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9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备战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一遍过_第1页
考点09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备战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一遍过_第2页
考点09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备战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一遍过_第3页
考点09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备战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一遍过_第4页
考点09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备战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一遍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9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考点热度★★★☆☆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2)两大过程①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②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特别提醒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考向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eq\x(\a\al(温室气,体排放,增多))→eq\x(\a\al(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eq\x(\a\al(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eq\x(\a\al(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eq\x(地势高)→eq\x(空气稀薄)→eq\x(\a\al(大气的削,弱作用弱))→eq\x(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eq\x(\a\al(气候较,为干旱))→eq\x(\a\al(晴天多、阴,雨天气少))→eq\x(\a\al(大气的削,弱作用弱))→eq\x(太阳能丰富)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及相关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分别代表()A.年降水量、7月均温、1月均温 B.年降水量、1月均温、7月均温C.7月均温、1月均温、年降水量 D.7月均温、年降水量、1月均温2.有关该区域自然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A.乙地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发 B.甲地气候湿润,地表水丰富C.乙地喀斯特地貌广布,多石林、溶洞 D.甲地地势高,生物种类较少3.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经济发展合理的是()A.甲地利用独特自然风光和多种民族风情发展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B.乙地利用水能优势与石油资源建立能源基地C.甲地充分利用优越的气候资源优势建立商品粮基地D.乙地扩大耕地面积,修建梯田,增加粮食产量,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答案】1.D2.A3.A【解析】1.根据7月与1月的气温可知是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再根据地貌景观可知是喀斯特地貌,为云贵高原地区,①②③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七月均温、年降水量、一月均温。据此选D。2.结合上题可知,乙地地势高差大,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发;甲地位于喀斯特地貌区,渗漏严重,地表水缺乏;乙地地势高差大,地表崎岖;甲地地势高,高原面上崎岖,边缘高差大,区域纬度低,生物种类较多。据此分析选A。3.结合上面题目分析可知,图示地区位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区,该区不仅风景秀美而且是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地区,所有甲地可利用独特自然风光和多种民族风情发展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A正确;乙地位于南方,石油资源不丰富,B错误;甲地平地少,不适合建立商品粮基地,但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气候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C错误;乙地地势起伏大,不宜扩大耕地面积,修建梯田,可通过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缓解人多地少矛盾,D错误。故选A。考向二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下图为我国沿30°N几种地理参数随经度的变化趋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图中三条曲线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是A.①地势②年太阳辐射量③7月均温B.①地势②7月均温③年太阳辐射量C.①7月均温②年太阳辐射量③地势D.①年太阳辐射量②地势③7月均温2.a、c两地分别是A.a青藏高原c华北平原B.a塔里木盆地c长江中下游平原C.a横断山区c四川盆地D.a青藏高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答案】1.C2.D【解析】1.我国30°N沿线自西向东主要经过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比较图中曲线数值变化,可发现①西部最低,越往东部越高,应为7月均温;②西部最高、中部最低、东部稍高,与太阳辐射变化一致(四川盆地最低);③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与地势变化一致据此选C。2.A的海拔在4千米以上,为青藏高原;根据c地的经纬度信息可知c是长江中下游平原,选D。考向三逆温现象及其影响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2.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3)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3.逆温的类型和成因类型成因特点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愈近地表,降温愈快锋面逆温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出现于锋面附近地形逆温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出现于山谷或盆地4.