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河间市第十四中学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河北省河间市第十四中学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河北省河间市第十四中学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河北省河间市第十四中学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河北省河间市第十四中学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河北省河间市第十四中学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研究发现,分泌蛋白的合成起始于细胞质中游离的核糖体,合成的初始序列为信号序列,当它露出核糖体后,靠自由碰撞与内质网膜上的受体接触,信号序列穿过内质网的膜后,蛋白质合成继续,并在内质网腔中将信号序列切除。合成结束后,核糖体与内质网脱离,重新进入细胞质。基于以上事实,相关推测不正确的是()A.内质网对蛋白质有加工功能B.核糖体的“游离”状态或“附着”状态是相对的C.核糖体与内质网的结合受制于mRNA中特定的密码序列D.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都是分泌蛋白2.下列有关实验或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过程,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C.探究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可将染色体染色D.制备纯净细胞膜时,可选择去掉细胞壁的成熟叶肉细胞作为实验材料3.玉米根尖纵切片经碱性染料染色,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分生区图像如下。对此图像的观察与分析,错误的是A.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观察符合操作规范B.可观察到箭头所指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壁C.在图像中可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D.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4.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种类会增多B.衰老的细胞表现为大多数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C.衰老细胞的染色质收缩有利于RNA的合成D.石棉和黄曲霉毒素是相同类型的致癌因子5.下列有关调查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调查马齿苋的种群密度和蜻蜓卵的密度常用样方法B.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田鼠宜采用标志重捕法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患病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6.弄清楚DNA的结构有助于解决:DNA分子是怎样储存遗传信息的?又是怎样决定生物性状的?下列有关DNA分子结构及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A.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B.同一DNA分子,单链中(A+T)的比例与双链中的不同C.可用6种不同颜色的物体代表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D.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借助了对衍射图谱的分析7.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A.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B.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C.染色体上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不一定引起基因突变D.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8.(10分)挪威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提高人类患腺鼠疫的可能性。这种疫病是由鼠疫杆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外毒素,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外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B.抗毒素是由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C.抗毒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D.该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二、非选择题9.(10分)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是野生型酵母菌的突变菌株,其线粒体功能丧失,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科研人员为获得高产酒精的呼吸突变型酵母菌进行了相关研究。(1)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首先要通入无菌空气,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密封发酵要注意控制发酵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至少答出2个)。(2)为优化筛选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的条件,研究人员设计了紫外线诱变实验,记录结果如下表。表中A、B、C分别是__________。据表中数据分析,最佳诱变处理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别1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8组9组照射时间/minA1.51.52.02.02.02.52.52.5照射剂量/W1215171215B121517照射距离/cm1820222022182218C筛出率/%371351564711(3)TTC是无色物质,可以进入细胞内与足量的还原剂[H]反应生成红色物质。为筛选呼吸缺陷突变菌株可以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____________,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培养基。如果出现___________的菌落则为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科研人员为检测该呼吸突变型酵母菌是否具备高产酒精的特性,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推测该呼吸缺陷型酵母菌__________(填“适宜”或“不适宜”)作为酒精发酵菌种,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β-葡萄糖苷酶是一种存在于微生物中的可水解纤维素的酶,可用于生产燃料乙醇,也可作为洗涤剂的有效成分。某科研小组进行了β-葡萄糖苷酶高产菌株的分离、鉴定、提纯产物等研究。已知七叶灵能在β-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水解,其水解产物七叶苷原能和Fe3+作用呈现棕黑色。请回答:(1)为筛选出β-葡萄糖苷酶高产菌株,应到_____________环境中取样,取样后要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选择培养,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2)选择培养后要初步分离鉴定出目的菌株,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3)用接种针挑取棕黑色的菌落用_____________法进一步纯化,进而筛选出高产菌株。(4)将高产菌株扩大培养,获得发酵液,用___________法去除发酵液中分子量小的杂质,再用_________法进一步纯化,最终获得纯度较高的β-葡萄糖苷酶。(5)生产中为降低成本,β-葡萄糖苷酶最好采用________法固定,以便重复使用。11.(14分)人们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细菌用于生产。将等量同浓度的细菌样液滴在同等大小的卷烟纸(只含纤维素)上,保持足够的湿度。一段时间后,比较各组实验中卷烟纸的降解程度,选出降解能力大的细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微生物的筛选所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2)由于纤维素的________作用,长期只以纤维素作碳源的土壤中可能含有目的菌。(3)为什么只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生长在卷烟纸上?________(4)在纯化分解纤维素的细菌时,常用的接种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________进行计数。12.纤维素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地球上的植物每年产生的纤维素超过70亿吨,其中百分之四十到六十能被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土壤中的细菌有的能分解纤维素,有的细菌则不能,其原因是前者能分泌____________。纤维素最终被水解为____________,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同样也可以为人类所利用。(2)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设计,下列流程正确的是____________。A.土壤取样→挑选菌落→样品稀释→平板划线B.土壤取样→梯度稀释→选择培养→挑选菌落C.土壤取样一选择培养→稀释涂布平板→挑选菌落D.土壤取样→梯度稀释→平板划线→选择培养→挑选菌落(3)土壤取样要选择____________的环境。在实验室筛选时,与从热泉中筛选Tap细菌的原理相同,即人为提供____________,同时抑制或阻止____________。(4)下图若为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配方,此培养基配方中的“某成分”应为____________。此培养基为____________培养基(根据物理状态划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内质网能对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进行粗加工,A正确;B、由题干信息可知,游离的核糖体可以结合到内质网上,合成结束后,附着的核糖体会与内质网脱离,故核糖体的“游离”状态或“附着”状态是相对的,B正确;C、核糖体与内质网的结合,需要mRNA中特定的密码序列合成信号序列,C正确;D、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不一定都是分泌蛋白,如膜蛋白,溶酶体里的蛋白质等,D错误。故选D。2、B【解析】

