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论_第1页
深度学习理论_第2页
深度学习理论_第3页
深度学习理论_第4页
深度学习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大理论三个问题主要内容核心基础思维课堂的基本观点如何走向核心基础为什么要提核心基础

一、核心基础思维课堂的基本观点1.辨析:核心基础=/=核心素养核心知识核心素养核心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思维课堂核心基础

课程论

(净化知识)教学论(思维课堂)目的论

(评价)教师发展(核心技术)……核心基础:系统建构目的论教学论教育的目标:学生毕业(完成学习过程)时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特征教育的内容:究竟应该教什么?教多少?教多难?教育的方法: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手段、方法、路径)课程论1)核心基础的立意:基础教育的功能性表达—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进一步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要为以后的发展留有空间,不提前、不推后,把握关键期;为此,我们必须、也只需奠定核心基础,而不是什么基础都要;2)关注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不要加速、不要跨越,不要用“不输起跑线”来误导基础教育的方向,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短跑;不要用少数天才的标准来要求绝大多数普通的孩子,不要为少数人的成功牺牲多数人的快乐(教育好每一个普通人)3)核心基础的逻辑终点:以应用(输出)—培养能够为社会(个人、他人、组织)解决问题的人为价值取向;4)关注基础中的“核心”部分:核心知识、核心素养、核心能力。5)核心基础的关键路径在于转变课堂(思维课堂),关键条件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可替代)2.核心基础的主要观点3.核心基础的内在逻辑关系回答的是“学什么”的问题。关系到课程;是知识净化基础上的课程体系;核心知识+各种非智力性学习活动核心能力回答的是学习的结果问题。是学习个体成效沉淀,是学习全过程的中间结果,是相对静态的,是能力的潜在形式,是能力的前置准备,对能力有预测功能,但不等同于能力。回答的是学习的实践效果问题。是学习的逻辑终点,是核心素养在情景化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深度学习理论)核心素养核心+知识思维课堂:回答的是如何学的问题,是达成核心基础学习目标的方式与路径教师发展:回答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是达成核心基础的基本保障4.核心基础的关键点知识净化思维发展把握节奏输出导向

二、为什么提“核心基础”对孩子成长的忧虑国家战略中美比较关于“基础”的思考不能把孩子教偏了(把人当“工具”与把人当“人”的关注点有什么不同)(北大考生的感言)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什么样的人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在中美比较中寻找答案,在国家战略引导下明确方向工作中的无奈(德国公司招考工程师案例的相似性)国际视野工作中的无奈1对孩子成长的忧虑Page

17新版校园民谣上学路上“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就是“把人当‘人’”,与其相对立的含义有很多,其中在教育中最常见的就是“把人当‘工具’”——学生成为“挣业绩的工具”案例之一:北大考生的感言案例之二:优秀的“学生”=/=女儿的男朋友人性:鲜活、生动、个性、复杂、情绪、长远性……工具性:标准化、简单、复制、冷冰冰、短期性……当我们设身处地以人性视角思考问题时,我们对教育问题的看法以及我们在教育中秉持的态度和行为就可能会大不相同—假如学生将来有一天可能会走进你的家庭生活,你更看重什么?……

“人才”=“人”+“才”

2工作中的无奈

案例一:德国著名企业在中国大陆欲招聘6名工程师,吸引了包括北大、清华在内中国最好综合性大学和工科大学的2000多名毕业生。经过层层筛选、多方考察,最后该企业宣布无一人入选,放弃在中国大陆招聘。中国学生应聘遭遇滑铁卢工作中不乏高学历的人,但思维方式僵化,能够很好解决问题和创新的人极为匮乏: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我们教育的错!案例二:中国留学生的“基础之痛”案例三:耶鲁教授的“危言耸听”?3

中美比较的启示十余年来的观察与思考:原来“基础”可以如此不同中美教育的较量:有一种说法……中国教育赢在起点输在终点?输在终点Addyourtitleinhere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中学后阶段,包括在高等教育乃至在学生毕业以后走向社会、走向各行、各业、各界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和所取得的成绩却比不过美国人。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

赢在起点Addyourtitleinhere我们的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至于中国学生在各种竞赛中都能取得好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的pisa考试,更是把美国学生给“比下去了……”,因此有人得出结论,中国学生的“基础好”,美国学生的“基础差”,并进而得出结论,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如美国的高等教育,但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却比美国的基础教育好。然而,哈佛终身教授丘成桐却如是说:

