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347应用心理大纲解析_第1页
考研347应用心理大纲解析_第2页
考研347应用心理大纲解析_第3页
考研347应用心理大纲解析_第4页
考研347应用心理大纲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人钮

考研备考应用心理

制作:汤迪

专业课参考教材:

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师大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北师大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大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统计《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临床与咨询心理(三选一)

《心理咨询与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临床心理学》王登峰,人民教育出版社

《临床心理学》胡佩诚,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现代管理心理学》程正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二选一)

《人格心理学》美JerryM.Burger著;陈会昌[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二.选一)

《圆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材,张伯源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私人手打,谢绝盗版!

tang.di@foxmail,com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研究对象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心理过程;心理结构;心理的脑机制;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心理与环境。

3.☆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因果研究应注意:要创设某种实验情景,使之能引起某种心理现象,同

时控制可能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的其他因素;当一种情境引起某种心理现象时,我们只能说在这种实验情境下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脱

离•定条件谈因果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4.☆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5.☆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所以心理学处在中间位置,因而叫做中间科学或者边缘科学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理论上: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了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实

践上: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

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二.心理学主要流派

1.★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构造主义一一奠基人是德国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经验分为感觉、

意想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

机能主义一一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他们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

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推动向实际生活的发展。

行为主义一一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从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行为主义特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

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格式塔心理学一一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

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

质和意义。他们重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精神分析学派一一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

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2.☆现代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事件:

(1)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2)唯理论一著名代表是法国哲学家让内•笛卡儿。

(3)经验主义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经验主义先驱)和洛克(奠基人)。

(4)英国经验主义形成联想主义,代表人物是詹姆士。穆勒、约翰。穆勒、培因。

(5)近代哲学思潮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验生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实验方法的直接来源。

(6)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

心理学从此独立

3.☆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1)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始于1917年,标志就是北京大学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

(2)1920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3)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

(4)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被正式接纳加入世界心理学联合会。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1.★实验法: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2.★变量:即在实验法中各种需要操纵控制和测量的因素或条件,是在质量上或数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自变量;因变量;控

制变量】前两者称为实验变量,后者称为额外变量,需要加以控制。实验法要求变量必须明确、客观;自变量必须能被和很好的操

控,而因变量能被很好的测量。

3.★控制:一、尽可能地消除无关变量:二、在无关变量难以消除的情况下,尽可能加以平衡。最常见的做法是在整个实验中保持

无关变量的恒定。

4.☆自变量:实验中实验者加以操控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分类:1)作业变量: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

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征因素、

对自变量的操纵: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对于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5.☆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有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客观指标有:1)反应速度;2)反应速度

的差异;3)反应的正确性;4)反应目标;5)反应难度。主观指标主要是指被试的口语记录(有助于分析被试的内部心理活动)。

对因变量的控制:【主:要着眼于如何精确客观的记录因变量的变化】

才反应控制:目的是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途径是通过指导语(心理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代任

务时说的话)来实现;【心理学中规范指导语的要求:1)内容确定;主试严格确定给被试什么样的指导语;2)完全;在指导语

中,要把被试应该当知道的事情交代清楚;3)简单明确;要简单,确保被试能够理解;4)标准化;一切手续进行都要标准化。】

1

才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1)有效性,充分代表当时现象或过程的程度即是效度;2)客观性;3)数量化;

才避免量程限制;1)影响有效指标的主要是: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造成这两种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反应指标量程不够大,

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的最顶端或者是最低端;2)解决办法:尝试着先通过实验设计去避免极端反应,然后再试着通过测试少量

的先期被试来考察他们的任务操作的反应情况。

6.☆控制变量:也叫额外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影响实验变化和结果的潜在因素或条件-。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有

实验者效应(实验者的某种方式使得被试产生附和主试的期望):要求特征;(被试自发地对被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性或猜想,

然后再以•种自以为能满足这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美国心理学家奥恩首次发现在实验中让心理学家们认识到这一

个问题;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额外变量的控制;*排除法;“又叫双盲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双盲控制简单的说就是让实验者和被试都不知道实

