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2说明文阅读-2022年八年级语文(原卷版)_第1页
作业12说明文阅读-2022年八年级语文(原卷版)_第2页
作业12说明文阅读-2022年八年级语文(原卷版)_第3页
作业12说明文阅读-2022年八年级语文(原卷版)_第4页
作业12说明文阅读-2022年八年级语文(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业12说明文阅读1.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问题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严毅梅①人类一直好奇:为何唯独我们这个物种才有语言?语言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为此,从事现代生物学、当代语言学、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科学家,研究了人类语言的起源和演化。最新的研究表明,气候可能影响了语言的形成和演化。②美国迈阿密大学的迦勒·埃弗雷特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某一地区的湿度可能对当地的语言造成影响。他们研究了3700多种语言,发现629种声调多变的语种,大多出现在非洲和南亚的湿热地区,北美、亚马逊和新几内亚的潮湿地带以及中国以南的地区,比如越南语、缅甸语等;而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干燥或干旱的地区。③我们知道,声带是负责人类发声的器官。发声时,先吸入空气,然后将声带内收和拉紧,并控制呼吸,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出声音;而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④今日多数的欧洲语言被认为源于6000多年前的原始印欧语。它最早是由气候干燥的黑海北部草原地带的先祖所使用的。因为吸入干燥的空气会令声带干涩,缺乏弹性,所以较难发出声调复杂的语言。因此,埃弗雷特认为干燥的气候可能使住在该地区的人的语言声调平和。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调。因而声调多变的方言一般出现在气候潮湿的地区。比如粤语中共有9个声调,而北方人则习惯了普通话的4个声调。⑤埃弗雷特认为,这意味着在漫长的岁月中,气候是影响语言形成和演化的要素之一。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难度较大,因为控制声带的肌肉必须调整才能发出新的声调。(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有删改)(1)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研究了3700多种语言,发现629种声调多变的语种。(列数字)B.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干燥或干旱的地区。(举例子)C.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下定义)D.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调。(作比较)(2)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中加点词“大多”表示对范围的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B.第③段写人类发声的基本原理,与“语言的形成和演化受气候的影响”没有直接关联,因此可以删去。C.第④段中加点词“它”,指代的是前一句中的“原始印欧语”。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关于语言形成和演化的科学研究成果。(3)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我小时候第一次到海边,就做了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把螺壳拿到耳边听一听。我听到了一些声音,仿佛来自很远的地方,而有些人似乎把它叫做大海的声音。这种声音是怎么出现的呢?似乎没有东西发出任何声音,那我们听到的是什么?我们可以做几个小实验观察一下。首先,我们注意到,无论是螺壳还是水杯,都没有办法完全罩住耳朵,耳朵和容器之间总有缝隙,其中的空间总与外界相连。如果想办法将这些缝隙堵死,你会发现声音好像消失了,或者至少是变小了很多。这就说明,这个声音跟外界有关系,很有可能就是来自外界。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小的对比试验:在房间里开一下风扇或者空调,调到噪音比较大的模式,然后听一下水杯;再把风扇或者空调关掉,再听一下水杯;最后躲进被窝再听一下。你会发现,似乎外部噪音比较大的时候,水杯中听到的声音也比较大;如果没什么噪音的话,听到的声音也比较小。因为其他条件都是一样的,所以这说明,水杯中的声音应该来自外部的噪音,但跟水杯和耳朵缝隙之间的空气流动没什么关系。最后,我们听声音的时候,会发现听到的声音似乎跟容器的形状有关。可以用不同的水杯或者容器来对比,而更方便的方法就是用手虚握拳罩在耳边,然后用另一只手将虚握的拳头另一端的开口覆盖又打开,你会发现声音,尤其是音调明显发生了变化。如果要考虑音调的变化的话,我们已知最熟悉的例子就是各种吹奏乐器。吹奏乐器之所以能发出声音,是因为其中的空气形成了共振腔,会将簧片或者吹嘴的声音修饰为能引起内部空气和乐器本身共振的声音。如果参照这个原理的话,水杯的声音也就很好解释了:水杯和耳朵之间形成了一个共振腔,其中的空气通过共振可以集中某些频率的声音,而外部的噪音就是“吹奏”这个共振腔的“演奏者”。这就可以解释之前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了:如果将缝隙堵上,外部噪音的空气振动无法传到内部,当然也不会听到声音;如果外部就没有什么噪音的话,没有人“吹奏”,自然也没有声音;我们能听到的声音,取决于能使共振腔中的空气产生共振的频率,所以改变共振腔的形状,声音也会随之改变。可以说,“大海的声音”,实际上就是外部窸窸窣窣的细微声音的振动,通过缝隙传到耳朵和螺壳之间的共振腔中,被空气的共振所集中,然后被我们听到而已。之所以我们会留意这种声音,是因为共振腔只会集中某些频率的声音,所以我们听到的声音有特定的音高和音色,就像乐器一样,而跟外面杂乱的噪音不一样。而之所以在海边听到的“大海的声音”更加清晰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海边不停有高低起伏的海浪声,也给我们听到的“大海的声音”赋予了一种特别的节奏。类似的想法也可以用来形象地解释量子力学中的一种神秘现象:卡西米尔效应。人们发现,如果在真空中将两块不带电的金属板平行放置,当它们贴得很近的时候,两者之间会产生一种神秘的力量,尝试将它们拖到一起。跟“大海的声音”一样,人们一开始不知道这个力的来源,因为似乎没有任何施力物体。但后来人们发现,通过量子力学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在量子场论的眼光中,真空并不空,而是充满了无法探测的电磁振动。这些振动有着不同的“声调”,而能够传到两块金属板之间的,就只有一部分“声调”的电磁振动。这种选择性就是卡西米尔效应的来源。当然,这里的解释非常粗浅,只是一种直觉上的解释,要完全正确的解释卡西米尔效应,还是要去认真学习相应的物理理论和公式。(选自:科学松鼠会)(1)小诸发现说明文的标题很有意思,有些直接提示说明内容,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有些记录了科学发现或现象,如《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还有的标题运用了修辞,非常形象生动,如《大自然的语言》、《时间的脚印》等。