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修辞手法 (共49张)+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基础知识 修辞手法 (共49张)+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基础知识 修辞手法 (共49张)+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基础知识 修辞手法 (共49张)+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基础知识 修辞手法 (共49张)+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知识修辞手法(共49张)+试卷(含解析)【基础知识】之修辞手法

一、常见修辞手法

1、比喻

(1)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2)类型:

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被堆成雪白的山岗。

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2、比拟

(1)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抽象的概念当作人或物,或者把人当作物,或者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类型: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3)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不仅可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夸张

(1)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2)类型:

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4、排比

(1)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2)类型:

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5、反复

(1)特点:

有意重复地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

(2)类型:

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例如: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例如: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作用: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6、对比

(1)特点: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作用: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7、对偶

(1)特点:

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2)类型: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符合对仗要求。

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些。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承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惜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8、引用

(1)特点: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2)类型:

明引指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例如:鲁迅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疫情之中,正是千万个伟大的中国人让我们看到了爱与希望。

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己的话语中,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例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困境中也不要放弃啊。

(3)作用:

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9、设问

(1)特点:

“无疑而问"。是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突出主要论点,申述问题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竺可桢走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他是来观察物候,做科学研究的。

(2)作用:

恰当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10、反问

(1)特点:

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2)形式: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二、辨识修辞手法

1、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

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在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XX像XX"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

2、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简而言之,比喻是打比方,重点在“喻”,喻体必须出现。比拟重在“拟"是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拟体一般不出现。

3、排比和对偶的区别

排比必须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

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

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

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4、排比和反复的区别

从语言单位的数量看: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构成的,而反复只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复部分即可构成。

从语言单位的文字看:排比各语句之间有时只有个别字相同,但反复须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

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

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反复的作用是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5、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设问句有回答,提醒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醒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

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有时可用叹号。

三、专项训练

1.下列句子中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B.一个人的涵养,不在心平气和时,而是心浮气躁时;一个人的理性,不在风平浪静时,而是众声喧哗时;一个人的慈悲,不在居高临下时,而是人微言轻时。

C.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D.天擦黑的时候,此起彼落的鞭炮轰炸着村庄,空气里弥漫着丝丝缕缕火药味儿。

3.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排比)

B.他像冬眠的蛹,沉睡在自己的天地里。(拟人)

C.他虽然没有上过几年学,但靠自修,肚子里的墨水也不少。(夸张)

D.正如阿尔伯特·施威策所说:“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借代)

4.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但光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

B.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夸张)

C.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比喻)

D.前面不远处走来了一队红领巾。(借代)

5.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设问、比喻、夸张)

C.他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就像闪电一样,令人眼花缭乱。。(拟人)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互文)

6.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寄言纨绔与膏粱。(比喻)

B.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自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拟人)

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喻)

D.夏虫也为我沉默。(拟人)

7.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

B.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比喻)

C.我只想,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吗?(设问)

D.老信客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排比)

8.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例外的只有破晓或人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排比)

B.红柳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夸张)

C.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

D.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对偶)

9.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似蹙非蹙罥烟眉。(比喻)

B.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反复)

C.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拟人)

D.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设问)

10.下列选项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例外的只有破晓或人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

B.我是一柄宝剑,别看我在壁上假寐,可是我一尘不染,削铁如泥。

C.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D.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11.(2020年福建中职学考真题)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我总不敢马上拆看家信,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反复)

B.我外出,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对偶)

C.天生的聪明,优良的资质,湿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排比)

D.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道的对面。(对比)

12.(2019年福建中职学考真题)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拟人)

B.我记忆中故乡的云海落日就很飘忽柔曼,宛若一颗少女的心。(夸张)

C.难道人们对于他们所不喜欢的东西,都一定要置之死地吗?(设问)

D.我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排比)

13.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③风很平凡,如果吹在夏天;水很平凡,如果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雪很平凡,如果飘落在冬日与春日之间……

④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A.拟人比喻反复夸张B.比喻拟人排比对偶

C.拟人比喻排比对偶D.比喻拟人反复夸张

14.下列各项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年,又是一年,二号桌始终默默地等待着。可母子三人还是没有出现。(拟人)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比喻)

