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高频非选择题50题)(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4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高频非选择题50题)(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4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高频非选择题50题)(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4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高频非选择题50题)(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4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高频非选择题50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精选高频考题50题·非选择题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大气是由干洁空气、固体杂质和水汽等组成的混合物,人类活动会影响大气的组成成分。臭氧层是指大气层臭氧浓度最高的区域。研究表明,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每减少1%,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就增加2%。材料二下图为“大气中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变化图”。(1)请列举出2项影响大气中固体杂质组分的人类活动。(2)指出臭氧层在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位置及其作用。(3)说出臭氧层所在的大气分层的气温特点并简析主要原因。【答案】(1)汽车尾气排放、工厂废弃排放、燃烧秸秆等(2)臭氧层主要位于平流层;臭氧能强烈吸收紫外线,臭氧层能保护地球上得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3)上部热下部冷(或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臭氧层主要位于平流层中部;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臭氧层以上太阳紫外线强烈,增温效果明显。【详解】(1)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如汽车尾气排放、工厂废弃排放、燃烧秸秆等。(2)臭氧集中分布在22~27千米范围内,形成臭氧层,主要位于平流层。它可以吸收大量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能保护地球上得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3)臭氧层所在的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的范围为从对流层顶部至50~55km高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原因是臭氧层集中分布在22~27千米范围内,主要位于平流层中部;臭氧可以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臭氧层以上太阳紫外线强烈,增温效果明显,因此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南美洲智利阿塔卡玛沙漠是世界上最干旱的沙漠,年降水量在50mm以下,部分地区甚至数十年没有任何降雨。受秘鲁寒流影响,海岸地区多雾。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当地渔民在雾中用塑料网状装置收集雾水,每天清晨,可以在网下发现汇集的清水。下图示意阿塔卡玛沙漠的位置和搜集露水的装置。(1)说出影响阿塔卡玛沙漠形成的主要因素。(2)分析该地多雾却不易形成降水的原因。(3)分析说明材料“捕雾取水”的地理原因。【答案】(1)阿塔卡马沙漠及其周围地区纬度较低,年均温较高,蒸发量大;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或离岸风(东南信风)的作用,降水少;处于秘鲁寒流沿岸,寒流的减温减湿作用加重该地区的干旱。(2)西临太平洋,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大;寒流经过水温低,近海面气温低,对流运动弱,降水少;寒流流经,使得近海面气温降低,水汽容易凝结形成大雾。(3)所在地区沿海水域有秘鲁寒流流经,海水温度比周围气温低,近海岸洋面多形成云雾。塑料网竖立在海边上,浓密的水雾附着在细密的网眼上凝结成水珠,在重力作用下,水珠流到下方的容器内,处理后即可成为村民生活、生产用水。【详解】(1)本题涉及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下垫面、人类活动等。该地在南回归线附近,纬度低,温度高,蒸发量大降水少;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阿塔卡玛沙漠在副热带高气压带附近,下沉气流,降水少;地处东南信风带,受安第斯山脉南北走向影响,该地位于背风坡,降水少;附近有秘鲁寒流,降温减湿加重该地的干旱。(2)本题考查雾的形成条件(原因)。作答方向“常形成浓雾却无法形成降水的原因”。雾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水汽降温凝结,但是空气中的水汽未达到饱和,无法降落。结合到阿卡塔玛沙漠西部沿海地区周边的地理事物——西临太平洋、东部有安第斯山,沿岸有秘鲁寒流,纬度处于回归线附近(20-30°S),受东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由阿卡塔玛沙漠西部沿海地区周边的地理事物联系到该地形成浓雾但无降水的原因,该区属于低纬度地区,沿海太平洋蒸发水汽,受秘鲁寒流影响遇冷凝结,多浓雾;沿岸冷湿空气遇到从安第斯山脉翻越下来的暖干气流,形成稳定的逆温,阻止下层冷湿气流的上升;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水汽难以上升;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一侧,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3)该地区沿海水域有秘鲁寒流流经,海水温度比周围气温低,近海岸洋面多形成云雾。沿海地区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大量云雾沿山坡爬升,塑料网竖立在山头上,云雾被抬升,气温降低,来自太平洋的浓密的云雾附着在细密的网眼上,云雾凝结成水珠,在重力作用下,水珠沿细塑料管流到山下的容器内,处理后即可成为村民生活、生产用水。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平流雾。某年3月19日,江苏省长江以北区域出现了一次较强的平流雾过程。0时起,长江北岸开始起雾,雾区范围逐渐扩大。下图为不同时刻的雾区北界示意图。(1)分析江苏省平流雾多发生在春季的原因。(2)说明此次平流雾形成期间,江苏省长江北岸地区的天气特征。(3)推测江苏省长江北岸此次平流雾在11时大部分消散的原因。【答案】(1)春季温度不稳定,夜间近地面容易出现降温;海洋暖湿气流活动开始增强,带来大量水汽。(2)晴朗;气温较低;东南风为主(3)太阳辐射增强,地面增温快;风向改变,水汽来源中断。【详解】(1)据材料“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平流雾”可知平流雾形成首先需要近地面冷却,其次需要充足的水汽供应;而春季温度通常不稳定,容易出现倒春寒天气,夜间近地面容易出现降温;春季开始海洋上的高压逐渐增强,海洋暖湿气流活动开始增强,带来大量水汽。(2)晴朗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降温快;根据平流雾的形成条件可知此时气温较低,水汽遇能凝结成雾;东南风带来源源不断水汽,是形成的物质基础。(3)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地形成平流雾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一旦风向改变或减弱,水汽来源中断,平流雾会逐渐消失;白天11时,太阳辐射增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气温升高,水汽无法遇冷凝结,雾逐渐消散。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冷巷一般指传统聚落中具有较好的遮阳、通风、降温等作用的窄巷,从而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碳排放。新疆喀什老城区的冷巷除具有传统的功能外,同时又有适应区域环境的独特设计。左图为高墙窄巷的景观图,右图为高墙窄巷的组织结构图。(1)冷巷多为高墙窄巷,分析其在夏天的降温原理。(2)据右图分析巷道的布局特点。(3)分析上述巷道布局,如何兼顾“通风与防风沙”?【答案】(1)高墙窄巷可遮阳,削弱太阳辐射,降低温度;形成逆温结构,抑制街巷上部热空气与下部冷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作用;墙体隔热效果好,减缓热传导的速度。(2)巷道狭窄曲折,路网结构错综复杂;主巷道多与主导风向平行,呈西北一东南走向;次巷道多与主巷道近似垂直,形成“丁”字路口。(3)主巷道与主导风一致,有利于巷道内通风,空气流动;巷道曲折,路网复杂,有利于适当降低风速,减少风沙;次巷道近似垂直于主巷道,有利于从主巷道“借风又避沙”。【详解】(1)遮阳:高墙可以阻挡大部分直射阳光,减少阳光直接照射到巷内地面和墙壁,降低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积聚。逆温结构:窄巷的特殊结构使热空气在上部,冷空气在下部,这种逆温减少了上下空气的混合和热传递,起到一定的绝热作用。墙体隔热:厚实的墙体本身热传导性能较差,能阻止外部热量快速传入巷内。(2)复杂曲折:这种布局增加了空气流动的阻力和复杂性,同时也增加了巷道的表面积,有利于散热。主巷道走向:与主导风向平行的西北一东南走向能最大程度利用主导风向来促进通风。次巷道与主巷道关系:次巷道与主巷道近似垂直,形成众多的“丁”字路口,丰富了巷道的结构。(3)通风:主巷道顺着主导风向,有利于风顺畅地进入并在巷道内流动,实现良好的通风效果,促进空气交换,带走热量。