请你根据标题的作用和本文的特点拟一个合适的标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加点词在语句中的作用。跟“大海的声音”一样,人们一开始不知道这个力的来源,因为似乎没有任何施力物体。(3)本文选自“科学松鼠会”,这是一个致力于在大众文化层面传播科学的网站,它的宗旨是——剥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你觉得这篇说明文是如何来体现网站这一宗旨的?请从行文思路角度阐释。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在冻土带和海洋深处发现了一种可以燃烧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地质上称为天然气水合物,它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和水组成的外形像冰的白色固体物质,由于它含有大量甲烷气体,可以直接燃烧,因而俗称可燃冰。可燃冰通常存在于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呈分散状、结核状、层状或块状产出,其颜色随分子结构的不同而有白色、淡黄色、琥珀色和暗褐色等多种。可燃冰在岩石中起着粘合剂的作用,使岩石变得致密、坚硬、不透气,从而可以作为盖层把下面的天然气盖住。可燃冰的形成需要四个基本条件:第一是低温,一般要求温度低于10℃;第二是高压,一般要求压力大于10兆帕;第三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天然气供给;第四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孔隙空间。可燃冰在自然界的分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极地分布区,即高纬度的永久冻土带或大陆架上的永久冻土带,它们主要是在低温和较低压力条件下形成的。已发现的极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北极圈内,例如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的永久冻土带;另一种类型则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海底,主要蕴藏于大陆边缘水深较大的大陆坡、海山、边缘海深水盆地以及内陆海中。由于海洋的面积大于永久冻土带面积,而且气源供给更为充分,因此海底可燃冰的资源总量大于极地可燃冰资源量。1995年美国在布莱克海岭钻探了四口井,初步查明该区可燃冰的资源分布情况,据估算仅此一处的可燃冰资源量就可供美国使用一百年。2000年1月下旬,日本通产省和石油公司在静冈县御前崎近海发现可燃冰,据推测可开采的甲烷体积为7.4万亿立方米,可供日本使用140年。据权威专家估计,全球可燃冰中的总碳量大约相当于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总碳量的二倍。在标准温、压条件下,一立方米可燃冰可以释放出大约160立方米的甲烷,其能源密度是煤和黑色页岩的10倍,天然气的5倍。总之,作为一种新兴的非常规能源,可燃冰是二十一世纪潜在的能源。然而,目前对可燃冰的开采还仅限于科学家们使用的方法,不适合大规模的工业开采,因为人类在关注其作为能源的巨大可用性的同时,还必须深入研究其环境效应。但科学家们相信,工业开采可燃冰的目标不久就会实现。【材料二】由于可燃冰的稳定性较差,因此温度或压力的改变都会造成可燃冰分解而释放出甲烷。鉴于甲烷的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0倍,同时全世界海底可燃冰中的甲烷总量约为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3000倍,因此,如果可燃冰中的甲烷气大量释放到大气中,将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温室效应造成的异常气候和海平面上升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当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每年0.3%的速率在增加,而大气中的甲烷气却在以每年0.9%的速率迅速增加。因此近年来甲烷的温室效应问题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材料三】现已查明,世界各大陆边缘的海底滑塌、滑坡和浊流作用,以及里海和巴拿马北部近海的海底泥火山大多与海底可燃冰分解有关。由此产生的海底滑塌、滑坡和浊流作用还可能会毁坏海底工程设施,如海底输电、通讯电缆、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所以,海底可燃冰的分解可能造成海底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同时,可燃冰分解引起的海底地质灾害还会导致海底生态环境恶化而殃及海洋生物。(1)【材料一】依次介绍了可燃冰的物理性质、①____、②____、③____、总碳量和能源密度等内容。(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三】,说说为什么可燃冰的开发会诱发海底地质灾害。(3)联系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可燃冰这种潜在的新能源的认识。4.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材料二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铱是地球上罕见的重金属,只存在于地壳的深处,但在小行星和彗星上却大量存在。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但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团队在1989年3月1日研究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材料三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11034米。海沟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翘起来。(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早期恐龙生活在泛大陆上,泛大陆为恐龙提供了舒适的气候条件。B.恐龙不适应南极地区寒冷的气候,导致了南极地区恐龙的灭绝。C.“板块构造说”“撞击说”都能解释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D.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沟都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2)下列语句是作者在材料一、二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结合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①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②斯石英(3)说说材料三中描述的现象与上述材料中的哪个理论是相联系的。请分析作答。