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八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八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八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八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八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八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从其次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50年头初,大约有1500万到2000万移民获准进入英国、法国、德国和北欧国家。他们大多来自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等国家,也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北非等其他国家和地区。这股移民潮()A.有助于欧洲推动经济复兴安排B.使冷战局势更加严峻C.实质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D.促使欧洲走向一体化【解析】选A。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其次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50年头初,大量移民进入欧洲主要是因为欧洲在斗争中受到很大创伤,战后重建须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这股移民潮有助于欧洲经济快速复原,A正确;材料强调移民进入欧洲,而非体现美苏冷战,解除B;移民涌入欧洲不肯定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解除C;材料无法体现欧洲走向一体化,解除D。故选A。2.美国《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平安甄别的同时,还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这()A.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B.是美国建设福利国家的一种努力C.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D.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解析】选C。美国《1952年移民法》对于人才引进更多的是限制,无法扩大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并且材料中也并未体现有关苏联的描述,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的引进,B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由题干中可知,此时处于冷战时期,在这个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时不仅加强了对人才的政治平安甄别,还对职业等有所规定,体现了人才引进的针对性。故C正确。由材料可知,美国《1952年移民法》是对移民和临时劳工入境作了限制,目的是削减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并无干脆联系。故D错误。3.“全球招工大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劳工买方市场。它使美国的挣工资者与全世界成百万的工人干脆竞争工作职位。”对此理解最精确的是()A.全球化使美国的劳工就业形势异样严峻B.全球化造成全球就业秩序出现混乱局面C.全球性就业统筹协调机构已经建立起来D.全球化使各国劳工就业面临着激烈竞争【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劳务市场的全球化特征,即全部国家的劳工都要面对他国劳工的竞争,故D正确;不能依据劳务市场的激烈竞争现象得出美国的劳工就业形势异样严峻,A错误;就业市场的全球性竞争并不意味着就业秩序的混乱,B错误;全球劳工的竞争并不意味着全球性就业统筹协调机构的建立,C错误。【深化点拨】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淌和配置,全球化使各国劳工就业都面临着激烈竞争。4.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的资料显示,1990年后全球移民工人共有1.75亿,其中5600万在欧洲;又据联合国人口司推断,2005年初国际移民的数量已达1.85亿至1.92亿之间,其中欧洲是最主要移民接收地之一。国际移民多数前往欧洲的根源是()A.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D.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解析】选A。其次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的移民趋势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其中欧洲是主要接收地之一,这其中既有欧洲经济快速发展的须要以及较好的福利制度等因素,也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东和巴尔干地区的动荡等有关,但是更深层次的缘由在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事实上加剧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严峻失衡。故答案为A。5.下图为表现跨国公司雇员在全球流淌特点的漫画。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在世界各地雇佣劳动力,赚取巨额利润。该漫画表明全球劳动力的流淌趋势是()A.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流向地B.呈现出“精英迁移”的新趋势C.劳工迁移是主要趋势D.主要流向中东产油国【解析】选B。从20世纪80年头起先,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削减,对劳动力的受教化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劳动力的流淌呈现出“精英迁移”的新趋势,这在跨国公司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故选B。6.欧洲难民危机是欧债危机以来西方遭受的又一次严峻挑战,规模为其次次世界大战后所罕见,西亚、北非成犯难民来源的重灾区。应当说,在这场难民危机中,美国是罪魁祸首,欧洲则是助纣为虐。欧洲难民危机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主要是因为()①斗争和地区冲突 ②宗教或部族冲突③自然灾难、经济恶化 ④冷战政策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选A。欧洲难民问题是近年来的时政问题,冷战政策是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伴随苏联解体已经结束,所以④不正确;欧洲难民危机是斗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冲突、自然灾难、经济恶化的结果,①②③正确;故选A。7.据统计,在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难民问题依旧严峻。到2009年,全球的难民和准难民有近4200万人。2009年世界难民日(6月20日)的主题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须要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B.平安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C.民族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D.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头号敌人【解析】选B。依据所学可知,中东、南亚和非洲的难民问题是因为斗争、民族、宗教以及恐怖主义导致,可见当时平安问题依旧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B正确;难民反映出部分地区生存环境恶化,但不能证明全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解除A;材料无法反映出C内容,解除;难民问题是多重因素造成的,而非恐怖主义这一单一因素,解除D。8.随着近年来中东难民不断涌入欧洲,部分成员国家对欧盟强制摊派的难民接收任务多有怨言。长期反对此政策的奥地利外长库尔茨在2024年大选中获胜,坚决推行排斥难民政策。这表明()A.欧盟发展遭受挫折趋于解体B.中东国家对欧盟影响力增加C.区域合作与民族主义有冲突D.经济全球化冲击欧洲一体化进程【解析】选C。依据材料“部分成员国家对欧盟强制摊派的难民接收任务多有怨言”“坚决推行排斥难民政策”并结合当今的世界局势来看,区域合作与民族主义等问题存在着冲突,C正确;欧洲国家对于难民政策的抵制,不能证明欧盟趋于解体,A解除;材料只反映了中东难民涌入欧洲,不能看出中东国家对欧盟的影响力增加,B解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经济全球化的问题,D解除。