验的内容和目的,从而避免了主试、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缺点是得到的实验结果难以推广。

弋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缺点:1)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去;2)操纵的自变量和

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

小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常常与其他的技术共同使用:

生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是把被试平均分配到各处理组去的技术;优点:不仅能用于被试,而且也可以应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

顺序的安排上;常见的抵消平衡法有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法;

・统计控制法;是在实验后通过一定技术统计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主要用于实验前完全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

响的情况下;统计控制法【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法:分别加权法】。

7.★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8.☆构思效度:是指实验研究假设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其操作化问题,也就是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它直接决定了研究

者的设想能不能以实验的形式表现出来;

构思的效度的要求:A.研究题目来源具有合理性;B.具有独特性;C.理论构思严谨,清晰明确;D.有明确的操作性定义;

9.☆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美系的明确程度。【自变量发生变化,因变量也相应发生变化:白变量不变,

因变量也不变;这就说明该实验有较高的内部效度;】

力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1)主试一被试间的相互作用;2)统计回归;3)其它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被试的一些固有和习得

的差异;分组时可能存在的偏差性;长期测验中的参与人员流失情况;长实验,要考虑被试的身体生长和成熟因素;(解决办法

----增加控制组))。

才零结果对内部效度问题的提示:零结果是指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出现“零结果”的主要原因有:1)实验者所作出的猜测一自变量是导致某种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可能是错误的,而零结果是

正确的;2)实验者没有对自变量进行有效的操纵;3)此外其他的因素也可以导致零结果的一“因变量不够好或者不够稳定"4)

由于因变量的测量范围受到限制,出现“天花板效应”或者“地板效应”这时也会出现零结果;

学零效度产生的意义:提醒研究者可能他的实验操纵存在问题,实验内部已经受到威胁;告诉研究者可能实验假设存在问题。

次内部效度的特例——统计程序的有效性;【统计结论效度】就是指有关决定研究实验处理效应的数据的分析程序的有效性和准

确性;涉及的问题:误差变异的来源和如何恰当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问题;影响到统计程序有效性的因素:数据的质量;统计检

验的假设。

10.☆外部效度:指的是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外部效度的受制约因素:实验环境的人为性;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研究实验外部效度的意义:提示我们在选择合适的被试样本的前提下,应该进行系列实验研究;实验内部效度越高,其结果就越

能认为是由实验处理造成;实验外部效度越高,其结果所推及的范围就越大。

11.★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的程度;归结为:"重复实验,结果是否一样?”

12.☆影响实验信度的因素:观察量;实验结果的统计检验;

推断统计用来确定两种实验条件下的差别到底是由自变量还是随机因素造成的;如果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所得出的结果差异之间

很大,而且这差异由偶然因素造成的概率低于5%时,那么就可以排除偶然因素造成实验结果的可能性,认为是由自变量造成的。

13.☆实验信度的验证:直接验证;系统验证;概念验证;

“类比”就是指人们往往会借助一些观念来帮助自己来理解其他的观点,进而获得新的发现:“辐射问题”首先被邓克使用”在

直接验证中,研究者努力尽可能的准确重复原来实验,看否在第二次得到同样的实验结果;而在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研究者的

兴趣在于描述某-个心理现象的边界条件,即保证该现象存在的条件;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同时也是为了说明结果的普遍性。

14.★实验的信度和效度之间的关系:效度和信度从来不分开,不是互相割裂的,一个具有良好效度的实验,将得益于其对变量关

系的明确把握,因而其结论也往往也具有高度的重复性;一个信度高的实验,则需要在保持其可重复验证的优点同时,设法提高结

论的推广价值。

15.★反应时:从刺激作用发生到引起机体外部反应动作开始之间的时距。

16.☆反应时研究的开端是在天文学上-人差方程;赫尔姆霍茨在1850年实施了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的实验,成功测定了蛙的运动

神经传导速度;(约为26/秒);将反应时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荷兰生物学家一唐德斯;冯特早期对简单的反应时和选择反应进