说中国学生基础好,是自我麻醉!丘成桐,1949年生,美籍华人,原籍广东省梅州,生于汕头,长于香港,哈佛大学数学教授。他被公认为是近1/4世纪里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在29岁就攻克几何学上的难题“卡比拉猜想”,1982年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他是迄今惟一获得该奖的华人。

数学的基础并不只是计算,更为重要的是逻辑,甚至是数学的审美;数学的基础并不只是数字,而是理解这些数字在生活中的意义……“一个水池,进水出水,以什么样的速度来保证水池灌满”;3,3间房,3个人,3只小猫等等由此看来,美国简单的数学并不简单。计算与解题技巧,概念与思维逻辑……美国人的“基础”不如我们好,为什么他们又能表现出那么高的创新和创造能力?难道说,“创新与创造”是不需要“基础”的吗?“创新与创造”是与“基础”相矛盾的吗?

?关于“基础”的困惑这说明:美国人所理解的基础和我们所理解的基础不一致基础==基础

重要启迪!这说明: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的基础和我们传统上所关注的基础并不一致。

实质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两种教学目标两种教学目标两种学说两种学说知识导向型目标能力导向型目标(学会)(会学)理论:两种不同的“基础”(目标定位)美国高考的科目为什么那么少;哈佛等录取新政;美国61%SAT满分的学生被哈佛大学拒绝,同样情形也发生在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美国的名校;现象关于“长城”的教学;两次助教经历;中美同课异构(广雅、小北的同课异构)现象中国高考落榜学生被哈佛录取;中国SAT满分学生被拒现象美国教师对中国教师公开课的评价;中国校长对特教学校的问题。更多案例所蕴含的……现象现象现象

不同的“基础”“会学”的重点不在于获取知识和信息,而在于培养思考能力,在于培养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体系。“学会”的重点在于获取知识和信息,在于夯实系统而扎实的知识体系。

不同的“基础”而美国人认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是高强的学习探究能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美国对基础的理解不在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于“学习与发展的能力与思维基础”,即在于“会学”而不在于“学会”;知识体系强调“学会”,而“能力体系”强调“会学”。中国人认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应当是扎实的知识体系。中国对基础的理解重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对哈佛学生的描述“他们知识积累不多,但其心灵是开放的,他们时刻准备吸收新知识”。《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作者前哈佛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曾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你忘掉了所有学过的知识以后留在你脑子里的东西。刘易斯对哈佛学生做了这样的描述:“他们可以胜任任何工作,但这并不是因为哈佛课程教会了他们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天资聪颖、好学上进、自信满满……”。案例美国会学:能力

导向中国学会:知识导向中美两国基础教育对基础的解读如此不同这种说法你怎么理解“中学老师比小学老师水平高?”中国的教学目标更侧重于“知识导向型”,

美国的教学目标更侧重于“能力导向型”。尽管新课改文件中表述的是追求能力导向,但现实仍然是知识导向的教学目标在主导着教育实践,对“基础”的定位仍然是“知识体系”。因为所追求的“基础”不同,所以美国中小学的课堂是这样的……Learningbydoingforliving.(为生活而学,在做中学)Learningbyrecitingfortesting.(为考试而学,在重复训练中学)有人说,那是因为美国班级规模人少且没有考试的压力……NCLB(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问责制/ESSA;地方报纸上公布的学校成绩单……高考龙虎榜……2016ELLE中美校长论坛的选择……关于考试压力……中美教师同课异构的启示小学科学、小学数学,中学英语,中学物理,中学生物等同课异构美国老师的感悟:管理50个人比她预想的要容易(learningenvironment:studentnumberisnotthekeyfactor)百千万上课的体会:96个人的分组教学平均每一个老师每天面对的学生数:中美基本相当,美国老师略高美国老师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与学生在一起;中国老师把时间更多花在其他方面关于班级规模……

2001年10月,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全国联谊基金会”在一个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面向21世纪美国高中的教育目标”。其中第1点就是“培养学生善学、好学的品质,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和面对问题解决过程中莫衷一是的情形时乐此不疲的情怀,从而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诸方面为中学后教育做好充分准备”。

