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榆树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吉林省榆树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吉林省榆树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吉林省榆树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吉林省榆树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榆树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0年初,澳大利亚等地爆发了严重的森林火灾。一片森林局部区域被火灾夷为平地后会形成“林窗”。一段时间后“林窗”区域出现草,一些年后出现一些灌木、乔木,经过数十年之后,植被恢复之前的面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为初生演替B.火灾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林窗”区域里的物种丰富度一定逐年增加D.火灾前后的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完全相同2.DNA甲基化为DNA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能够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改变遗传表现。如图表示某基因发生甲基化前后的表达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基因发生甲基化的区域不可能是酶识别的位点B.基因发生甲基化后,其对应的mRNA将不能合成C.DNA发生甲基化后,其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发生改变D.基因发生甲基化导致生物发生的变异可以遗传3.新冠病毒的突变株德尔塔载毒量是变异前的1260倍,在0.6米的距离传染时间仅为5秒。钟南山院士认为继续佩戴口罩、减少集聚、良好通风、定期检测和接种疫苗,对控制疫情有一定的帮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德尔塔变异株的产生是病毒进化的结果B.通过体液免疫即可彻底清除侵入体内的病毒C.接种的疫苗属于抗体,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D.佩戴口罩主要是增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4.某基因型为Aa果蝇种群中,改变饲养条件后,含a基因的精子活力下降,仅有1/3具有受精能力,其它配子不受影响。理论上,个体间随机交配产生的下一代种群中AA、Aa与aa基因型的个体比例为()A.3:2:1 B.3:4:1 C.4:4:1 D.2:3:15.下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甲、乙、丙表示不同的器官,a、b、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器官甲除分泌激素a外,还可以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B.a、b、c均靠体液传输,只运输给靶器官和靶细胞C.激素c分泌增加,对器官甲、丙均有抑制作用D.器官丙还可以分泌生长激素,与激素c的作用为协同作用6.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许多土壤小动物以动植物遗体为食,属于分解者B.土壤小动物活动范围小,适合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C.不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可忽略不计D.通过统计土壤小动物的个体数目来估算其丰富度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布氏田鼠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害鼠,雨季时种群密度大幅增加。探究降水量影响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机制,对草原鼠害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1)野外调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影响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除非生物因素外,还包括___________等生物因素。(2)科研人员以田鼠幼鼠为实验对象开展了野外人工降雨围栏实验(围栏用钢板构成,铁丝网封顶),将相同体重的田鼠幼鼠置于不同样地中,5个月后检测相关指标,结果如图1、图2所示。①由图1可知,_________组田鼠体重增幅更大。田鼠体重的增加有利于个体越冬存活、性成熟提前,影响田鼠种群的_________,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②由图2可知,增加降水有利于_________生长,从而改变了其在田鼠食谱中的比例。(3)随后科研人员在室内模拟围栏内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分别饲喂两组田鼠幼鼠,连续一个月后比较两组田鼠体重增幅,得到了与图1一致的结果,说明__________。(4)进一步研究发现,田鼠食谱变化使其对果糖等营养成分的摄入增加,进而引起其肠道中能合成短链脂肪酸(宿主的主要能源物质之一,与体重增长呈显著正相关)的菌群比例也显著增加。综合上述研究,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降水量影响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机制。A.田鼠肠道微生物的菌群比例改变B.田鼠食谱中不同植物的比例改变C.田鼠获得的能源物质增加D.草原植物群落组成改变降雨量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重增加→种群密度增加(5)若要验证菌群比例变化与田鼠体重变化的因果关系,请从①~③中选择合适的田鼠作为菌群的供体和受体,设计两组菌群移植实验,写出相应的供受体组合并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①增加降水组田鼠②半干旱组田鼠③抗生素处理的“无菌鼠”8.