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注意: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I卷请考生用2B铅笔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II卷请考生用黑色中性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校等信息及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礼作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反映出()A.儒家学说以民本思想为核心 B.中国古代思想的民主化色彩C.以人为本理念有久远的传统 D.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敬天保民”“仁者爱人”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观点的提出,说明西周到春秋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C项正确;据所学,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不是民本,排除A项;据所学,周公、孔子和管子等人并不主张民主,排除B项;据所学,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不被统治者接受,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2.秦征服南郡后,南郡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包括热衷商贾、崇奢靡等,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推行和落实。对此,公元前227年,南郡守腾发布《语书》,要求各县、道啬夫“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南郡守腾这一做法()A.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 B.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C.引导了民间舆论方向 D.反映了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郡守腾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有利于形成共同的风俗习惯,增强民众对法律的认同,从而建构国家认同,A项正确;郡县制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郡守腾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并没有涉及民间舆论的走向,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强调国家统一与法律落实的关系,不能得出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3.唐太宗去世后,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骑兵不断袭扰边境地区。数以万计的敌军行踪不定,中央政府难以准确预判各边镇实际布防所需兵力,且由中央政府统一调配的后勤体系也难以应对突发的战事。这有助于解释,唐代前中期()A.中央集权体制的破坏 B.疆域不断缩小的困局C.民族交融强化的趋势 D.地方武将权力的扩张〖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骑兵不断袭扰边境地区。数以万计的敌军行踪不定,中央政府难以准确预判各边镇实际布防所需兵力,且由中央政府统一调配的后勤体系也难以应对突发的战事”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应对边疆形势,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因此材料中的现象可以解释唐代前中期地方武将权力的扩张,D项正确;唐朝前中期基本处于盛世时期,中央集权体制尚能维系,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前中期疆域处于扩张时期,排除B项;少数民族袭扰边境,中央政府加强布防,与民族交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4.孟元老怀着对往昔的无限眷念,撰写了《东京梦华录》,其中都城生活描写分为都城日常生活和都城节日生活两类。如“州桥夜市”叙述夜市中丰富的饮食种类。“东角楼街巷”叙述市井商品交易生活,“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 B.坊市制度崩溃 C.城镇经济出现 D.市民阶层壮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州桥夜市’叙述夜市中丰富的饮食种类。‘东角楼街巷’叙述市井商品交易生活,‘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可知,饮食、市井商品交易等是为满足人民需求,侧面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壮大,对市场交易的需求较大,D项正确;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东京一个城市的状态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宋代坊市制度瓦解,但材料并未强调都市生活的地点变化,排除B项;东京一个城市的状况无法全面概括城镇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5.清朝时期,广州的行商是一个地域色彩较浓厚的行业,但不少著名行商的资本是来自福建、浙江;四川井盐中,从事制盐的企业主大多是湖南、湖北、陕西和广东的客籍商人;在矿业中,云南铜矿在它的兴盛时期,厚积资本进行开采的,多为三江、两户、川广富商大贾。据此可推断出,清代()A.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 B.商业资本流动的广泛性C.手工业分工现象较明显 D.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清朝时期,广州的行商是一个地域色彩较浓厚的行业,但不少著名行商的资本是来自福建、浙江……”,得出清代从商人的投资活动看,这一时期投资的范围已经相当广泛,资本的流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域和行业的限制,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商业资本流动的广泛性,无法得出政府对商业的干预,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资本流动的广泛性,无法得出手工业分工明显和区域经济差异的淡化,排除CD项。故选B项。6.晚清时期,地方督抚不设属官。曾国藩、李鸿章等出于地方军务需要,自设善后、厘金等局,招募官员、幕友入局办事形成幕府,幕府逐渐掌握了部分军事权、财政权和人事权,实际上行使省一级政权的职能。这一现象()A.遏制了列强侵略的势头 B.反映了晚清政治的现代化C.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变革 D.体现了政治权力结构变动〖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晚清时期,原本地方督抚没有属官,但是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实力派汉族官僚督抚的幕府却拥有类似省级政权部分职能,这实际上反映了清朝中央权力的下移,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列强侵略的信息,因此无法据材料得出遏制列强侵略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晚清时期,中央权力下移的现象,不能反映晚清政治的现代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科举制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7.如表为1933年中央苏区部分商品进出口的关税税率表。据此可知,苏区关税征收在当时()出口货物进口货物货物税率货物税率竹3%西药3%木3%酒50%家禽5%洋参100%煤30%盐免税米谷50%铁免税注:此处关税指中央苏区和国民党统治区贸易中需向苏区缴纳的税种。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B.有利于巩固根据地政权C.保障了战略物资的供应 D.