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 +学案_第1页
【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 +学案_第2页
【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 +学案_第3页
【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 +学案_第4页
【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 +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学案初三一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

内容解读

表现手法,也叫写作方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这类题目中常含有“如何表现"怎样表现”等字眼或直接点明具体手法,可以从结构安排、选材角度、写作目的等角度进行分析。

中考链接

(2023·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千斯坝听水

高昌

①在北京西坝河南路与香河园西街交会的拐角,有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上书“大运河——千斯坝遗址"几个大字。春日暖阳洒在澄碧的坝河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我站在千斯坝遗址,倾听流水遥远而又清凉的亲切诉说,心里翻卷着万千感慨。活泼的流水牵着我的思绪,自由自在地唱着、欢腾着,携着阳光,向着远方一路飞奔……

②我听到流水声中回旋着“千斯”“千斯"的呼唤,“千斯”是何意?我的心潮悠然上溯到遥远的先秦——《诗经》中就有这样温馨的文字:“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意为“快快筑起千座粮仓,快快造好万柜箱。把粮仓都装满,农夫们的日子喜庆洋洋。这是天赐的大福气啊,幸福的生活万年长。”千斯坝的坝名,就是从这动人的《诗经》里流出来的。我现在驻足的这片土地,曾设有千斯坝,停泊万里船;也设有千斯仓,珍藏千古梦。无数的大船从南方运来沉甸甸的稻米和豆菽,运来丝绸和茶叶,运来五彩的憧憬。一起卸在千斯坝,转运进光熙门内南侧的千斯仓。所谓“千斯万斯”,承载的正是先民们对五谷丰登的热切祈望、对国泰民安的美好向往。

③我听到流水潺潺,一遍遍深情呼喊着一个响亮的名字:“郭守敬、郭守敬、郭守敬……”郭守敬是元代的水利专家。遥想当年,意气风发的郭先生在此地巡视,口中轻轻吐露出一串名字:千斯坝、常庆坝、郭村坝、西阳坝、郑村坝、王村坝、深沟坝……随后七坝陡然而起于阜通河上,并依序自西向东呈梯级一一排开,分段行舟,驳运过坝。有了这阜通七坝,阜通河也才有了这个“坝河"的美称,在漕运年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坝河的名字也一直沿用到今天。坝河全长21.63里,流域面积158.4平方公里,日运漕粮4600余石。即使算上结冰期停运的因素,年运输能力也达到100万石。处在这一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上之重要节点的千斯坝,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醒目记忆,是滔滔大运河在京城画下的一个恢弘惊叹,也是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为北京历史留下的嘹亮回响。古人奋斗和开拓的艰辛智慧,为我们留下沧桑变迁的无尽怀想,同时也在这潺潺水声的流转中,澎湃到一代代后人的心间,传递在史册的一页页赞叹里。

④我在千斯坝听水,仿佛听到浪花在呼喊“大运河”“大运河"大运河”……我知道,这坝河起源积水潭。沿着阜通七坝一路奔腾,徐徐注入温榆河,悠悠接汇北运河,从而连入京杭大运河的宏阔水系。我耳边仿佛有无数的美丽浪花在深情歌唱。那会讲故事的流水,向我讲述杭州的梅花、洛阳的牡丹、齐鲁的豆花和燕赵的棉花……五彩缤纷的甜蜜歌声,在天地间回旋和飘荡。我心里奔涌着1800公里的骀荡春风,串联起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的壮阔波浪。我在古老的千斯坝跂足沉思,举首南望:我们的美丽中国,自北而南,到处都是好风光,令人陶醉,令心流连。

⑤我在千斯坝听水,仿佛听到浪花在呼喊“开拓"开拓”“开拓"……我知道,坝河也有过漫长的辛酸回忆。其实到了明清时期,这条河就因为没有水源而湮没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水波潋滟的盛景,是根据水文历史考证,在2006年重新建设疏浚而成的。据记载,元代时的水面宽为如今10倍,约二三百米;水深也为如今10倍,约一二十米。但是古老的千斯坝带着历史的仆仆风尘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依然是一个不懈奋进的奔腾姿态,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全新面目。千斯坝是历史,衔接的则是未来。今天的潺潺坝河水,依然回旋着开拓进取的心灵旋律,高唱着蓬勃昂扬的时代乐章。

⑥我每天上下班,都会从这千斯坝前走过。从千斯坝遗址到我工作的报社,只有400步的距离,而这中间相隔的,却是700多年的漫长流光。一有空闲的时间,我就喜欢立在千斯坝前,醉心倾听坝下的那些浪漫的水声。那悠悠浪波诉说着沧桑的记忆,更诉说着年轻的祝福和美好的向往。

(有删改)

【问题】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点题,并通过对“澄碧的坝河”“金色的光芒"等自然景物来表现千斯坝的纯粹与庄重。

B.作者通过对郭守敬工作场景的猜想,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目光长远、运筹帷幄的水利专家形象。

C.文章结构清晰: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尾照应,中间四个段落以并列的形式展开。

D.作者对千斯坝的情感非常复杂,既有对其所承载的历史的怀想,也有对水上运输衰落的担忧。

【点拨】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理解不正确。文中没有“对水上运输衰落的担忧"。

考点分析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作用

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

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

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3.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将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放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作用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2.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使意义更明显。

欲扬先抑:“扬”指褒扬、抬高。“抑"指向下压、贬低。作者想要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作用:使情节更曲折,使人印象深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的本意是……,而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

以小见大:从人们所熟知的……小事入题,让人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作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人生观)。紧紧抓住……的……特点,精心刻画,富含哲理。

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揭示主题。

作用:总结全文,升华了……的感情;点明主旨,增强文章感染力。

借景抒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用:使抒发的……感情更含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动静结合: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动作的和谐统一。

作用:将……的“动”与……的“静"结合,二者相互映衬,充满情趣。

照应:开头和结尾的内容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是对同一情况作出的解释、说明和交代。

作用:……与……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过渡:运用恰当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把上下文关联起来。