1、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成两个子细胞.实验步骤是:固定(卡诺氏液)→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漂洗→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制片→观察。【详解】A、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过程,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错误;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则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B正确;C、探究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卡诺氏液用于材料的固定,C错误;D、去掉细胞壁的成熟叶肉细胞仍具有液泡、叶绿体等具膜细胞器,不能用于获得纯净的细胞膜,D错误。故选B。3、B【解析】

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通过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以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2、把制成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扫视整个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再换成高倍镜仔细观察,首先找出分裂中期的细胞,然后再找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注意观察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最后观察分裂间期的细胞。【详解】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区的装片,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A正确;图中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观察不到细胞核,因为,细胞核在有丝分裂前期逐渐消失,B错误;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中央,据以上特点,可以在图像中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C正确;碱性染料易于与染色体结合,而不易与其他结构成分结合,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原理,以及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再根据题意作答。4、C【解析】

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细胞衰老是指细胞在执行生命活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增殖与分化能力和生理功能逐渐发生衰退的变化过程。细胞衰老主要有以下特征:①细胞内的色素会出现积累的现象。②细胞内的水分会减小,体积相应的也会变小,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也会减小。③细胞的呼吸速度会减慢,细胞核的体积会增大等。【详解】A、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有些基因表达了,有些基因没有表达,导致细胞的结构、功能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细胞种类增多,A正确;B、衰老的细胞表现为大多数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B正确;C、RNA合成是DNA转录而来,染色质收缩不利于解开DNA的双螺旋结构,因此不有利于RNA的合成,C错误;D、石棉和黄曲霉毒素是相同类型的致癌因子,都属于化学致癌因子,D正确。故选C。5、D【解析】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详解】A、马齿苋和蜻蜓卵活动能力弱,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A正确;B、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C、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正确;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不应是患病人群中,D错误。故选D。【点睛】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进行。6、B【解析】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其中A与T之间含有2个氢键,G和C之间含有3个氢键。【详解】A、由于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故DNA具有稳定直径的特点,A正确;B、同一DNA分子,单链中(A+T)的比例与双链中的是相同的,B错误;C、脱氧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含氮碱基、1分子脱氧核糖组成,由于含氮碱基是A、T、G、C四种,共6种小分子,因此可用6种不同颜色的物体代表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C正确;D、沃森和克里克依据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及有关数据,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D正确。故选B。7、A【解析】

基因重组的定义是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和新的表现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详解】A、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并没有发生不同性状的重新组合,不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B、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有可能会被显性性状掩盖,不一定会表达出新的表现型,B正确;C、染色体上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可能不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则不会引起基因突变,C正确;D、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应该是相同的,造成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发生基因突变,或者是联会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D正确。故选A。8、B【解析】