(4)请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相关事实,证明下面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天问一号材料一: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踏上征程。早在2300多年前,屈原就用《天问》发出了对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疑问。这也是我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的名字来源。截至2020年6月底,人类进行的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完全成功的探测任务只有19次,成功率约43%。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尽管人类在月球探测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火星全新的环境,需要全新的技术,带来全新的考验。科幻小说和电影中,火星绝对是大热门元素。“在火星上开荒种土豆”“将火星作为跳板跃至更深宇宙”……一部部作品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不光展示着目前相对成熟或能够预见的科学技术,还勾勒出人类对火星的各式幻想,不断加深着人们的好奇和向往。无论从火星身上发掘出何种奥秘,人类都能从探测中获得对自身命运的启示。倘若地球气候巨变、生物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将何去何从?火星是否会是人类最后的避难所?这些思考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摘编自邢斯馨《“天问一号”踏上征程,火星,我们来了》)材料二:从1960年至今,人类已经进行了44次火星探测活动,这让火星成为人类探测时间最长、次数最多、参与国家也最多的一颗行星。火星为何会受到人们如此钟爱?这与火星的自然条件有关。火星的地形地貌、温度、体积、一年四季等与地球最为相近。最为关键的是,根据现有航天器的探测结果,已清晰可知火星拥有海岸线遗迹、河道痕迹,湖泊冲积扇等流水地貌痕迹。因此,当前具备探测火星的技术能力的多个国家或地区对火星探测的重点之—就是寻找水的痕迹,或者探测甲烷的存在,进一步探索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这些也是行星探测的重要命题。只不过,与其他动辄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抵达的星球相比,基于现有航天能力,飞行6~7个月就能到达的火星,无疑是各国开展行星探测的首选目标。我国的“天问一号”计划通过—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我国60多年航天事业发展的积累,人造卫星升空,探月工程连战连捷的经验,大推力运载火箭、超1亿公里测控、探测器研制等技术的突破,都为火星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断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摘编自冯华《下一站,火星》)材料三:TheVerge网站指出,“天问一号”是中国迄今最雄心勃勃的太空探索任务,若任务圆满成功,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让漫游车在火星上成功着陆并运行的国家,也是首个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任务的国家。德国媒体报道中国“新型火箭经受住考验”,为中国实现后续雄心勃勃的航天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问一号”不仅有望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和声望,也将激励本国青少年,让青少年热爱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并在长大后投身相关职业领域,以促进中国科技领域的发展进步。《德国之声》报道,中国一直乐于强调与国际伙伴的合作,除了俄罗斯外,中国也与奥地利空间研究所等机构合作。与此同时,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厅、国际宇航大会、欧洲空间局、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巴西、法国,巴基斯坦和俄罗斯在“天问一号”发射前已向中国发出祝贺视频或贺电,并表达深化合作的愿望。外媒纷纷表示,近十多年来,中国太空探索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功,“天问一号”是其中最新的一个项目,而且,中国未来还有更多雄心勃勃的太空项目。更重要的是,各国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也将进一步丰富和加深我们对火星的整体了解。(摘编自刘霞、李山《“天问一号”发射,中国太空实力提升》)(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定名为“天问一号”,这是受到2300多年前屈原所创作《天问》这首诗的影响。B.现在多个国家开始了新一轮以火星为代表的行星的探索,找到了火星存在水的痕迹或者甲烷的证据。C.火星相对于其他行星来说,距离地球较近,但并不意味着完成探测任务就轻而易举,它对技术的要求仍然很高。D.我国近十多年来,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诸如“天问—号”这样的太空探测项目。(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人类对火星进行了四十余次的探测活动,虽然成功率不足50%,但是为人类探测深空星球提供了宝贵经验。B.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火星元素多有体现,其优秀作品既展示了目前相对成熟的技术,也有对未来科学技术的预见。C.把火星作为“天问一号”的探测目标的原因是火星的地形地貌、温度、体积、一年四季等与地球最为相近。D.我国航天事业历经60多年的发展,从人造卫星发射到深入探测月球,再到对火星探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太空探索活动。(3)“天问一号”发射将给我国带来哪些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学校组织了“自豪吧,我的国!”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搜集了以下材料。请仔细阅读,完成小题。【揭开北斗面纱】①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定位系统正式实现“全球覆盖”。②GPS已经很好用了,为什么还要做一个北斗导航呢?因为GPS不属于中国。我们日常使用的GPS导航系统,主要来自美国空军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投入建设的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受惠于GPS定位系统,但同样存在潜在风险。如果战争中GPS服务遭到了人为的暂停或干扰,那么依赖于GPS的所有武器装备都将无法使用,后果不堪设想。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简称BDS)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测速、授时服务。【见识北斗优势】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系统服务功能大体相近。