旨在增加苏区财政收入〖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为1933年中央苏区部分商品的进出口关税税率,对于苏区具有战略地位的物资,如煤和米谷的出口税率较高,有利于减少煤和米谷的出口,盐、铁实行免税,西药税率较低,有利于盐、铁、西药的进口,这些都有利于巩固根据地政权,B项正确;1933年中日矛盾尚未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A项;有利于战略物资供应,但税率高低不能保障战略物资供应,其还受到国民党封锁等多种因素影响,排除C项;题干中税率的高低与战略物资供应有关,其目的并非是增加苏区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B项。8.1942年,中共西北中央局《西北局关于支部书记不脱离生产的决定》指出,“支部应在群众之中,而不应在群众之上;党员应在群众之内,而不应在群众之外”,规定乡村支部书记不再脱离生产。这一规定旨在()A.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B.保证根据地的经济发展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西北局关于支部书记不脱离生产的决定》”,其标题的核心内容就是“支部书记不脱离生产”,这就直接表明,这一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根据地的经济发展,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是1942年,此时的中国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而侵华日军又对我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导致抗日根据地的军民生存异常艰难,所以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保证根据地的经济发展要比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更重要一些,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C项;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说法错误,此时的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战争,而不是革命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9.195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区行行长会议,决定成立统一公私合营银行。在私营金融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过程中,人民银行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合并、淘汰等不同处理。同年年底,中国实现了金融业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一做法()A.开始改变我国工业长期落后面貌 B.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C.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D.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答案〗C〖解析〗我国私营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C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A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排除B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10.在全社会投资中,197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占81.8%,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投资占比分别为5%和13%;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的比重下降为66%,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占比分别上升到12%和21%,即已占1/3。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我国()A.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B.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C.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 D.国有企业改革趋于停滞〖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197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占81.8%,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投资占比分别为5%和13%;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的比重下降为66%,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占比分别上升到12%和21%,即已占1/3。”可以看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的所有制成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公有制的比重下降,个体及私有的比重上升,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所有制的变化,而不是结构,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92年才提出,排除B项;国有企业改革从1984年才全面展开,排除D项。故选C项。11.如图所示为出土于阿富汗东部哈达城的佛像,该佛像创作于公元2至3世纪,无论是五官还是头发造型都与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极为相似。这件作品的雕刻手法也是非常典型的希腊风格,但胸前装饰的璎珞却出自佛教。由此可见()A.希腊神话得到实物印证 B.文化交流丰富艺术内涵C.西亚佛像雕刻手法多元 D.印度佛教缺乏本土特色〖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出土于阿富汗东部哈达城的佛像与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相似,且其雕刻手法也是非常典型的希腊风格,但胸前的装饰却出自印度佛教,说明文化交流丰富了艺术内涵,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该佛像“无论是五官还是头发造型都与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极为相似”,无法得出“希腊神话得到实物印证”的结论,排除A项;阿富汗东部属于中亚,而非吸烟,排除C项;印度佛教具有强烈的本土特色,排除D项。故选B项。12.中古时期,西欧教会控制着学校教育,提出“科学是宗教的仆役”“一切真理都在圣书上提出来了”的口号;从11世纪开始,律学、算学、医学等课程的比重日益增加。这种变化源于()A.教会受到普遍质疑 B.科学革命开始兴起C.生产方式根本转变 D.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中古时期(西欧)。据材料“中古时期,西欧教会控制着学校教育……律学、算学、医学等课程的比重日益增加”,可知中古时期,教会控制着学校教育,而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律学等课程的比重相应增加,D项正确;“普遍质疑”,表述夸大,排除A项;科学革命兴起的时间是16、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此时生产方式并没有发升根本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13.随着现代政府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发展,英国政府借款的机会与债务的规模大大增加。英国的公债在1697年时为1450万英镑,以后每经历一次战争,公债就稳定增加,到1720年时,英国国债超过5千万英镑,逐步形成规模比较庞大的债券市场。由此可知,英国债券市场的形成()A.标志着现代金融股票制的创建 B.解决了“商业革命”所引发的危机C.拓宽了工业化生产的融资渠道 D.