行了测量;屈尔佩和k特尔建立了专门的反应时的实验室;(是一个转折时期,之后的心理学家对反应时的研究转向了实际的应用)

Froml850年赫尔姆霍茨to唐德斯ABC测量反应时的方法是:减数法。【第一阶段】

2

1969年,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加因素法;【进入第二阶段】

17.☆一种有效测量反应时的仪器包括:刺激呈现装置、反应装置和计时装置。

计时装置:简单机械计时器:【代表有:自由落体直尺计时器和单摆微差计时器】;复杂机械计时器:【代表有:时间描记器(记

忆鼓)和钟表式计时器】;电子计时装置;

18.☆唐德斯第一次较为系统的研究了反应时,设计两类反应时任务: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19.☆简单反应时:指的是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是作单一反应,这个刺激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才听觉反应时:a.“生物墙”是一种人类能力的限制,它根源于人类有机体的特性——感官、脑以及肌肉工作的特性;b.感官

换能、神经传导、大脑加工和肌肉运动的时间总和便是我们获得的简单反应时。

才视觉简单反应时:a.视觉简单反应时较长,原因在于感官换能时间较长;视网膜的工作方式是积累的;b.不同的感觉通道的简

单反应时有着差异:触觉〈听觉〈视觉。

次简单的反应时比较短,并且简单反应时具有通道差异性。

20.☆选择反应时: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体,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且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21.☆唐德斯反应时ABC实验:反应时测验技术的一种,唐德斯反应时实验纳入了辨别和选择两个心理过程,A反应时间成为简单

反应时间;B反应时称为选择反应时:C反应时间称为辨别反应时,B包括: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C包括:辨别反应时;

所以:C-A=辨别时间;B—C=选择时间。

22.☆多辨别一个刺激并且多选择一个反应大约需要0.07秒的心理加工时间;默克尔用公式揭示了两者的函数关系:RT=LgN(RT

为反应时,N为辨别刺激的数目)反应时不是随着选择项目的增多而呈线性增长,当刺激物从两个增加到三个时,反应时增加量

小于0.07秒。

23.☆对于反应时任务的复杂度进行操纵可以获得三个不同类的反应时——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并且它们之间

相减可以获得辨别和选择加工时间所需要的时间,这是唐德斯减数法的精储。

24.☆反应时实验的两个基本因变量:速度和准确性;突出的问题: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之间的反向关系。

25.☆速度-准确性权衡:要想准确率高,那么就得慢慢来,反应时则长;如果完成作业的速度过快,反应时短,那么错误率高。

26.☆速度-准确性权衡的例证:泰奥斯对刺激呈现的概率和反应时的研究;奈特和坎特威茨实验:两个相隔很短的刺激作为自变量

呈现给被试;实验结论:根据“速度一准确性权衡”的原则,在短刺激间隔情况下,要保持与长刺激间隔相同的错误率,反

应时一定会加长;中国的古话:“欲速则不达”正是说明这个道理。

27.☆速度——准确性权衡与实验信度:邓克的盒子问题是问题解决领域的经典研究;它揭示了被试在问题解决中的功能固着现象。

功能固着:如果被试经常在某一个情景中,以某一特定方式使用某一事物,那么在面临新问题的时候,事物的其他用途或者功能

则会被被试忽视;当某一问题的解决伴随着功能固着时,那么被试表现为问题解决速度变慢,功能固着显著的影响了被试执行问

题解决的反应时。

28.☆影响反应时的其他因素:简单一复杂反应时任务的区别以及速度一准确性权衡,是影响反应时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其他影

响反应时的因素主要是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

刺激变量:1.刺激的强度强,RT则短;刺激弱,则RT长;因为有“生物墙”的存在;刺激越是复杂,反应时就越长。

机体变量:适应水平;动机;个体的差异。

29.☆反应时新法主要有二种形式:减数法;加因素法:开窗实验.减数法是由唐德斯奠定基础的,又称唐德斯反应时ABC,或者

唐德斯三成分说;1969年,斯滕伯格继承了减数法,提出了加因素法;

