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3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旧)语言建构与运用:概括段意,理清思路,梳理行文脉络。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赏析重点句子,涵咏主旨,深入领会文章深沉的文化底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中景、物、情的关系,品味文中蕴含的哲思之美。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体会文章的情感哲思,加深对自然、历史、生命的理解。学习目标导入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海德格尔曾说过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自冯至的散文集《山水》。《山水》的出版有一个过程,1942年秋,冯至将过去写的10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水》。《山水》出版后,学界对它的评价很高。《山水》中的《一棵老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最为精纯,并将前者称为“白话散文诞生以来的杰作”。陆耀东称《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为“我国现代主义散文中的杰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它都是一个真正的创造,在中国,是独树一帜的”。背景介绍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土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西南联大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冯至作者简介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汉园诗人李广田也曾说:冯至先生的散文,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冯至题目解说

本文的题目是“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但作者并没有探究山村消逝的原因,而是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感悟和启示。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冯至散文集《山水》中的一篇,题目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文章专注于平凡的原生态描写,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景物描写中蕴含着哲思,字里行间寄托着作者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脉络结构PART1(1~3)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平凡的山水。PART2(4~10)作者由眼前景生发的启示和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PART3(11)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明主旨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作者开篇从人们进入人口稀少的森林或草原的感受写起,有什么好处?

(1)衬托山林的荒寂;(2)与下文写山村丰富的、充满生命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3)为下文交代“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做铺垫。思考探究走进文本,读懂文意理解语句的含义1.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衰史的依据是什么?用石块砌成的旧路。2.在第2段中,文章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一切。思考探究3.文章中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么?①作者借少女来使读者理解笔下鼠麴草的象征意义,进而展示生命的本真状态是怎样的。

②少女从形象到气质,都像鼠麴草,像鼠麴草一样谦虚、纯洁、美好,小小的生命舍弃浮夸,但都担负了一个伟大宇宙生命的全部秘密,使人见之忘俗。

③比喻新奇,以人比物,生动形象。理解语句的含义思考探究4.怎么理解第11段中“风雨如晦的时刻”?

“风雨如晦的时刻”指1942年,即作者写作本文的那一年,那是充满动荡与浩劫的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理解语句的含义

最后一段是文章的点晴之笔,概括了作者对自然的总体感悟—①自然滋养人类,②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人类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思考探究思考探究

任何一篇散文都要借助一定的人和事、通过一系列文学手段来传递作者的一种情感或理性的思考。精读5-10自然段,本文中承载作者情思的载体是什么?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

文章第5~10段,作者写了很多景物,有什么特点?分别生发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怎样的感悟?请阅读文本后填写下表。任务二理解文章的哲理感悟景物景物特点联想感悟①眼前小溪

②鼠麹草

③彩菌

④有加利树

⑤野狗的嗥叫

⑥麂子的嘶声

清冽、养人想象曾养育过昔日的人们

人类声息相通

谦虚、纯洁、坚强少女、村庄生命的宁静之美

点缀、滋养滋养过山村里的人生命的美好速长、最高崇高的严峻的圣者生命的渺小

威胁、吓人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难逃人的诡计幻境死亡的可怕这些风物总体上给作者以怎样的启迪?(1)自然给生命许多滋养(或自然滋养人类)。(2)自然在生命的深处将时空相隔的人们联结在一起(或自然使时空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思考探究人类历史短暂,而大自然永恒

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人类历史的兴衰,多因人事

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回、汉互相仇杀,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时衰落了。

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由“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者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怀?思考探究自然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珍惜

作者在写泉水、鼠麴草、菌子等事物时,充分表现出自然多姿多彩的美好,值得我们珍惜。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应该懂得敬畏、感恩自然

泉水滋养了当时的山村和现在的我们;菌子“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

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声息相通,人与自然、人与人应该和平共处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思考探究由“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者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怀?课堂小结

文章的标题是“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这个小山村真的消逝了吗?课堂小结观点一消逝了的小山村是指现实中的小山村,它真的消逝了。“战争”是这个小山村消逝的真正原因。人口骤减,房屋倒塌,成堆的尸骨,现在早已不能寻见,连“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观点二没有消逝。小山村是指历史的小山村,它仍然存在。纵然如今村民和动物都消逝了,但山野仍风物犹存,依然传递着生命的信息,山村的过去和现在组成了一个充满意味的世界。沉

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成立于北京。因办《沉钟》周刊而得名。前身为1922年在上海成立的浅草社。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沉钟》周刊于1925年10月创刊,至第10期停刊。1926年8月,改为《沉钟》半月刊,至第12期又停刊。1933年10月复刊,为第13期。1934年2月出至第34期停刊。曾出版《沉钟丛书》7种,包括冯至诗集《昨日之歌》,陈翔鹤小说集《不安定的灵魂》,陈炜谟小说集《炉边》,杨晦译法国罗曼·罗兰著《贝多芬传》,冯至诗集《北游及其他》,杨晦戏剧集《除夕及其他》,郝荫潭长篇小说《逸路》等。沉钟社以翻译与创作并重,翻译了俄国安德烈耶夫、契诃夫,匈牙利裴多菲,德国莱辛、歌德、霍夫曼,奥地利里尔克,法国伏尔泰、古尔蒙、法朗士,英国吉辛,瑞典斯特林堡,美国爱伦·坡等作家的作品。创作方面,沉钟社成员多以知识青年的生活为题材,直抒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带有热烈而悲凉的艺术情调。沉钟社于1934年解散,此前时断时续,首尾将近10年。鲁迅曾誉之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衣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流入无情的大海,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诗句隐喻“一见钟情”,这位姑娘使诗人钟情。B.“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此诗句寄寓了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C.“小河”流过“森林”,淌过“花丛”,最终归于大海,大海暗喻风平浪静的理想社会现实。D.借自然景物“大海”的厉风狂浪,暗示社会的险恶,从而造成“我”与恋人情爱的悲剧。选C。“大海暗喻风平浪静的理想社会现实”说法错误。本诗是一首爱情诗,主要写情意的获得与失落。所以,“大海”暗喻的应该是摧折了主人公美好爱情的黑暗、冥顽的社会现实和复杂险恶的现实人生。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借小河流动和映入河水的岸边自然景物的变化,象征时间空间易变,从而反衬“我”感情不变。B.岸景幻化为恋人的“衣裳”和“花冠”,与最后“吹折”“击碎”“幻散”等词的运用产生了浓烈意境和诗情,体现了诗人用心。C.本诗以自由体的形式写爱情诗,诗行、诗节和诗韵的安排都服从于抒情的需要,既自由舒展又有形式约束。D.本诗语言特点为:注意遣词用字,如“荡荡”“粼粼”等叠字,形成轻柔的旋律;爱用对比,显得韵味悠长。选D。“本诗语言特点……爱用对比”说法错误。本诗在整体上,间用对偶与复沓,格式表达自然、优雅,调子舒缓柔曼而又热烈明丽,音律极活泼,调子舒卷自如,别具韵味。诗中只有一处采用了对比手法,“荡荡地”“粼鄰地”和后面无情的厉风狂浪构成对比,并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