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 (记叙文阅读)分析句段的作用 +学案_第1页
【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 (记叙文阅读)分析句段的作用 +学案_第2页
【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 (记叙文阅读)分析句段的作用 +学案_第3页
【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 (记叙文阅读)分析句段的作用 +学案_第4页
【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 (记叙文阅读)分析句段的作用 +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记叙文阅读)分析句段的作用+学案

分析句段的作用

(2024中考第一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

教学目标

1.明确中考记叙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问法,了解不同位置句段的作用。

2.通过归纳和概括,掌握分析句段作用的方法和答题思路、解题步骤。

3.通过掌握分析句段作用的方法,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文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美的潜能。

内容解读

“分析句段的作用"是记叙文阅读的高频考点,常考查开头段、中间关键段落、结尾段和一些比较关键的语句。有时候会结合句式特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进行考查。作答时,除回答不同位置段落的各自作用外,需要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切忌抛开文章内容,干瘪的回答公式化的作用。

中考链接

(重庆2023年语文试题A卷)《战马魂》

【问题】读小说要细品结尾。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应该删去,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中考链接

【解答】我认为不应删去;马援病逝,火龙驹难舍马援,绝食而死;突出表现了火龙驹的忠义,表现火龙驹对马援的深厚情谊;与第段“但,火龙驹的生命,却到了最后的时刻”、第段“马援老泪纵横"、第段“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第段“马援心如刀割"相呼应;表现了火龙驹对生命执着追求的坚持和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精神。但最终为马援绝食而死,更加突出火龙驹地忠义;也侧面突出马援对火龙驹的深情厚谊;所以,最后一段不应去掉。

新知讲解

开头语段的作用:

内容上:①渲染气氛,揭示主题。

②设置悬念(以故事开头或以发问开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

③开篇写景,为故事设置背景。

④开篇写景,由眼前景物引起下文的回忆。

⑤开篇点题,总领全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新知讲解

开头语段的作用:

内容上:⑥交代故事起因,为下文作铺垫,是全文故事的大前提。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⑧概括介绍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事物特点),总领全篇。

⑨概括介绍人物特点(或开篇写景),与下文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

⑩以诗词开篇,增加文采。

新知讲解

开头语段的作用

结构上:①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②引起下文。

③总结全文(统摄全篇)。

提示:答题时不能只写术语,必须要对选文进行整体感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

新知讲解

中间段的作用:

结构上:①承上启下;

②呼应标题(开头、结尾);

③做铺垫;

④推动情节发展;

⑤使文章脉络清晰。

新知讲解

中间段的作用:

内容上:

①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②强调……,点明中心;

③若为插叙段,补充说明……的内容;

④若为环境描写段,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展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新知讲解

中间段的作用: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的作用一般是:

①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答题时应结合上下文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新知讲解

中间段的作用

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答题模板:本段写了……,在结构上承接上文……的内容,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内容上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新知讲解

结尾段作用

内容上:①点明中心(揭示中心,揭示主旨,点明主旨,画龙点睛、升华感情)。

②含蓄地揭示主旨,引发读者对文中问题的注意和思考。

③深化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

④点题,揭示题旨。

⑤总结全文,评议文中人物。

新知讲解

结尾段作用

内容上:⑥巧妙地揭示事实真相。

⑦有时,文章结尾处,有一段补叙,作用是:补充与文章有关的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突出文中事件的意义重大(或人物影响深远)。

⑧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⑨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⑩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新知讲解

结尾段作用

结构上:①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③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提示:解答段落作用题除了把握段落在文中的结构作用,还必须把握段落在文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在阅读解答记叙文试题时,必须紧扣内容,明确文章主旨解答。这也可以从以下“四看”入手:一看是不是渲染了气氛;二看是不是烘托了人物(或人物感情);三看是不是点明了中心;四看是不是对主题的升华。

新知讲解

常见结尾方式

(1)自然收束式:事情结束了,文章也结尾了。

(2)卒章显志式:结尾点题,圆合情节。

(3)首尾照应式:结尾或点题,与文题遥相呼应;或与开头相照应,收束全文。

新知讲解

常见结尾方式

(4)出人意料式:也称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再生波澜,曲折动人;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5)艺术留白式:骤然中止,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新知讲解

常见结尾方式

(6)以景作结式: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或照应题目,首尾呼应);暗示情节发展(或故事结局);烘托人物形象;升华(深化)主题/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7)引申拓展式:结尾或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或总结提高,使主题得到升华。

(8)议论抒情式:结尾通过议论抒情,揭示主旨,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从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新知讲解

常见结尾方式

(9)引用名句式:引用诗歌名句,富有艺术色彩,深化主题。

(10)再现情境式: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人物、事件、场景的再现,照应前文,深化主题,表达强烈情感。

(11)补叙交代式: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相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新知讲解

结尾赏析答题角度

(1)情节结构角度: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照应标题(呼应开头、照应上文),使情节连贯,结构严谨。

(2)主题角度:点明或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赞颂、讽刺、揭露……)。用饱含哲理的句子来收尾,深化主题,发人深省。

(3)手法角度:骤然中止,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或回味)的空间,耐人寻味。

新知讲解

结尾赏析答题角度

(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与主人公(或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5)表达方式角度:议论点明或升华中心;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间接抒情能起到“委婉含蓄,意蕴深长,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想象的空间"的作用。

常见问法

1.文章第×段(作者用大量笔墨)叙写(引用)……,有什么作用【如2023·广安/泸州/绍兴/天津/齐齐哈尔;2022·陕西】

2.小说/文章第×段有何作用(的作用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如2023·达州/天津/衡阳/绥化/通辽;2022·泸州/南充】

3.有人认为,本文第×段应该删去,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第×段删除后文章仍然完整,为什么不能删除?/文章第×段画线句子能否删除?)请说明理由。【如2023·重庆A卷/滨州/新疆/郴州/常德;2022·永州/广元】

教材示范

【教材】七年级(上)第16课《猫》“思考探究”第二题

【问题】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点拨】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分析其背后的思想情感内涵。

教材示范

【答案】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第三句话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开拓了文意,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板书设计

(一)开头段(二)中间段(三)结尾段

1.开篇点题1.承上启下(过渡)1.总结全文

2.统领全文2.交代:人、事、因、经过、结果2.点明中心

3.交代:人、起因、结果3.交代背景(环境)3.深化主题

4.交代背景(环境)4.设置悬念4.升华情感

5.引出下文5.做铺垫5.引发思考、引人深思

6.设置悬念6.埋设伏笔6.照应前文或题目

7.做铺垫7.对比/衬托/烘托7.首尾呼应

8.埋设伏笔8.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9.奠定感情基调9.揭示中心

10.渲染气氛营造氛围10.烘托人物心情

11.激发阅读兴趣11.照应

谢谢

()

初三一轮复习:跟着教材学阅读

【记叙文阅读】——分析句段的作用

内容解读

“分析句段的作用”是记叙文阅读的高频考点,常考查开头段、中间关键段落、结尾段和一些比较关键的语句。有时候会结合句式特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进行考查。作答时,除回答不同位置段落的各自作用外,需要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切忌抛开文章内容,干瘪的回答公式化的作用。

中考链接

(重庆2023年语文试题A卷)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战马魂

蒙福森

①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乱,途经龚州,其渡江之处名“将军古渡”,久负盛名。虽历经千年,至今古韵犹存。

②历代文人墨客在将军古渡留下了不少诗作,摘录一二佳句:

③“汉将征边地,威名重伏波。”

