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_第1页
【高效课堂】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_第2页
【高效课堂】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_第3页
【高效课堂】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_第4页
【高效课堂】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效课堂】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预习导学案

1.把握文章的内容,感受母亲品格,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写法。(重点)

2.品味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蕴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重点)

3.感受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难点)

一、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介绍

朱德(1886-1976年),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于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2.故事背景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的。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锤太夫人去世,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朱德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1944年4月5日,以《母亲的回忆》为原题发表在《解放日报》上。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母亲锤太夫人的大会,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同志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3.朱母钟太夫人简介

钟太夫人(1858—1944),朱总司令的母亲。朱总司令的祖上,从广东韶关迁移到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七代以来,都过着贫苦的佃农生活。祖父八九十岁时还下地耕作。钟太夫人19岁来夫家,她在这个劳动的家庭里更显出是一个劳动的能手。她先后生子女13人,养活的8人,总司令就是她第三个孩子。钟太夫人一面紧张地兼顾着母亲和农妇的双重工作,一面还注意着以自己的榜样来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她是一个有宽大胸怀和深厚同情心的人,她的人格力量是不仅及于她的子女,而且使全家所有长幼伯叔妯娌之间,相处十分欢洽。对于更穷苦的亲戚,她往往减损自己,勉力周济。钟太夫人和世林府君排除万难,送总司令入学。总司令参加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的时候,钟太夫人是一个有力的鼓励者。民国初年,总司令在护国军任职,积官俸寄家,得置田30亩,这当然并没有减轻太夫人的劳碌。民国十年,世林府君去世,她更独力支持一家人的生活,直到她的暮年。抗战以后,总司令的处境比以前是好得多,但是太夫人也还是在自己家里继续过着贫穷的勤朴的农妇生活。总司令的伟大,从根本上说,是长期与广大劳动人民一起进行革命斗争,但是钟太夫人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朱德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这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太夫人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

二、文体知识

回忆录

概念一种用叙述、描写、资料编排等方法,追忆本人或本人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叙事性文体。

表现形式可以记述人物一生的事迹,也可以讲述人物故事中的一个片段;可以追述一个历史阶段,也可以描写一个生活侧面。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格式不一。

文体特点①真实,就是真实记录人物的经历和思想;②广泛,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所写人物的经历,而且要以所写人物的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与之有关的人和事;③突出,指回忆录中的主要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

基本原则“三亲":亲闻、亲见、亲历

三、写作特点

1.事例具体,人物鲜活。

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挑水挑粪”,她“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她到晚年还“不辍劳作,尤喜纺棉”,这些都揭示了母亲的勤劳品质。

2.语言朴实,感情强烈。

本文没有运用很多修辞手法,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没有抒情性很强的句子,但这并不影响作者抒发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作者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之中,在平静的叙述之中,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在平实如话的语言中,深切地表达了一个儿子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比如文章第一段,朴实的语言中深藏着作者的悲痛之情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3.夹叙夹议,深化主题。

作者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地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议论以记叙为基础,阐述的是作者的切身感受,写得精当、有力。例如,写十三个儿女只留下八个时,作者以议论兼抒情的笔调说:“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深刻地揭示了作者体会到的母亲极为痛苦的心理。又如在结尾作者议论道:“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是在全文记叙母亲事迹的基础上的总结性议论,不仅赞颂了母亲,而且由赞颂母亲推广到赞颂劳动人民,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

四、课文内容解读

本文主要回忆了母亲生平的典型事件以及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深明大义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之情,也赞美了中国千千万万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更表达了自己想要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五、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

全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母亲的一生,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主线,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领全文,沉痛悼念母亲,高度概括母亲勤劳的一生,并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15段):具体展开来写母亲勤劳一生、爱憎分明和深明大义的特点,突出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支持。

第三部分(第16段至第17段):概括母亲对“我”的影响,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和纪念之意。

结构图解

尽忠于民族尽忠于人民尽忠于党

课文解读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记叙的内容,同时直接抒发了“我”得到母亲去世消息时“很悲痛"的心情。】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段落解析】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篇点题,运用倒叙的手法,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开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是叙事线索,总领全文;“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②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详写家世,突出家境的贫苦,为下文写母亲的辛苦做铺垫。】

③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残酷的事实反映了当时农民的贫苦与无奈。】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议论“惨痛悲哀”“无可奈何",揭示了母亲极为痛苦的心理。这句话不仅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悲惨遭遇的理解和体谅。】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既要抚养孩子,又要承担家务和劳作,母亲身上有着做母亲和农妇的双重负担。】