而中国的北斗系统在诸多方面还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②高精度的“太空灯塔”。相比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通过配置新一代原子钟,提升了卫星性能,定位精度提升1至2倍,改善了用户体验。北斗三号可以为汽车导航提供静态厘米级、动态分米级的高精度定位,实现车道级的导航。首席设计师谢军表示,测量地震后建筑物的下沉变化,即便是几毫米,都逃不过北斗的法眼。③更有效的搜救服务。北斗三号系统通过在6颗中国地球轨道卫星上搭载搜救载荷,为水上、陆地以及空中遇险目标提供定位和救援服务。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只能收到求救者发出的求救信息,救援人员是否收到,求救者无从得知。我国的北斗三号系统专门设计了反向链路,求救者不仅可以发出求救信息,还可以收到救援人员的反馈信息。这样大大增强了求救者的获救信心,从而提升了搜救成功率。④独门绝技“短报文”。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附加了通信功能-短报文,具备在没有网络信号条件下的通信功能。在无人区、荒漠等地区,或者在通信基站遭受地震、洪水、台风等破坏时,装有短报文模块的北斗终端仍能保证通信畅通。如今,“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能力显著提升,每次能发送汉字1200个,还可发送图片等信息,应用场景更为丰富。北斗的一体化功能不仅让用户知道自己“在哪儿”,也能告诉别人“发生了什么”。对北斗的这一功能,GPS之父帕金森教授盛赞道:“这是多么美妙的体验!”⑤我们何时才能用上自己的北斗呢?其实,北斗就在你我手中!卫星导航是以芯片模式搭载在硬件里,只要拥有一台装有北斗芯片的,就可以享受北斗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目前,世界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使用了北斗导航系统。【参与北斗建设】据《北斗技术与产业发展白皮书》,国内的北斗产业重点布局芯片、终端、板卡、电子地图、运营等产业链核心环节。《人民日报》一篇时文介绍,北斗导航卫星单机和关键元件国产化率达到100%。某中学做了我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调查,下图是调查结果数据统计:(1)【揭开北斗面纱】第②段中的“主要”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2)【见识北斗优势】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仔细阅读【参与北斗建设】中的图表,推测2021年后北斗卫星导航相关企业注册数量的发展趋势。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纳米机器人①在把芯片植入大脑连接之后,美国科学家近日又宣布了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借助光声断层成像技术,实时控制纳米机器人,让它们准确抵达人体某个部位,进而让纳米机器人实现药物递送,或进行智能微手术。②一般人只知道纳米技术很神奇,殊不知,让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可控地自主运动,一直以来都是个难题。因为纳米机器人太小了,小到只有我们头发丝的几十分之一,进入体内是很难定位的,尤其是进入血管后在血液的裹挟下,很快就无影无踪了。而借助光声断层成像技术实时控制后,不管纳米机器人进入到人体多么深层的组织,都能被盯得清清楚楚,管得严严实实,可以实时控制它们给病变的细胞(比如肠癌患者的肠道肿瘤处)送药,或对癌变的细胞进行微手术。③细想一下,这种新技术简直就是颠覆了人类的思维。以前我们一遇持续发烧,都是由医生来开药、打针,而现在只要往血液里植入纳米机器人,它们就可以探测到发烧原因,并游过动脉和静脉运行到适当的系统,直接对感染部位进行治疗便可以了。如此一来,患者就再也不用忍受药片的苦味和扎针的疼痛了。说白了,纳米机器人带来的是一场医学革命。④纳米机器人是一种借助最先进的芯片和纳米技术,在原子水平上精确地建造和操纵物体的机器人。据悉,现在已经可以通过3D打印,一次制造出几十万个纳米机器人,在人类无法进行操作的分子层面上对原子和细胞结构实现一系列操作。而对纳米机器人的运用,现在最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医学。在医学领域,纳米机器人是分四步完成工作的:⑤首先是巡察,在血管里放进500万个纳米机器人,它们能够24小时在人体内巡逻,一旦发现病灶便立即锁定,确认后释放所携带的药物,例如,当感冒病毒被检测出,纳米机器人便可主动打破此病毒分子层上的原子结构,从而抑制病情深入发展,使潜在病人不至于产生打喷嚏、咳嗽等症状。⑥其次是治疗,医生可以利用细菌般大小的机器人来治疗从心脏病到癌症的各种疾病:注入血管清理血液,修复以现有水平难以修复的最小细胞,乃至清除癌变。谷歌的一位科学家认为,到了2020年左右,人类的免疫系统将由纳米机器人接管;到了2030年,纳米机器人可以对病原体、肿瘤等一系列免疫系统错误进行修正。⑦第三是提升,纳米技术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为终结所有疾病,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将其运用在人类生理机能的提升方面,比如,纳米技术的前驱罗伯特﹒弗雷塔斯已设计出一款可以携带90亿个氧分子与二氧化碳分子,为一般红血球携带量200倍的纳米机器人,这一发明使得人类在跑步时,得以全力冲刺整整15分钟而不感到疲惫,这一程度的供氧量,等同于人类在水中自如憋气长达数小时之久。⑧最后是超人,让大量纳米机器人覆盖人的大脑,构成一个电极网,进而形成新的大皮层,直接读取或输入大脑信号。简言之,就是通过这个纳米机器人构成的脑机接口,最终做到人类与人类之间、人类与机器之间自由传输思想、思维,在短时间内拥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一般人类无法拥有的超能力。⑨别以为这是科幻哦,目前这一切都在实验室里紧锣密鼓地研发着,说不定哪天就会成现实——就像现在说起纳米机器人,不再是科幻一样。⑩只是,在人类发展纳米技术、AI和生命学的同时,应该保持一份敬畏和足够的清醒。因为,技术往往是把双刃剑,一旦发明和使用者失去控制,人类将可能迎来前所未有的大灾难。选自2019《工人日报》(1)选文着重介绍了纳米机器人在医学领域的运用过程,请简要概括。体内巡察,锁定病灶,释放药物;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介绍了纳米机器人借助光声断层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运用,即按照巡察、治疗、提升、超人四步完成工作的。B.选文第3段通过列举人体发烧的例子并进行比较,说明了纳米机器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颠覆了人们的思维,掀起医学革命的浪潮。C.“到了2020年左右,人类的免疫系统将由纳米机器人接管”,“左右”一词写出了纳米机器人接管人类的免疫系统的预测时间,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D.纳米技术、AI和生命学已经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基本征服了生命和自然,人类在掌握新技术的同时,可以勇往直前地进行创新创造。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疫苗的源头来源于病原体,把病原体通过灭活、人工减毒或利用基因重组等方法弱化,当弱化的病原体第一次和人体遭遇的时候,人体免疫系统会发现病毒,并制备“特异性武器”,也就是抗体,来歼灭病原体。