④“试看将军滩上水,犹留豪气击鸣鼓。"

⑤古渡不远,有一处空旷开阔的草坪,马援曾在此操练士兵。遥想当日,旌旗招展,战马嘶鸣,声震四野。

⑥草坪中有一处泥潭,深可及腹,宽数丈,野草覆盖,人所不知。

⑦马援坐骑名火龙驹,皇帝亲赠,多年来,随他南征北战,保家卫国,开疆辟土,立下赫赫战功。

⑧那日,早操练毕,马援下马,解鞍卸甲,任由火龙驹在草地上吃草。

⑨忽闻火龙驹陷入泥潭之中,马援大惊。

⑩火龙驹拼命挣扎,可泥潭像一个囚笼,牢牢地困住了火龙驹。

到了中午,骄阳似火,大地如炙。很快,火龙驹耗去了力气,浑身汗津津的,疲惫不堪。

马援想尽了种种办法,依然无法把火龙驹救出来。

从黄昏到傍晚,从傍晚到深夜,从深夜到黎明,马援一夜不眠,坐在泥潭边,默默地陪伴着火龙驹,眼看着心爱的坐骑慢慢耗尽了力气,却一筹莫展。

燃烧的篝火,映红了马援的脸庞。他的脑海中,往事一幕幕地回放:大漠,风沙,古道,草原,砂砾……火龙驹驰骋沙场,迅疾如风;战场上,刀光剑影,血染沙场:殷红的血,染红了火龙驹的躯休。那血迹,有马援的,有火龙驹的,有敌人的。

天边露出了鱼肚白,绿野平畴,疏林野树,江水苍茫,江中一叶轻舟,随波逐流,与往日并无二致。

但,火龙驹的生命,却到了最后的时刻。

马援老泪纵横。

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

马援心如刀割。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走来:“闻将军坐骑陷入泥潭之中,您一夜不眠。老朽来自北方草原,自幼牧马,懂马,多年前随大军南下,今有一法,或可一用。”

“请问何法?"马援紧紧地抓住老人的手,心急如焚地说。

老人说:“此法未必有用,但到了此刻,不妨一试。”

马援依老人之法,将所有战马云集于草地上。老人头裹红布,腰系红绸,手执长鞭,牵住其中一匹,跨身一跃而上。嗷呜——一声高喊,手起鞭落,抽打坐骑。

坐骑奔跑起来了。

其他战马也跟着奔跑起来。

老人挥舞长鞭,驱马绕着泥潭一圈儿一圈儿地奔跑。

马群绕着圈儿奔跑,越跑越快。

一时间,群马嘶鸣,响遏行云。马蹄翻飞,泥土飞溅,马蹄声急,声震四野。马群越跑越快,越跑越急,风驰电掣,气势如虹。像一股激流,如暴雨,如闪电,如飞沙,如走石,如飓风,如海啸,如天崩,如地裂……

最初,火龙驹茫然地望着它的同伴奔跑。后来,随着群马的嘶鸣,飞奔,火龙驹沉寂的灵魂被唤醒了,激发了,一股与生俱来的力量,刹那间迸发出来。“咴——"但闻其一声嘶鸣,挣扎着,一跃而起。虽然,跃起一点儿,随即沉下,但它百折不挠,无所畏惧,不断地跃起,沉下,跃起,沉下,跃起,沉下……

哪怕每次跃起,挪移只有一点点,但它依然顽强不屈,绝不放弃。

马群依然在奔跑。

火龙驹在跃起,沉下,跃起,沉下……

像在战场上,它和伙伴们,披荆斩棘,永不退缩。

火龙驹一步一步地,终于,跃出了泥潭。蓦然,火龙驹鬃毛竖立,前蹄高杨,“咴——”一声长啸,穿云裂帛,声震荒野。

此时,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红彤彤的,远处的田野、山峦、树木、村落、河流,殷红一片。

“浮生几度,苍生困苦,功名付与酒一壶。醉怒吼,慷慨处,气吞万里如虎。十万弓弩,欲遮天幕,百万同袍,不知归路……"军营里,歌声忽起,慷慨激昂,悲壮苍凉。

一年后,马援在征战五溪时,病逝于军前,壮志未酬,年六十四岁。火龙驹不饮不食,日夜嘶鸣,绝食而死。

(选自《百花园》2022年第9期,有删改)

【问题】读小说要细品结尾。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应该删去,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解答】我认为不应删去;马援病逝,火龙驹难舍马援,绝食而死;突出表现了火龙驹的忠义,表现火龙驹对马援的深厚情谊;与第段“但,火龙驹的生命,却到了最后的时刻”、第段“马援老泪纵横"、第段“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第段“马援心如刀割"相呼应;表现了火龙驹对生命执着追求的坚持和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精神。但最终为马援绝食而死,更加突出火龙驹地忠义;也侧面突出马援对火龙驹的深情厚谊;所以,最后一段不应去掉。

考点分析

一、开头语段的作用:

1、内容上:①渲染气氛,揭示主题。

②设置悬念(以故事开头或以发问开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

③开篇写景,为故事设置背景。

④开篇写景,由眼前景物引起下文的回忆。

⑤开篇点题,总领全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⑥交代故事起因,为下文作铺垫,是全文故事的大前提。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⑧概括介绍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事物特点),总领全篇。

⑨概括介绍人物特点(或开篇写景),与下文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

⑩以诗词开篇,增加文采。

2、结构上:①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②引起下文。

③总结全文(统摄全篇)。

提示:答题时不能只写术语,必须要对选文进行整体感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

二、中间段的作用:

1、结构上:①承上启下;②呼应标题(开头、结尾);③做铺垫;④推动情节发展;⑤使文章脉络清晰。

2、内容上:①承接上文……,引出下文……;②强调……,点明中心;③若为插叙段,补充说明……

的内容;④若为环境描写段,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展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3、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的作用一般是:

①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答题时应结合上下文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4、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答题模板:本段写了……,在结构上承接上文……的内容,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内容上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三、结尾段

(一)结尾段作用:结尾语段的作用同样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入手,以下一些术语学生必须牢记清楚。

1、内容上:①点明中心(揭示中心,揭示主旨,点明主旨,画龙点睛、升华感情)。

②含蓄地揭示主旨,引发读者对文中问题的注意和思考。

③深化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

④点题,揭示题旨。

⑤总结全文,评议文中人物。

⑥巧妙地揭示事实真相。

⑦有时,文章结尾处,有一段补叙,作用是:补充与文章有关的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突出文中事件的意义重大(或人物影响深远)。

⑧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⑨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⑩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2、结构上:①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③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提示:解答段落作用题除了把握段落在文中的结构作用,还必须把握段落在文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在阅读解答记叙文试题时,必须紧扣内容,明确文章主旨解答。这也可以从以下“四看”入手:一看是不是渲染了气氛;二看是不是烘托了人物(或人物感情);三看是不是点明了中心;四看是不是对主题的升华。

(二)常见结尾方式

(1)自然收束式:事情结束了,文章也结尾了。

(2)卒章显志式:结尾点题,圆合情节。

(3)首尾照应式:结尾或点题,与文题遥相呼应;或与开头相照应,收束全文。

(4)出人意料式:也称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再生波澜,曲折动人;

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

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5)艺术留白式:骤然中止,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6)以景作结式: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或照应题目,首尾呼应);暗

示情节发展(或故事结局);烘托人物形象;升华(深化)主题/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

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7)引申拓展式:结尾或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或总结提高,使

