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示儿》。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古诗大意,把握古诗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补充资料,体会古诗蕴含的爱国情感。【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学生:收集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三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示儿》【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2.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资料,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怀。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积累,默写《示儿》。【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1.同学们,大家知道宋朝吗?南宋时期,八十五岁的陆游,在烛光明灭之中,僵卧病榻,老泪纵横,手指北方,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遗嘱(学生如不明白,可改为临终遗言),大家猜猜,他说的是什么?2.是啊,他临终之时,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但却饱含了他最炽热的情感!设计意图: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猜测诗人的遗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奠定了感情基调。3.今天就让我们认识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陆游,学习他的绝笔诗——《示儿》(板书课题、作者)4.出示课件: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年时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在其现存的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设计意图: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诗人及创作诗歌的背景。二、整体感知。1.解题,出示课件: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是“给……看”的意思。“示儿”是“给儿子看”的意思。)2.教师配乐范读,正音。出示课件: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注意诗句的内部停顿。(播放音乐)4.学生代表有感情地朗读。设计意图:从教师范读到学生练读,再由学生汇报读到正音,扫清字词障碍,为有感情朗读作好准备。三、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再读古诗,自学古诗,体会诗意。2.学生小组交流诗意。出示课件:(1)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什么都没有了”。这句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2)但悲不见九州同。“但”的意思是“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3)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定”的意思是“平定,收复”。“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4)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的意思是“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的意思是“你们的父亲”。这句诗的意思是:举行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3.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名朗读。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的方式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感悟诗情。1.出示课件:请大家再认真读诗,仔细品味,从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学生先自己品读画出有关的词句,然后小组交流。2.组织全班交流。(1)此时在陆游的心中只有一个声音,是什么?(板书:悲)(2)诗人“悲”什么?(但悲不见九州同)(板书:不见统一)(3)面对死亡,坦然自若,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但对国家的统一大业,他不能忘怀,这种爱国之情是多么执着,多么深刻呀!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的敬佩之情读一读。(4)课文中从“元知”“但悲”对比写出诗人的爱国之情,他对死亡无所畏惧,唯一挂念的是祖国的统一大业。王师北定中原日,是作者的期盼。(板书:盼)(5)阅读理解“家祭无忘告乃翁”。(板书:渴望统一)3.小结:一个“悲”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让我们从“悲之切”中体会到他对国家的“爱之深”。4.此时此刻,陆游的二十八字爱国诗一定深深地印在了你的心中,哪位同学能饱含深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时随陆游的悲而悲,随陆游的盼而盼,让诗中表达的情感真正进入学生心中,让这份因语言文字而带来的感动最终沉入学生的生命,达到诵读的效果。五、课堂延伸,文化积累。1.引导学生回顾陆游一生所写的爱国诗词。出示课件:年轻时的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后来陆游从军边关,在漫天飞雪和凛冽的寒风中,他高唱:“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陆游因为主战而被罢官,遭受迫害,大病不起,他仍然坚定地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年将古稀时,他终日缠绵病榻,令他魂牵梦绕的依然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210年的寒冬,这位85岁老人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窗外,是北风凄厉的呼号;屋内,昏暗的烛火下烛泪在流淌。面对着床前哀戚的儿孙,这位老人留下了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学生搜集有关陆游的其他诗作,回顾陆游人生道路上留下的心声,感悟其情怀。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六、总结全文。结束语:(播放音乐)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位老人留下的遗嘱是什么了吗?陆游念念不忘的是中原领土和人民,这是对祖国统一的热切盼望,是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国激情!(板书:爱国之情)设计意图:让爱国情感在学生的心中得以升华。【板书设计】第二课时《题临安邸》【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2.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大意。3.结合《示儿》,深入体会古诗情感。4.背诵古诗。【教学过程】一、比照,生成情感。1.同学们,我们刚学了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学生背诵,老师板书“题临安邸”)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回答。生齐读课题。理解“邸”。设计意图:联系上节课学习的古诗,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二、由题入手,读懂古诗。1.谁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临安是什么地方?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旅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州,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将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3.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们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指名答。师:那么我们就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自由读诗。设计意图:解题后,及时补充资料,方便学生理解古诗。三、理解诗意。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对照注释好好想一想这首诗的意思。1.学生自读自悟。2.在学生交流中随机点拨。