防风沙:巷道的曲折以及复杂的路网可以使风在流动过程中速度适当降低,减少风沙的携带能力;次巷道与主巷道垂直,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风沙直接进入次巷道,起到“借风又避沙”的效果,即利用主巷道的风又避免了过多风沙直接进入较窄的次巷道。这种布局巧妙地结合了当地气候特点,实现了在通风降温的同时有效抵御风沙。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云海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并且云顶高度低于山顶高度的云层。庐山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北邻长江、南依鄱阳湖平原,主峰海拔为1474m,大多数山峰的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山体相对孤立,周边50km范围内大部分为平原和小丘陵。庐山一年四季皆有云海且夏季多冬季少。山前堆积型云海是来自东南的气流将鄱阳湖湖面形成的低云推向庐山东侧堆积而成的尺度较小且弱的云海(下图)。(1)从地理位置和地形角度分析庐山云海多发的原因。(2)分析庐山云海夏季多冬季少的原因。(3)描述庐山山前堆积云海的形成过程。【答案】(1)庐山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湿润地区,降水充沛,冬夏季风交替,同时北邻长江、南临鄱阳湖,为庐山云海形成提供充足的水汽;周围地势低平,近地面辐射强,降温快,易形成逆温层;庐山(多在1000m以上)海拔高,山峰众多,水汽在前进过程中受山地阻挡,不易散开,在山腰形成云海。(2)夏季,山区与周围平原温差大,对流条件好;受偏南(东南/西南)气流影响,水汽充沛,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对云海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冬季庐山受冬季风影响,盛行偏北风,空气中湿度较小,地面大部分时期受大陆高压控制,气流下沉,不利于云的形成。(3)庐山东南侧的鄱阳湖水体面积较大,水汽上升凝结形成低层云;庐山此时盛行偏南风(东南风),较弱的东南风将在湖面形成的低云推向庐山东侧;因云系尺度较小(势力较弱)并受山腰逆温层影响,云系不能翻山也不能完全绕过宽大山体,在庐山东部沿山体缓慢展开形成的细长云海,即小尺度的山前堆积型云海。【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云海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并且云顶高度低于山顶高度的云层”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云海形成条件有充足的水汽,冷却、云顶高度低于山顶高度。充足的水汽:从地理位置角度看:根据材料“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可知,庐山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湿润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冬夏季风交替,同时根据材料“北邻长江、南依鄱阳湖平原”可知,庐山北邻长江、南临鄱阳湖,为庐山云海形成提供充足的水汽;冷却:从地形角度看:根据材料“北邻长江、南依鄱阳湖平原”、“周边50km范围内大部分为平原和小丘陵”可知,庐山周围地势低平,近地面辐射强,降温快,易形成逆温层;云顶高度低于山顶高度:根据材料“主峰海拔为1474m,大多数山峰的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可知,庐山(多在1000m以上)海拔高,山峰众多,水汽在前进过程中受山地阻挡,不易散开,在山腰形成云海。(2)根据材料信息“主峰海拔为1474m,大多数山峰的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山体相对孤立,周边50km范围内大部分为平原和小丘陵”提示可知,夏季,山区与周围平原温差大,对流条件好;结合上题分析,庐山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湿润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偏南(东南/西南)气流影响,水汽充沛,水汽上升冷却凝结形成云雾,对云海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冬季庐山受冬季风影响,盛行偏北风,空气中湿度较小,地面大部分时期受大陆冷高压控制,气流冷却收缩下沉,不利于云海的形成。(3)庐山山前堆积云海的形成过程:根据材料“北邻长江、南依鄱阳湖平原”提示、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庐山东南侧的鄱阳湖水体面积较大,水汽上升凝结形成低层云;根据材料信息“山前堆积型云海是来自东南的气流将鄱阳湖湖面形成的低云推向庐山东侧堆积而成的尺度较小且弱的云海”提示,庐山此时盛行偏南风(东南风),较弱的东南风将在湖面形成的低云推向庐山东侧(读材料“庐山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读图可见,因云系尺度较小(势力较弱)并受山腰逆温层影响,云系不能翻山也不能完全绕过宽大山体,在庐山东部沿山体缓慢展开形成的细长云海,即小尺度的山前堆积型云海。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洱海盆地为断陷盆地,西邻著名的断块山——苍山,东临部分较矮的山地。苍山高海拔地区冬季有积雪覆盖。受地形起伏和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洱海周边存在显著的风向日变化,在秋季较为典型。夜晚,洱海北部以单一方向的西风为主,中部为小型反气旋式环流,南部为较大的气旋式环流。下图示意洱海秋季某日0时的近地面风向。(1)分析秋季洱海风向日变化较为典型的原因。(2)从热力环流的角度,说明洱海南部夜间局部风先向东再转向西,形成气旋式环流的过程。(3)从下垫面的角度,对洱海北部夜间为单一方向的西风作出合理解释。(4)判断夜间洱海盆地逆温最明显的位置,并简述理由。【答案】(1)处于季风转换季节,受季风干扰小;晴天多,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热力差异明显;苍山尚未出现积雪,白天升温快(2)夜晚西岸山风和陆风叠加,风力强劲;在重力作用下加速,势力较强,能抵达洱海东岸;受地形阻挡和东岸陆风的阻挡,向左偏转,形成气旋式环流(3)洱海北部苍山山体距离湖岸线更近,下降的山风风力更强;偏西风经过的水域面积更大,摩擦力小,维持的时间更长。(4)洱海西岸。苍山高处的较冷空气下沉,堆积在盆地(谷底);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逆温;而洱海盆地内部为水面,比热容大,夜晚降温慢,不易产生逆温(因此强逆温只能出现在洱海岸边);东岸的山地高度较小,下沉气流不明显【详解】(1)局部风向需要在背景风较小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秋季为洱海地区季风转换季节,风力较小,洱海风向受季风干扰小;且秋季苍山尚未出现积雪,白天升温快;山坡和平地、陆地和湖泊热力差异对比显著,秋季以晴朗天气为主,不同的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导致风向变化显著。(2)夜晚时,山谷风为山风,湖陆风为陆风,在洱海西岸,山风和陆风叠加,风力强劲;风力强劲,以及受到重力的加速作用,势力强劲,使得风力能够抵达洱海东岸;抵达洱海东岸时势力减弱,受地形阻挡和东岸陆风的影响发生转向,向左发生偏转,形成气旋式环流。西岸的陆风风力比东岸更强是该气旋式环流形成的重要原因。(3)由图可知,洱海北部苍山山体距离湖岸线更近,山风的实力更强劲;山风在下沉过程中,受重力作用的影响,不断加速;强劲的山风很快到达水面,摩擦力小,损耗小,维持的时间更长,所以出现单一方向的西风。(4)洱海苍山交界处夜间由于地面冷热性质差异,山坡冷空气下沉,大量冷空气占据盆地;暖湿空气相对较轻,暖空气被迫抬升,易出现地形逆温;洱海盆地内部水面较大,比热容较大,夜间降温速度较慢,近地面气温较高,不易出现上暖下冷的大气结构,不易形成逆温;而东岸山地高度较小,冷热性质差异较小,下沉气流较弱,不易形成逆温,所以夜间洱海盆地西岸逆温最明显。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策勒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南缘,和昆仑山相邻,整体地势南高北低,气候极端干旱,常受风沙侵袭。某科研小组在策勒县流沙前缘与绿洲内部设定了气象站,统计了2010年9月—2011年8月近地面0.5m和2m高处的气温和大气相对湿度。研究发现,流沙前缘与绿洲存在显著的逆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逆湿(大气相对湿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现象,且沙漠区逆湿多发生在白天,逆温多发生在夜间。下图为策勒县流沙前缘与绿洲逆温、逆湿日数对比图。(1)指出策勒县流沙前缘与绿洲内部逆温、逆湿特征的主要差异。(2)分析策勒县冬季更易发生逆温现象的原因。(3)分析沙漠区逆湿多发生在白天,逆温多发生在夜间的原因。【答案】(1)流沙前缘逆温时间长,绿洲内部逆温时间短;流沙前缘逆湿现象主要出现在7月,绿洲内部逆湿现象主要出现在9月。(2)冬季太阳辐射弱,地表热量散失快,近地面气温降低速度比上空快;昆仑山北坡为阴坡,冬季获取的太阳辐射更少;位于盆地边缘,冷空气下沉,地表暖空气受挤压上升。(3)白天沙漠增温快,地表温度高,形成低压;绿洲区由于植被覆盖,地表温度低,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由绿洲流向沙漠,使沙漠区近地面湿度上升。夜间沙漠降温快,形成高压;绿洲降温慢,形成低压,近地面气流由沙漠流向绿洲,沙漠区热量散失多。【详解】(1)据图可知,流沙前缘逆温在3、4、5月持续时间明显较长,绿洲内部逆温时间短;流沙前缘逆湿持续天数整体平稳,但是峰值出现在7月,而绿洲内部逆湿现象主要出现在9月,约7天。(2)策勒县位于昆仑山北麓干旱地区,其逆温可从辐射逆温和地形逆温的角度展开分析。策勒县纬度较高,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太阳辐射弱,且位于内陆地区,地表热量散失快,近地面气温降低速度比上空快;该地位于昆仑山北坡为阴坡,冬季获取的太阳辐射更少,温度较低;位于盆地边缘,有一定的坡度,冷空气密度较大下沉到盆地底部聚集,地表暖空气受挤压上升,进一步加剧了低温。(3)存在昼夜差异,可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展开分析。