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检测题》及答案_第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检测题》及答案_第2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检测题》及答案_第3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检测题》及答案_第4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检测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期末测试卷

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2.如图所示,女子锣鼓队正在隆重表演.其中的一环节是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此时鼓声就立即消失,

其主要原因是()

A.手阻碍了声音的传播B.手吸收了声音的传播

C.手使鼓面的振动停止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3.如图所示,利用手机的“音量软件”测量音叉发出声音的声强级,若保持手机与音叉的位置和距离不变,当

两次测试时,显示的声强级由40dB变为60dB,说明音叉振动的()

A.振幅变大B.振幅变小C.频率变大D.频率变小

4.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白气”,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也有“白气”.下面对

这两种“白气”的解释正确的是()

A.两种“白气”都属汽化现象

B.两种“白气”都是原来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C.壶嘴冒出的白气是壶里冒出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D.雪糕周围的白气是雪糕升华形成的

5.在下列生产、生活和科技所涉及到的数值中,最符合或接近事实的是()

A.正常人一次眨眼的时间约为2sB.汽车用的防冻液可以在一20℃时不结冰

C.水在90℃时不可能沸腾D.超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x1O、T/S

6.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

这句的描述,从研究物体运动的角度来说选择的参照物是()

A.水B.桥C.桥上的行人D.河岸

7.如图所示,甲容器内装有水,乙试管内也装有水,并通过甲容器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且乙试管

与密封盖紧密接触.现给甲容器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

C.甲容器、乙试管内水同时沸腾D.甲容器内的水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

8.物理老师在实验室长方形玻璃缸内配制了一些白糖水。两天后,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课,一位同学用激光笔

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斜向上射入白糖水,发现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

所示)。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和解释,其中可能合理的是()

C.白糖水的密度不均匀,越深密度越大D.激光笔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了色散

9.雨后的小区路面上有一些低洼的水坑,夜晚的路灯斜照水坑后,从不同方向观察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下面

的四种判断,其中正确的组合是()

①迎着灯光方向,发亮处是水坑②迎着灯光方向,发亮处不是水坑

③背着灯光方向,发亮处是水坑④背着灯光方向,发亮处不是水坑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如图所示的情形.关于该眼镜镜片的类型和可以矫正的视力缺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B.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D.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II.雷雨天,某物理兴趣小组为估算闪电发生位置到他们的距离,设计出用声速乘以时间的估算方案,则时间

的测量应选择的方法是()

A.闪电时,记录刚刚看到该次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

B.闪电时,记录刚刚看到该次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

C.用选项A的方法,测量该次闪电及随后发生的两次闪电的时间,计算三次的平均值

D.用选项B的方法,测量该次闪电及随后发生的两次闪电的时间,计算三次的平均值

12.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到碗的底部,然后向后退到恰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如图所示,再让同学向碗里缓缓倒

水,直到恰好再次看到完整的硬币,图乙中反映再次看到硬币的光路是()

二、填空题

13.如图是某住宅小区内的场景.

C

(1)图中A是禁鸣标志,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此标志是因为发生了,禁鸣是在处控制噪声,

鸣叫的笛声是由汽车喇叭的产生的;

(2)图中B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按规定,汽车在小区内行驶200m,至少需要一s;

(3)图中C是摄像头,它内部有光学元件,其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小区内的景物通过它所成像的性质是倒

立、的实像.当汽车远离摄像头过程中,所成的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4.针对下列图片情景回答相关的问题:

(1)根据图(a)(选填“小明的说法”、“小华的说法”或“两个人的说法都”)是正确的,小

华说自己乘座的火车“动起来了”是以为参照物;

(2)如图(c),人站在湖边能清晰地看见宝塔在水中的倒影,这是光的现象;在如图(d)中,人

能欣赏到水池中的鱼在游玩,这是光的现象,此现象中看到鱼的过程是光从射入

造成的(填光的传播介质);

(C)(d)

(3)如图(e)所示是考试卷答题卡中用来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样码),当条形码扫描器照射它时,黑