人们如果将新冠肺炎病毒的特征信息以制剂的形式,提前交给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就会提升自身能力,在病毒大量繁殖前,及时发现并消灭它们,以达到预防新冠肺炎病毒的目的。由此可见,疫苗是一种,达到预防病毒的一种制剂。②疫苗是生命科学的皇冠。中国的疫苗正在走一条与美国和欧洲不同的道路,大多数领先的西方疫苗依赖于一些流行的技术,如基因工程病毒载体、RNA片段等。中国的三种主要候选疫苗使用的是一种传统的技术——灭活病毒疫苗,这种方法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第一种成功的流感疫苗,是迄今为止最成熟、最安全的技术。另外,我国生物科技公司自身也拥有着丰富的疫苗研发经验,比如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曾成功研制出全球第一支SARS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完成(I期临床)、中国第一支大流行流感(H5N1)疫苗以及全球第一支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应对疫情的紧迫形势下,这种医学技术的积累为新冠疫苗的研发找到了某种成功的可能性。材料二①新冠肺炎这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放大了疫苗研发的不确定性,市场机制容易失灵。因此在疫情初期,众多跨国制药公司主要出于商业考量,并未大规模投入疫苗研发。我国情况则不同,基于对新冠疫苗战略价值的深刻认识,国家要求科研攻关单位“不算经济收益账,只算人民健康账”,并给予专项资金保障。我国关于建立国家疫苗储备制度的要求,以及中国新冠疫苗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更是为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这种可信承诺强化了正向激励和预期,从而有效纠正市场失灵,加速疫苗研发进程。由下图也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三①疫苗研发涉及多个部门,“碎片化”格局主要表现在政策协调和资源共享两方面,不易构建起激励研发的制度体系。为了在紧急状态下组织动员全国优势力量实现特定科技创新目标,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于2020年2月成立疫苗专班,多部门联动,有力凝聚起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全部优势力量和要素,实现毒株分离、动物试验、产品制备、临床研究等工作“医研审产”联动,从而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前提下推动疫苗研发。②除此之外,疫苗研究人员不眠不休,技术攻关,为阻止疫情蔓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2020年1月26日,陈薇院士率领团队奔赴武汉攻克疫苗研发,在临时帐篷式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工作。4月12日,其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疫苗成为全球当时唯一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9月29日雾化吸入式疫苗在武汉开展临床实验……(1)仔细阅读材料一,在第①段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语句。(2)请结合材料二中的图表,在横线处得出恰当的结论。(3)请你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说说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能为生育、养老、教育、就业等政策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依据,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普查对象是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在境内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和外国人也属于普查对象。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七次人口普查特点对比时间特点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学的方法开展人口普查;采用登记常住人口的办法,由户主到登记站登记。1964年首次将“文化程度”“职业”等加入普查项目,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1982年首次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是中国现代人口普查工作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1990年调查项目增多,拓展到21项,汇总资料丰富,为制定人口政策和人口规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确定人口社会问题提供了翔实数据。2010年国务院于2010年5月12日颁布《全国人口普查条例》;首次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2020年首次采用电子化采集数据方式开展人口普查登记;普查项目增加居民身份证号码;增加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方式。材料三: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正式公布,全人口共14178万人。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一览表如图。

材料四:5月17日,深圳市统计局正式发布我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普查结果显示,深圳市常住人口(含深汕特别合作区)1756.01万人,与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2.40万人相比,增加713.61万人。《公报》显示,深圳龙岗、宝安、龙华人口增加较多。常住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区为宝安(447.66万人)、龙岗(397.90万人)和龙华(252.89万人),合计占全市人口比为62.55%‰。与2010年比,人口增加较多的区为龙岗、宝安、龙华、南山和光明,分别增加209.46万人、183.76万人、114.94万人、70.75万人和61.44万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新区域的人才引进,同时拉动家庭人口及相关服务人口的流入。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同时,随着深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交通的便捷,缩短了城区间的空间距离,区域一体化逐步加强。(1)阅读材料二,对比历次普查工作特点,你发现了哪些变化?请写出三点。(2)对上述材料进行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文表姐是中国公民,她在法国留学还有一年才学成归国,因疫情影响未能及时回国,可以不参加第七次人口普查登记。