作用:承上启下,结构严谨;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悬念: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

作用:文章巧妙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主题的目的。

伏笔:指文章或艺术作品中前段内容为后段内容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定义是“隐性”的,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使文章结构严谨、紧凑。

详略: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进定义行概括式的叙述。

作用:详写有利于更生动、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铺垫:1.为了表现主要的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2.铺垫是显性的,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

作用:描写……,为后文……做铺垫,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解题技巧

答题应按照“辨别写法——表述内容——分析效果"的思路答题。

1.辨别表现手法时注意审读题干,若题干已给出表现手法,直接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2.若题干没有给出表现手法,则根据其特点判断题干中要求的语段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时需特别留意结构安排角度、选材角度),并根据其作用进行分析。

3.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如文章主题、写作目的、作者情感等进行分析。

常见问法

1.出示具体的表现手法:这篇小说运用了……表现手法,(从文中找出一组相关的语句,)请分析其作用。【如2023·广东/十堰;2022·宿迁/河北】

2.不出示具体的表现手法:选文第×段使用了哪种写法?请简要分析。【如2022·昆明】

3.自选角度(叙述视角、叙事结构、选材方法、语言运用)对文章的艺术特色作简要赏析。【如2023·东营】

4.融入到赏析句子中考查:请从……的角度,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如2022·扬州】

5.融入到句段作用中考查:请从……的角度分析第×段在全文叙述中所起的作用。【如2022·达州】

6.融入到信息提取与辨析中考查。【如2023·自贡/宜宾/安徽;2022·安徽/十堰/内江】

教材示例

【教材】九年级(下)第6课《变色龙》【思考探究】第三题

【问题】这是一篇讽刺小说。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收到讽刺效果的。

【点拨】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讽刺手法,学习本文的讽刺技巧。

【解答】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这种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奥楚蔑洛夫的“变色”表现为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样写,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思维导图

表现手法定义作用

衬托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可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

对比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1.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2.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3.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感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1.“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2.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3.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4.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1.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2.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3.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先抑后扬先抑后扬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感情铺垫,引发好奇。1.先写……再写……,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造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3.如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

引用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手法叫引用。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值钱的文物

梁柱生

①封四是村里的贫困户,光棍,县博物馆对口帮扶他,具体联系人是馆长梁智。梁智在封家里里外外察看时,发现墙角那儿有只肮脏的青釉瓷碗,就习惯性地拿起来看看,还两眼放光地用指甲刮掉上面的污垢仔细端详。

②“这碗是干吗用的?”梁智问。封四说:“喂狗用的。"狗呢?”“嘿嘿,吃掉了。"封四不好意思道。同时想,文化人就是怪,还对一只喂狗碗感兴趣。唉,自己运气孬,让一个清水衙门来帮扶,刚才送的都是啥子嘛,一袋米,一桶油,两百块钱,跟打发讨口子似的,哪像村里的潘七,县财政局帮扶,财大气粗,一给就是两三万,养了一大群羊。

③转完后,梁智说:“你屋后有片山林,可以发展芦花鸡养殖……”

④“说得轻巧,哪来的本钱嘛!"封四不好气道,好像对方欠了他钱似的。

⑤“这样吧,你把这只喂狗碗卖给我,我给你一万块钱。你就用这钱买来鸡苗发展养殖业。”

⑥啥子,这只喂狗碗值一万块钱?封四瞪大了眼睛,立马答应:“行!可我上哪儿去买这么多鸡苗呀?"

⑦“我帮你联系。”梁智说着掏出手机打电话。一会儿,某农业有限公司送来了一万元的芦花鸡苗四百只。

⑧梁智把一摞扎好的现金交给封四,那是一万元。封四从来没拿过这么多钱,手都有些发抖,可钱还没有拿热,就得交给送鸡人,封四依依不舍极了。

⑨梁智说:“这些小鸡,只要你好好养,五个月后就能长成四五斤重的成年鸡,到时公司负责收购,两百元一只。四百只就是八万元,扣除各种成本,你至少能赚五万块钱。"

⑩梁智等人走后,满耳的鸡叫声。家里没有喂鸡的东西,怎么办?只好扛上那把锈迹斑斑的铁锹,引上鸡群,到荒芜多时的坡地上挖蚯蚓喂鸡。

此后,封四天天上坡掘蚯蚓给鸡吃。不知不觉,就把自家的坡地翻了一遍。封四趁机点上玉米,玉米越长越高,芦花鸡也越长越大,很快就有两斤多重了,封四嘴馋,想杀鸡吃。

他逮鸡时,在他屋后山林里放羊的潘七见了,就过来跟他聊天。得知那只喂狗碗被梁智以一万元买走后,潘七顿足道:“你亏惨了。我从网上看到,某人到乡下买了一只也是喂狗用的青釉瓷碗,结果咋样?价值一亿元!”

“一亿元是多少?"封四问。

“就是一万捆一万元哪!你家有那只喂狗碗,就是亿万富翁了,还扶啥子贫!”

封四后悔不迭:“可我已经卖掉了……"

“反悔呀!梁智这哪是买,简直是抢,还打着帮扶的幌子!你把他的电话号码给我,我给他打电话,咋能这样欺负乡下人!”

封四去把联系卡拿来,上面有梁智的手机号。潘七把手机拨通后说,他是封四的朋友,封四那只喂狗碗不卖了,想要回来。

“已经成交的买卖,咋能出尔反尔!"梁智不悦道。

“不好意思,那是人家的传家宝,虽说用来喂狗……”

“好吧,他把一万元退我,我就把碗还他。"

封四高兴地抢过手机说:“梁馆长,一言为定,过两个月我把鸡卖后,就把钱还你!”

