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2024.7本试卷共10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1.西方学者曾提出以城市、文字和冶金技术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判断标准。我国考古学界结合诸多研究成果,提出新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权力不断加强,出现王权和国家。”此标准()①沿用了西方进入文明社会的判断标准②完全否定了西方学者传统的判断标准③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④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我国考古学界结合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文明判断标准,这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③④正确,故选D项;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提出了新的标准,而非完全沿用了西方进入文明社会的判断标准,①错,排除A项;②错在叙述过于绝对,中国的标志未完全否定了西方学者传统的判断标准,生产发展和冶金技术的出现内容类似,排除B、C项。故选D项。2.下面西周制度示意图中,①②③应填写的分别是()A.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 B.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C.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 D.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题干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确立与各级贵族的政治隶属关系,①为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维护贵族集团内部关系,②为宗法制;通过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的等级秩序,③为礼乐制,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3.《尚书》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朱熹给《孟子》做注时写道“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以上材料说明()A.“天人合一”思想古已有之 B.“礼法并重”延续至今C.“以人为本”思想源远流长 D.“尚贤任能”古今推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材料“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均重视民众,说明的是“以人为本”思想源远流长,C项正确;天人合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的认识,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礼制和法治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选贤任能的说法在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4.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即按田亩数征税。公元前538年,郑国子产以丘为单位按田亩征发军赋。井田制破坏和新赋税的推行()A.源于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B.标志着周朝制度陷入全面瓦解C.导致各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 D.表明以土地为标准的税制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和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井田制瓦解和新的赋税制度确立,A项正确;春秋时期,周朝的制度受到冲击,但是并未全面瓦解,排除B项;材料是对春秋时期的描述,这一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以争霸战争为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税制的标准,排除D项。故选A项。5.秦朝时全国范围内的商业活动逐渐拉开帷幕,旧都市焕发新生机,云阳(今陕西淳化)等新都市发展起来。推动上述新气象出现的因素有()①“工商食官”的原有格局被打破②贯通全国的交通网助力商品流通③中央统一铸币权,实行盐铁官营④统一度量衡为商业发展提供便利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秦朝建立后全国范围内的商业活动逐渐拉开帷幕,并逐渐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有秦朝交通的发展,驰道的修建助力商品流通,统一度量衡为商业发展提供便利,②④正确,故选C项;①错在“工商食官”的原有格局被打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排除A项;③错在秦朝中央统一铸币权,但未实行盐铁官营的政策,这种政策是抑商的变现,不利于商业的发展,排除B、D项。故选C项。6.2013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汉墓发现了扁鹊派的《五色脉脏论》等医书和刻有经络线的人体经穴俑。此考古成果的独特价值在于()A.将文物和文献对照,可研究中医针灸的起源和发展B.发现扁鹊派的医学经典,能实证“四诊法”的疗效C.说明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D.取代《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古代首部药物学专著〖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汉墓发现了扁鹊派的《五色脉脏论》等医书和刻有经络线的人体经穴俑”和所学可知,通过出土的医术、文物并结合相关文献,这对于研究中医针灸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A项正确;“四诊法”的疗效需要经过实践证明,排除B项;材料无法看出针灸的治疗效果,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中医针灸研究的作用,非取代《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古代首部药物学专著,排除D项。故选A项。7.南朝初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林邑国在海上劫掠商使。446年,宋文帝发兵攻讨大获全胜。此后附近国家纷纷拓展与中国的政治和经贸往来。宋文帝此举()A.揭开了中国朝贡贸易的序幕 B.标志着中国对外关系的转型C.促进了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 D.维护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宋朝时期。据题干“南朝初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林邑国在海上劫掠商使。446年,宋文帝发兵攻讨大获全胜。此后附近国家纷纷拓展与中国的政治和经贸往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文帝的举措保障了中国周边海域的安全,维护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因此D选项正确。揭开序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国对外关系转型是在晚清时期,排除B项;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并不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排除C项。故选D项。8.敦煌石室资料中,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的《邓延天富等户户籍计账残卷》记载,36户居民仅6户受足额田数。此外还出现在租调规定税额之外征税的现象。由此可见()A.租庸调制限制了均田制的实施 B.均田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均田制在实施中遇到很大困难 D.租调制存在弊端被两税法取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36户居民仅6户受足额田数。此外还出现在租调规定税额之外征税的现象”可知,西魏时期,在均田制下,足额授田人数有限,且出现额外征税的现象,说明的是均田制在实施中遇到很大困难,C项正确;租庸调制是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均田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两税法是唐朝中叶出现的赋税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9.《全唐诗》和《全唐文》中收录唐太宗文7卷、赋5篇、诗1卷69首,诗文中彰显出他修身立事、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以下有可能在李世民诗中体现的思想包括()①发展生产②明慎刑赏③察善纳谏④格物致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全唐诗》和《全唐文》中收录唐太宗文7卷、赋5篇、诗1卷69首,呈现的是他修身立事、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在其统治时期发展生产,经济繁荣;明慎刑赏,察善纳谏