适应了对外殖民扩张的现实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随着现代政府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以后每经历一次战争,公债就稳定增加”“逐步形成规模较庞大的政府债券市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前后,英国正在同法国、荷兰争取波罗的海以及世界的殖民霸权,英国债券市场的形成有助于解决财政危机,适应殖民扩张的需要,D项正确;现代金融股票制的创建与荷兰相关,排除A项;材料有利于解决的是英国早期殖民战争中的资金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工业化这一时期还没有开展,排除C项。故选D项。14.1941年8月以来,苏联在197个城市居民点施行食物购买证政策。将居民分为四类按不同的标准配给粮食。其中,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航空、化工、坦克、煤炭、石油等部门工人在分配链中处于最高位。这一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十月革命的成果 B.争取卫国战争的胜利C.保障优先发展重工.业 D.确立起计划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41年苏联正处于与德国战争中,战争初期由于苏联方面准备不足不断失利。因此实行粮食购买证政策是为了保障前线物资,工人和工程人员处于分配链的最高位是为了保障战争的进行,由此可知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争取卫国战争的胜利,故选B;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在1917年,明显不是巩固十月革命的成果,排除A;20世纪30年代,苏联已经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在此期间是中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已经确立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15.如图所示可以用来说明.进入21世纪以后()A.世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B.世界多极化的演进发生质变C.世界经济领域出现逆全球化 D.世界单边主义得到有效遏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由材料可知,在20世纪多边主义基本架构中,美国居于这个等级秩序的核心,七国集团是多边主义的内核,其他发达国家是中间层,发展中国家则处于最外层;而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成了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新兴市场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也逐步上升,这体现了世界多极化的演进发生了由美国等西方国家领导世界向多力量共同主导的质变,B项正确;世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尚未确立,材料内容仅反映21世纪多极化的多种力量并存趋势,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世界经济领域,排除C项;世界单边主义得到有效遏制一说与国际现状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有关史籍记载看,茶马古道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与吐蕃交往时期,茶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由祖国内地传入吐蕃……据唐人封演所撰《封氏见闻录》记载,唐时饮茶风气的形成与佛教禅宗的流行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是禅僧们到吐蕃传法的同时也将饮茶习俗作为一种“坐禅不寐”的技巧传到了吐蕃僧众之中……不过,汉、藏之间茶马贸易与茶马古道的大规模开通与兴起应是在宋代。此时饮茶习俗在藏区已逐渐从上层普及到民间,茶开始成为整个高原藏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用品。为此造成了藏区对茶叶需求量的骤增。这也导致了由宋朝中央政府直接介入的汉、藏之间大规模茶马贸易的兴起。——摘编自石硕《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材料二清末由于印茶入藏,使汉、藏经由茶马古道而进行的茶马贸易受到冲击和影响。为抵制印茶,清末在雅安设立边茶公司,改良茶种,整顿茶政……内地茶叶成为汉藏民族共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倾销印茶的斗争武器。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战乱和川藏纠纷,虽以国家和政府角色茶叶输藏逐渐淡出,但是汉、藏民间商人之间的茶叶贸易却始终活跃,内地茶叶仍畅行于藏区,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仍成为沟通内地与藏区的重要经济联系,并一直延续至民国末。——摘编自石硕《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宋时期茶马古道的发展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马古道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答案〗(1)发展变化:贸易规模逐渐扩大;贸易对象从僧侣为主演变为百姓为主;贸易方式从民间贸易为主演变为政府大规模介人贸易。(2)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经济侵略;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地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历史文化传承;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解析〗【小问1】发展变化:由材料“汉、藏之间茶马贸易与茶马古道的大规模开通与兴起应是在宋代”,可分析得出贸易规模逐渐扩大;由材料“唐时饮茶风气的形成与佛教禅宗的流行密切相关”“饮茶习俗在藏区已逐渐从上层普及到民间,茶开始成为整个高原藏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用品”,可分析得出贸易对象从僧侣为主演变为百姓为主;由材料“茶开始成为整个高原藏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用品”“导致了由宋朝中央政府直接介入的汉、藏之间大规模茶马贸易的兴起”,可分析得出贸易方式从民间贸易为主演变为政府大规模介人贸易。【小问2】影响:由材料“内地茶叶成为汉藏民族共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倾销印茶的斗争武器”,可分析得出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经济侵略;汉藏之间以茶叶等为为载体的交流活动,促进民族交融;由材料“沟通内地与藏区的重要经济联系”,可分析得出推动了地区之间的交流;由材料“汉、藏民间商人之间的茶叶贸易却始终活跃,内地茶叶仍畅行于藏区”,可分析得出有利于历史文化传承;由材料“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仍成为沟通内地与藏区的重要经济联系,并一直延续至民国末”,可分析得出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17.【反贫困探索】材料一在领导下,以农村为根据地,以农民为主力军,在农村创立和发展红军,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苛捐杂税和高利贷的一切剥削,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深入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民互助合作,以群众运动方式开展劳动竞赛,促进生产发展,根据地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抗战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开展大生产运动;发放农贷,兴修水利,推广科技,鼓励开垦荒地,鼓励个体农民开展劳动互助合作;保障晋冀鲁豫边区抗日人民的私有财产权,保障农民、小生产者的生存权利。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执行“普遍实行彻底平分”的土地政策,加强了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的权利和地位,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摘编自白增博《从贫穷到富裕:消除绝对贫困百年辉煌实践》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农村的受灾人口和特殊贫困群体,成立了内务部(民政部的前称)负责对农村“五保户”和贫困户的救济,通过为他们发放粮、棉、油等生活必需品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各级政府也积极制定有效措施开展群众救灾工作,并在1952年成立了救灾委员会专门负责管理国内的救灾工作。