(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西湖的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温暖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设计意图:借助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以此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习惯和能力。四、感悟诗情。1.诗人林升在悲愤中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他在临安城究竟看到了什么?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什么心情?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拨,出示课件:(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①你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两句诗中看到了什么?(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观水、饮酒作乐……)从“几时休”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愤怒)②同学们,这些贪图享乐的南宋统治者就在你们面前,请大家和诗人一起,大声问一问:“西湖歌舞几时休?”(有感情地朗读)(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①此刻的权贵们又是一副怎样的神态?(“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暖风”指什么?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风吗?这里的“游人”是什么人?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权贵醉”而称他们为“游人”呢?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②是啊,南宋的权贵们忘记了国家正处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板书“醉生梦死”)在这些权贵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直把杭州作汴州”)③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已经沦陷的北宋都城——汴州了。设计意图:加入自己的想象,体会权贵们只知道寻欢作乐,醉生梦死,不思收复故土的生活。3.了解汴州。①同学们,昔日的汴州又是什么样子呢?你们想知道吗?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大家请看。(出示《清明上河图》图片)②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昔日的汴州?(生说)就是这样一个繁华的汴州,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被金人践踏,此时,你的心情如何呢?③祖国的锦绣河山被葬送,怎不叫人悲痛呢?让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古诗)设计意图:及时补充《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升华学生的情感。五、拓展阅读。出示课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同学们,汴州沦陷了,权贵们可以逃离战乱,来到南方的杭州,继续寻欢作乐,可是,汴州的老百姓呢?他们的境况又如何?爱国诗人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中是这样描写的:(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生读“南望王师又一年”,体会老百姓等待时间之长。)2.汴州的老百姓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南望王师又一年”,你们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据资料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破碎的山河在盼,流泪的遗民在盼,陆游在盼,林升在盼,他们盼到了吗?(没有)你们的心情怎样?谁来读一读。(生读)他读得怎么样?你们听出了什么?(悲愤,愤怒)你们想读吗?(生读)让我们带着无比愤怒的心情,齐读《题临安邸》。设计意图:拓展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将人民的痛苦生活,与权贵们的纸醉金迷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对南宋权贵们的痛恨之情。六、升华诗情。1.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一颗心?(爱国)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担忧。(板书:忧国忧民)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下来,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是对《题临安邸》的改写。3.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设计意图:体会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板书设计】题临安邸林升诗人忧国忧民权贵醉生梦死第三课时《己亥杂诗》【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2.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3.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写的一首诗。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2.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1)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出示课件: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己在天干的第六位,亥在地支的最后一位,组合在一起就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2)1839年的第二年,也就是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汇报:鸦片战争。)(3)小结: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设计意图: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读准古诗。1.下面我们走进古诗,请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谁愿意来展示你的朗读?(指名读)出示课件:《己亥杂诗》(指名读)师:今天我要教大家一种读古诗的方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读得长而轻;三声四声读得短而重。2.学以致用,学生们练习读。3.男女合作读。4.师生合作读。5.全班读。设计意图:读顺诗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句。三、理解诗意。1.请借助注释来理解诗意,学生小组自由交流。2.学生自由交流,师相机出示课件:(1)九州生气恃风雷。“生气”是指“发脾气”吗?在这里解释为“朝气蓬勃的局面”更合适。(2)万马齐喑究可哀。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的局面实在令人心痛。(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重抖擞”的意思是“再次振作精神”。“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的什么“格”呢?(清朝用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不拘一格降人材”指的是作者希望统治者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方面的人才。设计意图:小组交流学习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古诗内容,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实践的最佳机会。3.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着痕迹地渗透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四、感悟诗情。过渡: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从诗意中我们知道了当时社会政治毫无生气,具体来说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感悟。(一)教学前两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1.读一读,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第二句诗中的“万马齐喑”。(1)结合注释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2)一提到“万马”你想到了什么词语?(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观的场面!