章末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新教材同步系列2024春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与国家安全章末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环境与国家安全章末整合提升知识·

体系构建考向

·

链接高考考向1:全球变暖[命题视角]结合碳排放和碳减排的知识,考查全球变暖及其影响。伴随全球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了诸多变化,为此,人类应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维系地球生态平衡。全球变暖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会出现,该类题主要以图文资料为载体,学科知识方面考查碳排放原因及减排措施等。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考查,难度中等。[真题展示](2023年6月浙江选考)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1.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 (

)A.土壤碳含量降低 B.根系吸碳量减少C.碳净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减弱2.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答案】1.C

2.D[解析]第1题,植物多样性增加将增强光合作用,植物碳库的碳含量增加,土壤碳含量升高,A项错误;根系可吸收水、有机质、无机盐,不能吸收碳,呼吸作用可能排出碳,B项错误;植物多样性增加,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碳净排放量降低,C项正确;植物多样性增加,促进微生物活性增强,D项错误。第2题,湖滨植物有净化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释氧吸碳等作用,减少湖滨植物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A项错误;外来生物往往因缺少天敌,可能疯狂生长,破坏生态环境,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B项错误;降低湖面水位,水体减少,水体的生态功能降低,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C项错误;借鉴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把浅的湿地淤泥挖掘堆放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建设生态缓冲岛,使湿地容量增大,水体增多,同时形成水生、陆生植被,湿地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和稳定,从而起到有效的生态修复作用,D项正确。考向2:污染物的跨境转移[命题视角]结合具体案例,运用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方式,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进行考查。污染物跨境转移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会出现,该类题主要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学科知识方面考查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等。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考查,难度中等。[真题展示](2016年10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北太平洋主要“垃圾洲”(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聚集区域)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1.“垃圾洲”的固体漂浮物主要来自 (

)①大气沉降②河流输入③海洋运输④海底上泛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2.2011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甲地,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 (

)A.西北 B.东南C.东北 D.西南【答案】1.C

2.C[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垃圾洲”漂浮物主要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主要来自河流输入和海洋运输,不可能来自大气沉降和海底上泛。第2题,读图,图中甲地附近有北太平洋暖流经过,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东北方向,C项正确。考向3:自然保护区[命题视角]我国为保护生态安全而设立自然保护区,考查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措施以及对生态安全的意义。自然保护区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低,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会出现,该类题主要以具体区域为载体,学科知识方面考查自然保护区的分类、设立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等。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考查,难度中等。[真题展示](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答案】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答案】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答案】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考向4:环境保护[命题视角]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考查环境保护历程和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从国家安全角度看待环境保护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会出现,该类题主要以具体区域环境问题为载体,学科知识方面考查环境问题、对策及对国家环境安全的意义等。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考查,难度中等。[真题展示]1.(2022年新课标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呼伦贝尔草原牧草以禾本科牧草为主,伴生优质豆科牧草,两类牧草对生长空间的竞争激烈。这里土壤氮素含量低,限制了禾本科牧草的生长,但对豆科牧草的生长影响较弱。21世纪初,在草原公路两侧几千米甚至十几千米的范围内,汽车尾气导致的氮化物沉降,增加了土壤氮素含量,影响牧草生长。说明汽车尾气导致的氮沉降对呼伦贝尔草原公路两侧牧草的影响。【答案】氮素含量增加,不再成为当地土壤牧草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禾本科牧草能够获得相对充足的氮素供应,长势改善,能竞争到更多的生长空间,覆盖度和多样性提高;豆科牧草在种间竞争中的优势减弱,部分资源被禾本科牧草侵占,覆盖度和多样性减小。总体上,群落结构改变,多样性增大,但优质的豆科牧草减少,杂类草增加。2.(2020年7月浙江选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河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材料二冬半年,河南省有时会发生大气污染现象。某年11月28日至12月5日该省发生了一次污染天气过程。下表为5个站点所在地此阶段的空气质量统计表。站点日期28日29日30日1日2日3日4日5日安阳45445556郑州44345425商丘32345333南阳34234432三门峡34325432(1)河南省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从地形类型看,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答案】西高东低平原(2)与安阳相比,简述南阳此次污染天气的特点,并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