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第1页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第2页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第3页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第4页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只不过有些物体的振动比较明显,有些不明显、不容易观察到。(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温馨提示】①振动一定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耳不一定能听到;如果物体不振动,就一定不会发出声音。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2、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方法归纳】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所谓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如下图)。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3、声波(1)声波:音叉的振动使它附近的空气时而变密、时而变疏,周围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状态,并且不断地向远方扩展,这就叫声波。(2)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m/s;在钢铁中更快,速度可达5200m/s.(3)影响声速的因素:A、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B、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4、人耳如何听到声音(1)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如果是神经性耳聋,不易治愈。(2)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物理学中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3)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这就造成了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度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的方位。(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如隔墙能听到相邻房间里的声音。不同障碍物对声波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的光滑圆形墙壁能使声波发生多次反射;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如音乐厅的蜂窝状天花板就是为了吸收声音。1、如下图所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编钟,关于编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悠扬的编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B.大小不同的钟振动幅度相同时,发声的音调相同C.敲钟时,用力越大,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D.通过钟声能判断钟否破损,只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答案】A【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悠扬的编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不同的钟振动幅度相同时,发声的音调不相同,故B错误;C.敲钟时,用力越大,钟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响度无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故C错误;D.声音可传递信息和能量,通过钟声能判断钟是否破损,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A。2、雷雨天气时,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声音和光都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其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答案】>;声音。【解析】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等于3×108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等于340m/s,所以雷雨天气时,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3、图中是利用钢尺探究声现象的实验情景。(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产生的。(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不同。(3)将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拨动钢尺发现烛焰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答案】(1)物体振动;(2)响度;音调;(3)能量。【解析】(1)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因为力度不同,物体的振幅不同,响度则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因为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则音调不同。(3)拨动钢尺发现烛焰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使烛焰熄灭。1、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答案】C【解析】A、在实验中,由纸片的跳动可以认识到扬声器的振动,这是一种转换的思想也可理解为放大法。扬声器振动时,听到了声音,由此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接触水面时会溅起水花,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质的振动产生的;C、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声音越来越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2、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听不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是因为()A.月球上噪声很大B.月球上的空气不含氧气C.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D.月球上温度太低【答案】C【解析】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声音也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上没有空气,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所以宇航员们即使互相大声说话,对方也听不到,需要利用无线电交流,故C正确。3、如图甲、乙所示是同学们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小实验,下列对现象的分析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如图乙所示,说明声音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如图乙所示,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人的手和水可以传播声音C.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水振动产生的D.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答案】D【解析】如图乙所示,拍手声是手的振动产生,鱼儿能听见拍手声,是因为空气和水可以传播声音,故A、B都说法不正确;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是由于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使水花四溅,说明物体发声时振动。故C说法错误,D说法正确。故选:D。4、一般来说,影院、剧院的四周墙壁都做得凹凸不平,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A.减弱声波的反射B.增强声波的反射C.仅仅为了装饰D.以上都不对【答案】A【解析】如果墙壁是平面,那所反射的声波方向性是一致的,这样就会造成影院内有的位置声音清晰宏大,而有的位置声音低沉。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需要把墙壁做得凹凸不平,这时的声音是平行入射漫反射,影院内各位置的声音就基本相同了。5、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B.