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专题14拓展讲义: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原卷版+解析)_第1页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专题14拓展讲义: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原卷版+解析)_第2页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专题14拓展讲义: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原卷版+解析)_第3页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专题14拓展讲义: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原卷版+解析)_第4页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专题14拓展讲义: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4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学会区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掌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提问方式1.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2.请赏析下面的句子;3.文中的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知识梳理(一)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典例】……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穷人》作用:社会环境描写,屋内的温暖舒适与屋外的寒风呼啸形成了鲜明对比,充分说明了桑娜的勤劳能干,也暗示渔夫在恶劣的环境下出海很危险,侧面反映了渔夫的勤劳和他一家人生活的贫困。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点明主题。④为下文事件的发生做铺垫/埋下伏笔。(二)自然环境描写指自然界的景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湖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即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典例】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作用: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本身的作用:①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了......气氛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①烘托人物的心情、心理、情感等②衬托人物的精神、性格、品质等③暗示人物命运。自然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①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②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制造悬念。自然环境描写对主题的作用:①揭示了文章的主旨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一般格式:通过描写格局、陈设、民风/天气、景物等具体环境,交代了......时代背景/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表达了......情感;为下文中......做铺垫;深化了文章主题。专项练习专项练习一、现代文阅读谁的微信蒙福森①那天,老高在上班。近来单位的事特别多,特别烦。老高正忙着,突然,口袋里的手机振动了一下,老高拿出手机一看,有一条微信,儿子发来的。老高的儿子在外地读大学,已经大四了,还有几个月就毕业了。②“老爸,下班了?”③老高回复:“没有,正忙着呢。”④“您和老妈还好吗?”⑤老高蓦然一怔,回道:“好,都好。你呢?好吗?”⑥“我啊,很好,我每天跑步,打球,上课……过几天我要参加学校篮球比赛……”⑦老高看着手机里大段大段的文字,心想:今天儿子咋回事了?太阳打西边出来啦?⑧老高有些茫然。⑨儿子继续发微信,一条接一条,老高读得眼花缭乱,一条还没有看完,没来得及回复,另一条又来了。⑩老高懵了。⑪老高去了一趟卫生间,洗了一把脸,好让头脑冷静下来。洗过脸后,老高思维清晰多了,脑海里突然间跳出一个念头来——接下来,他该问钱了吧。⑫“老爸,我想买台电脑用来学习。给我打三千块钱,好吗?”⑬老高在心里窃笑了一下,回道:“好啊。你什么时候要?”⑭“当然是现在啦。”⑮“可我正上班呢,忙得很,没空。下班再打给你好吗?”⑯“好。你什么时候下班?”⑰“十二点。”⑱手机终于像一匹奔跑了很久的马,暂时安静下来了。⑲下班后,老高刚回到家,儿子的微信又来了:“老爸,怎么还没打钱啊?我在街上,等着买电脑呢。”⑳老高立刻回了一句:“等等。”老高对老婆桂芬说:“儿子来微信了,要钱买电脑呢。”桂芬说:“那赶紧打给他呀。”㉑老高说:“可我怀疑这不是咱们儿子。和我微信聊天的,应该是一个骗子,他捡到了咱儿子的手机,想敲诈一笔!”㉒桂芬大吃一惊:“这、这是怎么回事啊?你咋知道是骗子?你打儿子电话啊!”㉓老高说:“打了,没接。和他微信聊天,他就聊。”㉔桂芬说:“打儿子辅导员的电话,跟儿子联系。”㉕辅导员的电话打通了,联系上儿子后,儿子说,手机丢了,正在上课,本想放学后再打电话告诉你们。㉖老高说,有人捡到你的手机了,想诈骗一笔钱。㉗儿子哦了一声,没说几句就挂掉了。老高说:“看见了吧,这才是咱儿子。”㉘桂芬觉得奇怪,问老高:“你咋知道那不是咱们儿子?”㉙老高打开儿子的微信给桂芬看:“这几年儿子在上海读大学,你什么时候见过他主动问候我,并和我聊这么多话——每次,无论我说什么,写了多少字,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他都草草地简单回复几个字:‘嗯’“哦”“知道了’等等。