主题得到升华。

(8)议论抒情式:结尾通过议论抒情,揭示主旨,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以引起读者的

共鸣,从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9)引用名句式:引用诗歌名句,富有艺术色彩,深化主题。

(10)再现情境式: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人物、事件、场景的再现,照应前文,深化

主题,表达强烈情感。

(11)补叙交代式: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相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

整,深化主旨。

(3)结尾赏析答题角度

(1)情节结构角度: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照应标题(呼应开头、

照应上文),使情节连贯,结构严谨。

(2)主题角度:点明或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赞颂、讽刺、揭露……)。用饱含

哲理的句子来收尾,深化主题,发人深省。

(3)手法角度:骤然中止,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或回味)的空间,耐人寻味。

(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

喜剧性结尾,与主人公(或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5)表达方式角度:议论点明或升华中心;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间接抒情

能起到“委婉含蓄,意蕴深长,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想象的空间"的作用。

常见问法

1.文章第×段(作者用大量笔墨)叙写(引用)……,有什么作用【如2023·广安/泸州/绍兴/天津/齐齐哈尔;2022·陕西】

2.小说/文章第×段有何作用(的作用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如2023·达州/天津/衡阳/绥化/通辽;2022·泸州/南充】

3.有人认为,本文第×段应该删去,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第×段删除后文章仍然完整,为什么不能删除?/文章第×段画线句子能否删除?)请说明理由。【如2023·重庆A卷/滨州/新疆/郴州/常德;2022·永州/广元】

4.文中第×段(结尾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如2023·成都/济南/锦州】

5.文末(文章第×段)说:“……”,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这句话(这段话)的作用。【如2022·泰安】

6.请从……(叙事角度/记叙顺序/写作手法/人物描写/情感表达等)的角度分析第×段在全文叙述中所起的作用。【如2022·达州/遂宁】

7.下面这段文字放在选文哪两段之间比较恰当请说明理由。【如2022·绥化】

教材示例

【教材】七年级(上)第16课《猫》“思考探究"第二题

【问题】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点拨】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分析其背后的思想情感内涵。

【答案】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第三句话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开拓了文意,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思维导图

(一)开头段(二)中间段(三)结尾段

1.开篇点题1.承上启下(过渡)1.总结全文

2.统领全文2.交代:人、事、因、经过、结果2.点明中心

3.交代:人、起因、结果3.交代背景(环境)3.深化主题

4.交代背景(环境)4.设置悬念4.升华情感

5.引出下文5.做铺垫5.引发思考、引人深思

6.设置悬念6.埋设伏笔6.照应前文或题目

7.做铺垫7.对比/衬托/烘托7.首尾呼应

8.埋设伏笔8.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9.奠定感情基调9.揭示中心

10.渲染气氛营造氛围10.烘托人物心情

11.激发阅读兴趣11.照应

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我看大明湖

梁容若

①常听见人说,读了《老残游记》去游大明湖,一定会感到失望或幻灭,因为百花堤没有花,历下亭碰不到名士,大明湖不是湖,乃是一条小河,夹岸长满了芦苇。还有些粗心的人,既不注意时间,也不注意地方,在历下亭边找千佛山的倒影,在满天云雾里看鹊华秋色,找不到,看不见,就怀疑老残撒谎,或更断定是文人夸诞。大明湖因为《老残游记》的描绘出了名,也因为好多游人指出它的名不副实,使齐鲁山水都减了声价。

②从刘鹗游济南到现在,不过半世纪多点,大明湖真老了丑俗化了吗?照我看,大明湖也许变了,变的可并不多。“荷花世界柳丝”,还是照样,只是种荷花的人,因为老残一类的白吃莲蓬。乱摘莲花的客人太多了,培植了一排一排的苇墙,把荷花一区一区地圈起来。只留下几条深水的通路,给闲人荡桨。花是看不见,花香可没有关住,你也可以从芦苇缝里窥见芬芳鲜艳的花海的一斑。你想要认识湖的全貌吗?请到北极阁上看,请到城头马路上看。“一城山色半城湖”“满湖荷花绕湖柳”,并没有什么夸张。千佛山的倒影,一定在天高气清的秋天,在铁公祠前的湖面宽处,才看得分明。想认识大明湖的光明如镜,也须在秋天冬天的芦荷枯萎后。你要到千佛山头兴国寺的敞厅远跳,或是坐上飞机向下看,黄河是一条宽而黄的长带子,小清河是一条绿的头绳,大明湖正是仙女放下来的一面亮晶晶的镜台。荷花是可以远观,不可以褒玩的,大明湖也跟庐山一样,要认识它的真面目,须要站得高一点儿远一点儿。

③大明湖的特征是安静补素,有含蓄,有用处。多少名泉的水,又新鲜,又干净,不分冬夏昼夜,流进流出,没有声响。冬天不结冰,夏天不咆哮,刮风不起汹涌的波涛,下雨没有决堤的洪流。画舫上难听见笙歌管弦,绕湖岸多半是幽居萧寺,连暮鼓晨钟也没有,整天是静悄悄的。水上有一队一队的鸳鸯穿花戏草,玩得十分安详自在。成群的白鹭鹭在凝神养气,谁也不叫一声。就是坐着小盆向游客兜卖莲花的小儿女,也只是拈花示意,并不吵着叫着卖。当地的谚语说:“湖里的蛤蟆干鼓肚。”以昼夜聒耳,不知趣,不看风色著名的蛙,到这里都“守口如瓶”,停止了两部鼓吹。虽然不一定由于什么皇帝的金口玉言,总要算一种难解的奇迹。在这种寂静的环境里,宜于画画,宜于写诗,更适于哲学家艺术家的深思。齐鲁的先暂们喜欢讲:“讷于言而敏于行”“吉人之词寡"恶夫佞者”“多言多败”,在我看都跟大明湖的德性有一脉相通的地方。

④湖的西岸有图书馆,花木楼阁,具备名园的风致,金石、古物、文献充满在里边。汉画堂内摆着两千年前的纯朴雕绘,罗泉楼上陈列着历代的形形色色的货币。张公祠、汇泉寺,盈墙满屋都是出卖的碑帖字画。水面的大小画舫,湖中湖旁的亭台祠庙,到眼都是很雅致的对联匾额。用墨不多,可都是精心结撰。有的形容活现,有的韵味深长,有严正的教条,有蕴藉的嘲讽。北极阁是“山光水色一望收”,历下亭是“宛在水中央”,水心亭是“天心水面”,铁公祠是“纲常万古,节义千秋"。你可以看见“会须尽剪青芦叶,领放花光到客船”的感慨题壁,你可以看见几方丈的小圆都会挂“临湖筑圈,负郭耘香"的木刻联语。查查题款,不出于唐、宋的有名大家,就出于明、清的饱学才子。想想看吧,杜工部李北海在历下亭歌咏过,曾子固苏子由对百花堤沧浪亭写过文章,李清照的柳絮泉,张养浩的幽居,都离湖不远。李沧溟、王渔洋、周书昌、马国翰,又都是当地的诗人学者,他们歌诵明湖的长诗短歌,考订历史的大书小简,随时随地可以读得到找得出。“济南名士多”,从这些方面看,却不是空话。大明湖跟洞庭、太湖、乌梁素海不一样,那是储水的湖,为长江大河流不完的废水临时找个地方。它跟北平的昆明湖、杭州的西湖,也性质不同、那是看的湖,玩的湖,点缀风景有余,润泽民生不足。大明湖在当地人看起来,只是水田的一种,与小清河沿岸的一切水田一样,年年要出藕出鱼,割芦苇,收香稻。湖田又肥,水又足,生产量多,消费市场又近,所以价值也特别高。白莲花长到五六尺高,大条的藕又脆又甜。圆圆的莲子,又饱满又有分量。种莲把地种瘦了,就一块一块地改作鱼塘,春天一放是几万条鱼秧,喂的是湖里的青草,到秋天就长到一斤来重。放去了塘水,鱼鳞映着夕阳,密密匝匝,啪啪乱跳,真是一寸湖水一寸全。养鱼的人笑了,鱼价也便宜了。