而“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3)龚自珍在这里说的是清朝的马吗?他实际上指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读出来?联系上文“九州”可以知道作者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4)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出示课件:①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皇帝居然带着亲眷、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②大清朝的统治者。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只会贪污腐败,剥削欺压人民!③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流传世界。“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④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鸿遍野!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还“掩怀拭泪不敢哭”……3.你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语说说此刻的心情:(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心中,他选择了最能表达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大家读读这句诗。①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风雷变革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②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板书:九州生气)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再读这两句诗。设计意图:此诗中的“万马齐喑”既是全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关键。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是“哀”。(二)教学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1.那么应该怎样“变革”呢?他劝谁?怎样劝?(多名学生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和表演来劝说)谁来劝劝?(读古诗)2.师:他就是这样一遍遍地劝,因为只有改革才能打破“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所以让我们再大声地劝劝天公,劝劝皇帝,劝劝达官贵人吧!3.出示课件:(补充资料)这首诗写下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中国的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清政府陆续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三)全班读古诗。(四)诗已经在同学们的嘴里,心里,让我们把诗背出来吧!设计意图:抓住“劝”字,补充资料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并多次读,达到背诵的目的。五、诵全诗,明情感。1.诗已经在你们的心里了,那么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们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学生交流汇报)所以,想改变万马齐喑的社会政治,让九州充满生气,就要改革,就要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2.拓展延伸。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还有很多首,下面我们来看看第5首。出示课件: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作业:龚自珍还写了很多这样的诗,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来读读。【板书设计】己亥杂诗龚自珍变革万马齐喑九州生气不拘一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释和资料,帮助学生读懂课文。2.在朗读、背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3.借助资料,了解在实现强国梦想中涌现出的优秀人物。4.集体朗诵课文,进一步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理解文意。2.理清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3.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本课的课件。学生准备梁启超的资料及本课的写作背景。【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听歌曲《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2.有个人在100多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他就是梁启超。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少年中国说(节选)》。(板书课题)3.我们先把课题读明白,谁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少年”指年轻;“少年中国”指年轻的中国)4.其实梁启超这样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出示课件:(时代背景)1900年的中国贫穷、落后、愚昧,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清王朝将自己的龙椅拱手让与他人,国家命运岌岌可危。京师危矣!中国危矣!民族危矣!!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梁启超等人想通过改良政治来挽救国家,但失败了,历史上把这次改良运动叫“百日维新”。百日维新失败以后,梁启超逃到了日本。日本人称中国为“老大帝国”,(板书“老大”)跟“老大帝国”相反的是“少年中国”。日本人之所以这样污蔑中国,是因为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来看,中国似乎是正在一天天走向“衰亡”。“老大帝国”,意思是中国已经衰老,没有希望了,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这种说法,提出了“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的观点。(板书:少年)这个“少年中国”是作者心中所追求的一个未来的中国。“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在这篇文章中是议论。这篇文章写于1900年,是一篇政论文,梁启超以其忧国忧民之心和卓越的文采,写下了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作者认为创造出这个“少年中国”是中国少年的责任,换言之创造未来的中国是中国少年的责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设计意图:用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介绍当时的背景,便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二、读通课文。1.出示课件:检查本课的生字词。2.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朗读的设计如下: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节选)》,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二读:请用我们现代青年的声音来传情达意。(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培养语感,使学生感受梁启超的满腔热血,明白他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怀,明白他为何把国家的命运系于少年一身的强烈情感。三、对照注释,理解文本的意思。1.学生自学文本,理解意思。2.教师点拨文本意思。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下节课我们将深入理解作者对中国少年寄予的殷切希望。【板书设计】13少年中国说(节选)老大帝国——少年中国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2.体会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热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导课。1.老师检查同学们背诵情况。(学生背诵后教师小结)2.教师小结:对课文的朗读背诵要有感情。要想真正把握其中所达到的情感,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那一段值得反思、刻骨铭记的历史。设计意图:由背诵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文本。二、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1.