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热情的儿子,跟我聊了这么多,心里就嘀咕:这是我儿子吗?该不会是骗子吧?你看看,果然是骗子!”㉚桂芬叹息:“谁让你和儿子有代沟有隔阂啊!从小到大,你和儿子说过多少句话?”老高沉默下来,有些伤感。㉛桂芬安慰他:“唉,现在的年轻人都这样,你别往心里去。”㉜老高很不高兴:“年轻人就是这样吗?”㉝“你发什么火,你不也是这样——你跟你父母一年到头聊过几句话?你关心过他们吗?你有多久没去看望他们了?有多久没和他们一起吃饭了?”桂芬瞪了老高一眼。老高的心突然痉挛了一下,像被子弹击中一样。㉞黄昏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老高的心里,像被雨水浇湿了似的,湿漉漉的。㉟老高冒雨来到一栋旧楼,提着大包小包,上到五楼,昏暗的路灯下,老高望着那扇熟悉而又陌生的门,百感交集,稍顷,轻轻地敲了一下,一下,又一下。㊱“谁呀?”屋里,一个苍老的声音传出来。㊲那是老高年近八旬的老父亲的声音。㊳“爸,是我……”老高靠在门框上,不由自主地,脸上泪水肆意流淌。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老高收到“儿子”不寻常的微信写起,再写老高识破骗局并在与妻子的对话中自我反省,最后写老高雨夜回家探望父母。B.文中的老高是一个渴望得到儿子的关爱,但又和儿子存在代沟与隔阂的父亲形象。C.文中桂芬说的“你发什么火……”这句话主要是针对老高对她发火而做出的反击回应,此时她觉得很委屈。D.这篇小说大量采用对话描写,通过对话描写,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发展。2.小说开头部分老高看到“儿子”发来的一连串微信后,内心也产生一系列反应,请从文中找出描述老高反应的词语并填到下列横线上。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冷静3.文中划线句属于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的作用。4.最后,小说以老高“脸上泪水肆意流淌”结尾,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学校举行“追寻先辈足迹,弘扬革命精神”读书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勇士的背影宋子洵①虽已进入春天,风却也卷挟了几分寒意。朦胧的金光洒落在山顶的薄雪上,氤氲出几分雄壮悲凉。连绵陡峭的山岭在云层中若隐若现,远处传来几声鸟鸣,却未见飞鸟。夹金山的每一个清晨都是这般景象。②一条陡峭的山路向上延展,在视线所及之处骤然急转,消失于云层雾气中。藏族小伙扎西一早就站在路边。③他在等待着一位执意独自登山的老人。④“咚、咚、咚……”沉重的脚步声自远处传来,扎西探出头,仔细打量着来人。一个略显佝偻的身影,逆着光走来。虽然脚步有些蹒跚,但每一步都像巨石一样重重地压在地上。只见老人一边走一边用留恋的眼光注视着周围,像是在回忆什么。“就是他!”扎西赶忙跟上,一路上躲躲闪闪,生怕被发现。⑤突然,他发现老人停下了脚步,回过头来,注视着他。⑥“糟了,被发现了!”心一横,扎西硬着头皮凑上前,向老人解释道,是小金县的桑杰书记让自己悄悄跟着的,因为担心他一人登山有危险。扎西一脸诚恳的模样,让老人原本紧皱的眉头缓和了些许。⑦“你回去吧!”老人转过身去,背朝扎西摆了摆手。⑧“我不走,我答应桑杰书记要照顾好您的。”扎西倔强地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⑨老人动了动嘴角,想说点什么,却又什么也没说,继续向上攀登。看着老人沉重的背影,扎西知道老人默许了。⑩100米,100米,又100米,老人脸颊涨红,额头的青筋不停地跳动。⑪“您不要再往上走了。”见状,扎西有些着急。⑫老人的喘息声越来越急促,听起来像是即将报废的拉风箱,光听着都让人心慌。对于扎西的话,老人置若罔闻。⑬“您撑不住的⋯⋯”扎西的声音因焦急而轻微地颤抖着。⑭终于,老人停了下来。⑮“我走不动了,这夹金山,是上不去了,真想再上去看看你们。”他看向前方喃喃地说,“小伙子,帮我个忙,到上面替我敬个军礼吧。”⑯敬礼?扎西没听懂。⑰“就像这样。”老人边说,边颤颤巍巍地举起右手,庄重而又虔诚地向大山敬了一个军礼。⑱或许是不想老人继续攀登,扎西没有拒绝这个请求。⑲随着一步步攀登,扎西的体力渐渐透支,汗水湿透了单薄的衣衫,他的牙床都在冷风中打战,腿像灌了水泥一样,豆大的汗珠顺着脸侧滴落。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也被逐步掠夺,扎西已经接近窒息了。⑳终于行至一片开阔处,扎西累得连动一下手指的力气都没有了。喘息间,扎西记起了老人的嘱托。㉑咬住因寒冷而颤抖的牙齿,扎西缓缓地举起右手对着那片天空敬了个军礼。㉒下山时,扎西又遇到老人。老人坐在路边,定定地看着远方。扎西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只好静静地走到老人身边坐下。㉓“累吗?我们当时也很累!”扎西的耳边传来老人粗粝沙哑的声音。㉔“老人家,您一定是老红军吧?”扎西突然意识到什么。㉕老人深邃的眼神给了扎西答案。㉖……㉗太阳落山时,老人走了。凝视着老人踉跄而坚毅的背影,扎西的内心突然汹涌起复杂的情感。有种念头在他心里升腾而起,久久不散。㉘离开之前,面向无数英魂在这里长存的夹金山,他又敬了一个郑重的军礼,并许下了自己一生的承诺。㉙那之后,扎西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二十几年过去了,老人的背影一直烙在他的心底。夹金山上,仿佛一直有一个勇士迎着落日的余晖,凝望着远方。(选自《解放军报》2022年3月15日)【阅读策略一】梳理信息,把握文章内容。5.根据提示,补写内容。人物身份事件品质老人①______②______不怕困难,顽强坚毅敬礼怀念革命战友饮水思源,爱国之情扎西藏族小伙形影不离护送老人登山③______④______一诺千金,意志顽强参军传承先辈精神有理想,有抱负【阅读策略二】分析内容,揣摩作者意图。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族小伙扎西是小金县的桑杰书记派来保护、照顾执意独自登山的老人的。B.“老人脸颊涨红,额头的青筋不停地跳动”写出了老人爬山的艰难,突出老人的顽强坚毅。C.“累吗?我们当时也很累!”“我们当时也很累”指的是老人和扎西先前上山很累。