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学案_第1页
必修 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学案_第2页
必修 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学案_第3页
必修 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学案_第4页
必修 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学案《涉江采芙蓉》解读学案

目录

1.解读《涉江采芙蓉

2.涉江采芙蓉

3.涉江采芙蓉

4.精读《涉江采芙蓉》

5.品读《涉江采芙蓉》

6.《涉江采芙蓉》的感情

7.《涉江采芙蓉》的抒情

8.解读《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

9.清水芙蓉

10.《涉江采芙蓉》主题的“多意性"

11.水芙蓉,木芙蓉,草芙蓉

1.解读《涉江采芙蓉》

这是一首惜别的情诗。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为人与人的关系是夫妻朋友的关系,由于战争,徭役或仕宦,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这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说,这道诗是很典型的。

诗大半是“触物生情”,这首诗是在盛夏时节,看见荷花芳草,而想到远在他方的心爱的人。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燃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联在一起的。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着向好朋友表示相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这首诗的作者也是在自然中看见最心爱的荷花芳草,就想到把它寄给最心爱的人。起两句写夏天江边花香日暖的情况,气氛是愉快的;作者为着要采荷花,不惜“涉江"之劳,是抱着满腔热忱的。采到了,心想这么美好的东西只自己独自欣赏,还是美中不足,要有个知心人共赏才好。可是四面一望,知心人在哪里?四面都是陌生的人,不关痛痒的人,知心人却远方他方,这么美好的东西是不能得到他共赏的,我这点情意是不能传到他那里去的!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道谁”这句问话的意味。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远道"这旬话的位置。难道诗人“涉江采英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真是看到芙蓉劳草,才想到这位“所思"吗?“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鞭蓉"也还是为了他。如果入首就开门见山,把他表出,文章就平板无味了。在头两旬中他是藏锋不露,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他突然托出,才见出这句话有雷霆万钧之力。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还顾望旧多,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讲究语法的先生们在这首诗里会碰见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词,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就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解释。解释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还顾"者就是“所思”,不是“涉江"者,却还是“旧乡”的男子。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想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旧不得之叹。碰到这样模棱两可的难关,读者就要体会全诗的意味而加以决择。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我决择了第二个解释。这有两点理由。头一点:“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绸。其次,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像,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照这样解释,诗的意味就此较深刻些。“同心而离居”两旬是在就男女双方的心境作对比之后所作的总结。在上文微短叹之后,把心里的“忧伤"痛快地发泄出来,便微陡然煞住。表现得愈直率,情致就愈显得沉痛深挚。

2.涉江采芙蓉

青春是条河,是条江,涉江采芙蓉,采爱情,采学问,采那江南的烟雨,采那迷人的天青色——

谁种白莲花,莲心澈底红,吹梦到西洲……又是一季荷花红,最忆江南采莲处;江南采莲处,长忆青春少年时。

那时的红荷啊,开满了谭山包,那时的青春,如一朵一朵红荷,漫山遍地都是的,一个一个台阶,一丛一丛绿树,山风里,细雨中,撑着伞的,漫步缓行的,疾步快走的——这样的,那样的学子,哪个不是一朵青翠粲然的红莲花、白莲花呢!

记得那时同寝室的青,如荷花一般清澈美好的女孩,在每一个夏日会回到校园代替外地的我们看荷花,给同寝室的每个姐妹写信,精心地放进信封里一片荷叶,一瓣荷花,一缕荷香——

喜欢那句涉江采芙蓉,不单是琼瑶小说里那个叫做雨农的男主人公,更因为,当时的校园,俨然是一座硕大的荷塘,人来人往的青春里,课堂里,哪个都是芙蓉,哪个也都在涉江,在采芙蓉,有的采的是人,有的采的是学问。采人当芙蓉的,当然是那些俊男靓女的爱和情,“你一笑而过,偷走我的心”,哦,采走的是一颗心,男心,女心,男儿梦,少女心;涉进学术的大江,向老师,向学友,采的芙蓉,自然就是业务和学问了。

匆匆忙忙,课堂,宿舍,讲台,小路,图书室,阅览室,操场上,丛林中,江有多条,芙蓉有多样多类多种,采什么,采哪个,看你心愿,心意与追寻了。

一个个小女生,是一朵芙蓉花,有人来采,那是当然,有采者众的,也不稀罕,允与允,允东还是允西,那要看芙蓉花的拿捏与心意了;小女生,多是被采的芙蓉,同时也是学之江的跋涉者,有人涉深,有人涉浅,有学术型,要事业;有生活型,要生活;有要强的汉子女,巾帼不让须眉;亦多温柔的猫咪女,你是树,我是藤;还有要事业也要家庭,要是一棵木棉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各花入各眼,哪个都是美丽美好,即使粗糙的荷梗,也是華丽丽的粗糙,况且,哪枝不是含着的花苞?

