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某中学高三(下)竞赛语文试卷(三)附答案详解_第1页
2020-2021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某中学高三(下)竞赛语文试卷(三)附答案详解_第2页
2020-2021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某中学高三(下)竞赛语文试卷(三)附答案详解_第3页
2020-2021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某中学高三(下)竞赛语文试卷(三)附答案详解_第4页
2020-2021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某中学高三(下)竞赛语文试卷(三)附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第一高级中学高三

(下)竞赛语文试卷(三)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5.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翻译就一个字,就是差异的“异”,翻译因“异”而生,为“异”而译,就是因为

有了差异、为了差异,我们才进行翻译。为什么?因为语言的差异背后有大量文化

的差异、生态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差异、思维的差异。翻译面对的非常重要的任务,

就是把这些不同的差异引到新的民族或文化中来,只有差异才可能引发新的思想和

新的观念。

翻译是一种对外部世界的关注。翻译的精神就是打开自身,面对外部世界,去寻找

对自身有用,与我们的思想、生活、成长相关的东西,拿来和大家分享,这是翻译

最为朴素、也最为根本的精神。这种精神培养了我们对于他人的关注,体现了对于

交流、理解的渴望和尊重。

翻译不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简单转换,背后有精神结构的加入、观念的变化

以及创造性。所以才有了海德格尔说的,语言是存在的家,与其说是人在说话,不

如说是语言在借人的言语在说话。在社会大变革的时候,语言一定会发生深刻的变

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永远是先锋,是思想革命、思想创新的排头兵。

(摘编自《许对话毕飞宇:朝译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

鸟”的引“诱”,“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

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的“虚涵数意”,把翻译能起的作用(“诱”)、

难于避免的毛病(“讹”)、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化”),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

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

“化境”。十七世纪一个英国人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

躯体换了一个,而精魂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

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因此,意大利一位大

诗人认为好翻译应备的条件看起来是彼此不相容乃至相矛盾的:译者得矫揉造作,

对原文亦步亦趋,以求曲肖原著者的天然本来的风格。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

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

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就文体或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

莱尔马诃区分的两种翻译法,譬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

不动,而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能让我国读者

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然而“欧化”也好,“汉化”也好,

翻译总是以原作的那一国语文为出发点,而以译成的这一国语文为到达点。从最初

出发以至最终到达,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

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

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

“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这个比喻使我

们想起堂•吉诃德说阅读译本就像从反面来看花毯。“媒”和“诱”当然说明了翻

译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它是个居间者或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

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因缘”,缔

结了国与国之间唯一的较少反目、吵嘴、分手、挥拳等危险的“因缘”。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

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

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

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

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这

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

上掷开了译本。自负好手的译者恰恰产生了失手自杀的译本,他满以为读了他的译

本就无需去读原作,但是一般人在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

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功效.拙劣晦涩的

译文无形中替作者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

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毁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

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摘编自钱钟书《林纾的翻译》)材料三:

翻译就是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把一个国家的文字翻译

成另一个国家的文字,努力保留原作的神韵并进行润色。当然,做翻译也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它要求译者不但要对两种语言达到驾驭自如的程度,还要了解两国的历

史文化等。中文、外文都要好才能搞好翻译,缺一样都不行。如果外文很好,中文

第2页,共26页

表达能力不行也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如果中文很好,外文看不懂也不行。比如“神

父”和“牧师”之间的区别,字典上没法查,如果不对宗教背景有了解是无法准确

地翻译出来的。另外,做翻译工作,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阅读,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

对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等有一个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做好翻译。比如我在

翻译芥川龙之介和井上靖的作品之前,就认真阅读了巴金、沈从文、郁达夫、老舍

等作家的小说,力求使译文语言符合他们的气质和风格。

(摘编自《文学翻译的使命与跨域功能一一访翻译家文洁若》,《中国文艺评论》

2020年第2期)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翻译最重要的不是转换作品不同的语言,而是传递不同的语言背后不同的文化、生态、

意识形态和思维。

B.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但文学翻译的“化境”只是一种理想,由于“讹”无法避

免,因而“化境”是无法实现的。

C.字典并不能完全反映某些文字的区别,如果单靠字典来确定,翻译工作难免会产生钱

钟书先生所说的“讹"。

D.文洁若在把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和井上靖的作品译成中文时,借鉴了巴金、老舍等中

国作家的创作风格。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译的目的是相互交流和理解,我们要关注外部世界,打开自身,到外部世界去寻找

对自身有用的东西。

B.语言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反映,社会大变革一定伴随着思想观念的大转变,最直接的体