④母亲是个好劳动。【中心句,议论,概括了母亲的勤劳能干,引出后文对母亲日常要做许多事情的叙述。】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总是”强调母亲经常如此,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通过列举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典型的事例来表明母亲家务繁重,表现了“母亲是个好劳动”,突出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⑤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每天繁重的劳动:“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的。】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悄悄”一词用得传神,“我"默默地帮母亲干活,表现了“我”对母亲无言的爱,也从侧面表现了母亲的辛劳。】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⑥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中心句引出下文有关母亲“聪明能干"的具体表现。“勉强”一词用得准确而极有分寸。】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看也不看"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详写织布穿衣,表现了家境的贫困、母亲的勤劳能干。】段解》从日常生活中吃、穿方面的具体事例写母亲的聪明能干、勤俭持家。

⑦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中心句引出下文“我”的家族“有规律有组织"的具体表现。】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写祖父是为了突出“我”家有爱劳动的传统美德。】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排比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家人分工明确、齐心协力、努力生活的场景。】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议论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概述事例通过写母亲与人相处和睦、同情帮助贫苦的人,表现了母亲宽厚待人、随和善良的性格特点。】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管束"不允许”表明母亲对子女爱中有严。】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总结句概括母亲的性格特征,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母亲的敬佩和思念。“至今还”表明经历了很漫长的时间过程,同时突出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留给“我"的印象之深。】

⑧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过渡句引出下文家中的悲惨遭遇。“和平”在这里指中国农民勤劳朴实、处世温和的优秀品质。】庚子年(一九○○)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社会环境描写交代社会背景。“不得不”写出当时农民被逼无奈的惨状。】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破破烂烂"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等表现出统治者对反抗者的野蛮镇压,突出了农民的疾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忍。】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写“我"家的悲惨遭遇。“没有灰心”“同情"反感”,表现了母亲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我"的成长,尤其是走上革命道路,离不开亲眼见到的不平事实,更离不开母亲的教育和影响。】

⑨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过渡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有关“我”读书的叙述。】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欺压”“横蛮"写出了旧社会的黑暗。黑暗的旧社会“逼得”父母要“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反映了旧社会穷苦人家摆脱贫困和被欺压命运的强烈愿望。】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学费的来之不易与还钱的时日漫长突出了家境的贫困,也表现了培养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的艰难。】

⑩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客观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不但……还……”表示递进关系,表现了母亲顾大局、识大体,支持“我"走革命的道路,也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与信赖。】

从宣统元年(一九○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不舒服”,是指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农民的一大特点,从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勤劳的美德。】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待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这一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在内容上明确母亲的特点,既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又深化了文章主题,突出了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勤劳一生"。】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体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句话饱含哲理,发人深省。点明了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他们所具有的品质,所积累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产。从而勉励我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生产知识,学习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段落解析】(第②-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首尾呼应,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

【段落解析】(第16-17段):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了要用尽忠于民族、人民和党的方法来报答母亲深恩的。

一、预习案。

1.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本文叙事的线索是____________。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溺水()佃农()劳碌()任劳任怨()

私塾()周济()宽厚()东挪西借()

仁慈()连夜()慰勉()不辍劳作()

祖籍()妯娌()衙门()为富不仁()

3.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fùyù)_____________,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2)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wéifùbùrén)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3)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hèngmán)_____________,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jiéyīsuōshí)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4)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āitòng)是无法补救的。

4.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填序号)

(1)母亲这样整日地()着。(A.劳累B.劳碌)

(2)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力()一家人生活。(A.支持B.支撑)

(3)母亲()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A.管束B.管教)

(4)母亲()(A.沉重B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A.时代B.时期)

5.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1)任劳任怨:____________。

(2)___: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3)___: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4)和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靠剥削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6)节衣缩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减省;缩,缩减。

(7)聊叙:___。聊,_________。

(8)___:不停地劳动(耕作)。辍,停。

6.下列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1)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仆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2)母亲那种勤劳检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3)那时乡间毫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4)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尉勉。()

7.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2)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3)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8.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B.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C.这篇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情真意切。

D.母亲不仅吃苦耐劳,还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妇女,她鼓励孩子去开创新的生活。

9.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我爱我母亲"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从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能干、宽厚仁慈、坚强、有远见的人。

C.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将所记的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本文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扬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10.综合性学习。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世上有一种值得一生品味的茶,那便是母爱。某班开展主题为“感谢母亲”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以下活动。

(1)为营造活动的气氛,请结合活动的主题,用简练的语言拟一条标语张贴在教室里。(可以是你曾看到的话,也可以是你的原创;不超过20字)

(2)从下面候选人中推举一人作为母亲节形象代言人,你推举谁?写出理由。

候选人:孟母(孟子的母亲)、岳母(岳飞的母亲)

我推荐:

理由是:

(3)随着年龄的增长,“母爱"有时变得让你难以理解,很多同学认为和母亲产生了代沟,针对这种现象,你怎么说服你的同学呢?