30.☆减数法的原理: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分解为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实验的逻辑:

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一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中反应时的差就为此

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A反应又称简单反应时;为复杂反应时提供了•个基线;

B反应又称选择反应时;在B反应中除了基线操作外还包括了刺激辨认和反应选择的心理操作;

C反应又称辨别反应时;C反应是在基线操作加入了刺激辨别的过程,但不包含反应的选择。

31.☆减数法的应用:1.证明心理旋转存在【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波德】;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者:波斯纳】。

心理旋转是指: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的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真正知觉的心理历程;也就是,当一个知

觉对象不是以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呈现时,人们可能是通过内部心理过程把这个对象旋转到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加以辨认。

32.☆减数法弱点: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系列心理过程要有比较精确的预测,并且要求

两个相减的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但是一般很难做到。

33.☆加因素法: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

3

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是作用于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

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34.☆加因素法的应用:“斯滕伯格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典型实验】

斯滕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阶段: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阶段。

加因素法不足之处:有一种循环论证的倾向;关于它的实验逻辑遭到怀疑。

35.☆开窗实验;如果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

无遗了;这种实验技术称为开窗实验。

经典实验:山汉米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储存阶段。

36.☆反应时研究的新进展:序列反应时

生内隐学习研究出来新的研究范式——序列学习范式:用来研究人们对序列规则的无意识获得;以反应时为反应指标;以序列规

则下的操作成绩和随机序列下操作成绩之差来表示内隐学习的学习量;

*1987年由尼森和比勒姆提出:整个实验中刺激的呈现序列是有规律的。在实验期间,插入一个随机的位置序列,以确保实验

的效度。尽管被试没有意识到序列规则的存在,但是他的反应还是会随着固定序列的重复而逐渐下降;但是这样不•定就能直接

说明被试对序列发生了学习,因为不能排除练习效应对被试成绩的影响;为了保证实验的效度,在任务结束后,被试还要接受一

个测量外显的任务一生成任务;就是根据当前信息的位置,预测下一个刺激出现的位置。

才为了使得反应时差能更好更精确的对内隐学习造成的心理过程差异,研究者完善了序列反应时的任务,包括材料和实验程序的

调整;对实验材料的调整;可以有效的调节规则的难易程度,防止规则外显化,增加规则被内隐习得的可能性:改变实验操纵的

程序以反应时作为实验的主要指标,对内隐学习进行研究,序列反应时范式是反应时新法在内隐学习研究中的巧妙应用。

37.☆反应时研究的新进展:内隐联想测验

生内隐联想测验:格林沃尔德;1998年提出;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

词)之间的自动化练习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作用意义:成功促进了内隐社会认知领域

的蓬勃发展,同时内隐联想测验本身也在改进完善,不断丰富着发展反应时实验范式的解释能力。

士基本原理: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致或者两者练习比较紧密,此时的辨认任务就依赖自动化

加工,相对容易,所以反应速度就快,时间就短;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认知发生冲突,此时辨别任务

缺乏紧密的联系,要依靠意识加工,所以速度慢,时间长;所以两者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就可以作为概念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

内隐态度相对一致性的指标。

才反应时如何才算反应态度:内隐测验和外显测验的相关,即内隐联想测验效应和被试外显态度分数间的相关;一应该尽可能

的高;内隐联想测验效应和简单反应时的相关一应该尽可能低;内部一致性;对所测量的对象的敏感性;抵制两个联合任务呈

现先后顺序影响的能力。

38.★心理物理学,1860年,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

核心概念;绝对阈限:指的是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差别阈限:是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阈限的操作定义是: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差别阈限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测量阈限的三种方法:A、最小变化法;B、恒定刺激法;C、平均差误法。

39.☆最小变化法

才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的小,目

的是系统的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次注意递减、递增系列是交替进行的,数量•致;每个系列的起始点也不•样,以免被试形成定势;

士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数平均值。

才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的方法如下。每一次试验中比较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St)一个是比较刺激(C0)。在这里