沙漠比热容较小,白天增温快,地表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绿洲区由于植被覆盖,地表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由绿洲流向沙漠,带来冷湿气流,使沙漠区近地面湿度上升。夜间沙漠降温快,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绿洲降温慢,温度较高,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气流由沙漠流向绿洲,沙漠区热量散失多,导致近地面温度较低。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臭氧层是法国科学家法布里于20世纪初发现的,它位于距离地面25~30千米处的大气平流层,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天然保护屏障。20世纪80年代中期科学家在南极上空首先发现了臭氧空洞。几十年后的今天,虽然情况有所好转,全球臭氧含量大致保持恒定状态,但南极上空仍然有很大的空洞,2005年臭氧空洞面积达到24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北美洲的面积。臭氧层保护仍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1)据图说明9月份平流层臭氧总量的时空分布规律。(2)简述人类应对臭氧总量变化的措施。【答案】(1)臭氧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高纬向低纬)先递增后递减(从60°S附近向两侧递减);臭氧总量有逐年递减的趋势;在高纬地区递减幅度大,低纬地区变化幅度较小。(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保护臭氧层的环保意识;制定法律法规,限制氟氯烃化合物的使用和排放;积极开展氟氯烃替代技术的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臭氧层。【详解】(1)由图可知,从空间看:中低纬地区臭氧总量较高,高纬地区较低。由低纬向高纬臭氧总量先增加后降低。从时间看:全球臭氧总量有逐年递减的趋势。在总量变化幅度上看,高纬地区递减幅度大,中低纬地区变化幅度较小。(2)在保护臭氧层上,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保护臭氧层的环保意识;制定法律法规,限制氟氯烃化合物的使用和排放;氟氯烃的使用是导致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积极开展氟氯烃替代技术的研究,要逐渐减少甚至杜绝其使用和排放。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辐射雾是一种地表辐射冷却使近地面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一般出现在后半夜,日出后逐渐消散。某年1月10日,陕西关中盆地在傍晚迎来了一次降雨,11日~12日,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强浓雾天气(能见度小于200米),连续强浓雾时间累积长达10小时以上。图为2019年1月10日20时~12日20时关中盆地某气象站能见度变化示意图。(1)描述此次强浓雾天气的特点。(2)与12日相比,分析11日强浓雾天气出现时间较迟的原因。(3)从地形的角度,分析此次连续性强浓雾天气难以消散的原因。(4)说出大雾天气可能对当地造成的影响。【答案】(1)主要出现在夜间及上午,下午消散;能见度极低;影响范围大;形成速度快,爆发性强;持续时间较长。(2)傍晚经历过大气降水,大气中水汽含量高;大气保温作用强,地面辐射冷却慢。(3)盆地地形风力较弱,大雾难以消散;冷空气在盆地下沉堆积,气温较低,雾滴难以消散;盆地内部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地形逆温,大气结构稳定。(4)大气能见度低,影响交通出行;地面湿滑,影响通行安全;大气中的污染物与水汽结合,使污染加重;影响输电线路和露天电气设备安全;有害雾滴附着在农作物上,造成农作物减产。【详解】(1)浓雾出现时,能见度低,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浓雾主要出现在夜间及上午,下午消散;能见度小于200米,能见度极低;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强浓氮天气,影响范围大;浓雾形成的速度较快,爆发性强;连续强浓雾时间累积长达10小时以上,持续时间较长。(2)雾是水汽冷凝形成的,可从水汽和降温等角度展开分析。1月10日,陕西吴中盛地在傍晚逃来了一次降雨,由于经历过大气降水,11日大气中水汽含量较12日高;由于水汽含量达大,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强,地面辐射冷却慢。(3)强浓雾发生在陕西关中盆地,盆地地形大气相对稳定,风力较弱,大雾难以消散;1月为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冷空气在盆地下沉堆积,气温较低,雾滴难以消散;由于冷空气在盆地底部堆积,使原本位于盆地内部的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地形逆温,大气结构稳定,不利于浓雾扩散。(4)结合材料“能见度小于200米”可知大气能见度低,影响交通出行;近地面水汽凝结,地面湿滑,影响通行安全;大气中的污染物与水汽结合,产生雾霾天气,使污染加重;雾气是空气湿度过大,影响输电线路和露天电气设备安全;有害雾滴附着在农作物上,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10月底到11月初,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高。华北到长江中下游的温暖程度达到同期极端水平,华北地区出现了重度霾。下图示意该时期华北地区霾程度分布。石家庄市更在10月底体会到夏日般的气温。下表示意2023年10月30-31日的天气状况。时段天气现象风向风力气温10月30日白天晴北风<3级最高23℃10月30日夜间晴西风<2级最低11℃10月31日白天晴东南风<3级最高29℃10月31日夜间晴西风<3级最低14℃(1)说明10月底到11月初华北地区易出现重度霾的原因。(2)推测石家庄市31日气温高于30日的原因。(3)石家庄市31日的某时段重度霾有所减轻,指出是哪个时间段,并说明理由。【答案】(1)华北地区工业体量大,燃油交通工具多,产生大量粉尘物质;风带来的污染物受到太行山、燕山的阻挡,形成集聚;晴朗微风的天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2)31日风力较小的东南风带来暖热气团,且西部太行山阻挡,暖热气团集聚在石家庄市,造成白天气温高;夜间的西风产生焚风效应较强,提高了夜间的气温。(3)时间段:下午(午后—日落)。理由:午后14时左右气温最高,对流运动加强,稀释了重度霾,使其有所减轻。【详解】(1)华北地区易出现重度霾的原因从粉尘物质的总量、污染物的扩散条件等方面入手。粉尘物质一方面是本地工业、交通运输产生的大量粉尘物质,华北地区工业体量大,燃油交通工具多,产生大量粉尘物质;另一方面是风力较小的北风、东南风把污染物带到这里,因太行山、燕山的阻挡而集聚;晴朗微风的天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2)影响气温高低的原因主要有本地的热量和外来的热量。石家庄市31日的气温明显高于30日,据表对比可知,两日都是晴朗天气,本地的热量差异小;30日的北风带来的是冷空气,31日的东南风带来的是暖空气,且西部太行山阻挡,暖热气团集聚在石家庄市,造成白天气温高;31日夜间的西风比30日略强,夜间的西风产生的焚风效应也强,提高了夜间的气温。(3)石家庄市31日的某时段重度霾有所减轻,在其他条件没有变化的条件下,主要考虑对流运动。午后14时左右地面辐射能量最强,气温最高,近地面空气对流运动最旺盛,稀释了重度霾,使霾加速扩散分解,使其有所减轻。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海雾是在海气相互作用下出现在近海面的一种水汽凝结现象,其形成与消散受海气温差、水汽含量、大气对流、风(风向和风速)等因素的影响。某年7月,我国“雪龙”号科考船在北冰洋科考期间遇到了一次强海雾(历时较长,浓度较强)天气。下图为此次海雾天气发生过程中气象要素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结合材料,说出此次海雾天气持续的主要时间段,并分析此次海雾强的主要原因。【答案】时间段:26日16时—22时;原因:前期相对湿度大(水汽接近饱和);(此时段)水温低于气温且海气温差增大,水汽达到饱和,凝结成雾;(近洋面)大气下冷上热(逆温),对流弱且风速小,海雾不易扩散,浓度逐渐增大。这样的气象和水文条件持续的时间长。【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海雾形成与消散受海气温差、水汽含量、大气对流、风等因素的影响,水汽含量越大,温差越明显,越容易形成海雾。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在26日16时,此时,相对湿度增大,水汽含量增加,且气温低于水温,海气之间温差增大,使得水汽饱和凝结,形成海雾;同时,此时大气近海面温度较低,上部温度较高,形成逆温现象,对流活动较弱,且风速较小,海雾不易消散,浓度逐渐增大,一直持续到26日22时,该现象持续时间较长。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大气边界层是靠近地球表面、受地面摩擦阻力影响的大气层区域。大气流过地面时,地面上各种粗糙物体会使大气流动受阻,这种摩擦阻力由不稳定气流向上传递,并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达到某一高度后便可忽略,此高度称为大气边界层高度,与热力、风速成正比,与湿度成反比,大致为300~1000米。下图示意我国南海区域不同季节大气边界层高度日变化情况。(1)指出大气边界层所在的大气层名称,并简述该大气层的特点。(2)描述我国南海区域大气边界层高度季节差异及日变化特征。(3)从大气热力作用的角度,推测相较于海洋区域,附近陆地大气边界层高度日变化幅度的大小,并说明理由。【答案】(1)对流层。特点:气温上冷下热;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大气中水汽、杂质含量多;多云雨天气。(2)不同季节大气边界层高度差异较大,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夏秋居中;一日内正午前后大气边界层厚度较大;一日内大气层边界日变化幅度较小。(3)日变化幅度大。理由:陆地比热容较海洋小,气温日变化幅度大;白天温度相对高,大气对流强,大气边界层高度高,夜晚温度较低,大气对流弱,大气边界层高度低,大气边界层高度日变化幅度较大。