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课时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课时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课时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课时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课时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5-其次节人口迁移学问点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以下人口空间移动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某人去欧洲旅游B.某人去非洲讲学C.某人去澳洲定居D.某人去美国参会''俄罗斯外交部消息称,因叙利亚长期武装冲突而离开该国的难民总数为460万。同时,国内流离失所者数量明显更多,有超过760万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居处,迁移至该国更加平安的地区。据此回答2~3题。2.影响叙利亚难民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水源因素B.政治因素C.环境因素D.经济因素3.有关叙利亚难民迁移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对迁入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不利影响B.提高了叙利亚的环境人口容量C.加强了叙利亚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沟通D.有利于迁入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学问点二国际人口迁移''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题。4.若此图表示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A.从非洲迁往西亚B.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北美迁往欧洲D.从欧洲迁往非洲学问点三我国人口迁移历史上,我国就出现了“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等人口大迁徙,到20世纪80年头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以“孔雀东南飞”为标记的人口迁移潮。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闯关东”“孔雀东南飞”为国内人口迁移B.“下南洋”“孔雀东南飞”为国际人口迁移C.“走西口”“下南洋”为国内人口迁移D.“闯关东”“走西口”为国际人口迁移6.影响“孔雀东南飞”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环境因素B.经济因素C.社会文化因素D.政治因素关键实力综合练进阶训练其次层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肯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更。据此完成1~2题。1.依据图示资料推想,近十年来该直辖市()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2.该直辖市是()A.北京市B.天津市C.上海市D.重庆市(易错题)下图示意2000年、2010年我国劳动力流淌状况。读图完成3~4题。3.201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淌的特点是()A.东部地区以县内流淌为主B.中部地区以县内流淌为主C.西部地区以省际流淌为主D.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淌为主4.促使我国劳动力区域流淌的主要缘由是()A.自然条件的差异B.教化水平的差异C.区域经济的差异D.居住环境的差异“舒适型移民”已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人口流淌方式,在经济比较发达、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较高、大众旅游以及城市化发展较为成熟的背景下,很多人要求短暂或永久离开城市喧嚣浮躁的生活环境,找寻一种安逸、自由、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舒适型移民”。据此回答5~6题。5.“舒适型移民”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地区间()A.环境状况的差异B.就业机会的差异C.经济水平的差异D.迁移政策的差异6.“舒适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①增加劳动力②大力开发资源③提升住房价格④劳动服务业发展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下图为“不同时期的户籍迁移记忆图”,读图回答第7题。7.时期一、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A.社会因素、文化因素B.文化因素、经济因素C.经济因素、经济因素D.政治因素、社会因素360大数据中心基于9亿用户春运前夕至除夕的迁徙态势,发布了2024年春节“空城指数”,广东有四个城市位列前五,其中东莞当选最“空”城市。而江西、湖南、河南等成为春节前流入人口最多的省份,江西堪称最“拼”省份。据此完成第8题。8.影响东莞当选最“空”城市是因为()①自然资源丰富②工资水平高③气候环境美丽④就业机会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下表为2024年我国两个接近省区的人口统计表,其中甲省区以第一、二产业为主,乙省区以其次、三产业为主。回答下列问题。诞生人口死亡人口农村人口60岁以上人口总人口甲(万人)63.528.02098.5673.44622.1乙(万人)62.430.71810.21069.25657.3(1)依据表中数据,比较两个省区的人口增长状况。(2)两个省区之间存在大量人口迁移,推断迁移方向并说明理由。(3)分析人口迁移对两个省区的影响。学科素养提升练进阶训练第三层读北京、上海不同时期外来常住人口年均增速百分比图,完成1~2题。1.依据图示信息可以反映出()A.北京外来常住人口削减较多B.北京迁出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C.两城市人口总量都有削减D.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近三年有所削减2.近三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增速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城市工资水平提高B.城市生活成本增加C.城乡差别缩小D.户籍政策放宽流淌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我国将来人口流淌的主要趋势。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家庭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3~5题。3.在分批流淌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中,影响家庭中第三批流淌人口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因素B.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D.家庭因素4.从其次批迁居人口后,随着迁居人口批次的增多,人口流淌表现的主要特点是()A.从其次批迁居人口起先,女性人口组和0~5岁人口组的儿童呈现回迁趋势B.家庭男性人口年龄组在各批次迁居人口中始终处于迁居人口结构最高比例C.劳动年龄人口迁居比例不断下降,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成为迁居人口主体D.在各年龄人口组中,老年人口组在家庭迁居人口总比例中所占的比例最小5.目前,我国家庭人口迁居的主要方向是()①由内陆地区迁居到沿海地区②由西部地区迁居到东部地区③由一线城市迁居到二线城市④由农村地区迁居到农村地区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真实情境命题—生活情境)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1年发布的预料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回答6~7题。迁出国数量(万人/年)迁入国数量(万人/年)中国30.3美国110.0墨西哥26.7德国21.1印度22.2加拿大17.3印度尼西亚18.0英国13.6菲律宾14.4澳大利亚8.36.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7.