,社会清明,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④错在格物致知是宋朝理学家提出的思想,排除B、C、D项。故选A项。10.观察下面“唐朝南北水利设施分布及数量图”(单位:个)。对其描述准确的是()A.全国水利设施的总数量超过前朝 B.前期各道的水利设施均多于后期C.各道水利设施呈现分布均衡的特点 D.南方和北方水利设施的总数量接近〖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对比可知,唐朝前期各道的水利设施均多于后期,这主要是因为唐朝前期,社会环境稳定,后期,社会环境动荡,战乱频仍,导致水利设施遭到破坏,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同前朝的对比,排除A项;从材料数据来看,各道水利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特征,排除C项;南方和北方的水利设施有一定的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11.唐朝前期,科举出身者多来自北方,后期来自南方苏州、杭州等地的人数明显增加,且更多的贫寒子弟和工商子弟应举及第。此现象表明()A.应举范围扩大,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B.科举已成为唐朝官员选拔的主渠道C.在省城举行的会试中已实行南北卷 D.世家大族仍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科举取士的依据是考试成绩,唐朝前期科举出身者多来自北方,后期来自南方地区的人数明显增加,使使更多的贫寒子弟和工商子弟应举及第,这利于应举范围的扩大,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的选官方式,并不能直接得出科举取士是官员选拔的主要渠道,排除B项;南北卷是明代科举依考生地域分南北不同比例录取进士的制度,排除C项;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材料未涉及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A项。12.北宋时期,一支犹太移民迁徙到东京,受到朝廷友好接待并定居下来,与当地民族相处中逐渐将异域元素融入中国习俗。这反映出中华文化的()A.本土性 B.连续性 C.包容性 D.凝聚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题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犹太移民迁移到中国后,当地民族相处中逐渐将异域元素融入中国习俗,表明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对异域文化的吸收,而非固守本土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文化发展过程的延续性,涉及的是对异域文化的吸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具有凝聚,维护统一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13.金朝确立以“尚书省”为一省制的中央政务机关,其下设六部。1260年,忽必烈下诏建立一省制行政系统,设中书省“以总权纲”。对元朝“一省制”评述正确的是()①基本沿用蒙古族的传统制度②承袭了金朝中央官制的特点③借鉴了中原地区分权的做法④顺应了大事速决快行的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材料“金朝确立以‘尚书省’为一省制的中央政务机关”“忽必烈下诏建立一省制行政系统”体现的是元朝对金朝中央官制的继承和发展,②符合题意;元朝的一省制,有利于解决三省体制下权力制衡,效率低下的问题,顺应了大事速决快行的要求,④符合题意;元朝的一省制并未继承蒙古族的传统制度,①错误;元朝的一省制体现的集权趋势,③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4.元朝时很多回族人在各地任官,他们外任时往往有一批回族百姓跟随,定居后仍长期保持自身的文化风俗。这一现象的深远影响表现在()A.人口迁徙激化了不同社会习俗的矛盾B.回族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色C.定居后回族人和当地民族逐渐相融合D.加强周边民族与中原内地的文化联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他们外任时往往有一批回族百姓跟随,定居后仍长期保持自身的文化风俗”和所学可知,元朝时期,回族百姓并未同当地民族融合,反而保持着自身特色,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加强周边民族与中原内地的文化联系,D项正确;人口迁徙有助于减少社会习俗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回族长期保持自身的文化风俗,并未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色,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回族保持自身特色,并未同当地民族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15.元朝以都城为中心建立了完备的驿站体系,并仿南宋建立急递铺传递紧急文书和诏令。由此可见,“驿站一急递铺体系”()①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②使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③主要是为官方提供服务④首创了文书行政管理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中国古代元朝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驿站和急递铺体系是中国古代用于传递政府公文、军情等重要信息的交通和通信系统。这一体系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这一体系主要为官方提供服务,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①③正确,可知B项正确。驿站和急递铺体系是交通和通信系统,不涉及边疆地区的管理,②错误,排除C项;首创的说法不符合史实,④错误,排除D项。故本题选B项。16.如表为元朝时中西交流的部分代表人物及其事迹,中西大规模交流得以实现的条件是()人物事迹普兰诺·卡尔平尼最早到达蒙古帝国时期的都城哈剌和林的欧洲人列班·扫马先至伊儿汗国,后到欧洲,是最早访问欧洲各国的中国旅行家马可·波罗沿陆上丝绸之路来华,在中国游历17年,曾任元朝官员A.亚历山大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帝国 B.元朝对内陆边疆实施有效统治C.蒙古西征打开了东西方交流通道 D.戚继光重创倭寇稳定沿海形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最早到达蒙古帝国时期的都城哈剌和林的欧洲人”“先至伊儿汗国,后到欧洲,是最早访问欧洲各国的中国旅行家”“沿陆上丝绸之路来华,在中国游历17年,曾任元朝官员”和所学可知,元朝时期的中西交流代表人物,经过陆路来到中国,这主要是因为元朝对内陆边疆实施有效统治,政治环境稳定,B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与元朝不属于同一时空维度,排除A项;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开辟的丝绸之路,打开了东西方交流通道,排除C项;戚继光抗倭是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B项。17.中国传统史学在不同的时期均有开创性的成就。以下成就接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晋书·裴秀传》记载绘制地图的方法②编撰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③开创各民族史学家合作修史之先例④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问世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晋书·裴秀传》记载绘制地图的方法——这发生在《史记》和《汉书》之后,裴秀是西晋时期的人物;②编撰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指的是《汉书》,由班固编撰于东汉时期;③开创各民族史学家合作修史之先例——这通常指的是《辽史》、《金史》和《宋史》的编纂,这些史书是元朝时期由不同民族的史学家合作完成的;④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问世——这是指《史记》,由司马迁编撰于西汉时期。时间先后顺序是④②①③,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项。18.最早发现咖啡的地方是埃塞俄比亚。在清朝由商人传入中国,1819年中国出版的《华英词典》出现了对“咖”的释义,“咖啡”一词也出现在通俗文学里。推动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几家番馆掩朱扉。煨鸽牛排不厌肥。一客一盆凭大嚼。饱来随意饮高馡。——1887年印行的《申江百咏》A.战争带来的文化碰撞与交锋 B.商品的全球流动C.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 D.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干“最早发现咖啡的地方是埃塞俄比亚。在清朝由商人传入中国,1819年中国出版的《华英词典》出现了对‘咖’的释义,‘咖啡’一词也出现在通俗文学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咖啡在中国的传播是西方殖民活动的结果,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推动了商品的全球流动,B项正确;咖啡的传播是西方殖民活动推动的结果,战争只是殖民活动的其中一种方式,题干中并没有明确的信息提及战争,排除A项;题干的主旨是商品的流动而不是劳动力结构的改变,排除C项;埃塞俄比亚在非洲,不是新大陆,排除D项。故选B项。19.京师大学堂译学馆创立于1901年,清政府望其“习外国语言文字以求外国之学术⋯⋯保存灵粹旧墟于国文,⋯⋯趋重于伦理”。