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出示课件:自读第1自然段,找出作者是怎么描述心目中的中国的,用几个词语归纳。第1自然段的句子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1)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学生可以分开说,教师相机板书: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2)第1自然段的句子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②这些句子的意思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作者先写“智”,“智”了就会“富”,“富”了就会“强”,“强”了就可以“独立”,“独立”了才能“自由”,“自由”了才会“进步”,“进步”了才会“胜于欧洲”,“胜于欧洲”了最后就“雄于地球”,意思是步步推进的。③排比,主要是从句子的结构着眼;意思步步推进,则主要从句子的内容着眼。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当然就不同。读的时候,音量要逐步增强,语调要逐步提升。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思路。(3)学生齐读,根据句式“少年×则国×”背诵。(要求越读越有力)(4)读文章就该这样,尤其是读这类感情充沛的文章。刚才我们用的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方法:背读法。(背读法,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2.下面,我们就用背读法学习第2自然段。(1)(同桌读文讨论)出示课件:自学提示:①请大家先读一遍,体会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各自低声诵读)②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2)句子的特点:①都是四个字一句,而且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②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感情非常充沛。(3)这组句子句式整齐,逢双句押韵,运用了四言韵语,有助于抒发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烈赞颂和无限向往的感情,同时也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大的震撼和鼓舞。这一点,听同学们刚才读的时候,我从声音中就知道你们已经有了一些体会。(4)生: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教师边听边板书)(5)出示课件:自学提示:找出第2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思考把什么比喻成什么,根据这些生动的比喻展开想象。(小组交流讨论)要求: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展开想象,尽可能用生动的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预设:一轮红日刚从东方升起,万道金光透过朝霞,射向大地(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黄河潜藏的水流爆发出来,势不可当,浩浩荡荡奔向汪洋大海(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发展无可限量);潜伏的东方巨龙从深渊中腾空而起,鳞爪舞动飞扬(象征着少年中国突然崛起);小老虎在山谷里怒吼,成千上万的野兽都害怕惊慌,四散奔逃(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雄鹰展翅试飞,掀起的狂风吹得尘土飞扬(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冲天气势);奇花刚开始孕育蓓蕾,华美瑰丽,富丽堂皇(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发出耀眼的光芒(象征着少年中国奋发有为)。少年中国像个巨人屹立在东方,头顶着青色的长天,脚踏着黄色的大地,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有无限广阔的疆域,少年中国的前途像大海那样无边无际,未来的日子很长很长。(“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描写少年中国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视整个世界;“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一指时间之长,一指空间之广,为下句所表现的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6)这些事物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自然界的景物(从天上写到地下),第二类是动物(从大的逐步写到小的),第三类是植物(从有生命的写到没有生命的)。(7)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三、体会作者情感。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扬奋发的朝气,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祖国、赞美我们的少年吧!齐读。出示课件: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多么美丽啊!我们的少年中国,同苍天一样不会衰老;多么壮丽啊!我们的中国少年,同少年中国一样万寿无疆,永远发光。设计意图:领悟本课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感受文章的磅礴气势,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未来将前途无量。四、课堂回顾,拓展阅读。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在熟读课文、疏通文义的基础上重点赏析了语言美,感悟了作者情感。本文的语言高度凝练、概括,情感饱满。课文一开始,作者就以一组排比句奔腾直泻,一抒心中对中国少年的期望;转而运用一组整齐的四字句展现少年中国的英姿,赞颂之情喷薄而出,让人心潮澎湃。我们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也受到情感的熏陶,树立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志向。2.课外读一读《少年中国说》的其他内容,试着写一篇读后感。五、厘清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关系。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有什么关系?中国少年承担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少年强才能中国强;强大富庶的中国为中国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中国强所以少年强。六、展社会主义新貌,探究异同。1.作者心目中这么壮美的少年中国,在那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年代靠谁来实现?(中国少年)振兴中国的责任在中国少年。从清末的被蹂躏到现在的发展蒸蒸日上,是无数的少年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努力换来的,来之不易。他们开创了中国的今天,我们要造就中国的明天。作为当代的少年,你将怎样做?谈谈你的做法。2.学生畅所欲言。3.课堂小结:我们是幸福的新一代,也是有重大责任的新一代。我们的今天决定着中华民族明日的复兴。让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再现中华之雄魂。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勤学好问”的精神,学知识,练技能,强体魄,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时刻准备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七、课后作业。课文诉说了中国人的强国梦想。百年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人物,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地质学家李四光、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数学家华罗庚、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等。查找资料,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板书设计】13少年中国说(节选)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估、煌”等10个生字,会写“毁、估”等15个字,会写“毁灭、不可估量”等23个词语。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3.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4.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过程与方法:1.搜集相关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祖国屈辱的过去与今天的强大。2.