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C.更高的收入D.更优越的自然环境''人口净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肯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减去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如图示意安徽省2009~2024年常住人口净迁移率变更。据此完成8~9题。8.安徽省结束常住人口净迁出状况的年份是()A.2011年B.2013年C.2015年D.2024年9.2011年以来,安徽省常住人口净迁移率变更反映了该省()A.外出务工人口数量增加B.投资环境的改善C.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加D.老年人口数量削减''下图示意我国1982~2024年国内流淌人口数量和城镇人口比例变更。据此完成10~11题。10.2015年后,我国流淌人口增长规模下降,主要是因为()A.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B.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C.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提高D.人口诞生率快速下降11.我国流淌人口规模变更的主要影响是()A.阻碍沿海地区产业转型B.优化人力资本的配置C.农村空巢老人明显增加D.城镇化水平快速下降下图为2000年深圳市人口社会空间结构聚类图,读图回答第12题。12.深圳市1990年~2000年人口重心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南部人口向北部迁移B.北部净迁入人口数量大C.南部人口数量削减D.北部人口自然增长率高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四五十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材料二近年来“逃离北上广”已成为一个时髦概念,但淘宝迁徙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人口照旧呈正向流入趋势。其中,广东在众多省级行政区中照旧最具务工吸引力。(1)人口大量流入“北上广”可能给这些大城市带来哪些影响?(2)依据材料二分析广东人口流淌的特点,并分析广东在众多省级行政区中照旧最具务工吸引力的主要缘由。14.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淌人口达2.21亿人(不包括市辖区内)。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淌人口数量统计图。材料二下表为我国八大经济板块汲取的流淌人口占全国流淌人口比重(%)表。地区/年份/比重2005年2010年东北地区6.956.20北部沿海11.9713.22大西北地区3.134.13黄河中游地区7.9811.14大西南地区10.9813.53长江中下游地区9.7111.01东部沿海地区20.5819.85南部沿海地区28.7020.91(1)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间我国流淌人口数量的变更特点。(2)全国八大经济板块中流入人口最多的是南部沿海地区,该地区人口大量流入带来的有利影响有哪些?(3)从2005~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汲取的流淌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试分析其缘由。其次节人口迁移必备学问基础练1.解析:人口迁移指人们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变更。C项,某人去澳洲定居,属于不同国家之间永久性的人口流淌,故C项正确。A、B、D,旅游、讲学和参会属于短时间的人口流淌,故A、B、D均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答案:C2~3.解析:第2题,叙利亚长期武装冲突导致难民迁移,故影响叙利亚难民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因素,故选B。第3题,离开该国的难民总数为460万,国内流离失所者超过760万人,对迁入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不利影响,A正确。武装冲突降低了叙利亚的环境人口容量,B错误。不利于叙利亚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沟通,C错误。难民过多,不利于迁入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D错误。故选A。答案:2.B3.A4.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人口迁移方向。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表现为从欠发达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二战后,随着世界能源格局的变更,石油广泛应用。西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输出地,吸引大量非洲人口迁入,A正确;亚洲和拉美均属于欠发达地区、北美和欧洲均为发达地区,其相互间迁移人口规模较小,B、C错误;欧洲为发达地区,非洲为欠发达地区,从欧洲迁入非洲人口少,D错误。答案:A5~6.解析:第5题,图示中的“闯关东”“走西口”和“孔雀东南飞”现象均发生在我国境内,属于典型的国内人口迁移;“下南洋”指人口由我国南部沿海地区迁移到东南亚地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第6题,“孔雀东南飞”主要是指廉价劳动力的流淌,近年来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较为快速,吸引了大量的劳动人口迁入,故影响“孔雀东南飞”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答案:5.A6.B关键实力综合练1~2.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了人口迁移的有关学问。第1题,据资料可知,该直辖市常住人口小于户籍人口,说明有大量人口外迁,因此A项错误;该图反映的是该地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更,不能反映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比例,也不能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更状况,因此B、D两项错误;2006年至2024年,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差距减小,常住人口增长幅度大,说明外出务工人员相对削减,当地就业形势较好,因此C项正确。第2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索:一是人口总数,重庆最多,其他三地均小于3000万;二是北京、天津、上海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外来务工人员较多,户籍人口小于常住人口数量,而重庆相反。故D项正确。答案:1.C2.D3~4.解析:第3题,依据图示可知,201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淌的特点是东部地区以省际流淌为主,A错误。中部地区以县内流淌为主,B正确。西部地区以县内流淌为主,C错误。全国平均以县内流淌为主,D错误。第4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水平高,收入高,就业机会多。促使我国劳动力区域流淌的主要缘由是区域经济的差异,C正确。自然条件、教化水平、居住环境的差异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B、D错误。答案:3.B4.C5~6.解析:第5题,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舒适型移民”形成的客观条件是区域之间环境状况的差异,A正确;“舒适型移民”更多的是考虑环境的舒适,与就业机会无关,与经济发展水平及政策的关联性小,B、C、D错误。第6题,结合上题可知,“舒适型移民”主要是为了享受慢节奏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迁入地区而言,会提升住房的价格,带动迁入地劳动服务业的发展,③④正确;该类人口迁移主要是为了享受生活,因而迁入地增加劳动力错误,大力开发资源也不正确,①②错误,依据题意选B。答案:5.A6.B7.解析:时期一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孩子上学,是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时期二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富有的生活,是经济因素的影响,故选B。答案:B8.