这反映出在回应殖民侵略的过程中,被侵略地区()①无法保护本国文化②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③完全排斥外来文化④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类选择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京师大学堂译学馆创立于1901年,学习外国语言,可知被侵略地区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目的是利用学习外国语言的方式保存本国文化,说明受外国侵略影响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②④正确,故选D项;①错在无法保护本国文化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强调这一举措的目的是趋重于伦理,排除A、B项;③错在完全排斥外来文化与学习外国语言相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20.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出有“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20世纪50年代留美中国科学家故事”等陈列,并设置了“中华科技文明沉浸式展览”。由此可见()A.博物馆兼具国民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功能B.使用高科技违背了历史“真实性”原则C.留学教育是学习世界文化的主要方式D.此博物馆以传播自然领域的知识为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20世纪50年代留美中国科学家故事”可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出了钱学森等人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一系列重大贡献,增强了文物对国民爱国主义的教育价值。“中华科技文明沉浸式展览”借助互联网创新成果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由此可见,博物馆兼具国民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功能,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高科技违背历史“真实性”原则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留学教育与学习世界文化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博物馆并不仅仅以传播自然领域的知识为主,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21.“成为希腊化各国成员许多民族,在改造希腊化文化因素与古代的当地的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创造了把这些因素熔铸成为具有独创的新品质的自成一家的文化。”此衬料揭示出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本质上是()A.古典希腊文化取代被征服地区的原有文化B.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向西传入希腊地区C.当地本土文化与外来的希腊文化长期并存D.希腊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影响形成新文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希腊化时期的欧洲。根据材料“在改造希腊化文化因素与古代的当地的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创造了把这些因素熔铸成为具有独创的新品质的自成一家的文化”和所学可知,希腊化时期,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特点,D项正确;希腊化时期,古希腊文化并未取代被征服地区的原有文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之间的交融,非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向西传入希腊地区,排除B项;当地本土文化与外来的希腊文化长期并存属于表象,非本质,排除C项。故选D项。22.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的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与大食的东征军展开激战。被掳走的中国战俘使造纸术西传,西方使用的“皮纸”及埃及莎草纸在此之后被逐渐淘汰。这表明()A.中亚腹地一直是东西文化交汇之地 B.战争客观上促成中国造纸术的西传C.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人类文化的传播 D.造纸术西传改写了西方无纸的历史〖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和大食。材料“被掳走的中国战俘使造纸术西传,西方使用的‘皮纸’及埃及莎草纸在此之后被逐渐淘汰”体现的是受战争影响,中国的造纸术传播到西方,促进了西方书写材料的变革,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战争对文明传播的作用,非中亚腹地一直是东西文化交汇之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造纸术发明的影响,排除C项;西方无纸的说法与材料“西方使用的‘皮纸’及埃及莎草纸在此之后被逐渐淘汰”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23.阿拉伯人大规模翻译波斯、印度和古希腊的典籍,将几乎所有重要的古希腊典籍都译成了阿拉伯文,使其得以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此材料表明翻译典籍()A.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B.打破世界文化各具特色的传统格局C.直接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 D.促进了阿拉伯文化在世界的传播〖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阿拉伯帝国。材料“阿拉伯人大规模翻译波斯、印度和古希腊的典籍,将几乎所有重要的古希腊典籍都译成了阿拉伯文,使其得以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体现的是阿拉伯人在保存波斯、印度、古希腊文化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并且保存的古希腊典籍流传回欧洲,助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强调的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A项正确;世界文化各具特色的传统格局是由各国国情决定的,打破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阿拉伯人对古希腊典籍的翻译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产生影响,但是并未直接推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阿拉伯文化在世界传播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A项。24.11世纪之前,欧洲的教育机构主要是教会学校。后来在城市中出现了一些世俗学校,师生自行设置课程,学校逐渐成为学术活动的场所。中古时期的世俗学校()A.体现出于商业化和大众化的特点 B.奠定分科教育的基础C.成为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场所 D.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后来在城市中出现了一些世俗学校,师生自行设置课程,学校逐渐成为学术活动的场所”和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世俗学校的出现,是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及城市中产阶级(即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的形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这一新的社会因素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反映,成为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场所,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业化的特征,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排除B项;欧美各国普遍确立国民教育制度的时期是19世纪,排除D项。故选C项。25.从1517到1520年,欧洲发行了30多万册路德的作品。“第一次以这种面向大众的交泥方式使广大的读者能判断改革思想的有效性,他们都使用本地语言并借助报人和漫百家的艺术风格。”由此可推断印刷术在欧洲的应用()①实现了信息远距离即时传递②推动新思想的传播③促进了大众文化事业的发展④促进民族意识觉醒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16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第一次以这种面向大众的交泥方式使广大的读者能判断改革思想的有效性”和所学可知,印刷术在欧洲的应用,对欧洲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不仅促进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它也有助于欧洲许多民族文字和文学的建立,甚至鼓励了民族主义建立新兴国家,并且助推了大众文化事业的发展,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应用,实现了信息远距离即时传递,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26.13世纪中期,北美人纳撒尼尔·埃姆斯写下了这段诗句。作者对商业的态度揭示出()商业,我们为你祝福,你带回异域的物产;让我们品尝到香料,却不用承受它生长时那灼人的烈日;不必养蚕,身上的绸缎照样闪闪发光;不种葡苟,依旧畅饮到各地的琼浆玉液。A.北美人从掠夺中满足需求而无需生产B.北美移民的饮食和服饰融入当地因素C.当时北美经济己融入全球贸易网中D.