⑤山东人在厚重里有潇洒,在纯朴里有灵秀,在平凡里有器用,接触得越久越能发现心灵的美。大明湖正是山东人的象征。我在湖边作客,住过整整三年,我玩味过它的春夏秋冬,我领略过它的睛雨昼夜,理解得越深,越觉到它的可爱可亲。我爱齐鲁,我爱明湖,在“一天一地一圣人"的省份,我体味到中华民族的优秀面和“地灵人杰”的真意义。

(有删改)

1.文章开头为什么说“常听见人说,读了《老残游记》去游大明湖,一定会感到失望或幻灭"?

.

2.文中的哪句话概括了大明湖的特征?请找出来。

.

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黄河是一条宽而黄的长带子,小清河是一条绿的头绳,大明湖正是仙女放下来的一面亮晶晶的镜台。

.

4.为什么说“大明湖正是山东人的象征”?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过年时

①母亲的新年仍是没有一刻空闲,她要完成整个大屋子每天的清扫、三餐的饭食、招待前来拜年的亲友,以及清洗每天家里人因为在村庄泥地里走来走去变得脏兮兮的衣物。白天忙罢,晚上又要准备好全家人的洗澡水,待到全家人都洗好澡,她就着洗澡盆吭哧吭哧地洗起衣服来。诸事忙毕,上到床上,两个侄子一边一个,得哄着睡觉。哥哥因着其岳父脑出血,跟嫂子在医院照顾着,连除夕夜都回不来。

②往年的除夕夜,那时候还没有这两个小家伙,是我跟母亲一起在家里度过的。父亲早早地借着上厕所的理由跑去打牌,哥哥也被哥们儿拉去搓麻将。大屋所有的灯都明晃晃地亮着,母亲在房间备好糖果,我们就坐在一块儿看电视,闲闲地聊天。那是一整块与母亲相处的时光,可以任意地想着如何打发。我起意吃饺子,就一起到灶房去,我烧火,母亲下饺子;或是一起剥花生米,为做明日正月初一的丸子做好准备。屋子里的寒气逼得身子都簌蔌抖起来,好办,母亲用废弃的酒精瓶灌好滚烫的开水,我们就着它暖手。

③今年的除夕却突然停电了。动画片才看到一半,整个屋子刹那间黑漆漆的。侄子们大声地喊着奶奶。母亲那时还在厨房里洗碗,听到叫声,一路摸黑走到堂屋,点起桌上的一根红烛。侄子们借着微弱的烛光,奔到母亲身边。我跟他们一起坐在堂屋的长椅上。烛光跳闪,侄子们在堂屋当中玩耍,他们的影子在墙壁上忽而高大忽而矮小。见此,两个小鬼头望着墙上的影子来回跑动,一边比着谁的影子大,一边叫着奶奶来评比。母亲刚说大侄子的大,小侄子就不服气,又是一气儿跑动,母亲又急忙念叨着别摔着了。她的眼睛一直在这两个小鬼头身上,偶尔回头看我坐在一边,补上一两句,问要不要吃东西,我说不用。过后看到门外的烟花噌噌地在空中绽放,我抱着小侄子到豆场当中站着,让他仰头看天空中明亮的星星,母亲牵着大侄子在门口放着烟花炮。

④时间对于母亲是轮回的。我常常随着母亲的脚步,一路看着她在卧室、堂屋、灶房走动,她几乎没有一刻空闲,好像家里没有这个人就会乱作一团。因为哥哥的脚痛一直不好,母亲约着婶婶一起到隔壁村找人看。她不在家的时间里,两个侄子哭哑了嗓子,父亲找不到穿的袜子,哥哥要洗澡却没有开水,几乎一时间都乱了套。她怎么还不回来?过了十来分钟,又问她怎么还不回来。一个个空着手待在各自的位置,都不知道如何开展下一步行动。我一时间充当了母亲的角色,给每个人想要的,你的袜子,你的洗澡水,不哭哦,奶奶马上就回来。在不间断的各种诉求里,我又开始给他们热吃的,打扫大侄子扔了一地的橘子皮,抱着哭叫的小侄子给他找苹果吃。在这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我脑袋里充满了各种琐碎的事情。我想象着母亲是如何度过这一天又一天重复冗杂的生活的,这当中并无乐趣可言。

⑤很快我就又要离开家去工作了。临走前的晚上,母亲难得地来到我的房间。侄子们都在看动画片,暂时闹不到她。我靠在床边听着钟志刚的《月亮粑粑》,母亲靠着沙发默默地听着——她此刻是不忙的。她只是在那里靠着,也不看我,也不说话。一首既罢,我又放了一首小河的《老来难》,音乐声中,她听到开心处莞尔一笑,我看她一眼也笑起来。我不敢妄动,她就在这里,不再属于那些无穷的琐事,不再是老一代小一代的保姆,而是我一个人的母亲。我想起有一次回家,侄子们不知道去哪里了,卧室灯影幢幢,电视开着,母亲拿着遥控器倒在床上睡着了。我关掉灯和电视,给她盖上被子。那时候,我也是不敢妄动的。她终于能在片刻的睡眠中属于她自己。两首歌放毕,侄子们又叫起来了。

⑥走的时候,我背着两个大包出门,回头看屋里,母亲正在哄着哭闹的小侄子。我说了声你不要来送了,就大步往村口走去。走了十几步回头看,母亲抱着小侄子跟在后面。外面正飘着小雨,我变得很凶,让她不要送了,赶紧回去。她说不送不送。我走着走着,回头再看,远远地她还在跟着……

(作者:邓安庆。有删改)

5.文中的母亲扮演了多种角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将下表补充完整。

角色情节

保姆①_________________。

除夕夜停电时,带着两个侄子玩耍,平时哄着他们睡觉。

母亲③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⑤段两次写了“‘我’不敢妄动”,为什么要强调自己“不敢妄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7.第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8.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的理解。

外面正飘着小雨,我变得很凶,让她不要送了,赶紧回去。她说不送不送。我走着走着,回头再看,远远地她还在跟着……

.