故选C。9.苏联解体后,东欧政治、经济危机深重,民族分裂、领土争端加剧,武装冲突迭起,难民潮涌现。这些状况()A.源于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B.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C.反映出冷战后国际力气的失衡D.有利于西欧各国的旺盛稳定【解析】选C。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由于苏联解体,冷战格局瓦解,国际力气失衡,导致这些状况出现,所以答案选C。A说法过于肯定,社会制度的改变不是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缘由;B说法错误,社会动荡不会导致多极化的发展;D错误,东欧的危机不会促使西欧国家的旺盛。10.据[美]帕尔默著的《现代世界史》:从20世纪50年头起先,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法国汲取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殊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很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后来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移民的涌入()A.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结果B.为欧洲恐怖主义供应了温床C.引发欧洲种族色调的社会冲突D.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解析】选D。依据题干“从20世纪50年头起先,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后来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可知,移民涌入欧洲的缘由并不是单一的,故A错误;题干材料和历史事实都不能表明恐怖主义来自流入欧洲国家的这些移民,故B错误;移民的涌入引发欧洲种族色调的社会冲突与历史事实不符,故C错误;大批移民流入欧洲带去了各自的民族文化,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故D正确。11.19世纪的美国人仔细地努力地仿照欧洲的文化……随着19世纪的结束,欧洲学问分子越来越留意到一群日益显赫的美国明星……然而,欧洲的监护仍难以动摇。有人这样写道:“美国人起先文字生涯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封是一个英国人,以便得到认可,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据此可知()A.欧洲力图对美国实行文化殖民B.美国文化全部来源于欧洲文化C.欧洲文化在移植中发生变更D.美国明星出现促使美国走向独立【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移植,不是文化殖民,A错误;B中“全部”太肯定,解除;从材料“19世纪的美国人仔细地努力地仿照欧洲的文化”“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中可以看出,欧洲文明的大规模移植已经发生,不过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适应在移植过程中,正在渐渐发生改变,C正确;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美国的发展,从而使美国走向独立,D错误。12.1934年,鲁迅评论文坛“京海之争”时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围绕“京海之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B.海派抨击了京派的崇洋意识和市侩心理C.京派的立场反映了重农抑商观念的消逝D“京海之争”体现出南北文化沟通融合【解析】选A。鸦片斗争后,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不同等条约《南京条约》,上海成为通商口岸,而后英国、法国、美国相继在这里开拓出租界。从本质上说,租界是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的“国中之国”,也是其对华实施政治渗透、经济掠夺的基地。但殖民当局在租界内实行严格的市政管理方法和先进的建设手段,客观上促进了上海的近代化。与此同时华侨大量迁入,长期的华洋共处事实上是一个中西文化猛烈碰撞的困难过程,最终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融合,这种融合为海派文化产生的基础。本题选A。材料没有说明海派对于京派的指责,B错误;京派鄙视海派的经商,体现出重农抑商思想,C错误;“京海之争”事实上是官商之争,并不能说明南北文化的融合,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32分,14题20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纳粹德国“文化清洗运动”的规模法律依据及其主要内容时间被驱除的人数高校老师总数占总人数的比例《重设公职人员法》凡属非雅利安血统者,都将解聘1933-1934年冬1145人7116人16.09%《纽伦堡法》彻底剥夺了全部犹太人的公民权1936年9月494人5971人8.2%《德意志公职人员法》拥有非德意志配偶或非同种配偶1937-1938年夏160人5477人2.92%——据李工真《文化的流亡》整理材料二仅就是1933年这场学问难民潮就为美国送来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7名诺贝尔奖的得主和8名即将要拿到诺贝尔奖的人。德国1933年以前的获奖者在世的只剩下7个人了,由于有以德国科学家为代表的这批欧洲新生科学家的加盟,美国远远地超过了德国,达到了25人,成为了世界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最多的国家。这25人当中还不包括1945年以后在美国获奖的欧洲流亡科学家,也不包括那些当年随着父母来到美国,完成学业,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其次代流亡者。所以正是这些杰出人物的到来,才为美国带来了德国科学体系中最科学的方法论、最严谨的学风。所以,今日美国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得主,已经超过了200人。明显与这批流亡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以及由此在美国营造出的那种特殊的学术竞争氛围亲密相关。当然,这些欧洲的精英们对美国的贡献远远不止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在人文社会科学及运用领域,他们的才华也照样大放光彩。——据李工真《文化的流亡》整理(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希特勒为什么驱除这些犹太文化精英?他们的离开对德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0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这些欧洲的学问难民为美国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12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缘由,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分析。其次问“影响”,依据材料一数据从政治、科学文化以及其次次世界大战失败等角度分析。第(2)题,“贡献”依据材料二“成为了世界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最多的国家……明显与这批流亡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以及由此在美国营造出的那种特殊的学术竞争氛围亲密相关。当然,这些欧洲的精英们对美国的贡献远远不止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在人文社会科学及运用领域,他们的才华也照样大放光彩”并结合所学学问从美国成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开拓了多领域的探讨、为美国蓄积了大批人才等角度分析。答案:(1)缘由:理论上,希特勒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犹太人是世界上最恶劣的民族,为了争取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就必须要歼灭犹太人民族。影响:在实践上,希特勒上台后,起先大肆驱除、屠杀犹太人。会导致德国在政治上的孤立;会导致德国科学文化水平的降低;会导致德国最终的战败;会导致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转移。(2)贡献:是美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的协助;为美国开拓了多领域的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