新族群的产生改变北美的饮食结构〖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的北美。根据材料概况可知:北美人纳撒尼尔·埃姆斯写下的诗句主要涉及的是北美的商业发展为北美带回来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产品,说明当时北美经济己融入全球贸易网中,C项正确;北美人从掠夺中满足需求而无需生产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北美移民从世界其他地区获得不同的产品,而非融入当地因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美饮食结构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27.创作于1797年的波兰国歌写道:“波兰没有灭亡,只要我们一息尚存,波兰就不会灭亡,举起战刀,收回失地⋯⋯拿破仑已经告诉我们,如何去取得胜利。”拿破仑在波兰获此评价的原因是()A.18世纪时波兰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B.波兰在拿破仑帮助下实现文化重构C.拿破仑征服波兰之后大肆摊派兵役 D.拿破仑大军在波兰传播了启蒙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97年的波兰。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波兰的国歌中在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提到了对拿破仑的推崇,原因是拿破仑大军在波兰传播了启蒙思想,推动了波兰的民族独立,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波兰要收回失地,涉及的是民族独立问题,而非社会性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拿破仑对波兰文化的重构作用,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波兰对拿破仑的推崇,而非拿破仑对波兰的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28.早期海外华人华侨常通过欣赏中国传统戏曲和音乐来娱乐身心、排解思乡之情。中国传统艺术逐渐在华侨社会以及当地得到传扬。如图为19世纪在美国由中外人士组成的中国民乐团。这体现出文化传播()A.经历从自赏到共享的过程 B.仅限于同一族群的社会中C.应该秉持以和为贵的精神 D.往往具有双向互动的特点〖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题干“早期海外华人华侨常通过欣赏中国传统戏曲和音乐来娱乐身心、排解思乡之情……如图为19世纪在美国由中外人士组成的中国民乐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外国人参加了中国传统戏曲和音乐的表演,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得到传播,享受中国传统戏曲和音乐的不仅有海外的华人,也有当地人,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传播可以突破族群的界限,排除B项;以和为贵是文化价值观的体现,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双向互动,排除D项。故选A项。29.新加坡国家法定的公共假日,除元旦、国际劳动节和国庆节等为全民的节日外,还有6个分别属于各族群的传统节日。这一规定()A.来源于英国殖民文化遗留问题 B.有助于当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C.反映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 D.消除了新加坡各族群的文化差异〖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本质题,时空是现代的新加坡。根据材料“新加坡国家法定的公共假日,除元旦、国际劳动节和国庆节等为全民的节日外,还有6个分别属于各族群的传统节日。”及所学可知,新加坡的法定节假日有华人春节、基督教圣诞、伊斯兰教开斋节、还包括佛诞、印度教、锡克教和耆那教等,这有助于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B项正确;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不仅仅来自于英国殖民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改变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这些规定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并存,并不能消除各族群的文化差异,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30.2024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共同主办的“守护与重光”展览首次全景呈现冲突地区文化遗产现状和保护成果。以下推断正确的是()①地区冲突使文化遗产面临人为破坏②急需缔结全球性《世界遗产公约》③加强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任重而道远④中国以实际行动守护人类文化遗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世界)。依据材料“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共同主办的‘守护与重光’展览首次全景呈现冲突地区文化遗产现状和保护成果”可得出①地区冲突使文化遗产面临人为破坏;③加强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任重而道远;④中国以实际行动守护人类文化遗产的结论正确,故C项正确;全球性《世界遗产公约》已于1972年通过,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题,共55分,31.大一统的思想与实践材料一中华文明早期呈现“满天星斗”式起源。庙底沟式“花瓣纹”彩陶、龙崇拜、以玉为美等早期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中。先秦时代,华夏与四夷交错分布,迁徙互动,逐渐形成“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儒家的“一天下”,道家的“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法家的“陶天下而以为一家”,墨家的“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等,体现了对归于“一”的重要共识。——摘编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籍文物”展览(1)阅读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简述推动此趋势形成的历史条件。材料二要统一后,“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受“以吏为师”的影响,汉朝官员多明习法律,这类“文史法律之吏”也称“文吏”。文吏治国大多推崇法家“以刑杀为盛”的理念,通过严刑规范民众的行为。同时,大力打击地方豪强,削弱地方邪恶势力。据记载,三温舒曾对郡内的奸猾豪强大肆搜捕,以致“郡中无犬吠之盗”。重仲舒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体,杂糅各家学说中有利于维护君主统治的因素,由此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正统法律思想。其内容主要有“法自君出”、以“三纲”作为立法原则、“经义决狱,刑有等级”等。“经义决狱”即“春秋决狱”,其原则主要是“论心定罪”,即根据罪犯的“心”中动机判定是否有罪,强调“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董仲舒之后,两汉经学大儒竞相以儒家经典解释法律,不仅对汉晋法律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古代中国的法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伴随通晓儒学的士人进入国家队伍,出现了“儒生——文吏”共治的局面。——摘编自《周秦汉唐法制史》(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汉朝“儒生一文吏共治”现象。〖答案〗(1)趋势:从满天星斗到逐渐统一的趋势。历史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逐渐发展;思想家统一思想的影响;各国变法运动提升了国力;民族交融的客观影响。(2)“文吏”现象是受“以吏为师”观念的影响,但大多推崇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规范民众的行为,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被推崇为正统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正统法律思想,其原则是“论心定罪”,即根据罪犯的“心”中动机判定是否有罪,相较于之前的“文治”目的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法律来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规范民众行为,维护统治,但是“春秋决狱”增强了对人的道德约束性,这有利于对儒家经义的开发,对汉代政治法律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以儒家经义裁决疑难案件的做法蔚为风气。一改先秦儒法两家对立的局面,使两者自然地融合起来。“春秋决狱”的审判方法实际上宣布,儒家经义具有等同于甚至高于现行法律的价值,有利于确立并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趋势:根据材料“中华文明早期呈现‘满天星斗’式起源。和先秦时代,华夏与四夷交错分布,迁徙互动,逐渐形成‘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从满天星斗到逐渐统一的趋势。