C.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排比)

D.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反问)

15.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

②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③我是一柄宝剑,别看我在壁上假寐,可是一尘不染,削铁如泥。

④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A.排比对比比喻夸张B.反复拟人引用比喻

C.反复拟人比喻夸张D.排比对比引用比喻

16.下列各项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

A.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

B.我欣赏这样的平凡,我喜爱这样的平凡,我也想努力成为这样的平凡。

C.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基础知识·修辞手法

目录

01

常见修辞手法

02

辨识修辞手法

03

专项训练

1

0

常见修辞手法

1、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比喻

2、类型:

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被堆成雪白的山岗。

比喻

2、类型:

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比喻

比拟

1、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抽象的概念当作人或物,或者把人当作物,或者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比拟

2、类型: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比拟

3、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不仅可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夸张

1、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夸张

2、种类:

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排比

1、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排比

2、种类:

成分排比。

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排比

3、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反复

1、特点:有意重复地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

2、种类:

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

例如: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

例如: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反复

3、作用: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对比

1、特点: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

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作用: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对偶

1、特点:

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对偶

2、类型:

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

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对偶

2、类型:

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符合对仗要求。

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些。

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承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惜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引用

1、特点: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引用

2、类型:

明引指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

例如:鲁迅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疫情之中,正是千万个伟大的中国人让我们看到了爱与希望。

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己的话语中,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

例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困境中也不要放弃啊。

引用

3、作用:

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设问

1、特点:

“无疑而问"。是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突出主要论点,申述问题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竺可桢走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他是来观察物候,做科学研究的。

2、作用:

恰当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反问

1、特点:

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2、形式: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2

0

辨识修辞手法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PPT模板www./moban/

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

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在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XX像XX"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简而言之,比喻是打比方,重点在“喻”,喻体必须出现。比拟重在“拟"是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拟体一般不出现。

排比和对偶的区别

排比必须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

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

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

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排比和反复的区别

从语言单位的数量看: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构成的,而反复只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复部分即可构成。

从语言单位的文字看:排比各语句之间有时只有个别字相同,但反复须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

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

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反复的作用是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设问句有回答,提醒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醒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

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有时可用叹号。

3

0

专项训练

1.下列句子中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D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B.一个人的涵养,不在心平气和时,而是心浮气躁时;一个人的理性,不在风平浪静时,而是众声喧哗时;一个人的慈悲,不在居高临下时,而是人微言轻时。

C.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D.天擦黑的时候,此起彼落的鞭炮轰炸着村庄,空气里弥漫着丝丝缕缕火药味儿。

D

3.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排比)

B.他像冬眠的蛹,沉睡在自己的天地里。(拟人)

C.他虽然没有上过几年学,但靠自修,肚子里的墨水也不少。(夸张)

D.正如阿尔伯特·施威策所说:“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借代)

A

4.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但光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

B.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夸张)

C.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比喻)

D.前面不远处走来了一队红领巾。(借代)

B

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方法。

5.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设问、比喻、夸张)

C.他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就像闪电一样,令人眼花缭乱。(拟人)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互文)

C

互文指在有意思相对或文句相关的词句里面,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6.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寄言纨绔与膏粱。(比喻)

B.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自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拟人)

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喻)

D.夏虫也为我沉默。(拟人)

A

7.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

B.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比喻)

C.我只想,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吗?(设问)

D.老信客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排比)

C

8.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例外的只有破晓或人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排比)

B.红柳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夸张)

C.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

D.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对偶)

B

9.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似蹙非蹙罥烟眉。(比喻)

B.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反复)

C.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拟人)

D.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设问)

D

10.下列选项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例外的只有破晓或人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

B.我是一柄宝剑,别看我在壁上假寐,可是我一尘不染,削铁如泥。

C.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D.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A

11.(2020年福建中职学考真题)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我总不敢马上拆看家信,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反复)

B.我外出,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对偶)

C.天生的聪明,优良的资质,湿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排比)

D.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道的对面。(对比)

D

12.(2019年福建中职学考真题)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拟人)

B.我记忆中故乡的云海落日就很飘忽柔曼,宛若一颗少女的心。(夸张)