条纹将光(选填“反射”或“吸收”),白条纹将光(选填“反射”或“吸收”),再通

过电脑解码就可以获取考生相关信息。

15.如图所示,是市场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分子冰激凌,其制作过程主要是在冰激凌上倒入液态氮,且

制成的分子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

(1)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一196℃。液氮倒在冰激凌上后会迅速_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同时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冰激凌内的部分水凝固成冰,制成“分子冰激凌”;

(2)分子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的“白气”形成原因是;

(3)装冰激凌的纸盒外侧也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与第(2)中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选填“相

同”或“不同”

16.将一玩具鹦鹉(如图甲)紧靠凸透镜,然后逐渐远离过程中,通过凸透镜观察到三个不同的像(如图乙),

则三个像中______是实像,是虚像.三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②③

甲乙

17.野生大象群也有自己的“语言”。研究人员录下象群“语言”交流时发出的声音,发现以2倍速度快速播

放录音时,人耳能听到比正常播放时更多的声音。播放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时,声波的频率是正常播放时的2

倍,此时声音的音调(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能听到更多声音的原因是。

18.物理上常用“频闪照相”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a)是照相机记录跑步者甲、乙两次跑步时的频闪照

片一,已知照片曝光时间间隔一定,由此回答下列问题。

«?!?(分的/公即.)

肘回f勿珍)

O/Ihb

(1)在图(a)的两次记录中,(选填“甲”或“乙”,下同)跑步的平均速度大;

(2)图(b)中的图象描述的是的运动;

(3)若跑步路程6km用时20min,则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m/s;

(4)如图(c)所示是跑步者用随身携带手机APP软件记录的“配速”(配速定义: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

要的时间)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在小B和“三个时刻中,运动得最快的时刻是.,理由是

三、解答题

19.如图所示,一束光从棱镜的AB面垂直射入,折射后从AC面射出,请画出这束光透过棱镜的光路图(折射

光线仅要求画出大致位置)。

20.在图中画出经过凹透镜后与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

21.请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o

22.写出以下三种仪器的测量读数。

(b)(c)

(1)图(a)中物体的长度是cm;

(2)图(b)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3)图(c)中秒表的示数是s。

23.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声现象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不敲击音叉,将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现象;

②轻敲音叉,将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现象;

③用力敲击音叉,将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现象。

(1)由①②对比可以说明:物体的产生声音;

(2)由②③对比可以说明:声音的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3)在本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一一_。(填序号)

A.仅起转换作用B.仅起放大作用C.同时起转换和放大作用

24.小明用小型光具盘做“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他先使激光束从A点入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图所

示。由图中现象可初步得出:

(1)反射光和入射光分居在_______;

(2)反射角:

(3)小明又连续两次改变激光源的位置,分别从8、C点入射,小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多次改变—

角的大小,进而验证上述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否具有。

2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a)(b)

(1)本实验所需的测量器材有一;

(2)为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实验时采用作为平面镜,并将其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可在

图(a)中的________位置观察(选填"A”或"B")所成的像;

(3)小明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b)所示为他们完成的实验记录单。

从记录单上的信息可知,00'记录的是的位置。某组同学用刻度尺测量时,像到00'的距离总是小于

物至IJ。0'的距离,其主要原因是。

26.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试管中装有适量的碎冰。

(1)观察装置和操作(如图中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2)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实验中

让碎冰的温度较(选填“快”或“慢”)地上升,可以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图乙是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8C段的物质处于

态,冰的熔化过程经历分钟;

(4)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在1标准大气压下将得到图象中的OE段,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原因是。

27.在“探究纸锥下落的快慢”的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个直径8.0cm的纸锥,某次实验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得

到如图所示的照片,已知:频闪照相机每隔0.25s曝光一次,照片中纸锥的直径是0.8cm,照片中A到G的长

度L=8.4cm。

/

QC

DE

DF

DG

照片中A到G的长度纸锥的平均速度

①③

L/cmv/(m•s1)