1961年,美国全美教育学会在《美国教育的中心目的》中提出:“强化并贯穿于所有各种教育的中心目的——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培养思维能力”。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制定小组又将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列为21世界大学生培养目标。4国家发展战略指引的方向中美比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我们知晓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有不同的内涵,更在于启发我们反思我们原有的关于“基础”的定位是否存在不妥?是否需要改变?三个重要的国家战略性文件2006.2《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10.6《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创新!创新!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基础教育必然要服务于国家战略

教育目标要和国家战略目标相联系;教育要培养“中国梦”的“追梦人”教育目标要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相联系引领世界发展的力量是“创新与创造”中国的发展目标:“创新型”国家。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具有创新与创造力的人,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

是把人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质疑和批判精神的现代“人”,还是把他们改造成唯唯诺诺、按部就班、记忆力超群、计算能力高超、但却缺乏创新、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永远只能成为别人的计算工具的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基础?中国梦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世界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结论——“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并不是出研究成果的主要因素”、“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是进行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思想条件”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对火箭的研究始于幻想,“火箭俱乐部”曾被称为“自杀俱乐部”;“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是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钱学森的体会:“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钱学森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钱学森曾感慨:“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夫人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丘成桐的体会:对孩子们来说,学到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兴趣的培养,才是决定其终身事业的关键。我小学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我父亲培养了我学习的兴趣,成为我一生中永不枯竭的动力,可以学任何想学的东西。相比之下,中国式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孩子们兴趣的培养,甚至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没有领略到做学问的兴趣。兴趣,热爱,好奇,想象力(联想),思维灵活,自信,坚定,勇气,合作,正义……创新人才(或中国梦“追梦人”)特征关键词“会学”的基础而不是“学会”的基础“能力导向”的基础而不是“知识导向的基础”显然,真正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需要奠定的基础的核心是:而是高强学习兴趣、好奇心、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等“能力体系”作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

的基础并非扎实的知识体系我们原有的教育所追求的方向能够培养出创新以及做中国梦“追梦人”所需要的特质吗?

有人说,中国基础教育培养了不少“人才”,但可惜的是这些“人

才”虽是“才”却或多或少、不同

程度地失去了“人”的特性……卢刚:18岁考进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1991年卢刚事件);马家爵: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云南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2004年马家爵事件);李天一: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教授,8岁学习书法,是从清华大学名师,获奖无数,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林森浩:复旦投毒案……

中国基础教育有问题吗?(判断有没有问题的“四度”标准)1.绝大多数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幸福感受度2.绝大多数学生的身心健康度(视力状况、体格状况、自信与阳光心态状况、人格健全状况)3.绝大多数学生离开学校时良好的学习素养和对进一步学习的渴望程度4.各级学校之间的满意度和适应度学生的不开心(失去了快乐)对学习的痛恨(失去了兴趣)对学习的厌倦(失去了好奇)自信心的丧失(失去了自信)想象力的缺失(失去了想象力)思维的僵化……有多少学生在中学毕业以后还充满了学习的愿望和热情……(2005年调查,69.7%的学生厌学,30.3%愿以读书也仅仅是为了满足老师要求、让父母满意

1.我国某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小学厌学率达到30%,而实际情况可能比此数据还要严重。

2.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课题组对某两所中学的调查显示:59.3%学生有厌学情绪。

3、.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数字统计显示:受调查的80%以上的学生都有厌学情绪障碍。

4.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目前约有70%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有30%的小学生和70%的中学生有心理疾病。

5.根据随机抽取a校初一年级3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结果发现,初一年级学生具有厌学情绪倾向的有246名,占总抽查人数的82%,具有厌学情绪的有178名,约占59.3%,有严重厌学情绪的有32名,占10.7%。)高考结束后,学习变得不再重要;上大学的动机不在于学习而在于“终于可以不用学习”;厌学并非始于毕业时……*10-20名现象。在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做出突出成就的往往不是学习最好的,而是当年的中上等学生。这说明了什么?