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思想、政治和民族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如: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逐渐发展;思想家统一思想的影响;各国变法运动提升了国力;民族交融的客观影响。【小问2】本题是认识类、评析类材料题。时空是:汉(中国)。根据材料“要统一后,‘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受‘以吏为师’的影响和重仲舒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体,杂糅各家学说中有利于维护君主统治的因素,由此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正统法律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分别对“文吏”和以儒入法进行简单概括和整理,在分析其原因和产生的影响,从而作出对该现象的评析,可得出如:“文吏”现象是受“以吏为师”观念的影响,但大多推崇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规范民众的行为,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被推崇为正统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正统法律思想,其原则是“论心定罪”,即根据罪犯的“心”中动机判定是否有罪,相较于之前的“文治”目的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法律来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规范民众行为,维护统治,但是“春秋决狱”增强了对人的道德约束性,这有利于对儒家经义的开发,对汉代政治法律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以儒家经义裁决疑难案件的做法蔚为风气。一改先秦儒法两家对立的局面,使两者自然地融合起来。“春秋决狱”的审判方法实际上宣布,儒家经义具有等同于甚至高于现行法律的价值,有利于确立并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32.民族迁徙与交融(1)依据示意图,概括图中民族迁徙的主要方向。某博物馆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大交融”的主题收集到以下资料。资料1:经济方面①各族间以纺织绣染、金属冶炼为代表的众多技术,交流面广、共享度高。②“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由官方主导的茶马互市机制形成于宋。③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各自铸钱币,在诸政权间广泛流通的是宋钱。④元朝以农桑立国,在中央设“劝农司”,在地方选任“劝农官”。原先一些重牧地区农业快速发展。北方游牧民族也影响着中原地区牧业的发展。资料2:文化方面①先秦时期“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唐朝时出现“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的景象。②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之间通用汉字,并用本民族文字翻译儒学经典。③契丹文字“以隶书之半增损之”,西夏仿照汉字创制西夏文。④古壮字、古白字等民族文字根据汉字偏旁部首和造字结构仿造。⑤满文借鉴了蒙古文,八思巴文是以藏文字母为基础创造的。(2)选择资料1或资料2,拟定一个反映该领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突出特征的主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加以论述。(要求:主题写在答题卡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从西部、北部或东北部迁往中原黄河流域、长城以南地区。(2)主题1:经济上相互依存。中华大地环境多样,各民族生产方式不同,历过迁徙、贸易、婚嫁等,交往范围不断扩大。生产生活的现实需求推动不同民族间频繁的经济交往。在北方草原地区农牧结合,农业快速发展,中原地区牧业也有进步。通过“茶马互市”“绢马互市”实现经济互补,各民族手工业生产技术互学互鉴,货币的流通促进了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经济的融合发展。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上互惠共生彼此依存,逐步凝聚成不可分割的经济共同体。主题2:文化上兼收并蓄中华大地上民族众多,文化各有特色。各民族历过迁徙、贸易、婚嫁、改革等,交往范围不断扩大,文化相互影响程度不断加深。以汉字为例,唐朝时众多少数民族会说汉语,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有的仿汉造字,有的互鉴造字,并用本民族文字翻译儒家经典。各民族政权通用汉字,汉字对维系各民族交流交融起到重要作用,构建起共同的精神家园。各民族在长期交流中文化互鉴创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了凝聚性。〖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鲜卑、契丹、党项、女真等族发源地及迁徙路线示意图”可得出民族迁徙的主要方向是从西部、北部或东北部迁往中原黄河流域、长城以南地区。【小问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设问是选择资料1或资料2,拟定一个反映该领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突出特征的主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加以论述。例如:选择资料1:经济方面;据材料可得出主题1:经济上相互依存。其次,由材料“各族间以纺织绣染、金属冶炼为代表的众多技术,交流面广、共享度高。”“原先一些重牧地区农业快速发展。北方游牧民族也影响着中原地区牧业的发展。”及所学可得出中华大地环境多样,各民族生产方式不同,历过迁徙、贸易、婚嫁等,交往范围不断扩大。生产生活的现实需求推动不同民族间频繁的经济交往。在北方草原地区农牧结合,农业快速发展,中原地区牧业也有进步。由材料“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各自铸钱币,在诸政权间广泛流通的是宋钱。”及所学可得出通过“茶马互市”“绢马互市”实现经济互补,各民族手工业生产技术互学互鉴,货币的流通促进了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经济的融合发展。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上互惠共生彼此依存,逐步凝聚成不可分割的经济共同体。首先,选择资料2:文化方面;据材料“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及所学可得出主题2:文化上兼收并蓄中华大地上民族众多,文化各有特色。其次,由材料“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之间通用汉字,并用本民族文字翻译儒学经典。”“以隶书之半增损之”“满文借鉴了蒙古文,八思巴文是以藏文字母为基础创造的。”及所学可得出各民族历过迁徙、贸易、婚嫁、改革等,交往范围不断扩大,文化相互影响程度不断加深。以汉字为例,唐朝时众多少数民族会说汉语,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有的仿汉造字,有的互鉴造字,并用本民族文字翻译儒家经典。结合所学可知,各民族政权通用汉字,汉字对维系各民族交流交融起到重要作用,构建起共同的精神家园。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各民族在长期交流中文化互鉴创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了凝聚性。33人口问题与制度创新材料一742-1080年在南方登记户籍的人口数占全国比重时期742年(唐朝)976-984年(北宋)1080年(北宋)比例45.1%60.8%65.9%材料二976-1110年北宋全国人口总户数年份976年1075年1110年人口总数309万户约1568万户约2088万户材料三北宋经济发展大事(部分)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开垦荒田、招徕逃户,各地官员劝农993年岭南地区开始广植豆、粟等,江淮地区引入“不择地而生”的占城稻北宋中期租佃制在中原迅速推广,租佃双方签订契约,田主提供耕牛和种子。佃农提供劳动,收获物多以五五或四六分成1078—1085年耕地总面积为461万余顷,亩产量为两石,远超唐代1068—1077年农田水利法施行,全国共修水利1万余处,两浙路水利工程最多——摘编自《(新编)中国通史纲要》《中华文明地图》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描述北宋人口的发展状况。结合材料三和所学,说明北宋应对此人口状况而采取的制度或措施。〖答案〗状况:南方人口比重上升;全国人口总数增加。说明:北宋建国后,统治者劝课农桑,鼓励开垦荒田,并在岭南地区广植豆、粟等,引进占城稻,提高了粮食产量,恢复了经济,有助于人口的增加;伴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土地兼并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租佃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迎合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最终推动了农业和人口的发展;王安石变法期间,推行农田水利法,尤其在两浙路大规模兴修水利,助推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状况:根据材料“742-1080年在南方登记户籍的人口数占全国比重”可知,南方人口比重上升;根据材料“976-1110年北宋全国人口总户数”可知,全国人口总数增加。