8.4②④

(1)为了能够从已知的信息计算得出纸锥从A下落到G点的平均速度,请你在设计的表格中将空缺的

①②③④部分补充完整:

①;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

(2)观察纸锥下落的照片,可以得出纸锥从A到G过程中,下落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28.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50cm刻度处,蜡烛和光屏各位于

光具座上0cm和100cm刻度处。

(1)实验时,应把凸透镜、光屏和(选“蜡烛”或“蜡烛的烛焰”)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上;

(2)将蜡烛和光屏以相同大小的速度同时向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当光屏位于70cm时恰好在光屏上看到一

个清晰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是cm;

(3)在如图甲中,保持凸透镜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

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若此时

在透镜和蜡烛之间放一近视眼镜(如图乙),则光屏要向(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

上重新看到清晰的像;

甲乙内

(4)如图丙,保持透镜位置不变,蜡烛移动至“42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处(选填“A”或

“B”)能观察到烛焰放大的像的成像原理与此相同。

29.交通安全事关全社会,必须人人遵守交通规章。

(1)行人过马路时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江东中路双向车道(含中间绿化带)合计路宽为37.5m,

一辆汽车在该段的行驶速度大约为54km/h。小明在斑马线道口步行通过马路,步行速度是要求横穿

马路后预留5s安全时间,小明步行通过马路前至少要离行驶过来的汽车多少米才能保证安全?

大市口

(2)小汽车的超速是最大安全隐患,小明家的汽车在中山北路上以70km/h的速度行驶,在前方50m处有超

速拍照,小明父亲立即减速,3秒后车速降至50km/h。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54km/h,通过计算说明小

明家的车这次是否会因为超速而被拍照。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解析】

【分析】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光束、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种均

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

浅、铅笔在水中折断、彩虹等.

【详解】A、广场上的光束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故A错误;

B、亭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正确;

C、铅笔在水面处“折断”,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

D、空中的彩虹,是光照射到空中小水珠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2.如图所示,女子锣鼓队正在隆重表演.其中的一环节是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此时鼓声就立即消失,

其主要原因是()

A.手阻碍了声音的传播B.手吸收了声音的传播

C.手使鼓面的振动停止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答案】C

【解析】

【详解】当敲击鼓时,鼓面会振动发出声音,当用手按住鼓面时,手使鼓面振动停止,所以声音就消失了。

故选C。

3.如图所示,利用手机的“音量软件”测量音叉发出声音的声强级,若保持手机与音叉的位置和距离不变,当

两次测试时,显示的声强级由40dB变为60dB,说明音叉振动的()

A.振幅变大B.振幅变小C.频率变大D.频率变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响度与振幅有关,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手机与音叉的位置保持不变,利用手机软件测出音叉发

出的声音从40dB变为60dB,说明声音的响度变大,故振幅变大。

故选Ao

4.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白气”,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也有“白气”.下面对

这两种“白气”的解释正确的是()

A.两种“白气”都属汽化现象

B.两种“白气'’都是原来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C.壶嘴冒出的白气是壶里冒出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D.雪糕周围的白气是雪糕升华形成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壶嘴冒出的“白气”是由壶嘴冒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雪糕周围的“白气”是由雪糕周围空气

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选Ao

5.在下列生产、生活和科技所涉及到的数值中,最符合或接近事实的是()

A.正常人一次眨眼的时间约为2sB.汽车用的防冻液可以在一20℃时不结冰

C.水在90℃时不可能沸腾D.超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xl()8m/s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人们常用“眨眼之间”形容时间短暂,正常人眨一次眼的时间不到1s,故A不符合题意;

B.汽车的防冻液的凝固点较低,可以在一20C时不凝固,故B符合题意;

C.沸点与气压有关,当气压较低时,水在90℃时就可能沸腾,故C不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的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

这句的描述,从研究物体运动的角度来说选择的参照物是()

A.水B.桥C.桥上的行人D.河岸

【答案】A

【解析】

【详解】“桥流水不流”可以理解为“桥动水不动”。

A.以水为参照物,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桥是运动的,故A符合题意;

