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与监督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企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与监督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企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与监督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企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与监督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企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与监督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与监督作业指导书TOC\o"1-2"\h\u19666第1章内部审计与监督概述 4220881.1内部审计的定义与作用 4105551.1.1定义 4162711.1.2作用 5305821.2监督的目的与意义 596751.2.1目的 511821.2.2意义 599531.3内部审计与监督的关系 520307第2章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515312.1风险识别与评估 5309712.1.1目标设定 597932.1.2风险识别 6271532.1.3风险评估 6246842.2风险分类与排序 625352.2.1风险分类 6128002.2.2风险排序 6116572.3风险应对策略 6315242.3.1风险规避 6160322.3.2风险降低 6267412.3.3风险分担 7252232.3.4风险接受 7205582.3.5风险应对计划 727377第3章内部审计组织与管理 7182563.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7258063.1.1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 736353.1.2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 7325983.1.3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利 7192433.2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与培训 852133.2.1人员配置 8213493.2.2人员要求 893133.2.3培训与发展 8116183.3内部审计工作计划与实施 8276333.3.1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的制定 8315493.3.2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的审批 895643.3.3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 8133493.3.4审计报告的编制与报送 924779第4章内部审计方法与技巧 937204.1审计程序设计 9282084.1.1确定审计目标:明确本次内部审计的目的、范围及关注重点,保证审计程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9186354.1.2制定审计计划:根据审计目标,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包括审计时间、地点、人员、方法等。 9285954.1.3选择审计方法:根据企业特点和审计目标,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如顺查法、逆查法、抽样检查法等。 9113904.1.4设计审计程序:结合审计目标和审计方法,设计具体的审计程序,包括审计步骤、审计内容、审计标准等。 983264.2审计证据收集与分析 9185374.2.1收集审计证据:通过查阅文件、询问相关人员、观察业务流程等方式,收集与审计目标相关的证据。 9327564.2.2分析审计证据: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识别潜在的风险点,评估风险程度。 910674.2.3审计证据的可靠性评估:对审计证据的可靠性进行评估,保证审计结论的准确性。 9170604.2.4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保证审计证据充分、适当,能够支持审计结论的形成。 9243954.3审计报告撰写 1053304.3.1审计报告结构:审计报告应包括引言、审计背景、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结论等部分。 10222014.3.2审计发觉:详细描述审计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包括风险点、原因和影响。 1068514.3.3审计建议:针对审计发觉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10240194.3.4审计结论:总结审计结果,明确审计发觉的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 1086464.3.5报告撰写要求:审计报告应具有事实清楚、数据准确、分析深入、建议具体等特点,语言严谨,避免出现模糊、夸大或缩小的表述。 1015988第5章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操作流程 10161375.1审计项目立项 10186595.1.1确定审计范围与目标 1067145.1.2审计资源分配 10257145.1.3制定审计方案 10272015.1.4报告审批 1035545.2审计现场实施 1073005.2.1审计通知 10312315.2.2审计访谈与调查 1091145.2.3审计证据收集 1115605.2.4审计数据分析 1141895.3审计结论与建议 11115835.3.1审计结论 11288535.3.2审计建议 11124015.3.3审计报告编写 1124535.4审计后续跟踪 11207575.4.1审计报告提交 11281575.4.2整改措施落实 11144615.4.3后续审计计划 11171575.4.4持续沟通与协作 1115428第6章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关键领域 11166956.1财务风险管理审计 11283486.1.1资金管理:审查企业资金筹集、使用和调配的合规性、效率和效果,保证资金安全、流动性和收益性。 11178606.1.2预算管理:评估企业预算编制、执行和监控的有效性,揭示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1191726.1.3财务报告:审查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防止财务信息失真。 1267456.1.4税务管理:评估企业税务风险,保证税收筹划和税收申报的合规性。 1256576.2信用风险管理审计 1242546.2.1客户信用评估:审查客户信用评估流程和方法,保证信用政策合理、有效。 12298806.2.2信用控制:评估企业信用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揭示信用风险防范中的不足。 12139846.2.3坏账处理:审查企业坏账处理流程和坏账损失的计提,保证坏账风险得到合理控制。 12109326.2.4供应商管理:评估供应商的信用状况及合作风险,保证供应链稳定。 