9.阅读《隔着屏幕的凝望》,完成题目。

隔着屏幕的凝望

绿茶

(1)2020年秋天,我们姐弟三个合作,将老屋进行了翻新改造,我和大弟出钱,小弟出力。这件事父母一开始并不赞同,但结果他们还是很满意。到年底,父母执意把钱还给我们,他们说,我们留着也没意义,将来我们走了总是要给你们的,不如现在给你们。

(2)翻修后的新家比以前宽敞明亮了许多,有了单独的卫生间和厨房,还另外搭出一间杂物间,父亲的电动车可以直接开进去,母亲最在意的鸡窝也搭在杂物间的入口处,十分方便。

(3)小弟特意在家门口安了一个摄像头,这样通过手机,我们在各自的家里,随时都可以看到父母的情况,可以直接和他们说话。手机上收到提醒,说看家软件检测到有人体移动,点击进去,就可以看到家门口的动静——父亲骑着他的电动车忙进忙出,母亲摇着扇子和村人们坐在门口聊天,骑着电动车匆匆而过的路人。更多的时候,镜头下我家的门口是静而空的,一直放在门口的两条长凳,门口那对小小的石狮子,母亲晾晒的谷物或者干菜,树影婆娑,阳光炽亮。

(4)这个摄像头真的很实用,我们可以借由它随时了解家中动态,隔着屏幕看到父母。

(5)儿时,我们在父母的凝视中确立自我,现在,反过来,父母成为我们凝视的对象,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

(6)有的时候忙了一天,晚上临睡前点进去看看,借助太阳能路灯的灯光,在远处黑夜的背景中,看到家门口的水泥地和裹着反光材料的遮阳棚柱子,一幅静止的黑白画,伴有昆虫的鸣叫,我内心有一种奇妙的宁静。

(7)这一切,让我想起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那首诗,《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

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

那么孤单,像世界上的最后一幢屋。

大路缓缓地延伸进黑夜,

小小的村子留不住大路。

小村子只是一条通道,

夹在两片荒原间,畏怯地,

神秘地,大道代替了房前的小路。

离开村子的人将长久漂泊,

也许,还有许多人会死在中途。

(节选自《读库》2201之《叶落归根》))

小语读这篇文章时,从字、词、句、段、篇切入,品读其中意味。现邀请你一起参与,以下表引领阅读,一起思考,体验阅读的乐趣。

1.写作背景《叶落归根》是一组回乡偶记,记录我眼中的迟暮乡村。2012年的春天,我和小弟各自开着一辆车送父母离开武汉,回到老家天门黄家口村。这是他们的叶落归根,迄今已有十年。这十年间,每逢节假日我都会回去待几天,小长假两三天,春节六七天,时间最长的是2020年的疫情期间,近四十天,一次次回来,又一次次离开,我与故乡渐行渐远。(绿茶《叶落归根》)2.联读含义联读是指将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写法等有联系的课内外文章放在一起阅读,比较异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切入口具体内容品读

字第(1)段:镜头下我家的门口是静而空的。①“空"是什么也没有吗?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你的理解。

词第(5)段:儿时,我们在父母的凝视中确立自我,现在,反过来,父母成为我们凝视的对象,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②两个“凝视”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出你的理解。

句第(6)段:我内心有一种奇妙的宁静。③联系上下文,探究“奇妙的宁静"所蕴含的多重意蕴。

段第(7)段:这一切,让我想起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那首诗,《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④文章结尾,作者引用诗歌《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阐述。

篇你认为以下三篇文章哪一篇更合适与本文联读?请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A.《散步》B.《背影》C.《故乡》⑤我选()理由: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从文

巴金

①没有一滴眼泪,悲痛却在我的心里,我也在埋葬自己的一部分。那些充满信心的欢聚的日子,那些奋笔和辩论的日子都不会回来了。

②我和从文见面在一九三二年。那时我住在环龙路我舅父家中。南京《创作月刊》的主编汪曼择来上海组稿,一天中午请我在一家俄国西菜社吃中饭,除了我还有一位客人,就是从青岛来的沈从文。在青岛他把他那间屋子让给我,我可以安静地写文章、写信,也可以毫无拘束地在樱花林中散步。

③最近我意外地找到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四日写给从文的信,里面有这样的话:“前两个月我和家宝常见面,我们谈起你,觉得在朋友中诗最好、最热心帮忙的人只有你,至少你是第一个。这是真话。”

④从文单是为《大公报,文艺》副刊,就要做三方面工作:写稿、组稿、看稿。我也想得到他的忙碌,但从未听见他诉苦。我为《文艺》写过一篇散文,发刊后我拿回原稿。这手稿后来捐赠北京图书馆了。我的钢笔字很差,墨水浅淡,只能说是勉强可读,从文却用毛笔填写得清清楚楚。我真想谢谢他,可是我知道他从来就是这样工作,他为多少年轻人看稿、改稿,并设法介绍出去。他还花钱刊印一个青年诗人的第一本诗集并为它作序。不是听说,我亲眼见到那本诗集。

⑤从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喜欢表现自己。可是我和他接触较多,就看出他身上有不少发光的东西。不仅有很高的才华,他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工作多,事业发展,自己并不曾得到很多报酬,反而引起不少的吱吱喳喳。那些吱吱喳喳加上多少年的小道消息,发展为今天所谓的争议,这争议曾经一度把他赶出文坛,不让他给写进文学史。但他还是默默地做他的工作(分配给他的新的工作),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一样地做出出色的成绩。我接到香港寄来的那本关于中国服装史的大书,一方面为老友新的成就感到兴奋,一方面又痛惜自己浪费掉的几十年的光阴。我想起来了,就是在他那个新家的客厅里,他对我不止讲过一次这样的话:“不要浪费时间。"后来他在上海对我、对靳以、对萧乾也讲过类似的话。我当时并不同意,不过我相信他是出于好心。

⑥最近因为怀念老友,想记下一点什么,找出了从文的几封旧信,一九八○年二月信中有一段话,我一直不能忘记:“因住处只有一张桌子,目前为我赶校那两份选集,上午她三点即起床,六点出门上街取牛奶,把桌子让我工作,下午我睡,桌子再让她使用到下午六点,她做饭,再让我使用书桌。这样下去,那能支持多久!”这事实应当大书特书,让国人知道中国一位大作家、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工作。尽管他说“那能支持多久?"可是他在信中谈起他的工作,劲头还是很大。他是能够支持下去的。

⑦我常在想,倘使真的和从文见面,我将对他讲些什么呢?

⑧我还记得兆和说过:“火化前他像熟睡一般,非常平静,看样子他明白自己一生在大风大浪中已经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清清白白,无愧于心。”他的确是这样。

⑨我多么羡慕他!可我却不能走得像他那样平静、那样从容,因为我并未尽了自己的责任,还欠下一身债,我不可能不惊动任何人静悄悄离开人世。那么就让我的心长久燃烧,一直到还清我欠的债。

(节选自《长河不尽·怀念从文》,有删改)

抓住关键句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请你帮助小语完成下面关键句子的分析。

关键句分析

我们谈起你,觉得在朋友中诗最好、最热心帮忙的人只有你,至少你是第一个。(1)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沈从文是“最热心帮忙的人"?

不仅有很高的才华,他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2)结合文本,怎样理解“他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没有一滴眼泪,悲痛却在我的心里,我也在埋葬自己的一部分。那些充满信心的欢聚的日子,那些奋笔和辩论的日子都不会回来了。(3)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苹果红了

①过了白露,天气开始转凉。苹果树叶在秋风中蝴蝶般翻飞飘舞,苹果由青变红,而且红得越来越娇艳。走出家门放眼南山,苹果园已经红透了一片,犹如一抹红云,飘逸在半腰间。

②苹果园足有几百亩,每年都是县里果品站收购出口的大户。原本满山都是荒草桲椤(póluó)棵子,是身为支书的父亲带着村里乡亲苦战几个冬天,挖出几千个“果树窝子"。山是砂岩土质,挖一个坑要几天功夫,有时还要放雷爆破。每一个“果树窝子”都是二米界方一米半深,填上熟土,施上有机肥,第二年春天栽上果树苗子。我上小学时,果树主干已长到胳膊粗,到了盛果期。每到春天,果树开花,南山便像裹上了一层绿中透白的轻纱,阵阵清香惹得蜜蜂从四面八方飞过来,蜂音恰如最美的音乐,整个山乡都要醉了。到了夏天,绿叶下结满了青绿油亮的果子,果园用木栅栏和铁丝网围裹起来,像一个充满诱惑的绿色城堡。孩子们放了学便不自觉地往南山跑。隔着栅栏看着青脆的果子,眼里放光,垂涎欲滴,多少孩子心底里发愿,长大后要当一名果树技术员。