小男生一条条,是涉江的汉子是小英雄大男人,要学问,也要爱情;一手江山,一手美人;学习生活双丰收的,也有芙蓉好看采摘不易的,还有不看芙蓉,只涉江的——向芙蓉更深处漫溯——其时,芙蓉早已向脸两边开了,开着,一朵,一朵,学问的花,情意的朵……荷塘的花开了,校园是荷塘,学子是荷花,开了,这样,那样,这种,那种,那缤纷,那斑斓——恰如青春的河,岁月的江……

青春是条河,是条江,涉江采芙蓉,采爱情,采学问,采那江南的烟雨,采那迷人的天青色——

我在等你——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你"——是人,是物,是物是人非的岁月和记忆,犹新——一曲一曲采莲的歌,涉江的曲——青春逝去,它,他,她,依然在梦里,在恍惚的惦念和不曾游远的情深处。

一朵一朵的红莲,一朵一朵的白莲,一朵一朵的睡莲,一朵一朵的云朵,如莲,莲如云朵,夏日池塘,你美丽盛开,我的青春重临心头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粉光花色叶中开,荷气衣香水上来,根是泥中玉,捧出碧波心……是青春难忘的句子,是岁月消弥不了的想。

念着那一塘荷,开满了花,而我不能再回去,你已远离,却息在心深处,曾经的红艳与芬芳,如昨,长长地飘,红飘带,洁白的飘带,缠绕住青春的日子。

涉江采芙蓉,所思在远道,长路漫浩浩——如今我们度过青春,站在岁月的远道,思当年之所思,似有忧伤,但是忧伤是芳草,伴以终老的,舍尽忧伤,长满芳菲草。

那荷花举在水面的日子里,那灿烂阳光喷喷香——越老越驼越思念,堆积如山,是当年的谭山包——打马还是要回头,看那潭深深的流云,照耀自己的那一枝荷,红荷,白莲,心上的美丽记忆,光而不耀,是青春的痴迷与岁月的沉香。

芙蓉向脸两边开,拈着此时夏日的凉风,站在回忆的阅览室里,我醉成一座芙蓉源,一坨坨芬芳,散如一缕缕歌,悄悄踩踏心上——闻歌始觉有人来——是初次涉江的青春……

3.涉江采芙蓉

听说,江水深处有白云的笑颜,芦苇丛中有白鹭的欢歌;听说,隔岸的芳草已日渐萋萋,清雅的芙蓉正绽放千朵。

携一篮幽幽的期盼,揣一缕淡淡的喜悦,明媚的心事映入浅浅的柔波——那采莲的女子自远古娉婷而至,衣袂翩然,裙角飞扬,双肩披着昨夜的星露,两颊染着今晨的曙色。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载一舟轻梦,往芦苇最深处诉说。顾不得惊起的四周栖息的水鸟,细细地丈量心中那思念的河——

采一朵芙蓉,映出青春娇媚的容颜;采二朵芙蓉,想那浪迹天涯的旅者;采三朵芙蓉,盼昨夜的梦境能成真……千朵芙蓉千般愿啊,万缕情丝万阕歌。

长路的尽头是什么?是岭上花、谷中草,是松风还是野鹤?是望江楼下来去不断的帆影,还是让人牵肠挂肚的星星和云朵?是那默念了千万遍的身影啊,带回了南国的红豆诗,北域的大漠歌。

手中已盛不下如许的花朵,满怀都是难言的忧思与迷惑。细看水中倒影,流年恰似这流水——一瞬间,所有的悲喜在这里定格:只听见时间,咳嗽着冷静的声音,正从脚下,无情地涉江而过……