B.以桥为参照物,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水是运动的,故B不符合题意;

C.以人为参照物,因为人在桥上走,人与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桥是运动的,而水与人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水也是运动的,与题意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D.以地面为参照物,地面与桥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桥是静止的,水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水也是

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o

7.如图所示,甲容器内装有水,乙试管内也装有水,并通过甲容器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且乙试管

与密封盖紧密接触.现给甲容器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

A.甲容器内的水先沸腾B.乙试管内的水先沸腾

C.甲容器、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D.甲容器内的水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容器是密封的,给甲容器加热,经过一段时间后,甲容器水面上的气压增大,沸点升高,会高于

100℃;乙容器的水从中容器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达到水的沸点(100℃)时就会会沸腾,而此时甲容

器的水还不能沸腾.再加热甲容器内的水也能沸腾

故B符合题意.

8.物理老师在实验室长方形玻璃缸内配制了一些白糖水。两天后,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课,一位同学用激光笔

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斜向上射入白糖水,发现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

所示)。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和解释,其中可能合理的是()

A.玻璃缸对光线的折射作用B.光在混合液体中的传播路径不是直线

C.白糖水的密度不均匀,越深密度越大D.激光笔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了色散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于玻璃缸的折射,光线只能在空气和玻璃缸的界面上传播路径改变,故A不符合题意;

B.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同种均匀介质,混合液体如果是均匀的,传播路径仍是直线,故B不符合题意;

C.白糖水放置久了后,就变的不均匀了,越深密度越大,光线在里面传播时就会发生折射,故C符合题意:

D.激光笔发出的光是单色光,不能色散,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雨后的小区路面上有一些低洼的水坑,夜晚的路灯斜照水坑后,从不同方向观察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下面

的四种判断,其中正确的组合是()

①迎着灯光方向,发亮处是水坑②迎着灯光方向,发亮处不是水坑

③背着灯光方向,发亮处是水坑④背着灯光方向,发亮处不是水坑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当迎着灯光走时,地面发亮处是水,因为迎着灯光走,灯光射到水面上时,水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反

射光几乎全部射入人的眼睛,而地面发生的漫反射,只有很少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此时水面亮,人应走暗

处。故①正确,②错误;

背着灯光走时,地面发暗处是水,因为背着灯光虽然水面仍然是镜面反射,但是此时的反射光全部射到人的

后背,几乎没光射入人的眼睛;而地面是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不同的方向,故有光线射入人的眼睛,故此时

地面较亮,所以地上暗处部分是水,人应走亮处,故③错误,④正确。

故选B。

10.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如图所示的情形.关于该眼镜镜片的类型和可以矫正的视力缺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B.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D.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示可知,此透镜能把光会聚到一点,所以是凸透镜,凸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故应选C.

11.雷雨天,某物理兴趣小组为估算闪电发生位置到他们的距离,设计出用声速乘以时间的估算方案,则时间

的测量应选择的方法是()

A.闪电时,记录刚刚看到该次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

B.闪电时,记录刚刚看到该次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

C.用选项A的方法,测量该次闪电及随后发生的两次闪电的时间,计算三次的平均值

D.用选项B的方法,测量该次闪电及随后发生的两次闪电的时间,计算三次的平均值

【答案】A

【解析】

【详解】雷声和闪电是同时产生的,所以在进行估算时,闪电和雷声一定要一一对应。因每次闪电只能测量

一次,所以无法进行多次测量。故选A。

12.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到碗的底部,然后向后退到恰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如图所示,再让同学向碗里缓缓倒

水,直到恰好再次看到完整的硬币,图乙中反映再次看到硬币的光路是()

【答案】D

【解析】

【详解】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想看到完整的硬币,硬币的左侧的光,经过折射后要恰好进

入人的眼睛,故选D。

二、填空题

13.如图是某住宅小区内的场景.

