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参考答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参考答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参考答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参考答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第一学期导学案第1页共30页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导学案参考答案第1课忆读书(第1课时)二、1.注音bǒluó,xuán,xiǎoqiǎn,ménglóng,qiǎng,gāngshà2.若有所失人情世故不能自已索然无味3.冰心谢婉莹《繁星》、《春水》三、(一)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2.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3.明确:时间顺序。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二)1.读书好。2.①读《三国演义》: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读《水浒传》:“大加欣赏”、“气愤填胸”;读《红楼梦》: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的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现代优秀文学作品: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读《茶花女遗事》: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②三国时代的“天下大势”;“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③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④第11段“从读书中……得不到的”。五、1.消遣、无病而呻、风花雪月2.《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满江红》岳飞《声声慢》李清照3.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航标,能指引方向。第1课忆读书(第2课时)二、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好读书;读一些好的、有用的书。三、(二)1.动作、神态描写,表示出“我”对《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恋恋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2.对自身所崇敬的英雄人物之死而悲伤,表示“我”对阅读英雄人物书籍的极大热情。3.叙述“我”对外国小说的阅读兴趣,迫切了解外国的人情世故。4.和自身的阅读兴趣想吻合;被书中的人物、故事内容、情节所感动;对自身的作文有益;人物刻画传神;能认识历史和异国风情。作者从读书中获得了最大的受益,最大的快乐。(三)1、从文中“精彩的《西游记》”与“烦琐的《封神榜》”;“栩栩如生的《水浒传》”与“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词句中理解。揣测出作者挑选书的规范是:(1)情节精彩(2)人物生动(3)语言质朴(4)感情真挚;2.倡议大家读书,读书有益。多读书:在读书的数量上给予建议,多读多收益。读好书:在读书的选择上给予指导,选好书,收益无穷。3.不能删去。因为这是作者写给少年儿童指导读书的话语,是作者一生读书的经验总结,也是作者读书思想的结晶。第2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第1课时)(二)1.chāishi

zhuànlínglì

xuè

xiù

fěibàng

shà

gāi

2、(1)猝不及防(2)六神无主(3)心血来潮(4)乳臭未干(二)1.插叙,编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并在上面发表了一篇习作,起因:叔叔外出一周,临行前交待“我”编一期周报。结果:这一期的报纸的销量大增,周围的人对“我”刮目相看。2.第一部分:(1-5自然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内容。

第一层:

(1-3自然段)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详写)

第二层:

(第4自然段)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略写)

第三层:

(第5自然段)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详写)

第二部分:(6-7自然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五、1.第一和第三件事都分别详写了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因为这两件事相对来说比较有趣,这两次文学实践也更有创造性,最能表现“我”的“聪明伶俐”。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使这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大大畅销;使我受到人们刮目相看,整个小镇都轰动起来。因为希金斯是一家和我们对立的编辑,为了击败竞争对手,“我”煞费苦心;两位知名人士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所以“我”狠狠嘲笑;新来的外乡人只是趣味低下,挖苦他是给他个教训,应当有分寸。4.因为报道的内容已在交代写作原因时说明,再写就会重复。插图的内容生动形象,有力地增强了讽刺效果。补充交代文章的标题,是因为这个标题有新意,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5.有正义感;敢想敢做;有文学才华;做事写文有创意;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等六、1.账、辑、制、耐、刮、凌。2.编了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并在上面发表了一篇习作。

第2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第2课时)二、1.“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听到希金斯事件,就想到“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外乡人的诗发表时,“心血来潮”,登入了一段言简意赅、措辞辛辣的脚注等。)“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很认真的去办那一期报纸,“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责任”等。)

2.(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参考:正直,有正义感——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嘲笑的都是些“我”认为应该受到嘲笑的人。能干——“这一期的报纸大大畅销”,“登记了从未有过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胆大——年少却敢敢于嘲笑对立报纸的编辑,于嘲笑那些知名人士,敢于挖苦那个外乡人;敢于面对那些被激怒的人。有文学天赋——第一次文学尝试就编出了那样的报纸,而且语言“言简意赅,措辞辛辣”,能极富灵感地用漫画来讽刺嘲笑希金斯。(一)1.(1)因为我当时年纪尚小,只是觉得希金斯自杀这件事很可笑,他希望通过这件事打击一下自己报社的竞争对手。由于生活阅历尚浅,并不懂得这样暴露别人的个人隐私是件不道德的事。他也并未想借人身攻击,诋毁对方的人格。没有什么险恶用心。

(2)这句话委婉而不失礼,但有着很强的讽刺力量。言外之意是,这次我们虽然发表了你这篇令人难以忍受的蹩脚之作,但目的是告诉你今后我们再也不会发表你的这类东西了。2.讽刺希金斯的文章标题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还有标题后轻松幽默地抛下一句带自嘲的话“这是一篇相当粗糙的讽刺文章”,那些被激怒的人来报复我的时候,作者写得轻松可笑,如:希金斯“看到要找的竟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他这样叫我),感到有失尊严,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那位裁缝“也看不起我,当晚就动身到南方去了”。作者讽刺他们“这两个被嘲讽的人,盛气凌人而来,又被我那微不足道的小玩笑激怒而去。”形容当地报纸编辑“昂首阔步,高声喊叫,趾高气扬,欣喜若狂”,褒义贬义混用,起到了很明显的嘲笑的意味。作者被攻击而需要治疗,却说是“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并故意解释道:“这是他开的小小玩笑。”正话反说,幽默中充满讽刺的味道。(二)1.文学手法是可以借鉴在写作中的,但并非可以到处适用,为人处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人,因人因事而异。