而手中,依然有芙蓉千朵……

4.精读《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是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是思妇还是游子,历来存有争议,笔者认为两者都可。中国古诗里,主词往往省略,为什么省略?故意产生模棱两可的状态,因为它就是认为这两者是并存的,不是单一方向的,有闺思,必然就有客情,这种情怀是一体两面的,不要给它固定在某个人、某件事上,而封住读者的想象力,要让读者做更多方面的推论,换种角度体会情感,这样的阅读会使得我们对感情的体会更周严而深刻,这是读者的一种乐趣。所以“涉江采芙蓉"的人可以说是女生,但你说他是男生又何尝不可?所以不要只站在某个角度来解读诗歌,否则会遗漏好多东西,会跟很多东西失之交臂。笔者以女性抒隋主人公的角度来鉴赏这首诗。

第一句会让读者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要去采芙蓉?兰泽有那么多芳草,为什么偏偏是芙蓉?联系古时的风俗,我们可以知道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也就是说这个女子采芙蓉是为了赠给所思之人,也就是她要通过芙蓉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情、爱、思念。而兰泽有那么多的芳草,为什么偏偏采芙蓉?谐音夫容,让她想起了丈夫,或者说她喜欢芙蓉,营造了优美的意境,也树立了主人公清幽高洁的美好形象。

采芙蓉是为了赠给所思之人,她自己是很清楚的,但采完以后却产生了疑问:采之欲遗谁?你不觉得很奇怪吗?为什么这样写?没办法送出去,所思在远道。自己的情、自己的爱、自己的思念无法表达,这是何等令人伤心的事,心情从欢乐转为怅惘,这句起到了承转的作用,承接上文采芙蓉是为了送所思之人,又转到写所思之人。

这种写法在古代诗歌中是经常出现的,比如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从“我”的角度写,而是从“你"的角度写,你们今天登高望远、插茱萸草的时候,在插的过程中会立刻想起“我”来,那对方是不是这样?未必,但我们想当然,必然是这样,人我是可以相通的,我有信心,我相信我是这样,对方也应该会有这样的回应,这种言情方式是非常曲折、动人和深刻的。笔者下面就选几首诗来谈谈这个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比如杜甫的《梦李白》就非常完整地呈现了这个概念。李白流放夜郎,听说途中遇难,坠江而亡,不知生死,杜甫非常哀伤、感叹,几天睡不着,梦到李白,所以就写下:“故人人我梦,明我长相忆。"故人就是李白,李白能人“我”的梦,就是因为“我"没有放弃,一直不断思念他,“我”主体性很强,因为“我"呼唤你,“你”就受邀到我梦中来,就把自己写得很深情,也就很清楚地表达对李白的深刻思念。杜甫不是只写到这一步,他又写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很多个晚上一直梦见“你”,这种亲切的感觉,是可以看出“你"对“我”的深情厚谊,这是君的问题,如果“你"不是那么思念“我”,同時那么关心“我”,“你”不会那么频繁地到“我"的梦中来。情感不是单向的,是双向的,他相信不是自己白白相思,对方是有回应的,这是对坚定不移的友情的信赖,不需要去证实它的是非真实,也许有一天李白生还,搞不好会拍拍杜甫的肩膀说:“老兄,你太夸张了。”但这就是诗歌,它给我们呈现了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互动方式,相信它,它就存在。苏轼就非常自信地说:“我思君处君思我。"我”想“你"的时候,“你”也一定想着“我"。情感就是一体两面的,王健《行见月》:“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我只能把握我自己望月思念家人,不断走路赶回家,家人是不是也是如此的,我并不知道,但我相信它必然是如此的,将心比心,人同此理,这是对情感的信赖。有闺情,自然就会有客情。所以白居易《江楼月》:“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思君时。"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有人可能会认为诗人想太多,不务实,搞不好赵明诚没有生愁,而是花天酒地,左拥右抱,根本就想不起家中的糟糠之妻。但是这份浪漫的遐想是唯一能滋润我们苦涩生命的凭借,如果没有这份浪漫情怀,人生就真的太苦了,你如何能支撑下去。你整天顾影自怜,自怨自艾,又有什么意义?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明知故犯,压抑不了情绪,通过远望,希望能够一解相思,但因为目力有限,望也望不到、吩也盼不到,这里不仅有空间难以跨越的处境,而且有时间的推移的悲哀,空间的加大,时间也加长了,在这种时空下,人生有多少岁月,让你苦苦守候得了,茫茫天地,归去何处。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既然我们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也就是说只要是同心,就没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的,而且既然是同心,是不应该离居的,但两个明明相爱的同心人,却必须离居,天各一方,而且这种分离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世的,不仅引发我们的深思,为什么会这样?