我们有从-到=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为下限(L1),这里我们有从=到+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称为上限(Lu)。上限与下限之间叫

做不肯定间距(IU)或相等地带,差别阈限(DL)等于1/2不肯定间距。不肯定间距的中点称为主观相等点(PSE),它的含义是,

被试在作比较时,实际上是标准刺激,为标准刺激,所以叫做主:观相等点。

才差别阈限也是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把6个系列的上限平均,卜.限平均,就可以求得差别阈限,求得的差别阈限叫绝对差别阈

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经例叫做相对这也就是视觉长度的韦伯比例。

才用最小变化法进行实验,被试会产生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习惯语差就被试习惯试习惯于原先的刺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

因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期望误差被试过早•期将要来临的刺激导致错误的判断。为了消除习惯和期望误差,用最小变化

法测阈限时,应交替运用递增和递减系列的刺激,而且二者的次数还应相等。

40.☆恒定刺激法

力刺激通常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

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确定几个制定值,与最大间距与最小

变化不同,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计算恒定刺激法实验结果的方法。直线内插法应用比例算式求绝对阈限。平均Z分数法可以避免直线内插法的缺点。如果用最

小:乘法处理实验数据。首先要确定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标准刺激与每一个比较刺激组成一对刺激,每对刺激按随机方式呈现,

要求被试将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进行比较,标准和比较刺激相继呈现,其中50次标准刺激在前,50次标准刺激在后,运用内插

法,有50%引起感觉差别的刺激增量就是差别阈限。75%相等地带的上限,25%次相等地带的下限,75%的差别阈限

可以用平均Z分数方法和最小二乘法处理求差别阈限。如果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时允许被试做三种回答,即比较刺激与标

准刺激进行比较时,被试可以回答“重”,“轻”和“相等”时,我们怎样求差别阈限呢?这时相等地带上的限定为50%次重于标

准刺激的比较刺激,相等地带的卜.限定为50%次轻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有了上限下限就可以求差别阈限。

41.☆平均差误法

才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

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丁是每一次比较就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

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在上述实验中,为了消除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为了消除动作误差,被试从长于和短一标准刺激

处开始调节的次数也各占一半。在平均差误法中除了平均误差外,标准差、四分位差也可以表示差别阈限

42.☆各自特点:最小变化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但由于渐增和渐减的刺激系列,会产生习惯

误差与期望误差。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加以处理,因而便于与其他测定感受性的方法进行比较。在应

用三类反应的实验程序时,被试的态度会对差别阈限值有较大影响,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验程序容易引起被试

的兴趣。但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不能用平均差误法测差别阈限。

43.☆对实验法的评价:首先,与其他的研究方法相比较,实验法的主要优点实在于能够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就是通过一

定的方法和手段,来控制其他因素,从而使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都保持恒定;另外个优点就是:经济。

-.观察法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2.☆观察法的类型:主要有三种:自然观测法【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法;调态研究法;

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观察法为随后进行的控制更严格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巴克及其同事所作的新生儿测验研究,就是自然观察法应用于不同背景卜人类行为研究的首次尝试;

个案研究:是指深入的研究单个或者少数儿个被试的观察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就是来自于他对个案研究的临床于研究】

个案研究除了能够提供描述性的资料外,还能进行初步的比较,但是它所作出的推论范围很有限的。

调查研究往往比个案研究更加可靠;

3.☆观察法的要点:研究者首要要明确观察目标,也就是“观察什么”的问题;【即:目标明确】。在观察过程如何保证观察本身

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即:确保观察不受干扰】

4.☆确保观察不受干扰的技术:无干扰观察;无干扰测量;

无干扰观察:主要是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的状态下的行为,而采取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著名实验:艾布尔-艾贝斯费特尔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表情的研究。】

无干扰观察与无干扰测量的区别:在于是否被试和研究者在同一个时间处在同一个地点,若在同一地点研究者则试图无干扰观察

被试反应,不在同一地点则尝试无干扰测量被试行为产物或结果;无干扰观察是一种直接测量;无干扰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量,因