③天越来越凉,庄稼地里也收得差不多了,父亲终于同意从各小队抽调劳力去果园摘苹果。这可是美差事,大家都争相报名,母亲有幸被选中,我和姐姐都很兴奋。心生无穷的想象和希望,似乎那些红艳艳的大苹果就在眼前,每天都期盼着母亲早点从果园回来。果园管束极严,虽然满眼都是苹果,但是谁也不敢吃一口动一个。收工后,妇女们经常要在果园外周围草地上拔些猪草捎回家,而这里不时会有苹果滚出来。对于这意外的收获,她们有着密而不宣的默契。每次母亲回家,我和姐姐都眼巴巴地看着母亲,希望她能变戏法似的变出苹果来。终于有一天,母亲抖搂开猪草,里边真的滚出一只苹果来。苹果不大,但是滚圆通红。母亲说是草地里拣的。她舀水将苹果洗净,切成两瓣让我和姐姐趁父亲没回来抓紧吃了,再三嘱咐不要告诉别人,更不能告诉父亲。

④大半个月后,果园的苹果全部采摘完毕,果品公司也收购完了,剩下的落果和不符合标准的要按人头分给每一位社员。

⑤“分苹果喽——"果树队长村头一阵吆喝,全村沸腾了。大田里也早早地收工,大人孩子们从四面八方往苹果园赶。像赶集,又像是过年。家家户户推着车子,带上麻袋筐篓集中到空地上。空地足有两个篮球场大,一大堆红艳艳的苹果,像一座小山。旁边一张长条桌一个地磅,果树队队长坐在桌后按帐簿大声喊着一家家户主的名字,户主和女人、孩子一齐答应着拎着家什跑过来。队员七手八脚地用簸箕往磅秤底座上的大筐里倒苹果。果园这时候完全开放了,大人孩子随便进出,苹果可以随意品尝,大人们手里攥着苹果边啃边忙活,孩子们人手一只苹果边啃边追逐打闹。分到苹果的装上车欢天喜地地驾车往山下赶。每个人的脸上也如熟透了的苹果,红扑扑的。

⑥这一年苹果大丰收,家家户户分到的苹果比往年翻了一番。母亲把里屋原本盛粮食的大缸腾出来放苹果,母亲高兴,孩子们也高兴,两大缸苹果,可以吃到明年春天。晚上回来母亲告诉父亲,父亲不仅不高兴反而一脸阴云。父亲说不是收成好是果品公司收的少。这就意味着年底收入的减少。我们村的苹果全是小国光,品种老化,父亲说该换品种了。

⑦换品种,就要砍了原来的老树,花钱买新品种树苗不说,更意味着几年没有收成。第二天,父亲来到果园,抚摸着一棵棵长了十几年,已经牛腿般粗的果树潸然泪下。几千棵啊,全都砍了,父亲不舍得,果树队也不舍得。

⑧到了冬天,父亲终于下了决心,不能再等了,必须换!父亲一拍板大家也都想通了。雪花飘起时,父亲带领乡亲们上山,含泪砍了那些老树。第二年春天改栽了几千棵红富士。

⑨二年桃三年李,四年苹果挂满枝。寄托着全村人希望的南山果园,第二年新苗开始开花,第三年开始挂果,第四年红艳艳的红富士终于挂满枝头。

⑩那时候我已离开村子到山外读书。秋假回村,放眼南山,果园重新披上了红装,硕大的红富士如一盏一盏点亮希望的灯笼,挂满枝头,红透满山满坡……

1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充相应的内容。

挖出“果树窝子”→①→摘苹果→②→改栽果树品种

12.“对于这意外的收获,她们有着秘而不宣的默契。"简要说明这“默契”的具体内容和形成原因。

.

13.为什么父亲面对家里多分到的苹果“反而一脸阴云"?

.

14.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水井的守望者

①每每提及故乡名胜大水井,脑中闪现的总是一位老人,想起他在如血残阳映照下的古堡踽踽独行,身影矮小而又灰暗。李氏宗祠的巨大庭院和山墙。仿佛始终是他生命的一道背景,是他悲剧一生从始至终的区区舞台。

②20年前我曾到故乡四下游逛,某日误打误撞到了大水井,宝幢初拜,懵然如惊,在这两省交界的大巴山深处,一派荒凉的草野之地,竟蓦然突起这么一片雄浑古雅的建筑,堪与刘文彩庄园相媲美,这确乎有些匪夷所思。向当地人一问究竟,答曰:“你要想了解大水井和李家的故事,只需找仇老汉便足矣。”我问何许人,答曰本地的一个孤老。问居所何在,指曰后山半腰上的草棚即是。我欲走访,众劝谓无须,黄昏时必来担水,候之即可。

③向晚时分,仇老汉担着水桶健步而至。远看一袭青袍,腰束布带,头缠皂巾,脚着草鞋,完全一副土家故旧打扮。我迎上去施礼自介,老人不卑不亢地答礼,然后去李氏宗祠祠堂中那口著名的深井打水,两桶上肩,悠悠然拾级而上,出宗祠沿后山上路,径往自家茅舍。我一路随行,中途强争过水桶分担一程,没走几步便作牛喘。

④老人的家就在半坡上,孤零零的一间房,四望无人,所谓四壁只是用劈柴钉成,望处皆是缝隙,屋顶则全用茅草铺就。房里一张床、一孔柴灶、一口水缸、两把椅子,除此之外别无长物。老人将水倒入缸中,提过咯吱作响的椅子邀我坐下,用陈年大茶缸为我沏上粗茶,自己则卷上土烟,然后徐徐问我所来何干。我说明来意后,老人沉吟苦笑,摇摇头叹息道:总算还有人来问李家旧事!

⑤原来老人年轻时即是李氏庄园的卫队长,少年习武,打得一手好枪,抗日时,他随李家卫队前往宜昌参战,李家的末代掌门对之十分倚重。然而后来,这庞大的家族和几代人打拼的基业在一夜之间崩溃,园中财物被洗劫一空,刻着忠信仁义家训的匾额变成残碑断碣,甚至在水井的周边民居里,几乎找不到一个李家的嫡系后裔。仿佛一个旧巢被捅碎,燕去人空,不复再来。“此地有崇山峻岭之胜;其人以诗书礼义传家。"这是李氏宗祠寨墙两端的一副对联,崇山峻岭依旧,却不见了诗书礼义。家久不传,其人孰在,只剩此空空院落,在鄂渝两域的交界处独立苍茫,像一个远古的奇迹供人凭吊。

⑥侥幸活下来的仇老汉没有离开,这个曾经身怀绝技的武夫,在李家覆灭后的几十年艰难岁月中,守护着恩主的坟茔,也守望着李氏宗祠的落日残照,仿佛身负重托,固执地守卫着生命的最后一个据点。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宗祠大院中去逡巡一番,他在悲风扑面中天天伫立,寒泉配餐,箪食瓢饭。说到他这些年的经历,我甚至真切地感到皮肤上的灼痛——那是怎样一种生命的煎热啊!