逆温现象的影响分析成雾早晨易出现多雾天气,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人们的出行,易出现交通事故大气污染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如雾霾),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沙尘暴逆温时不利于沙尘扬起航空低空逆温造成的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高空逆温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原因是高空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下图为“我国某月7日21时某种天气系统向东推进过程中气温的垂直变化剖面图”。天气系统推进速度为110千米/日。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与7日比较,8日水库的气温变化情况是A.气温升高,且气温日较差变小 B.气温升高,且气温日较差变大C.气温降低,且气温日较差不变 D.气温降低,且气温日较差变小2.图中城市7日比6日大气污染重,其主要原因是7日A.出现锋面逆温,空气下沉受到抑制 B.空气辐散C.出现锋面逆温,空气上升受到抑制 D.空气辐合【答案】1.D2.C【解析】1.图示天气系统为冷锋。7日水库位于锋前面,为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天气晴朗;8日冷锋向东移动,水库位干锋后而多阴雨天气,气温降低,气温日较差变小。故本题选择D。2.由天气系统移动速度可判断.6日该地还没有受到冷锋影响.气温较高而空气对流较强,7日受冷锋影响,出现了逆温层,阻碍了近地面污染物扩散,故大气污染严重,故选C。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刻及逐时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图示山地气温变化特点表现为A.日温差大,年温差大B.日温差小,年温差小C.日温差大,年温差小D.日温差小,年温差大2.该气象站,7月1日气温日较差可能是A.3℃B.7℃C.10℃D.14℃3.受山地坡向影响,该气象站7月气温日较差最大,推测气象站7月位于山地的A.南坡背风坡B.南坡迎风坡C.北坡背风坡D.北坡迎风坡读我国某地区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判断回答下列问题。4.该图显示A.纬度越高,温度越低 B.南北温差夏季小、冬季大C.最大的湖泊湖区年温差超过24℃ D.最高峰附近年温差、日温差最小5.该地区A.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明显 B.地势坦荡河流堆积地貌发育广C.湖泊是河流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D.灌溉农业是最主要的农业经营方式“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降雪、雾气等现象,下图为美国密歇根湖沿岸多年等积雪厚度线的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据图判断,积雪厚度最大的是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7.“大湖效应”显著的主要条件有A.气温高于湖泊水温且温差大 B.气温高于湖泊水温且温差小C.气温低于湖泊水温且温差大 D.气温低于湖泊水温且温差小读淮河流域近60年年均温距平累积曲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8.近60年内淮河流域各年气温()A.绝大多数年份低于0℃ B.1960-1993年持续下降C.1960年年均温为0℃ D.2000年以来整体偏高9.淮河流域最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是()A.洪涝 B.风暴潮 C.干旱 D.寒潮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0.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该地发生逆温现象的时间和高度范围为()A.5~8点之间,1000米以下有逆温现象,1000—2000米之间也有可能发生逆温现象B.5~8点之间,逆温现象一定在1000米以下C.13-24点之间,1000米以下有逆温现象D.5-8点之外的时间段,一定没有逆温现象发生11.导致该地发生逆温现象的原因不可能是()A.日出前后,地表温度低B.暖低压控制C.冷锋控制D.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大气层冷却强烈,较高大气层冷却较慢,气温从地面开始向上递增,称为辐射逆温。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12.图中a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一般出现在午后;b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后,一般出现在黎明以前。则c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A.上午B.正午C.傍晚D.凌晨13.逆温的影响有①利于污染物的扩散②利于雾的形成③抑制沙尘暴的发生④减轻山区农作物冻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时空变化图(单位:℃/百米),完成下列问题。14.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A.8时-16时30分 B.17时-23时C.16时30分-次日7时 D.23时-次日5时15.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A.500米 B.100米C.350米 D.150米16.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 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 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对流层中气温出现“下冷上热”的情况,称为“逆温”。读“某地春分日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17.图中对流层底部逆温现象容易出现在()A.多云的夜晚 B.晴朗的夜晚至日出前后C.晴朗的白天 D.多云的白天至日落前后18.下列哪一现象的产生与逆温有关()A.清晨,炊烟袅袅,笼罩着山村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阴雨霏霏,连月不开锋线指锋面与地面的交线,读某地区的某月4-6日锋线移动情况图,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9.该锋面属于A.北半球B.南半球C.冷锋D.暖锋20.该地4-6日期间的气温变化是A.5日昼夜温差最大B.最低气温出现于5日的日出前后C.6日昼夜温差最大D.最低气温出现于6日的日出前后每年十月通常秋高气爽的北京,今年深陷重重雾霾污染中。28日开始的雾霾严重污染北京并将延续到29日,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如图为城区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回答下列问题。21.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22.读图可以发现此时虽然为浓雾天气,能见度不是很好,但是红绿色的交通信号灯却是很醒目。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大雾期间红、绿色光仍然很醒目的原因()A.红、绿色光不容易被散射 B.