在正常的社会里,爱情应该是自然生成,自然达到结果,但如果这份爱情无法生根发芽结果,那这个社会就有问题,就值得对社会制度、政治因素、阶级问题、意识形态、宗教进行问题批判。

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写人间别离之苦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悲凉。自古以来,世间的凄楚悲怆可以数出千万种,其中以“无奈"两字最为苍凉。没有一种生命可以和时间匹敌,即使是目睹沧海桑田的神仙。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大约是那不可超越的无奈之外,偏偏还有一段与无奈相抗衡的感情。用一年的时光去等候一年的相聚,用一生的执着去守望一刻的团圆,难怪世人慨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5.品读《涉江采芙蓉》

这首诗出自《古诗十九首》,是一首无名氏的五言抒情诗,此类诗无题目,往往用该诗的第一句做题目。

由于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在这种形式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离乡背井、辞别亲人父母。有的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因此《古诗十九首》主要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

《涉江采芙蓉》是其中一首惜别的情诗,在古代农业社会,道路、交通、通讯等都不发达,由于战争、徭役或仕宦,夫妻朋友常常被长期截断,这就成为许多人生活中最伤心的事。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如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见证,更不用说比他们所处的年代更久远的汉代的人们的惜别之情的浓郁了。

盛夏时节,游子看见盛开的荷花和蓊郁的芳草,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妻子。大概是受《诗经》中的“比兴之义”和屈原在《离骚》中采用的“美人香草"式的寓意的影响,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却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向好朋友表示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简朴的美好情调影响着当时的人们。作者看见美丽的荷花芳草,铭心刻骨的思念之情汩汩流淌,不惜“涉江”之劳,抱着满腔热忱,采到了“芙蓉"。家中亲人如相问,一片冰心在芙蓉。芙蓉代表游子那颗高洁的思亲的心,他们为了生活奔走他乡,家中的亲人是他们在外漂泊的不竭动力。美好的东西更要有人分享,可是四方都是陌生人,“采之欲遗谁”呢?更何况花草很快就会枯萎,远道之人懂得他的心吗?诗中突然的转折,诗人宛若当头遭棒呵,霎时间天地为之变色。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涌上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思念之情斩不断、理还乱。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诗中究竟是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照常理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是他。另一种解释是,闺中少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旧乡”的女子在河边浣衣,哗哗流水送来的阵阵荷香引发了女子的思君之情,奋不顾身的“涉江采芙蓉”,想把芳草寄给“远道”“所思"的男子,一想到“长路漫浩浩”,花儿会枯萎就不由得忧伤起来。

还有种理解,就是诗人漂泊异乡,每当牛羊归巷,鸡栖于埘,就感觉古道西风格外寒冷。他们展开神思的翅膀,用想象的情景映衬现实的情景,以虚衬实,虚实相生,让读者浮想联翩。或悬想以后的情景,或以梦境来悬想,或悬想对方的情形等。因此诗中还可能是诗人由于思亲心切,设想“远道"的家人那如莲花样的容颜日益憔悴,思念在紧闭的窗帷里风长,女子被达达的马蹄惊扰,于是胜日寻芳兰泽边,手把芙蓉向远道。一想到“旧乡”距君处山高水远,只得忧伤到天明。或者是“旧乡"的女子思念成疾,想象游子涉江采芙蓉,在山之滨,水之湄眺望家乡。

悬想手法使短短的诗行意味翻涌,让古诗抒情更加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这正是《涉江采芙蓉》意味深刻之处。才华横溢的诗人们继往开来,把此种写法挖掘创新,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是诗人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勾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想象多年以后他们夫妇恩爱的场景。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愈加醇厚,于是用哀婉悱恻的梦境表达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杜甫《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看到的是长安月,但并没有从长安月着笔,而是从妻小所在地鄜州落墨,想象在鄜州的妻子思念着身处异地的丈夫。其实这正是诗人牵挂妻子的表现,这样就将离乱之痛、思亲之情抒发得更为深沉。这种独特的构思让诗意迭起,也符合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写法,更让读者在阅读中愉悦了心情。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涉江采芙蓉》:或许是君心似我心,亲人之间有心灵感应。在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时节,他们都在开满芙蓉的兰泽洲边想起了对方,无奈隔着“长路"远道”,只得“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样诗的情致就愈显得沉痛深挚。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诗人和“旧乡”的女子伉俪情深,却被阻隔,个中滋味只得黙吞。