(1)图中A是禁鸣标志,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此标志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禁鸣是在_______处控制噪声,

鸣叫的笛声是由汽车喇叭的产生的;

(2)图中B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按规定,汽车在小区内行驶200m,至少需要—s;

(3)图中C是摄像头,它的内部有光学元件,其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小区内的景物通过它所成像的性质是倒

立、_______的实像.当汽车远离摄像头过程中,所成的像一(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漫反射(2).声源(3).振动(4).进此小区汽车最大速度为5km/h(5).144

(6).缩小(7).变小

【解析】

【分析】

(1)减弱噪声的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2)图2所示目前指示的车速5km/h,根据v=2的推导公式t=±,进行计算以这样的速度行驶200m需要的

时间.

(3)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之一: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详解】(1)图中A是禁鸣标志,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此标志是由于标志反射的光线进入了人的眼睛.发

生了漫反射的缘故.禁鸣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鸣叫的笛声是由汽车喇叭的振动产生的;

(2)图中B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汽车最大速度不能超过5km/h,

ss02km

由V=-可得,按规定,汽车在小区内行驶200m时间t=-=-----=0.04h=144s;

tt5km/h

(3)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拍摄景物时在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汽车远离摄像头过程中,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物远像近像变小.所以汽车远离过程中所称的像变小.

14.针对下列图片情景回答相关的问题:

(1)根据图(a)________(选填“小明的说法”、“小华的说法”或“两个人的说法都”)是正确的,小

华说自己乘座的火车“动起来了”是以为参照物;

(2)如图(c),人站在湖边能清晰地看见宝塔在水中的倒影,这是光的_______现象;在如图(d)中,人

能欣赏到水池中的鱼在游玩,这是光的________现象,此现象中看到鱼的过程是光从射入—

造成的(填光的传播介质);

(c)(d)

(3)如图(e)所示是考试卷答题卡中用来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样码),当条形码扫描器照射它时,黑

条纹将光(选填“反射”或“吸收”),白条纹将光__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再通

过电脑解码就可以获取考生相关信息。

【答案】(1).两个人的说法都(2).窗外行驶的火车(3).反射(4).折射(5).水(6).

空气(7).吸收(8).反射

【解析】

【详解】以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以窗外行驶的火车为参照物,他们乘

坐的火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两个人的说法都是正确的,只是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

(2)[3]宝塔在水中倒影,即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4][5][6]因为鱼儿是在水中的实际物体,是由于光线从水中通过空气折射进入了人的眼睛,我们看到水中的

鱼,其实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3)⑺[8]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

当条形码扫描器照射答题卡时,黑条纹将光吸收,白条纹将光反射,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获取考生相关信

息。

15.如图所示,是市场上出售一种网红食品——分子冰激凌,其制作过程主要是在冰激凌上倒入液态氮,且

制成的分子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

(1)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一196℃。液氮倒在冰激凌上后会迅速_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同时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冰激凌内的部分水凝固成冰,制成“分子冰激凌”;

(2)分子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的“白气”形成原因是________;

(3)装冰激凌的纸盒外侧也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与第(2)中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选填“相

同"或“不同”)。

【答案】(1).汽化(2).吸收(3).液氮吸热汽化,可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

化形成小水珠(4).相同

【解析】

【详解】(1)口][2]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氮的沸点为T96°C,在常温下达至沸点,液氮会沸

腾,沸腾过程中液氮迅速变为气体,吸收热量,使冰激凌中的水凝固成冰,制成“分子冰激凌”;

(2)⑶液氮吸热汽化,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液态小水滴,所以会出现“烟雾

缭绕”的现象;

(3)[4]装冰激凌的纸盒外侧也出现许多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纸盒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

着在纸盒外侧,与(2)中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相同。

16.将一玩具鹦鹉(如图甲)紧靠凸透镜,然后逐渐远离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观察到三个不同的像(如图乙),

则三个像中——是实像,—是虚像.三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一

①②③

甲乙

【答案】⑴.①(2).②③(3).②③①

【解析】

【详解】玩具鹦鹉(如图甲)紧靠凸透镜,说明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在一倍焦距内远

离凸透镜的过程中,看到的像逐渐变大.

当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实像.

所以①是实像,②③是虚像,三个像的顺序为②③①.