说明:根据材料“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开垦荒田、招徕逃户,各地官员劝农”“岭南地区开始广植豆、粟等,江淮地区引入‘不择地而生’的占城稻”和所学可知,北宋建国后,统治者劝课农桑,鼓励开垦荒田,并在岭南地区广植豆、粟等,引进占城稻,提高了粮食产量,恢复了经济,有助于人口的增加;根据材料“租佃制在中原迅速推广,租佃双方签订契约,田主提供耕牛和种子”和所学可知,伴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土地兼并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租佃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迎合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最终推动了农业和人口的发展;根据材料“农田水利法施行,全国共修水利1万余处,两浙路水利工程最多”和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期间,推行农田水利法,尤其在两浙路大规模兴修水利,助推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34.《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1403年,明成祖朱棣意图以文治笼络人心,下诏集合“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汇成一书。《永乐大典》采用优质纸张抄写,对收入文献甚少修改,全书22877卷,分装11095册。《永乐大典》的正本和副本均藏于宫廷。明朝嘉靖以后正本不知所踪,副本也屡遭厄运。1912年,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入藏存在翰林院的残本60册。后经海外送还、图书馆购入、藏家捐赠等,至2019年国家图书馆共收藏224册。当代学者在修复《永乐大典》时选用“高丽纸”作为补纸,尽量保留书籍原料。在中国倡议下,将散藏于世界各地的《永乐大典》原版拍照复制出版,截至目前已影印出版233册。——摘编自《<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以《永乐大典》为例,概述从明朝至今作为文化载体的书籍有何延续与变迁?〖答案〗编纂与内容:《永乐大典》的编纂体现了明朝初期对文化整合与保存的重视。它汇集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各种文献资料,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学占卜等,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体系,是书籍作为知识传承和文化保存载体的典范。形式与材料:《永乐大典》采用优质纸张抄写,对收入文献甚少修改,这体现了书籍在形式和材料上的精致与尊重原著的态度。书籍的物理形态和制作材料直接影响了其保存状态和传承能力。流传与收藏:《永乐大典》的正本和副本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政治变革,正本至今下落不明,副本也屡遭厄运。这反映了书籍在历史长河中易受社会动荡影响的脆弱性,同时也显示了文化传承的坚韧性。修复与保护:当代学者对《永乐大典》的修复工作,选用了“高丽纸”作为补纸,这不仅体现了对原书材质的尊重,也展示了现代科技和材料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数字化与传播:在现代,通过倡议将散藏于世界各地的《永乐大典》原版拍照复制出版,实现了书籍的数字化和广泛传播。这种变迁体现了技术进步对文化传播方式的革新,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和研究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国际合作与共享:《永乐大典》影印出版工作涉及国际合作,这不仅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共享。文化认同与教育:《永乐大典》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其保护和研究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同时也是教育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资源。总之,《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反映了书籍作为文化载体在编纂理念、物质形态、流传过程、保护修复、技术应用、国际合作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延续与变迁。〖解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初年以来的中国。据材料“下诏集合‘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汇成一书”可得出,《永乐大典》的编纂体现了明朝初期对文化整合与保存的重视,是书籍作为知识传承和文化保存载体的典范;据材料“《永乐大典》采用优质纸张抄写,对收入文献甚少修改”可得出,书籍在形式和材料上的精致与尊重原著的态度,书籍的物理形态和制作材料直接影响了其保存状态和传承能力;据材料“明朝嘉靖以后正本不知所踪,副本也屡遭厄运。1912年,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入藏存在翰林院的残本60册。后经海外送还、图书馆购入、藏家捐赠等,至2019年国家图书馆共收藏224 册。”可得出,书籍在历史长河中易受社会动荡影响的脆弱性,同时也显示了文化传承的坚韧性;据材料“当代学者在修复《永乐大典》时选用‘高丽纸’作为补纸,尽量保留书籍原料”可得出,体现了对原书材质的尊重,也展示了现代科技和材料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据材料“在中国倡议下,将散藏于世界各地的《永乐大典》原版拍照复制出版,截至目前已影印出版233册。”可得出,实现了书籍的数字化和广泛传播。这种变迁体现了技术进步对文化传播方式的革新,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和研究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永乐大典》的影印出版工作涉及国际合作,这不仅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共享;《永乐大典》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其保护和研究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同时也是教育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资源。

35.17-18世纪的中法文化交流材料一1688年,法王路易十四派遣5位“国王数学家”到北京。康熙皇帝亲自接见,并将其中两人留在宫廷,正式开启了中法间的跨文化互动。至18世纪末,两国之间未互派正式使耳。紫禁城内有诸多受法国技艺影响或带有法国文化印记的器物。法国在油画、版画、纺织品、建筑、园林等诸多领域大量汲取中国元素。材料二“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I8世纪的中法交往”部分展品中国藏品:法国传教士向康熙皇帝进献的科学仪器《平定西域战图》是乾隆皇帝命意大利画家用欧洲绘画构图手法绘制,画稿送到法国制成铜版后印制而成1738-1740年,从中国定制装饰有路易十五纹章的青花瓷盘法园离品《钦定授时通考》为纯隆时期官修的大型综合性农书,法国汉学家从中获取对本国农业发展有益的信息传教士将很多中国书籍寄回国内,也用本民族文字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用蔺文撰写的《中国新志》于1668年译成法文出版塞弗尔瓷器工场借鉴中国技术生产出许多绘有中国风景人物的瓷器材料三从1645—1742年,在欧洲出版的中国学著述达262部之多。在伏尔泰眼中,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就是真正平等、自由、博爱的文化,而中国就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是法国学习的对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对中国传统文明作出高度评价,呼吁欧洲各国设立专门机构展开汉学研究。——摘自《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17-18世纪中法文化交流的特点。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阐释17-18世纪中法文化交流互动的影响。〖答案〗特点: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未互派正式使节;文化交流呈现双向性;儒家思想对启蒙运动产生巨大影响;法国凸显科技色彩,中国凸显农耕色彩等;以传教士为纽带等。影响:18世纪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一次难得的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机遇;引发并推动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给法国思想界一个强有力的推动,从而帮助法国完成了自我的批判和历史的跨越;在中国,西方文化的影响始终没有越出宫廷、高级官僚、上层知识阶层以及少数天主教徒的范畴。〖解析〗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18世纪的中法。特点:根据材料“王路易十四派遣5位‘国王数学家’到北京”“康熙皇帝亲自接见”可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根据材料“至18世纪末,两国之间未互派正式使耳”可知,并未互派正式使节;根据材料“紫禁城内有诸多受法国技艺影响或带有法国文化印记的器物。法国在油画、版画、纺织品、建筑、园林等诸多领域大量汲取中国元素”可知,文化交流呈现双向性;根据材料“‘仁、义、礼、智、信’就是真正平等、自由、博爱的文化,而中国就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可知,儒家思想对启蒙运动产生巨大影响;根据材料“法国传教士向康熙皇帝进献的科学仪器”“1738-1740年,从中国定制装饰有路易十五纹章的青花瓷盘”可知,法国凸显科技色彩,中国凸显农耕色彩等;根据材料“传教士将很多中国书籍寄回国内”可知,以传教士为纽带等。影响:根据材料“从1645—1742年,在欧洲出版的中国学著述达262部之多”“传教士将很多中国书籍寄回国内,也用本民族文字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塞弗尔瓷器工场借鉴中国技术生产出许多绘有中国风景人物的瓷器”和所学可知,可从是一次难得的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机遇、引发并推动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给法国思想界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及在中国产生的影响有限等角度进行分析。