2、接到编到的任务时,有一句:“天哪!我真的不想干这类事”,这当然有第一次干这事而胆小的味道,但同时也是作者儿童的故意夸张的味道;讽刺希金斯时,“没有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这是因为作者年小而不能考虑周全。写叔叔生气时,心里发牢骚:“我想,如果他考虑到我对报纸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考虑到,我这样做,是出于感激他对我的爱护——他心里应该明白这是最主要的方面——他就不该如此大动肝火。由于他离家出走,他碰巧避免了查究、苛责与诽谤,逃脱了对他的攻击。”略第3课山中避雨(第1课时)三、1.(cāng)(jìliáo)(rǒng)(yě)(hè)(cáo)(qu)(yuè)(hé)2.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四、2.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感情线索:作者:扫兴——反觉得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两女孩: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前天,我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玩,忽遇大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两女孩怨天尤人,而我却觉得雨中山景更有趣,并兴趣盎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不仅感染了两女孩,而且找来了许多人,尤其是引得那些青年们一起唱起了歌,歌声把苦雨荒山闹的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地距离拉近了。所以,当我们离开山村时,依依不舍。作者开始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感受到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再往下因给山村青年拉琴,大家齐声歌唱,而尝到了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趣味”;最后对山村青年产生了难舍难分的感情,又因为实证了“乐以教和”这句古语而产生了一种喜悦之情。至于两个女孩,开始因遇雨而“杞人忧天,苦闷万状”,继而因作者借琴而开始转忧为喜,最后随琴声歌唱而无比兴奋。“三家村”气氛发生的变化:先前是雨越落越大,气氛寂寥而深沉,“顾客稀少”;后来作者拉琴两个女孩和唱,“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连“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最后“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充满依依惜别之情。变化的原因是“乐以教和”,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二)1.一方面说明时间的流逝,天气的变化;另一方面引出两个女孩因长时间避雨而落寞苦闷的情绪,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内容和结构)2.一把胡琴,一首乐曲,不仅让两个女孩转忧为喜,纵情歌唱,而且让村里的人都来了,村里的青年也都齐声歌唱,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可见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在这种感染力的驱动下,人们真挚纯然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得以抒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和睦,这真正让作者感到了纯真和谐的人情美,感到了音乐的巨大作用。所以,他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六、当堂练习1.作者山中避雨音乐的感染力的巨大乐以教和2.(1)引用(2)夸张(3)反问3.小步跑埋怨仰望依恋的样子浮萍,随风飘荡和谐第3课山中避雨(第2课时)二、1.女孩:怨天尤人,苦闷万状——很喜欢——和歌来唱(欢乐)

——依依惜别

三家村: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人都来,青年们齐唱——闹得温暖——依依惜别

变化的原因:“胡琴的因缘”和“乐以教和”2.乐以教和三、(二)1.为后面“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了铺垫,也说明了“我”拉琴拉得特别好的原因。2.运用比较的写法是为了突出主题。如: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突出了“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将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的心境作比较,突出了女孩后来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同声歌唱的快乐心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的不同特点作比较,突出了胡琴的优势,意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这几组比较,印证了“乐以教和”,并使这一古语具有了更为深广的意义。(三)1.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能充分表现出两女孩想听“我”拉琴的急切和兴奋的心情,若改了,表达效果就减弱了。2.(1)这里点出了具体地点,而且以排比的句式,使我们的视线跟着它一个一个地不断转移:剃头店里——裁缝店里——江北船上——三家村里,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了胡琴的确是处处可见。另外,连说四个“有之”,又起了强调作用,语气显得更加肯定。(2)这里首先强调了雨是“苦雨”,山是“荒山”,更显出了“温暖”的可喜可贵。再深一步体会,这“温暖”二字,似在写环境的温暖,其实是写作者自己内心感受到的温暖,表达了他的一种欣喜之情。至于中间的一个“闹”字,则显示了一种毫无拘束的气氛,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如用“变”“唱”等来写,就远不如闹来得生动。第4课风筝(第1课时)二、1.(2)伶仃肃杀恍然大悟苦心孤诣2.鲁迅周树人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呐喊狂人日记三、4.(1)悲哀文章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3)线索(4)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4课风筝(第2课时)二、第一部分(1—2):由北京的冬天景象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第二部分(3—10):叙述故乡风筝事件的经过。第三部分(11—12):由故乡的春天再回到北京的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三、1.惊异和悲哀;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2.从弟弟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可看出他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1)“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2)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4.中年时,“我”偶然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此时,“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5.“我”向兄弟提起旧事,承认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宽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却,无从宽恕他,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四、见教学用书第4课风筝(第3课时)二、1.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2.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3.“我”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我”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我”严厉解剖自己,为人严肃认真。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4.“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三、详见教师用书五、1.伶仃瑟缩嫌恶2.(1)小兄弟并不认为自己受到“精神的虐杀”,而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自己也认为做风筝是不正当的行为,自认该罚,所以丝毫不放在心上,浑然忘却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痛心情。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痛心情。首先这是对自然环境的实写,二月的北京,确实是严冬;同时,也有对社会环境的感受,喻指自己所处现实的社会环境黑暗冷酷。作者一方面渲染残冬的寒威,一方面追忆故乡美好的春天,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刻地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5课回忆我的母亲(第1课时)三、略四、2.理清文章的脉络。一(1)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总)二(2—15)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美德,感谢母亲养育之恩。分三(16—17)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深恩的决心。总(1)缘由;(2)感情基调;(3)叙事线索五、3.如母亲生孩子前一分钟还在劳动;母亲晚年依然坚持劳动的;家庭虽然困难但“我母亲”还周济穷人……勤劳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精神。六、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七、略(见教师用书)第5课回忆我的母亲(第2课时)探索新知(1)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2)议论。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1)一是痛悼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本段记叙与抒情、议论相结合,首尾呼应,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了尽忠的决心。这段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情的纪念。赏析语言2.如“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写出了母亲的勤劳及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再如“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用得好,任劳任怨四个字已经很好地评价了她的勤劳了,但还在这之前加上一个“极”字,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勤劳;又如“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中“任何人”用得好,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好性格……四、课堂小结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回忆夹叙夹议录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拓展阅读1.父亲满口乡音;父亲有自己“爱的语言”;父亲信守承诺;父亲有很多的中国情结。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严肃、冷静、沉默寡言却深爱子女、热爱祖国的父亲形象。