12214416.3合规风险管理审计 12288456.3.1法律法规合规性:审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是否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防范法律风险。 1266216.3.2内部规章制度:评估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有效性,保证各项制度得到贯彻执行。 1215086.3.3行业规范:审查企业是否符合行业规范要求,预防行业风险。 1253066.3.4反洗钱:评估企业反洗钱措施的实施情况,防范洗钱风险。 1247096.4运营风险管理审计 12292006.4.1生产管理:审查企业生产计划、生产过程和生产安全等方面的风险管理。 128936.4.2供应链管理:评估企业供应链的稳定性、合规性和成本效益,防范供应链风险。 12201286.4.3销售与市场营销:审查销售政策和市场营销策略的有效性,保证销售目标的实现。 13319736.4.4信息安全:评估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保证信息资产安全。 13228396.4.5人力资源管理:审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及实施情况,防范人力资源风险。 133150第7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13252317.1审计质量标准与评价 13312767.1.1审计质量标准 13269847.1.2审计质量评价 13107347.2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13277367.2.1审计组织结构优化 13197337.2.2审计程序规范 13223027.2.3审计人员培训与考核 1419777.2.4审计质量监控 14203437.3审计质量改进 14231667.3.1审计质量改进措施 1414897.3.2持续改进机制 141301第8章监督与评价 1441668.1监督机制的建立 14280748.1.1监督组织架构 14191458.1.2监督制度 14156108.1.3信息沟通与报告 15198248.1.4监督人员培训 1571408.2监督方法与手段 15210438.2.1审计方法 1599058.2.2分析方法 15280718.2.3信息技术手段 1529178.2.4跨部门协同 15231578.3评价指标与考核 15132758.3.1评价指标 15219148.3.2考核方法 1585688.3.3考核结果应用 15147838.3.4持续改进 164022第9章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同 16148819.1内外部审计的关系与协同意义 16235169.1.1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 16250589.1.2内外部审计协同意义 16255009.2协同工作模式与流程 16252759.2.1协同工作模式 16228909.2.2协同工作流程 16221189.3协同效果评估 1717612第10章持续改进与优化 172873110.1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优化 172200710.1.1审计流程优化 171864610.1.2审计资源配置优化 171214110.1.3审计技术手段优化 173167810.2风险管理策略调整与优化 17754810.2.1风险识别与评估优化 172031910.2.2风险应对措施优化 171300810.2.3风险管理策略更新 18867210.3内部审计与监督的持续改进措施 181496510.3.1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182703410.3.2内部审计质量评价 181304610.3.3培训与交流 182001610.3.4优化内部审计环境 182547810.3.5监督与考核 18第1章内部审计与监督概述1.1内部审计的定义与作用1.1.1定义内部审计是指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机构或岗位,对企业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过程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估和改进活动。它旨在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有关企业运营、控制和治理方面的可靠信息,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1.1.2作用(1)评估并改进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保证企业运营的合规性和有效性;(2)发觉并预防企业潜在的欺诈、错误和浪费行为,保护企业资产安全;(3)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协助实现企业战略目标;(4)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1.2监督的目的与意义1.2.1目的监督的目的是保证企业内部审计活动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有效性,以及内部审计成果的落实和执行。1.2.2意义(1)保障内部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提高企业治理水平;(2)强化企业内部风险管理,防范和降低企业风险;(3)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4)增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提高企业声誉。1.3内部审计与监督的关系内部审计与监督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内部审计是监督的对象,监督机构需要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定;另,内部审计在监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发觉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为监督机构提供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内部审计与监督的协同作用下,企业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提高运营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第2章风险管理体系构建2.1风险识别与评估2.1.1目标设定在风险识别与评估阶段,首先应明确企业各业务领域及整体目标,保证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企业战略发展相一致。2.1.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应涵盖企业内部及外部环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内部环境: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2)外部环境:法律法规、市场环境、技术变革、竞争对手、客户需求等。