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史料阅读: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思考1:西汉初建,汉高祖论功行赏,他为何“以萧何功最盛”?思考2:为什么户口多少对国家来说很重要?(1)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根本目的)(2)维护统治秩序(3)维护等级特权……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战国时期——大规模制定户籍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以五家为“伍”编排户口。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思考1:战国出现户籍制度,你认可该观点吗?请阐述你的理由。庚之子一夫之子疪一夫未在典憙之子庚一夫凥郢里司马徒箸之妻曰某亡不会封子大女子某未有夫子小男子某包山楚简·简7—8云梦睡虎地秦简·《封诊式》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互证;(二重证据法)多种实物史料互证。(孤证不立)思考2:战国时开始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原因是什么?①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限制人口迁徙,稳定农业生产)②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进行兼并战争、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思考3:战国时期的户籍主要登记哪些信息?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秦朝——分类登记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里耶秦简户籍簿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思考:秦朝的户口登记相比战国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变化?妻曰某亡不会封子大女子某未有夫子小男子某
高六尺五寸故邯郸韩审里大男子吴骚为人黄皙色隋面长七尺三“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是征发赋役的依据。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经济:小农经济发展;征发赋役的需要。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三)汉朝1、西汉——编户齐民(1)管理:(2)登记:(3)维护:
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编户齐民: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土地资产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不得无故迁徙,若擅自流亡,被抓到就要被罚做官奴。年龄资产籍贯相貌姓名身份田赋较轻,但人头税和徭役繁重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三)汉朝1、西汉——编户齐民2、东汉——户籍散乱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四)魏晋南北朝1、西晋:“黄籍”2、东晋:3、东晋后期和南朝:“黄籍”“白籍”思考1:东晋政府为何给予白籍特权?政治:维护北方士族的利益以取得支持;经济:吸引北民南迁以促进南方的开发。思考2:给予白籍特权带来的问题?“土断”作用:①增加了国家的赋役;
②打击门阀士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③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五)隋唐时期1、隋朝:“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通过大索貌阅,新增成丁人数44.3万,新附人口164万。“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隋书·食货志》思考1:结合隋唐的赋役和土地制度,思考隋唐时期强化户籍管理的原因?作用:①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也打击了地方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②有利于增加国家的劳动力,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2、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隋:租调役唐:租庸调思考2:秦汉至隋唐时期,户籍制度、赋役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关系?以人丁、户为单位征收以均田制为基础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强化对百姓的人身控制,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户籍、赋役、土地三位一体,联系紧密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六)宋元时期1、宋朝:材料:宋代“不立田制”,土地兼并严重,按人头纳税易致赋税不均,故纳税根据土地来算……适应了土地私有的社会发展要求。户籍与土地、赋税制度开始分离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与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①延续两税法以土地、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开放的户籍制度:客户、商人、佣工和流民都可以流动。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宋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②“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③商品经济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化。户籍:核心是控制人口赋税:以土地、资产为标准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六)宋元时期1、宋朝:①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②商品经济和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土地流转买卖频繁;③人身依附关系松弛;④自耕农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主户人口比例上升,客户人口比例下降。思考1:客户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转变成主户?开垦荒地、购买土地等思考2:主户比例上升,客户比例下降说明了什么?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六)宋元时期2、元朝:诸色户计户口类型复杂,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元湖州路户籍文书第一行记户主姓名及籍贯居住所在、宋时职业和应役类型、归附元朝年月;第二行记家口总计口数;第三、四、五行记本户男性口数、成丁口数、成丁男姓名、年龄,不成丁男口数、姓名、年龄,本户女性口数、姓名、年龄等;此后记事产,下行依次记本户田土数目、本户房舍间数;牲畜等;最后一行记本户营生。手工业发展驿道驿站思考:元朝为什么实行“诸色户计”?①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分工日益复杂。②元代疆域辽阔,“诸色户计”能最大程度地获得最多最有效人力、物力、财力、军力资源进行调配以应对突发情况。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七)明清时期1、明朝:人口田地房屋圣旨户帖:政府发给民户的纳税通知书,详列各户应纳税额,作为催科依据。黄册:户籍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信息,重在征收丁税和征发徭役。思考1:明初的户籍管理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说明了什么?更加严格、规范说明明初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思考2:明朝后期户籍管理逐渐松弛,原因是什么?一条鞭法;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土地兼并。鱼鳞图册:土地登记簿(地籍),以田土为主,确定土地所有权,重在征收田赋。户籍与土地、赋税制度进一步分离职业定籍、黄册、户帖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七)明清时期2、清朝:管理松弛→永停编审(乾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规定以1711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摊丁入亩”雍正帝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亩中,从此人头税彻底废除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自由劳动力增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原因:摊丁入亩后,国家的赋役征发不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户籍与土地、赋税制度彻底分离,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思考:户籍永停编审有何影响?