现就是语言的变化。

C.两种文字之间的差异、译者的理解跟原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差异、译者表达能力的欠缺

等都会使译文走样。

D.为了方便大众,让大众不必去学外文、读原作,却反而促使大众去学外文、读原作的

译本不是好译本。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林纾四十四五岁,在逛石鼓山的船上,开始翻译。他不断译书,直到逝世,共译一

百七十余种作品,几乎全是小说。”

B.“我读了林纾翻译的《林译小说丛书》,才发现西洋小说那么迷人,后来虽然发现一

些谬误,但不影响我对林纾的敬佩。”

C.“林纾的小说很多运用了西洋小说创作的笔法,他在翻译时,碰到他认为是原作的弱

笔或败笔,会按自己的想法修改。”

D.“林纾的主要助手魏易单独翻译的《二城故事》就只有林、魏合作时那种删改的‘讹',

却没有合作时那种增改的‘讹'。"

材料二为什么能使读者觉得有一种亲切感?请简要说明。

翻译工作者应怎样做好翻译工作?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将军的头

施蛰存

为了挽救本镇市和全蜀甚至说全个大唐土地的运命起见,镇上的人民不得不派了急

足到成都来请增加军队驻扎,以便随时保护了。

花将军便是奉了这样的使命,而来到这个镇市上的。

将军的骑兵队到达的时候,恰当镇上的武士败退了一队一二百骑的吐蕃和薰项的混

杂军之后。镇上正在举行着欢喜的祝贺会。当将军从一个不很高的山崖旁边首先转

出来,向着镇尾前进着,随后便是双人行列的骑兵队逐一地出现了的时候,镇上的

那些沸着胜利的热血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轰集在一家酒店门前的散列在大树荫下的

桌子上的,立刻被其中的一眼光锐敏的人警告着,都含着怀疑的神色,立起来了望

了。

大唐的军的明显安定了虚惊着的镇民。最先迎着将军的,是按照着他们的礼仪,那

些形式主义的戌兵。他们立刻从轰饮着的酒桌边,抛弃了适才的疑心是吐蕃兵又来

攻袭的惊慌,齐集了队伍,装着威武又整肃的军容,由吹着欢迎的号角的兵率领着,

向将军及其骑兵队迎上来了.

戌兵的头目战地在将军面前,下了马,行着军礼。

“我们是从五六年前就驻扎在这里的边戌兵,因为望见了将军的旗帜,知道是得到

了这里的警报由朝廷里派的大军,故而特地赶来迎接的。”

花将军看了他一眼,说:

“你是头目吗?”

“是,是的,因为从前的头目这回给番兵打死了,弟兄们推举着升做头目的。”

“好,有劳你们了。在前面走,领我们前进到镇上去罢。”

将军及其部下进行到镇上,找好相当的营舍,散队休息的时候,正是在申牌(下午

三时至五时)光景。这天气候很晴朗。将军独自流览着风景,信步走到那家酒店门

前,拣一个桌子坐下了。他凝看着溪水,树木,和远处的山峰。前前后后围合了许

多因为震惊了他的威名而来瞻仰一番颜色的镇上的武士们和妇女们,他也好像没有

第4页,共26页

知道。陪着小心的酒保,承着笑脸来问:

“将军,可要用一点酒食吗?”

将军依旧沉默着,眼色注着在远处。

将军的眼光好像很空,虽则似乎远望着,但当那些围看着将军中间的一个人一一任

何一个人,只要一个人就够了一一仔细地注意到将军的视线,就可以很容易地发觉

将军其实是并不在看什么。这是因为这些人中间终于竟没有人注意到这个,于是,

大众愕视着被窘了的酒保,心中震慑着将军的严肃了。

好久好久,将军如像从幻梦中觉来似地,一回头看见了手持着食巾的酒保和四围的

观众都呆立着,便笑着说:

“给我酒罢,有什么下酒的也给我拣两色来。”