为它要测量的是行为的结果,而不是所要研究行为的本身。

参与性观察:应用于野外性观察场所;【福塞观察大猩猩实验】

反应性是在观察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的问题;如果研究可能造成被试不自然的反应,那么就应采取措施阻止反应性发生。

5.☆对观察法的评价:观察法的特点主要是直接和描述性;正是由于它的的描述性,给它带来限制:观察法无法让研究者对各因素

间的关系作出推论;有时,观察法所提供的资料并不充分;观察法的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观察法本身并不一定客观无偏;

三.个案法

1.★个案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

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亦称个案历史法。追踪研究某一个体或团体的行为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对一个或几个个案材料的收集、记录,并写

出个案报告。在现场收集数据的叫做“实地调查它通常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

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

3.☆在大多数情况下,尽管个案研究以某个或某几个个体作为研究的对象,但这并不排除将研究结果推广到•般情况,也不排除在

个案之间作比较后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对个案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属于判断范畴,而非分析范畴,个案研究的任务就是为这

种判断提供经过整理的经验报告,并为判断提供依据。在这一点上,个案研究有点像历史研究,它在判断时常需描述或引证个

案的情况。因此个案研究法亦称“个案历史法”。

4.★调查法:通过收集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

四.心理测量

1.★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2.★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

5

的行为和心理属性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心理测量具有间接性,相对性。

3.☆心理测验是对行为样组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相对心理测量的动词性质,更倾向于名词性,其包含范围也小于心理测量。三

要素是:行为样组,标准化,客观性。

4.★心理测验的信效度:信度指的是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质

准确测量的程度。信度是良好效度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

才重测信度(稳定性系数)是在一定时间间隔中运用同一测验作重复测量所得到的信度系数,重复测量的时间间隔应掌握在30

天左右,在这种情况下,重测信度比较准确,其主要缺陷是无法满足测量项目结构上的要求,并可能出现严重误估现象

才等同信度(平行信度)是以两组等效测验分别作出测量来评定信度系数,等同信度的评定对于测验设计的要求比较高,在实际

工作中也不易得到两组等效测验,因此在应用方面就受到一定限制

力折半信度是在测试以后对测验项目按奇项,偶项或其他标准分成两半,分别计分,以两半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信度系数

才同质性信度:也叫内部一致性系数,它是指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程度。

才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项目再多大程度上表示了所要测定的特征范畴,通过加强项目内容同质性,采用多重评判等方法,可以提高

测量的内容效度

学预测效度是指测验结果能够预测人们将来行为的程度。预测效度实际上是测验结果与段时间以后的行为表现(预测标准)之

间的相关程度

才同时效度是人们就测验分数与当时行为表现或工作实绩之间的相关作为效度指标

才聚合效度是指运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测定同一特征或构思时测量结果相似的程度,辨别效度则是指在运用相同测量方法测定不同

特征或构思时,辨别不同特征的程度

5.☆影响测量信度的因素:被试的样本、测验的长度、测验的难度。提高测量信度的常用方法:适当增加测验的长度。使测验中所

有试题的难度接近正态分布,并将难度的平均值控制在中等水平。努力提高测验试题的区分度。选取恰当的被试团体。严格实行测

验的标准化。

6.☆影响测量效度的因素:1)测验的组成2)测量程序3)校标的特征4)样本与受试者特点。提高测量效度的方法:精心编制测验,

避免出现较大的系统误差;妥善组织施测,控制随机误差;创设标准的应试情境,让每个被试都能发挥正常的水平:选好正确的效

标,定好恰当的效标测量,正确的使用有关公式。

7.★测验使用的标准化:1)为使测验条件相同,必须有统一的指导语和时间限制。2)使评分尽可能客观。3)对分数的解释也要

标准化,多数测验用常模作为解释分数的依据。

8.★人格测验是测量一个人在一定情境下经常表现出来的典型行为与情感反应,主要测量人在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态度、情