⑦在我离去的早晨,仇老汉竞来村口送别。老人收下了我刚买下的几个熟鸡蛋,却不失尊严地坚决拒绝了我的微薄捐赠。

⑧望着他孤魂般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久久失语。

⑨一辆乡村客车带走了我,之后又将我带到了更远的江湖之中。每每想起他,感念至深,但凡有客从故乡来,我都忍不住打探仇老汉的讯息。后来得知:他早已故去了!在人们无从查考的某个黄昏悄然而逝。最后一个守望李氏祠堂的人,终于告别了那座古老的屋舍,告别了祠堂中那口大水井,告别了那里的片砖寸瓦,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的使命完成了。

⑩我知道,这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只是在多年以后的许多个深夜,我总是依稀看见那草棘纷披的高大寨墙,隐约听见那古稀之龄的老人在夕阳中细说着那一段兴衰。

而今,李氏宗祠终于名扬海宇,宗祠里的大水井也成了一道国家重点保护的景观,然而,在一片惊叹和盛赞中,有谁知道一个老人的故事,我想,____

(选自《乡关何处》,有删改)

15.为什么仇老汉让作者“感念至深”?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

16.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17.第⑤段引用李氏宗祠的一副对联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18.下面两句描写水井的语句,你认为哪一句更适合放在文章结尾空白处?请简述理由。

A.只有那口挑也挑不干的水井,永远有止不住的泪水滔滔,讲述着不堪回首的过往。

B.只有那口亘古涌泉的老井,像一面磨洗干净的铜镜,永恒地返照着尘世的悲欢与盛衰……

.

______参考答案:

1.因为百花堤没有花,历下亭碰不到名土,大明湖不是湖,乃是一条小河,夹岸长满了芦苇。还有些粗心的人,既不注意时间,也不注意地方,在历下亭边找千佛山的倒影,在满天云雾里看鹊华秋色,找不到,看不见,就怀疑老残撒谎,或更断定是文人夸诞。2.安静朴素,有含蓄,有用处。3.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写作手法,把黄河比喻成长带子,把小清河比作一条绿的头绳,把大明湖比作镜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明湖的光明如镜,表达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4.山东人在厚重里有潇洒,在纯朴里有灵秀,在平凡里有器用,接触得越久越能发现心灵的美。这些特点都与大明湖很相似。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①段“常听见人说,读了《老残游记》去游大明湖,一定会感到失望或幻灭,因为百花堤没有花,历下亭碰不到名士,大明湖不是湖,乃是一条小河,夹岸长满了芦苇。还有些粗心的人,既不注意时间,也不注意地方,在历下亭边找千佛山的倒影,在满天云雾里看鹊华秋色,找不到,看不见,就怀疑老残撒谎,或更断定是文人夸诞"可知,因为百花堤没有花,历下亭碰不到名土,大明湖不是湖,乃是一条小河,夹岸长满了芦苇。还有些粗心的人,既不注意时间,也不注意地方,在历下亭边找千佛山的倒影,在满天云雾里看鹊华秋色,找不到,看不见,就怀疑老残撒谎,或更断定是文人夸诞。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③段“大明湖的特征是安静朴素,有含蓄,有用处”可直接提取答案。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黄河是一条宽而黄的长带子,小清河是一条绿的头绳,大明湖正是仙女放下来的一面亮晶晶的镜台"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黄河比喻成长带子,把小清河比作一条绿的头绳,把大明湖比作镜台,把黄河、小清河和大明湖作对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仙女放下来的一面亮晶晶的镜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明湖的光明如镜,表达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⑤段“山东人在厚重里有潇洒,在纯朴里有灵秀,在平凡里有器用,接触得越久越能发现心灵的美。大明湖正是山东人的象征"可直接提取答案。

5.从早到晚忙着收拾家务、招待客人、照顾家人奶奶在“我"临走前的晚上,与“我”一起听音乐在“我"离开家时,远远地跟着送“我”6.①第一次“不敢妄动"是“我”和母亲一起听音乐放松,怕惊扰母亲片刻的清闲和打扰难得的“我"和母亲两人相处的时光;第二次“不敢妄动”是“我"有一次回家,发现母亲正在睡觉,怕打扰母亲在片刻的睡眠中属于她自己的时光。②作者用两次“不敢妄动”,间接写出了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操劳与辛苦,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关爱与心疼。7.第④段主要写了母亲不在家时,全家人无措与乱套的状况,以及“我”充当“母亲"的角色照顾家人时被各种琐事包围时的感受,突出了日常家务的烦琐,侧面表现了母亲的辛劳、能干与不易,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心疼和敬佩。8.①画线句既点明了送别的自然环境,也交代了“我"突然变得很凶的原因,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关心与不舍。

②母亲虽答应“我"说不送,但却一直远远地跟着“我”,这写出了母亲行为的矛盾,表达了母亲对远行孩子的不舍与担忧。

【解析】5.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找出关键信息。

题干中的“母亲扮演了多种角色"提示了答题方向。然后通读全文,根据表格提示的母亲在文中扮演的角色或情节内容锁定具体段落。

第一空,结合第①段“母亲的新年仍是没有一刻空闲,她要完成整个大屋子每天的清扫、三餐的饭食、招待前来拜年的亲友,以及清洗每天家里人因为在村庄泥地里走来走去变得脏兮兮的衣物”“晚上又要准备好全家人的洗澡水,待到全家人都洗好澡,她就着洗澡盆吭哧吭哧地洗起衣服来。诸事忙毕,上到床上,两个侄子一边一个,得哄着睡觉"可知,即使是新年,母亲没有一刻空闲,从早到晚都在忙碌,打扫卫生,招待客人,清洗衣服,照顾家人;

第二空,根据第③段“侄子们大声地喊着奶奶”“两个小鬼头望着墙上的影子来回跑动,一边比着谁的影子大,一边叫着奶奶来评比"可知,今年除夕母亲还有一个角色就是奶奶,她要照顾哥哥的两个孩子,带着孩子玩耍;

根据第①段“诸事忙毕,上到床上,两个侄子一边一个,得哄着睡觉”可知,母亲忙完所有家务时,还要哄小侄子睡觉;

第三空,根据题干“角色:母亲”,结合第⑤段“临走前的晚上,母亲难得地来到我的房间。侄子们都在看动画片,暂时闹不到她。我靠在床边听着钟志刚的《月亮粑粑》,母亲靠着沙发默默地听着——她此刻是不忙的。她只是在那里靠着,也不看我,也不说话。一首既罢,我又放了一首小河的《老来难》,音乐声中,她听到开心处莞尔一笑”“她就在这里,不再属于那些无穷的琐事,不再是老一代小一代的保姆,而是我一个人的母亲"可知,在“我”临走前的晚上,母亲抽空来到“我"的房间,陪我听音乐,享受宁静的时光;

第四空,结合⑥段“走了十几步回头看,母亲抱着小侄子跟在后面”“外而正飘着小雨,我变得很凶,让她不要送了,赶紧回去。她说不送不送。我走着走着,回头再看,远远地她还在跟着……"写在“我”离开家时,母亲冒着小雨,远远地跟在我后面,为“我"送行。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找出第⑤段中有关“我”“不敢妄动"的内容;然后仔细阅读,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最后用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即可。

第一个不敢妄动:根据第⑤段“母亲难得地来到我的房间。侄子们都在看动画片,暂时闹不到她。我靠在床边听着钟志刚的《月亮粑耙》,母亲靠着沙发默默地听着——她此刻是不忙的”“她就在这里,不再属于那些无穷的琐事,不再是老一代小一代的保姆,而是我一个人的母亲"可知,母亲平时很忙碌,而现在忙里偷空来陪我,此刻的母亲不再被琐事缠身,“我”不敢妄动,是因为我怕惊扰她片刻的清闲和打扰“我"和母亲两人难得的相处时光;