3.与第一段中“在我们的感觉中,母亲的爱像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父亲的爱则像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相照应。

第6课小巷深处(第1课时)二、3.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爱的故事。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三、1.(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的收入收养了“我”。

(2)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

(3)为了“我”,她改变了泼辣的性格。

(4)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

(5)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

(6)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的很平静。

(7)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营养品和生活费,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的回家。

2.时间顺序不是。对母亲的感情变化可分四个阶段:(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3)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4)悔悟,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

原因:很虚荣的在乎外人的看法。情感变化是本文的线索。

四、搬家改脾气送生活费、营养品时间顺序;沉默、回避悔悟、感激第6课小巷深处(第2课时)二、1.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这些句子表现了母亲为了养育“我”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从而可知养母是一个善良宽容、坚韧执着、默默无私奉献的辛勤母亲。三、2.这几段文字,蕴含了母亲对“我”深切的爱,憧憬女儿早日成才,等候与女儿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深切地表现了“我”被养母的爱所感动,为自己的无知而悔恨之情。

3.这里的“回来”语带双关,一方面指自己走近母亲,更是指精神的回归、爱的回归。女儿终于理解了母亲,重新激起了对母亲的热爱。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1.CABD(1)这并不是“我”所看到的景象,这是“我”对往事的回忆,母亲深沉的爱激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这些景象是昔日母女深情的缩影,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形象。(2)“憧憬”“我”在学校里有好的成绩,并有一个好的未来;“等候”女儿能抛弃虚荣心,回到母亲的身边。第7课我的老师(1课时)三、1.身有残疾,又聋又哑又盲。她认识世界只能用触觉和味觉。2.详见教师用书。3.对海伦的爱、耐心的引导启发、教学方法得当。4.感激之情。四、爱是阳光,哺育我们成长;爱是大海,永远不会枯竭;爱是一只船,载着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爱是一把火,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爱是一杯清茶,令人温馨;爱是一件毛衣,可以抵御风寒;爱是一把雨伞,为我们遮风挡雨。五、1.认识具体事物:洋娃娃、水;3.认识抽象事物(爱)成功关键:深沉的爱;科学的教学方法;耐心细致六、1.周围死一般的沉寂。树叶开始骚动,然后整个树都在颤抖。要不是我使劲地抓牢树枝的话,一阵强风早就把我从树上刮下来了。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地摇晃着。渲染了自己的恐惧心理,为下文“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埋下伏笔。2.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

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第1课时)四、2.(1)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主体内容共同组成。(2)克服困难,完成设计;成功研制氢弹(3)详见教师用书六、1.C2.D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第2课时)二、2.环境:研究院开始时“只是一片庄稼地”、科技人员寥寥可数、大戈壁的风刀霜剑、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封锁、没有大型计算机。作用:说明当时从物质条件到技术条件,从自然环境到政治环境都是异常艰苦,对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三、1.过程为序,各有侧重;2.点面结合,概述细写交融;3.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细腻;4.环境烘托,表现人物。六、1.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临死前还和于敏共同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用以表现邓稼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第9课春(第1课时)佩弦浙江绍兴散文家、诗人、语文教育家《背影》、《绿》、《荷塘月色》四、5.六、1.酝酿宛转应和嘹亮烘托2.DBA第9课春(第2课时)(一)2.(1)花多、色艳、味甜;(2)高—低

色-味

虚-实;(3)闹、赶趟儿、像眼睛、像星星;(4)拟人、排比、比喻4.动静、高低、色味、虚实三、1.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2.按照一定的顺序;3.语言优美,巧用修辞;4.做到情景交融。四、本诗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并用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将无色无形的春风写得形神兼备。第9课春(第3课时)二、2.叠用“盼望着”是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地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则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喜春的感情。(1)三个形象化的比喻各自成段,是按照喻体由出生──美丽──健康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强调春天的新生、漂亮、娇美、活力。(2)文章以盼春落笔,中间以绘春续笔,结尾以颂春收笔,这是本文的思路。四、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热爱憧憬五、1.春雨来临

春雨暖融融

春雨的柔情

春雨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轻盈

细微

3.(1)使用第二人称直接对春雨呼告;(2)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引用、排比、反复、呼告等修辞格;(3)大量使用叠词;(4)准确运用动词;(5)运用优美的句式。第10课济南的冬天(第1课时)二、3.(2)响晴响亮温晴澄清空灵水墨画三、3.(1)没有风声(无风)、响晴、温晴北平没有风声伦敦响晴热带温晴对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景物:阳光下的小山、雪后秀美的山景、城外的远山、冬天温暖清澈的水等景物。第一部分:总括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第二部分:细写济南冬天的山景第三部分:写济南冬天的水色。四、温晴宝地;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城外远山、冬天温暖清澈的水。五、1.CB2.CAB3.D第10课济南的冬天(第2课时)二、3.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品味语言、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也可教师先进行个别语段的示范赏析。三、四、1.(1)拟人(2)比喻

(1)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2)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3)D

(4)A(5)B

3.文题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是别处的冬天。而结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因上文具体描绘了冬天里济南山水特有的明丽多彩;此句用“冬天”来修饰济南,就反映出在冬天这个特定季节里,济南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魅力。这也与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遥相呼应,结构显得十分严谨。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第1课时)三、1.文章要写的是江南竹乡人家的生活和江南竹乡的风景。“深处”二字可见竹林之茂盛。“人家”二字则充满了生活气息。

2.四、2.(1)远观:从山麓到山顶全铺着竹,竹海淹没了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风吹过时,竹海涌着起伏有气势的竹浪;竹林密得没有层次,整个大自然彷由竹林构成。

近看:小路两旁竹林高大茂密,把路的上空盖着,不见阳光,像走进竹海的海底隧道;竹林里的大路、小径、竹树都是差不多,路上没有标志,容易迷途;丛丛竹树遮挡山路,林中路尽又有路,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深入竹林中时,觉得像走进竹海里去,而一路上密密的、高大的竹子把上空遮盖着,令人感觉不到猛烈的阳光,就彷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看似一样,如果没有人带着,就会迷途。这时他看到的是竹林的密。