2.1.3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包括风险概率和影响程度的评估,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1)定性评估: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工作研讨会等方式,对风险进行初步判断;(2)定量评估:运用统计模型、风险量化分析等方法,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2.2风险分类与排序2.2.1风险分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将识别出的风险分为以下几类:(1)战略风险: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风险;(2)财务风险:涉及企业资金、成本、收益等方面的风险;(3)市场风险:因市场变化导致的经营风险;(4)运营风险:企业内部管理、业务流程等方面的风险;(5)法律合规风险:违反法律法规、合同等方面的风险;(6)其他风险:如信息安全、社会责任等。2.2.2风险排序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风险按照严重程度进行排序,以便于企业资源的高效配置和风险应对。2.3风险应对策略2.3.1风险规避针对高风险且影响程度大的风险,采取避免涉及相关业务或调整业务策略的方式,降低风险发生概率。2.3.2风险降低针对中风险或高风险但影响程度较小的风险,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员工素质等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2.3.3风险分担对于难以避免或降低的风险,可通过保险、外包、合作伙伴共担等方式,分散风险。2.3.4风险接受对于低风险或影响程度较小的风险,可采取风险接受策略,但需定期监控风险变化,保证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2.3.5风险应对计划根据风险应对策略,制定具体的风险应对计划,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应对措施和完成时间,保证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实施。第3章内部审计组织与管理3.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3.1.1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企业应在董事会或其授权的最高管理层下设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对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审计。3.1.2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内部审计机构应履行以下职责:(1)制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报经董事会或其授权的最高管理层批准;(2)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过程进行评价;(3)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完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体系;(4)对内部审计发觉的问题进行跟踪,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整改措施;(5)定期向董事会或其授权的最高管理层报告内部审计工作情况。3.1.3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利内部审计机构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享有以下权利:(1)查阅与审计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和记录;(2)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必要的协助;(3)对审计过程中发觉的问题进行调查;(4)向董事会或其授权的最高管理层报告审计结果;(5)对内部审计工作中发觉的违规行为提出处理建议。3.2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与培训3.2.1人员配置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企业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等因素,合理配置内部审计人员,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3.2.2人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1)遵守职业道德,保持独立性;(2)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3)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4)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2.3培训与发展内部审计机构应制定内部审计人员培训计划,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培训内容包括:(1)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2)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体系的理论和实践;(3)审计技术和方法;(4)职业道德和廉洁自律。3.3内部审计工作计划与实施3.3.1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的制定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企业风险状况、内部控制及治理需要,制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和审计时间安排。3.3.2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的审批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应报经董事会或其授权的最高管理层审批。审批通过后,内部审计机构应按照计划开展审计工作。3.3.3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内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独立性原则,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2)全面性原则,覆盖企业各项业务和环节;(3)重点性原则,关注企业高风险领域和关键环节;(4)及时性原则,及时发觉问题,提出改进建议。3.3.4审计报告的编制与报送内部审计工作完成后,应编制审计报告,内容包括:(1)审计背景和目的;(2)审计范围和审计方法;(3)审计发觉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改进意见和建议。审计报告应报送董事会或其授权的最高管理层,并根据需要向相关部门和人员通报。同时内部审计机构应跟踪审计报告中所提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第4章内部审计方法与技巧4.1审计程序设计4.1.1确定审计目标:明确本次内部审计的目的、范围及关注重点,保证审计程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1.2制定审计计划:根据审计目标,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包括审计时间、地点、人员、方法等。4.1.3选择审计方法:根据企业特点和审计目标,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如顺查法、逆查法、抽样检查法等。4.1.4设计审计程序:结合审计目标和审计方法,设计具体的审计程序,包括审计步骤、审计内容、审计标准等。