1、抗原是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2、抗体是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的能特异性结合抗原的免疫球蛋白。3、分析题干:外毒素相对于人体而言是异己成分,能引起人体免疫反应,是抗原,抗毒素是人体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其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详解】A、外毒素属于抗原,能使患者产生抗毒素(抗体),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A正确;B、抗毒素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免疫蛋白,B错误;C、抗毒素在免疫学上称为抗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正确;D、抗体消灭抗原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9、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较多的ATP,用于酵母菌的繁殖温度、气压、PH值1.5、17、20照射时间2.0min、照射剂量15W、照射距离22cmTTC鉴别白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无法产生大量的[H](或“NADH”),不能将TTC还原为红色物质不适宜在8-32小时发酵时间内,呼吸缺陷型酵母菌产酒精量小于野生型【解析】

1、实验设计的原则为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2、酵母菌是兼性厌氧性生物,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3、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还原性氢,释放出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大量还原性氢和二氧化碳,释放出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性氢和氧气结合生成水,释放出大量能量。【详解】(1)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首先要通入无菌空气,是为了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较多的ATP,用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增加酵母菌的数量。密封发酵要注意控制发酵罐中的温度、气压、PH值等发酵条件。(2)实验设计遵循的是单一变量原则,由表可知,照射时间和照射剂量以及照射距离的值是固定的3个,即照射时间(1.5、2.0、2.5),照射剂量(12、15、17),照射距离(18、20、22),故123组照射时间一定,故1组照射时间应为1.5,同理456组照射剂量一定,6组的照射剂量为17,789组照射距离一定,对应的9组照射距离为20,从表中可以分析得出第5组诱变效果最好,即在照射时间2min、照射剂量15W、照射距离22cm的条件下。(3)TTC是无色物质,可以进入细胞内与足量的还原剂[H]反应生成红色物质。利用这个原理,为筛选呼吸缺陷突变菌株可以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TTC,这样的培养基具有筛选的功能,属于选择培养基。由于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无法产生大量的[H](或“NADH”),不能将TTC还原为红色物质,故培养基中出现白色的菌落则为呼吸缺陷型酵母菌。(4)由图可知,在8-32小时内,野生型比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发酵液酒精浓度高,所以呼吸缺陷型酵母菌不适宜作为酒精发酵菌种。【点睛】本题以酵母菌突变体筛选及酒精发酵能力测试实验为情境,主要考查微生物培养、细胞呼吸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三因素三水平实验设计是本题创新性的考查,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10、富含纤维素增加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浓度配制含基本成分的培养基,加入七叶灵、Fe3+,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并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粽黑色圈大的菌落即为目标菌落平板划线透析法凝胶色谱法化学结合或物理吸附【解析】

1.寻找目的菌株的原理是需要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2.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3.凝胶色谱法也称为分配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当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通过凝胶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较长,移动的速度较慢,而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无法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只能在凝胶外部移动,路程较短,移动的速度较快,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得以分离。【详解】(1)实验目的是要筛选出β-葡萄糖苷酶高产菌株,而β-葡萄糖苷酶是一种存在于微生物中的可水解纤维素的酶,据此可知要找到目的菌需要到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取样,取样后,为了增加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浓度,要将样品菌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选择培养。(2)题意显示七叶灵能在β-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水解,其水解产物七叶苷原能和Fe3+作用呈现棕黑色,若要初步分离鉴定出目的菌株,需要在鉴定培养基中加入七叶灵(能在β-葡萄糖苷酶作用下分解)、Fe3+(与七叶灵的水解产物发生颜色反应),为得到单菌落需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然后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在该培养基中呈现棕黑色的菌落即为目的菌。(3)用接种针挑取棕黑色的菌落,然后用平板划线法接种,置于适宜条件下进一步纯化培养,进而筛选出高产菌株。(4)将高产菌株扩大培养,获得发酵液,因为透析袋允许小分子自由出入,而不能让大分子透过,故用透析法处理之后,发酵液中分子量小的杂质就能够被除去,再用凝胶色谱法进一步纯化,最终获得纯度较高的β-葡萄糖苷酶。(5)生产中为降低成本,β-葡萄糖苷酶最好采用化学结合或物理吸附法固定,以便重复使用,同时也能与产物有效的分离。【点睛】熟知相关的基础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从题目中找到关键信息解答本题中筛选目的菌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11、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同时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选择卷烟纸只含纤维素而不含其它物质。纤维素是这种微生物可利用的唯一碳源和能源。因此,只有能分泌纤维素酶并以纤维素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才能生长在卷烟纸上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30~300【解析】

由题干可知,用选择培养基对土壤中的纤维素分解菌进行粗筛,可得到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细菌,再用卷烟纸进行细筛,当纤维素被分泌的纤维素酶分解后,卷烟纸被降解,得到降解能力大的细菌。【详解】(1)筛选微生物的原理是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同时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2)长期只以纤维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