(10分)图1、图2是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图1中Ⅱ3和Ⅱ4为同卵双胞胎,图2中Ⅱ4不含致病基因,且两个家系都相互没有对方的遗传病患病史。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的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该夫妇再生育的男孩与Ⅱ3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__。如果Ⅱ3与一女子结婚,该女子正常但有一个患甲病的弟弟(其父母正常),则生育一个男孩患甲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2)图2所示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其中Ⅱ3和Ⅱ4再生育一个患乙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3)如果图1中的Ⅱ4和图2中的Ⅲ8结婚,他们的孩子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不考虑基因突变)。如果你是一个医生,则建议该夫妇生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男孩”或“女孩”)。9.(10分)植物叶片在离体后,水分会迅速减少,叶片内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会发生变化。离体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气孔导度(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叶片通过气孔的气体量)的下降,阻止了CO2的供应;二是缺水引起叶肉细胞光合能力的下降,使叶肉细胞利用CO2的能力降低。科研人员用茶树离体叶片作为研究材料,测定了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1)在叶肉细胞中,水光解的场所是叶绿体的_____;实验开始第4min时,叶肉细胞中[H]的产生场所有有_____。(2)实验开始大约_____min后叶片表现出从外界吸收O2放出CO2(3)胞间CO2进入叶绿体后,与_____结合而被固定,被还原生成有机物。(4)在最初0-4min内,叶肉细胞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12min后,胞间CO2浓度_____,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10.(10分)教材原话填空(1)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____________染色体数目的个体。(2)交叉互换:一对__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_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3)____________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4)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_基因自由组合。(5)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____________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____________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11.(15分)水稻属禾本科植物,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鸭有旺盛的杂食性却不喜食禾本科植株,利用此特点,我国多地采用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为研究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农田生态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稻单作和稻鸭共作的比较试验。水稻单作按常规生产方式使用化肥、杀虫杀菌剂。稻鸭共作每公顷投放300只20d龄的麻鸭,共育75天,只在稻鸭共作之前和之后施用化肥和农药。最终统计经济效益如下表(单位:元/hm2)。请回答:处理主要支出主要收入生产资料费人工费稻米稻田鸭净收益化肥农药鸭苗饲料施肥管护稻单作1566.81147.5--225075055672.7-49958.4稻鸭共作1302.5306.5699.06154.2750142585113.018029.692505.4(1)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______和______三大功能。上述水田中的稻、鸭及其他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写出稻鸭共作田里可能存在的一条食物链:______。(2)从生态系统结构的角度分析,稻单作模式下的稻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______,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与稻单作模式相比,稻鸭共作模式稻米产量增加,因为鸭在稻鸭共作中能够通过______等活动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同时鸭的排泄物又可以肥田。除此之外,鸭也能增加农民收入。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稻鸭共作模式的优点是________。此种模式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4)CH4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稻田是CH4最大的人为排放源,在厌氧条件下,土壤中有机物在产甲烷杆菌等微生物作用下被逐步分解形成CH4。研究表明,稻鸭共作生态系统中鸭通过觅食和游动,从而增加了______,抑制了产甲烷杆菌的生长活性,减少了CH4的排放。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B【解析】1、林窗又称林隙或林冠空隙,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如干旱,台风,火灾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分为林冠空隙和扩展林窗两类。