将军的微笑,再加上他的美丽的男性的眼光的流眄(转动眼睛。纵目四处远望),

是有着大大的魅力的。当酒保替将军抹好了桌子得意地回进店铺里去的时候,围看

着的大众顿然间如像感受了一阵什么爱力似地觉得将军是很和蔼可亲的人了。''为

什么刚才觉得这将军是很凶猛的呢,不是错估了他吗?这个不像是能够杀掉勇

悍的叛贼段子璋的头颅的人呀,为什么他这样地和善呢?”各人心中同时这样搜索

着。

将军独自饮酒,在几日的行程上所未曾宁静过的思绪,到了这边境的小镇上愈为纷

乱了。现在是已经接近了番寇的疆域,究竟应该怎样地决定呢?如果今夜番兵得知

了大唐派遣了骑兵队来征伐他们,因而连夜就来进攻,这也未使不是可能的事呀,

那么应取着何等的态度呢?奋勇地抵抗着甚至扑灭他们吗?还是,依照着前两天的

不稳的思想,索性欢迎着自己祖国的武士,反戈杀戮这些跟随着来的贪鄙的部下,

长驱直入地侵略了大唐的土地呢?关于这两极端的态度,将军在一想到自己从前平

东川以后的功高而不受赏,甚至连汉族的诗人杜甫也看得替他代为不平了,于是做

着一首《花乡》歌,想起了那对于朝廷很有些讥嘲口气的结句:

“人道我乡绝世无,既称绝世无,天子胡不唤取守京都?”

将军也很容易毅然地决定他的新生命的。但是将军之所以到了这里,还没有把这个

问题取一个果断的解决者,是为了将军对于第二故乡的成都实在也很有些留恋。将

军虽则未曾娶妻,而且父母双亡,并没有什么室家之累,但自己本身就是在成都生

长的,至今也有三十四年了,就温柔的将军的思想来讲,对于祖国吐蕃的感情倒似

乎不如对于成都的感情热烈;但另一方面,将军的英雄的思想,却专力地要把将军

曳回他的祖国去。将军同时有着这样的两个心,所以觉得烦乱了。将军是企慕着从

祖父嘴里听到的武勇正直的吐蕃国的乡人,而一面又不愿意放弃了大唐的如在成都

一般的繁华的生活,同时又不忍率领着乡人,攻击进成都,代替了汉族人而生活着。

将军不时地擎了空酒杯痴想。

“无论如何,对于这样贪鄙的汉族人是厌恨的了。虽然汉族中也有着许多正直不苟

的,但我是,如果没有新的出路,将永远被埋混在这些贪鄙者的人群中了。就只为

了这一点,实在也已经使我有了充分的理由可以反叛起来的。啊!我是要反叛了啊!”

酒酣了的将军的思想是有所侧重了。

将军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想回进自己的营舍了。可是不成,将军把烈性的酒喝过度

了,才站起来,只觉得眼前一圈的红色滚旋着,两脚一软,终于又坐了下来。

将军眼睛朦胧地望四围看了一下,看见那么许多人,老是定着眼看他一个,好像从

他的身上能够获得什么永恒的乐趣似的。将军又配颜(基本意思为饮酒脸红的样子)

微笑了。

(原标题为《将军底头》,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受到热烈欢迎,”大唐的军队明显安定了虚惊着的镇民”,既肯定唐朝军队的强

大,也暗示吐蕃攻袭给边地军民带来巨大恐慌。

B.将军信步来到一家酒店坐下,独自凝看着溪水、树木和远处的山峰,他的沉默让镇上

的人很失望,他们觉得将军有些懦弱。

C.正值壮年的将军有着吐蕃血统,但他出生、成长都在成都;他对吐番乡人勇武而又正

直的印象,来自他的祖父对他的讲述。

D.将军一直在忠于唐朝与归顺吐蕃之间苦苦挣扎,“酒酣了的将军的思想是有所侧重了”

表明他厌憎汉族人的贪鄙,倾向于归顺吐蕃。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称镇上的戍兵是“形式主义的戍兵”,说他们迎接将军一行人时是“装

着威武又整肃的军容”,语言含有讽刺意味。

B.戍兵们“抛弃了适才的疑心”、头目“战栗在将军面前”行军礼,与将军的平静、镇

定对比,突出将军好整以暇的大将风度。

C.”将军的英雄的思想,却专力地要把将军曳回他的祖国去”,运用拟人手法,揭示渴

望建功立业的想法正促使将军叛唐投弃吐蕃。

D.文中多次写到将军微笑和眼神的变化,如“眼睛朦胧地望四围看了一下”“又配颜微

笑了”,生动表现出人物外表与内心的差异。

文中提到杜甫“作着一首《花卿》歌”,这首诗的标题为《戏作花卿歌》,作于唐肃宗

上元二年,请谈谈本文引用这首诗的用意。

第6页,共26页

小说节选部分有较大篇幅的心理分析,将将军的内心世界层层解剖,展现在读者面前。

请简要分析心理描写在本文中的运用技巧与表达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也。世仕州郡为冠盖。同郡郭林宗尝见允而奇之,日:“王