至于这首诗的作者是不是徐陵在《玉台新咏》中所认为的西汉诗人枚乘,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诗中的那种绵长的幽怨的思念之情带给读者的那种耐人咀嚼的,余味悠长的美让人销魂。

6.《涉江采芙蓉》的感情

借物品而寄托相思,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具体的体现,也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一种范式。大凡诗歌这么写,就要讨论所托之物为何?相思双方如何?怎样寄托情感?前两者关乎内容,后者则关乎诗歌创作本身了。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一是说自己的行为——“采芙蓉”,一是说所处的环境——“多芳草”,其实其中有着内在的联系。“兰泽多芳草”是抒情主人公采摘芙蓉寄托相思的环境,也是其情感的触发点。因为芳草鲜美而生出思念之情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定式"。同时代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就是一个证明。这种定式对于后代的影响,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里也约略看得到。在芳草萋萋的日子里,主人公来到江边采摘一朵芙蓉花。芙蓉,是莲花的别称,这里称“芙蓉”,是和“兰泽”“芳草"相呼应的,分明可以看出作者诗歌创作受到楚辞的影响,暗示着主人公无奈的漂泊生涯,因为“漂泊”本身就是楚辞许多篇什里一个重要的主题。

诗境之妙,有时候就在于不按照一般逻辑的发展来演绎;创作者的心思,有时候就在读者的错愕里才能体会。一错愕之间,读者就会有思量,有思量就能体会言外之旨。“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就是这样的效果。主人公涉江而采芙蓉,在我们看来自然是有意为之的,会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但是“采之欲遗谁”,却让我们错愕了,他难道不知道自己要将芙蓉花送给谁吗?诗中接着回答——“所思在远道"。不是不知道送给谁,而是想送但是送不到。荷花半日而色变,不可耽搁,所以所欲馈赠之人如果不就在身边,即便采了也无法送出。而更有诗意的理解是,主人公涉江而采芙蓉,只是被“兰泽多芳草”的环境所触动,下意识地采摘了一朵芙蓉,采定之后,却一下子茫然了,我为什么采?采了又能送给谁?再一细想,其实是心中有念,下意识的行为背后既是主人公的孤独与落寞,也是对远方的人无时无刻不在的深刻的眷恋。如果把上述两层意思结合起来,这一句话的沉痛真的是不言而喻了。

当感情投注的点确定之后,情感的洪流就浩漫而出无以抑制了。但是,在抒情的过程中,那种深深的绝望却是一点一点让人感觉到的,信息一点点地累加,让读者内心的伤感渐次增添,终至于绝望。“还顾望旧乡”,以言离乡之久;“长路漫浩浩”,以言归途之远,同时呼应“所思在远道";到此,讀者还是能有所期待的,只要踏上归途,不管多久,那个思念的人终归能出现在眼前。但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则将这一点点期待都打破了。“终老”,则说明这样的离别,并不是路途遥远那么简单,空间上的距离再远都是可以缩短的,但是命运上的“距离”,却是用尽整个生命的长度也无法缩短的。这种悲伤,是来自生命的最底层的。然而还不仅如此,“同心而离居”,那个思念的人,又是和自己心灵相通、心意相连的知音。思念之人越美好,则那种永远无法相聚的命运就越悲惨。如果从诗歌的结尾回望首句的“涉江采芙蓉”,你就会更感觉到那种无望的期待以及和煦温暖背后浓黑的悲凉了。

全诗从美好温暖开始,而以绝望悲凉收煞,不禁让人唏嘘感慨命运之弄人。意有所属,而情有所托,应该是美好的,但是这样情投意合的人们如果永远没有相聚的可能,岂不是人性之大恸?《涉江采芙蓉》就是这样的大恸最好的体现。

关于此诗,历来聚讼纷纭,有说是身在南方而思念北方的,也有说是身在北方而思念南方的;有说是“思君"之作,也有说是爱情之作。其实这些问题都不是最关键的,抓住诗歌最基本的情感特征,在此之上的任何比附,都是可行的。诗歌是具象的,但是其情感的普适性,恰恰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表征。

7.《涉江采芙蓉》的抒情

《涉江采芙蓉》,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處。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是十分愁苦的。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夫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8.解读《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

此诗最重要的意象是“芙蓉”。“芙蓉"即荷花。它长于池塘,与清水相伴,与清风共舞,优雅脱俗,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典型意象。“芙蓉”的别名有:君子花、菡萏、芙蕖、荷花、莲花等。且看古诗词里的“芙蓉"。