……到1985年,全国农村农户已全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大量农民因此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党和国家开始探索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举措,设立了与扶贫相关的“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80年),并展开“三西”农业建设支援(1982年),实施以工代赈的扶贫计划(1984年),以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问题。——摘编自樊友凯、钱坤《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反贫困历程及基本经验》(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贫困政策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后反贫困政策的变化,并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政策演变的原因。〖答案〗(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农民的土地问题为主线;强调农民的互助合作,依靠和发动农民;始终围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任意三点)(2)以政府救济为主,为生活困难群体提供社会救助变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生产力解决贫困问题;从全国性普遍性扶贫变为区域性针对性扶贫。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解决贫困问题制度保障;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计划和市场关系认识深化。(任意三点)〖解析〗(1)根据材料“开展土地革命”“鼓励开垦荒地”“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得出以农民的土地问题为主线;根据材料“深入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民互助合作”“鼓励个体农民开展劳动互助合作”得出强调农民的互助合作;根据材料“以农民为主力军”“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加强了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的权利和地位”得出依靠和发动农民;根据材料“废除苛捐杂税和高利贷的一切剥削”“执行‘普遍实行彻底平分’的土地政策”得出始终围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结合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贫困政策适应了中国国情,体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2)根据材料“成立了内务部(民政部的前称)负责对农村‘五保户’和贫困户的救济,通过为他们发放粮、棉、油等生活必需品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设立了与扶贫相关的‘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80年),并展开‘三西’农业建设支援(1982年),实施以工代赈的扶贫计划(1984年)”,得出以政府救济为主,为生活困难群体提供社会救助变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生产力解决贫困问题;根据材料“针对农村的受灾人口和特殊贫困群体”“各级政府也积极制定有效措施开展群众救灾工作”“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问题”,得出从全国性普遍性扶贫变为区域性针对性扶贫。原因:结合所学,改革开放前的政府救济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和宗旨;改革开放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生产力解决贫困问题,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关。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33年,希特勒的反苏政策导致苏德关系恶化,迫使苏联调整与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德国退出裁军大会和国际联盟后,苏法关系密切起来。1933年末苏联提出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计划,主张苏、法、英、东欧紧密合作,建立包围和遏制德国的多国互助联盟。由于英、法的不作为和波兰的反对,最终没有成功。日后,苏联同英、法的分歧日渐增大,苏联采取了传统的民族利己主义。1939年8月23日,在德国入侵波兰的前夕,斯大林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41年4月13日,又与日本签订在战争中相互保证中立的条约,致使中国主权严重损害,中国抗战转入艰难时期。——摘编自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英法、波兰对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不同态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建立失败对世界局势的影响。〖答案〗(1)原因苏联:面临德国的现实威胁,因此建立集体安全体系最为积极。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故并不作为。波兰:依赖英法,对英法充满幻想,故反对(2)影响:助长了德国的扩张,加速二战的到来;英法的“绥靖政策”,牺牲弱小国家,激化了欧洲国家间的矛盾;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扩大到远东,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恶化了中国抗战的外部环境;迫使美国反思其外交孤立政策,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任答4点)〖解析〗【小问1】原因苏联:根据“1933年,希特勒的反苏政策导致苏德关系恶化,……苏法关系密切起来。”可得出面临德国的现实威胁,因此建立集体安全体系最为积极。英法:根据“由于英、法的不作为和波兰的反对”得出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故并不作为。波兰:根据“由于英、法的不作为和波兰的反对,最终没有成功”得出依赖英法,对英法充满幻想,故反对。【小问2】影响:根据“1939年8月23日,在德国入侵波兰的前夕,斯大林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得出助长了德国的扩张,加速二战的到来;根据“由于英、法的不作为和波兰的反对,最终没有成功。”得出英法的“绥靖政策”,牺牲弱小国家,激化了欧洲国家间的矛盾;根据“苏联采取了传统的民族利己主义”得出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扩大到远东,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恶化了中国抗战的外部环境;结合所学可得出迫使美国反思其外交孤立政策,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19.【人类的迁徙与地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注:【1】吐火罗人,迁入中亚的印欧人一支的后裔。【2】开封犹太人族群定居于此不晚于北宋时期,是记录保存最完整中国犹太社群。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类迁徙与地域文化”,提取以上一幅或多幅图片的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论题:印欧人的迁徙对中亚、南亚文化影响深刻。论述: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中亚、南亚的广大地区。