【详解】(1)有材料可知:“大气边界层是靠近地球表面、受地面摩擦阻力影响的大气层区域”,故大气边界层所在的大气层为对流层,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特点,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大气中水汽、杂质含量多,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据可知:我国南海区域冬季大气边界层最高,春季最低,夏秋大气边界层位于中间,可见我国南海区域冬季大气边界层高度季节差异较大;一日内往往正午前后大气边界层厚度较大,6点最小,但是总的来看一日内大气层边界日变化幅度较小。(3)有材料可知:“大气边界层高度与热力、风速成正比,与湿度成反比,大致为300~1000米”,相较于海洋区域,陆地比热容小,气温日变化幅度大,白天升温快,大气对流强,导致大气边界层高度高,而晚上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大气对流弱,大气边界层高度低,因此与海洋相比,陆地大气边界层高度日变化幅度较大。13.根据以下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约170km的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材料二: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1)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发射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的名称。(2)说明图中A层温度垂直变化规律的形成原因及对天气现象的影响。(3)图中B层适宜航空飞行,为什么?【答案】(1)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2)由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因此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近地面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容易成云致雨。(3)该层大气温度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大气稳定;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都很少,不易形成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宜高空飞行。【详解】(1)据材料可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因此发射过程火箭是从近地面到高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近地面到高空,发射过程依次经过的大气层名称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2)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层是对流层,温度垂直变化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形成原因是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直接吸收的很少,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升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距离地面越近,气温越高,因此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空气上冷下热是不稳定的,容易产生对流运动,有利于近地面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冷却凝结,容易成云致雨。(3)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层是平流层,该层上部有臭氧层,臭氧层会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所以平流层上部温度相对较高,下部温度相对较低,空气垂直运动不显著,气流流动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稳定;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都很少,缺少成云致雨的条件,不易形成云雨现象,透明度高,能见度好,适宜高空飞行。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平流雾是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之上,下部冷却而形成,其产生与高压位置变换、气流运动密切相关。2022年12月9日美国东北部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平流雾现象,对交通运输影响较大。纽约城区起雾时间是9日21时31分,10日5时平流雾的厚度达最大值,垂直厚度平均约为500米,水平范围达数百千米以上;11时雾趋于消散,天气转阴。下图示意纽约城区2022年12月9~10日温度、相对湿度和风向、风速变化。(1)请在下图补绘出纽约城区10日5时气温随海拔高度变化折线。(2)说明纽约城区此次平流雾的形成过程。(3)分析此次平流雾对交通运输影响较大的原因。【答案】(1)(2)前期受高压控制、弱冷空气影响,地表温度不断降低;高压向东移动到海面后,风向切换为偏东风,海上暖湿气流向陆地输送;风速适宜,有利于将水汽输送到更广泛的区域;在陆地低层大气形成逆温层(温度下低上高),有效抑制了大气的对流运动,气流稳定,有利于雾的形成。(3)平流雾持续时间较长,覆盖范围广,能见度较差;出现比较突然,预测难度高;夜间和清晨时气温低、湿度大,路面湿滑,易引发交通事故。【详解】(1)根据材料“平流雾是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之上,下部冷却而形成,其产生与高压位置变换、气流运动密切相关”可知出现平流雾时有逆温出现,根据材料“10日5时平流雾的厚度达最大值,垂直厚度平均约为500米”可知逆温层的顶部高度为500m左右。故纽约城区10日5时气温随海拔高度变化折线为(2)据图可知,该地在前期受高压控制、弱冷空气影响,地表温度不断降低,有利于后续暖湿空气平流到该地使暖湿空气下部冷却;随着高压向东移动到海面,风向由最初的南风慢慢转换成偏东风,使得海上的暖湿气流不断向陆地输送;由图可知风速适宜,有利于将水汽输送到更广泛的区域;在陆地低层大气形成逆温层(温度下低上高),有效抑制了大气的对流运动,气流稳定,有利于雾的形成。(3)根据材料“纽约城区起雾时间是9日21时31分,10日5时平流雾的厚度达最大值,垂直厚度平均约为500米,水平范围达数百千米以上;11时雾趋于消散,天气转阴”可知此次平流雾持续时间较长,覆盖范围广,能见度较差;根据材料中给出的起雾时间是9日21时31分及图中的天气状况可知此次平流雾出现比较突然,预测难度高;夜间和清晨时气温低、湿度大,路面湿滑,易引发交通事故。15.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地理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1)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2)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3)某学生写的一篇登月的科幻作文中写道:“坐在人造月球仓中,看着流星在空中而过,欣赏着蓝天下白云悠悠”。试指出其中的错误(任意一处即可),并说明原因。若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大气垂直分层,完成下题。(4)A层高度因纬度而异,(高、中、低)纬度最高。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填下列选项)。A.受太阳辐射多

B.接受地面的热量多C.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

D.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5)有利于航空飞行的是层(填图中字母),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影响的是层(填图中字母)。【答案】(1)土星(2)日冕黑子(3)流星、蓝天、白云说法是错误的。流星是流星体与大气摩擦发热发光的现象,蓝天是空气分子散射太阳光产生的现象,白云是水汽凝结的结果。月球没有大气,没有水,上述现象不能形成。(4)低升高D(5)BC【详解】(1)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有一个小行星带。则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土星轨道、木星轨道、火星轨道和地球轨道。故①为土星。(2)太阳外部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若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区域位于色球层外部,为日冕层。曲线③④之间位于色球层内部,为光球层,光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黑子。(3)错误之处是:月球上看不到流星、蓝天、白云;月球没有大气,没有水,流星是流星体与大气摩擦发热发光的现象,蓝天是空气分子散射太阳光产生的现象,白云是水汽凝结的结果。(4)地球大气垂直分层从下向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层。读图可知,A层位于最下部,为对流层,A对流层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最高,高纬度低;B层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平流层中有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D正确;太阳辐射在层内差异不大,A错误,平流层与地面距离大,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很少,B错误;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对地面影响大,C错误。