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课堂高效讲义配套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_第1页
第四单元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课堂高效讲义配套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_第2页
第四单元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课堂高效讲义配套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_第3页
第四单元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课堂高效讲义配套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_第4页
第四单元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课堂高效讲义配套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课堂高效讲义配套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主备人备课成员设计思路本节课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清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及其面临的挑战。结合统编版2019年新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清朝鼎盛时期的内外因素,以及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而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课程内容紧密围绕教材,以问题驱动、案例分析为主线,实现高效讲义与课堂同步。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历史思维、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通过分析清朝前中期的历史现象,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提升历史思维素养。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此外,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关注国家兴衰,激发爱国情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思想基础。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明清时期的基本历史框架,包括明清两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他们对清朝的建立和康乾盛世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度和细节掌握不足。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一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喜欢通过故事性的描述来理解历史。他们在分析问题和批判性思维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喜欢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式学习来深入探究问题。同时,他们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文献阅读能力。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在理解清朝政治制度演变、经济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方面遇到困难。此外,对于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影响,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分析能力。在处理大量历史资料时,学生可能会感到信息量大,难以有效筛选和整合关键信息。学具准备Xxx课型新授课教法学法讲授法课时第一课时师生互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配备《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以便于跟随课堂进度自学和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相关历史地图、时间线图表、清朝名人画像、康乾盛世的相关纪录片片段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视觉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提前划分讨论区域,准备白板和记号笔,以便于学生讨论和记录观点。教学实施过程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包括康乾盛世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明确预习目标是理解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地位。

设计预习问题:如“清朝前中期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康乾盛世的经济成就是如何实现的?”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的反馈功能,跟踪学生的预习进度和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任务,阅读相关资料,形成初步认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答案。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思考的问题提交至在线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反馈。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构建知识框架,为课堂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康乾盛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清朝的繁荣与危机。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清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和文化成就,重点分析康乾盛世的形成及其局限性。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清朝盛衰的原因。

解答疑问: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听讲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清朝的繁荣与危机。

提问与讨论:学生对课堂内容提出疑问,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知识。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地位及其内在矛盾。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清朝历史地位和危机原因的论述题,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深入分析。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的历史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独立完成作业。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资源,对清朝历史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作业进行反思,总结学习经验。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升学习效果。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知识点梳理1.清朝的建立与巩固

-清朝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及其后继者皇太极的政治改革和军事扩张。

-清朝入关后,顺治、康熙两位皇帝的统治政策和措施。

-清朝对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策略,如“以汉制汉”、“以夷制夷”等。

2.康熙帝的统治成就

-康熙帝的政治改革,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官僚机构、减轻农民负担等。

-康熙帝的文化政策,如支持儒学、编纂《康熙字典》等。

-康熙帝的军事成就,包括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抵御外侵等。

3.雍正帝的统治特点

-雍正帝的整顿政治,如推行“摊丁入亩”、实行“改土归流”等。

-雍正帝的财政改革,如清理地方积欠、增加财政收入等。

-雍正帝的吏治整顿,如打击腐败、提高官员素质等。

4.乾隆帝的统治与康乾盛世

-乾隆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如继续推行康熙的政策、加强边疆治理等。

-康乾盛世的经济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康乾盛世的文化成就,如诗词、书画、戏曲等的繁荣。

5.清朝前中期的社会变化

-社会结构的变化,如士绅阶层的兴起、农民地位的改善等。

-思想文化的变化,如儒家思想的演变、西学东渐的影响等。

-社会矛盾和问题,如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扩大、官民矛盾加剧等。

6.清朝前中期的对外关系

-清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与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的交往和统治。

-清朝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如与葡萄牙、荷兰、英国等的贸易和冲突。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7.清朝的危机与转型