该实验说明声音不能传递能量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答案】A【解析】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小明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说明声音的振动引起纸杯振动,即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B错误;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固体棉线传播的;故C错误;D、在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故做该实验不能成功,不能看到光点的晃动;故D正确。6、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答案】发声的物体在振动【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产生。7、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做了这样两个声学实验,图甲是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当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时,钢尺发出声音。图乙是老师把电铃扣在钟罩内并让其发声,我们可听到清脆的铃声。当老师用抽气机抽掉钟罩内的空气时,我们发现,随着钟罩内的空气逐渐减少,铃声逐渐变小。这两个实验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填“甲”或“乙”)实验。【答案】乙【解析】甲图是研究声音产生的条件。8、“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又没有阻止声音的,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答案】产生传播【解析】偷盗铃时造成铃振动,故没有避免声音的产生;铃声通过空气向周围传播,掩住自己的耳朵只能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1、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答案】C【解析】敲击瓶子时,由于瓶子与水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故A、B错误;在瓶子的上端吹气也会听到声音,这是由空气的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错误。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振动的空气柱一定在发声C.在10m2的小房间里说话听不到回声,是因为“空间小,没有产生回声”D.在同一宇宙飞船的太空舱内,两名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答案】C【解析】A、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振动的空气柱一定在发声,故B正确;C、在小房间里说话听不到回声,是因为房间太小,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不容易区分,故C错误;D、宇宙飞船的太空舱内充满空气,所以在同一宇宙飞船的太空舱内,两名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故D正确。3、“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变为1m/s,则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一位学生提出了下列四个有关的场景,其中不正确的是()A.教室内学生能更清楚地听到教师的讲课声B.汽车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C.铜管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效果将变差D.我们听到高空中传来的客机声时,却不能看到该飞机【答案】A【解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变为1米/秒,是正常时的1/340。A、假设学生离教室6m远,教师发出声音后,经过6s学生才能听到,不会更清楚,故B错误;B、汽车的喇叭声传播的太慢,人听到声音时,汽车早已经到了,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故C正确;C、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将变得很混乱,所以效果会变差,故A正确;D、客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发出的声音传来,飞机早看不到了,故D正确。4、我们曾体验过以下一些声现象,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B.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听到两次敲击声【答案】C【解析】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B、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说明水能够传播声音。故B错误;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说明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故C正确;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听到两次敲击声。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故D错误。5、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应大于110A.大于17米B.小于34米C.小于17米D.大于34米【答案】A【解析】人耳能分清前后的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秒,声音从人传播到障碍物所用的时间为:t=0.1s×12=6、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个钓鱼的小儿面对路人的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这是因为他知道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中传播。小儿招手(选填“会”或“不会”)产生波动,鱼儿(填“能”或“不能”)听见。【答案】水;会;不能。【解析】(1)因为人的声音先经空气传播到水中,然后再经水传播而被鱼听到,所以空气和水都可以传声;(2)招手会产生波动,但由于频率很低,所以不在鱼的听觉范围内,因此鱼不会被吓跑。7、找两个一次性纸杯,在它们的底部中间扎一个小孔,再找一根足够长的线,将线的两头分别穿过一个纸杯底部的小孔后将线头打结,防止线头从小孔滑脱,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简单的土。你拿着其中的一个纸杯进入房间,关上门,将另一个纸杯交给你的家长,并让他对着杯口轻声说话,你在房间里通过另一个杯口能清楚地听到你家长说了什么。(1)你的家长的说话声(是/不是)通过空气传入你的耳朵的。(2)实验中,线是否被拉紧对实验结果(有/没有)影响。(3)“土”表明:固体不但可以传声,且传声效果与空气的相比(更好/更差/一样)。【答案】(1)不是;(2)有;(3)更好【解析】(1)声音可以通过“土”的棉线传播,也就是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故你的家长的说话声不是通过空气传入你的耳朵的。(2)如果线没有拉紧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松弛”,振动会被棉线上的空隙吸收,从而无法传递振动,则另一方就听不到声音,故实验中,线是否被拉紧对实验结果有影响。(3)你在房间里通过另一个杯口能清楚地听到你家长说了什么,其声音是通过固体(棉线)传播的,说明固体不但可以传声,且传声效果与空气更好。8、小科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他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请回答:(1)小科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答案】(1)避免实验的偶然性(2)蜜蜂发声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3)蜜蜂是靠小黑点振动发声的【解析】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是基础.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1)采用多只蜜蜂做实验,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2)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说明蜜蜂发声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3)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所以猜测蜜蜂可能是靠小黑点振动发声的,因此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9、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科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到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所示()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项操作不当有关?。小科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来反映的。(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答案】(1)随意拉开橡胶球(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