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习目标导航]课标解读1.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从“唯物史观”角度相识变法运动的必定性。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从“家国情怀”角度相识诸侯纷争对民族融合和统一的作用。3.搜集有关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和庄子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相识百家争鸣的内容,从“历史说明”角度探究百家争鸣的意义。时空坐标学问点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1)“春秋五霸”①背景: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力图号召和限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②概况: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2)“战国七雄”①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驾驭了实权。②概况:韩、赵、魏三家大夫分晋,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齐国姜姓国君。经过长期纷争,最终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③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被秦国吞并。2.华夏认同(1)形成①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亲密联系中,相邻戎狄蛮夷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②战国之后:戎狄蛮夷渐渐融入华夏族。(2)意义:华夏族汲取了大量簇新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学问点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农业①农业技术:铁制农具起先运用,牛耕也得到推广②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工商业①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②货币流通广泛③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2.变法运动(1)概况①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斗争日益猛烈。②目的:实现富国强兵。③影响: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2)商鞅变法时间起先于公元前356年内容①重农抑商,嘉奖耕织②嘉奖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④“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⑤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相互纠察告发⑥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影响①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学问点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1)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背景:礼崩乐坏、社会动荡。(3)核心: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4)主见核心观念“仁”,意为关爱他人政治方面①顺应民心,疼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②复原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更应当有所改良教化方面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化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典籍整理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孔子的思想言论记载于《论语》中2.老子(1)地位: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见世界观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冲突;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观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学问点四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2)阶级关系:阶级关系出现新变更,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起先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3)社会风气: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须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2.内涵: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旺盛局面。3.思想派别代表主见或特点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见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见“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见法家韩非主见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限制臣民,体现了中心集权的政治思想4.意义(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更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非常深远。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早期民族观念中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具有一样性。血缘是夷狄认同华夏的重要依据之一;较之于血缘,文化的意义更为重要。而在文化和血缘背后,政治因素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它能够影响夷狄对血缘和文化的相识,进而影响夷狄认同华夏的观念。漫画通常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具好玩味性和形象性,耐人寻味。解读上图漫画,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有效信息?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力衰微,地方诸侯势力壮大,形成列国纷争局面。春秋时期的铁锸和穿有鼻环的牛尊战国时期的铁口犁提取材料信息,并据此说明“铁锸”和“铁口犁”反映的现象。提示:干脆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运用,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手工业的冶铁和铸造技术。笔记: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带着部分学生周游列国,但均遭冷遇,终其一生也未得到重用,你认为这是什么缘由?提示:主要缘由在于当时列国纷争,孔子所推崇的儒家学说不符合争霸斗争的须要。对“无为而治”的理解“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笔记:百家争鸣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分前者的范围较窄,主见“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后者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后者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富国强兵——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情境探究···································································1.获得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经济缘由材料在这些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接着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旧限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旧贵族的对立,必定导致政治上的一场更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亦可称法治运动。——赵矢元、冯兴盛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提取材料信息,说明战国时期变法风潮出现的缘由。提示:生产力的发展是战国时期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缘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更,新兴地主阶级壮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建立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新制度,变法是满意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有效途径。2.论证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权力下移,政治重心由周天子渐渐转移到公室、卿大夫集团。以统治阶级“内争”为特色的社会秩序的急剧变动,最终造成了社会结构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极化。——摘编自王家范《高校中国史》指出材料中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证。提示:观点:王室衰微,政治权力重心下移。论证: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驾驭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素养形成···································································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定性经济方面铁器和牛耕的运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记的土地国有制度渐渐被破坏阶级关系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政治方向日益激烈的兼并形势,对各国生存及国家实力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统一天下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思想方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在春秋战国时期,活跃着很多优秀的社会变革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才智变法图强,不仅强大了一个国家,更是引领了一个时代。尤其是商鞅变法,使秦国快速变更了贫弱落后的面貌,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从而为秦始皇吞并六国、开创帝业奠定了基础。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情境探究···································································1.获得信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缘由材料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著《中华文明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缘由。提示:缘由:社会大变革;政治社会环境自由宽松;私学发展,讲学盛行。2.论证观点百家争鸣——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著名遐迩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说明是战国时期学术界相互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说明,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好像并不恰当。应当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结合材料和所学学问,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要求:提炼材料中的某一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新的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提示:示例一: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相互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理由: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辩争,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见,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示例二:观点: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理由: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基础。诸子百家的思想深受先代文化的影响,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素养形成···································································相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犁牛耕的运用,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快速发展。(2)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更,新兴的士阶层地位上升,颇受重用。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主见,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3)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起先接受教化;同时也为学术旺盛供应了舆论阵地。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见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在动荡年头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3)道家主见“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养精蓄锐,以复原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大动荡后,与民休息,复原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1.(2024·滨州高一检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汲取了大量簇新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白()A.华夏认同观念增加 B.分封制的崩溃C.血缘政治得到加强 D.中心集权加强A[从材料中的“戎狄蛮夷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分布更广泛”可以看出,华夏文明对周边部族的吸引力增加,周边部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感也在增加,故A项正确;分封制的崩溃、中心集权加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血缘政治得到加强与战国时期的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2.《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这说明,战国时期()A.五谷起先种植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运用C.土地私有出现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D[依据题干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夫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材料中“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相符,故选D项。]3.(2024·北京石景山区高一检测)商鞅变法内容中,干脆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是()A.重农抑商 B.嘉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