4.2审计证据收集与分析4.2.1收集审计证据:通过查阅文件、询问相关人员、观察业务流程等方式,收集与审计目标相关的证据。4.2.2分析审计证据: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识别潜在的风险点,评估风险程度。4.2.3审计证据的可靠性评估:对审计证据的可靠性进行评估,保证审计结论的准确性。4.2.4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保证审计证据充分、适当,能够支持审计结论的形成。4.3审计报告撰写4.3.1审计报告结构:审计报告应包括引言、审计背景、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结论等部分。4.3.2审计发觉:详细描述审计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包括风险点、原因和影响。4.3.3审计建议:针对审计发觉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4.3.4审计结论:总结审计结果,明确审计发觉的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4.3.5报告撰写要求:审计报告应具有事实清楚、数据准确、分析深入、建议具体等特点,语言严谨,避免出现模糊、夸大或缩小的表述。注意:本章节内容仅为内部审计方法与技巧的阐述,不涉及总结性话语。请根据实际需要,结合企业情况进行运用。第5章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操作流程5.1审计项目立项5.1.1确定审计范围与目标根据企业风险管理的需求,明确审计项目的范围、目标和预期成果,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5.1.2审计资源分配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包括审计人员、时间、经费等,保证审计项目顺利进行。5.1.3制定审计方案根据审计范围、目标及资源,制定具体的审计方案,包括审计方法、程序、工具等。5.1.4报告审批将审计方案提交给相关负责人审批,保证审计项目的合规性和有效性。5.2审计现场实施5.2.1审计通知向被审计部门发出书面通知,明确审计时间、地点、内容等相关事项。5.2.2审计访谈与调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与风险管理相关的信息。5.2.3审计证据收集根据审计方案,对被审计部门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详细审查,收集相关证据。5.2.4审计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审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揭示潜在的风险问题。5.3审计结论与建议5.3.1审计结论根据审计证据和数据分析,形成审计结论,指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5.3.2审计建议针对审计发觉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5.3.3审计报告编写整理审计过程和结果,编写审计报告,保证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5.4审计后续跟踪5.4.1审计报告提交将审计报告提交给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以便及时了解风险管理状况。5.4.2整改措施落实跟踪被审计部门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保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5.4.3后续审计计划根据审计后续跟踪情况,调整后续审计计划,保证企业风险管理持续改进。5.4.4持续沟通与协作与被审计部门保持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第6章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关键领域6.1财务风险管理审计财务风险管理审计主要针对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和审查。审计内容包括:6.1.1资金管理:审查企业资金筹集、使用和调配的合规性、效率和效果,保证资金安全、流动性和收益性。6.1.2预算管理:评估企业预算编制、执行和监控的有效性,揭示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风险。6.1.3财务报告:审查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防止财务信息失真。6.1.4税务管理:评估企业税务风险,保证税收筹划和税收申报的合规性。6.2信用风险管理审计信用风险管理审计重点关注企业在销售、采购等业务活动中,因客户或供应商信用问题而产生的风险。审计内容包括:6.2.1客户信用评估:审查客户信用评估流程和方法,保证信用政策合理、有效。6.2.2信用控制:评估企业信用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揭示信用风险防范中的不足。6.2.3坏账处理:审查企业坏账处理流程和坏账损失的计提,保证坏账风险得到合理控制。6.2.4供应商管理:评估供应商的信用状况及合作风险,保证供应链稳定。6.3合规风险管理审计合规风险管理审计旨在评估企业遵守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情况。审计内容包括:6.3.1法律法规合规性:审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是否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防范法律风险。6.3.2内部规章制度:评估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有效性,保证各项制度得到贯彻执行。6.3.3行业规范:审查企业是否符合行业规范要求,预防行业风险。6.3.4反洗钱:评估企业反洗钱措施的实施情况,防范洗钱风险。6.4运营风险管理审计运营风险管理审计关注企业在生产、销售等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以保证企业运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审计内容包括:6.4.1生产管理:审查企业生产计划、生产过程和生产安全等方面的风险管理。6.4.2供应链管理:评估企业供应链的稳定性、合规性和成本效益,防范供应链风险。6.4.3销售与市场营销:审查销售政策和市场营销策略的有效性,保证销售目标的实现。6.4.4信息安全:评估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保证信息资产安全。6.4.5人力资源管理:审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及实施情况,防范人力资源风险。第7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7.1审计质量标准与评价7.1.1审计质量标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遵循以下标准:(1)独立性:内部审计活动在组织结构、工作过程及人员配备上应独立于审计对象。(2)客观性: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应保持客观,避免任何利益冲突。(3)专业性: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4)严谨性:审计工作应遵循严谨的程序和方法,保证审计结论的准确性。