(1)君子之花

周敦颐的《爱莲说》,诗中有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莲,花之君子者也。”写出了莲之香气清幽、品质高洁,花是君子之花。

屈原的《离骚》,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荷叶做上衣,用花瓣做下装,着芬芳花草服饰,喻其品格告诫,志向高超。此亦是君子之花。

(2)佳人之花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芙蓉:自然且清新

“美女一何丽,颜若芙蓉花。"——选自傅玄《美女篇》

——诗句直接以清秀而自然的芙蓉花为喻,写女子娇美俊秀的容颜,花的姿容与人的容貌合二为一。

(3)爱情之花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江南》(汉乐府)

闻一多先生说:“用鱼比喻男子,莲比喻女子,说是鱼儿与莲嬉戏,实际上相当于是说男子与女子嬉戏。"可见,《江南》是一首情诗,诗中的“鱼”与“莲"是男女爱情的暗语。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西洲曲》(南朝乐府)

(“莲"与“怜”谐音双关,因而在中国古典诗词里有不少写莲的诗句,诗人借它来表达至真至纯的爱情。)

“芙蓉"自古便为文人墨客所喜爱,诗文里亦多有引用。或是借以表达高洁的品质,或是借以体现佳人之美,或是借以传达美好的爱情。《涉江采芙蓉》也是如此,用“芙蓉”来表达思念,来隐喻这份纯洁美好的爱情。

此外,这首诗的意象除了有“芙蓉”,还有“兰泽”和“芳草"。

“兰泽”,即长满兰草的沼泽地。“兰”,自古以来,是君子的人格象征,是“高洁、正直、纯洁”的化身,它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具有广泛的审美意蕴。

“芳草"并不是特指一种草,有时甚至是各种花草的总称。早在《诗经》里,芳草便是古人寄托爱情的对象。如《诗经·关雎》篇:“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依水而生,可口亦可摘,而姑娘已初长成人,美貌窈窕犹可追求。荇菜因此成为众多“采摘"母题诗的代表,寄托了先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无边的芳草寄托了词人的离情别绪,依依不舍。“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站在黄鹤楼眺望时,只见芳草萋萋,却茫然不见乡关,这愁情满怀,又与何人说?

诗歌借“芳草”抒写离愁别绪和思鄉之情,情与景的融合可谓是巧夺天工,情感的流露可谓是酣畅至极。

《涉江采芙蓉》一诗,借“兰泽"和“芳草”,营造的是高洁的环境,烘托二人情感的纯洁而美好,但却是分隔两地,传达浓浓的愁情。

整首诗,以“芙蓉"为主要意象,辅之以“兰泽”和“芳草”,描摹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某日,惠风和畅,天朗气清,这是莲花盛开的美好季节。湖泊里满是摇曳生姿的莲花。美丽而又多情的采莲女,身穿艳丽衣裙,驾一叶小舟荡于荷叶连连湖泊之上。携伴而行,共采盛莲。微风过处,莲花摇曳,芳草幽美,香气阵阵,快乐的女子在湖面上嬉戏打闹,时而戏水,时而俯身,采摘那朵心中最美的莲花。

芙蓉,谐音双关,与“夫容”谐音,喻夫之容颜。从发音这个角度来看,采莲女采芙蓉,是借此采集心上人的容颜,以此来传达浓浓的相思之情。故而,读者可明显地感受到一个多情思妇的深深的忧愁。

通过解读,可知,两个彼此相爱的人却分隔两地,思念绵延不绝;这样深厚动人的感情已直观地展现在诗中。爱得深沉,思念得厚重,见芙蓉而欲赠之,赠之不得只好深情回望,不见归人,只见漫漫长路,更知相聚之无望;因爱得长久所以才有了“终老"之“忧伤”。

从意象的解读来解读《涉江采芙蓉》,聆听这从千年前传回来的叹息声,可知,这爱得距离有多远,这痛有多深。

9.清水芙蓉

亭亭粉荷,净植于清波之上,她没有牡丹的天姿国色,没有丹桂的十里飘香,可她简约的风姿、清新的笑靥为何总会博得文人骚客的眷顾流连?