以读激情,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学重难点】1.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2.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体会、弄清文本脉络,体会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1.出示课件:(文中插图)谁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地方?是的,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板书:圆明园)2.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根据个人了解答:美丽、举世闻名等。)二、自学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1.出示课件: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2.厘清文章脉络。先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再列个提纲,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3.说说课文中对圆明园的评价。用课文中的句子说:(指名说,并出示)(1)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2)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3)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听到这么高的评价,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多么自豪啊!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之感再来读读这些句子。设计意图:让学生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并学习列提纲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又可以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三、走进圆明园,体会辉煌。(第2—4自然段)1.出示课件:自学提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3自然段,看看圆明园里有什么。(2)圆明园中的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觉得美吗?读出你的感觉来!(3)漫步园内,有什么感受?2.学生自学交流。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师:老师根据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将园内建筑进行分类,你能口头填出相关的内容吗?出示课件:教师引读,全班齐读。圆明园中的建筑风格各异:有,也有;有,也有。
圆明园中有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建筑,如、、;还有充满诗情画意的建筑,如、
。
圆明园建筑中西合璧,不仅有,还有。
4.出示课件:(圆明园三维复原图)这么大,这么美的园林,汇集了天下的胜景和名园的精华,你们想去看看吗?5.师:圆明园既有城市景象,又有乡村风光,既有民族建筑,又有西洋景观,把这人间最美的景都尽收园中,当我们走进这样宏伟精美的皇家园林,怎能不发出赞叹呢?出示课件:全班齐读“漫步园内……”这时,漫步园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再次有感情地诵读此句)6.过渡:除了宏伟的建筑让我们如此感叹、赞美,圆明园中还有什么更让我们自豪与惊叹呢?7.出示课件:自学提示:除了这些精美而宏伟的建筑,圆明园里还有什么?(1)“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哪些历史文物?(2)“上自先秦时代,下至唐、宋、元、明、清”,不但写出了所藏文物历史悠久,朝代众多,还写出了文物的数量、品种丰富,强调了它的价值之高和收藏不易,说明了其在世界上的地位。8.出示课件:(资料)自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高达数十万尊。这只是圆明园中的一座小城,而这只是一些佛像。想想圆明园中那么多的珍宝,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包罗万象、无所不包、无奇不有、琳琅满目、比比皆是、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等。9.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让你们开开眼界吧!(出示课件:图片,最后定格在铜首上。)这是圆明园那140多个景点内的一个小小的十二生肖喷水池上的3个铜首,2000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人民币!而这只是圆明园众多宝物中的一点点!你觉得这些宝物除了数量众多,还可以怎样来形容?(价值连城、无价之宝等)10.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承载了中华上下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所以课文中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让我们怀着自豪的心情来读这一自然段。(全班齐读)设计意图:及时补充资料,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圆明园的辉煌。四、课堂小结。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是它却被烧毁了,是被谁烧毁的?我们下节课继续讲。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精读、品读,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3.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2.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掉了,究竟是谁毁灭了圆明园?怎样毁灭的?我们来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设计意图:问题的探究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二、走进文本,痛恨毁灭。1.出示课件,学生自学:谁毁灭了圆明园?怎样毁灭的?画出令你触目惊心的词语,在旁边标注出自己的体会。2.交流汇报。(1)他们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课件出示,根据学生回答强调“掠、搬、毁、烧”。)(2)哪些词语让你触目惊心?(凡是、统统、任意破坏、毁掉、连烧三天、笼罩等)感受侵略者的残暴、野蛮、霸道、无耻……3.带着愤怒的心情读第5自然段。4.侵略者在掠夺、破坏之余,为了销毁罪证,放火烧了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5.至此,圆明园“没有了”——(把黑板上的连接词前面加“没”“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比如,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6.出示课件:(书中的句子)用变化了的连接词说话。比如,“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等。7.再读课文,升华情感。8.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那么,圆明园中被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文化)9.现在你明白了,文章为什么要花大量篇幅来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没有这些“有”,怎么能体会到“举世闻名”,怎么能体会到博物馆、艺术馆、园林瑰宝、建筑精华的金碧辉煌?正因为深切体会到这些“有”,才会让人更加痛心。)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更能感受到英法联军的罪恶,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对侵略者的憎恨。三、回扣理解第1自然段。1.过渡语: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呢?出示课件:“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齐读)2.“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生:不可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3.课文中用了几个“不可估量”?(两个)4.读了两个“不可估量”,你的内心是什么滋味?(痛惜、愤怒、痛恨,损失太大了)四、拓展阅读,赏析名篇。过渡: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毁得让人心碎。如今,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但那残垣断壁仍屹立在风中,且越发显得坚挺。这里铭刻着所有中国人的伤痕,这里记载着我们伟大祖国的苦难历史。历史不容忘记,因为“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圆明园只是历史的一个缩影,中华大地上还有数不尽的像这样需要人们铭记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去品读爱国人士闻一多先生笔下的澳门和香港,去回顾澳门和香港的过往,感受浓浓的爱国情。