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号传,朝夕试驰射。

三公并辟,以师徒高第为待御史。及帝朋,乃奔丧京师。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

召允与谋事。献帝即位,拜太仆,再迁守尚书令。允见卓祸毒方深,篡逆己兆,密

与司求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谋共诛之。乃上护羌校尉杨瓒行左将军事,执金吾

士孙瑞为南阳太守,并将兵出武关道,以讨袁术为名,实欲分路征卓,而后拔天子

还洛阳。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内瑞为仆射,瓒为尚书。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

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

之道邪允纳其言。三年春,连雨六十余日,允与士孙瑞、杨瓒登台覆弃,复结前谋。

瑞曰:“自岁末以来;太阳不照,霖雨积时,此期应促尽,内发者胜。几不可后,

公其图之。”允乃潜结桌将吕布,使为内应。会卓入贺,吕布因刺杀之。允性刚棱

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卓部

曲将李催、郭汜等先将兵在关东,合谋为乱,攻围长安。城陷,吕布奔走。布驻马

招允曰:“公可以去乎?”允曰:“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

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谢关东诸

公,勤以国家为念。”催乃收允,杀之。允时年五十六。天子感恸,百姓丧气,莫

敢收允尸者,唯故吏平陵令赵战弃官营丧。

(节选自《后汉书•王允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

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B.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

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C.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

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D.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

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传,“经”与“传”的合称,指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与解释的书。

B.辟,古代指皇帝或王或诸侯等召见贤能之士,并授予其官职。

C.崩,君主时代对帝王死亡的讳称,也用“驾崩”“山陵崩”等。

D.请霁,即“求雨”,是古代人们祈求上天降雨的一种重要仪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允志向远大,才华出众。他年轻时就追求高尚的节操,有志为国立功;他常诵读经

传,早晚学习骑马射箭;郭林宗认为他有辅佐君王的才能。

B.王允性情刚烈,疾恶如仇。他性格刚直,不畏强权,董卓已居高位,当意识到董卓有

谋反的征兆,他毅然联合各路人马,为朝廷设法铲除董卓。

C.王允深谋远虑,坚持不懈。为瓦解董卓的逆谋,他先与黄琬等谋划,借讨伐袁术之名

分兵围剿董卓,虽未成功,但招揽士孙瑞等人,继续谋划。

D..王允忠君爱国,受人爱戴。李催和郭汜起兵谋反,攻破长安城,他拒绝吕布逃走的

建议;他被叛军杀害后,百姓十分愤怒,叛军不敢给他收尸。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卓既歼灭,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

②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

为了除掉董卓,王允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次韵和慎詹事述上元宵会之欢寄诸同舍之什

杨亿

休沐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

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

月上珠帘侵座白,霜飞碧瓦透衣寒。

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题目明确点出了写作这首诗的情境和原由,以及唱和酬赠的对象。

B.在蜡烛上刻度数,烧烛以计时,诗中用“刻烛”来表现众人诗才之敏捷。

C.“侵”和“透”两字含蓄地描绘了夜已渐深、曲终人散后诗人的清冷心境。

D.“铜壶漏彻东方曙”与唐代诗人罗隐的诗句“铜壶漏报天将晓”意思相同。

本诗是如何表现“欢”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第8页,共26页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赤壁赋》中苏轼与客人月下泛舟,客人不由发出慨叹:当年曹操率军顺流而下,战船

千里,声势浩大,他“",可谓一世英雄,如今已成过眼烟云。

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的“,

”两句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

花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古代诗人常用“花朝”来表现百花盛开的春晨或大好春光。唐

代诗人白居易就写过这样的诗句,如“,”。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细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大量的古典诗词,向

我们展示了汉服的绚丽华美,繁复多端。而最能代表汉服精粹的,当属深衣。它因

“被体深邃”而得名,为古代诸侯、士大夫阶层的居家服,也是庶人的常礼服。

“深衣”作为中国礼服的典型代表,深邃的中华文化隐含在背后。深衣在制作中,

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袖根宽大,袖

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

象征人道正直;下摆平齐,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

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

天道之圆融,(),天然拥有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之东方美德。

卜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身合人间之正道,怀抱地道之方正,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四时之序顺应生活

起居

B.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

之序

C.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四时之序顺应生活

起居

D.身合人间之正道,怀抱地道之方正,权衡规矩符合行动进退,生活起居顺应四时

之序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D.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我们至今认为,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魔鬼”。而在这