远望——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近看——如在海底隧道里走过;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移步换景五、如用了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的茂密:(1)竹的海洋——从平地到山顶全植着竹子,看不到房子小径和其它景物,像被竹的海洋淹没。(2)竹海暗浪——风吹过处,涌起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浪,像大海波涛。(3)海底隧道——走在竹海里,竹叶密得教人仰头看不见上空,像走过竹海的海底隧道。(4)竹的屏风——有时丛竹挡路,像个屏风。六、七、1.(1)比喻

(2)反问

(3)排比

(4)设问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第2课时)二、2.(1)当作者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时,回过头来发现山麓的竹林上出现了缕缕的轻烟,说明竹林深处有人居住。于是作者便从山坞上再钻入竹海里,越过山涧,走过竹桥,爬过石路,便到达村庄。

竹乡人用竹用得很彻底,竹乡里的房子、家家户户用的器皿和招待客人的食物都和竹有关……富足、

欢乐

、祥和等

作者对当年在竹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那里的勤劳朴实的村民一往情深。本文的主题是描写竹林深处人家的恬静闲适生活,但这人家何来,必须交待清楚,而且“深处”两字极为重要,若不是在竹林深处,便见不出这些人家所过生活的恬静,因此作者需要用很大篇幅描述竹林的深、密和广,一山连一山的都是竹,从平地到山顶都是竹,经过这样的铺垫和衬托,山村人家的闲适生活便有根据了。所以作者用了超过文章一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的茂密,是合理而切合文题的。

茂盛的竹林丰收的喜悦热爱五、1.“波涛汹涌”“涛声”“舟楫”“绿浪”等词语直观表现了“蜀南竹海”若“海”的特点。2.(1)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竹子。(2)竹根们跟头打声招呼,告诉它别忙着开花,是想尽情地享受生命的乐趣,因为竹子一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第12课树林和草原(1课时)三、3.抓住特征、注意顺序、讲究语言、寓情于景四、2.表示时间的语句景物特征黎明时候草、树枝清新、湿润在阳光底下空气、橡树林……红光虽然凉爽,但炎热已经逼近太阳越升越高草、空气、橡树、水泡、丛林四周的一切空气新鲜清爽,景物欢快明亮黄昏来临了晚霞、雾气、树木、丛林、干草垛、星景色变换,空气清新夜幕降临了丛林、月亮、灯火温馨小结:本文以时间为序,有层次的写出各种景物从清晨到夜晚的变化。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作者已经陶醉于夏日草原的美景之中,同时也在传达着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关系是多么美好的理念。五、1.抓住景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2.以时间为顺序,层次清楚,条理井然;3.语言朴实而细腻;4.情景交融。六、1.③⑤①④②2.参考:树叶上一颗颗水珠晶莹欲滴,花尾巴的鹦鹉经不住诱惑,兴奋地在枝桠间跳来跳去,一树的水珠掉在洼地里,叮叮咚咚!第13课《空城计》第1课时二、1.(1)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2)人物、情节、环境。(3)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4)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5)语言、动作思想性格2.(1)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魏、蜀、吴诸葛亮、刘备、张飞、关羽等人物。(2)其《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3)武侯弹琴退仲达3.懿(yì)铺(Pù)抚(fǔ)氅(chǎng)纶(guān)讫(qì)犒(kào)掬(jū)三、1.开端(1段):司马懿兵临城下发展(2段):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高潮(3、4段):司马懿中计结局(5、6段):诸葛亮释计2.课文从三个方面写出了孔明当时危急的情势:一是魏兵来速快,出乎意料:“忽然”;气势盛:“蜂拥而来”,“尘土冲天”,“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二是双方力量极其悬殊:“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三是用众官“尽皆失色”侧面烘托。众官跟随诸葛孔明,也都是身经百战,这时竟然也“尽皆失色”,可见情势确实是万分危急。3.详细地叙写孔明传令的内容,有两个作用:一是具体展示了空城的方法;二是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孔明的过人胆识。4.主要原因:在于诸葛亮知彼知己,他对司马懿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甚至对司马懿见到空城之后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都事先想到了,故此能险中取胜。司马懿虽是魏之名将,并与诸葛亮打过多交交道,了解诸葛亮的性格,但他对诸葛亮的了解不够全面,加上他刚愎自用,导致他中计失败。五、1.(1)分派(2)于是(3)莫不是(4)惊惧的样子2.(1)能不被司马懿擒获吗?(2)如果有不遵守规定,随便进出,及大声说话的,杀了他!3.(1)神态描写(2)动作描写(3)心理描写(4)语言描写(5)语言、动作、神态描写4.B第13课《空城计》第2课时二、1.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2.(1)关羽(2张飞、赵子龙(3)诸葛亮(4)周瑜(5)关羽(6)刘备3.略。.三、1.诸葛亮: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司马懿:多疑自负、老谋深算、刚愎自用。2.第二次笑是“抚掌而笑”,侥幸、如释负重、胜利的笑;想:司马懿果然中吾计矣。第三次笑是“拍手大笑”,嘲笑、成功自豪的笑;想:我以一座空城就吓退司马懿,还要让他吃个败仗,司马懿你真是太傻了也。3.“空城计”是诸葛亮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基础下,在对对方了解的基础下实施的一着“险棋”,它在成功在于出“奇”不意,体现了诸葛亮谨慎外胆大的一面,也体现了司马懿“多疑”的一面。4.启示:发现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的劣势。诸葛亮:优势:扬长避短,以智取胜(智取有利)劣势:兵少、将寡、城小(知己知彼)司马懿:优势:兵多、将广、以力取胜(力战有利)劣势:犹豫不决、贻误战机(知己不知彼)(2)发挥自己的优势,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3)扬长避短,实现目标。四、1.正面衬托衬托足智多谋2.分析人物形象如果能够不仅从某一具体情节,还从整部书上去把握,这样会更全面和客观。五、人有诗曰:“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1.智慧忠义2.为下文表现关云长作好了铺垫,如果关云长不放曹操,曹操必束被缚;同时也反衬出周瑜、诸葛亮的足智多谋。3.程昱最了解关云长。从他所说的话及关云长的心理活动、释曹行为可以看出来。4.见了曹操称“丞相”而不辱骂;(2)想起了曹操许多恩义以及后来过五关斩六将之事,动了放曹之心;(3)多次描写他“不忍”的心理活动;(4)见了张辽动“故旧之情”。5.示例一:做得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曹操对关云长不仅有不杀之恩,而且给了他极高的礼遇,如果关云长真的杀了曹操就是恩将仇报,不仁不义。示例二:做得不对。关云长为了报答曹操的恩惠,置军令而不顾,置整个蜀汉政权的利益不顾,是取小义而舍大义的行为。第14课《美猴王》第1课时二、3.吴承恩明代神话小说100(B)——(C)——(A)三、1.开端:(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发展:(第2、3自然段)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高潮、结局:(第4自然段)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2.略3.我也举例:美猴王的形象:智慧灵巧、本领高强、勇敢无畏、深孚众望的“美猴王”形象。五、1.(1)于是,就;(2)全,都;(3)尽;(4)原来;(5)径直;(6)家计、家产。2.(1)①福地洞天;②天造地设;③喜不自胜

