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唐代课件一_第1页
古代文学唐代课件一_第2页
古代文学唐代课件一_第3页
古代文学唐代课件一_第4页
古代文学唐代课件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一、二)授课人:张春义嘉兴学院中文系一、杜甫生平简介(一)读书游历期(712-746)(二)困守长安期(746-755)(三)陷贼与为官期(755-759)(四)漂泊西南期(759-770)二、杜甫诗歌与儒家思想(一)“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1、继承“奉儒守官”家学传统,以儒家思想为安身立命之本。

2、儒家主仁政,杜甫倡导“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儒家疾暴政,杜甫鞭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忠君的典范,苏轼说杜甫“一饭未尝忘君”,杜甫希望通过贤明君主实现仁政,忠君与忧国忧民连接在一起。

(二)“恻隐仁者心”的仁爱思想1、忧国忧民的“仁”者形象(舍己为民、为国;爱民与爱国)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皆开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对整个人类的关爱之情和对其它生命的仁爱之心(人道主义精神)非战与呼吁和平,《前出塞》之六:“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题桃树》:“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寄题江外草堂》:“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缠。霜骨不甚长,永为邻里怜。”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还受“舍己为人”、“泛爱兼利”的墨家思想的影响。

(三)忧世精神与民本意识

1、忧时精神

——忆昔伤今的悲剧主题(“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社会现实与人生经历的乐与哀。

2、忧国情怀与忧民意识

——忧乱心情(“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对贫富不均现象的抗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苛重赋敛的不满(“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误农战争的厌恶与对和平的向往(“锋镝供锄犁”、“土著还力农”)。三、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一)关切祖国命运,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时代1、《兵车行》描写穷兵黩武,《丽人行》描写权贵奢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描写贫富对立,《悲陈陶》等描写军国大计,“三吏”“三别”描写时事等;2、《秦州杂诗》二十首对风土形胜的记载;3、《负薪行》《岁晏行》对少数民族生活风习的描摹。4、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可以在杜诗中迅速而及时地得到反映,有些诗作还可以补当时历史记载之阙失。如《三绝句》“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写唐代宗广德年间川中事变,可补历史之阙。

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地理民俗的展现,其地域之广,记事之全,眼界之阔,均前无古人。具有深刻性、生动性和一贯性杜诗不仅是“史”,而且是“诗”。如《兵车行》既有征讨南诏、吐蕃的影子,不只对某一事件实写,而且将它们合写,合于“史”而又高于“史”。又如《三绝句》“二十一家同入蜀”,不但真实地记录了史实,而且还包含了真知灼见。杜诗不仅有历史的真实性,而且还具有进一步从本质上深入洞察历史事件的认识力合预见力。如在“安史之乱”前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丽人行》等,对世变的即将到临有所预见和暗示,表现出洞察历史的深刻性。《丽人行》讲读《丽人行》对杨贵妃家族发迹暴贵过程的描写及对这一特异社会现象的揭露,有深刻的历史真实性。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稳称身。

以繁密的意象,多层次地点染三位国夫人暮春游乐的时间地点、丰神体貌、服饰装束,设色异常华贵浓艳,带有浓墨重彩的画面性。与唐画家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极其相似。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诸杨的幕帐内,穷奢极欲的宴饮娱乐,三位国夫人的宠贵娇慵、暴殄天物。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旧唐书·后妃列传》:“国忠私于虢国(夫人)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资治通鉴》:“杨国忠与虢国夫人居第相邻,昼夜往来,无复期度,或并辔走马入朝,不施障幕,道路为之掩目。”

杜诗反映历史的真实性和深刻性,表现在客观、细致、深入地反映历史现象与本质,不仅与历史记载完全吻合,而且还成为一部生动形象的唐代政治、社会、民情、风俗史,可与历史互相参证。(二)同情人民的苦难,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民生1、《前出塞》《后出塞》《兵车行》等,描写征戌之苦,揭示悲剧的根源“武皇开边意未已”;2、“三吏”、“三别”描写身材短小的“中男”、新婚即别的新郎、三男尽戌的老妪、子孙阵亡的老人,征戌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及其内容的深刻性;3、《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揭示了“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诛求严酷,贫富悬殊,开边不已……《驱竖子摘苍耳》《岁晏行》《送卢侍御归上都》《又呈吴郎》《遣遇》等,写“安史之乱”后被盘剥的苦难:“刻剥及锥刀”、“索钱多门户”、“百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等,揭示了统治者盘剥之凶与人民苦难之源。