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我们断定,它们干起坏事来该是饶有

兴趣的,它们到我们身上逐利,它们数目太多,疾病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假如我们

成功地剿灭了一种疾病,总会有①_____,等着取代它的位置。

这些都是具有社会规模的妄想狂的幻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坏的情况

下,我们也从来都只是那个庞大的细菌王国相对漠不关心的对象。实话说,细菌致

病是这样罕见,虽然地球上②,致病菌的种类相对来说是这样少,这件事有

着捉摸不定的一面。疾病的发生,通常是③,是共生双方中的一方越过了边

境线,是生物界里边界协定的误解。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句使用拟人修辞。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

世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喜欢

站在田境上唱豫剧的7岁小男孩,在白洋淀麦田旁练芭蕾的12岁姑娘,总拿着父

亲的旧手机录歌的初二学生……2019年年初,这些农村孩子因艺术而结缘,一起

登上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舞台。

材料二:新时代领路人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说:“美术教育是美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强调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希望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青年一代能够通过美育涵养一颗“美丽心灵”。

材料三:近年来,很多学校忽视美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美术课。

第10页,共26页

有的老师说,高考竞争激烈,喜欢美术专业的考生可以自己去学习;有的家长说,

美术是高大上的东西,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是生存技能;有的学生说,学美术需要

很强的耐心,自己做不到。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综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

倡议同学们“涵养心灵,美育人生”,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

【小题5】

【解析】(DA.在材料一第一段“为什么?因为语言的差异背后有大量文化的差异、

生态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差异、思维的差异。翻译面对的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这些

不同的差异引到新的民族或文化中来,只有差异才可能引发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

“翻译最重要的不是……而是”错,这些差异并没有比较哪个更重要。

B.依据材料二“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

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

入于‘化境'””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只是一种理想的不是“文

学翻译的‘化境'”,而是“彻底和全部的‘化’”,“文学翻译的‘化境'”是能够

实现的。

C.正确。

D.材料三中“比如我在翻译芥川龙之介和井上靖的作品之前,就认真阅读了巴金、沈

从文、郁达夫、老舍等作家的小说,力求使译文语言符合他们的气质和风格”,并非“借

鉴了巴金、老舍等中国作家的创作风格”。

故选:Co

(2)D.依据材料二第二段“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

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

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却反而

促使大众去学外文、读原作的译本不是好译本”错,好译本会“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

往”。

故选:D。

(3)B.揭示材料二中论点的句子是“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

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

即翻译应尽量求“化”,避免“讹”,做好“媒”或“诱”。

故选:B。

第12页,共26页

(4)①依据材料二“十七世纪一个英国人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

转世',躯体换了一个,而精魂依然故我”,把“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

世’”,化抽象为具体,说理形象化,设喻生动形象。②依据材料二“它是个居间者或

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

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因缘',缔结了国与国之间唯一的较少反目、吵嘴、分手、挥拳等

危险的‘因缘'”,把翻译当成是“居间者或联络员”,“仿佛做媒似的”,缔结因缘,

行文口语化,避免晦涩术语。③依据材料二“自负好手的译者恰恰产生了失手自杀的译

本,他满以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去读原作,但是一般人在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

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好的译者往往会吸引读者去读原著,

原著当然是“货真价实”,译作当然就成了被抛弃的“代用品”,举例生活化,释理通

俗风趣。

(5)①依据材料一“翻译是一种对外部世界的关注。翻译的精神就是打开自身,面对

外部世界,去寻找对自身有用,与我们的思想、生活、成长相关的东西,拿来和大家分

享,这是翻译最为朴素、也最为根本的精神。这种精神培养了我们对于他人的关注,体

现了对于交流、理解的渴望和尊重”,选择有价值的作品。②依据材料三“当然,做翻

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译者不但要对两种语言达到驾驭自如的程度,还要了解

两国的历史文化等。中文、外文都要好才能搞好翻译,缺一样都不行”,提升语言和文

化素质。③依据材料三“翻译就是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把

一个国家的文字翻译成另一个国家的文字,努力保留原作的神韵并进行润色”,翻译语

言和文化忠于原著,且适合读者。

答案:

(1)C

(2)D

(3)B

(4)①说理形象化,设喻生动形象。②行文口语化,避免晦涩术语。③举例生活化,

释理通俗风趣。

(5)①选择有价值的作品。②提升语言和文化素质。③翻译语言和文化忠于原著,且

适合读者。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

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

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

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

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

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

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

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

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

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

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

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

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

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2.【答案】【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