我这样说服:

二、探究案。

1.细读2—13段课文,概括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段落时间母亲经历的主要事件

2-7段作者小时候

8段1895--1900

9段1905

10段1908

11段1919

12段1924---1927

12段1937

13段老年

2.课内阅读理解。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①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②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③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④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⑤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这几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举例说明最后两段运用的修辞手法。

3.文中加点的“这个哀痛"指的是什么

4.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互换为什么

5.倒数第二段文字可分为几层应怎样划分请概括出层意。

6.概括选文的中心思想。

3.课外阅读理解。

我的母亲

①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②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③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使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④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⑤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⑥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出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本文节选自莫言在瑞士学院的演讲)

1.简要概述选文记叙的事情。

(1)_____________

(2)母亲阻拦“我"报复那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

(3)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

(5)“我”担心母亲会寻短见。

2.从文章内容看,“我"从母亲那里学到了什么?

3.联系上下文,说说划线的句子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4.文中画“”线的句子描写了“我"的流泪,请分析其原因及表达的感情。

5.本文以“我最……”的句式回忆了有关母亲的往事。读完此文,你一定产生了共鸣,那么请用这种句式写一个类似的片段,来表现母爱或父爱。(不多于80字)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一、预习案。

1.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本文叙事的线索是____________。

【答案】回忆录朱德玉阶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勤劳思念、敬爱与感激母亲“勤劳一生"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线索的概括。要求了解文章的体裁和作者。找文章线索的方法可以从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出现的关键语句中寻找。本文的叙事线索是思念、敬爱与感激母亲“勤劳一生”。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溺水()佃农()劳碌()任劳任怨()

私塾()周济()宽厚()东挪西借()

仁慈()连夜()慰勉()不辍劳作()

祖籍()妯娌()衙门()为富不仁()

【答案】溺水(nì)佃农(diàn)劳碌(lù)任劳任怨(rèn)

私塾(shú)周济(jì)宽厚(hòu)东挪西借(nuó)

仁慈(cí)连夜(lián)慰勉(wèi)不辍劳作(chuò)

祖籍(jí)妯娌(zhóu)衙门(yá)为富不仁(rén)

【详解】此题是对字音与字形的考查。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

3.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fùyù)_____________,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2)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wéifùbùrén)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3)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hèngmán)_____________,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jiéyīsuōshí)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4)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āitòng)是无法补救的。

【答案】(1)富裕(2)为富不仁(3)横蛮节衣缩食(4)哀痛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横蛮、哀痛”的字形。

4.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填序号)

(1)母亲这样整日地()着。(A.劳累B.劳碌)

(2)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力()一家人生活。(A.支持B.支撑)

(3)母亲()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A.管束B.管教)

(4)母亲()(A.沉重B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A.时代B.时期)

【答案】(1)B(2)A(3)A(4)B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选择合适词语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区分近义词的不同意思。(1)劳累:着重于“累”,疲劳,泛指劳动、工作或旅游等的劳累,常用于口语。劳碌:着重于“碌”,忙碌,干得又多又累,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中。(2)“支持"包含“支撑”,但是“支持"还有“应付、供应、支援”的意思,支持的可以是精神上的(工作、选择),而支撑否的一般是实际物体。可以说:我支持你的工作。但不能说:我支撑你的工作。(3)“管束"是遏制自由行动或言论,“管教”是赏罚严明的教育。(4)沉痛:某人某事令大家刻骨铭记,却因已不在的惋惜和遗憾,发自一种痛心,常用作悼词。沉重:某事不能如意完成做到,或者完成某事需要很多心力。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无奈的心情或是表示负责人。时期:某事发展过程中的一段具有一定特征的、较长的时间。时代: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或时期。根据词意选择词语即可。

5.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1)任劳任怨:____________。

(2)___: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3)___: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4)和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靠剥削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6)节衣缩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减省;缩,缩减。

(7)聊叙:___。聊,_________。

(8)___:不停地劳动(耕作)。辍,停。

【答案】(1)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2)周济(3)宽厚仁慈(4)指没有战争的状态,温和(5)为富不仁(6)省吃省穿,形容节俭。(7)姑且谈谈姑且(8)不辍劳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及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任劳任怨:任:担当,经受。不怕吃苦,也不怕别人的抱怨。为富不仁:为:做,引申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6.下列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1)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仆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2)母亲那种勤劳检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3)那时乡间毫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4)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尉勉。()