“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非常缺乏中国学生在美国课堂中“不提问”的表现-“问愈深,创愈新”;留学生与校长的对话;中国留学生的“基础之痛”猜画心态1.空白2.看山是山3.不敢说……知识导向下的标准答案思维共和党总统竞选人费奥里娜2015年1月份在接受爱荷华政治博客“咖啡思考”时曾说了一些非常刺耳但却不能不让我们重视的话。她说,她在中国做了几十年生意,“中国人很会考试,但不会创新,缺乏想象力。他们不创业,不创新,所以才窃取我们的知识产权。”她也曾在今年出版的新书《迎接挑战》里提到过,通识教育的支持指望借助在数学、科学等领域的标准化教育,能和中国抗争。“我支持竞争,但是你不要以为借助更集中、更标准化的方法能让你赢。尽管中国人很聪明,创新和创业并非他们的特长。他们的社会,他们的教育系统,太一元化,控制过死,不鼓励想象力和冒险精神,而这是美国人的长项。”

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孩子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离智慧更远——卢梭

教育不存在“零效能”,不是“正效能”便是“负效能”,所以不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要满怀敬畏,不能把时间花在不该花的地而把孩子“教育错了”我们总以为让孩子多学点总没坏处,殊不知,不该少的少了是错了,不该多的多了也是错了!不该少的少了容易被认识到是错误,而不该多的多了却容易让我们自以为很好、是让人沉浸其中还浑然不觉的“隐患”!中国基础教育该往何处走?走向核心基础要实现中国梦教育错了的孩子比没有受教育的孩子离智慧更远卢梭说……得到了不该得到的

三、如何走向核心基础(1)课程重构(课程论)(2)教学过程与方式重构(教学论)(3)评价体系重构(学生发展观)

(4)教师专业化(教师发展观)建构一个完整的核心基础教育体系核心基础的关键点知识净化思维发展把握节奏输出导向(一)净化

核心

素养核心知识核心能力(1)核心素养之核心五大核心素养学习素养生命素养关系素养文化素养情意素养1.学习素养(好奇心、想象力、兴趣、专注、质疑、自信心、输出建构的意识)2.关系素养(与他人—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公德品性、同情;与自然—环保;与社会—国家民族认同、国际竞争、多元文化、社会参与、规则意识;与自我—自我认同、规划管理、独立性)3.文化素养(人文素养、语言素养、数学与科学)4.情意素养(个性特征,坚持、主动、韧性)5.生命素养(健康、安全、成长)

知识整合知识净化拓展(GVC)(2)课程重构(课程论)从净化知识体系,找到“核心知识”做起

——“观念+技术”1)观念:树立正确的“绿色”知识观绿色知识观在什么阶段学什么知识?“知识就是力量”?Vs”思维才是力量”?基础教育阶段知识的学习“度”在哪里?学多少才够用?知识是手段还是目的?知识学习与创新培养之间的关系知识获取与思维培养的关系

知识学多了真的有错吗?知识获取和思维发展原本不是矛盾,但当知识的量过度时,就有了矛盾:◆人的大脑资源是有限的,填充的知识越多,所留下的思维空间越少;◆容易形成对标准答案的依赖和思维定势◆过多的知识反而会阻碍创造力(大脑皮层的觉醒度与知识存储形式--斯腾伯格)◆思维发展是有关键期的,知识错过了可以补,而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错过了便不可逆转知识学多了真的有错吗?*对好奇心、学习兴趣、自信心的影响。*违背了规律,在不该多学的时候学太多:大学与中小学颠倒了顺序。出不了诺奖的质问:大学的错?中小学的错?*中国留学生在牛津的可悲自我发现*中国校长在观察美国学校的时候,往往会对美国教材的“简单”提出质疑;而美国校长的回答则令人深思。