如此一来,封四非但不敢吃鸡,还更加悉心喂养。两个月后,芦花鸡出栏。梁智和公司人员一块儿前来收购。封四卖了鸡,得了八万元,拿出其中的一万元交给梁智,后者把那只喂狗碗还给他:“其实,这只青釉资碗是建国初年生产的,文物价值不大。"

“不是说价值一亿元吗?”封四愣住了。

“价值一亿元的那只青釉瓷碗,我也看了报道。那碗是明朝宣德年间的,当然值钱了。"

“这只喂狗碗,到底能值多少钱?”“几百块吧。"那你当初为啥子要以一万元买下?”

梁智笑道:“那一万块钱,其实是单位给你的帮扶资金。如果直接给你,你肯定觉得这钱来得太容易,用起来大手大脚。而把它变成你出售文物的所得,性质就不一样了。把鸡养到两斤多重,你馋嘴发作,想吃鸡,但这只喂狗碗把你卡住了,一举两得,哈哈!"

原来,梁智在帮扶之初,就从表弟潘七那儿知道封四的致贫原因是懒惰和嘴馋,所以出点子让他养殖芦花鸡,而要把四百只小鸡崽养大,人根本就懒不起来,鸡一饿,那叫声铺天盖地,令你坐立不安,只好去给鸡找吃的,平息它们的叫声,渐渐地,再懒的人,也会变得勤快。至于封四嘴馋的毛病,同时也给治住了。

说完,梁智把那一万元重新拍到封四的手上。

封四听后很感动,他把六万元拍到收鸡人手里:“你到公司再给我拉六万元的鸡苗过来,我已养出经验,我要扩大规模。虽然脱了贫,但我还要奔小康!”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值钱的文物"的含义理解。

2.赏析文中第一段画线的句子。

梁智在封家里里外外察看时,发现墙角那儿有只肮脏的青釉瓷碗,就习惯性地拿起来看看,还两眼放光地用指甲刮掉上面的污垢仔细端详。

3.文章一开始写封四对帮扶工作多有不满,最后写他深受感动,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4.分角色朗读是感受人物形象魅力的有效方法。假如你分到封四的角色,朗读最后一段封四的话时,你会选择以下哪种语调?请分别从内容和语言方面陈述理由。

A.轻柔抒情B.昂扬振奋C.低沉坚定

选择: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芦苇花的精魂

扶云

①芦苇花随风飘逸,那一片片的风景,摇曳在家乡的冬春季节。

②我站在芦苇荡旁边,眼看、心感,总觉得芦苇花有一种说不清的精魂在那里飘拂。真的,很少有植物的花带给人这种感觉,即便是飒飒秋菊也要输给芦苇花。秋菊还是带有些艳的颜色,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历经沧桑,还是那般亲切,她浑浊的老眼透溢出慈祥的光芒。

③芦苇花内里,最深邃的那份情感,魂系着芦苇荡的仁心雄魄。细想下去,天地造芦苇,这苇却不尽是干瘪,虽然它腹中空洞,却诠释了“空也是富有”的极妙哲理。这也许有些难懂,“空"与“有”本是相反的两极,怎么能搞在一起?但及待芦苇抽出了芦苇之花,我才真正懂得芦苇的气质——心那般空,爱是这般厚。

④芦苇的心间呀,盛着一片天,它怕这个天太空寂,慢慢捧出充满质感的芦苇花。这花似人生的彻悟,在黄叶与绿叶中间绽放一种白发苍苍的弧度美。

⑤我心中不由一惊,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画面更让人感受到冬野之真味了……有什么植物能把毛茸茸的花,撑过一个又一个清冷的黄昏,与寒冬深情地去握手,你来说一说?请不要讲,潇潇冷雨打沧桑,呼呼寒风吹断肠。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还是落日渲染了荻花美。

⑥我想起一个女性朋友,在遭遇身体误诊、失去女儿的苦难后,她的心没有灰暗甚至死去,却用自己的爱去温暖一个又一个孤儿。她说,在爱中学会爱,自己很像一捧芦苇花。我听后,在泪眼模糊中,突然感到了芦苇花人性的甜美。

⑦这让我想起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坚守,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感染了病毒被隔离治疗,他说:“我怕得哭了。"当时,分身乏术的张定宇不能陪在妻子身旁,有时一连三四天都看不上妻子一眼。谈到自己的渐冻症,张定宇却没有半点害怕。但他说,在开车去看妻子的路上,自己害怕得哭了,心里怕失去她。所幸,妻子感染后已经康复。

⑧就像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一样,张定宇的双腿已开始萎缩,全身会慢慢失去知觉。他对时间特别敏感,因自己的身体会渐渐被这种罕见的病魔“冻”住。他曾说,自己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一定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⑨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像张定宇一样,如同一面面旗帜,站在芦苇荡的那头遥遥照耀而来,拉出一片片暖意,一点点在我的心扉展开,似有一个声音在呢喃和诉说,一点一点地将生命的抗争用毛笔在天地间一笔一画地写着、写着,像慢镜头一样。那飘扬在芦苇秆上的花呀,一直铺展在我们的心房。每年三月烧芦苇做草木灰,触目即是的芦苇花颜将不复存在,过去的艰涩和荣光只有芦苇根知道。

⑩有人说,秋天芦苇花开了,就意味着生命光华铺射,那便是高峰闪现。内心质朴的人们,一直把芦苇花装在心头,阳光不断透过指缝进入瞳孔,似乎新苇在眼前努力地生长。

(选自《意林》,有删改)

5.阅读文章,联系上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那飘扬在芦苇秆上的花呀,一直铺展在我们的心房。

(2)赏析第④段划线句子。

芦苇的心间呀,盛着一片天,它怕这个天太空寂,慢慢捧出充满质感的芦苇花。

6.如何理解本文标题“芦苇花的精魂"的意蕴?

7.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分析,本文是如何表现芦苇花的精神?

8.结合文章第①段的内容,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文化传承,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和创造力。小组成员收集了如下材料,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材料一】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代杜甫《春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代杜甫《春夜喜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杜牧《清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

【材料二】为解读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古诗词的魅力,2022年2月19日,正逢雨水节气,解放日报记者彭薇专访了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和博导曹旭。以下是访谈笔录。

记者:您认为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与中国诗歌之间有什么联系?