D.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有种念头在他心里升腾而起,久久不散”照应了“那之后,扎西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阅读策略三】品读句子,赏析语言之美。7.做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给文章加上评语。批注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等。请按要求给文中画线句子做批注。(1)朦胧的金光洒落在山顶的薄雪上,氤氲出几分雄壮悲凉。连绵陡峭的山岭在云层中若隐若现,远处传来几声鸟鸣,却未见飞鸟。(请你从环境描写作用方面做批注)(2)凝视着老人踉跄而坚毅的背影,扎西的内心突然汹涌起复杂的情感。有种念头在他心里升腾而起,久久不散。(请你从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做批注)【阅读策略四】辨析比较,发现主旨之妙。8.小语同学认为扎西是小说的主人公,小文同学认为老人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请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地铁站台的背影李小雅①“请退回黄色安全线内!”“列车马上要关门了,不要再上了!”地铁站台上的人群在列车即将关门的时候,总是特别疯狂,仿佛因挤不上列车而被迫与人分离,是一件比割肉还痛苦的事。这是“国庆黄金周”出行高峰期,拥挤的人群,密集的脚步声,生怕走散的高声叫喊,都在人们的意料之中。②“请排队有序等候列车!……”小析的叫喊声淹没于一片嘈杂声浪。他只有打开制叭,扯着嗓门大喊,并辅之以疏导人流的指示动作,才得以被人注意,③“请排队有序等候列车!……”几个小时过去,小析已精疲力竭,他是一名地铁志愿者,每当人流量激增的节假日或周末,他都会来到站台维持秩序,保证乘客的安全。④事实上,小析的穿着十分显眼:荧光背心,红色绶带,“地铁志愿者”的金字闪闪发光。他也比一般乘客高出一截,在他那个水平视线内,应该是一片黑色头顶的“一览众山小”之景。在等候列车的空当,虽身在人群之中,小析的心思此时短暂放空,他想起了他已一整年未回的遥远的家。⑤小时候,母亲总是在小析放学到家前,就做好了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快到家门口的小析闻到饭菜香,就迫不及待地冲上楼,后来,小析的身高蹭蹭蹭地一下子超过了同龄人,并顺利入选进了市篮球队,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学业负担的加重,小析感到烦闷无趣,想要逃离这里的一切。后来,他考到了离家很远的大学,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小析在新环境里适应良好,结交了许多新朋友,也加入了志愿者这个大家庭,一年过去了,这一年,他再没回过家。⑥“列车即将进站,请乘客们注意安全……”广播响起,把小析拉回到了现实。他赶忙打开喇叭,指引着乘客们有序等候。“先下后上,那位小伙子,请等一下!”两个方向的人流碰撞,又是一阵混乱。在忙乱之间,突然,小析看到在前一节列车排队等候的乘客里有一个熟悉的身影。⑦“妈!”⑧小析又惊又喜,那不就是一年没见的妈妈?她怎么会只身一人来到这里?难道是在找我吗?霎时间,小析的眼睛湿润了。⑨那个在人群中显得弱小的背影,那个白了头发、朴素整洁的人,就是记忆中每天做好一桌丰盛的饭菜等我回家的妈妈吗?可是眼下,这节车厢的乘客正往车内挤,在小析面前,隔着一道坚固的流动的人墙……⑩“列车即将关门,请注意安全!”小析回过神来,赶忙阻止了还在车门与站台间不甘放弃的一位大叔,“您别挤了,您的背包上不了啦!”车门关上了,小析抬眼望去,那个身影已不见。他追着车跑,但始终再也没有看见她……⑪“喂,妈!我看见你了!”小析慌忙掏出手机,打给母亲,“什么?你回来了吗,儿子?”母亲的语气里流露出惊喜。“妈,你在家?”小析听出电话里的背景并不嘈杂。“在啊,在准备午饭呢。你这孩子,回家了也不说一声!”母亲这时停下手中的活,语气中的惊喜依然不减。“妈,对不起……”小析明白过来,刚才那个背影并不是母亲,只不过是他认错了。“妈,我刚刚把别人的背影认成你了,妈,我好想你!我在当志愿者,别人放假的时候都是我最忙的时候,我过年的时候,一定回家。”此刻,小析终于明白他其实很想家,想念妈妈可口的饭菜,想念小时候妈妈温暖的怀抱和鼓励的眼神。⑫“儿子,妈妈想告诉你,你真让我骄傲。为别人付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你做志愿者,妈妈很开心。”小析听着,不知不觉流下了热泪。他知道,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的人,都是不平凡的。而正是有这么多人并肩作战,无私付出,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美好。⑬小析越来越觉得,自己身上佩戴的“地铁志愿者”绶带,分量沉甸甸的……9.阅读全文,从文中人物“小析”的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每空不得多于10个字。等候列车,回忆往事→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得到赞扬,承诺回家10.简析选文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11.选文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好处?12.第⑧段、⑫段划线处小析两次流泪的心理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13.结尾写小析觉得自己身上佩戴的“地铁志愿者”绶带,分量沉甸甸的。他为什么觉得“沉甸甸”?请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月光碎了①月亮刚从云里挣脱出来,还不是很亮,像让被子蒙了好久才揉开眼睛。②当我们兴冲冲赶到采石场的时候,母亲发现她砸好的那堆石子没了。忽然,她看见旁边有几根枯死的蒿子,母亲明白了,石子被别人拿去了。③母亲叹了一口气,月光下都能看到她想哭的样子。我想安慰母亲,却又不晓得怎么说。④那些石子,都是她晚上来采石场砸的。母亲白天要下地干活,没工夫。⑤云遮蔽了月亮,采石场一下暗下来,就像我们的心境。但月亮好像不甘心被遮盖,在云块里七钻八钻又跑了出来,山上又亮起来。