有人说,美国中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不允许多学,也不允许跳级。*对人格、社会性等其他方面的影响(时间,价值观)匪夷所思的故事?1968年,美国一位妈妈状告幼儿园,认为幼儿园教会自己3岁女儿26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能将“0”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东西了,幼儿园应当对这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负责。那场官司,家长打赢了,并导致内华达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创造力和想像力不受桎梏。中国大陆美国学什么教什么复杂简单怎么学怎么教简单复杂得到什么结果简单复杂“少学”是为了得到“更多”项目国别知识错过可以弥补,思维发展却存在关键期,错过便不可逆转。知识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1)完全没有知识,脑袋空空如也,不能深入思考,肯定不具备创造力2)知识太多,也会妨碍创造力产生,这恐怕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案例:量子物理学的“大男孩物理学”现象(爱因斯坦1905年26岁提出光量子假说、波尔1913年28岁提出原子的量子化模型、海森堡24岁提出魔术乘法、狄拉克26岁提出狄拉克方程等),这个现象说明创造力不与知识的掌握成正比,原因在于“过多的知识可能阻碍思考,使个体无法挣脱固有的额思维的藩篱,结果导致个体成为自己已有知识的奴隶而非主人(斯滕伯格,引自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p194)为什么知识会阻碍思考、固化头脑、形不成新的思路呢?知识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3)斯滕伯格引用麦德尼克的观点分析认为这与“知识的存储形式”有关。麦德尼克认为,知识存储有很多形式,其中最极端的是垂直型和水平型两种。垂直联系型的人,在高度相关的事实之间建立了很强的联系,但是很难超越这些联系。……与此相反,水平联系型的人,在不同知识单元之间建立的联系相对比较薄弱。水平型的存储结构可以储存丰富的信息,并且更有助于创新。垂直型可以说是学科内知识间的关系,是对内在逻辑关系和知识的深度的把握,是知识体系内部的“近连接联系”;而水平型则可以说是对学科间的“远连接的联系”是“大跨度的联接”。所以,知识深度相比之知识广度而言,更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知识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4)与思维模式有关:初级过程与次级过程。初级过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联想的、类比的……次级认知过程是抽象的、合乎逻辑的、清醒意识状态下以现实为导向的思维(马丁戴尔,引自郑也夫书,201页)克里斯认为“富有创造力的人比缺乏创造力的人更能在初级过程思维模式与次级过程思维模式间转换……更容易接近初级思维模式……有更多的幻想活动”(同上)。

思维模式与知识的存储也有关系。垂直型存储更容易接近次级思维模式,知识掌握多、深、系统者,更容易接近次级思维,离创造力更远一些;而水平型存储,即广博型,更容易接近初级过程思维,离创新更近一些。知识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5)与大脑皮层的唤醒度有关。在一般人看来,唤醒度越高,做事的效率越高。对多数事情,如此理解是不错的。但是,“处理少数复杂的事情,唤醒度高没有优势,反有劣势。原因是唤醒度高时,脑子里产生的联想基本上属于”近距离“的,它们对于处理多数简单的事情是足够了。而唤醒度低时,脑子里可以产生远距离的联想。创造力常常与远距离联想关联。要能突破常规、想出新的思路,就要借助远距离的联想,要借助于低觉醒度状态。“唤醒的增加使行为更加稳定,而唤醒的降低会是行为更为多变”(马丁戴尔)。

对于知识的学习而言,过度的学习是增强大脑的唤醒度,所以过分深化的知识学习使人常常处于高觉醒状态,因而不利于创造力的形成。

◆“知识净化”:知识净化不是不要知识教育,而是去除垃圾知识,防止“知识的污染”

◆改变知识教学的现状:

由:早学,多学,快学;

太多,太快,太难。

到:减少数量,降低难度,放慢速度◆改变对知识的价值认识:知识是手段,不是目的;要清醒地认识,是知识最有力量还是思维最有力量?关于知识净化净化知识:让知识呈现“绿色”我们总说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只有“20%”是有用的,那么我们能不能把握住这20%,而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究?要对所教的知识进行分析只有把知识教学弄“干净”了,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净化知识:拯救男孩;钱学森只追求80分专家真正的价值在于帮助大家进行知识的分析,而不仅仅是进行教学技巧的分析20%程序性知识体系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2)技术:解析知识结构核心基础的特征/表征=“核心性”+

“基础性”高关联度高持久度高迁移度高被依存度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教材重读寻找“核心”教材重构梳理“核心”教材整合整合“核心”“核心知识”实施策略知识整合知识净化拓展(GVC)

(二)课堂变革输出导向思维课堂目标:把对思维(能力、品质、方法)的保护、培养和训练做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按照思维的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建构、组合设计,找准学科思维发展优势点过程:遵循思维发展规律,按照思维发展的逻辑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教学策略、构建教学模式评价:以思维的发展做为评价导向,制定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的科学体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课堂……思维课堂的要素为什么在中小学强调思维课堂?

1)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与不可逆转性中小学是思维发展最关键时期0岁时,大脑神经细胞有1000亿个;–3岁时,大脑神经细胞建立了1000亿*15万个突出联结;–15岁时,大脑神经细胞突出联结经过强化,大约有一半左右保留下来,相当于为大脑开辟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高速公路网络,这些网络就是思维发展的神经生物学基础2)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减负增效的关键◆真正有价值的是忘掉了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