曹旭:二十四节气代表了人对天地、自然和四季的认识,并以特有的“时间节奏”与天地宇宙、自然四季互动。中国诗歌的总体性质和语言的节奏就与此有关。

记者:您能具体说说中国诗词是怎样与二十四节气完美结合的吗?

曹旭: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的节气配诗举例。雨水节气,A_______。与春天相比,夏天的诗词有着不一样的风情。夏至节气,配诗“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出自唐代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描绘了夏至节气的风情景物,“绿筠”是翠竹,竹子刚生出的竹节还带有白色的草粉,而圆圆的荷叶开始散发芳香,竹与荷给了人们夏日清凉的意境。秋天的诗词又别有风味。白露节气,B________。

记者:请您给我们讲讲,为什么会出现节气风景与诗词相得益彰这种文化现象。

曹旭:人是自然和节气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是自然的语言,所以诗人就用诗歌的语言来对应自然和节气的语言。而这种表达,包含了许多层面的内容。

譬如,诗人是自然的孩子,面对自然,他有感情要抒发。而变化的四季就是诗人不同的“诗歌锦囊"。春天的牡丹、夏日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冬日的梅花等等,万花千草都是四季的“代言”。诗人描写这些花草,让诗歌成了24个节气的象征。

再比如,二十四节气里包含的诗歌因素,除了气候等自然因素,还包含社会因素,如社会性的、节日性的等。春夏秋冬各有节日,这些节日本身有许多“诗材"和诗歌元素。如借清明下雨等表达,展现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纪念等。

自然还含有地理的因素,江河、山峦等在24个不同节气中变换出更多的面貌与风景。这种变化,同样给了诗人创作的题材。

【材料三】

节气文化,如活泉般滋养现代生活

①中国节气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根植于传统、与时代同行,持续聚焦节气文化和现代生活连接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

②创新表达形式,激发文化韵味。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比如,《二十四节气密码》就将节气文化创造性融入现代设计和创作领域,聚合了艺术、科技与人文等要素,还要适当引入当代审美架构和生活场景,探寻节气传统与日常生活的契合点。

③善用信息技术,打造文化精品。科技发展为传统节气增加了更多新的艺术表达和文化渲染方式。当前,应推动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与节气文化相融合,塑造具有科技感、未来感的文化场景,搭建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体验环境。

④培育新生力量,繁荣文化市场。在现代生活中,节气传统既要“活”起来,还要“火"起来。引导青年群体积极投身节气文化创新表达,激活青年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使他们成为繁荣节气文化市场的新生代原创力量,让传统节气焕发时代魅力、绽放时代光彩。

(材料二、材料三摘编自《解放军报》《光明日报》)

【材料四】

立秋(节选)

江少宾

①夏秋之交的雨,短促而热烈,猝不及防地潜入墨汁一样幽深的暗夜。季节,这趟跋山涉水的列车,终于裹着一阵凉风,驶进了秋天的第一站。清晨起床,枝头湿漉漉的,雨水刷过的梧桐叶青翠欲滴,像初生婴儿新洗的脸。农谚说:“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卧床听雨的农民兄弟吁出一口长气,撂下疲累的蒲扇,在一阵疏一阵密的雨声里酣然睡去。

②从字面上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是指谷物成熟的时期。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立秋前后,草木开始结果孕子,大地即将书写一首关于收获的诗。

③牌楼的早稻熟于立秋前,风调雨顺的年份,还没到大暑,家家户户就磨好了镰刀。穿过二爷家的菜园子,翻过村口的石拱桥,就是一代代牌楼人赖以谋生的田野。极目远望,田埂上浮着一层白白的雾气,远处的白荡湖烟波浩渺,水际接天。一水护田,两山排闼。一代代牌楼人在这片山水间刨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尚未成年就跟着二哥下田做农活,锄禾、车水、插秧、割稻、捆稻把,甚至要走上一里多路,将一捆将近一百斤的稻把挑回家。

④我喜欢割稻。那些雨后的清晨,高低错落的田野梳洗一新,颗粒饱满的早稻黄灿灿的,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私语,优雅地摇摆,像盛装待嫁的村姑。早起的乡亲已经开镰了。唰——唰——唰——刀刃与稻茬正面交锋,留下一束束齐扎扎的断口。搁置好稻把,断口处会慢慢渗出一粒晶亮的水珠。初二时写作文,我写割稻:“我割得飞快/一束又一束/稻子在田里铺成了一首丰收的诗……”因为这几句稚嫩的所谓的“诗”,语文老师陆柏松专门跑到我家,兴高采烈地对我父亲说:“你儿子能念书,别让他干活了,让他发狠念书!”父亲欣喜异常,从此对我另眼相看。

⑤开镰割稻的牌楼人,早上都要吃“米粑”,此风当为牌楼所独有。包米粑程序复杂,既费时也费事。“一锅米粑两亩秧。”一年忙到头,也只有立秋割早稻、腊月过小年的时候,主妇们才会熬夜排着长长的队伍,有说有笑地磨一箩面,包一锅米粑。母亲个子矮,力气又小,每次磨粉总要带上二哥去帮忙。那时候我也没有多高,每次磨磨,我总要夹在二哥和母亲中间,上半身挂在磨档上,看上去全力以赴,其实并没有使出多大的力气。母亲心知肚明却从未说破,汗湿的脸上爬满了金樱子一样明媚的笑容。

⑥说是磨粉,其实是磨人,一盆粉要磨两三个小时。磨粉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母亲还要连夜将脸盆洗干净,舀进两升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后,放在锅台上,盖上锅盖“醒"。面“醒”之后我们也醒了,第二天一早,蒸笼里便飘出久违的米粑香。“米粑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香味呢?不单单是五谷的香气,我说不上来,乡间诸多食物之香,均无可名状。母亲包的米把手掌大小,纺锤形,薄薄的面皮上还留有几道深浅不一的手指印。米粑馅有咸豇豆(家家户户都要腌),也有山芋粉丝(这个也是牌楼的特产),掺着几粒肥瘦相间的肉丁,一口咬下去,余味绵长,“好吃吗?好吃极了!”我十九岁离开牌楼,之后因工作之便跑过安徽省境内许多地方,却再没有吃过这样的米粑。三河米饺与牌楼米粑有几分相似,不过三河米饺是用滚油炸出来的。桐城民间早年有吃发粑的习俗,但发粑不是“粑”,是白面馒头。