17.野生大象群也有自己的“语言”。研究人员录下象群“语言”交流时发出的声音,发现以2倍速度快速播

放录音时,人耳能听到比正常播放时更多的声音。播放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时,声波的频率是正常播放时的2

倍,此时声音的音调(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能听到更多声音的原因是。

【答案】(1).变高(2).部分次声波变成可听见声音

【解析】

【详解】口]声音的音调由频率较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播放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时,声波的频率是正常播

放时的2倍,此时声音的音调变高;

[2]大象发出的声音频率较低,属于次声波,人耳听不到,当播放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时,声波的频率是正常播

放时的2倍,部分次声波变成可听见声音,故能听到更多声音。

18.物理上常用“频闪照相”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a)是照相机记录跑步者甲、乙两次跑步时的频闪照

片,已知照片曝光时间间隔一定,由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a)的两次记录中,(选填“甲”或“乙”,下同)跑步的平均速度大;

(2)图(b)中的图象描述的是的运动;

(3)若跑步路程6km用时20min,则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m/s;

(4)如图(c)所示是跑步者用随身携带手机APP软件记录的“配速”(配速定义: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

要的时间)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在小和“三个时刻中,运动得最快的时刻是,理由是

【答案】⑴,乙(2).甲(3).5(4).松(5).运动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最少

【解析】

【详解】相同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越远,速度越大;移动相同的路程,用时短的速度越大,甲和乙的

路程相同,甲所用时间长,故乙的平均速度大;

(2)[2]乙在相同时间内移动的路程不相同,是变速运动,故图(b)描述的是甲的运动;

(3)[3]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S6000/72

v=—=---------5m/s;

t20x60s

(4)[4][5]运动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越少,速度越大,由图像可知时刻运动所用的时间最少,因此运动得最快

的时刻是2

三、解答题

19.如图所示,一束光从棱镜的AB面垂直射入,折射后从AC面射出,请画出这束光透过棱镜的光路图(折射

光线仅要求画出大致位置)。

【解析】

【详解】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玻璃界面上,传播方向不变;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由此画出光路图如图所示:

20.在图中画出经过凹透镜后与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

()

【解析】

【详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

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21.请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o

()

【详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4、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4'、8',用虚线连接A'、8'即为AB在平

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22.写出以下三种仪器的测量读数。

(1)图(a)中物体的长度是cm;

(2)图(b)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3)图(c)中秒表的示数是So

【答案】(1).1.05(2).-3(3).217.6

【解析】

【详解】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

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3.0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3.05cm-2.00cm=l.05cm;

(2)⑵在温度计上,io℃之间有io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i℃,所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rc;“io”在“o”

以下,说明温度低于0℃,为-3℃;

(3)[3]由图c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I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

“4”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

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6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6s,即停表的读数为3min37.6s=217.6so

23.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声现象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不敲击音叉,将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现象;

②轻敲音叉,将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现象;

③用力敲击音叉,将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乒乓球,观察现象。

(1)由①②对比可以说明:物体的产生声音;

(2)由②③对比可以说明:声音的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3)在本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填序号)

A.仅起转换作用B.仅起放大作用C.同时起转换和放大作用

【答案】⑴.振动(2).响度(3).C

【解析】

【详解】(1)口]不敲击音叉,音叉不发声,将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乒乓球不会被弹开;轻敲音叉,

音叉发声,将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由①②对比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⑵轻敲音叉,音叉发声响度小,将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起一个较小的角度;当用更大

的力敲击音又时,音叉振动剧烈,音叉发声的响度变大,同时可看到乒乓球弹起一个较大的幅度,这说明声音

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3)[3]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故选C„

24.小明用小型光具盘做“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他先使激光束从4点入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图所

示。由图中现象可初步得出:

(1)反射光和入射光分居在

(2)反射角;

(3)小明又连续两次改变激光源的位置,分别从5、C点入射,小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多次改变