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本地居民交融,对中亚、南亚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雅利安人迁入前的南亚,已经孕育出以哈拉帕文化为代表的古老文化,建起了多拉维拉等具有严密城防工事的城市。雅利安人的迁入中断了印度河流域古老文明的发展进程,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才重新形成了以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为代表的新文明。时至今日,哈拉帕印章文字仍未被成功释读。中亚地区处于西亚文化、中华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汇地带,文化开放度高、包容性强。塔里木地区出土的壁画显示,迁入中国新疆腹地的吐火罗人既保留了自身尚武风气,也将波斯服饰文化引入中国。综上所述,古代印欧人的迁徙,深刻影响了中亚、南亚地区的人种构成,他们对地域文化的塑造方式,既有文化重构,也有文化的交融互补,折射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解析〗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含绘图说明类),时空是古代世界。首先,要明确论题围绕“人类迁徙与地域文化”,从题中所给的文字材料“人类的迁徙对文化的影响”可以获得。结合图1中的文字“多拉维拉古城遗址,位于雅利安人迁入前的印度西北部”,图2中的文字“6世纪塔里木壁画《穿波斯装的吐火罗人士兵》”可得出论题“印欧人的迁徙对中亚、南亚文化影响深刻”。从图1关键词“多拉维拉古城”、“雅利安人”、“印度西北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答出印欧人的迁徙到南亚的情况,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南亚的广大地区。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本地居民交融,对南亚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答出多拉维拉古城的相关史实,雅利安人迁入前的南亚,已经孕育出以哈拉帕文化为代表的古老文化,建起了多拉维拉等具有严密城防工事的城市。答出雅利安人的迁入对印度的影响,中断了印度河流域古老文明的发展进程,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才重新形成了以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为代表的新文明。时至今日,哈拉帕印章文字仍未被成功释读。从图2关键词“6世纪”、“塔里木”、“波斯装”、“吐火罗人士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答出吐火罗人迁徙到中亚的情况,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中亚的广大地区。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本地居民交融,对中亚亚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亚地区处于西亚文化、中华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汇地带,文化开放度高、包容性强。结合图2信息,塔里木地区出土的壁画显示,迁入中国新疆腹地的吐火罗人既保留了自身尚武风气,也将波斯服饰文化引入中国。最后,进行总结,古代印欧人的迁徙,深刻影响了中亚、南亚地区的人种构成,他们对地域文化的塑造方式,既有文化重构,也有文化的交融互补,折射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表述要清晰。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注意: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I卷请考生用2B铅笔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II卷请考生用黑色中性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校等信息及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礼作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反映出()A.儒家学说以民本思想为核心 B.中国古代思想的民主化色彩C.以人为本理念有久远的传统 D.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敬天保民”“仁者爱人”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观点的提出,说明西周到春秋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C项正确;据所学,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不是民本,排除A项;据所学,周公、孔子和管子等人并不主张民主,排除B项;据所学,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不被统治者接受,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2.秦征服南郡后,南郡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包括热衷商贾、崇奢靡等,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推行和落实。对此,公元前227年,南郡守腾发布《语书》,要求各县、道啬夫“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南郡守腾这一做法()A.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 B.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C.引导了民间舆论方向 D.反映了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郡守腾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有利于形成共同的风俗习惯,增强民众对法律的认同,从而建构国家认同,A项正确;郡县制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郡守腾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并没有涉及民间舆论的走向,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强调国家统一与法律落实的关系,不能得出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3.唐太宗去世后,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骑兵不断袭扰边境地区。数以万计的敌军行踪不定,中央政府难以准确预判各边镇实际布防所需兵力,且由中央政府统一调配的后勤体系也难以应对突发的战事。这有助于解释,唐代前中期()A.中央集权体制的破坏 B.疆域不断缩小的困局C.民族交融强化的趋势 D.地方武将权力的扩张〖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骑兵不断袭扰边境地区。数以万计的敌军行踪不定,中央政府难以准确预判各边镇实际布防所需兵力,且由中央政府统一调配的后勤体系也难以应对突发的战事”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应对边疆形势,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因此材料中的现象可以解释唐代前中期地方武将权力的扩张,D项正确;唐朝前中期基本处于盛世时期,中央集权体制尚能维系,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前中期疆域处于扩张时期,排除B项;少数民族袭扰边境,中央政府加强布防,与民族交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4.孟元老怀着对往昔的无限眷念,撰写了《东京梦华录》,其中都城生活描写分为都城日常生活和都城节日生活两类。如“州桥夜市”叙述夜市中丰富的饮食种类。“东角楼街巷”叙述市井商品交易生活,“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 B.坊市制度崩溃 C.城镇经济出现 D.市民阶层壮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州桥夜市’叙述夜市中丰富的饮食种类。