⑦我很想念母亲包的米粑。如今,母亲已经长眠于巢山,牌楼的留守老人所剩无几,我想再吃一回米粑的心愿久久未能实现,恐怕再也不能实现。

(摘自《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有删改)

9.选择材料一中的诗句,仿照材料二中画线句的写法,在横线A、B中任选一处,补写恰当的内容。

我选择_____________,我的补写:

10.在学习了八年级上册的新闻单元后,小通想将材料二的访谈记录整理为一则消息。你认为是否恰当?(至少说出两个理由)

11.学习“陌生化”手法,品析材料四的语言,完成下面的任务。

知识链接“陌生化”,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通过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使读者感到新颖别致。如泰戈尔《飞鸟集》第174首:“云把水倒在河的水杯里,/它们自己却藏在远山之中。”这首诗把“河"比喻为“水杯”,赋予“云"以主观意愿,新颖灵动,富有情趣。

(1)请从“陌生化”手法的角度,从材料四第①段选择一个例句进行赏析。

例句: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

(2)请你也写一首小诗,记录令你难忘的某个节气。(要求:尽量用上“陌生化"手法,不少于3行)

12.请结合上下文推断,材料四第⑥段画线句“好吃吗?好吃极了!”是谁在问,谁在答,并说明理由。

13.材料四是散文《立秋》的节选部分。如果要根据节选部分的内容拟一个副标题,你认为下面哪一个最合适?请简要分析。

A.天气晚来秋B.秋天的怀念C.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选择_____________,理由:

14.小通准备将上面的材料结集成一个关于“诗与节气"的电子专刊,请你帮忙。

(1)你认为材料三、材料四能否编入“诗与节气”电子专刊?请分别表明看法及理由。

(2)根据你所选择的材料,你准备设置哪些栏目?请你再写出两个栏目名称。

栏目一:诗句里读节气;

栏目二:________;

栏目三:_________

(3)请你为专刊写一个阅读导语。不少于60字。如图八下第一单元的阅读导语供参考。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牛二的刀

魏传军

①牛二是个屠夫,杀猪宰羊,在老街开一家肉铺。

②老街人叫他屠夫牛二。

③牛二站在摊子前,不吆喝,两脚与肩同宽,沉肩坠肘而立。

④屠夫牛二,卖肉也不吆喝,摆个“狗拉屎的架子”,不像个卖肉的。

⑤哎!你懂啥呀,人家是站桩。

⑥站桩,有啥用啊?卖肉就是卖肉,瞎折腾。

⑦不论别人怎么说,牛二还是牛二,不辩驳,照样站桩。

⑧来人往摊前一站,说,半斤前腿肉。

⑨牛二秒起刀一刀砍下去,正好是半斤。如果来人说,四两,他还是一刀砍下去,不多不少正好是四两。

⑩老街人,到回春堂抓药,说,屠夫牛二砍肉的刀法了得,神了。

张老板不信,说,眼见为实。

这一天正是小年,张老板把戥[děng]子(小型的杆秤,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揣在怀里,趁着买肉的人多,走到摊子前排队。等到他买肉的时候,张老板说,我要三两三钱全是瘦肉、七两七钱全是肥肉、五两五钱排骨、九两九钱软骨。

张老板一口气说完,张开嘴巴就像上岸的鱼。牛二抡起刀就砍,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众人看得眼里起花。张老板还没喘匀一口气,牛二已用荷叶包好放在案子上了。

众人看傻了。

张老板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他拿出戥子一一称重,除去荷叶的重量,一钱不多,一钱不少。

张老板暗自佩服牛二的刀法,把东西放在褡裢里,拿着戥子,走了。

从此,牛二出名了。

老街人说,牛二是刀神。

老街人再去买肉,直接叫“刀神牛二”。“刀神牛二"替代了“屠夫牛二”,牛二却觉得还是“屠夫牛二"更贴切、顺口、接地气。

这样的日子,过了九九八十一天。

一个夕阳晚照的黄昏。打了烊,牛二用抹布擦拭砍肉刀。一个刀客,慕名来到了老街。

刀客傲慢地瞅了牛二一眼,嫌弃地摇摇头,从鼻孔里哼出一声,很失望,走了。

这样的日子,过了二九一十八天。

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牛二抡起砍刀割猪肉。一个剑客,慕名来到了老街,剑客瞧了一会儿,冷笑一声,走到对面的酒馆去了。

这样的日子,过了八天。

一个烈日当空的正午。牛二在躺椅上小憩。一伙黑风山上的土匪来到了老街。恰巧,一只绿头大苍蝇落在牛二的鼻子上,土匪抽出刀,照着牛二的鼻子就是一刀,苍蝇被劈成两半。再看牛二的鼻子连皮都没有被剐蹭,完好无损。

其实,牛二已经醒来,他感觉到有一股冷飕飕的气流逼近。真正的刀客,不会趁人之危。对方只是炫耀刀法,所以他没有闪躲。

在老街,土匪没有寻到刀客。于是,土匪摆下了擂台,口出狂言:如果无人打败他们,就洗劫老街。老街人告到了官府,县令也束手无策,为安抚民心,象征性地派两个衙差。

前来打擂的武林高手,三招就都败下阵来,非伤即残。

数日,无人上台打擂。

土匪站在擂台上叫嚣:不怕死的,上来呀。

牛二手里攥着一把砍刀,蹿上擂台。

土匪头一看是卖肉的牛二,露出鄙夷的眼神,不耐烦地说,去,去,去。

我要和你比刀。

跟我比刀,先签下生死状。

好。

土匪头挥舞着刀,一招仙人指路,直插牛二的咽喉。

牛二也不躲闪,迎着刀,等到刀离咽喉不到两寸的距离,牛二猛然衔住了刀尖。土匪头一惊,用力抽刀,刀却像嵌进了石缝里,拔不出来了。

众人看得头上冒热气,脚底蹿凉汗。

土匪头把一口气贯在胳膊上,用力再拔刀,牛二就像钉在地上,一动不动。土匪头继续用力,牛二突一松口,土匪头四仰八叉摔倒在地上。牛二不管他,手握砍刀,转身在其他土匪的头上就像剔排骨似的舞动。不过几息间,众匪的头,一个个变成了和尚模样。