人头税、田赋、徭役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丁税为主地税为主赋役制度户籍制度东晋秦汉战国隋唐宋元明清大索貌阅三年一造诸色户计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分类登记主户客户户帖黄册管理松弛↓永停编审编户齐民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管理松弛↓永停编审白籍↓土断户籍与赋役、土地制度联系紧密户籍与赋役、土地制度逐渐分离户籍管理不断强化传统户籍制度逐渐废除户籍制度的变化与赋役制度变化密切相关。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探究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①政府的赋役制度改革;②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商品经济)。探究二: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①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②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③与土地和赋役制度逐渐分离;④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练一练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汉王朝受其影响,农村不许同姓聚居,农村都是杂姓村。“乡”“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秦汉上述举措(
)A.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有利于削弱地方强宗大族
C.破坏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D.加速了宗法制度的瓦解
B“皇权不下县”,中央任命官员到县一级为止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一)历代基层组织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乡里制度: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基层管理制度学习聚焦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基层组织基层社会治理秦汉唐朝宋朝明朝清朝乡里制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乡里之外还有亭。唐朝时期:乡里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时期:里甲制度——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里甲制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里甲制→保甲制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十家牌法王安石推行保甲制,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保甲制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邻保制度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什伍组织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二)历代基层社会治理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基层组织基层社会治理秦汉唐朝宋朝明朝清朝乡里制里甲制P100史料阅读: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一》从材料中分析清代保甲制的功能有哪些?基层区划社会治安登记户籍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朝代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秦汉乡里制度什伍组织唐乡里制度邻保制度北宋乡里制度保甲制明里甲制十家牌法清里甲制到保甲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拓展: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演变趋势及原因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②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而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1)趋势(2)原因①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②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材料: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费正清曾说:“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士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特点:①有一定的自治色彩(半自治);②宗法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③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④注重儒家的伦理教化。作用:①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②保证赋役征发;③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促进基层经济的发展。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作用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一)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周臣(明)《流民图》(局部)
1、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实行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有什么作用?2、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谁?救济重点和核心是什么?为此采取哪些措施?3、民间救济活动处于什么地位?侧重于哪些方面?4、古代优抚的对象是谁?历代典型的优抚措施有哪些?阅读教材并自主学习,尝试回答下列问题:(二)作用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实行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有什么作用?2、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谁?救济重点和核心是什么?为此采取哪些措施?3、民间救济活动处于什么地位?侧重于哪些方面?4、古代优抚的对象是谁?历代典型的优抚措施有哪些?阅读教材并自主学习,尝试回答下列问题:实施者地位举措政府主体汉朝隋唐民间组织辅助宗族,宋朝兴起慈善组织,明清兴起设立义田、义学等族产赈济族人常平仓制度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后世的社仓)
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则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汉书·食货志上》均输平准隋炀帝时期的“含嘉仓”善堂、善会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三:历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防杀病毒软件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绿色蔬菜购销合同
- 2025合同法合同履行与违约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
- 2025个人的借款简单合同范本
- 2024年聚烯烃类线缆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粉末橡胶聚硫橡胶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大庆市建筑工程施工设备采购合同(试行)
- 2025年新版劳动合同全面实施
- 2025写字楼租赁合同模板2
- 2025年食品销售合同模板
- YY-T 0954-2015 无源外科植入物-I型胶原蛋白植入剂
- 12-2017-2021年陕西中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之统计与概率
- 脓毒血症课件
- 2024年时事政治热点题库200道含完整答案(必刷)
- 2024年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对方当事人送达地址及相关信息确认书
-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发展
-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衣柜
- 医院政工查房
- 缓和医疗-以死观生的生活智慧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拔河比赛技巧知识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