B.据材料一的宣传海报,一个地区有多少孩子要上学,上学难不难,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解决相关问题,有赖于详尽的人口信息。C.分析材料三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图,我们可以得知,我国人口老龄化率和城镇化率持续攀升,再创新高。D.根据材料四可以得知:宝安、龙岗、龙华三区人口数量及10年间人口增长数量位列全市前三。(3)根据材料四思考:一个地区要吸引和招揽更多人才,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4)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征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标语和口号,以下入选的三句标语,请任选一句,谈谈其妙处。①大国点名,没你不行②@所有人,人口普查需要您来打卡!③米袋子,菜篮子,关键摸清几口子!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独一无二的自然奇观——奇幻壮美的火瀑布张东亮①火瀑布也叫马尾瀑布,顾名思义,其形状因如一条马尾而得名。它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世界最美谷地”之称的约塞米蒂峡谷内。约塞米蒂峡谷因风景绝美,被誉为上帝的美和山脉的史诗。②不过,约塞米蒂峡谷最神奇之处还是瀑布。在约塞米蒂峡谷众多瀑布中,最令人叫绝的还是那条在山崖间狂泻飞舞的“火瀑布”。“火瀑布”就坐落在一块名叫酋长岩的巨大山岩上。山岩从上往下,总高度达到了609.6米。火瀑布从悬崖顶端流下,当下落到457米的时候,撞击到了花岗岩崖面,而后又下落152米左右,才真正到达山底。如此高落差,使得火瀑布景观出现时显得异常壮观。③关于火瀑布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这里曾经是印地安人的居住地,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打猎,过着平静而简朴的生活。有一天,大山突然震动起来,紧接着一条火龙从山顶直飞出来,滚烫的熔岩四处流淌,森林在燃烧,动物在奔逃,人们面临家园被毁、无法生存的悲惨境遇。为了降伏火龙,拯救族人,酋长毅然站出来,他背着巨大的弓箭,朝火龙盘踞的山顶走去……一番大战后,火龙被杀死,化成了一条瀑布在山间流淌,而酋长也筋疲力尽,身负重伤,他死后,身体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岩石,这便是酋长岩。据说,每年的二月,酋长的灵魂都会再现,当他出现时,人们便能看到那条被降伏的火龙在山崖间挣扎,这便是火瀑布的来历。④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们来到酋长岩旁边的山崖下,隔着很远,便能听到瀑布发出的响声。但此时只闻轰鸣,不见瀑布,当大家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走到树林尽头,迫不及待地扒开树叶时,只见一条金灿灿的瀑布挂在山腰,远远望去,犹如一道火焰在山岩间燃烧,难道瀑布真的在燃烧吗?⑤瀑布“着火”,其实是一种自然奇观。火瀑布流淌的并非是飞流直下的火山喷发岩浆,也不是火花,而是山顶上融化的积雪。当雪水从几百米高的山崖上飞泻而下,与落日余晖相遇,光与水两者巧妙结合,就形成了神奇的自然奇观之一“火瀑”。⑥要形成火瀑,必须具备3个条件:第一,这条瀑布的水量要足够丰富,也就是说,要有大量的雪水从山崖上飞泻而下,才能形成壮观的瀑布:第二,天气要足够好,特别是傍晚时分,天空万里无云,并且要有太阳光照射;第三,要在特定的时间段。火瀑布出现的时间一般都在傍晚,当地时间5点半左右。此时夕阳西下,万物被拉长了影子,周围的山岩在夜色侵染下变成了灰黑色,在西沉的太阳照射下,整条瀑布都被阳光的余晖染成了金黄色,远远看上去,就仿佛火山熔岩在燃烧。⑦当然,要看到火瀑布,你还必须得找准恰当的位置,并不是每个角度看过去,瀑布都在“燃烧”。只有站在合适的地方,通过恰当的角度看过去,才能看到一条流光溢彩的“火瀑布”。正因如此,缘得见其真容的人也并不算太多。⑧一般来说,“火瀑布”仅在每年的2月出现几天时间。这是因为这个瀑布是依靠山上的雪山融水为源,山上的积雪一般在每年的12月和次年1月融化,到2月时,瀑布的水流量最大。因此,火瀑布一般都在这个时间段出现。2月一过,积雪完全融化,缺少水源补充,火瀑布也就不复存在了。火瀑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奇幻美景。(选自2019年08期《资源与人居环境》)(1)小游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有想去游玩的冲动。请说说本文的标题好在何处。(2)为了把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说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科学小品的语言要求既准确又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请结合第⑥段、第⑧段画线句子说明。(3)第④⑤⑥段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4)如果小游准备去观赏“火瀑布”,根据文章内容,你会给他怎样的建议呢?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什么选址扬州三湾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建造的伟大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河道距离最长、工程规模最大和流域面积最广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旨在传承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传播运河声音。在古城扬州的正南,古运河突然左转右绕,形成了名唤“三湾”的水文景观。这是中国大运河一个特殊的水工设施,三道湾的阻水作用,使围绕扬州东侧、南侧的运河水位得以提高,从而确保了扬州城内河道的水位。“三湾抵一坝”,它既确保了航运的通畅,又提高了运河上游的水位,利于扬州城内市民的生活,是中国古代运河水工智慧的一个重要实证。随着扬州城市的扩容,过去城南的“三湾”成为今天扬州城市南部的重要发展区域,近年来相继建成了扬州三湾湿地公园、三湾体育公园、三湾城市书房等,成为扬州城内重要的文化旅游景区和百姓休闲场所。在此基础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建设,也将三湾作为重点选址。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隋唐宋时期的扬州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主要得益于大运河的开凿和经营。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扬州首凿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流域,是中国大运河的滥觞;隋炀帝杨广营都洛阳,常驻跸扬州,疏浚了洛阳和江淮江南、华中华北的水上通道,贯通了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在其基础上形成的隋唐大运河强盛了国家,发展了经济。扬州位于长江口,西可通洛阳连接丝绸之路,东可下黄海、东海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史称“扬一益二”。