C.难道人们对于他们所不喜欢的东西,都一定要置之死地吗?(设问)

D.我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排比)

D

13.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③风很平凡,如果吹在夏天;水很平凡,如果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雪很平凡,如果飘落在冬日与春日之间……

④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A.拟人比喻反复夸张B.比喻拟人排比对偶

C.拟人比喻排比对偶D.比喻拟人反复夸张

C

14.下列各项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年,又是一年,二号桌始终默默地等待着。可母子三人还是没有出现。(拟人)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比喻)

C.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排比)

D.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反问)

B

15.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

②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③我是一柄宝剑,别看我在壁上假寐,可是一尘不染,削铁如泥。

④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A.排比对比比喻夸张B.反复拟人引用比喻

C.反复拟人比喻夸张D.排比对比引用比喻

A

16.下列各项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

A.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

B.我欣赏这样的平凡,我喜爱这样的平凡,我也想努力成为这样的平凡。

C.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

谢谢观看【基础知识】之修辞手法

一、常见修辞手法

1、比喻

(1)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2)类型:

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被堆成雪白的山岗。

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2、比拟

(1)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抽象的概念当作人或物,或者把人当作物,或者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类型: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3)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不仅可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夸张

(1)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2)类型:

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4、排比

(1)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2)类型:

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5、反复

(1)特点:

有意重复地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

(2)类型:

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例如: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例如: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作用: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6、对比

(1)特点: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作用: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7、对偶

(1)特点:

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2)类型: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符合对仗要求。

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些。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承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惜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8、引用

(1)特点: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2)类型:

明引指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例如:鲁迅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疫情之中,正是千万个伟大的中国人让我们看到了爱与希望。

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己的话语中,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例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困境中也不要放弃啊。

(3)作用:

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9、设问

(1)特点:

“无疑而问”。是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突出主要论点,申述问题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竺可桢走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他是来观察物候,做科学研究的。

(2)作用:

恰当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10、反问

(1)特点:

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2)形式: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二、辨识修辞手法

1、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

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在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XX像XX”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

2、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简而言之,比喻是打比方,重点在“喻”,喻体必须出现。比拟重在“拟”是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拟体一般不出现。

3、排比和对偶的区别

排比必须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

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

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

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4、排比和反复的区别

从语言单位的数量看: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构成的,而反复只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复部分即可构成。

从语言单位的文字看:排比各语句之间有时只有个别字相同,但反复须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

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

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反复的作用是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5、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设问句有回答,提醒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醒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

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有时可用叹号。

三、专项训练

1.下列句子中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答案:D【解析】“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与之相同的是D项。A、B两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B.一个人的涵养,不在心平气和时,而是心浮气躁时;一个人的理性,不在风平浪静时,而是众声喧哗时;一个人的慈悲,不在居高临下时,而是人微言轻时。

C.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D.天擦黑的时候,此起彼落的鞭炮轰炸着村庄,空气里弥漫着丝丝缕缕火药味儿。

答案:D【解析】A项运用的是拟人。B项运用的是排比。C项运用的是夸张。D项没有运用修辞。

3.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排比)

B.他像冬眠的蛹,沉睡在自己的天地里。(拟人)

C.他虽然没有上过几年学,但靠自修,肚子里的墨水也不少。(夸张)

D.正如阿尔伯特·施威策所说:“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借代)

答案:A【解析】B项是比喻。C项是借代。D项是引用。

4.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但光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

B.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夸张)

C.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比喻)

D.前面不远处走来了一队红领巾。(借代)

答案:B【解析】B项是反语的修辞手法。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方法。

5.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设问、比喻、夸张)

C.他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就像闪电一样,令人眼花缭乱。。(拟人)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互文)

答案:C【解析】C项是夸张。

6.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寄言纨绔与膏粱。(比喻)

B.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自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拟人)

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喻)

D.夏虫也为我沉默。(拟人)

答案:A【解析】A项是借代,“纨绔”和“膏粱"代指富家子弟。

7.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

B.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比喻)

C.我只想,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吗?(设问)

D.老信客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排比)

答案:C【解析】C项所用修辞手法为反问。

8.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例外的只有破晓或人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排比)

B.红柳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夸张)

C.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