故选D。(5)有利于航空飞行的是B层(平流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影响的是C层(高层大气)。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监测数据显示,刚刚进入2024年,北极大约36000米的高空平流层大气出现了秋冬季以来最强的爆发性增温现象(下图),这种变化是相当惊人的。(1)用图示实际监测值,写出此次北极高空大气具体增温数据。(2)指出平流层垂直气温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3)对比平流层,从气温、气流和天气三方面写出对流层的突出特征。【答案】(1)从-80℃上升到-20℃,升温幅度近60℃。(2)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原因:存在大量臭氧,强烈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而增温。(3)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对流显著;天气复杂多变。【详解】(1)根据监测数据可知,此次北极高空大气最低温度为-80℃,最高温度为-20℃,从-80℃上升到-20℃,升温幅度近60℃。(2)结合所学知识,平流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为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层存在一个臭氧层,臭氧强烈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而增温。(3)结合所学知识,对流层大气升温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近,大气的温度较高,距离地面远,大气的温度较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气温下热上冷,垂直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存在水汽和固体杂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17.读图1大气垂直分层和图2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小明寒假从北京乘飞机回到汉中,起飞时天气阴雨绵绵,飞行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窗外艳阳高照且飞机平稳。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帮小明对该现象做出合理解释。(2)新疆有句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请根据图2所示原理解释原因。(3)小华计划暑假随家人去拉萨旅行,试列举小华应准备的物品,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特征并从地理角度说明理由。【答案】(1)大型民航客机主要在平流层飞行;起飞时,飞机位于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进入平流层后,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飞行平稳;平流层水汽杂质少,对流运动弱,天气晴朗。(2)新疆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云量少,昼夜温差大;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3)氧气瓶等抗高原反应用品: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气含量相对较低;防晒用品:青藏高原大气稀薄,紫外线强;抗寒保暖用品: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详解】(1)大型民航客机主要在平流层飞行;起飞时,飞机位于对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因此天气阴雨绵绵;进入平流层后,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升高,飞机飞行平稳;平流层水汽杂质少,对流运动弱,天气晴朗,因此,发现窗外艳阳高照且飞机平稳。(2)“早穿棉袄午穿纱,守着火炉吃西瓜”,说明当地昼夜温差大。新疆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多晴天,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增温快,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多,气温高;晚上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少,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多,保温作用弱,降温快,因此昼夜温差大。(3)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尤其是紫外线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夜间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因而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氧气瓶、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很多美文佳句中都蕴含了鲜明的地理原理,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其中“巴山”是指重庆一带的山地丘陵区,夜雨是指晚八时以后,到第二天早晨八时以前下的雨。重庆一带地区的夜雨占全年的60%以上。下图为重庆市地形图。(1)若下图M表示山谷,N表示山坡,请在图上用箭头标出“夜雨”形成的气流运动方向。(2)分析重庆一带地区多夜雨的原因。(3)有人说重庆是中国的“雾都”。请从逆温的角度加以解释。【答案】(1)(2)重庆气候湿润,云量多,空气湿度大;以山地、丘陵为主,多平行岭谷;夜晚,谷地近地面由于地形比较封闭,散热较慢,气温较高,暖湿空气上升,凝云致雨。(3)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地面降温快,形成逆温现象;空气对流运动不显著,大气较稳定;加之地形比较封闭,空气中的水蒸气难以扩散,近地面的潮湿空气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飘浮在低空形成雾。【详解】(1)夜雨是谷地空气被迫抬升。结合所学知识,山地地区在夜晚时山坡降温速度较快,冷空气收缩下沉,在山坡处堆积,山坡处形成高压,山坡冷空气顺坡而下,到达山谷,使山谷暖空气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夜雨。绘图如下:(2)本小题主要结合夜间热力环流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重庆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云量较多,空气湿度较大,且该地低处山区,以山地丘陵为主,该地区多山谷,山谷地区地形较为封闭,散热较慢,气温较高,暖湿空气较多,暖湿空气被迫抬升会导致成云致雨。(3)雾是近地面水汽凝结,需水汽充足和近地面气温降低。结合所学知识,重庆被称为中国的雾都,原因在于晴朗的夜晚,云层较薄,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较快,容易形成逆温现象;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对流活动减弱,大气保持稳定,加上地形封闭,水汽无法扩散,水汽凝结形成雾。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逆温现象是指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辐射逆温是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哀牢山位于云南省中部,冬春季节降水较少,夏秋季节降水较多。哀牢山冬季逆温现象出现最多,夏季则发生频率较低。下图示意哀牢山西坡1月气温随海拔的变化。(1)说出哀牢山西坡1月气温随海拔升高的总体变化趋势,并解释原因。(2)说出至少两处哀牢山西坡1月发生逆温现象的海拔范围。(3)说明哀牢山冬季夜晚逆温现象发生频率高的原因。【答案】(1)变化趋势:气温随海拔升高总体呈降低趋势。原因:哀牢山位于对流层内,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故气温随海拔升高总体呈降低趋势。(2)300-500米;850-900米;1200-1300米。(3)哀牢山冬季降水少,多晴朗干燥天气;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辐射冷却强烈,易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详解】(1)读图可知随着哀牢山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随海拔升高总体呈降低趋势。这是因为在对流层内,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越靠近地面海拔越低,气温越高,所以气温随海拔升高总体呈降低趋势。(2)发生逆温现象是指在一定海拔高度范围内气温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上升,读图可知在300-500米、850-900米、1200-1300米这三个高度范围内存在气温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上升的现象,出现了逆温。(3)逆温需要分析近地面海拔较低处的气温较低。哀牢山地处季风气候区,冬季降水较少,多晴朗天气,夜间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弱,地面辐射冷却强烈,近地面气温下降更为显著,易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20.下图是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略图。该地区罗梭江水自由奔腾,河流两岸是茂密的森林。分析该河河谷冬季的夜间或早晨多雾的原因。