母亲把头上的月光连同头发捋了捋,又把手上的月光连同手巾绕了几道,然后对我说,难得今晚有月亮,不能再耽搁时间了,我们再砸点石子。⑥母亲开始砸石子。左手拿着石头坯子,右手握着小铁锤,砸得很专心。铁锤与石头撞击的声音在夜晚显得很清脆,好像整个采石场都有回音。铁锤与石头撞击冒出的火星,仿佛黑夜里的萤火虫,在我们眼前飞舞。⑦我见过母亲割稻、栽秧不抬头、不直腰,那是为了多干活,挣工分;我见过母亲锄地、挖畦子不停不歇,那是种菜园,赶时间。却是第一次见母亲砸石子全身心地投入,像是跟什么人抢似的。四周没人,母亲是在跟自己抢。因为多砸一斤石子就能多卖一角钱。⑧月亮偏过头顶,母亲才挪动一下马扎,让月亮对着自己。母亲站起来,伸伸胳膊,扭动一下腰。我感觉她胳膊伸得吃力,腰扭得不自然。月光下,母亲汗津津的脸透着光晕,但掩不住疲惫的面容。⑨夜越来越深,月亮继续在云彩中穿行,过一会儿就要暗一次,像是守夜的人打瞌睡。我提醒母亲,说不早了,我们回去吧。母亲看了看身后的石子堆,说才砸了这么一点点,再砸一会儿吧。其实,石子堆不小了,可母亲还嫌砸得不够多。⑩母亲是要把这些天耽搁的时间都砸回来吧。我看看母亲,又看看月亮,沉重的锤声仿佛把她们融到一起了。在这清冷的夜,母亲砸碎的不仅是石头,还砸碎了月光,砸碎了风,砸碎了我的视线。⑪母亲身边的石头坯子越来越少,我身边的石子堆越来越大。趁着母亲专心致志,我拿着簸箕从远处端来一簸箕石子。就在我要把石子往自家堆上倒的时候,母亲扭头看见了,就问,从哪搞来的?我说,捡的。捡的?在哪捡的?母亲话语重了起来。我嗫嚅着说,在……在那边。不许扯谎!母亲停下手中的锤子,厉声问我,是不是在别人家石子堆上捡的?我不敢再瞒,先是低头不吱声,然后才咕哝一句,又没人看见。母亲把左手上的石头坯子也放下,整个身子转过来对着我,说,你怎么能拿人家的石子呢?没人看见,月亮看得见,自己的心看得见。我们可不能做那种贪小便宜的人。我有些不服气,辩解说,那别人不是也拿我们的石子吗?母亲说,别人是别人,他们怎么做我们管不着,但我们穷死也不做小人,这是本分。平时我是怎么教育你的,忘了?接着母亲命令我快把石子送回去!⑫月光忽然暗了下来,那片一直跟在月亮后面的云又遮盖住了月亮。我的心也黯淡起来。我看着母亲模糊的身影,很是自责,恨不得母亲拿锤头砸我一下。砸我的头,砸我的手……可母亲没砸我,却砸了自己。就在我胡思乱想这当儿,忽听到母亲“唉哟”一声喊叫。⑬我连忙跑到母亲跟前,朦胧中只见母亲右手捂住左手,喘着粗气疼痛难忍的样子。怎么啦,妈?我问,心里惴惴不安。母亲说,月光暗了下来,不小心,砸着手了。⑭我晓得,都是因为我的错,母亲分心了,注意力不集中才砸了手。⑮月亮也像做了错事的孩子,躲到云层里。此时,云缝里洒下点点明亮的月光,碎在了我的心里……(作者张恒,文章有删改)14.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本文所讲述的故事。(1)母亲发现自己砸好的石子被别人拿走,有些伤心;(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母亲因“我”犯错而分心,不小心砸伤了自己的手。15.赏析句子,品味语言。(1)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铁锤与石头撞击冒出的火星,仿佛黑夜里的萤火虫,在我们眼前飞舞。(2)结合语境,赏析第⑪段中加点词语。我嗫嚅着说,在……在那边。16.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⑮段画线句“月亮也像做了错事的孩子,躲到云层里。此时,云缝里洒下点点明亮的月光,碎在了我的心里……”的理解。17.文章以叙事为主,穿插了多处对月光的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拓展提升拓展提升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黑沙滩莫言①一九七六年三月的一天,我以新兵的身份坐在一辆去往黑沙滩的解放牌卡车上。坐在驾驶楼里的,是那个在黑沙滩滚了十几年的场长。他那又黑又瘦的脸,秃得发亮的脑门,被烟草熏得焦黄的牙齿,刺人的小眼睛,都使我们这些新兵瞧不起他。②黑沙滩快要到了,我远远地望见了几排暗红色的瓦房,望见了离开瓦房一箭之地,有几十排低矮的草屋。方圆几十里,没有一个村庄的影子,只有那一片狭长的沙滩,沿着大海的边缘不尽地延伸开去。③黑沙滩农场每逢节日,都要改善伙食。下午四点钟,饭菜上桌,众人就座。我早已是饥肠辘辘、跃跃欲试了。④“慢着点吃!”场长突然低沉而威严地说。⑤“大家看看窗外,看看……那些眼睛……”场长对着玻璃窗指了指。⑥那是十六只眼睛。十六只黑沙滩村饥肠辘辘的孩子们的眼睛。他们在眼巴巴地盯着我们的餐桌,盯着桌子上的鱼肉。在这种像刀子一样戳人心窝的目光下,无论什么样的珍馐美味,你还能吃得下去吗?⑦“干杯?干个屁!老百姓都填不饱肚子,这些孩子像饿猫一样盯着我们,这满桌的酒肉……”场长的黑脸痛苦地抽搐着,他沙哑着嗓子喊道,“刘甲台、梁全,去把这些孩子请进来,让他们坐首席!”我看着场长,心里油然而生一股敬意。⑧“场长,这不太妥当吧?”指导员委婉地说。⑨“闭着眼吃才是最大的不妥当!”场长说。⑩这时,我大吃一顿的欲望没有了,心窝里像塞进了一把烂海草,乱糟糟的难受。我和刘甲台跑到窗外,孩子们一哄而散,只有一个大眼睛的小女孩被吓傻了,站在窗外,呆呆地望着我和刘甲台。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小姑娘。她瘦得像棵豆芽菜,见到她就让人的心像被尖利的爪子挠着似的疼痛。我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两只孩子的眼睛,像一泓被乌云遮盖着的忧伤而纯洁的湖水。我弯下腰,把她抱起来。她不哭也不闹,脑袋软绵绵地俯在我肩上,然后,脏脏的小手向着房子一指,说:“饿……我饿……”我喉咙里像堵上了一团棉花,哽哽咽咽地说:“小妹妹……我抱你去吃……”⑪小姑娘像饥饿的小野兽一样咻咻地喘着气,很快吃掉了够现今同年龄独生子女吃两天的食物。这时,小女孩的母亲却从村子里凄厉地喊叫着向营房跑来。她听到跑回去的孩子说,她的女儿被解放军抓走了。她呼唤着:“秀秀!我的秀秀!”闯进了我们的宴席之后,女人扑通跪倒在地:“解放军,行行好,把孩子还俺吧,孩子不懂事,是个傻瓜,像她爹一样,像她爹一样,是个傻瓜……”⑫场长悄悄地从兜里掏出一卷票子——那是他刚领到的工资塞进小女孩的口袋,把女孩递给女人。⑬“谢谢亲人解放军……谢谢亲人解放军……俺孩子她爹是个好人……解放军是好人……”女人抱着孩子,喃喃地说着,走了。⑭这故事本身平淡无奇,可是我总是很骄傲我在场长手底下当过兵,在黑沙滩当过兵。因为黑沙滩是迷人的,它其实是一种成熟的麦粒般的颜色,在每天的不同时刻,它还会使人发生视觉上的变化。