【小题4】

【解析】(1)B.“他的沉默让镇上的人很失望,他们觉得将军有些懦弱”错,依据原

文”这是因为这些人中间终于竟没有人注意到这个,于是,大众愕视着被窘了的酒保,

心中震慑着将军的严肃了”,将军的沉默,让镇上的军民惊愕,觉得他很严肃。依据原

文“'为什么刚才觉得这将军是很凶猛的呢,不是错估了他吗?''这个不像是能够杀

掉勇悍的叛贼段子璋的头颅的人呀,为什么他这样地和善呢?‘各人心中同时这样搜索

着”,将军的和善,反倒让镇上的军民疑惑。

故选:Bo

(2)B.依据原文“将军独自饮酒,在几日的行程上所未曾宁静过的思绪,到了这边境

的小镇上愈为纷乱了。现在是已经接近了番寇的疆域,究竟应该怎样地决定呢?如果今

第14页,共26页

夜番兵得知了大唐派了骑兵队来征伐他们,因而连夜就来进攻,这也未使不是可能的事

呀,那么应取着何等的态度呢?",不是突出将军好整以暇的大将风度,而是表明将军

因为满腹心事而有些心不在焉。

故选:B(.

(3)从故事内容上看,可以丰富故事内容,这首诗的引用,能够印证文章中对将军的

遭遇和心理的叙述,丰富了故事材料,使文章更有层次感。从故事情节上看,推动情节

发展,“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朝廷昏庸的批评,对将军不受

重用的叹惋,自然引出下文将军的心理挣扎。另外,还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甚至

连汉族的诗人杜甫也看得替他代为不平了,于是作着一首《花卿》歌”,引用有历史记

载的诗歌,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人来佐证,以及确有其事的创作背景,都能给读者以真

实感。

(4)运用技巧:依据原文“好久好久,将军如从幻梦中觉来似的,一回头看见了手持

着食巾的酒保和四周的观众都呆立着,便笑着说……”“将军独自饮酒,在几日的行程

上所未曾宁静过的思绪,到了这边境的小镇上愈为纷乱了”“将军不时地擎了空酒杯痴

想”,刻画将军心理不是静态描写,而是结合将军的神态变化、动作变化,如将军的沉

默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内心风云激荡却不可言说,所以表现出来的外在是沉默、痴想

甚至发呆,对将军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的处理,能够遵循现实逻辑,清晰合理。表达效

果:这样的心理描写,正好弥补将军不多的言行,也正契合将军不可告人的心思,使将

军形象立体、丰满。虽然心理描写篇幅较多,但没有给读者以冗长繁复之感,反而相辅

相成,有新奇之趣。

答案:

(1)B

(2)B

(3)①丰富内容,这首诗能印证将军的遭遇和心理。②推动情节发展,这首诗表达了

对朝廷昏庸的批评,自然引出下文将军的心理挣扎。③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有历史记载

的诗歌和创作背景,能给读者以真实感。

(4)①运用技巧:刻画将军心理不是静态描写,而是结合将军的神态变化、动作变化,

对将军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的处理,能够遵循现实逻辑,清晰合理。②表达效果:心理

描写使将军形象立体、丰满。心理描写篇幅较多,但没有给读者以冗长繁复之感,反而

有新奇之趣。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

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

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

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

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首先注意引用的内容不同所表达的内容也不同,

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看看各自写出了什么东西。另外注意引文本身在表达上所起到

的效果。分开分析,注意结合文章内容。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描写的分析能力。按照题干要求可以依据文中对人物的

心理描写,结合神态表情和行为动作的刻画、环境描写来分析。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3.【答案】【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

【小题5】

【解析】(1)“长安”为地名,作“还”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而”为连

词,表转折关系,其前断句,排除C。故选:Bo句子翻译为:初平二年,董卓返回长

安,封王允为温侯。王允坚决辞让不接受。士孙瑞劝说王允说:“正人君子保持谦逊自

我约束,但要看时势行事。您与董太师一起任职共同受封,而您唯独突出自己的高节,

(不受封爵,)难道是才华内蕴,不漏锋芒的办法吗?”

(2)D.请霁,祈求上天停止下雨的活动,而非“求雨”。

(3)D.“百姓十分愤怒,叛军不敢给他收尸”不正确,原文为“百姓丧气,莫敢收允

尸者,唯故吏平陵令赵戳弃官营丧”,意思是百姓感到丧气,情绪低落,没有人敢去为

王允收尸,只有王允的老部下平陵令赵戳自动解职去官为他办理丧事。

(4)①既:之后;杖:秉持;循:遵循,这里可译为“使用”。句子翻译为:董卓被

第16页,共26页

诛杀之后,王允秉持正道谨慎稳重,不再使用为应付董卓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②恃:依靠;苟:苟且。句子翻译为:皇上年幼,只能依靠我罢了,现在遇到危难,(我)