‘东角楼街巷’叙述市井商品交易生活,‘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可知,饮食、市井商品交易等是为满足人民需求,侧面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壮大,对市场交易的需求较大,D项正确;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东京一个城市的状态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宋代坊市制度瓦解,但材料并未强调都市生活的地点变化,排除B项;东京一个城市的状况无法全面概括城镇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5.清朝时期,广州的行商是一个地域色彩较浓厚的行业,但不少著名行商的资本是来自福建、浙江;四川井盐中,从事制盐的企业主大多是湖南、湖北、陕西和广东的客籍商人;在矿业中,云南铜矿在它的兴盛时期,厚积资本进行开采的,多为三江、两户、川广富商大贾。据此可推断出,清代()A.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 B.商业资本流动的广泛性C.手工业分工现象较明显 D.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清朝时期,广州的行商是一个地域色彩较浓厚的行业,但不少著名行商的资本是来自福建、浙江……”,得出清代从商人的投资活动看,这一时期投资的范围已经相当广泛,资本的流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域和行业的限制,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商业资本流动的广泛性,无法得出政府对商业的干预,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资本流动的广泛性,无法得出手工业分工明显和区域经济差异的淡化,排除CD项。故选B项。6.晚清时期,地方督抚不设属官。曾国藩、李鸿章等出于地方军务需要,自设善后、厘金等局,招募官员、幕友入局办事形成幕府,幕府逐渐掌握了部分军事权、财政权和人事权,实际上行使省一级政权的职能。这一现象()A.遏制了列强侵略的势头 B.反映了晚清政治的现代化C.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变革 D.体现了政治权力结构变动〖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晚清时期,原本地方督抚没有属官,但是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实力派汉族官僚督抚的幕府却拥有类似省级政权部分职能,这实际上反映了清朝中央权力的下移,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列强侵略的信息,因此无法据材料得出遏制列强侵略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晚清时期,中央权力下移的现象,不能反映晚清政治的现代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科举制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7.如表为1933年中央苏区部分商品进出口的关税税率表。据此可知,苏区关税征收在当时()出口货物进口货物货物税率货物税率竹3%西药3%木3%酒50%家禽5%洋参100%煤30%盐免税米谷50%铁免税注:此处关税指中央苏区和国民党统治区贸易中需向苏区缴纳的税种。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B.有利于巩固根据地政权C.保障了战略物资的供应 D.旨在增加苏区财政收入〖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为1933年中央苏区部分商品的进出口关税税率,对于苏区具有战略地位的物资,如煤和米谷的出口税率较高,有利于减少煤和米谷的出口,盐、铁实行免税,西药税率较低,有利于盐、铁、西药的进口,这些都有利于巩固根据地政权,B项正确;1933年中日矛盾尚未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A项;有利于战略物资供应,但税率高低不能保障战略物资供应,其还受到国民党封锁等多种因素影响,排除C项;题干中税率的高低与战略物资供应有关,其目的并非是增加苏区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B项。8.1942年,中共西北中央局《西北局关于支部书记不脱离生产的决定》指出,“支部应在群众之中,而不应在群众之上;党员应在群众之内,而不应在群众之外”,规定乡村支部书记不再脱离生产。这一规定旨在()A.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B.保证根据地的经济发展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西北局关于支部书记不脱离生产的决定》”,其标题的核心内容就是“支部书记不脱离生产”,这就直接表明,这一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根据地的经济发展,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是1942年,此时的中国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而侵华日军又对我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导致抗日根据地的军民生存异常艰难,所以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保证根据地的经济发展要比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更重要一些,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C项;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说法错误,此时的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战争,而不是革命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9.195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区行行长会议,决定成立统一公私合营银行。在私营金融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过程中,人民银行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合并、淘汰等不同处理。同年年底,中国实现了金融业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一做法()A.开始改变我国工业长期落后面貌 B.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C.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D.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答案〗C〖解析〗我国私营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C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A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排除B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10.在全社会投资中,197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占81.8%,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投资占比分别为5%和13%;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的比重下降为66%,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占比分别上升到12%和21%,即已占1/3。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我国()A.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B.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C.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 D.国有企业改革趋于停滞〖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197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占81.8%,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投资占比分别为5%和13%;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的比重下降为66%,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占比分别上升到12%和21%,即已占1/3。”