【答案】河谷水面蒸发和河流两岸茂密森林的植物蒸腾,向大气中释放大量水汽;河谷地区在冬季的夜间或早晨,气温高于两岸,盛行山风,谷底气流被迫上升,水汽凝结成雾;此时谷底出现逆温,大气稳定,雾不易扩散。【详解】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是水汽凝结的产物,其形成条件和降水类似,但需要大气较稳定,使之不扩散。“罗梭江水自由奔腾”,说明该地地形山高谷深,河水蒸发带来水汽;“河流两岸是茂密的森林”,说明植物的蒸腾带来水汽,故水汽充足。冬季的夜间或早晨,盛行山风,山风沉入谷底,谷底较暖的大气被迫上升,水汽凝结成雾。此刻谷底出现“下冷上热”的逆温现象,大气稳定,雾不易扩散,故冬季的夜间或早晨多雾。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爆发性浓雾是指在30分钟内大气能见度骤降到500米以下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某年4月16日厦门机场遭遇的一次爆发性浓雾,导致机场运行近乎瘫痪。图示意当年4月16日17:00厦门岛及周边地区气温分布和该日厦门机场大气能见度、气温和云量(将天空分为十等份,天空被遮住几份,云量就是几)的变化。(1)指出该日厦门机场爆发性浓雾开始出现的时间,并说明判断依据。(2)分析该日18:00以后,厦门机场大气能见度迅速下降的原因。(3)推测厦门爆发性浓雾发生前的天气特点,并说明理由。【答案】(1)21:30前后。大气能见度下降较快,并且在21:30点前后下降至500米以下。(2)18点日落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吸收热量减少;18点后云量骤减,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近地面气温快速下降;午后(17:00)海风明显,带来冷空气(和水汽);降温促使近地面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浓雾形成,大气能见度降低。(3)16日之前有明显的降水过程,16日8点后气温强烈上升。爆发性浓雾形成需要充足的水分;降水天气能够增加地表水分(湿度)和大气湿度;强烈升温又促使地表水分大量蒸发,为浓雾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爆发性浓雾是指在30分钟内大气能见度骤降到500米以下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判断机场大气能见度下降到500米以下的时间。读图发现21:30前后大气能见度下降比较快,并且在21:30点前后下降至500米以下,推测大雾出现时间大约在21:30前后。(2)能见度下降与雾有关,从气温下降和大气中水汽充足两个角度分析雾的形成原因。厦门机场18:00后大气能见度迅速下降与浓雾有关,浓雾形成的条件是气温下降和大气中有充足水汽。气温下降的原因是日落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吸收热量减少,云量快速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水汽来自海洋,与海风有关,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该日白天气温高,海风明显,带来了大量水汽。该日18:00以后受地面降温影响,促使近地面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浓雾形成,所以大气能见度降低。(3)由16日云量和气温变化,结合浓雾形成需要充足水汽判断之前可能有强降水天气。结合云量图,16日18:00之前云量较大,白天8点后气温有明显上升,推测16日之前有明显的降水过程。爆发性浓雾形成需要充足的水分,降水天气能够增加地表水分和大气湿度,结合气温变化曲线可知,强烈升温又促使地表水分大量蒸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多,为浓雾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随着夜晚气温下降,爆发性浓雾产生。2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暑假期间赴甘肃进行考察,图甲示意祁连山北麓绿洲及周边地区。(1)依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巴丹吉林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学生们在图甲所示采样点的某处无人干扰土地进行采样,测量土壤湿度随深度变化数据,并绘制连续两日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图(图乙)。(2)据图乙说出“逆湿”发生的主要时段及深度,并分析成因。同学们发现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图丙)。当地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cm的砂石,创造了“砂田”这一耕作方式。砂田作物产量较高,品质较好。(3)说明采用“砂田”耕作方式对种植西瓜的好处。【答案】(1)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或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下垫面为沙漠,比热容小,白天增温快,夜晚降温快。(2)1~6时(或凌晨),10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原因:临近绿洲,水汽较多,此时气温低,地表水汽凝结量较大;此时土壤水分蒸发少,表层土壤湿度大,出现“逆湿”现象。(3)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糖分积累;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持土壤水分;覆盖土壤表面,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保持水土。【详解】(1)分析张掖气温日较差大,即是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张掖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晴天多,云层薄。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多,地温高,地面辐射强,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得白天气温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热量散失快,气温较低。所以气温的日较差大。(2)根据材料信息: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可知逆湿是指土壤湿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现象。读图可知,大致在1~6时(或凌晨)前后,10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读图甲可知,采样点位于绿洲附近,水汽相对较多,在1~6时(或凌晨)前后,气温低,水汽凝结在地表,加之此时土壤蒸发少,从而出现表层土壤湿度大的现象,即出现逆湿现象。(3)当地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首先,砂石的比热容小,增温快,降温快,有效进一步增大了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其次,当地气温干旱,砂石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水分下渗至土壤后,砂石覆盖表层削弱了土壤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有效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最后,当地多大风,风蚀作用较强,砂石覆盖能有效减少风力对表土的侵蚀,保证土壤肥力。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雾是发生在海洋上、岸滨地区或岛屿上空低层大气的一种凝结现象,大量水滴或冰晶悬浮于大气边界层中。海上大气逆温层是海雾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近海地区常出现以平流冷却雾为主的海雾,其中黄海是海雾发生最为频繁的海区。黄海海雾在每年3月出现且次数逐渐增多,4—7月是频发月份,8月之后海雾出现次数明显减少。下图为黄海一次较浓重海雾形成时的天气状况,西太平洋水汽输入,为此次海雾生成提供了条件。(1)从风向角度说明图中海雾发生时,黄海西部海域大气逆温层的形成过程。(2)请分析图中海雾形成时我国黄海西部海域空气中的水汽条件。(3)分析每年8月之后黄海海雾明显减少的原因。【答案】(1)此时黄海西海域处于高压西侧,风向为偏南风,偏南风使南部海域的暖气团平流到北部冷海面之上,近海面空气降温迅速,出现下冷上热的逆温层。(2)黄海西部海域受偏南气流的影响,偏南风从南部海域带来的水汽较多;黄海西部海域水温较低,水汽易凝结,水汽易饱和;黄海西部海域形成逆温,逆温抑制近海面空气对流,水汽不易扩散。(3)8月以后,偏南风势力减弱,水汽输送明显减少;黄海偏北风势力增强,海气界面不稳定,对流发展强烈;大气温度下降,海水温度高于大气温度,不易形成逆温。【详解】(1)注意题干关键词“从风向角度说明”。读图可知,图示时刻,黄海西海域处于高压西侧,风向为偏南风,偏南风使南部海域的暖气团平流到北部冷海面之上,暖湿空气受冷的地表影响,底层空气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离地表远降温少,这样在近地面形成了下冷上热的逆温层。(2)海雾发生的自然条件有:充足的暖湿气流、低温冷凝作用、低层大气逆温层。由材料知,黄海海雾在每年3月出现且次数逐渐增多,4—7月是频发月份。图中海雾形成时我国黄海西部海域处于高压西侧,受偏南气流的影响,偏南风从南部海域带来的水汽较多;水温较低,水汽易凝结,水汽易饱和;暖湿空气平流到冷海面之上出现下冷上热的逆温层,抑制近海面空气对流,水汽不易扩散。(3)由材料知,海雾是发生在海洋上、岸滨地区或岛屿上空低层大气的一种凝结现象,大量水滴或冰晶悬浮于大气边界层中。海雾的形成需要有低温冷凝作用、较大的相对湿度、足够的凝结核以及足够的水汽含量,海上大气逆温层是海雾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每年8月之后黄海海域海雾日数急剧减少,主要是由于8月以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减弱并向东南方向回撤,偏南风势力随之减弱,黄海偏北风势力增强,水汽输送明显减少;8月之后,大气温度下降,由于海水储热多,降温慢,海水温度高于气温,海气界面不稳定,对流发展强烈,不易形成逆温,因此,8月之后海雾减少,雾季终止。