红、绿色光最容易被散射C.红、绿色光不容易被遮挡 D.红、绿色光不容易被吸收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23.该地可能位于A.东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24.关于该地的描述正确的是A.冬夏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 B.陡崖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C.冬夏季山谷气温日变化最小 D.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25.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B.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C.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6—8题。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4—6题。4.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 B.② C.③ D.④5.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6.该地可能位于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2018年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材料二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下图为“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材料三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下图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2)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图3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6~8题。图38.图示观测时段内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9.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0.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参考答案考点冲关【答案】1.C2.B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从图中读取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的信息,从而判断该气象站的纬度位置;从图中提取一年中逐时气温变化状况,就可以判断温差大小。1.根据图中数据可以推出气温的一天中的气温差值和一年中的气温差值。2.先找到7月1日,可以看出最低气温6-8℃,最高气温在12-14℃,气温日较差在4-8℃,选择B。3.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气温的日较差大,每天日出为6时日落为18时,说明在赤道上,7月受东南信风的影响,北坡为背风坡,选择C。【答案】4.C5.A【解析】4.图中等温线弯曲、闭合等现象复杂,并不是纬度越高,温度越低,故A错误,冬季图中北部最低温在-20°C~-16°C之间,南部最高温在-12°C~-8°C之间,温差为4~12°C;夏季南部最低温6°C-8°C之间,最高温14°C-16°C之间,温差为6~8°C,并不是夏季小、冬季大,故B错误,图中最大的湖泊湖区年夏季温度在12°C-14°C之间,冬季温度在-12°C--16°C之间,温差24~30°C,超过24℃,故C正确,图中最高峰附近年温差28-32°,故不是年温差最小的地方,故D错误。故选C。5.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山体相对高度大,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明显,故A正确,青藏高原是河流的发源地,河流侵蚀地貌发育,故B错,青藏高原高山冰雪融水是河流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故C错误,河谷农业是本区最主要的农业经营方式,故D错,所以答案选A。【答案】6.D7.C【解析】6.根据图示等值线信息,甲的数值介于60-80之间;乙的数值介于40-60之间;丙的数值介于30-40之间;丁的数值介于80-100之间,故丁积雪厚度最大,D正确。故选D。7.“大湖效应”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降雪、雾气等现象”,因此该现象显著的主要条件有气温低于湖泊水温,并且温差大,C正确。故选C。【答案】8.D9.B【解析】8.该图为“淮河流域近60年年均温距平累积曲线示意图”可知,图中曲线显示的数据为各年气温与多年平均气温之差,相加之和,所以不代表各年气温,况且淮河流域各年气温是不可能低于0℃的,故A错误。1960-1993年曲线平稳下降,表明各年气温与多年平均气温之差,相差不大,而不是持续下降,故B错误。1960年为该曲线的起始年,图中数据为0℃,代表这年的年均温与多年平均气温之差为0℃,故C错误。该曲线自2000年以来呈上升趋势,表明累积数值变大,意味着2000年以来各年气温与多年平均气温之差为正值,即各年气温比多年平均值整体偏高,故D正确。故选D。9.淮河流域位于季风气候区,多旱涝灾害;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容易受寒潮影响;位于内陆地区,不会发生风暴潮。B符合题意。故选B。【答案】10.A11.B【解析】10.据图分析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可知,5~8点之间,1000米以下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说明存在逆温现象,1000—2000米之间也有可能发生逆温现象,故A项正确。11.暖低压控制地区,气流垂直上升,会出现降水天气,不易出现逆温现象,故B项正确。【答案】12.A13.B【解析】12.a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一般出现在午后;b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后,一般出现在黎明以前;故c出现的时间是在b黎明之后,a午后之前,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不合适。13.逆温出现后近地面温度低,高空温度高,气体将不会发生对流运动,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故①错误;由于近地面的温度较低,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形成雾,故②正确;逆温出现后,大气运动会减小,故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故③正确;逆温会增加大气的逆辐射,从而减轻山区农作物的冻害,故④正确【答案】14.C15.C16.B【解析】本题组考查逆温及其影响。注意图中垂直温度梯度(℃/100米)知,图中所给的不是气温,而是上升一个单位高程后气温的变化值,正负表示温度升高或降低,只要垂直递减率等于或大于零,就属于逆温现象。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对流运动减弱,不利污染物的净化。14.图中所给出的垂直温度梯度(℃/100米)并不是气温,而是上升一个单位高程后气温的变化值,正负表示温度升高或降低,只要垂直递减率等于或大于零,说明随着高度升高气温是升高的,就说明出现逆温现象。读图可知,图示16时30分-次日7时区间内容,发生逆温现象,选C。