可以看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的所有制成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公有制的比重下降,个体及私有的比重上升,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所有制的变化,而不是结构,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92年才提出,排除B项;国有企业改革从1984年才全面展开,排除D项。故选C项。11.如图所示为出土于阿富汗东部哈达城的佛像,该佛像创作于公元2至3世纪,无论是五官还是头发造型都与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极为相似。这件作品的雕刻手法也是非常典型的希腊风格,但胸前装饰的璎珞却出自佛教。由此可见()A.希腊神话得到实物印证 B.文化交流丰富艺术内涵C.西亚佛像雕刻手法多元 D.印度佛教缺乏本土特色〖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出土于阿富汗东部哈达城的佛像与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相似,且其雕刻手法也是非常典型的希腊风格,但胸前的装饰却出自印度佛教,说明文化交流丰富了艺术内涵,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该佛像“无论是五官还是头发造型都与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极为相似”,无法得出“希腊神话得到实物印证”的结论,排除A项;阿富汗东部属于中亚,而非吸烟,排除C项;印度佛教具有强烈的本土特色,排除D项。故选B项。12.中古时期,西欧教会控制着学校教育,提出“科学是宗教的仆役”“一切真理都在圣书上提出来了”的口号;从11世纪开始,律学、算学、医学等课程的比重日益增加。这种变化源于()A.教会受到普遍质疑 B.科学革命开始兴起C.生产方式根本转变 D.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中古时期(西欧)。据材料“中古时期,西欧教会控制着学校教育……律学、算学、医学等课程的比重日益增加”,可知中古时期,教会控制着学校教育,而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律学等课程的比重相应增加,D项正确;“普遍质疑”,表述夸大,排除A项;科学革命兴起的时间是16、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此时生产方式并没有发升根本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13.随着现代政府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发展,英国政府借款的机会与债务的规模大大增加。英国的公债在1697年时为1450万英镑,以后每经历一次战争,公债就稳定增加,到1720年时,英国国债超过5千万英镑,逐步形成规模比较庞大的债券市场。由此可知,英国债券市场的形成()A.标志着现代金融股票制的创建 B.解决了“商业革命”所引发的危机C.拓宽了工业化生产的融资渠道 D.适应了对外殖民扩张的现实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随着现代政府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以后每经历一次战争,公债就稳定增加”“逐步形成规模较庞大的政府债券市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前后,英国正在同法国、荷兰争取波罗的海以及世界的殖民霸权,英国债券市场的形成有助于解决财政危机,适应殖民扩张的需要,D项正确;现代金融股票制的创建与荷兰相关,排除A项;材料有利于解决的是英国早期殖民战争中的资金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工业化这一时期还没有开展,排除C项。故选D项。14.1941年8月以来,苏联在197个城市居民点施行食物购买证政策。将居民分为四类按不同的标准配给粮食。其中,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航空、化工、坦克、煤炭、石油等部门工人在分配链中处于最高位。这一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十月革命的成果 B.争取卫国战争的胜利C.保障优先发展重工.业 D.确立起计划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41年苏联正处于与德国战争中,战争初期由于苏联方面准备不足不断失利。因此实行粮食购买证政策是为了保障前线物资,工人和工程人员处于分配链的最高位是为了保障战争的进行,由此可知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争取卫国战争的胜利,故选B;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在1917年,明显不是巩固十月革命的成果,排除A;20世纪30年代,苏联已经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在此期间是中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已经确立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15.如图所示可以用来说明.进入21世纪以后()A.世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B.世界多极化的演进发生质变C.世界经济领域出现逆全球化 D.世界单边主义得到有效遏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由材料可知,在20世纪多边主义基本架构中,美国居于这个等级秩序的核心,七国集团是多边主义的内核,其他发达国家是中间层,发展中国家则处于最外层;而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成了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新兴市场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也逐步上升,这体现了世界多极化的演进发生了由美国等西方国家领导世界向多力量共同主导的质变,B项正确;世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尚未确立,材料内容仅反映21世纪多极化的多种力量并存趋势,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世界经济领域,排除C项;世界单边主义得到有效遏制一说与国际现状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有关史籍记载看,茶马古道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与吐蕃交往时期,茶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由祖国内地传入吐蕃……据唐人封演所撰《封氏见闻录》记载,唐时饮茶风气的形成与佛教禅宗的流行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是禅僧们到吐蕃传法的同时也将饮茶习俗作为一种“坐禅不寐”的技巧传到了吐蕃僧众之中……不过,汉、藏之间茶马贸易与茶马古道的大规模开通与兴起应是在宋代。此时饮茶习俗在藏区已逐渐从上层普及到民间,茶开始成为整个高原藏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用品。为此造成了藏区对茶叶需求量的骤增。这也导致了由宋朝中央政府直接介入的汉、藏之间大规模茶马贸易的兴起。——摘编自石硕《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材料二清末由于印茶入藏,使汉、藏经由茶马古道而进行的茶马贸易受到冲击和影响。为抵制印茶,清末在雅安设立边茶公司,改良茶种,整顿茶政……内地茶叶成为汉藏民族共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倾销印茶的斗争武器。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战乱和川藏纠纷,虽以国家和政府角色茶叶输藏逐渐淡出,但是汉、藏民间商人之间的茶叶贸易却始终活跃,内地茶叶仍畅行于藏区,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仍成为沟通内地与藏区的重要经济联系,并一直延续至民国末。