在清晨丽日下,它呈现出一种温暖的玫瑰红;正午的阳光下,它发出耀眼的银光;傍晚的夕阳又使它蒙上一层紫罗兰般的色泽。总之,它不是黑色的,即使是在漆黑的夜晚,它也闪烁着隐隐约约的银灰色光芒。(选自莫言《黑沙滩》,有删改)1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了“我”在黑沙滩的经历,从普通的人物中却能窥见真善美的灵魂。B.第⑥段“我”面对丰盛的餐食胃口并不好,是因为那些可怜的孩子让他心情复杂。C.第⑪段可猜测小女孩母亲对解放军存在误解,但场长的举动让误解烟消云散。D.全文夹叙夹议,平实质朴的叙事中不乏细腻深刻的议论,耐人寻味,发人深省。19.根据原文内容,填写以下表格情节我对场长的态度初见场长①________②________敬意场长把自己的工资给那个妇女③________20.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1)在这种像刀子一样戳人心窝的目光下,无论什么样的珍馐美味,你还能吃得下去吗?(赏析加点字)(2)我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两只孩子的眼睛,像一泓被乌云遮盖着的忧伤而纯洁的湖水。(从修辞角度)21.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2.结尾为什么写“黑沙滩是迷人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母亲的千层底谢建骅①往年的冬季,地上有霜了,“鸡跷脚”的时候到了。母亲就开始为我们做千层底布鞋。②那时,针线活纯粹靠手工。母亲的针线活是村上出了名的,她制作的衣裳,针脚匀称,样式好看,尤其做的千层底布鞋,耐穿、养脚,透气性好,我们从小到大,就是穿着母亲制作的千层底布鞋一步步走过来的。③为了制作千层底布鞋,母亲总是在平时就注意搜集碎布头,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掖在小包里。用时拎出小包,翻出碎布头,用面粉煮一锅浆糊,再拿一块面板,用丝瓜瓤蘸上浆糊抹在面板上,然后粘上一层布,再抹上一层浆糊,再粘上一层布。反复多次,就制作成了一块多层碎布黏在一起的布板。母亲叫它“布骨子”。做好的“布骨子”,放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晒干的“布骨子”非常硬,像硬纸板一样。母亲小心地把它揭下来,作为半成品放在一边。④制作千层底的时候,母亲把鞋样缝几针固定在“布骨子”上,照着大大小小的鞋样,裁剪出来。一个千层底通常需要六七层“布骨子”,摞起来要有一厘米左右的厚度。将第一层鞋底朝外的一面用白布覆盖,边缘用棉白布条扦好,再把几层鞋底叠放对齐,用针线固定好,以上工作仅是千层底的一个开端,接下来才是做布鞋最费力的一个程序——纳鞋底。⑤每天晚上,母亲等一家人吃完晚饭,收拾完碗筷,就坐在小桌前,一针一线地纳鞋底了。她一手拿着鞋底,一手挥着针线,下好针,用针毂用力一顶,在冒出的针尖上套上橡皮管,捏紧使劲一拔,线绳就“吱儿、吱儿”地扯过来了,再用力收紧。有难纳的地方,母亲就先用锥子扎一个眼,再下针引线。母亲纳鞋底,不时还把针在头发上抹一抹,大概是因为头上有油脂,能使针尖更加润滑。这时,我们坐在桌旁做作业,只听得母亲扯着线儿“吱儿、吱儿”的声音,那声音分明就是最动听的《游子吟》乐曲。⑥随着冬日渐深,气温越来越低,为了给我们赶制布鞋,母亲夜晚就把煤油灯用绳子挂在床头,坐在被窝里纳鞋底,往往到深夜还没有休息。有多少个夜晚,鸡叫五更,等我们一觉醒来,看见母亲仍在昏暗的灯光下,飞针走线……⑦那时,父母白天下地参加大集体生产劳动,母亲做鞋只能在晚上。在那些寒冷的乡村冬夜里,母亲右手中指戴着针毂,坐在灯下走针引线纳鞋底的身影,用嘴吮吸手指上鲜血的情形(有时手指会被针尖戳破),成了我童年最熟悉的一幕。⑧鞋底纳好了,母亲便开始制作各式各样的鞋面,然后将鞋底和鞋面缝合到一处,俗称“绱鞋”。绱鞋是最需要技巧的活儿,母亲绱的布鞋总是严实合缝,针脚匀称,鞋绱好后,再请皮匠师傅用鞋楦楦下,楦好的鞋子看上去,圆润饱满,有模有样。那时,经常有婶婶和阿姨们拿着鞋样来请她指导,母亲总是毫无保留地尽心指导,有时还亲自示范。母亲制作的一双双精美的千层底布鞋,要是今天,一定是申遗样品的首选。⑨那时,我们穿着母亲制作的新布鞋,出去拜年、走亲戚、上学校,多自豪啊,不时地引来旁人的夸赞。母亲的千层底布鞋,穿在我们的脚上,暖暖的,舒舒服服的,也温暖了我们整个冬天。⑩我喜欢穿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上中学后,市场上已出现了耐克鞋等其他不同款式的鞋子,但我依然穿的是布鞋,冬天穿着母亲做的棉鞋上晚自修课,脚暖暖的,暖到我的心里,我总想,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冀望。⑪记得刚工作的那年,第一天上班,我就是穿着母亲的千层底布鞋去单位的,只觉得步履是那样的坚实、稳重。⑫而今,母亲随着年岁的增大,也做不动布鞋了。几年前,母亲给我做的一双新布鞋,我没舍得穿,一直完好地收藏在橱柜里,时常拿出来看看,见到千层底布鞋,就想起母亲灯光下熬夜纳鞋底的辛劳,仿佛母亲在告诫我做人也要像布鞋踏实,耐劳,勤俭,行稳致远,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23.根据文章内容,把母亲制作“千层底布鞋”的过程补充完整。收集碎布头—(1)—晒干布骨子—(2)—叠放鞋底—(3)24.按要求完成题目(1)文中第⑤小节划线句画面生动,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精妙之处。她一手拿着鞋底,一手挥着针线,下好针,用针毂用力一顶,在冒出的针尖上套上橡皮管,捏紧使劲一拔,线绳就“吱儿、吱儿”地扯过来了,再用力收紧。(2)第①段“冬季,地上有霜了”、第⑥段“冬日渐深,气温越来越低”、第⑦段“寒冷的乡村冬夜”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5.文章以“母亲的千层底”为标题,有哪些好处?26.文中的母亲人物鲜活可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母亲的形象特征。