1.教师课件出示阅读片段。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子之歌·香港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啊,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啊,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2.阅读与交流。(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理解诗歌的意思。(2)教师简介诗歌的创作背景。◆创作背景:1922年冬到1925年春,闻一多留学美国。留学期间,他切身体会到了弱国子民在强国所遭遇到的歧视与欺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祖国深沉的爱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身在纽约的他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力作。1925年5月,闻一多提前结束了留学生活,启程回国。然而,刚刚踏上祖国土地的闻一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五卅惨案”的斑斑血迹。被失望乃至绝望笼罩着的闻一多愤然北上,将《七子之歌》等几首爱国之作投稿给《现代评论》首次发表。其时正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七子之歌》一经问世就引起强烈的共鸣。(3)教师播放根据诗歌创作的歌曲,学生听歌曲,感悟诗歌抒发的感情。(4)教师指名朗读,学生交流感受。交流示例:①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明显的特点?(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采用第一人称不但让人感到亲切,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归属感,使每一首诗都灌注着被掳掠的血肉之躯的疼痛感,强烈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眷恋。)五、激情写话,激荡感情。(出示课件: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如今,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1.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你们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面对这些残垣断壁,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可以用上在这一课里积累的词句。2.组织学生交流。设计意图: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利用情境说话,使爱国教育水到渠成。3.其实,侵略者除了烧毁圆明园,还占领了我们的香港、澳门、南京,请阅读课后链接,说说他们的共同之处。(从历史中,学生进一步感悟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无耻,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决心。)4.教师总结:同学们,这个历史耻辱我们不能忘,我们更不能忘记:一个国家,贫穷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凌。所以,我们一定要牢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小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域、艇”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哼”。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用将军的口吻,讲述自己登上小岛后发生的故事。3.结合资料和关键语句了解我国守岛部队的生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抓住将军的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海岛战士乐观、顽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教学重点】抓住将军的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难点】讲述将军上岛后发生的事情,写出将军的心理活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除了大片陆地外,还分布着许多小岛,它们都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为了保卫祖国,守岛战士驻守在那些远离大陆、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海岛上。2.出示课件: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自然引入课文的学习。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出示课件:字词。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点拨多音字“哼”。哼[hēng]①鼻子发出痛苦的声音:他病很重,却从不~一声。②轻声随口地唱:他一面走一面~着歌。哼[hng](h跟单纯的舌根鼻音拼合的音)叹词,表示不满意或不信任:~,走着瞧吧!|~,你信他的!2.了解文章脉络。第一部分(第1—19自然段):写将军来到小岛视察,发现岛上种了许多小白菜,产生在守岛部队中推广种菜方法的念头。第二部分(第20—35自然段):写晚饭时,战士们特意为将军准备一盘小白菜,将军将小白菜倒进汤中,和战士们一起享用。第三部分(第36—37自然段):写将军离开了小岛,向着太阳,向着绿色菜地,也向着小岛行军礼。3.课文主要内容。主要讲了一位将军到我国南海一个小岛视察的故事,展现我国海防前哨守岛部队的生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厘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三、简介小岛的情况。1.读读第1自然段,简要介绍小岛的情况。2.关于无名岛的情况,其他自然段有没有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如,这个小岛最凉快的时候,也有二十多摄氏度,这儿离赤道近,蔬菜很难生长。3.学生简单介绍小岛的情况,教师指导。设计意图:读文,学生自己来介绍小岛的情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品读感悟。1.学生自学第一、二部分,并填表。将军上岛后的事情神态心理活动油布挡着一片绿油油的菜地一愣在这个地方蔬菜很难生长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土纳闷就近的海岛有土那绿油油的一片菜地,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鼻子发酸怔了一下理解了战士们对祖国、对乡土诚挚的热爱,想把这盘菜与战士们共同分享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眼睛一亮;鼻子又开始发酸为战士们的做法感动2.学生看着上面的表,讲述将军上岛后发生的事情,并说说将军的心理活动。3.学生读第三部分,说说将军离开岛后,为什么还要向着那片绿地,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战士们的乐观精神就像阳光一样,那片绿色是战士们对祖国的热爱,无名岛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战士们不怕。将军为战士们的乐观、顽强而欣慰,被战士们对祖国的热爱感动,所以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设计意图:由将军的神态,探究将军的心理活动,体会将军为战士们建设海岛精神的一次次感动。五、布置作业。以将军的口气,写一篇岛上日记,包含以下内容:1.简要介绍小岛的情况;2.讲述自己上岛后发生的事情,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设计意图: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板书设计】15*小岛神态变化一愣——纳闷——鼻子发酸——怔了一下——眼睛一亮——鼻子又开始发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教学目标】1.根据习作要求大胆想象。2.能列习作提纲,在习作中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3.能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习作。【教学重难点】能够围绕习作大胆地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回乡偶书》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1.教师课件出示《回乡偶书·其一》和《回乡偶书·其二》这两首诗,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导语:“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得以重返故土。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唯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读一读屏幕上的两首古诗,(出示《回乡偶书·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指名说说欣赏完这两首诗后的感受。