(2)语言描写,表现了石猴向往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并能与大家分享的优良品质。(3)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4)“即”是立即的意思,表现了众猴被石猴的勇武和机敏所折服,也表现了石猴的深孚众望。(5)略第14课《美猴王》第2课时二、1.C2.“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罗刹(即铁扇公主)的丈夫牛魔王曾经与孙悟空结拜为兄弟,所以孙悟空称她为“嫂嫂”;她的儿子是圣婴大王红孩儿,曾与孙悟空几次交战,后来被观音菩萨收服,收为善财童子但铁扇公主并不知道,以为孙悟空所害,所以称为“夺子之仇”。3.略三、1.美在行动活泼——食草本,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美在行动勇敢——三次“瞑目蹲身”跳进跳出,动作敏捷,胆量超群。美在语言形象——“我进去,我进去!”“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重复的语言,猴性尽显,急躁好胜的神态如在眼前。示例1:山间生活。一系列的动作都是他猴性十足的表现。(例子略).示例2:自荐探泉中的语言,已带有“人”的特点。示例3:发现水帘洞,通过对石猴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见识超群,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1)想象(2)情节(3)优美生动、流利明快、富于表现力。五、1.孙大圣闯龙宫,强借定海神针做兵器;闹冥府,勾销了生死簿中猴属名字;偷桃、偷肴、偷酒、盗仙丹,搅乱瑶池蟠桃会;逃出八卦炉,大闹天宫,天兵天将拿他没办法。(答出其他情节酌情给分)2.参考示例一:尽管孙大圣没能跳出如来佛的手心,但是孙大圣却在如来佛的手指间撒了一泡猴尿,留下一股臊气。我认为,小说给佛祖开了个大玩笑,渲染了孙大圣对主宰天地万物的如来佛的轻慢,孙大圣的桀骜不驯正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意识。考示例二:孙大圣虽然本领高强,但是最终还是受制于如来佛。我认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实生活中人们确实有很多难以摆脱的困境,本领再大的人也难以幸免。这故事其实正是当时人们对某些社会现实无可奈何的反映。(可以有不同看法,但必须言之成理)第15课《心声》第1课时二、1.捻niǎn噗pū蜷quán簪zān眯缝mīfèng琅láng嘟囔(dūnɑng噎yē恍惚huǎnghū泣qì棱léng窸xī窣sū2.(1)B(2)B(3)A(4)B3.略三、1.略2.开端:想要朗读课文遭到拒绝发展:真情体验朗读课文(1)树林里(2)教室里高潮结局:勇敢举手朗读课文3.凡卡的故事唤起了他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公开课上其它人不敢举手,只有李京京举起了手,程老师无奈叫了他读。他读好课文,他读得声情并茂,大家并感动了。4.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睦,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的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即渴望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形象: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愿望的少年。5.赵小桢虽然声音又脆又甜,但她没有朗读课文的激情和愿望,在公开课上,“光那阵势就把人吓傻啦”,她更是害怕读不好而影响“全校的荣誉”,心情更加紧张,吓得连举手的勇气都没有了。而李京京却有着朗读课文的激情和勇气,特别是课文中小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着相似经历和同样不幸命运的他的深深的共鸣,他能够读出小凡卡的心声,所以他读得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其他听众。四、主题:本文通过描写李京京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塑造了李京京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愿望的少年形象,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丧气,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着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五、1.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高潮。(1)“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和“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2)沉郁、倔强、认真、善良自强、满怀真诚的孩子。

(1)满意高兴--慌乱紧张--感动懊悔;(2)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虚伪。(3)心声: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表看法,最好扣住“诚实”、“尊重”、“理解”等话题。