2、群落的演替: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演替的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由于“林窗”区域具备原有土壤条件和植物种子及其他繁殖体,故“林窗”区域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A错误;B、火灾加速了生态系统中储存在生物体内的碳变成CO2的过程,促进了物质循环,B正确;C、当生态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物种丰富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林窗”区域里的物种丰富度不会一直增加,C错误;D、由于十年后的环境与十年前的环境不一定相同,所以火灾前后的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不一定完全相同,D错误。故选B。2、A【解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详解】A、图中甲基化的基因不能完成基因的表达过程,而基因表达的第一步是转录过程,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识别基因中的启动子,据此可推测,该基因发生甲基化的区域可能是酶识别的位点,A错误;B、基因发生甲基化后,无法完成基因表达过程,显然,其对应的mRNA将不能合成,B正确;C、基因的甲基化是基因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并不改变R基因中碱基对排列顺序,所以发生甲基化的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发生改变,C正确;D、基因发生甲基化后导致无法产生相应的蛋白质,因而性状改变产生变异,甲基化的基因遗传下去,由于基因甲基化导致生物发生的变异可以遗传,属于表观遗传,D正确。故选A。3、A【解析】1、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由于RNA单链结构,容易发生突变产生变异的病毒,因此突变株德尔塔是病毒RNA突变的结果,突变后导致病毒发生了进化。2、由于病毒专门营寄生生活,因此病毒侵染到人体内往往需要通过体液免疫先阻断病毒随着体液的传播,同时还需要细胞免疫的配合将进入到宿主细胞内的病毒暴露出来,再次通过体液免疫与抗体结合,才能使其失去对宿主细胞的黏附能力或者抑制其增殖,因此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二者的共同配合才能彻底清除侵入体内的病毒。【详解】A、德尔塔病毒是病毒RNA突变产生的,是病毒进化的结果,A正确;B、病毒进入细胞后需要细胞免疫攻击靶细胞,因此只通过体液免疫不能彻底清除病毒,B错误;C、疫苗是灭活或减活的病毒或其代谢产物,因此疫苗属于抗原,C错误;D、佩戴口罩是阻断传播途径的方法,并不是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D错误。故选A。4、B【解析】分析题意可知,某基因型为Aa果蝇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0%,a的基因频率为50%.但是在改变饲养条件后,含a基因的精子活力下降,仅有1/3具有受精能力,因此雄配子的比例为3/4A、1/4a。【详解】由于改变饲养条件后,雄配子的比例为3/4、1/4,而雌配子的比例仍为1/2A、1/2a.所以个体间随机交配产生的下一代种群中AA、Aa与aa基因型的个体比例为(3/4×1/2)∶(3/4×1/2+1/4×1/2)∶(1/4×1/2)=3∶4∶1。故选B。5、C【解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题图分析:图中甲表示垂体,乙表示甲状腺,丙表示下丘脑,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详解】A、由分析可知,图中器官甲为垂体,分泌的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而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A错误;B、a、b、c均靠体液传输,运输到全身各处,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B错误;C、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从而维持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稳定,即甲状腺激素增加对器官甲、丙均有抑制作用,C正确;D、器官丙为下丘脑,下丘脑不能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D错误。故选C。6、A【解析】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土壤动物具有避光、趋湿和避高温的特性,可以用诱虫器采集样本中的小动物。【详解】A、许多土壤动物以土壤中的枯枝落叶、动物的遗体粪便为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A正确;B、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误;C、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不能忽略不计,记为待鉴定,C错误;D、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D错误。故选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①.标记重捕法②.捕食、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寄生等(2)①.增加降水②.出生率和死亡率③.羊草(3)增加降水组田鼠体重增幅变大是食谱改变引起的(或田鼠体重增幅变化的差异是由食谱的差异引起的)(4)①.D②.B③.A④.C(5)①③和②③①③组田鼠体重增幅比②③组大【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小问1详解】布氏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因此调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如合作关系和种内竞争如竞争关系;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小问2详解】①分析图1可知,增加降水组田鼠体重增幅更大。