-清朝中期以后的政治腐败和经济衰退。

-清朝面对外部压力的无力应对,如鸦片战争前的西方国家侵略。

-清朝内部的改革尝试,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清朝的最终崩溃和民国的建立。教学反思与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自己在教学方法、策略、管理等方面的表现进行了反思,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总结。

教学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我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对预习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我在讲解时的语言表达不够生动形象,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策略上,我设计了一系列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活动中过于关注形式,而忽略了活动的实质内容。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活动设计时未能明确活动的目标和要求。

在管理上,我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了监控,并及时给予反馈。然而,我发现部分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这让我意识到,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支持。

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体上是积极的。学生在知识方面,对清朝前中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概括清朝的繁荣与危机。在技能方面,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得到了锻炼,能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国情怀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我在讲解重点知识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其次,我在课堂管理方面有待提高,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需求。最后,我在教学评价方面也需要加强,以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在教学准备阶段,我将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更深入的了解,确保教学内容和难度符合学生的需求。

2.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我将加强课堂管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需求,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4.我将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课后作业1.简答题

请简述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主要经济成就及其对清朝的影响。

答案: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方面,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增加;手工业方面,丝织业、瓷器业等行业发展迅速;商业方面,国内外贸易繁荣,城市商业活动兴盛。这些经济成就为清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资源过度开发、环境破坏等问题。

2.论述题

请论述清朝前中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答案:清朝前中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包括: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内阁、六部等中央机构;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对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治理政策。这些特点使得清朝在国家治理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官员腐败、民族矛盾等问题。

3.分析题

请分析清朝前中期文化政策的变化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答案:清朝前中期文化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支持儒学,提倡经世致用;编纂《康熙字典》,整理古籍;鼓励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创作。这些政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但也存在文化专制、思想束缚等问题。

4.应用题

请结合所学,谈谈清朝前中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答案:清朝前中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包括:与周边国家保持朝贡体系,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些特点使得清朝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安全,但也限制了国家的对外发展,导致与西方国家的发展差距逐渐拉大。

5.案例分析题

请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反映的清朝前中期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清朝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士绅阶层逐渐崛起。他们拥有大量土地,掌握了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与此同时,农民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贫富差距依然较大。

答案:材料反映了清朝前中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士绅阶层的兴起和农民地位的改善。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发展,土地兼并加剧,使得士绅阶层拥有更多资源;清朝政府实行一系列政策,如减免赋税、兴修水利等,改善了农民生活。但贫富差距依然较大,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加剧。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表现:

教师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学习态度等,通过观察和互动,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讨论清朝的政治制度时,观察学生是否能准确描述清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以及是否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要求每个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将根据小组的讨论内容和展示效果进行评价,以评估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例如,在讨论清朝的对外关系时,教师将观察学生是否能从不同角度分析清朝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随堂测试:

教师将设计随堂测试,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测试将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题型,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例如,测试可以包括选择题,要求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描述清朝的政治制度特点;简答题,要求学生简述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经济成就;论述题,要求学生论述清朝前中期文化政策的变化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4.学生自评和互评:

教师将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以促进学生反思和自我提升。学生可以填写自评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互评,评价其他同学的学习表现,以促进团队合作和互相学习。

5.教师评价与反馈:

教师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予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表现,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例如,对于学生在随堂测试中的错误答案,教师将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内容逻辑关系1.清朝建立与巩固:

①重点知识点: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等清朝重要人物及其政治改革和军事扩张。

②关键词:八旗制度、三藩之乱、台湾收复、抗击外侵。

③逻辑关系: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清,顺治入关定都北京,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和收复台湾,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2.康熙帝的统治成就:

①重点知识点:康熙帝的政治改革、文化政策、军事成就。

②关键词:摊丁入亩、改土归流、康熙字典、平定准噶尔。

③逻辑关系:康熙帝通过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摊丁入亩等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文化政策上支持儒学,编纂康熙字典,军事上平定准噶尔,维护国家统一。

3.雍正帝的统治特点:

①重点知识点:雍正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