专题14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学会区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掌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提问方式1.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2.请赏析下面的句子;3.文中的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知识梳理(一)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典例】……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穷人》作用:社会环境描写,屋内的温暖舒适与屋外的寒风呼啸形成了鲜明对比,充分说明了桑娜的勤劳能干,也暗示渔夫在恶劣的环境下出海很危险,侧面反映了渔夫的勤劳和他一家人生活的贫困。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点明主题。④为下文事件的发生做铺垫/埋下伏笔。(二)自然环境描写指自然界的景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湖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即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典例】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作用: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本身的作用:①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了......气氛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①烘托人物的心情、心理、情感等②衬托人物的精神、性格、品质等③暗示人物命运。自然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①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②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制造悬念。自然环境描写对主题的作用:①揭示了文章的主旨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一般格式:通过描写格局、陈设、民风/天气、景物等具体环境,交代了......时代背景/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表达了......情感;为下文中......做铺垫;深化了文章主题。专项练习专项练习一、现代文阅读谁的微信蒙福森①那天,老高在上班。近来单位的事特别多,特别烦。老高正忙着,突然,口袋里的手机振动了一下,老高拿出手机一看,有一条微信,儿子发来的。老高的儿子在外地读大学,已经大四了,还有几个月就毕业了。②“老爸,下班了?”③老高回复:“没有,正忙着呢。”④“您和老妈还好吗?”⑤老高蓦然一怔,回道:“好,都好。你呢?好吗?”⑥“我啊,很好,我每天跑步,打球,上课……过几天我要参加学校篮球比赛……”⑦老高看着手机里大段大段的文字,心想:今天儿子咋回事了?太阳打西边出来啦?⑧老高有些茫然。⑨儿子继续发微信,一条接一条,老高读得眼花缭乱,一条还没有看完,没来得及回复,另一条又来了。⑩老高懵了。⑪老高去了一趟卫生间,洗了一把脸,好让头脑冷静下来。洗过脸后,老高思维清晰多了,脑海里突然间跳出一个念头来——接下来,他该问钱了吧。⑫“老爸,我想买台电脑用来学习。给我打三千块钱,好吗?”⑬老高在心里窃笑了一下,回道:“好啊。你什么时候要?”⑭“当然是现在啦。”⑮“可我正上班呢,忙得很,没空。下班再打给你好吗?”⑯“好。你什么时候下班?”⑰“十二点。”⑱手机终于像一匹奔跑了很久的马,暂时安静下来了。⑲下班后,老高刚回到家,儿子的微信又来了:“老爸,怎么还没打钱啊?我在街上,等着买电脑呢。”⑳老高立刻回了一句:“等等。”老高对老婆桂芬说:“儿子来微信了,要钱买电脑呢。”桂芬说:“那赶紧打给他呀。”㉑老高说:“可我怀疑这不是咱们儿子。和我微信聊天的,应该是一个骗子,他捡到了咱儿子的手机,想敲诈一笔!”㉒桂芬大吃一惊:“这、这是怎么回事啊?你咋知道是骗子?你打儿子电话啊!”㉓老高说:“打了,没接。和他微信聊天,他就聊。”㉔桂芬说:“打儿子辅导员的电话,跟儿子联系。”㉕辅导员的电话打通了,联系上儿子后,儿子说,手机丢了,正在上课,本想放学后再打电话告诉你们。㉖老高说,有人捡到你的手机了,想诈骗一笔钱。㉗儿子哦了一声,没说几句就挂掉了。老高说:“看见了吧,这才是咱儿子。”㉘桂芬觉得奇怪,问老高:“你咋知道那不是咱们儿子?”㉙老高打开儿子的微信给桂芬看:“这几年儿子在上海读大学,你什么时候见过他主动问候我,并和我聊这么多话——每次,无论我说什么,写了多少字,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他都草草地简单回复几个字:‘嗯’“哦”“知道了’等等。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热情的儿子,跟我聊了这么多,心里就嘀咕:这是我儿子吗?该不会是骗子吧?你看看,果然是骗子!”㉚桂芬叹息:“谁让你和儿子有代沟有隔阂啊!从小到大,你和儿子说过多少句话?”老高沉默下来,有些伤感。㉛桂芬安慰他:“唉,现在的年轻人都这样,你别往心里去。”㉜老高很不高兴:“年轻人就是这样吗?”㉝“你发什么火,你不也是这样——你跟你父母一年到头聊过几句话?你关心过他们吗?你有多久没去看望他们了?有多久没和他们一起吃饭了?”桂芬瞪了老高一眼。老高的心突然痉挛了一下,像被子弹击中一样。㉞黄昏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老高的心里,像被雨水浇湿了似的,湿漉漉的。㉟老高冒雨来到一栋旧楼,提着大包小包,上到五楼,昏暗的路灯下,老高望着那扇熟悉而又陌生的门,百感交集,稍顷,轻轻地敲了一下,一下,又一下。㊱“谁呀?”屋里,一个苍老的声音传出来。㊲那是老高年近八旬的老父亲的声音。㊳“爸,是我……”老高靠在门框上,不由自主地,脸上泪水肆意流淌。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老高收到“儿子”不寻常的微信写起,再写老高识破骗局并在与妻子的对话中自我反省,最后写老高雨夜回家探望父母。B.文中的老高是一个渴望得到儿子的关爱,但又和儿子存在代沟与隔阂的父亲形象。C.文中桂芬说的“你发什么火……”这句话主要是针对老高对她发火而做出的反击回应,此时她觉得很委屈。D.