一招制敌。土匪们顷刻作鸟兽散。

翌日,牛二如常站在摊子前,不吆喝,两脚与肩同宽,沉肩坠肘而立。

老街人直接叫牛二:刀神。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2.07)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善于说故事,而且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把牛二的传奇故事与卖肉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

B.选文语言简洁平实。大量的人物对话而不出现说话人:“土匪们顷刻作鸟兽散”“张开嘴巴就像上岸的鱼"等口语和俗语的使用,凝练而有动感。

C.“这样的日子,过了九九八十一天”“这样的日子,过了二九一十八天"这样的日子,过了八天”既表明时间的流逝,推动情节的发展,又为后文蓄势。

D.刀客“很失望"、剑客“冷笑一声”的原因是:牛二只是牛二,普通的屠夫,不是“刀神牛二”,更不是身怀绝技的高手。

16.探究:老街人叫牛二“屠夫牛二”“刀神牛二"刀神”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7.为什么“牛二却觉得还是‘屠夫牛二’更贴切。眼口、接地气"?

18.小说讲究伏笔和照应,请指出选文中一处伏笔与照应,并分析其作用。

【知识链接】“伏笔、照应”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作家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并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或事件,倾先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使文章记叙周密。

______参考答案:

1.表面上写梁智与潘七告诉封四“喂狗碗"是价值不菲的文物,实际上是赞扬梁智巧妙改造封四好吃懒做毛病,帮助其勤劳致富的良苦用心,歌颂扶贫干部一心为民,想方设法,带领群众致富的精神。2.动作描写与神态描写相结合。既写出了人物的职业特点,又表明梁智想到了帮助封四脱贫的办法。3.这是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封四对梁智态度的前后变化,意在突出梁智的扶贫工作卓有成效表明只要一心为民着想,巧干敢干,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带领群众脱贫致富。4.B昂扬振奋的语调。因为从内容上看写的是封四被梁智的良苦用心感动,决定要扩大养殖规模,勤劳致富奔向小康,人物的精神是奋发向上的。从语言特点上看,多用短句,还用了感叹句,语言简炼充满激情,语调应该是昂扬振奋的。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题目。

联系第⑤段中的“这样吧,你把这只喂狗碗卖给我,我给你一万块钱”第段中的“潘七顿足道:‘你亏惨了。我从网上看到,某人到乡下买了一只也是喂狗用的青釉瓷碗,结果咋样?价值一亿元!’"可知,题目表面上写梁智与潘七告诉封四“喂狗碗”是价值不菲的文物。

联系第段中的“那一万块钱,其实是单位给你的帮扶资金。如果直接给你,你肯定觉得这钱来得太容易,用起来大手大脚。而把它变成你出售文物的所得,性质就不一样了。把鸡养到两斤多重,你馋嘴发作,想吃鸡,但这只喂狗碗把你卡住了,一举两得"可知,题目实际上赞扬梁智巧妙改造封四好吃懒做毛病,帮助其勤劳致富的良苦用心。联系文章主旨可知,“值钱”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扶贫干部们一心为民,想方设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精神品质的可贵。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梁智在封家里里外外察看时,发现墙角那儿有只肮脏的青釉瓷碗,就习惯性地拿起来看看"用指甲刮掉上面的污垢仔细端详”是对梁智的动作描写。“两眼放光地"是对他的神态描写。联系前句“县博物馆对口帮扶他,具体联系人是馆长梁智”可知,他的动作符合他的身份,体现了他的职业特点。联系第段中的“那一万块钱,其实是单位给你的帮扶资金。如果直接给你,你肯定觉得这钱来得太容易,用起来大手大脚。而把它变成你出售文物的所得,性质就不一样了。把鸡养到两斤多重,你馋嘴发作,想吃鸡,但这只喂狗碗把你卡住了,一举两得"可知,此时的梁智看到了这只碗,想到了帮助封四致富的方法。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文章一开始写封四对帮扶工作多有不满,最后写他深受感动,封四到梁智的前后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对比的表现手法。

联系第段中的“梁智和公司人员一块儿前来收购。封四卖了鸡,得了八万元,拿出其中的一万元交给梁智,后者把那只喂狗碗还给他”可知,在梁智的帮助下,封四成功脱贫致富,梁智的工作是富有成效的,所以封四对他的态度才会发生转变。也表明只要我们的干部一心为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一定会得到群众的拥挤,就一定能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4.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联系末段中的“封四听后很感动"可知,封四在得知梁智的良苦用心后非常感动。根据“你到公司再给我拉六万元的鸡苗过来,我已养出经验,我要扩大规模。虽然脱了贫,但我还要奔小康”可知,有了梁智的帮扶,他增长了信心,决定扩大养殖规模,勤劳致富奔向小康。他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是斗志昂扬的。

从句式上来看,多用知名,末句“虽然脱了贫,但我还要奔小"是一个感叹句,语言简练,充满了激情。

所以语调应是昂扬振奋的。故选B。

5.(1)动作描写,“铺展”是铺陈展开的意思,这里指芦苇花一直留存在我们心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芦苇花坚韧性格以及给人温暖和力量的特点。