绪等方面的个性特征。

人格测验可分为结构不明确的投射测验和结构明确的问卷测验。问卷测验有自陈量表、人格评定量表。

目前常用的人格测验主要有: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罗夏典迹测验。

9.★智力测验是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研究人员采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人的智力水平进行科学测量的一个过程。

国内较为常用的智力测验主要有:中国比奈测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希内学习能力测验。

10.★心理测验的合理使用策略

主试的资格:知识结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

测验的选择:所选测验必须适合测验的目的,所选测验必须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测验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测验实施的程序及要素:指导语,时限,测验的环境条件。

被试误差与控制方法:应试技巧与练习效应,动机与焦虑因素,反应定势。

测验的评分测验结果的报告

正确地对待和使用测验:对测验的错误看法(测验完美无缺,测验无用且有害)对测验的正确态度(1测验是研究心理学的一个

重要方法和作决策的辅助工具2测验作为一个研究手段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3为了更好发挥测验的效能,必须防止测验的乱编滥

用)

五.心理统计

1.★描述统计:主要研究如何整理心理与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得来的大量数据,描述•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件事物的性质。

具体内容有:1.数据如何分组。2.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特征值,简缩数据,进一步描述一组数据的全3.表示一事物两种或两种以

上属性间相互关系的描述及各种相关系数的计算及应用条件,描述数据分布特征的峰度及偏度系数的计算方法等。

2.★描述统计方法可以用于只表示局部的一组数据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调查或实验所获得的表示整体情况的数据。它可以使杂乱无

章的数字更好地显示出事物的某些特征,有助于说明问题的实质。

包括:统计图表、差异量数、集中量数、相关分析

3.★推论统计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推论总体的情形。

6

包括统计估计(参数估计:点估计及区间估计,非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

六.研究中道德和伦理问题

1.☆伦理分为两个部分:工作人员必须遵循的实事求是,严谨审慎的一般原则;必须遵守道德规则。

2.★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在实验中采取诚实客观的态度,力图报告事实。

3.★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

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诱导抑郁的方法是由费尔滕发明;被试大声朗读与情绪问题有关的60个句子);欺瞒技术要慎用,

仅仅在欺瞒对被试无害,并且保证实验的潜在利益远远超过被试可能愚见的任何危险时,才考虑用欺瞒。

2)确保被试推出自由;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4)保密原则。

第三节感觉

-.感觉的含义

1.★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是一切

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3.☆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

应器的活动。

4.*20世纪初,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远刺激是指来

自物体本身的刺激。

5.☆感觉的编码

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才感觉编码一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宜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

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

同的。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

的。

生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A.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6.☆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A.绝对感觉阈限一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绝对感受性一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A.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B.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韦伯定律:K=A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为一个常数。根据韦伯

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强度的中等刺激。

7.☆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强度与感觉大小存在两种关系:费希纳的对数定律和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

1)对数定律P=Klogl(P为感觉量,即感觉强度;K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I为指的是刺激量)

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注意:费希纳

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2)乘方定律P=KI"(P为感觉的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实验的常定特征)

公式表明知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二.颜色视觉

1.☆视觉的生理机制:视觉是光刺激于人眼所产生的。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力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屈光作用);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是网膜

(感光)和视神经内段。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都是屈光介质。眼球外面还有三对眼肌,分别受动眼神经、滑车

神经、外展神经支配。

才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由外层的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间的双极细胞;内层的神经节细胞。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不同点:

1)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一个是棒状一个是椎状。

2)在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中央窝只有锥体细胞没有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棒体细胞逐渐增多,在16。

一200度处最多。在网膜的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

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3)功能不同。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

7

的照明条件卜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视觉的传导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级为网膜双极细胞二级为视神经细胞三级从外侧膝状体出发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

洋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力感受野:有效地影响某••感觉细胞兴奋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才视觉的基本现象有:明度、颜色、视觉中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

2.★色觉理论:

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赫尔姆霍兹修订;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

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一白视素、红一绿视

素、黄一监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

林的对立过程理论。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有

这些发现,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

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3.☆视觉的一些现象:

生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才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才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

化,这种现象就叫普肯耶现象。

士马赫带:指人们在明喑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喑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由

于相邻细胞间存在侧抑制的现象,来自明暗交界处亮区一侧的抑制大于暗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暗区的边界显得更暗;来自明暗

交界处暗区一侧的抑制小于亮区一侧,因而使亮区的边界更亮。

才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

才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才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

掩蔽。

小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三.声音的心理维度

1.★听觉基本现象:

I)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与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在1000赫兹以上,频率与音调几乎是

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但在1000赫兹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2)音响和频率的关系: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6赫兹-20000赫兹,其中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4)声音掩蔽:•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2.★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镣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

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2)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

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一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

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

以解释500赫兹以卜.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

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

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3.★频率和振幅这两个物理性质形成了声音的三个心理参数:音高、响度和音色。

4.★其他感觉

1)肤觉:触觉、冷觉、温觉、痛觉。

2)嗅觉和味觉

3)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第四节知觉

-.知觉的含义和特性

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2.★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知觉以感觉做基础但不

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儿种互相联系的作用。

3.☆数据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直接依赖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

4.☆概念驱动加工:即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5.☆模式识别:模式是若干元素集合起来的结构,把当前输入的信息和过去储存的信息相匹配,从而辨别是什么模式。

6.☆原型:即一类事物共有的性质,具有一类事物特有的特征。

7.☆心理学家把环境中的物体客体被称为远距刺激,而它们在视网膜上的光学成像称为近距刺激。

8

知觉组织

1.★知觉组织原则:接近律,相似率,共同命运。

2.★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他的稳定性。

3.☆知觉适应: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叫知觉适应。

4.☆主观轮廓:错觉轮廓即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的现象。

5.★图形组织的原则: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性、线条朝向、简单性。

6.☆眼动:微动对维持视觉成像,避免网膜因注释而产生的局部适应有重要的意义,跳动保证刺激落在视野边缘时,使物体回到视

野中央。

7.★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肌肉线索(调节辐合)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动

透视)双眼线索一双眼视差,双眼深度信息的两个来源是视差和视轴羯合。一个物体在两眼中对应的图像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称为

视差。运用线索:相对运动视差(头部移动时,近处的物体移动的比远处显得快);图形线索:图形遮挡。

8.☆我们知觉的物体的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关系,人们在知觉物体时,似乎不自觉的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

物体的大小=网膜投影的大小*物体与眼睛的距离。这就是大小一距离的不变假设。

9.☆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赖。

10.☆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依存的。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11.☆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12.☆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13.☆整体优先:整体水平的加工优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内温的整体反应和局部反应实验)。

14.☆视觉线索: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面条件的信息。(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

15.☆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这就是动景运动

三.错觉

1.★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发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2.★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3.★错觉理论

1)眼动理论:我们在知觉儿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

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有些实验证明了眼动不是造成错

觉的真正原因)。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

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错觉(该理论忽略了错觉现象和

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

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可以说

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这种理论强调了深度线索在错觉产生中的作用,因而也叫深度

加工理论。

第五节意识和注意

-.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

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

实体。

①意识是一种觉知。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包括外部事物和内部状态及时间

的延续性和空间布局等;

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③意识是•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股性变

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2.★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按照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包括大量

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意识中。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座漂浮在

海里的冰山的话,那么人的意识便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顶端,它只占人的心理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的。

3.★意识的功能:帮助生存:首先意识对所觉察的和所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其次意识完成一种选择存

储功能,第三就是基于过去知识和对不同后果的想象来终止、思维、考虑不同的方案。对现实的个人和文化建构功。

4.睡眠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吃、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

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5.梦的功能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

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9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

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二,注意过程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其特点就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才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原因:刺激物自身特点,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期待。)

主随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原因:对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

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

才随意后注意:事先有•定的目的、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才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生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生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2.☆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处于注意状态下

的意识内容比较清晰,。

3.☆注意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整合功能调节功能八

4.☆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