学生发言示例:生1:我从古诗中知道诗人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直到老年才回来,他的心情是激动的、欣慰的。生2:诗人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容貌变了。孩子们看见诗人都不认识了,于是就笑着问诗人:“客从何处来?”生3:贺知章的故居就在镜湖旁。虽然阔别镜湖多年,但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自站在镜湖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涌上心头。3.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出本次习作内容。小结:是啊,贺知章阔别家乡多年,家乡的变化很大,似乎只有家乡的镜湖没有变。同学们,再过二十年,你们可能在远离家乡的大洋彼岸当电脑专家,可能在国内某个城市当环保志愿者,也可能是一名时装设计师,还可能是在异地务工的普通人……不论你们在哪个地方,也不论你们在干什么,家乡一定会珍藏在你们的记忆深处。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就让我们大胆想象,放飞自己的心灵,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习作。二、明确要求,交流展示。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提纲,明确本次习作要求。思考:(1)本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明确:描写二十年后的家乡。(2)教材中给出的说明性文字强调了什么?明确:要大胆想象,列出习作提纲。(3)本次习作的要点是什么?明确:想象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学生自由分组,交流讨论本次习作可采用的写法。明确:(1)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家乡的变化。(2)详细描述归乡见闻,这是习作的重点。可以从家乡环境的变化,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和亲人、朋友久别重逢的场景,家乡人的精神生活等方面来选择写作的内容。具体从哪几方面来写,要根据自己的构思而定。在描写家乡的变化的时候,可以采用今昔对照的方法,突出家乡变化之大。(3)注意把写景、叙事与抒发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地表达浓浓的故乡情。3.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构思,列习作提纲。4.交流写作提纲,同学间进行评议。5.教师总结归纳。小结:经过讨论和列习作提纲的练习,相信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本次习作的要领。下面我们就来完成本次习作。三、精选素材,完成初稿。1.教师出示问题,启发思考。(教师出示问题)(1)你的家乡有哪些主要景致?二十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2)二十年后,你在回家乡的途中会看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充分展开想象,说一说二十年后家乡的环境会发生的变化。(3)想象自己的亲人、朋友、师长会发生什么变化。你打算拜访哪些人?你们久别重逢,见面时会是怎样的情景?(4)你回家乡有哪些趣事发生?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拓展材料。交流范例:生:二十年后,我回到了家乡,人们都使用太阳能,都住上了太阳能环保房子。生:二十年后的家乡随处可见高楼大厦,也有许多人住进了别墅。每栋别墅都是由一种特殊材料打造而成的,坚固得很。里面的物品都装有感应器,是通过人的思维来控制运行的。生:二十年后,我来到了家乡的公园。公园的变化真大,已经变成智能化管理了。生:二十年后的家乡建起了许多漂亮的别墅。我打开家门,跑出来一个机器人。椭圆形的脸,两只大眼睛一眨一眨的,长方形的身体,胸前还有一个屏幕,显示的是一张家庭地图,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的位置。爸爸妈妈还是那么年轻,他们正坐在桌子前等我回家呢。生:二十年后,我来到了母校门口,期待与同学见面。忽然一阵狂风袭来,一艘庞大的飞船降落在学校的操场上,从里面走出刘大队长,他现在已经成为大科学家了。教师小结:同学们都展开了奇妙的想象,述说着家乡各种各样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那就请大家带着奇思妙想去大胆地畅想未来家乡的变化,把自己家乡的变化描绘得多姿多彩!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交流内容进行记录,写好习作初稿。4.教师巡视,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四、点评习作,修改誊写。1.教师投影出示几篇习作,师生集体评改。点评重点:(1)想象是否合理;(2)中心是否突出;(3)有哪些可供借鉴的地方。2.教师点评完后,学生能尝试自己修改习作。修改重点:(1)修改想象不合理的地方;(2)删掉或精简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3)改正不合逻辑和不通顺的语句;(4)改正用错的字、词、标点等。3.小组内交流,互相修改点评。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范文一:二十年后的家乡2040年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①清晨,我一踏上家乡的土地,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环顾四周,青翠满目,到处是葱郁的树木。空气清新甜润,不仅将我长途旅行的疲劳彻底消除,还让我浑身充满了活力。原来狭窄的乡间小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两旁高楼林立,路两旁还盛开着五彩斑斓的花朵,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②不知不觉我回到了家,家人热情地迎接我。刚迈进家门,映入眼帘的各种家用电器便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扫地机器人、洗碗机等智能家电都是一键开关控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③吃过午饭,我想去看看母校。走出大门,坐上太阳能环保汽车,很快就来到了母校。一下车,我不禁叫出声来。这是原来那个简陋、矮小的学校吗?现在变成一座大花园了。校园里到处是花草树木,教学楼就坐落其中。教室里每位同学都有一台电脑,老师可以通过网络给同学们讲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同学们则通过网络听课、写作业、交作业。原来那个简陋的操场已改建成了地下操场,里面有太阳能照明灯、各种运动设施。同学们在这里锻炼、娱乐、玩耍,既舒适又安全。④好久不见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巨大的变化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家乡啊家乡,愿您越来越美丽!⑤句段赏析:①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点明回家乡的时间。②描写二十年后家乡的整体风貌。③二十年后家用电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④通过对比,具体描绘了学校的变化。⑤结尾抒情,表达对家乡的美好祝愿。总评:这篇文章行文自然,语言流畅。从城区街道到自己的家,再到母校,寥寥数语就将二十年后的家乡勾勒出来。语言简单而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范文二:二十年后的家乡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许多中外小朋友聚集在我的家乡——上海,欢度节日。我邀请了几个外国小朋友,一起乘坐时间飞船参观家乡——未来的上海。①我们通过“时光隧道”,乘着时间飞船来到了“二十年后的上海”。宽阔的马路上,一辆辆新型汽车在我们眼前一掠而过,速度之快简直堪比飞机。奇特的是,这种新型汽车并没有轮子,而是气垫式的,这样既不污染空气,又能使车速加快,真是两全其美。②看着来往飞驶的车辆,非洲小朋友不禁担忧地问道:“车辆那么多,车速那么快,就不怕出事故吗?”我笑了笑说:“放心吧,你们看前面!”大家顺着我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座座蜿蜒的立交桥纵横交错,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连绵远伸。“噢!在这样立体交织的马路上,车辆各行其道,事故自然就避免了。”非洲小朋友高兴地说。“请你们再看看各个路口。”我又指点道。只见整个城市的交通并不是由人指挥的,而是机器人警察。这些机器人都有敏锐的“电子眼”,任何一个违章的小动作都逃不出它们的“法眼”。所以人们都称机器人警察是交通安全的保护神。③我们走在“二十年后的上海”的大街上,一边谈笑风生,一边观赏着马路两旁各式各样的新式建筑。这些房子造型各异,有的呈圆柱体,又高又大;有的呈圆锥体,仿佛一座金字塔;有的呈扇形,气势非凡。这些房子都用一种新型的塑料板建造,墙壁是半透明的,晚上一开灯,就好像走进了哈尔滨的冰城,美丽而又壮观。④美国小朋友看了连声赞叹:“真是不夜城——连纽约也要自叹不如了。”在市郊,我们参观了一个大型农厂。刚看见“农厂”二字,一位南亚小朋友惊讶地误以为是把“农场”错写成“农厂”了,我笑而不答。农厂可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一朵朵葵花犹如遮阳的大伞,一粒粒葵花籽竟有拇指大小,吃起来又香又脆,美味无穷。农厂里的西瓜更大,两个人也抱不过来。