(2)拟人,把芦苇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芦苇胸怀博大,爱的厚重。6.芦苇花像母亲般朴素与柔细,永远让人感到亲切和慈祥;它诠释了“空即富有"的哲理;表现出在爱中去爱人的人性甜美;展现出对生命的抗争精神。表达对芦苇花及具有芦苇花一样美好品质的人的赞美之情。7.①对比,把芦苇花与秋菊作对比,突出芦苇花的朴素和柔细,点明了芦苇花带给作者亲切感觉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芦苇花的喜爱。②借物喻人,张定宇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与时间赛跑,就像初春的芦苇花的与生命的最后抗争一样,生动形象,赞美了张定宇坚韧顽强的品质。③象征,以芦苇花象征朴素,胸怀博大,厚爱,对生命的抗争等精神。8.人们将芦苇花装在心头,就是铭记芦苇精神,带着芦苇花坚韧朴素,博爱的精神不断成长。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逆境,要学习芦苇花坚韧顽强,敢于和逆境抗争的精神。我们要拥有一颗大爱之心,让自己的精神无比富有。

【解析】5.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铺展”是铺陈展开的意思,在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句中指芦苇花一直留存在我们心底,通过对芦苇花动作的描写,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芦苇花坚韧不拔的品格和令人温暖的特征;

(2)“心间"怕”“捧出"把芦苇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芦苇怕心灵的天空过于空寂,于是就开出了充满质感的、美丽的芦苇花,这些美丽的芦苇花,就是第③段首句当中提到的“仁心”,也可以理解为爱心。作者用拟人化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芦苇精神的赞美之情。

6.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根据第②段“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历经沧桑,还是那般亲切,她浑浊的老眼透溢出慈祥的光芒"可知,芦苇花像母亲般朴素与柔细,永远让人感到亲切和慈祥;

根据第③段“天地造芦苇,这苇却不尽是干瘪,虽然它腹中空洞,却诠释了‘空也是富有’的极妙哲理。我才真正懂得芦苇的气质——心那般空,爱是这般厚”可知,诠释了“空即富有"的哲理、精神上的富有、爱的厚重;

根据第⑥段“在爱中学会爱,自己很像一捧芦苇花……突然感到了芦苇花人性的甜美”可知,芦苇花表现出在爱中去爱人的人性甜美;

根据第⑨段“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一点一点地将生命的抗争用毛笔在天地间一笔一画地写着、写着,像慢镜头一样"可知,芦苇花展现出对生命的抗争精神。可据此作答。

7.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根据文章第②段“即便是飒飒秋菊也要输给芦苇花。秋菊还是带有些艳的颜色,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历经沧桑,还是那般亲切,她浑浊的老眼透溢出慈祥的光芒”分析,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秋菊与芦苇花作对比,突出芦苇花的朴素和柔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芦苇花的赞美之情;

根据文章第⑦段“这让我想起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坚守"和第⑧段“就像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一样,张定宇的双腿已开始萎缩,全身会慢慢失去知觉”和第⑨段“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像张定宇一样,如同一面面旗帜,站在芦苇荡的那头遥遥照耀而来,拉出一片片暖意,一点点在我的心扉展开,似有一个声音在呢喃和诉说,一点一点地将生命的抗争用毛笔在天地间一笔一画地写着、写着,像慢镜头一样"可知,文章使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通过芦苇花,生动形象得赞美了张定宇坚韧顽强的品质;

根据第⑩段“内心质朴的人们,一直把芦苇花装在心头,阳光不断透过指缝进入瞳孔,似乎新苇在眼前努力地生长”可知,文章运用象征的手法,象征着质朴、顽强、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

8.本题考查获得的启示。

本题答案不唯一。注意联系文章第①段“芦苇花随风飘逸,那一片片的风景,摇曳在家乡的冬春季节"相关内容,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去谈即可。

示例:芦苇花随风飘散,捧出自己的花来点缀春冬季节,它对春冬季节的爱是深厚的,因此它的精神是富有的。正如社会中的一些人,虽然身份卑微、物质贫乏,或身处逆境,却拥有一颗大爱之心,精神无比富有。

9.示例:A:配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雨水节气正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的时节,春雨在夜里悄悄随风而至,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B:配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又是一首众人颇为熟悉的诗。白露节气的夜晚,令人顿生寒意,杜甫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配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白露节气的夜晚,天气转凉,面对皎皎明月,杜甫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亮,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显得深沉。)10.示例一:不恰当。这个访谈记录采编于2022年2月19日,不合符合消息讲究时效性的特点;访谈记录详细记录了采访对象的话,内容太过具体,不符合消息语言简练、干净利落的特点。

示例二:恰当。由访谈记录改写消息,来源真实,体现了消息真实性的特点;访谈记录中,专家具体分析了二十四节气与诗词之间的联系,以及二者完美结合的具体表现和内在原因,体现了消息客观性的特点。11.示例一:“夏秋之交的雨,短促而热烈,猝不及防地潜入墨汁一样幽深的暗夜。"

这句话中,“猝不及防的潜入”用拟人化手法,形象地写出夏秋之交的雨突如其来的特点;或者将黑夜比作墨汁,形象地写出夜的黑。这样的语言新颖有趣,表现力强。

示例二:“季节,这趟跋山涉水的列车,终于裹着一阵凉风,驶进了秋天的第一站。"这句话把季节比作列车,形象地写出了四季运行更替的特点,新颖别致。或者:“跋山涉水”本形容长途奔波的艰辛劳苦(或这里用“跋山涉水"修饰“列车”),这里形象地写出春夏两季时间长,且过程中气候现象丰富。

示例三:“清晨起床,枝头湿漉漉的,雨水刷过的梧桐叶青翠欲滴,像初生婴儿新洗的脸。"

这句话将梧桐叶比作初生婴儿新洗的脸,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梧桐树叶在雨水刷过后青翠欲滴的特点,新颖别致。

示例四:“卧床听雨的农民兄弟吁出一口长气,撂下疲累的蒲扇,在一阵疏一阵密的雨声里酣然睡去。”这里用“疲累"修饰蒲扇,形象地写出蒲扇使用频率高,突出夏季天气炎热的特点,新颖别致,富有表现力。