——摘编自石硕《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宋时期茶马古道的发展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马古道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答案〗(1)发展变化:贸易规模逐渐扩大;贸易对象从僧侣为主演变为百姓为主;贸易方式从民间贸易为主演变为政府大规模介人贸易。(2)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经济侵略;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地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历史文化传承;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解析〗【小问1】发展变化:由材料“汉、藏之间茶马贸易与茶马古道的大规模开通与兴起应是在宋代”,可分析得出贸易规模逐渐扩大;由材料“唐时饮茶风气的形成与佛教禅宗的流行密切相关”“饮茶习俗在藏区已逐渐从上层普及到民间,茶开始成为整个高原藏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用品”,可分析得出贸易对象从僧侣为主演变为百姓为主;由材料“茶开始成为整个高原藏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用品”“导致了由宋朝中央政府直接介入的汉、藏之间大规模茶马贸易的兴起”,可分析得出贸易方式从民间贸易为主演变为政府大规模介人贸易。【小问2】影响:由材料“内地茶叶成为汉藏民族共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倾销印茶的斗争武器”,可分析得出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经济侵略;汉藏之间以茶叶等为为载体的交流活动,促进民族交融;由材料“沟通内地与藏区的重要经济联系”,可分析得出推动了地区之间的交流;由材料“汉、藏民间商人之间的茶叶贸易却始终活跃,内地茶叶仍畅行于藏区”,可分析得出有利于历史文化传承;由材料“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仍成为沟通内地与藏区的重要经济联系,并一直延续至民国末”,可分析得出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17.【反贫困探索】材料一在领导下,以农村为根据地,以农民为主力军,在农村创立和发展红军,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苛捐杂税和高利贷的一切剥削,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深入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民互助合作,以群众运动方式开展劳动竞赛,促进生产发展,根据地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抗战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开展大生产运动;发放农贷,兴修水利,推广科技,鼓励开垦荒地,鼓励个体农民开展劳动互助合作;保障晋冀鲁豫边区抗日人民的私有财产权,保障农民、小生产者的生存权利。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执行“普遍实行彻底平分”的土地政策,加强了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的权利和地位,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摘编自白增博《从贫穷到富裕:消除绝对贫困百年辉煌实践》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农村的受灾人口和特殊贫困群体,成立了内务部(民政部的前称)负责对农村“五保户”和贫困户的救济,通过为他们发放粮、棉、油等生活必需品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各级政府也积极制定有效措施开展群众救灾工作,并在1952年成立了救灾委员会专门负责管理国内的救灾工作。……到1985年,全国农村农户已全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大量农民因此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党和国家开始探索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举措,设立了与扶贫相关的“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80年),并展开“三西”农业建设支援(1982年),实施以工代赈的扶贫计划(1984年),以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问题。——摘编自樊友凯、钱坤《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反贫困历程及基本经验》(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贫困政策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后反贫困政策的变化,并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政策演变的原因。〖答案〗(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农民的土地问题为主线;强调农民的互助合作,依靠和发动农民;始终围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任意三点)(2)以政府救济为主,为生活困难群体提供社会救助变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生产力解决贫困问题;从全国性普遍性扶贫变为区域性针对性扶贫。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解决贫困问题制度保障;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计划和市场关系认识深化。(任意三点)〖解析〗(1)根据材料“开展土地革命”“鼓励开垦荒地”“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得出以农民的土地问题为主线;根据材料“深入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民互助合作”“鼓励个体农民开展劳动互助合作”得出强调农民的互助合作;根据材料“以农民为主力军”“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加强了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的权利和地位”得出依靠和发动农民;根据材料“废除苛捐杂税和高利贷的一切剥削”“执行‘普遍实行彻底平分’的土地政策”得出始终围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结合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贫困政策适应了中国国情,体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2)根据材料“成立了内务部(民政部的前称)负责对农村‘五保户’和贫困户的救济,通过为他们发放粮、棉、油等生活必需品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设立了与扶贫相关的‘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80年),并展开‘三西’农业建设支援(1982年),实施以工代赈的扶贫计划(1984年)”,得出以政府救济为主,为生活困难群体提供社会救助变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生产力解决贫困问题;根据材料“针对农村的受灾人口和特殊贫困群体”“各级政府也积极制定有效措施开展群众救灾工作”“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问题”,得出从全国性普遍性扶贫变为区域性针对性扶贫。原因:结合所学,改革开放前的政府救济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和宗旨;改革开放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生产力解决贫困问题,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关。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33年,希特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