《新婚别》讲读从新妇的个人遭遇,揭示战争给广大妇女带了的灾难,具有实时性、史诗性、典型性和深刻性,反映了杜甫诗歌爱国与爱民的深刻的统一。1、新妇的口诉——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战争的控诉;2、新妇的心态——诅咒战争和勉励从军的矛盾心态,对征夫的挚爱与怨艾,对名分的恪守和生离死别之情;3、新妇的处境——生离死别的清醒认识,深明大义的牺牲精神,普通人的高贵品格。朴素无华的语言,深刻的主题;白描的手法,成功的形象塑造;乐府新题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三)“年谱”之说和“图经”之称

杜诗忧时伤世,哀国悲己,充满悲剧情调和崇高精神,历来有“诗史”之称。杜诗的诗史特征一般来说表现在反映历史的真实性、描摹历史的广阔性、洞察历史的预见力与补历史之阙失、用“史”的手法作诗等诸方面。而集中体现在“年谱”之说和“图经”之称两个方面。1、“年谱”之说

杜诗被称为“年谱”,是因为杜甫在诗中详尽叙述了自己在万方多难时的种种经历、遭遇、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杜诗可视为一部年谱与自传。如《壮游》总结一生的经历,《奉赠韦左丞丈》写困守长安的窘况,《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探亲路上所见所感及失子之痛,《彭衙行》写逃难之苦,《三川观水涨》写被虏,《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述怀》写投君的狼狈和忠心,《北征》写赐还的复杂心情,《发秦州》至《成都府》32首纪行诗写弃官入蜀的过程,《草堂》写流离于蜀中的情景,《秋兴八首》《登高》写漂泊阆州的心绪,《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写临终前的悲哀,可见,这些自传性的诗歌总是把自己和家庭的遭遇及命运与整个国家和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正是杜甫人格伟大、襟怀高尚之所在。2、“图经”之称

杜诗被称为“图经”。身经各地时所作的写景诗,既有地理风物的记载,又有民俗风情的描述,有自然风光的壮美和优美,有某处江山的独自特色,更有借景生情、寄托怀抱之作,又不乏即景素描、兴到咏物之笔。恰似一幅幅美丽的图卷,可以按图索骥,研讨地理民情,又可览图而究诗人之内心及深藏的思想感情。1、写景诗如《望岳》,借景生情,寄托青年杜甫的怀抱;《曲江二首》《渼陂行》《哀江头》景中有情,带有感时伤乱的色彩;即景咏物小诗,涉及鹭鸶、黄鹂、蜻蜓、蜂蚁及丁香、枇杷、杨柳、竹楠等,体现人道主义情感和闲适心情;2、《秦州杂诗》20首及滟滪堆、瞿塘峡等对风土形胜和地理名胜的记载,以及《负薪行》《岁晏行》对少数民族生活风习的描摹,体现作者诗歌创作“纪时、纪地、纪事”的功能;对八阵图、武侯祠、高唐观等地理名胜的描写,又能在名物的历史蕴涵中寻绎杜甫怀古咏史的情怀。3、杜甫写景诗的三种类型:着意刻画自然风光的优美(如《水槛遣心》《狂夫》《曲江二首》)和壮美(如《登高》)以及某处江山的独自特色(如秦中景色系列诗)。思考:如何理解杜诗的“诗史”特征?内容上:1、表现历史的真实性(详见上文);2、洞察历史事件的认识力和预见力(详见上文);3、“年谱”之说和“图经”之称(详见上文);4、补历史之阙(详见上文)。艺术上:1、对司马迁“于序事中寓论断”创作方法的继承(详见下文);2、用“史”的手法作诗。如《北征》叙述自凤翔至鄜州探家的一路经历和所见所思,充分体现了“史”的手法。沿途的景物、战乱的疮痕、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与家人重聚的情形,恍如历史画面的组接。把史书立传的方式化用于诗中,用历史的理性眼光与悲剧思索审视现实生活,为全诗展开壮阔而苍莽的时空,在巨大的时空中,凸显“诗史”的表现内涵。“诗史”的表现方式与审美特性使得情感展现沉郁厚重,史书立传方式使得诗歌本身具有历史的理性深度与悲剧内涵,呈现出悲壮美。四、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一)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特征杜诗的现实主义不是生活简单的、表面化的记叙,而是对现实进行更深刻、更概括、更精练的描写,因而典型化的描写成为杜诗重要特色之一。1、善于选择最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叙事式的古诗如“三吏”、“三别”等,善于选择富有悲剧色彩的弱者,如“中男”、老妪、老人、新妇、等,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时代的重大史实和历史根源;其他题材如《草堂》等,也能创造出极具典型意义的形象而力透纸背;律诗如《春望》等也以典型形象见长。为更好地选择最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杜诗特别善于作细节描写和对比描写。如《彭衙行》《北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2、善于寓主观于客观杜甫诗饱含情感来写诗的,为了加强感染力,诗人尽量隐蔽自己,让诗中的客观人物和事实站出来讲话以感染读者,这是对司马迁“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创作方法的继承。“三吏”、“三别”就是模范之作,如《石壕吏》(分析详见教材),又如《丽人行》(分析详见上文)。为了更好地寓主观于客观,杜甫还善于运用极富个性化特色的人物对话与人物对白,让诗歌主人公自己出场表白,这样就比作者直接以第三者出场评论要亲切得多,其典型意义也就更真实地自然流出,而不必非要作者特意地说出。如《兵车行》以“路旁过着问行人”的方式,引出行人之辞来展开情节与主题;《石壕吏》是借老妇人之口向差吏控诉兵役之罪恶;《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都可视为不同人的自白。(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杜诗的抒情,以后人一致公认的“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这构成杜诗的另一重要特色。