15.只要垂直递减率等于或大于零,就属于逆温现象,其中垂直递减率等于零处对应的海拔高度为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读图可知,在4时后出现逆温高度范围最大,约为350米,选C。16.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空气对流减弱;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污染物净化慢;一般不利于大气成云致雨;对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无影响。所以选B。【答案】17.B18.A【解析】17.由材料可知,“逆温”表现为对流层中气温“下冷上热”。近地面大气的能量来源于地面辐射,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大气辐射中的红外光。近地面气温较低,说明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少,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少,天气晴朗,排除A、D;越靠近地表,气温越低,说明地表以丧失能量为主,因此该现象出现在夜晚,排除C;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快,近地表温度低,容易出现“下冷上热”的“逆温”现象,选择B。18.由于“逆温”现象“下冷上热”,大气稳定,对流现象减弱或消失,时间多为晴朗的夜晚至日出前后,故可以出现在清晨,炊烟笼罩是空气稳定的表现,A正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近地表气流上升,对流作用强的表现,且时间发生在黄昏,与逆温不相符,排除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与逆温无关,排除C;“阴雨霏霏,连月不开”是准静止锋的表现,与逆温无关,排除D。故选A。【点睛】理解和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逆温的形成机制,得出逆温的表现和时间。【答案】19.BC20.CD【解析】29.读图,该锋面降雨在锋后,应属于冷锋,C对,D错。根据指向标,锋面朝西北方向移动,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前进,推动暖气团移动,即西北部是暖气团,该锋面位于南半球,A错,B对。20.该地4-6日期间,受冷锋过境天气影响,气温变化是5日有阴雨天气,昼夜温差小,6日是晴朗天气,昼夜温差最大,A错,C对。每日最低气温出现于日出前后,6日晴天,大气保温效应弱,最低气温出现于6日的日出前后,B错,D对。【答案】21.D22.A【解析】21.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大雾是指由于近地层空气中悬浮的无数小水滴或小冰晶造成水平能见度不足500米的一种天气现象,大雾主要发生在晴天昼夜温差较大的时候。晴天时候,由于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地面降温快,水汽易凝结,同时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白天温度高(晴天温差大),气流上升运动强烈,有利扬尘产生,故D项正确。22.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白天大雾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使光线很弱,能见度降低;散射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交通信号灯的红、绿色光不容易被散射,故显得很醒目,A项正确。【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3.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答案】23.A24.D25.B【解析】23.读图,该地冬季最高气温小于0度,气候十分寒冷,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大,应位于北方,可能是东北地区;青藏地区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平均气温约8°C,山顶上有终年积雪;西南地区、东南地区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冬季气温不会太低,最冷月气温大于0度。故选A。24.冬季温度最高是出现在陡崖,夏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陡崖冬季日温差8°C,而夏季约为10°C,故冬季小于夏季;由图可知,冬夏季山顶的气温日变化最小,而非山谷;山顶冬季日温差约为2°C,夏季日温差约为6°C,故冬季小于夏季日温差。D对。25.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约4时左右,此时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所以B正确。直通高考【答案】1.C2.D3.A【解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引导中学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试题以积云为切入点,“看云识天气”,身边地理无处不在。1.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C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故选C。2.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D对。故选D。3.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A。【点睛】气温的日变化中,通常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左右(下垫面最高气温出现在13:00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些学生容易误认为一天中最冷是半夜而误选D答案。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的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太阳辐射最强,而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温度到达最高需要一段时间,约为13时左右,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导给大气吸收,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大气温度达到最高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的原因是:日落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不断散失热量,下面温度不断下降,虽然大气能以逆辐射的形式返还部分热量,但总体来说地面和大气的热量以支出为主,因此地面和大气温度均不断下降,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出现并不断增强,地面和大气才由支出热量为主转换为吸收热量为主,温度开始回升。【答案】4.B5.C6.D【解析】4.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应高于当地的实际温度,排除③④。枯雪年,降水少,总体温度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弱,所以气温日较差大。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