元代为将江淮和江南地区与首都大都直接联系,裁弯取直开通了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扬州借与长江、运河的水利之便,以及黄海、东海边的煮盐和江淮、江南的粮食,成就了运河上的盐运和漕运,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生活富庶、文化兴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选址扬州,是因为扬州见证了中国大运河的起始和发展、繁盛与衰落,以及与之相伴的国家民族的历史变迁。(来源:扬州发布(有删改))【乙】大运河博物馆定名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中国政府网公开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冠名问题的函》,同意将在扬州建设的大运河博物馆定名“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位于三湾风景区,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主体由博物和大运塔两部分组成。博物馆整体基调为唐代建筑风格,采用了巨型船只造型,同时融入风帆元素,就像运河边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巨船。大运塔则以唐塔的风格设计,塔高百米,可通过馆顶建设的长虹卧波式长廊进入高塔。站在三湾风景区最高的观景台远眺,南北两方分别可以看到一座塔尖:北边是文峰塔,曾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的起点;南边是天中塔,曾是清朝皇帝的行宫所在。文峰塔、大运塔、天中塔在运河边形成了“三塔映三湾”的景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大运河发展变迁为时间轴,空间上涵盖大运河全流域,重点展示大运河带给民众的美好生活。人们在这里将可以看到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以及运河上的水利工程、漕运盐利、商业贸易、宗教信仰、饮食风物、戏曲诗词、舟船样式、市井生活,运河沿线的自然生态、运河如何与“一带一路”交汇。简而言之,这座博物馆就是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来源:扬州发布(有删改))(1)请概括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选址“扬州三湾”的原因。(2)【甲】文中提到大运河“衰落”,请简答:什么原因导致了大运河的衰落?既然已经衰落了,为什么还要建大运河博物馆呢?(3)怡宝同学与你探讨:为什么定名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而不是“中国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呢?请你回答。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北京时间5月30日凌晨3点25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此前成功发射的天和号核心舱尾部货运对接舱口成功对接。飞船此行的主线任务是运送航天员和空间站所需的物资。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后,三名航天员正式进驻天和号核心舱,开始为期三个月的在轨驻留。三名航天员返回地球后,对接在天和号核心舱尾部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将会绕飞到天和号核心舱正前方,与节点舱正前方舱口对接。对接成功后,将会从正前方进行在轨燃料补加。【材料二】很多人不太明白为什么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要舍近求远,转移到更远的节点舱位置进行燃料补加。天和号核心舱作为未来整个天宫空间站的核心舱段,不光指挥与控制整个空间站的飞行,还负责整个空间站的在轨提升、轨道控制。虽然天和号核心舱装备了霍尔电推进器,可以长时间满足轨道精准控制任务,但是在紧急变轨等需求上,仍然需要传统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来实现。为了满足未来二十年以上的在轨飞行需求,天和号核心舱不仅在靠近推进舱的尾部设置有对接舱口,以满足物资补给和燃料补加需求,同时作为备份还在最前面的节点舱位置也加装了对接口。所以,此次天舟二号故意绕飞到正前方完成在轨燃料补加,就是为了验证备份燃料补加技术的可行性。【材料三】天舟二号在完成正前方燃料补加技术验证后,还将在天和号核心舱外部的七轴机械臂辅助下,从正前方对接舱口转移到两侧对接舱口上。天舟二号多次从正前方舱口转移到侧面舱口位置,是进行机械臂转位实验。这个过程表面上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在这背后可真的是有“奇迹创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中国航天天宫空间站基本构型目前已经确定,将会由核心舱及实验舱以“T”字形布局组成。未来,问天号、梦天号两个实验舱将长期停泊在两侧舱位上;货运飞船及后续的载人航天飞船则会在核心舱的两端完成对接。天舟二号结束任务后,将执行撤离计划,以坠入大气层中焚毁的方式谢幕。(取材于《北京晚报》等)(1)综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所承担的四个主要任务。(2)根据材料三中关于天宫空间站布局的相关内容,推断下图中甲、乙、丙三处未来的对接舱。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来了!中国空间站①北京时间4月29日11时许,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发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和核心舱是个啥②天和核心舱是中国发射的首个空间站舱段。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3个舱段,整体呈T字构型。其中,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是未来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它还具备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保障空间科学实验等能力。③为了让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长期生活更加舒适,天和核心舱在设计上较过去有了很大突破,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约50立方米,未来加上两个实验舱后,整体能够达到110立方米。空间站:“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④空间站的开建,标志着未来中国在近地轨道拥有“太空家园”将不再是梦。除天和核心舱以外,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均作为支持大规模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载荷支持舱段。⑤如果神舟飞船是一辆轿车,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就相当于一室一厅的房子,而空间站就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算是“豪宅”了。⑥据悉,空间站上将部署10余个先进科学实验柜、舱外载荷安装平台以及共轨飞行的巡天望远镜,提供空间科学实验条件,解决大规模空间应用问题。