【答案】(1)仆—朴(2)检—俭(3)毫—豪(4)尉—慰

【详解】本题考查查找并修改错字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认真阅读指定文字,逐字分析,重点关注同音字或形近字,找到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并改正即可。

7.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2)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3)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答案】(1)叙述(2)议论(3)描写

【详解】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辨析。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1)叙述母亲早起干活,属于记叙;(2)评价母亲,属于议论;(3)描述布的颜色和形状,属于描写。

8.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B.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C.这篇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情真意切。

D.母亲不仅吃苦耐劳,还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妇女,她鼓励孩子去开创新的生活。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词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要有一定的词语或成语的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词语或成语的意思。选择题一般可用排除法选择出正确答案。D.“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用在此句不恰当。

9.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我爱我母亲”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从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能干、宽厚仁慈、坚强、有远见的人。

C.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将所记的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本文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扬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A.“我爱我母亲"是全文的中心句,因此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说法正确;B.全面概括了母亲的性格特征,说法正确;C.说法有误,应将“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改为“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以时间为经线";D.归纳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说法正确。故选C。

10.综合性学习。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世上有一种值得一生品味的茶,那便是母爱。某班开展主题为“感谢母亲”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以下活动。

(1)为营造活动的气氛,请结合活动的主题,用简练的语言拟一条标语张贴在教室里。(可以是你曾看到的话,也可以是你的原创;不超过20字)

(2)从下面候选人中推举一人作为母亲节形象代言人,你推举谁?写出理由。

候选人:孟母(孟子的母亲)、岳母(岳飞的母亲)

我推荐:

理由是:

(3)随着年龄的增长,“母爱"有时变得让你难以理解,很多同学认为和母亲产生了代沟,针对这种现象,你怎么说服你的同学呢?

我这样说服:

【答案】(1)示例一:世上只有妈妈好

示例二:母亲,人生的第一任老师

示例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孟母孟子的母亲十分细心,她发现生活的环境对孩子成长十分重要,于是不辞辛苦地三次搬迁。孟子最后的成功,与母亲对教育的重视关系密切。

(3)母爱是无微不至的,正是因为如此,可能导致我们不理解,感到临行时的再三叮咛是啰唆,雨雪天气时的牵挂是多余,岂知正是母亲的关爱才使我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到今天,有时我们真得该反思,我们对母亲关爱过多少呢?

二、探究案。

1.细读2—13段课文,概括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段落时间母亲经历的主要事件

2-7段作者小时候

8段1895--1900

9段1905

10段1908

11段1919

12段1924---1927

12段1937

13段老年

【答案】

段落时间母亲经历的主要事件

2-7段作者小时候“好劳动”“整日劳碌着"

8段1895--1900天灾、退佃、搬家没有灰心、同情穷苦农民、反感为富不仁者

9段1905节衣缩食,供“我”读书

10段1908支持和慰勉“我"参加革命

11段1919回家继续劳动

12段1924---1927独立支撑一家人生活

12段1937依然过着勒劳的农妇生活

13段老年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以及概括能力,注意在概括内容时注意按照表格所给要求梳理出母亲经历的主要事件,注意语言要简洁明了。

2.课内阅读理解。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①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②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③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④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⑤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这几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举例说明最后两段运用的修辞手法。

3.文中加点的“这个哀痛"指的是什么

4.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互换为什么

5.倒数第二段文字可分为几层应怎样划分请概括出层意。

6.概括选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1.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强健的身体和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2.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设问,如:“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3.“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4.母亲是中国劳动人民的缩影,作者颂扬母亲及和母亲一样的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功绩。不能互换。按照时间顺序,“了"表完成,表过去;“着”表现在。5.三层。①句为第一层,②句为第二层,③句到最后为第三层。第一层抒哀痛之情,第二层说母亲的价值,第三层表自己的决心。6.作者感谢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悼念之情,表达了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一段中的“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中的“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可作答本题。

2.①表达方式有五种,分别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本文是回忆录,所以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在选文中同时双运用了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讴歌的赞美,同时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所以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②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识。“③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④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起到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3.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中词语指代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上下文,找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然后代入后通读句子,看句子在表情达意上有无变化来检验正误。解答试题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可知其指代的内容是:“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

4.理解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解答时,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在篇首,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在文中,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在文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有时还有表达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作用。结构上: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对上文内容总结;前后呼应或首尾照应的作用。答题格式: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在文中起到了……的作用。(内容+作用)。

5.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6.考查概括文章内容主旨的能力。可采用的方法是:①找中心句要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或者标题。②概括答题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批判了、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3.课外阅读理解。

我的母亲

①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②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③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使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④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⑤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