这篇小说大量采用对话描写,通过对话描写,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发展。2.小说开头部分老高看到“儿子”发来的一连串微信后,内心也产生一系列反应,请从文中找出描述老高反应的词语并填到下列横线上。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冷静3.文中划线句属于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的作用。4.最后,小说以老高“脸上泪水肆意流淌”结尾,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答案】1.C2.一怔茫然懵了3.交代了当时恶劣的天气状况,烘托出老高内心的凌乱与悔恨,为后文冒雨看望父亲做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意近即可)4.老高由自己与儿子的沟通,感同身受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此时愧疚、悔恨的眼泪深化了主题。文章又在流泪这一情感高潮的瞬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意近即可)【解析】1.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此时她觉得很委屈”表述不恰当,根据后第㉟段文桂芬说的话“你不也是这样——你跟你父母一年到头聊过几句话?你关心过他们吗?你有多久没去看望他们了?有多久没和他们一起吃饭了?”以及桂芬的神态描写“桂芬瞪了老高一眼”可知,此时的桂芬更多的是气愤,觉得老高对儿子有要求,但他自己在孝顺父母方面做的也并不好,并且还不自知。故选C。2.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⑤段中的“老高蓦然一怔”可得:一怔。根据第⑧段中的“老高有些茫然”可得:茫然。根据第⑩段中的“老高懵了”可得:懵了。3.考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环境描写常见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自然环境)背景;衬托人物的形象(或反衬);渲染了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事件的发生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景物的象征意义(人物的品质、文章主旨)。解答此题首先要判断是环境描写,其次再概括环境的特点,最后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根据第㉞段“老高的心里,像被雨水浇湿了似的,湿漉漉的”可知,此处的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烘托出老高深刻反思之后内心的凌乱与悔恨。再根据后段的“老高冒雨来到一栋旧楼,提着大包小包,上到五楼,昏暗的路灯下,老高望着那扇熟悉而又陌生的门,百感交集”,正是因为内心悔恨和愧疚,才付诸行动,来到了自己父母的住处看望,故此处环境描写还起到了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的作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可据此整理答案。4.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小说结尾的作用。首先分析老高流泪的原因,根据文章第㉝段“‘你发什么火,你不也是这样——你跟你父母一年到头聊过几句话?你关心过他们吗?你有多久没去看望他们了?有多久没和他们一起吃饭了?’桂芬瞪了老高一眼。老高的心突然痉挛了一下,像被子弹击中一样”可知,妻子桂芬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使得老高忽然明白自己和父母之间也有很深的隔阂,原因在于自己很少主动关心,故内心觉得有愧,所以及时改正错误,流泪来看望即是及时改正的表现。文章的结局只写到老高流泪,回答了屋内父母的问话。没有交代进门之后的具体情况,这是小说常用的一种“开放式结局”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即引起了读者思考,这更有利于表达文章的主旨——子女与父母之间沟通少,有隔阂,有代沟,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可据此作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学校举行“追寻先辈足迹,弘扬革命精神”读书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勇士的背影宋子洵①虽已进入春天,风却也卷挟了几分寒意。朦胧的金光洒落在山顶的薄雪上,氤氲出几分雄壮悲凉。连绵陡峭的山岭在云层中若隐若现,远处传来几声鸟鸣,却未见飞鸟。夹金山的每一个清晨都是这般景象。②一条陡峭的山路向上延展,在视线所及之处骤然急转,消失于云层雾气中。藏族小伙扎西一早就站在路边。③他在等待着一位执意独自登山的老人。④“咚、咚、咚……”沉重的脚步声自远处传来,扎西探出头,仔细打量着来人。一个略显佝偻的身影,逆着光走来。虽然脚步有些蹒跚,但每一步都像巨石一样重重地压在地上。只见老人一边走一边用留恋的眼光注视着周围,像是在回忆什么。“就是他!”扎西赶忙跟上,一路上躲躲闪闪,生怕被发现。⑤突然,他发现老人停下了脚步,回过头来,注视着他。⑥“糟了,被发现了!”心一横,扎西硬着头皮凑上前,向老人解释道,是小金县的桑杰书记让自己悄悄跟着的,因为担心他一人登山有危险。扎西一脸诚恳的模样,让老人原本紧皱的眉头缓和了些许。⑦“你回去吧!”老人转过身去,背朝扎西摆了摆手。⑧“我不走,我答应桑杰书记要照顾好您的。”扎西倔强地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⑨老人动了动嘴角,想说点什么,却又什么也没说,继续向上攀登。看着老人沉重的背影,扎西知道老人默许了。⑩100米,100米,又100米,老人脸颊涨红,额头的青筋不停地跳动。⑪“您不要再往上走了。”见状,扎西有些着急。⑫老人的喘息声越来越急促,听起来像是即将报废的拉风箱,光听着都让人心慌。对于扎西的话,老人置若罔闻。⑬“您撑不住的⋯⋯”扎西的声音因焦急而轻微地颤抖着。⑭终于,老人停了下来。⑮“我走不动了,这夹金山,是上不去了,真想再上去看看你们。”