角的大小,进而验证上述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否具有。

【答案】(1).法线两侧(2).等于入射角(3).入射(4),普遍性

【解析】

【详解】(1)口]由图中现象可知,反射光和入射光分居在法线两侧;

(2)⑵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⑶入射是因,反射是果,因此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去测反射角大小,目的是多次实验来寻求实验的普遍

规律。

2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a)(b)

(1)本实验所需的测量器材有;

(2)为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实验时采用________作为平面镜,并将其________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可在

图(a)中的________位置观察(选填“4”或"B")所成的像;

(3)小明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b)所示为他们完成的实验记录单。

从记录单上的信息可知,。0'记录的是________的位置。某组同学用刻度尺测量时,像到。。,的距离总是小于

物到。0'的距离,其主要原因是_

【答案】⑴.刻度尺(2).玻璃板(3).竖直(4).4(5).玻璃板(镜面)(6).玻璃板太

厚(不是用镜面作为

【解析】

【详解】(1)⑴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目的之一是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因此需要用刻度尺测

量物距和像距,然后比较,故除了图中画出的器材外,还缺少的测量器材是刻度尺;

(2)[2J使用平面镜时,只能成像,而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用玻璃时,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

出像的位置,而且能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⑶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在A侧能看到蜡烛和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在B侧不能看到蜡烛在平面镜中像,所以可在A侧观察光屏上

是否有像;

(3)[5]由图可知,A和A'、8和8'、C和C'关于。0'对称,所以可确定。。’记录的是玻璃板的位置;

⑹由于玻璃板有一点的厚度,测量时,如果不是用镜面作为00',则会出现像到00'的距离总是小于物到

00,的距离。

26.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试管中装有适量的碎冰.

(1)观察装置和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2)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实验中

让碎冰的温度较________(选填“快”或“慢”)地上升,可以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图乙是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BC段的物质处于一

态,冰的熔化过程经历分钟;

(4)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在1标准大气压下将得到图象中的DE段,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原因是。

【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试管底部(2).使碎冰受热均匀(3).慢(4).固液共存

(5).3(6).不能(7).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

【解析】

【详解】(1)口]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壁,由图可知,错误之处是温度计的玻

璃泡接触试管底部;

(2)⑵⑶将装有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冰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

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3)[4]冰是晶体,由图象可知BC段表示冰处在熔化过程,所以是固液共存状态;

⑸冰从第Imin开始熔化,第4min熔化结束,熔化过程为3min;

(4)⑹由于烧杯内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试管内的水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27.在“探究纸锥下落的快慢”的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个直径8.0cm的纸锥,某次实验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得

到如图所示的照片,已知:频闪照相机每隔0.25s曝光一次,照片中纸锥的直径是0.8cm,照片中A到G的长

度L=8.4cm。

行合

DC

DD

DE

PF

PG

照片中A到G的长度纸锥的平均速度

①③

L/cm3(m•s-1)

8.4②④

(1)为了能够从已知的信息计算得出纸锥从A下落到G点的平均速度,请你在设计的表格中将空缺的

①②③④部分补充完整:

①;②;③;④。

(2)观察纸锥下落的照片,可以得出纸锥从A到G过程中,下落速度的变化情况是一。

【答案】(1).从A到G的下落实际高度H/m⑵.0.84(3).从A到G的下落时间〃s(4).1.5

(5).先加速后匀速(速度先增加后不变)

【解析】

【详解】(1)由表格可知,要计算纸锥的平均速度,需知道纸锥从A到G的下落实际高度,纸锥的实际直

径为8.0cm,照片中纸锥的直径是0.8cm,因此照片中纸锥和实际纸锥的比例是1:10,故从A到G的下落实际

高度H为照片中A到G的长度的10倍,即:

”二8.4cmx10=84cm=0.84m,

故①和②应填:从A到G的下落实际高度Him,0.84;

[3]⑷要计算纸锥的平均速度,需记录从A到G的下落时间,单位s,频闪照相机每隔0.25s曝光一次,从A到G

共曝光6次,故从4到G的下落时间为:

片0.25sx6=1.5s;

故③和④应填:从A到G的下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