“沉郁顿挫”都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沉郁顿挫”指杜诗风格的具体含义:

沉郁——是深刻的主题、盘曲的情感和独到的反思一类内容因素,浑融透射出来的风格。顿挫——是起伏的情绪、抑扬的节奏、错综的语序和回旋转折的结构一类形式因素,纠结成的风格。“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原因“沉郁顿挫”风格和杜甫的经历、思想,特别是美学观有密切的关系。盛唐气象培育了杜甫磅礴的气魄和崇高的理想,忧愤的情感和忧国忧民的主题,使杜诗在立意方面必然导致“沉郁”的风格。政治思想的受压抑、美学思想的被扭曲,使杜诗由壮美一变而为“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在杜诗中的具体表现1、浓厚的悲剧意识杜诗的“沉郁顿挫”,首先表现在题材选择中浓厚的悲剧意识。

1)杜诗多挑选具有重大政治蕴意和历史蕴意的场景、画面、时事入诗,表现出直面现实的“儒者”的恻隐之心、慈悲之心与仁者之心,具有深厚的悲剧内涵。

2)杜诗对现实政治、民生疾苦、历史事件的描写,如感时伤世的思想情感,历史人物悲壮与崇高美,以及自身生存状态的反映,都在高度浓缩与巨大概括的艺术展现中凸现浓郁的悲剧意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诗的沉郁顿挫更多地体现在“忧苦”一类诗篇,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至少融含了三重悲剧:理想幻灭所蕴涵的悲剧美(一重悲剧)感时伤世所形成的悲剧美(二重悲剧)生存状态所体现的悲剧美(三重悲剧)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大篇写悲剧,多浓墨重彩,反复咏叹,写得淋漓尽致,壮阔浑茫。2、境界的雄浑悲壮

杜诗展现出壮阔而苍莽的意境,往往将巨大的时空凝聚于画面,并思考着瞬间与永恒,在对物象的展现中透射着深广的人生蕴涵。用笔显得苍老遒劲,凝练沉着,以“势”取胜,体现出“沉郁顿挫”之美。在短篇严格的律诗中,杜甫照例能将“沉郁顿挫”的特点发挥得酣畅淋漓。《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俞犀月云:“真正痛快激昂,八句诗便抵一篇绝大文字。”(杨伦《杜诗镜铨》卷七)仇注:“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杜诗详注》)《蜀相》吊古以抒怀。颈联对诸葛业绩的评论,凝炼沉深。尾联对诸葛壮志未酬的感慨。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有言外之意,关键在于“自”、“空”二字所带的主观感情色彩,是对客观物象的评价,和景语含情、情景交融的传统手法有别。《登高》《登高》

上四句写景,是登临之闻见;下四句抒情,是登高之感触。全诗境界之阔大、形象之惊警、感情之凝重、层次之丰富,是以前所有七律无法比拟的。

“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第一”(《杜诗镜铨》卷十七)

“(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诗薮》内编卷五)3、诗律的精严深细

杜诗大或千言,有古诗、排律和大型联章组诗,如巨仞摩天,声赫鬼神;而章法上则将宏大而绵绵不断的诗思,蕴涵在开合起落、波澜迭起、变化无端的诗律之中,产生出巨大的审美效应。