4.原因:“心理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道理:不要轻易放弃努力,也许多试一次,机会就会降临。第15课《心声》第2课时二、1.人物;环境;情节;李京京;心理;神态;动作。2.(1)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2)语言描写。(3)心理描写。3.作用:标明行文中省略了的话;也标明说话的语气不连贯。三、1.提示:(2)回家路上,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课文,并深情回忆:忍不住……他选了一段,轻轻地念出声来他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起来公开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3)第二天放学后,听赵小桢练习朗读时:①当赵小桢将穷孩子凡卡读成娇滴滴的小姑娘时: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出来。②当赵小桢惊讶地质问并和其他同学一起奚落他时:京京有点儿发窘。……他嘟嘟囔囔地说……京京红着脸,固执地嘟囔着……他委委屈屈地离开教室……(4)公开课上,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时: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2.直接心理描写:课前非常想读课文的愿望、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课上想读又不敢举手的矛盾、真情投入而读过了头的懊悔等。间接的心理描写:渴望老师让他读书而眼巴巴地望着老师的神态,结结巴巴的话语,课上“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希望得到朗读机会的动作等。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路历程,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3.言之成理即可。明确:程老师“认真、好强、自信”,工作负责,在公开课上采取急功近利的办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小说客观上反映出的公开课只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作风是应当摒弃的。4.作者想借主人公的心声,呼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和感情的心声。五、1.童年爱闻汽油味而趴在摩托车排气管后导致自己变成“小丑”的经历。追“屁”2.我小时候笨事也做得不少,现在想起来还会忍不住发笑。3.这几个动词传神地写出了自己偷偷追“屁”的经历,写出童年的幼稚好笑,也写出自己对喜欢的事十分着迷。第16课《勇气》1课时二、1.狄更斯3.拘谨jūjĭn颀qí长熹xī微咽yè孔武kŏngwŭ着zhuó寥liáo4.开端:空投出现意外,美国伞兵试着去敲一家法国农户的门;发展:法国农妇和农夫救了他,结果被发现,农夫被德国兵当场击毙。高潮:美国伞兵出逃被围捕,智慧和勇气使他再次奔回农妇家,而勇敢的农妇再次隐藏了他;结局:躲了三天而安全脱险,两种勇气战胜了愚蠢的敌人,诺曼底解放,美伞兵重返部队美国伞兵。5.点拨:这篇小说在叙述故事,通篇采用第一人称,听他讲述自己的经历。文章的文体部分则采用第三人称方式叙述。结尾又转回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好处:使小说有一种纪实风格,显得真实。这样写还另有深意,就是追求一种质朴无华、冷静与深沉的风格。三、1.美国伞兵第一次到法国妇女家避难时,就使得妇女的丈夫遭受德国兵的枪杀。当美国伞兵第二次逃跑在紧急关头重新回到法国妇女的家里,确实出人意料,非常人所能想象。法国妇女重新见到美国伞兵时,“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立即毫不犹豫地答应把美国伞兵再次藏起来,也是出人意料的。作者这样写是为了更加突出主题,更加突出法国妇女的为正义战争而不怕牺牲的精神,同时也突出了美国伞兵的机智勇敢,使得“勇气”这个题目含义变得更加深刻。2.描写第一次第二次神态她长得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眼光却善良而镇定满脸苍白,眼睛模糊语言“哦,当然啦”“哦,当然啦,快!”动作说着便把他带进屋里毫不迟疑得把他送回碗橱里美国伞兵和法国夫妇都很有勇气。美国伞兵的勇气:着陆失误,大胆求援(勇敢)、不幸被捕,越窗逃生(机敏)、身陷绝境,再返农家(智慧)——胆识之勇。法国妇女的丈夫有勇气:当妻子接纳了美国伞兵后,他没有犹豫,“迅速地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傍边的一个大碗柜离”没有丝毫的考虑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灾难。法国妇女的勇气:不怕牺牲的救人之勇,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信仰的勇气和力量。4.法国妇女在战争中牺牲了丈夫,但她有不怕强敌、不怕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与每一位战士同在,是取得幸福的保证,所以将军说她是幸福的女人。这是一种高尚的幸福观。四、(1)主题方面:凶残和暴力吓不倒人民,非正义的战争终究会失败。(2)技巧方面:“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情节设计;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叙述。五、1.1944年圣诞夜,一个德国女人接待了战场上的对手美国和德国士兵,并使他们友好相处。2.1944年12月24日夜;德国西南边境亚尔丁森林。3.女主人唤醒了人性中善良的温情的一面。4.因为故事所表现出的善良温情的人性是信任的重要内容。第17课犟龟(第1课时)四、3.(1)目标:参加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困难:路途遥远,时间紧迫;爬行缓慢;方向反了;婚礼取消;遭受嘲笑;狮王去世。克服困难:坚持自己的决定,不随意改变;当别人指出它的错误的时候,它虚心听从。赶上了。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小乌龟虽然没有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但它却见识了有史以来最热闹盛大的场面,它是成功的。其它动物,如:蜘蛛,它腿多、灵巧却不自信;蜗牛:迷迷糊糊动作又慢;壁虎:爱打瞌睡,懒惰。小乌龟拿定主意就永不放弃,它明知路途遥远,时间紧迫,而自己的爬行速度又非常慢,但它也相信自己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参加了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五、认准目标,坚持到底,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还要能听取正确的意见。乌龟回答答:六、乌龟回答答:七、1.兴高采烈闷闷不乐2.略第17课犟龟(第2课时)三、1.回答合乎情理即可。2.文章开头作者描写小乌龟的心理“为什么我不去参加这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呢?”就避开了“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上看,是要褒扬一种不畏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具备了这种精神,就一定会劳有所获。小乌龟最终看到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的、最盛大的婚礼,所以觉得自己是幸福的。3.小乌龟锻炼了意志,增长了见识,交了朋友,证明了“我能”……成功不在于一定达到预定目标,只要在追求的过程中,能有收获,能证明自我,能使自己成长,就是成功。六、1.乌龟的自信是它有坚定的信念,有慢但稳的步伐,是实在的;兔子的自信是狂妄的,实际上是一种自负。

2.目标明确,坚持不懈。3.《乌龟和兔子》的主旨是:谦虚务实使人进步,“狂妄骄傲使人落后”;《犟龟》的主题是:一个人只有认准了目标并且坚持到底,用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才能获得成功。

第18课小溪流的歌(第1课时)三、3.不断向前奔流,小河,大江,海洋四、1.小溪流(快活)小河(旺盛,精神饱满,欢呼,兴致勃勃,高高兴兴)大江(强壮)大海(巨大,猛烈,柔和)2.成长阶段歌声特点力量表现劝阻者小溪流哼哼唱唱,用清亮的嗓子歌唱。推着小树枝打转,冲过石块的阻拦。枯树桩枯黄的草小