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2024.7本试卷共10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1.西方学者曾提出以城市、文字和冶金技术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判断标准。我国考古学界结合诸多研究成果,提出新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权力不断加强,出现王权和国家。”此标准()①沿用了西方进入文明社会的判断标准②完全否定了西方学者传统的判断标准③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④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我国考古学界结合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文明判断标准,这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③④正确,故选D项;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提出了新的标准,而非完全沿用了西方进入文明社会的判断标准,①错,排除A项;②错在叙述过于绝对,中国的标志未完全否定了西方学者传统的判断标准,生产发展和冶金技术的出现内容类似,排除B、C项。故选D项。2.下面西周制度示意图中,①②③应填写的分别是()A.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 B.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C.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 D.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题干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确立与各级贵族的政治隶属关系,①为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维护贵族集团内部关系,②为宗法制;通过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的等级秩序,③为礼乐制,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3.《尚书》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朱熹给《孟子》做注时写道“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以上材料说明()A.“天人合一”思想古已有之 B.“礼法并重”延续至今C.“以人为本”思想源远流长 D.“尚贤任能”古今推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材料“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均重视民众,说明的是“以人为本”思想源远流长,C项正确;天人合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的认识,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礼制和法治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选贤任能的说法在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4.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即按田亩数征税。公元前538年,郑国子产以丘为单位按田亩征发军赋。井田制破坏和新赋税的推行()A.源于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B.标志着周朝制度陷入全面瓦解C.导致各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 D.表明以土地为标准的税制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和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井田制瓦解和新的赋税制度确立,A项正确;春秋时期,周朝的制度受到冲击,但是并未全面瓦解,排除B项;材料是对春秋时期的描述,这一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以争霸战争为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税制的标准,排除D项。故选A项。5.秦朝时全国范围内的商业活动逐渐拉开帷幕,旧都市焕发新生机,云阳(今陕西淳化)等新都市发展起来。推动上述新气象出现的因素有()①“工商食官”的原有格局被打破②贯通全国的交通网助力商品流通③中央统一铸币权,实行盐铁官营④统一度量衡为商业发展提供便利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秦朝建立后全国范围内的商业活动逐渐拉开帷幕,并逐渐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有秦朝交通的发展,驰道的修建助力商品流通,统一度量衡为商业发展提供便利,②④正确,故选C项;①错在“工商食官”的原有格局被打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排除A项;③错在秦朝中央统一铸币权,但未实行盐铁官营的政策,这种政策是抑商的变现,不利于商业的发展,排除B、D项。故选C项。6.2013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汉墓发现了扁鹊派的《五色脉脏论》等医书和刻有经络线的人体经穴俑。此考古成果的独特价值在于()A.将文物和文献对照,可研究中医针灸的起源和发展B.发现扁鹊派的医学经典,能实证“四诊法”的疗效C.说明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D.取代《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古代首部药物学专著〖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汉墓发现了扁鹊派的《五色脉脏论》等医书和刻有经络线的人体经穴俑”和所学可知,通过出土的医术、文物并结合相关文献,这对于研究中医针灸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A项正确;“四诊法”的疗效需要经过实践证明,排除B项;材料无法看出针灸的治疗效果,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中医针灸研究的作用,非取代《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古代首部药物学专著,排除D项。故选A项。7.南朝初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林邑国在海上劫掠商使。446年,宋文帝发兵攻讨大获全胜。此后附近国家纷纷拓展与中国的政治和经贸往来。宋文帝此举()A.揭开了中国朝贡贸易的序幕 B.标志着中国对外关系的转型C.促进了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 D.维护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宋朝时期。据题干“南朝初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林邑国在海上劫掠商使。446年,宋文帝发兵攻讨大获全胜。此后附近国家纷纷拓展与中国的政治和经贸往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文帝的举措保障了中国周边海域的安全,维护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因此D选项正确。揭开序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国对外关系转型是在晚清时期,排除B项;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并不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排除C项。故选D项。8.敦煌石室资料中,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的《邓延天富等户户籍计账残卷》记载,36户居民仅6户受足额田数。此外还出现在租调规定税额之外征税的现象。由此可见()A.租庸调制限制了均田制的实施 B.均田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均田制在实施中遇到很大困难 D.租调制存在弊端被两税法取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36户居民仅6户受足额田数。此外还出现在租调规定税额之外征税的现象”可知,西魏时期,在均田制下,足额授田人数有限,且出现额外征税的现象,说明的是均田制在实施中遇到很大困难,C项正确;租庸调制是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均田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两税法是唐朝中叶出现的赋税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9.《全唐诗》和《全唐文》中收录唐太宗文7卷、赋5篇、诗1卷69首,诗文中彰显出他修身立事、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以下有可能在李世民诗中体现的思想包括()①发展生产②明慎刑赏③察善纳谏④格物致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全唐诗》和《全唐文》中收录唐太宗文7卷、赋5篇、诗1卷69首,呈现的是他修身立事、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在其统治时期发展生产,经济繁荣;明慎刑赏,察善纳谏