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天山气温格局复杂多样,山体效应、逆温现象和差异性气温垂直递减分布显著,并对天山的地理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山体效应导致同海拔的天山山体内部气温(图示T₁)高于山体外部气温(图示T₂),天山北坡冬半年存在广泛而普遍的逆温现象,天山夏半年平均垂直递减率高达0.63℃/100m,而冬半年平均垂直递减率仅为0.55℃/100m,都是天山气温格局复杂多样的具体表现。下图为天山气温格局研究区示意图和山体效应模型图。(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天山山体效应形成的机制。(2)分析天山北侧冬半年逆温现象产生的原因。(3)分析天山冬半年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夏半年的原因。【答案】(1)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且主要热源,天山山体高大,地面辐射效应显著;天山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内部同海拔高度大气的过程中,被经过大气吸收较多,热量大为减弱;山体内部气候较为干燥降水少,进一步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了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2)天山北侧为坡地地形,山坡处冷空气下沉迫使谷底暖空气抬升,下冷上暖,形成逆温现象;冬季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逆温现象;深居内陆,降水少,冬季多晴天,空气湿度低,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快,形成逆温现象。(3)冬半年地面气温低,垂直方向上温差小,气温垂直递减率低于夏半年;冬半年天山存在广泛而普遍的逆温现象,导致气温垂直递减率低于夏半年;冬半年空气对流活动比夏季弱,导致气温垂直递减率低于夏半年;冬半年天山降水多于夏半年,降水过程中水汽上升凝结散热,使得垂直方向上温差变小,导致气温垂直递减率降低。【详解】(1)山体效应是指山体内部气温高于山体外部气温,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可知,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且主要热源,山体内部气温高说明山体内部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山体外部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少,天山山体高大,地面辐射效应显著;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看,天山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水汽含量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多,地面升温产生的地面辐射增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内部气候较为干燥降水少,多晴朗天气,进一步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了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内部同海拔高度大气的过程中,被经过大气吸收较多,热量大为减弱,此外山体外部空气流动较强,使得山体外部吸收的地面辐射相对较少,温度较低。(2)天山北侧冬半年逆温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从地形逆温、辐射逆温、冷空气活动角度分析。天山北侧为坡地地形,与外围存在局地环流,山坡处冷空气下沉迫使谷底暖空气抬升,下冷上暖,形成地形逆温现象;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山麓地带堆积,山脚受冷空气影响,形成逆温现象;天山北侧深居内陆,降水少,冬季多晴天,空气湿度低,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快,热量散失,形成下冷上热的情况,形成辐射逆温现象。(3)天山冬半年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夏半年的原因主要从气温垂直温差、天气状况、逆温现象角度分析。冬半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根本能量来源)较低,地面气温低,地面与高空垂直方向上温差小,气温垂直递减率低于夏半年;冬半年天山存在广泛而普遍的逆温现象,下冷上热,导致气温垂直递减率低于夏半年;受逆温影响冬半年空气对流活动比夏季弱,导致气温垂直递减率低于夏半年;冬半年,受西风带影响,天山降水多于夏半年,水汽含量增多,降水过程中水汽上升凝结散热,使得垂直方向上温差变小,导致气温垂直递减率降低。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浙江省某同学暑期到新疆旅行,并写下了旅行日志。日志一:杭州出发7月28日清晨,杭州多云。飞机起飞后,迅速爬升,经历了一段颠簸之后,进入平稳状态。(1)飞机起飞后,先后经过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层和层,大气由运动变为运动(填运动方向)。日志二:到达乌鲁木齐飞机降落在新疆乌鲁木齐机场,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2)说明乌鲁木齐市光照强的主要原因。日志三:湖边散步柴窝堡湖是乌鲁木齐市郊区最大的淡水湖,面积约28平方千米,湖水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夜间漫步湖边,感受到习习凉风,向远处眺望可以看见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博格达峰的角峰;仰望星空,看到美丽的银河,组成银河的行星星光闪烁,引人遐想…(3)请挑出旅行日志三中的两处错误,按示例格式抄写错误原文并改正。【示例】错误1原文:海陆间循环;改正:陆上内循环【答案】(1)对流平流垂直水平(2)深居内陆,晴天多,太阳辐射强(3)“风力侵蚀”改成“冰川侵蚀”;“行星”改成“恒星”【详解】(1)根据所学,地球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因此飞机从地面起飞后,随高度的升高,先后经过对流层和平流层,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以垂直运动为主,平流层大气平流运动显著,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2)乌鲁木齐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所以太阳辐射强。(3)角峰是冰川侵蚀的景观,不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行星本身不会发光,夜空中能看到的“星星”多为恒星。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暑期赴甘肃进行考察,同学们发现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图1)。当地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创造了“砂田”这一耕作方式。砂田作物产量较高,品质较好。图2示意祁连山北麓绿洲及周边地区。材料二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学生在图2甲处所示采样点的某处无人干扰土地进行采样,测量土壤湿度随深度变化数据,并绘制连续两日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图(图3)。(1)依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张掖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2)说明采用“砂田”耕作方式对种植西瓜的好处。(3)说出“逆湿”发生的主要时段及深度,并分析成因。【答案】(1)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或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2)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糖分积累;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持土壤水分。覆盖土壤表面,减少对土壤侵蚀,保持水土。(3)1~6时(或凌晨);10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原因:临近绿洲,水汽较多,此时气温低,地表水汽凝结量较大。土壤水分蒸发少,表层土壤湿度大,出现逆湿现象。【详解】(1)本题限制从大气受热过程回答。分析张掖气温日较差大,即分析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张掖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晴天多,云层薄。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多,地温高,地面辐射强,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得白天气温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热量散失快,气温较低。所以气温的日较差大。(2)当地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首先,砂石的比热容小,增温快,降温快,有效进一步增大了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其次,当地气温干旱,砂石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水分下渗至土壤后,砂石覆盖表层削弱了土壤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有效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最后,当地多大风,风蚀作用较强,砂石覆盖土壤能有效减少风力对表土的侵蚀,保证土壤肥力。