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可以降低死亡率,育龄个体增多可以提高出生率,即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②分析图2可知,增加降水组羊草的相对生物量明显增加,即有利于羊草的生长,其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这样就会避免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小问3详解】室内模拟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进行实验,可以排除食谱外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得到了与图1一致的结果,说明增加降水组田鼠体重增幅大是否由食谱变化引起(田鼠体重增幅是否由食谱组成变化引起)。【小问4详解】降雨量增加,会导致草原植物群落组成改变,从而引起田鼠食谱中不同植物的比例改变,田鼠食谱变化使其对果糖等营养成分的摄入增加,进而引起其肠道中能合成短链脂肪酸(宿主的主要能源物质之一,与体重增长呈显著正相关)的菌群比例也显著增加,因此田鼠获得的能源物质增加,体重增加,种群密度增加。【小问5详解】要验证菌群比例变化与田鼠体重变化的因果关系,自变量为菌群比例变化,可以选取增加降水组田鼠和半干旱组田鼠菌群,因此受体应为没有菌群,即田鼠为③抗生素处理的“无菌鼠”,因此设计两组菌群移植实验,一组移植增加降水组田鼠菌群,一组移植半干旱组田鼠菌群,由于增加降水,田鼠体重增幅变大,因此①③组田鼠体重增幅比②③组大。【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考查种群特征、种间关系、种群数量变化等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特征,结合实验结果分析降水量对动物种群密度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8、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3/4③.1/9④.伴X隐性遗传⑤.1/4⑥.1/8⑦.女孩【解析】分析遗传系谱图,图1中I-1号和I-2号正常,后代女儿患病,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图2中Ⅱ-3号和Ⅱ-4号正常,且Ⅱ-4号不携带致病基因,后代Ⅲ-7儿子患病,所以该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据此解答。【详解】(1)图1中Ⅰ1和Ⅰ2正常但生育了一个患病的女儿,据此可判断该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和Ⅰ2生育的男孩不患病的概率是3/4。用基因A和a表示,Ⅱ3的基因型是1/3AA.2/3Aa,与之结婚的女子的基因型也是1/3AA、2/3Aa,所以生育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是2/3×2/3×1/4=1/9。(2)因为图2中Ⅱ4含致病基因,但生有一个患病的儿子,所以图2所示的遗传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用基因B和b表示,则Ⅱ3和Ⅱ4的基因型分别是XBXb、XBY,所以他们再生育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3)由于两个家庭都相互没有对方的遗传病患病史,所以图1中的Ⅱ4和图2中的Ⅲ8结婚不会生育出患甲病的孩子,只考虑乙病即可:图2中Ⅲ8的基因型是1/2XBXB、1/2XBXb,图1中Ⅱ4的基因型是XBY,孩子患病的基因型组合为1/2XBXb×XBY,后代产生XbY的几率为1/2×1/4=1/8,所以不考虑基因突变,他们结婚只能生育出患病的男孩,因此建议他们生育女孩。【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的传递方式的判断,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遗传系谱图,获取信息解决遗传问题的能力,难度适宜。9、(1)①.类囊体薄膜(基粒)②.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2)16(3)C5(4)①.气孔导度下降,阻止CO2供应②.上升③.蒸腾速率增加,导致缺水引起叶肉细胞光合能力的减弱【解析】光合总产量和净产量的常用判断方法:若CO2的吸收量出现负值,则纵坐标为光合净产量;光下植物对CO2吸收量、O2的释放量和有机物的积累量都表示为净产量;生理过程中,光合作用对CO2吸收量、O2的释放量和葡萄糖的生成量表示总量。【小问1详解】在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实验开始4min时,因为净光合速率大于0,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此时既有光合作用也有呼吸作用,所以产生[H]的场所有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实验开始大约16min后净光合速率为0,说明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此后净光合速率小于0,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需要从外界吸收氧气。因此实验开始大约16min后叶片表现出从外界吸收O2放出CO2。【小问3详解】二氧化碳进入叶绿体后,与C5结合而被固定形成C3,C3在ATP、[H]的条件下再被还原生成有机物。【小问4详解】由图分析可知在实验开始4min时净光合速率下降较快的原因是气孔导度下降,减少了二氧化碳的供应。12min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但此时净光合速率还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蒸腾速率增加,导致缺水引起叶肉细胞光合能力的减弱。10、①.配子②.同源③.非姐妹染色单体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外液)⑤.非同源⑥.非等位⑦.个别⑧.染色体组【解析】(1)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2)交叉互换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4)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5)染色体变异包括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11、①.物质循环②.信息传递③.生物群落④.稻→食稻昆虫→鸭(杂草→鸭;杂草→昆虫→鸭)[不能出现稻→鸭]⑤.简单⑥.低⑦.食草、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