河沙声地歌唱推送着木排,托起沉重的木船。乌鸦大

江低声吟唱,用洪亮而低沉的声音唱。掀起汹涌的波涛,举起庞大的轮船。泥沙大

海强烈地向着四方歌唱。他不断地涌起来,向上,向前,向着四面八方。沉船小河大江大海;不断壮大1.(五颜六色)的卵石(巨大)的石块(茫茫)的海洋(枯黄)的小草(清亮)的嗓子(清脆)的回声D不分日夜地向前奔流的小溪;不分早晚向前奔流的小河;不分时刻地向前奔流的大江;永不停止运动的海洋第18课小溪流的歌(第2课时)二、1.(1)善良、纯真叫人忘记疲劳和忧愁;转动村庄的水磨;帮助轮船航行;推动发电机……依然不知疲倦地执著地奔流成长为小河时:精力旺盛,兴致勃勃,自信乐观,不怕阻力;成长为大江时:沉着,自信乐观,不怕阻力;成长为海洋时:欢乐,猛烈而柔和,充满热情;始终不变的:快乐自信、不怕阻力、不知疲倦、执著一首永远前进,不怕一切阻力,在前进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歌。三、1.我们的人生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前进的,我们也应该以小溪流坚定执著的精神,勇往直前,在前进中不断壮大自己。四、五、1.寓言,白云,自我陶醉2.D3.C第19课基因畅想(1课时)二、1.(1)漆孝诗、美国心外科专家、《光明日报》三、2.(1)a.心外科医师可以很简便地为心脏病人做换心手术;b.医学专家可以预先为病人准备好最合适的基因心脏;c.一些心脏病的治疗方法将大大延长人类的寿命。(2)必要性:需要心脏移植的人很多而心脏来源却很少不足:某些猪病毒会因移植而传染给人类(3)这些想象,具有一定的现实依据,这个依据就是第5段所叙述的人体器官移植发展的历史。(4)科学家成功地将人心脏的基因转录到猪身上,制成了猪身人心。没有,人体有免疫排斥。四、详见教师用书。第20课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第1课时)二、3.(1)不会太长,不会长毛;男尾比女尾粗壮些,女尾会更柔美;尾巴外裹着一层薄薄的皮;尾巴都会露在外面。用首饰装点,用各色丝线打扮,涂上各种颜色装扮,用很讲究的外罩罩住。传情达意的作用;保健的作用;带来操作之便。愿世界上人人都有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想象人类尾巴的样子——有尾巴的基础上,根据人类身体发肤的特征及男人女人体态差异进行的。尾巴的生理功能、工作之便——从尾巴与人类参加社会活动的联系想象出来的。化妆品商店有尾巴专柜、医院有专门门诊——从与人体相关的社会服务项目诱导出来的想象。五、六、1.《素质小丛书》,坎斯·彼勒,美BA3.B4.A第20课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第2课时)三、例:(1)人类有尾巴不美丽,甚至是丑;(2)露着尾巴是把个人隐私暴露出来;(3)有了尾巴坐车不方便;(4)会给别人带来骚扰(5)穿衣服和穿裤子时会很不方便。六、1.不会一样。月球上的水在形态上是固态物质,在硬度上,它坚如磐石。有。如:“地球周围的空气,在-200℃时,会变成浅蓝色的液体。”点拨:举的例子可以不同,只要能体现前后照应即可。3.假如月球上有水,将是坚硬的固态;假如月球有水,将是极难开采的。第21课《〈论语〉六则》第1课时二、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儒家《孟子》《大学》《中庸》2.丘仲尼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千古圣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72三、2.(二)重点字词朋:同门师兄弟知:了解而:表转斩;却、但、然而。愠:(yùn)怨恨。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三)重点字词而:连词。表转折,却、但。罔: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殆:在学业上陷入困境。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3.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思想修养: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略四、(1)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2)一词多义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理解,领会)(3)古今异义可以古义:可以凭借;(4)词类活用故:形容词作名词,指“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知识”。五、1.C2.(1)温习旧知识而从中得到新知识,可以做老师了。(2)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无所得。3.(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不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21课《〈论语〉六则》第2课时二、略(见教参课后练习题)三、2.(五)重点字词三人:虚数,几个人。其:代词:他们的。善者:优点,好的方面。焉:语气助词。可不译。从:采纳,听从。之:代词,它,指好的方面(“善者”)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身上)不好的东西(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加以改正。(六)重点字词有:读“又”,零头数。立:成就。志:立志。顺:能听不同的意见。于:在逾:超出。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3.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①学而时习之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习效果:①三十而立;②四十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思想修养: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示例: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5.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四、(1)一词多义而顺承连词,并且②转折连词,却)(2)古今异义三十而立古义:成就;今义:站。(3)词类活用乐,意动用法,以……为乐五、1.A.④B.②C.④D.②E.②F.④H.④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1)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是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2)B(3)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第22课《世说新语•期行》第1课时二、1.古代笔记德行言语方正清高放诞“一部名士底教科书”刘义庆2.(1)期:(qī),约定。(2)过:超过。(3)舍:(Shě),放弃。(4)去:离开。(5)尊君在不:(fǒu),“否”表示“不”(6)委:丢下、抛弃。(7)引:拉。(8)顾:回头看。三、2.略3.(1)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2)言而无信有礼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知错勇改(3)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4)认为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认为并非无礼的理由: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5)诚信是立世之本!四、1.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具体描写。2.(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在句末有询问。)(2)一词多义A①舍:放弃②舍:牺牲B①去:离开②去:过去的C①信:诚实,守信②信:随意、随便3.古今异义(1)期行(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期望。)(2)去后乃至(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3)元方入门不顾(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4.特殊句式判断句: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则”“是”连用,表判断。)五、1.B[例句中“不”通“否”;A.“女”通“汝”;C.“见”通“现”;D.“说”通“悦”]2.(1)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2)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3.狄更斯:“那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作家狄更斯,我的职业是专门虚构故事。”第22课《世说新语•乘船》第2课时二、1.敬辞:(1)(5)(6)(8)(9)谦辞:(2)(3)(4)(7)(10)2.(1)辄:当即。(2)难:意动用法,觉得为难。(3)舍:扔掉,抛弃。(4)携:带。(5)邪:“吗”,表示疑问。(6)遂:于是,就。(7)拯:救助。3.(1)船很宽敞,为什么不同意呢?(2)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三、2.略3.(1)“幸尚宽”、“贼追至”。(2)“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3)王朗做事只顾眼前;华歆做事考虑周密,守信用。华歆优王朗劣。(4)做人要守信用。四、1.通假字“邪”通“耶”,相当于“吗”,表示疑问。2.一词多义以(与“所”连用……的原因)(介词,根据)3.古今异义宁可(古义:能因为;今义:能愿动词。)4.特殊句式倒装句:何为不可(疑问句宾语“何”前置)省略句:朗曰:“幸尚宽。”