(3)根据材料信息:“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可知逆湿是指土壤湿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现象。”读图可知,大致在1~6时(或凌晨)前后,10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读图2可知,采样点位于绿洲附近,水汽相对较多,在1~6时(或凌晨)前后,气温低,水汽凝结在地表,加之此时土壤蒸发少,从而出现表层土壤湿度大的现象,即出现“逆湿”现象。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辐射雾是一种地表辐射冷却使近地面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一般出现在后半夜,日出后逐渐消散。某年1月10日,陕西关中盆地在傍晚迎来了一次降雨,11日~12日,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强浓雾天气(能见度小于200米),连续强浓雾时间累积长达10小时以上。图为2019年1月10日20时~12日20时关中盆地某气象站能见度变化示意图。(1)描述此次强浓雾天气的特点。(2)与12日相比,分析11日强浓雾天气出现时间较迟的原因。(3)从地形的角度,分析此次连续性强浓雾天气难以消散的原因。【答案】(1)主要出现在夜间及上午,下午消散;能见度极低;影响范围大;形成速度快,爆发性强;持续时间较长。(2)傍晚经历过大气降水,大气中水汽含量高;大气保温作用强,地面辐射冷却慢。(3)盆地地形风力较弱,大雾难以消散;冷空气在盆地下沉堆积,气温较低,雾滴难以消散;盆地内部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地形逆温,大气结构稳定。【详解】(1)浓雾出现时,能见度低,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浓雾主要出现在夜间及上午,下午消散;能见度小于200米,能见度极低;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强浓氮天气,影响范围大;浓雾形成的速度较快,爆发性强;连续强浓雾时间累积长达10小时以上,持续时间较长。(2)雾是水汽冷凝形成的,可从水汽和降温等角度展开分析。1月10日,陕西吴中盛地在傍晚迎来了一次降雨,由于经历过大气降水,11日大气中水汽含量较12日高;由于水汽含量达大,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强,地面辐射冷却慢。(3)强浓雾发生在陕西关中盆地,盆地地形大气相对稳定,风力较弱,大雾难以消散;1月为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冷空气在盆地下沉堆积,气温较低,雾滴难以消散;由于冷空气在盆地底部堆积,使原本位于盆地内部的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地形逆温,大气结构稳定,不利于浓雾扩散。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沿海某区域某时段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浓雾天气,给当地交通带来了较大影响。气象部门指出,此次浓雾为平流雾,是由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形成的。如图示意该区域0时(雾过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气象要素的分布。(1)分析此次浓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2)夜间,该区域被厚厚的云层覆盖,低层的雾逐渐发展增强,形成了“上云下雾、云雾共存”的特征。说明在夜间,云对雾发展快慢的影响。【答案】(1)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有较大的温差;有适当的风向和风速;冷锋过境,气温较低,空气迅速降温;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2)云的存在对平流雾的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云层具有增加向下长波辐射通量起保温的作用,也具有阻挡太阳辐射的作用,起到降温的作用;雾顶高度升高,利于水汽凝结,促进雾的生成;高层逆温的形成也有利于雾的维持,阻止雾的消散。【详解】(1)本题考查雾的成因。根据材料可知,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平流雾。它的形成必须具,一是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有较大的温差,促进雾的形成;二是有适当的风向和风速,保证雾的存留;根据图示可知,在平流雾形成之前,有冷锋过境,地表降温,气温较低,当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空气迅速降温,该地湖泊众多,空气中水汽较为充足,空气中水汽冷却而达到饱和,水汽凝结而形成平流雾。(2)在层云接地的过程中,云顶的辐射降温会引起云内的不稳定,冷却的空气和云滴以湍流涡动的形式向下传输,云底之下蒸发的水汽在冷却的环境下导致层云接地,云层具有增加向下长波辐射通量起保温的作用,也具有阻挡太阳辐射的作用,可起到降温的作用,在低云向海雾转化中,云顶的辐射降温是低云和海洋层混合和冷却的重要机制。雾顶高度较高,利于水汽凝结,为雾的生成提供了外部温度条件;同时冷锋过境,形成下冷上热的逆温层,高层逆温的形成也有利于雾的维持,阻止雾的消散。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强烈喷发导致全球降温0.5°C,喷发时气柱高达40km,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大约有2000万吨(一两个月内)会形成硫酸气溶胶,随着平流层环流输送到全球各处。2022年年初,原以为全球温度会降低,然而等来的却是北半球的“极端高温”,据专家研究发现,此次“极端高温”与“热穹顶效应”有关。图1示意汤加的地理位置,图2为热穹顶示意图。(1)说出汤加海底火山喷发的原因。(2)简述汤加海底火山喷发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3)试分析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导致全球降温的原理。(4)结合图文材料,分析“热穹顶”造成极端高温的原因。【答案】(1)汤加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质不稳定,岩浆从地壳薄弱地段喷出。(2)海底火山喷发,引发海啸,带来灾害;大量火山灰、气体与水蒸气形成巨大云团,空气质量严重降低;引发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影响海水性质,破环当地海洋环境。(3)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的强度大,气柱高,二氧化硫进入平流层形成较稳定的硫酸气溶胶输送到全球各处;硫酸气溶胶削弱太阳辐射,引起近地面温度降低;受降温影响,冰雪面积增加,反射增强,降温加剧。(4)全球变暖,加之夏季陆地快速升温,产生了大量热空气;受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增温;热空气在高压中心四周上升,周围低压与中心高压之间形成热空气封闭环流,冷空气难以进入。【详解】(1)根据图1中的经纬度及海陆位置,确定汤加所在的板块位置为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多火山地震;地壳薄弱处能承受的压力小,岩浆易从地壳薄弱地段喷出。(2)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可以从对大气、地质、水文、海洋等方面的影响考虑。从对海洋的影响来看,海底火山喷发,会引发海啸灾害;从大气圈来看,火山灰会影响空气质量,大量火山灰、气体与水蒸气形成巨大云团,空气质量受严重影响;从海洋生态环境来看,火山喷发后海水的温度、水质会发生变化,破坏当地海洋环境;从水文和地质方面来看,进一步引发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3)根据材料中给出的汤加海底火山及皮纳图博火山之间的差异,推导出“二氧化硫“是火山喷发后影响气温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二氧化硫能够反射阳光,从而降低当地的气温;当火山释放的二氧化硫达到一定量,形成气溶胶影响气温,而且二氧化硫越多,降温作用越明显;受降温影响,冰雪面积增加,反射增强,降温加剧。(4)“热穹顶”是指高层大气热高压在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动,高压与附近低压之间的大气环流形成了稳定的“Ω”形,高压像个罩子一样把热空气盖在热浪发生区域,同时阻止了冷空气进入,使“热穹顶”里的温度越来越高;从图文材料可知,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陆地快速升温,靠近地面的低层空气被地面加热后,在“热穹顶”里上升,但是由于上层是高气压,受高压控制,气流下沉,温度增加;四周形成低压,热空气在四周形成上升流,中心高压形成下沉气流,周围低压与中心高压之间形成热空气封闭环流,冷空气难以进入,导致北半球出现极端高温。3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有关于霜的描述:“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温,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1)图中表示太阳辐射的序号是。(2)“天雨新晴”时,空气湿度较,水汽较。(3)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较,大气逆辐射较。“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意为冬季的夜晚受寒冷的北风影响,气温,易产生霜冻。(4)“此时放火作温,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说明放火带来的烟气使大气辐射增强,一定程度上补偿地面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