第二个不敢妄动:根据第⑤段“母亲拿着遥控器倒在床上睡着了。我关掉灯和电视,给她盖上被子”“她终于能在片刻的睡眠中属于她自己"可知,母亲累得睡着了,我不敢妄动,是因为我怕惊扰母亲在片刻宁静的睡眠。

由此可见,作者借两次“不敢妄动”,为了突出了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操劳与辛苦,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关爱与心疼。

7.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结合第④段“母亲约着婶婶一起到隔壁村找人看。她不在家的时间里,两个侄子哭哑了嗓子,父亲找不到穿的袜子,哥哥要洗澡却没有开水,几乎一时间都乱了套”“她怎么还不回来?过了十来分钟,又问她怎么还不回来。一个个空着手待在各自的位置,都不知道如何开展下一步行动"可知,母亲不在家时,没有人在家照顾家人,家人们很不适应,都乱了套,侧面突出母亲平时为家人们默默奉献的品质;

结合第④段“我一时间充当了母亲的角色,给每个人想要的,你的袜子,你的洗澡水,不哭哦,奶奶马上就回来”“在这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我脑袋里充满了各种琐碎的事情"可知,“我”暂时充当“母亲"的角色照顾家人时,被各种琐事包围时非常忙碌的感受,而这些琐事却是母亲每天生活内容,她能把这些打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母亲的辛劳和能干;

结合第④段“我想象着母亲是如何度过这一天又一天重复冗杂的生活的,这当中并无乐趣可言”可知,“我"暂时替代母亲照顾家人时,“我”认为“并无乐趣可言"的心理体验,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不易,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心疼和敬佩。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主题的理解。

“外面正飘着小雨"运用环境描写,写了“我”与母亲离别时的自然环境;

结合第⑥段“我背着两个大包出门,回头看屋里,母亲正在哄着哭闹的小侄子。我说了声你不要来送了,就大步往村口走去"外面正飘着小雨,我变得很凶,让她不要送了,赶紧回去”可知,我之所以变得很凶是因为我事先叫母亲不用来送我,可母亲却冒着小雨,带着侄子远远地送我离开,我因为心疼她,而忍不住凶她,叫她回家,表现我对母亲的关爱;

结合第⑥段“走了十几步回头看,母亲抱着小侄子跟在后面"她说不送不送。我走着走着,回头再看,远远地她还在跟着”可知,母亲之所以言行不一,是因为她想多陪我一会,即使是远远看着我,她也不介意,表现母亲对远行孩子的不舍和依恋。

9.“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是指没有“我"熟悉的人,镜头下“我”可以看到长凳、石狮子、谷物等事物,但很多时候没有父亲、母亲及乡邻活动的身影。“空"也是我因看不到这些人物而感到没有着落,没有依傍的心境。老家的这些活生生的人,是“我”最牵挂的人,是融入“我"心灵的重要部分。相同点是两个“凝视”都包含着彼此的亲情和爱。不同的是:第1个“凝视"是指孩子小时候在父母的关注下成长起来,第2个“凝视”是指孩子长大后,关注父母的生活状况,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关心着他们。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饱含着“我"对父母养育的感恩之情,也有对父母逐渐老去的感伤和无奈之情。“奇妙的宁静”一方面指通过屏幕感受到的静谧环境,另一方面也指“我"心灵深处的归依和安宁。“我”在忙碌一天入睡前,通过摄像头看到黑夜中家门口的水泥地和反光遮阳棚柱子,看到一幅静止的黑白画面。听到的虫鸣声,以动衬静,使得这黑白画面更显静谧,我通过屏幕,仿佛置身其中。这份环境的宁静,也让我忙碌的内心,找到了心灵的归处,从而获得真正的宁静。文章结尾引用诗歌,首先总结全文,以诗歌收尾既顺理成章,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其次作者看到老家门口的安静,获得内心宁静,展开联想,并借诗歌来表达复杂的心绪。“孤单"最后一幢屋”写出作者此时眼前的老家,静谧安宁,想到自己的父母,也联想自己的深夜独自一人的远眺。“离开村子的人将长久漂泊"一方面指自己离开家乡在外的现状,也暗含作者与故乡渐行渐远,有一种回不去的感伤。最后诗无达诂,作者也为诗歌赋予了新的意蕴,诗歌也就拥有了新生命,使得作者的思考多元化,文章更具层次感。示例:我选《散步》。课文通过记叙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的散步,表现了三代人之间的深厚亲情,抒发了作者关于生命的感慨,生命在一代一代的延续,也因为这份延续,构建起了整个世界,蕴含哲理。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来写作者对于亲情以及生命的思考。通过“摄像镜头”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父母老去,生命消逝,故乡也因此迟暮的深度思考。两篇文章都从亲情作为切入口,但写出不同思考,表现出不同主题。这样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联读,可以引发读者关于亲情、生命的多元思考,从而使理解更深刻。

【详解】①本题考查词语的效果。

根据文章第(3)段“可以看到家门口的动静——父亲骑着他的电动车忙进忙出,母亲摇着扇子和村人们坐在门口聊天,骑着电动车匆匆而过的路人"可知,“空”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镜头下也有门前的石狮、板凳,也有往来的邻居。根据第(3)段“一直放在门口的两条长凳,门口那对小小的石狮子,母亲晾晒的谷物或者干菜,树影婆娑,阳光炽亮"可知,作者之所以觉得大多数时候是空的,是因为他没有看到父母的身影,没有看到往来的邻居,指看到门前的石狮和板凳,以及母亲晾晒的谷物或干菜。这种空是作者内心的虚空,看不到那些自己牵挂的人,就觉得内心没有着落,没有依附,足见父母已经融入了作者的心灵深处。

②本题考查词语的效果。

“凝视”的意思是聚精会神地看。小时候父母时刻关注着我们的动向,长大后我时刻关注着父母的状态,二者都有相同的意义:都包含着彼此的亲情和爱。句中“儿时,我们在父母的凝视中确立自我"可知,第一个“凝视”是指小时候,我们在父母的关心关注下健康成长;由“现在,反过来,父母成为我们凝视的对象,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可知,第二个“凝视”是指我们在父母不知道的时候默默关心关注着父母的身体状况以及生活情况。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连续出现,见证了自己从小到大的转变,蕴含着作者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以及对父母慢慢老去的伤感与无奈。

③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根据第(6)段“借助太阳能路灯的灯光,在远处黑夜的背景中,看到家门口的水泥地和裹着反光材料的遮阳棚柱子,一幅静止的黑白画,伴有昆虫的鸣叫"可知,此处写镜头下家门口的景物,一幅静止的黑白画伴随着点点昆虫的鸣叫声,给我们渲染出一种静谧的气氛,所以“奇妙的宁静”表面上是指家门口环境的静谧。根据第(6)段“有的时候忙了一天,晚上临睡前点进去看看"第(7)段“这一切,让我想起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那首诗,《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可知,作者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回到家里,通过镜头看到父母门前安静祥和的场景,点点虫鸣衬托出夜的寂静,着也让作者内心无比平静,这种宁静是一种心灵的依托,是疲惫的身躯感受到的一点心灵的慰藉,让作者找到了真正的宁静,所以,“奇妙的宁静"另一方面也指作者心灵深处的归依和安宁。

④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