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个大西瓜滚到地上,拿斧子用力砍去一角,用大勺子一挖,啊,真好吃!水分极多,瓜瓤特甜。⑤农厂里还有青菜、萝卜、橘子、苹果等,都大得出奇。农厂工人使用了最新的植物生长剂,才使这些蔬菜水果长得这么大、这么好。南亚小朋友恍然大悟:“真是‘农场’变‘农厂’了。”“二十年后的上海”真是一个丰富多彩、无比先进的新世界,令人目不暇接。可惜天色已晚,我和外国小朋友只好依依不舍地乘时间飞船回去了。⑥句段赏析:①设想了六一儿童节这个“时间”引出“二十年后的上海”。②描写了二十年后汽车的变化:既环保,速度也非常快。想象合理。③由非洲小朋友担忧的问题引出对未来上海交通的变化的介绍,自然贴切;机器人警察的出现,想象大胆,新颖有趣。④生动地描写了上海未来的城市建筑。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充分展现出新式建筑的奇特造型,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⑤“农场”变成了“农厂”,“我”笑而不答,设下悬念,吸引读者一探究竟;葵花如“遮阳的大伞”,葵花籽有“拇指大小”,用斧子砍西瓜,用大勺子挖西瓜,说法夸张,想象丰富,视角奇特。⑥“丰富多彩、无比先进”高度概括了“二十年后的上海”的特点。最后回到现实,首尾呼应。总评:本篇习作中,小作者大胆想象,以六一儿童节邀外国小朋友参观访问的形式把二十年后上海的交通、大街上的建筑、“农厂”等景象有机组合,井然有序,充满童趣,描绘出了家乡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也不禁徜徉在对未来现代化生活的憧憬之中。5.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并誊写在作文本上。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结:写“二十年后的家乡”,就是要写出家乡的变化。教材中给出了一个习作提纲范例,通过品读,我们掌握了这次习作的要领。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积极思考,多方探讨,也都想象了家乡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在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通过想象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生动地展示给了其他同学,尤其是同学,他。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在这次习作中学习到的写作技巧、用词诀窍、修改作文的方法等,使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预设:想象作文的写作技巧有想象要大胆、合理,想象的内容要具体,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能总结借助资料对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的作用。2.能围绕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展开交流。3.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恰当运用。4.体会顿号的用法,并能正确使用。5.了解古诗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并能正确书写。6.背诵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教学重难点】1.能围绕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展开交流。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灵活运用。3.体会顿号的用法并能正确使用。4.背诵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激趣提问,导入话题。导语: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会接触到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这些资料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有的同学读书很好听,而有的同学读书像念经?根源在哪里呢?想知道原因,想解除苦恼,就认真学习今天的内容。相信经过今天的讨论交流,你们一定会取得进步。2.以课文为例,教导方法。(1)要能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我们这里所说的资料包括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人物历史背景等。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情感。这些资料可以是课文本身所反映出的背景材料,也可以是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报刊、网络搜索等)搜集来的。灵活运用多种资料,能激发我们深入探索知识的兴趣。如本单元《示儿》中,了解作者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却频遇挫折的个人经历,就能更真切地体会诗人爱国情怀的深沉、热烈以及对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心。又如《小岛》中,了解关于我国海疆的知识以及海疆战士的生活,就能更全面地把握文中将军的复杂情感。(2)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达课文的感情。明确:语速是指朗读语流的快慢,应根据作品内容的变化而变换。通常,说明叙述的内容、紧张急剧的形势、激动难抑的心情,用较快的语速表达;抒情议论的内容、幽静严肃的环境、平静坦然或沉痛的心情,用较慢的语速表达。语调是朗读、说话的腔调,就是语句里语音高低、快慢、升降的变化。句子的语调主要是根据句子表达内容的需要来决定。一般表示兴奋、喜悦、紧张、激烈内容的语调较高昂,表示悲伤、惭愧、平静、缓和等内容的语调较低沉。节奏是在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支配下,在朗读的过程中显现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节奏一般是就一篇作品的整体而言的,贯穿作品的始终。如,读《圆明园的毁灭》第1自然段时可以读得慢一些,语调低沉一些,以表达沉痛的心情。而读《少年中国说(节选)》第1自然段时语调高一点儿,读出节奏,才更有气势。(3)学生自由练习,教师指名朗读,并让学生进行点评,朗读者依据大家的建议改进。(4)教师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小结:发言的同学都能把课文朗读得感情充沛、声情并茂,大家不妨在课外把本单元的课文朗读给自己的家人听,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的浓浓爱国情。二、词句段运用。1.词语训练。过渡:人的心情有好坏之分,人的品性有优劣之分,形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词语,不要弄混哟!(1)教师出示教材中的词语,引导学生分析意思的异同。举世闻名兴高采烈足智多谋呕心沥血臭名远扬得意忘形诡计多端处心积虑词语解释:[举世闻名]全世界都能听到其名声,形容名声很大。[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足智多谋]智谋很多,形容善于料事和用计。[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多用来形容工作、事业、文艺创作等方面用心的艰苦。[臭名远扬]坏名声传得很远。[得意忘形]形容浅薄的人稍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劳务合同的格式2
- 2025购房转让合同范文
- 2025工程车辆运输合同
- 2025年塑钢窗生产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合同2篇
- 2025年度农机销售与农业信息化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智慧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公司成立协议书规范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医疗平台全新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司单位员工劳动合同解除与赔偿标准3篇
- 2025年度婚姻财产分配与子女权益保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工程环境保护三方合同3篇
- 情侣防出轨合同模板
- 2024-2025学年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期末自主测试数学试卷(一)(含答案解析)
- 2024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高级执法资格考试题及答案
-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陕西省渭南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2
- 废弃催化剂中贵金属的回收
- 期末 (试题) -2024-2025学年译林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高职计算机专业《Web前端开发技术》说课稿
- 【独立储能】山西省独立储能政策及收益分析-中国能建
- 中东及非洲冲击式破碎机行业现状及发展机遇分析2024-2030
- 工程制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