(1)起承转合,正反相形

杜诗在布局上特别注重屈曲盘旋,力求以层深的构思来表达复杂的意念。所谓“起承转合”的章法,杜甫在因袭中出以变化。如《登高》意境雄浑开阔,在“诗法”上也堪称齐整。首联“起”,颔联“承”,“承”中又有所“转”;颈联正式转入议论,但尾联并不承颈联作结,而是以对现实的思索为收束,于“合”中便又转出新意,产生含蕴不尽的远神。从句意的逻辑关系看,顺逆穿插,虚实顿宕,确实做到了“寓纵横排奡于整密中”的出神入化的地步。

(2)生新突兀,拗峭多变

杜甫在律诗音律、体制上,也有新的创造。写了大量的拗体律诗,以拗怒的音节来表达自己激楚难平的心绪。

《白帝城最高楼》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全诗以拗折艰涩之语,写抑郁凄苦之情,声情相合,又能在拗折中有法度。诗起即拗,以首句之“仄”“旆”皆拗,故二句之“立”“缈”“之飞楼”,以两拗相救,又以三平落脚。奇险中而有潇洒飞扬之致,独立苍茫之悲慨自寓其中。颔联“鼋鼍游”三平声拗涩,为拗句,实以工整中力避平俗。颈联声律拗,对偶工,拗折中有法度。尾联以散文句法出之,“者”字收束、顿挫,“谁子”紧接急转,藏有无限抑郁无奈之情。(三)杜诗风格的多样性和众体皆备1、杜诗风格的多样性杜诗的风格多种多样,除“沉郁顿挫”之外,还有“平淡简易”、“绵丽精确”、“严重威武”、“奋迅驰骤”、“淡泊闲静”、“风流蕴藉”等。可谓“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具备”。可归纳为清丽、真率、浪漫、潇洒等几种风格。(详见教材)2、杜诗众体皆备杜诗众体皆备,且众体皆佳。在反映人民生活、社会状况时,多选用伸缩性较大,便于自由抒发的乐府体和古体,且多用新题(如《兵车行》《丽人行》等)。在抒发个人情怀时,多选用典雅精工的律诗。杜甫五律格调苍茫、意境雄深,发扬了五律言简意远的特点(如《登岳阳楼》等)。杜甫七律兴会淋漓、慷慨激昂,发扬了七律隽永深长的特点(如《登高》等)。杜甫绝句“无意求工而别有风致”(如《江南逢李龟年》等)。(四)杜诗的语言艺术

杜诗语言造诣很高,特别善于锤炼句意。除善于对比外,还常打破五七言惯常的节奏,或使用倒装,形成拗句。还常把一些表面看来不相连属的词语组织在一个句子里,使人读起来有一种瘦劲峻峭、意蕴无穷之感。善于作对句,除一般的对句外,还多用当句对、流水对等。善于炼字,并注重俗语、口语的使用。(实例分析详见教材)杜诗锤炼句意和炼字的功力

盛唐诗歌一般以全篇意境浑成见长,不大讲究个别用字的奇警,唐诗中真正对用字进行刻意的锤炼,要从杜甫算起。杜诗锤炼句意的语言特点,一语以概之,为苍劲凝练。苍劲,指笔力老成,遒劲有力;凝练,指以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如: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岳》)

“割”、“入”二字,炼字奇峭遒劲。一方面继承汉魏的浑朴,另一方面又竭力表现出一种新警,力图将浑朴与新警结合起来。1、平字见奇,常字见险

身轻一鸟过。

——《送蔡都尉》

“过”字“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

“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说诗粹语》)诗句自然流转,意脉联属,以整体效果胜,下字的自然、沉稳、朴拙,尤其是朴拙,粗粗读过,用字并不特别显眼,但细加吟味,便觉不凡。2、奇字的使用

奇字的大量使用,是杜诗与盛唐诸家相异之处。奇字,主要不是指字本身的奇奥生僻,而是指选择组合的新奇、不合常规。

杜诗有险语出人意外,如“峡坼云埋龙虎睡”,人犹能道,至“江清日抱鼋鼍游”,则不能道矣,为险处在一“抱”字,无人能下。如“月涌大江流”,人犹能道,“星垂平野阔”,则人不能道矣,为一“垂”字难下。(吴沆《环溪诗话》卷上)杜诗用字超出语言的习惯,和上下文的组合异于常规,使语言恢复了新鲜的活力。五、附讲:杜甫与李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