他看向前方喃喃地说,“小伙子,帮我个忙,到上面替我敬个军礼吧。”⑯敬礼?扎西没听懂。⑰“就像这样。”老人边说,边颤颤巍巍地举起右手,庄重而又虔诚地向大山敬了一个军礼。⑱或许是不想老人继续攀登,扎西没有拒绝这个请求。⑲随着一步步攀登,扎西的体力渐渐透支,汗水湿透了单薄的衣衫,他的牙床都在冷风中打战,腿像灌了水泥一样,豆大的汗珠顺着脸侧滴落。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也被逐步掠夺,扎西已经接近窒息了。⑳终于行至一片开阔处,扎西累得连动一下手指的力气都没有了。喘息间,扎西记起了老人的嘱托。㉑咬住因寒冷而颤抖的牙齿,扎西缓缓地举起右手对着那片天空敬了个军礼。㉒下山时,扎西又遇到老人。老人坐在路边,定定地看着远方。扎西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只好静静地走到老人身边坐下。㉓“累吗?我们当时也很累!”扎西的耳边传来老人粗粝沙哑的声音。㉔“老人家,您一定是老红军吧?”扎西突然意识到什么。㉕老人深邃的眼神给了扎西答案。㉖……㉗太阳落山时,老人走了。凝视着老人踉跄而坚毅的背影,扎西的内心突然汹涌起复杂的情感。有种念头在他心里升腾而起,久久不散。㉘离开之前,面向无数英魂在这里长存的夹金山,他又敬了一个郑重的军礼,并许下了自己一生的承诺。㉙那之后,扎西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二十几年过去了,老人的背影一直烙在他的心底。夹金山上,仿佛一直有一个勇士迎着落日的余晖,凝望着远方。(选自《解放军报》2022年3月15日)【阅读策略一】梳理信息,把握文章内容。5.根据提示,补写内容。人物身份事件品质老人①______②______不怕困难,顽强坚毅敬礼怀念革命战友饮水思源,爱国之情扎西藏族小伙形影不离护送老人登山③______④______一诺千金,意志顽强参军传承先辈精神有理想,有抱负【阅读策略二】分析内容,揣摩作者意图。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族小伙扎西是小金县的桑杰书记派来保护、照顾执意独自登山的老人的。B.“老人脸颊涨红,额头的青筋不停地跳动”写出了老人爬山的艰难,突出老人的顽强坚毅。C.“累吗?我们当时也很累!”“我们当时也很累”指的是老人和扎西先前上山很累。D.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有种念头在他心里升腾而起,久久不散”照应了“那之后,扎西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阅读策略三】品读句子,赏析语言之美。7.做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给文章加上评语。批注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等。请按要求给文中画线句子做批注。(1)朦胧的金光洒落在山顶的薄雪上,氤氲出几分雄壮悲凉。连绵陡峭的山岭在云层中若隐若现,远处传来几声鸟鸣,却未见飞鸟。(请你从环境描写作用方面做批注)(2)凝视着老人踉跄而坚毅的背影,扎西的内心突然汹涌起复杂的情感。有种念头在他心里升腾而起,久久不散。(请你从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做批注)【阅读策略四】辨析比较,发现主旨之妙。8.小语同学认为扎西是小说的主人公,小文同学认为老人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请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答案】5.老红军不顾危险执意登山有责任心,替他人着想咬牙登顶替代老人敬军礼6.C7.(1)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夹金山的美丽、雄壮与陡峭,为下文写老人上山敬军礼、体现老人顽强坚毅等作铺垫。(2)“升腾”在文中指“心中涌出、爆发出参军的念头”,写出老人踉跄而坚毅的背影给扎西触动之大,突出老人对扎西影响之大(老人精神之可贵)。8.示例一:我认为老人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主要情节为“老人上山敬军礼”;赞美的是老人及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扎西报名参军正是受到老一辈革命精神(红军精神)的感召;标题“勇士的背影”赞美的正是这位老红军战士为代表的革命前辈。示例二:我认为扎西是本文的主人公。小说以藏族小伙儿扎西的见闻和感想组织材料;小说用大量笔墨来描写扎西,表现他的性格和精神;小说通过扎西来表现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这一主旨。【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第一空,从第㉔㉕段“‘老人家,您一定是老红军吧?’扎西突然意识到什么”“老人深邃的眼神给了扎西答案”可知,老人是一位老红军;第二空,从第③段“他在等待着一位执意独自登山的老人”,第⑥段“扎西硬着头皮凑上前,向老人解释道,是小金县的桑杰书记让自己悄悄跟着的,因为担心他一人登山有危险”可概括出:老人不顾危险执意登山;第三空,从第⑧段“‘我不走,我答应桑杰书记要照顾好您的。’扎西倔强地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第⑪段“‘您不要再往上走了。’见状,扎西有些着急”,⑬段“‘您撑不住的……’扎西的声音因焦急而轻微地颤抖着”可概括出扎西有责任心,替他人着想;第四空,从第⑳段“终于行至一片开阔处,扎西累得连动一下手指的力气都没有了。喘息间,扎西记起了老人的嘱托”,㉑段“咬住因寒冷而颤抖的牙齿,扎西缓缓地举起右手对着那片天空敬了个军礼”可概括出扎西咬牙登顶替代老人敬军礼。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指的是老人和扎西先前上山很累”有误,根据第㉔㉕段“‘老人家,您一定是老红军吧?’扎西突然意识到什么”“老人深邃的眼神给了扎西答案”可知,老人是一位老红军;“累吗?我们当时也很累!”“我们当时也很累”的“我们”指的是老人和他的战友;故选C。7.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与赏析。(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