(省略主语“船上”)五、1.(1)俱:一起(2)所以:的原因(3)纳:接受2.(1)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2)起先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国为考虑到了这种情况。3.(1)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者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2)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3)示例:赞同。品行不端的朋友不可变。(也可不赞成,言之成理即可。)(4)人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刻苦学习,排除一切杂念,才能有所成就。第23课《伤仲永》第1课时二、1.(1)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曾巩。(2)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政治家文学家文2.(1)扳(pān)谒(yè)邑(yì)称(chèn)泯(mǐn)(2)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③传/一乡秀才/观之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异(对……感到奇怪)书诗(写)就(完成)或(有的人)从(跟随)称(相当、符合)文理(文采和道理)略四、1.一词多义(1)自(自己,代词)自(从,介词)。(2)然(这样,指示代词)泯(……的样子)(3)于(到,介词)(在,介词)(4)闻(动词,听说)(名词,名声)(5)其(代词,他的)(代词,代“或以钱币乞之”一事。)2.古今异义(1)稍稍古义:纷纷;今义:稍微(2)是古义:这;今义:常用作表判断的动词(3)先人古义:指死去的父亲;今义:祖先(4)众人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许多人(6)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人;今义:或许,或者3.词类活用(1)异(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2)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3)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4)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五、1.①(代词,指代书具)②(代词,指代仲永)③(代词,指代仲永的那些事)④(结构助词,相当于“的”)2.①(指代词)②(指代他的)③(指代诗)④(指代他的)⑤(指代他的)3.(1)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2)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作为内容。(3)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4)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5)(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第23课《伤仲永》第2课时二、1.“伤”悲伤,文中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伤仲永”就是为仲永这个人感到惋惜。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的哀伤、惋惜之情。2.(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不泯然众人矣”。(2)“不使学”。(3)“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三、1.(1)童年时期表现——“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父异焉”、“邑人奇之”(概括:才思敏捷,天资非凡)少年时期表现——不能称前时之闻。”(概括:才能衰退,大不如前)“青年时期表现——“泯然众人矣。”(概括:才思平庸,与众无异)(2)原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做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结果: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用自己的话回答原因)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使他没有受到良好的后天教育。2.主题: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3.启迪:(2)对学生:无论自己的天资怎样都不能放松学习,因为后天的教育是成才的关键。(3)对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严格要求,尤其对天赋高的学生更不能放松。(4)对社会:社会既要给有天赋的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要给天资一般的学生以教育的机会,不能偏袒,不能歧视,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4.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详写第一阶段,一方面意在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四、参考(1)主题: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2)写作特点:正反例子对比;叙议结合。五、1.C2.C3.C4.D5.(1)(诫子:告诫)(行:品德,操守)(险躁:暴躁)(穷庐:破房子)(2)依靠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依靠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3)相通之处:要靠后天努力不懈,否则难以成才。根据(或理由):课文中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本文中提到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的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第24课《木兰诗》第1课时二、1.管理音乐民间的诗歌《木兰辞》南北朝叙事《孔雀东南飞》2.杼zhù鞯jiān可kè柝tuò戎róng燕yānbìn鬓pèi辔shuò朔cí雌zǐ姊3.(1)对着(2)军中的文告(3)早晨(4)军机,军事,这里指战争(5)穿(6)哪里,怎么分辨三、2.略3.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4.略渲染了紧张、荒凉的气氛。表现了木兰的坚强、聪慧、英勇善战。四、1.通假字(1)“著”通“着”,穿。(2)“帖”通“贴”。(3)“火”通“伙”。一词多义(1)(名词,集市);(动词,买)。(2)(名词,文告);(通“贴”,粘)。(3)(动词,看见);(动词,拜见)。古今异义(1)(强古义:有余;今义:强健、有力。)(2)(十二古义:虚指,指多数;今义:确指。)(3)(爷古义:父亲;今义:爷爷。)(4)(但古义:只,副词;今义:常作转折连词。)词类活动(1)(名词作动词,买)(2)策勋十二转(名词作动词,记下)五、1.(1)只(2)关塞和山脉。(3)北方来的寒气。(4)记功。(5)互相搀扶。(6)询问想要什么。2.(1)奔驰万里赶赴战场,飞过一个个关口、一座座山峰。(2)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3)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分辨出哪只是雄、哪只是雌呢?3.(1)宋南北朝代父从军英勇善战、勤劳能干、不慕名利(2)东……西……南……北……(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4)朔气传军柝,寒光照铁衣。(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第24课《木兰诗》第2课时二、2.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举例略。三、1.(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夸张,描写木兰的雄姿:她身着戎装,跨着战马,随军出征,穿过一道道关,飞越一座座山,千里迢迢向前线进发。)(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对偶,描写边塞军营荒寂寒的夜景。)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对偶,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2.(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积极备战)(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深明大义)(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英勇善战)(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赫赫战功)3.提示:可围绕“责任”来说,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四、1.不慕名利深明大义;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五、1.(1)天子给木兰记了很多次功,赏赐她很多的财物。(2)跋涉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越道道关隘和座座山峰。2.C3.B4.(1)D(2)①木兰是古时候一个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