,社会清明,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④错在格物致知是宋朝理学家提出的思想,排除B、C、D项。故选A项。10.观察下面“唐朝南北水利设施分布及数量图”(单位:个)。对其描述准确的是()A.全国水利设施的总数量超过前朝 B.前期各道的水利设施均多于后期C.各道水利设施呈现分布均衡的特点 D.南方和北方水利设施的总数量接近〖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对比可知,唐朝前期各道的水利设施均多于后期,这主要是因为唐朝前期,社会环境稳定,后期,社会环境动荡,战乱频仍,导致水利设施遭到破坏,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同前朝的对比,排除A项;从材料数据来看,各道水利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特征,排除C项;南方和北方的水利设施有一定的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11.唐朝前期,科举出身者多来自北方,后期来自南方苏州、杭州等地的人数明显增加,且更多的贫寒子弟和工商子弟应举及第。此现象表明()A.应举范围扩大,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B.科举已成为唐朝官员选拔的主渠道C.在省城举行的会试中已实行南北卷 D.世家大族仍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科举取士的依据是考试成绩,唐朝前期科举出身者多来自北方,后期来自南方地区的人数明显增加,使使更多的贫寒子弟和工商子弟应举及第,这利于应举范围的扩大,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的选官方式,并不能直接得出科举取士是官员选拔的主要渠道,排除B项;南北卷是明代科举依考生地域分南北不同比例录取进士的制度,排除C项;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材料未涉及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A项。12.北宋时期,一支犹太移民迁徙到东京,受到朝廷友好接待并定居下来,与当地民族相处中逐渐将异域元素融入中国习俗。这反映出中华文化的()A.本土性 B.连续性 C.包容性 D.凝聚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题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犹太移民迁移到中国后,当地民族相处中逐渐将异域元素融入中国习俗,表明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对异域文化的吸收,而非固守本土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文化发展过程的延续性,涉及的是对异域文化的吸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具有凝聚,维护统一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13.金朝确立以“尚书省”为一省制的中央政务机关,其下设六部。1260年,忽必烈下诏建立一省制行政系统,设中书省“以总权纲”。对元朝“一省制”评述正确的是()①基本沿用蒙古族的传统制度②承袭了金朝中央官制的特点③借鉴了中原地区分权的做法④顺应了大事速决快行的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材料“金朝确立以‘尚书省’为一省制的中央政务机关”“忽必烈下诏建立一省制行政系统”体现的是元朝对金朝中央官制的继承和发展,②符合题意;元朝的一省制,有利于解决三省体制下权力制衡,效率低下的问题,顺应了大事速决快行的要求,④符合题意;元朝的一省制并未继承蒙古族的传统制度,①错误;元朝的一省制体现的集权趋势,③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4.元朝时很多回族人在各地任官,他们外任时往往有一批回族百姓跟随,定居后仍长期保持自身的文化风俗。这一现象的深远影响表现在()A.人口迁徙激化了不同社会习俗的矛盾B.回族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色C.定居后回族人和当地民族逐渐相融合D.加强周边民族与中原内地的文化联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他们外任时往往有一批回族百姓跟随,定居后仍长期保持自身的文化风俗”和所学可知,元朝时期,回族百姓并未同当地民族融合,反而保持着自身特色,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加强周边民族与中原内地的文化联系,D项正确;人口迁徙有助于减少社会习俗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回族长期保持自身的文化风俗,并未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色,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回族保持自身特色,并未同当地民族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15.元朝以都城为中心建立了完备的驿站体系,并仿南宋建立急递铺传递紧急文书和诏令。由此可见,“驿站一急递铺体系”()①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②使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③主要是为官方提供服务④首创了文书行政管理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中国古代元朝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驿站和急递铺体系是中国古代用于传递政府公文、军情等重要信息的交通和通信系统。这一体系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这一体系主要为官方提供服务,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①③正确,可知B项正确。驿站和急递铺体系是交通和通信系统,不涉及边疆地区的管理,②错误,排除C项;首创的说法不符合史实,④错误,排除D项。故本题选B项。16.如表为元朝时中西交流的部分代表人物及其事迹,中西大规模交流得以实现的条件是()人物事迹普兰诺·卡尔平尼最早到达蒙古帝国时期的都城哈剌和林的欧洲人列班·扫马先至伊儿汗国,后到欧洲,是最早访问欧洲各国的中国旅行家马可·波罗沿陆上丝绸之路来华,在中国游历17年,曾任元朝官员A.亚历山大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帝国 B.元朝对内陆边疆实施有效统治C.蒙古西征打开了东西方交流通道 D.戚继光重创倭寇稳定沿海形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最早到达蒙古帝国时期的都城哈剌和林的欧洲人”“先至伊儿汗国,后到欧洲,是最早访问欧洲各国的中国旅行家”“沿陆上丝绸之路来华,在中国游历17年,曾任元朝官员”和所学可知,元朝时期的中西交流代表人物,经过陆路来到中国,这主要是因为元朝对内陆边疆实施有效统治,政治环境稳定,B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与元朝不属于同一时空维度,排除A项;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开辟的丝绸之路,打开了东西方交流通道,排除C项;戚继光抗倭是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B项。17.中国传统史学在不同的时期均有开创性的成就。以下成就接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晋书·裴秀传》记载绘制地图的方法②编撰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③开创各民族史学家合作修史之先例④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问世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晋书·裴秀传》记载绘制地图的方法——这发生在《史记》和《汉书》之后,裴秀是西晋时期的人物;②编撰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指的是《汉书》,由班固编撰于东汉时期;③开创各民族史学家合作修史之先例——这通常指的是《辽史》、《金史》和《宋史》的编纂,这些史书是元朝时期由不同民族的史学家合作完成的;④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问世——这是指《史记》,由司马迁编撰于西汉时期。时间先后顺序是④②①③,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项。18.最早发现咖啡的地方是埃塞俄比亚。在清朝由商人传入中国,1819年中国出版的《华英词典》出现了对“咖”的释义,“咖啡”一词也出现在通俗文学里。推动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几家番馆掩朱扉。煨鸽牛排不厌肥。一客一盆凭大嚼。饱来随意饮高馡。——1887年印行的《申江百咏》A.战争带来的文化碰撞与交锋 B.商品的全球流动C.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 D.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干“最早发现咖啡的地方是埃塞俄比亚。在清朝由商人传入中国,1819年中国出版的《华英词典》出现了对‘咖’的释义,‘咖啡’一词也出现在通俗文学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咖啡在中国的传播是西方殖民活动的结果,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推动了商品的全球流动,B项正确;咖啡的传播是西方殖民活动推动的结果,战争只是殖民活动的其中一种方式,题干中并没有明确的信息提及战争,排除A项;题干的主旨是商品的流动而不是劳动力结构的改变,排除C项;埃塞俄比亚在非洲,不是新大陆,排除D项。故选B项。19.京师大学堂译学馆创立于1901年,清政府望其“习外国语言文字以求外国之学术⋯⋯保存灵粹旧墟于国文,⋯⋯趋重于伦理”。这反映出在回应殖民侵略的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