苟且免于损害(或:侥幸逃脱),我不忍心啊。

(5)原文为“允见卓祸毒方深,篡逆己兆,密与司求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谋共诛

之”“允乃潜结桌将吕布,使为内应”“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

意思分别是“王允看见董卓的祸毒越来越深,篡夺帝位的逆谋已经显露出来,就暗中与

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人谋议共同诛杀董卓”“王允于是暗中联合董卓的部将吕

布,让吕布作为内应”“开始害怕董卓这只豺狼(怀疑),所以压抑自己,委屈自己假

意跟随董卓”。

根据上述信息概括作答。

答案:

(1)B

(2)D

(3)D

(4)①董卓被诛杀之后,王允秉持正道谨慎稳重,不再使用为应付董卓而暂时采取的

办法。

②皇上年幼,只能依靠我罢了,现在遇到危难,(我)苟且免于损害(或:侥幸逃脱),

我不忍心啊。

(5)①联合同道,共同谋划;②结交吕布,作为内应;③假意逢迎,从长计议。

参考译文:

王允字子师,是太原郡祁县人。他家世世代代在州郡府中任职为官。同郡郭林宗曾

经看到王允,认为他奇特,说:“王生进步真快啊,有辅佐君王的才能。”王允年轻时

就追求高尚的节操,有志为国立功。经常诵读经传,早晚学习骑马射箭。三公都征召他,

他因司徒考试成绩最佳担任了侍御史。灵帝逝世后,王允回京师奔丧。当时大将军何进

想诛杀宦官,找了王允商量。献帝继位,他担任太仆,后又调任守尚书令。王允看见董

卓的祸毒越来越深,篡夺帝位的逆谋已经显露出来,就暗中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

业等人谋议共同诛杀董卓。于是奏请任命护羌校尉杨瓒代理左将军职务,执金吾士孙瑞

担任南阳太守,都带兵从武关出发,假借讨伐袁术的名义,实际上是想分路征讨董卓,

然后保护天子回到洛阳。董卓怀疑而留下王允,王允于是推荐士孙瑞任仆射,杨瓒任尚

书。初平二年,董卓返回长安,封王允为温侯。王允坚决辞让不接受。士孙瑞劝说王允

说:“正人君子保持谦逊自我约束,但要看时势行事。您与董太师一起任职共同受封,

而您唯独突出自己的高节,(不受封爵,)难道是才华内蕴,不漏锋芒的办法吗?”王

允接受了他的意见。三年春,一连六十多天下雨,王允和士孙瑞、杨瓒登台祈祷上天放

晴,再次商讨诛杀董卓的事。士孙瑞说:“自从岁尾以来,都不见太阳,一直下雨没有

晴天,这是上天暗示董卓气数已尽,接受预兆发动攻击的人要获胜。机会不可以错失,

您赶快图谋吧。”王允于是暗中联合董卓的部将吕布,让吕布作为内应。当董卓入朝祝

贺(献帝病愈的时候),吕布趁机诛杀了董卓。王允性情刚烈,疾恶如仇。开始害怕董

卓这只豺狼(怀疑),所以压抑自己,委屈自己假意跟随董卓。董卓被诛杀之后,王允

秉持正道谨慎稳重,不再使用为应付董卓而暂时采取的办法。董卓原来的部将李傕、郭

汜等先前率兵驻守在关东,一起合谋作乱,围攻长安。长安城被攻破,吕布逃跑。(逃

走前)吕布停马招呼王允说:“您可以走了吗?”王允说:“如果承蒙祖先神灵的保佑,

在上能够保护国家安全,这是我的愿望。如果做不到,就献出生命来殉国难。天子年幼,

只能依靠我罢了,现在遇到危难,(我)侥幸逃脱,我不忍心啊。拜托驻守关东的各位,

务必要以国家为念。”(后来)李傕就逮捕了王允,杀害了他。王允当时五十六岁。皇

帝十分悲痛,百姓们感到丧气,没有人敢去收殓王允的尸体,只有王允的老部下平陵令

赵戳自动解职去官为他办理丧事。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

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

简明的语言概括。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

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

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第18页,共26页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

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

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4.【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C.“诗人的清冷心境”错误,与诗意不符。“侵”和“透”都含蓄的描

绘了夜深天冷,人们畅饮通宵的场景,并没有表现曲终人散的清冷心境。故选C。

(2)首联“休沐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写放假碰上了元宵节,宴会持续了很

久,叙述元宵佳节,休假饮宴的背景,“欣”是“高兴”的意思,表达了参加夜宴之前

的愉快心情。颔联“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写了人们不停地跳舞,很多人

都已经醉了,众人才思敏捷吟诗到黑夜将尽,正面描绘了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

景;最后两联“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写天都快亮了,回来的人都没有玩

的尽兴,描述宴会一直延续至天明,人们虽离去,但意犹未尽,侧面表现了聚会之欢。

答案:

(1)C

(2)①首联叙述元宵佳节,休假饮宴的背景,“欣”字体现了参加夜宴之前的欢乐心

情;②颔联正面描绘了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③最后两联描述宴会一直延续

至天明,人们虽离去,但意犹未尽,侧面表现了聚会之欢。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

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

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及手法的能力,考生要先要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准确把握

诗人“欢”的原因,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表现情感的手法。

如何鉴赏诗歌:

(-)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

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

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

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

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

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

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5.【答案】【小题1】酗酒临江,横槊赋诗

【小题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小题3]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解析】故答案为:

(1)酗酒临江横槊赋诗(重点字:酬)

(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重点字:渺)

(3)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重点字:倾)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

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

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

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

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赤壁赋》中的名句辑录:

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触胪千里,旌旗蔽空。

第20页,共26页

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逝者如斯,而

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

凝妇。)

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蟒于天地,渺沧

海之一粟。

6.【答案】【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示例)“深衣”作为中国礼服的典型代表,蕴含了深邃的中华文化。

【解析】

1•【分析】

本题考查句子归位,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探究,注意表述的先后

对应与叙述对象的一致性。

【解答】

A.与上文对应顺序,应先讲“地道”,再讲“人间正道”,且应是“生活起居”顺应

“四时之序”。

C.应是“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和“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前后顺序一致。

D.与上文对应顺序,应先讲“地道”,再讲“人间正道”,且应是“行动进退符合权

衡规矩”,才与后文次序一致。

故选B。

2.【分析】

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准确理解即可。

【解答】

文中“红巾翠袖”代指年轻女子,用了借代手法。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

骤雨里的浮萍。

B.“烟笼寒水月笼沙”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意思是: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

C.“三千丈”运用夸张的修辞。

D,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橘橹”代指曹操的船只。

故选D。

3.【分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

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

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解答】

本句的语病是主语中途易辙,前后主语应该一致。可将主语统一为“深衣”,把“深邃

的中华文化隐含在背后”改为“蕴含了深邃的中华文化”。

7.【答案】【小题1】①一种新的疾病伺伏在一旁;

②细菌家族人口是这样众多;

③为共生而进行的谈判无结果造成的。

【小题2】①人们认为疾病的肇事者主要是细菌(或:人们对细菌的错误认识)。

②实际上,细菌致病是很少的。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

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

与体会。

语段介绍了细菌并不是疾病肇事者的观点。第一空,依据“疾病看来是不可避免的”,

后文”等着取代它的位置”可知,这里是说我们成功地剿灭了一种疾病后,便会出现新

的疾病。所以这里可填:一种新的疾病伺伏在一旁。“伺伏在一旁”体现拟人修辞。第

二空,依据前文“那个庞大的细菌王国”,后文“致病菌的种类相对来说是这样少”可

知,这里是说地球上细菌多。所以可填:细菌家族人口是这样众多。“家族”“人口”

体现拟人修辞。第三空,依据后文“是共生双方中的一方越过了边境线,是生物界里边

界协定的误解”可知,这里将致病菌与非致病菌说成了共生双方,“越过了边境

线”“协定的误解”则说明疾病的发生是因为致病菌与非致病菌不能和谐共生的结果。

所以可填:为共生而进行的谈判无结果造成的。“进行谈判”体现拟人手法。

2.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答题时应首先通读语段,了解大意,准确把握语段的主要信息,

再进行合理压缩,且注意字数的限制。

第22页,共26页

第一段介绍人们对细菌的错误认识,共有三句话,其中第一句是中心句,可概括为:人

们认为疾病的肇事者主要是细菌。第二、三句是对错误认识是详细展开。所以第一段可

概括为:人们认为疾病的肇事者主要是细菌。第二段是介绍真相。其中第一、二句是对

人们认识的否定,第三句是真相内容,可概括为:实际上,细菌致病是很少的。第四句

是对“疾病发生”原因的解释,也是对“细菌致病是很少的”的阐释。所以第二段可概

括为:实际上,细菌致病是很少的。

8.【答案】美育是一种刚需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美育是一种刚需”。

蔡元培说,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给

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强调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让青年一代能够通过美育涵养一颗“美丽心灵”。因此我们可以断定:美育是一种刚需.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

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

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

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

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

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

不同。难怪有人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