诗人李白一语道破天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就是简单的力量。简单,是一种天然纯净、直逼人心的美。毕加索穷其一生孜孜追求的便是儿童画一般的简单、纯粹的美。就像一片明净的蓝天,一泓澄澈的清泉,简单既给人以美的享受,更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简单,不是苍白。简单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默,是给人无限的遐想的留白,是以无言来表现语言无法传达的内涵。弘一法师临终手书“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八个字,两幅画,简单至极,却包孕着人世间最为崇高的境界——圆满。简单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源自这不事雕琢的纯粹,以及这纯粹中包含的清水芙蓉般的美。

人生难得是简单。简单的难,在于简单之中涵泳着丰富的意蕴。将复杂置于表面,再容易不过;而将复杂包涵于简单之下,却需要足够的智慧与淡泊,因此也就更显隽永。人在少年时,可以“红烛昏罗帐”,可以“为赋新词强说愁”——看似复杂缠绵的情感其实不过是一种浮华;人到晚年,却会“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却道天凉好个秋”——千般烦恼万般惆怅都被纳入一只名为平静的容器中,深深沉入心湖之底。而要想得到这种化繁为简的彻悟,就须历经人事沧桑,饱尝世间悲欢。“走遍平湖烟雨,岁月山河,历尽磨难的人会更显纯粹与干净。"张爱玲的话,道出的正是简单的由来。

散文大家欧阳修曾为修改《醉翁亭记》的开头伤透脑筋,最终只留下“环滁皆山也”这简单的五个字。我们难以企及大师的境界,然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让生命开成一朵拥有简单之美的清水芙蓉,却已成为我人生的信条。那位研究古铜器上的铭文的考古学家耗尽一生光阴却一无所得,正是因为他把自己面对的世界想得太过复杂。其实,想想我们人生,原本“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可多少人却为本属身外之物的名、利、色、权所牵绊而走上了歧途。当我们费尽心思不择手段去求取这些身外之物时,我们便陷入了算计与反算计的怪圈,生命也就失去了纯粹的快乐。当我们的脑海中整日盘桓着名、利、色、权,我们也就注定与“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圆满境界绝缘。

余秋雨说过:“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在世事纷扰中,我只愿心中永远存驻一支清水芙蓉,在简单中释放出纯粹的快乐,在淡泊中修炼出博大的胸襟,让我从容享受岁月的静好。

10.《涉江采芙蓉》主题的“多意性"

1.政治解读之一:游子怀友

《古诗十九首》作为整体收录在梁萧统编《文选》当中,唐李善为《文选》作注,成为《古诗十九首》最早的完整注解。李善对《涉江采芙蓉》的诠释称其为“二人同心”之作,但究竟“二人"是谁却未做过多阐述。李善之后,唐五臣又对《文选》作注,李周瀚和吕向二臣明确指出该诗为“怀友”之作,李周瀚称“此诗怀友之意也”,又称“以为香、美比德君子也”,吕向也称“同心谓友人也”,可知二人根据诗歌的香草意象认为主题是对知音、挚友的思念,这是最早对《涉江采芙蓉》主题的诠释。“游子怀友”成为主流观点之一。

2.政治解读之二:谪臣思君

李善曾揭示出《涉江采芙蓉》与“楚辞"的关系,他在“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下注谓“折芳馨兮为所思"(《山鬼》)和“将以遗兮离居”(《大司命》),明确指出《涉江采芙蓉》对“楚辞"成句的化用情况。李善认为《涉江采芙蓉》化用的诗句出自《山鬼》和《大司命》,二者都是《九歌》中的篇章,后世很多学者将这首诗的主题与屈原身世结合起来,认为是“谪臣思君”的作品。清代吴淇和张庚明确称这首诗是“臣不得于君之诗”,附和者如清代姜任修等。

3.文学解读之一:女子思夫

前两种观点属于政治角度的解读方式,注家侧重挖掘文字背后的政治蕴含,让文学服从于政治并成为治国理政的经典。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游子怀友”还是“谪臣思君”,无不体现注家希望政治清明的主观愿望。但随着学者们的深入研究,这种政治解读渐渐退魅,注家开始侧重阐释诗句的本来含义,进而勾勒出诗歌文字描摹的真实图景。

4.文學解读之二:游子思妇

对于“女子思夫”的观点,马茂元先生在《〈古诗十九首〉初探》中认为过于曲折,并称这种曲折的理解在唐诗当中偶有体现,但在古诗中断不会有。在马茂元先生看来,这是一首“游子思妇"的诗歌,全诗讲述了一位游子因思妇而采芙蓉、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