(5)有效性:审计工作应实现既定目标,为组织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7.1.2审计质量评价审计质量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审计计划:评价审计计划的合理性、完整性及实施情况。(2)审计程序:评价审计程序的合规性、有效性及执行情况。(3)审计证据: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可靠性及适用性。(4)审计报告:评价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及建议的可行性。(5)后续跟踪:评价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及实际效果。7.2审计质量控制措施7.2.1审计组织结构优化(1)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设置合理的报告关系。(2)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避免职责交叉和冲突。(3)合理配置内部审计人员,保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7.2.2审计程序规范(1)制定明确的审计程序,保证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2)审计程序应涵盖风险评估、审计计划、审计执行、审计报告和后续跟踪等环节。(3)定期更新审计程序,以适应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7.2.3审计人员培训与考核(1)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审计技能和素质。(2)建立审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审计人员提高工作质量。(3)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操守。7.2.4审计质量监控(1)设立审计质量监控部门,负责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2)建立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对审计工作进行质量评估。(3)对审计质量问题和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改进。7.3审计质量改进7.3.1审计质量改进措施(1)根据审计质量评价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2)加强审计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审计效果。(3)引入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审计效率。7.3.2持续改进机制(1)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对审计质量进行动态监控。(2)定期收集内部审计部门的反馈意见,优化审计流程和制度。(3)借鉴行业最佳实践,不断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第8章监督与评价8.1监督机制的建立为了保证企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与监督的有效性,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本节主要阐述监督机制的构建与实施。8.1.1监督组织架构建立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与监督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监督过程中的职责与权限。8.1.2监督制度制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与监督的相关制度,包括监督流程、方法、频率等。8.1.3信息沟通与报告建立信息沟通与报告机制,保证监督过程中发觉的问题能够及时、准确地向上级领导汇报。8.1.4监督人员培训加强对监督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保证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8.2监督方法与手段本节主要介绍企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与监督的方法与手段。8.2.1审计方法采用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抽样审计等方法,对企业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8.2.2分析方法运用数据分析、风险评估等手段,对企业风险状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8.2.3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提高监督效率和准确性。8.2.4跨部门协同加强跨部门的协同合作,共同推进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与监督工作的开展。8.3评价指标与考核为了客观评价企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与监督的效果,本节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与考核方法。8.3.1评价指标设立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组织、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在内的评价指标。8.3.2考核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对企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与监督的成效进行评价。8.3.3考核结果应用将考核结果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对优秀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整改。8.3.4持续改进根据考核结果,不断优化企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与监督工作,实现持续改进。第9章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同9.1内外部审计的关系与协同意义9.1.1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目的、范围、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也具有紧密的联系。内部审计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评估和改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外部审计则主要针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查。两者在保证企业信息质量、提升企业治理水平方面具有共同目标。9.1.2内外部审计协同意义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工作,有助于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2)保证审计结论的一致性和准确性;(3)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