“太空家园”谁来住⑦未来“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的空间站将由谁来入住?在空间站的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安排4次载人飞行任务,每次飞行乘组是3名航天员,他们将执行空间站技术验证、建造以及科学实验的任务,乘组的驻留时间根据任务安排,长期在轨将达到3至6个月。⑧空间站不仅活动空间大,而且航天员在空间站的补给也得到了更好保障。为了让航天员实现更久地在轨停留,空间站设计了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会通过冷凝水方式回收,排泄的尿液也会回收净化,重新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使用。电解制氧时产生的氢气与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将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氧气,这也能够降低氧气的补给需求。后续任务如何建⑨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中国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期间,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3型火箭将各司其职,为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运营搭建起“天地运输走廊”。⑩中国已经和联合国外空司推进落实了第一批技术试验项目,也与多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空间科学或者航天科技方面的研究机构达成相关合作协议。⑪古有千里鲲鹏逍遥游,今看九霄天和展翅飞。伴随着长征五号B遥二火箭一飞冲天,天和核心舱即将“入列”,“完整体”的中国空间站将不再遥远。材料一:“空间站”一词来自经典著作。尽管很早就有了“空间站”这个概念,但直到1923年,欧洲火箭之父、现代航天学奠基人之一的赫尔曼·奥伯特才在其经典著作《飞向星际空间的火箭》里正式创造了“空间站”一词。然而从创造“空间站”一词到人类发射第一个空间站,其间又经历了40多年的时间。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发射了“礼炮1号”空间站,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空间站。材料二: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它的规模大约有423吨,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16国联合,先后经历12年建造完成。中国空间站在总体规模上不及国际空间站,但由我国自主建造,实现了部组件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建成中国空间站,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必将再次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A.天和核心舱是未来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具备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乘组长期驻留、保障空间科学实验等能力。B.空间站上部署10余个先进科学实验柜、舱外载荷安装平台以及共轨飞行的巡天望远镜,提供空间科学实验条件,解决大规模空间应用问题。C.中国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均作为支持大规模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载荷支持舱段。D.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期间,长征五号B火箭、长征二号F火箭、长征七号火箭为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运营搭建起“天地运输走廊”。(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⑤段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既生动又准确地说明了空间站能给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长期生活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B.第⑧段中画线句子是利用绿色、再生技术等提高空间站物资循环利用率,减少地面补给,降低成本,有利于空间站长期运营。C.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国空间站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在近地轨道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完整的“太空家园”。D.第⑪段画线句子“古有千里鲲鹏逍遥游,今看九霄天和展翅飞”,通过古今对照,增强了中国人民对93)中国空间站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3)学校举办了“党旗飘扬共筑九天梦”的航空航天特色科普活动。请你根据选文和链接材料,向同学们介绍“中国空间站”的特点。7.阅读下面说明性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二维码①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条形码的联合发明人诺曼•伍德兰德发明了一维码(条形码),然而在之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由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组成的一维码出现数据容量小、损坏后无法读取等多种问题。②为了弥补这些缺陷,1994年,日本电装公司正式宣布公开首个二维码。在二维码图案中,白色的方块代表0,黑色的方块代表1.二维码技术将一个字符串转换成二进制编码,然后加上定位标志信息、定时标志信息、校正标志信息以及内容信息等主要信息,最后经过混乱技术得到最终的编码。③以矩阵形式承载信息的二维码为何能超越它的“前辈”一维码?首先,二维码的信息容量更大。一维码只能由数字和字母组成,数据容量小,而二维码能存储汉字、数字、图片、指纹和声音等多模态信息;一维码只能在一个方向(一般是水平方向)上表达信息,而二维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可以存储信息。此外,二维码译码更准确。二维码的译码误码率为千万分之一,这比普通条形码2%的译码误码率要低很多。为了防止信息被盗取,二维码中还可以引入加密措施。④根据“QR码国际通用标准”,目前普通二维码有40个版本,版本越大,尺寸越大。最小的版本1是一个21×21模块的正方形,版本号每加1,正方形的边长就增加4个模块,最大的版本40是一个177×177模块的正方形。那么,不同密度的二维码所包含的信息有区别吗?不同密度的二维码所包含的信息,其编码的字符、容错率均不同。密度越低,编码的字符个数越少、容错率越低。二维码容错率即二维码图标被遮挡多少后,仍可以被扫描出来的能力。目前,典型的二维码的容错率分为7%、15%、25%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