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缘由,东莞为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春节期间“空城指数”高,说明春节期间流出人口多,为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东莞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故能吸引人口迁入,②④正确,故选C。答案:C9.解析: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在肯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诞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由表中数据计算可知,甲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乙省,人口增长较快,乙省人口增长较慢。依据表中60岁以上的人口数和总人口数,可计算出两省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乙省高于甲省,人口老龄化问题乙省比甲省突出。第(2)题,由题干“其中甲省区以第一、二产业为主,乙省区以其次、三产业为主”可知,甲省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且由表中农村人口数据可知,甲省农村人口较多,剩余劳动力多;乙省以其次、三产业为主,经济发达,劳动力需求量大,所以人口会由甲省迁往乙省。第(3)题,人口的迁移,可以加强迁出地(甲省)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的人地冲突;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但人口的迁出也会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口迁移,对于迁入地(乙省)的影响,大量人口的迁入可以为迁入地供应大量的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也会增加迁入地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镇管理的难度;在住房、交通、环境污染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城镇问题更加突出。答案:(1)甲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乙省高,人口增长较快;乙省人口增长较慢,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2)方向:甲省迁往乙省。理由:甲省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乙省以其次、三产业为主,经济发达,劳动力需求量大。(3)对甲省影响:大量人口迁出,造成人才、劳动力流失;缓解人地冲突,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文化沟通等等。对乙省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加当地的人才及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区域间经济技术、文化沟通;加剧乙省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增加城镇基础设施压力,城镇问题更加突出等等。学科素养提升练1~2.解析:第1题,读图,该图纵坐标表示的是外来人口的增速,北京外来人口的增速减小,但仍大于0,说明北京外来人口数量仍旧增加,增加速度有所变慢,A错误;图示信息为迁入人口增长率,迁出人口无法推断,B错误;人口总量=自然增长+机械增长,据图无法推断两城市人口总量,C错误;读图2014~2024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增速为负值,说明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近三年有所削减,D正确。第2题,读图2014~2024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增速为负值,说明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近三年有所削减,主要是城市生活成本增加,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民工可就近就业,B正确;城市工资水平提高,会吸引外来人口迁入,A错误;目前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不是外来人口削减的最主要缘由,C错误;户籍政策放宽会吸引外来人口迁入,D错误。答案:1.D2.B3~5.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第三批人口的迁移主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应当是为了便利照看,而随迁到父母工作的城市。所以,影响家庭中第三批流淌人口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因素,故选D。第4题,从图示信息不能推断从其次批迁居人口起先,女性人口组和0~5岁人口组的儿童呈现回迁趋势,A错误;家庭男性人口年龄组在其次批次迁居人口中明显低于女性,B错误;读图可知,第三批、第四批人口的迁移主要以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口为主,这些年龄段的人主要是非劳动人口,所以,劳动年龄人口迁居比例不断下降,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成为迁居人口主体,C正确;在各年龄人口组中,10~14岁的少年儿童在家庭迁居人口总比例中所占的比例最小,D错误。第5题,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由内陆地区迁居到沿海地区;由西部地区迁居到东部地区;由农村迁往城市,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A。答案:3.D4.C5.A6~7.解析:第6题,表格显示,目前世界人口主要迁出国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墨西哥、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而迁入国主要为发达国家(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A项正确。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美国、德国和加拿大等都是北半球国家,都为迁入国,B错。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美国和加拿大都为西半球国家,为迁入国,C错。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材料中无法推断出,D错。故本题选择A。第7题,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因为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因素有利于寻求更好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生活待遇和酬劳,改善个人和家庭生活,从而促进人口迁移,C对。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多的休闲时间和更优越的自然环境都不是人口迁移的主要缘由。故本题选择C。答案:6.A7.C8~9.解析:第8题,据图可知,2009年至2012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净迁移率为负值,人口净迁出;2014年至2024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净迁移率为正值,人口净迁入;2013年人口净迁移率为零,说明这一年安徽省常住人口迁出量与迁入量处于平衡状态,结束了常住人口净迁出的状况。第9题,2011年以来,安徽省常住人口净迁移率不断增大,且由小于零转变为大于零,反映了该省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外出务工人员削减,A错误,B正确;依据上题分析,2011年至2012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净迁移率为负值,人口净迁出,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削减,C错误;依据人口净迁移率不能推断老年人口数量的变更,但从全国人口老龄化的变更趋势看,安徽省的老年人口数量应增加,D错误。答案:8.B9.B10~11.解析:第10题,近年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中西部地区人口可就近就业,故C正确。第11题,由上题可知,近年来我国流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