(2)示例:又是清明/在失魂的雨水浸润下/思念疯狂地滋生、蔓延(不少于3行,能看出节气即可)12.示例;母亲在问,我在答。只有立秋割早稻、腊月过小年的时候,母亲才会熬夜制作米粑,(或者概括为:米粑是每年难得吃上一口的美味,或者这里寄寓着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对家人的爱,或者她希望她的辛勤劳动能得到家人的认可)所以她会问。从后文可知,我尤爱母亲包的米粑(或者我离开牌楼后,再也没有吃过这样的米粑;或者母亲包的米粑馅料丰富,“一口咬下去,余味绵长”),因此这应该是我在回答,我的回答对母亲极大的褒奖。对母亲手艺的赞美。13.示例:B文章中主要回忆了立秋这个节气里牌楼人割稻劳作、母亲制作米粑(或者:回忆了立秋这个节气里牌楼人的生活),表达我对家乡牌楼的怀念或者对母亲的思念或者对民间传统习俗消失的担忧。所以用“秋天的怀念"比较恰当。14.(1)示例:材料三不可以。电子专刊主题是诗与节气,材料三写的是现代生活中如何传承节气文化,与主题不符。(言之有理即可)材料四可以。材料四作者认为秋季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文中描写秋天的牌楼,充满了诗意;通过引用初二时写的关于割稻的一首小诗,传递出劳动过程中的诗意。这些都能体现诗与节气的主题。(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示例一:名家谈诗与节气,示例二;节气中的往事

(3)示例: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和创造力。本专刊的文章,或用诗词展现节气特征,或阐述古诗词与节气的关系,或怀念与节气相关的人和事。阅读这些文章,我们可以从中领略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并由此感受到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自信。(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9.本题考查补写和仿写。

首先由A处横线前“雨水节气”可知,A处应选择对应雨水节气的《春夜喜雨》,由B处横线前“白露节气"可知,B处应选择对应白露节气的《月夜忆舍弟》;然后由材料二画线句“配诗‘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出自唐代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描绘了夏至节气的风情景物,‘绿筠’是翠竹,竹子刚生出的竹节还带有白色的草粉,而圆圆的荷叶开始散发芳香,竹与荷给了人们夏日清凉的意境”可知,被仿写的句子格式可提取为“配诗xx+出自xx+结合节气描绘出诗歌所写景物";《春夜喜雨》的意思是: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节,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月夜忆舍弟》的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可据此作答。

10.本题考查消息的特点。消息是一种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消息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和简洁性等特点。材料二的这段采访发生于2022年2月19日,从时效性上来看,它不符合消息及时性的特点;从访谈记录的内容上看,大量笔墨刻画和描绘,太过具体,不符合消息语言简练、干净利落的特点。但同时,访谈形式说明内容来源真实,体现了消息真实性的特点;访谈记录了专家对二十四节气与诗词之间的联系、具体表现和内在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体现了消息客观性的特点。可据此作答,注意明确观点,至少说出两个理由。

11.本题考查语言特点和语言表达。

(1)由知识链接“陌生化”,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通过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使读者感到新颖别致"可知,“陌生化”的语言通过词语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运用达到新颖别致的效果。可结合文段中生动的用词和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分析其表达上的妙处。

示例一:“夏秋之交的雨,短促而热烈,猝不及防地潜入墨汁一样幽深的暗夜"一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猝不及防的潜入”一句将夏秋之交的雨赋予人的个性,写出雨来得突然,来得始料未及;同时又实用比喻的修辞,以墨汁来比黑夜,使得夜的黑更加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

示例二:“季节,这趟跋山涉水的列车,终于裹着一阵凉风,驶进了秋天的第一站"一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季节比作一辆跋山涉水的列车,将抽象的四季运行更替化以具体的列车行驶,新颖别致。同时“跋山涉水”一词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列车长途奔波的劳苦之感,暗含春夏两季时间长,且过程中气候现象丰富的特点。

示例三:“清晨起床,枝头湿漉漉的,雨水刷过的梧桐叶青翠欲滴,像初生婴儿新洗的脸"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被雨水洗刷过的梧桐叶比作初生婴儿新洗的脸,让人联想到梧桐树叶经过雨水刷过后的水嫩光滑,新颖别致,富有表现力。

示例四:“卧床听雨的农民兄弟吁出一口长气,撂下疲累的蒲扇,在一阵疏一阵密的雨声里酣然睡去”一句中“疲累"一词精巧别致。疲累本义形容人或者动物疲倦困怠,这里用“疲累”来修饰蒲扇,与蒲扇夏季高频率的使用特点相符一,也暗示出夏季天气的炎热,新颖别致,富有表现力。

(2)开放类试题,注意不少于三行,要点出节气。示例:我将被那一声春雷惊醒/匆匆而起/叫上春风/喊上布谷/唤起土里沉睡的生灵/开一朵野花/种一株新禾/写一首小诗/准备迎接万物的律动

1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由材料四第⑥段“说是磨粉,其实是磨人,一盆粉要磨两三个小时……母亲还要连夜将脸盆洗干净,舀进两升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后,放在锅台上,盖上锅盖‘醒’……第二天一早,蒸笼里便飘出久违的米粑香"可知,母亲做米粑很费工夫;由第⑤段“一年忙到头,也只有立秋割早稻、腊月过小年的时候,主妇们才会熬夜排着长长的队伍,有说有笑地磨一箩面,包一锅米粑”可知,只有立秋割早稻、腊月过小年的时候,母亲才会熬夜制作米粑,这中间寄托着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期许;由第⑥段“米粑馅有咸豇豆(家家户户都要腌),也有山芋粉丝(这个也是牌楼的特产),掺着几粒肥瘦相间的肉丁,一口咬下去,余味绵长……我十九岁离开牌楼,之后因工作之便跑过安徽省境内许多地方,却再没有吃过这样的米粑"可知,我最爱母亲做的米粑,因此这句话极有可能是我吃着母亲做的米粑时,母亲问,我回答的一段对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