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天津专用)考点18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卷版+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天津专用)考点18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卷版+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天津专用)考点18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卷版+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天津专用)考点18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卷版+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天津专用)考点18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18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命题趋势】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一般考核对文章细节的理解,命题一般采用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混淆时间地点、张冠李戴、强加因果、混乱顺序等方式命制,答题时注意找准区位,认真对读。【真题再现】【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台州传[宋]杨万里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选自《杨万里集笺校》)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考点详解】概括分析题目的答题方式:1.抓住题干,读全读准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2.借助注释,联系背景概括中心意思,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3.辨析差异,排除干扰高考文言文阅读在奉考点的错误题型有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如果我们掌握了选项的设置模式,就会帮助我们排除于扰,选出正确答题。关注选项分析部分对原文细节的转述,是正确解答试题的关键。答案对原文细微之处的改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点。关注表示时间、地点、句间关系的词语,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无错乱,看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2)事件。关注人物活动方式、事件发展进程中的细微差异,从而确认选项的正误。(3)人物。关注作为主语的人物(或者作为被动者的人物、作为宾语的人物)有没有被改变。4.迁移知识,巧妙运用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文言文阅读中基础知识运用试题的最大特点。如果能把课内学过的知识迁移运用到高考中,就能迅速准确地答题。5.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有功者,人臣之所务也;有罪者,人臣之所辟也。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则有功者离恩义,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魏将乐羊攻中山,其子执在城中。城中县其子以示乐羊,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鼎羹与其首。乐羊循而泣之曰:“是吾子!”已,为使者跪而啜三杯。使者归报,中山遂降。为魏文侯大开地有功,而自此之后日以不信。此所谓有功而见疑者也。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鹿,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鹿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鹿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鹿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秦穆公使孟明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之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①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徒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徵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君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②,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范、中行,灭之。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略有改动)(注)①三率:指秦军的三个统帅孟明等人。②六将军:即晋国六卿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范氏和中行氏,是当时晋国六个最有权势的家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羊攻打中山时,中山人烹了他儿子并将肉羹送给他,乐羊忍痛喝下儿子的肉羹,这让中山国看到了他对魏的忠诚和决心,很快就投降了。B.为魏国立了大功的乐羊不受国君信任,犯罪的秦西巴却做了孟孙儿子的老师,其根本原因是乐羊为人残忍缺少恩义,而秦西巴满怀仁爱之心。C.弦高用智慧让秦军退去,保全了郑国,但他却拒绝了郑国国君的奖赏,因为他认为自己其实是做了件不讲信义、没有仁德而又败国俗的事。D.就讨伐陈国罪人一事,申叔时告诫楚王不要弃义取利,结果使楚国称霸诸侯;张武为智伯出谋划策,帮助他扩张土地,结果使智伯走向灭亡。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韦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为关右著姓。祖旭,魏南幽州刺史。世康幼而沉敏,有器度。年十岁,州辟主簿。在魏,封汉安县公,尚周文帝女襄乐公主,授仪同三司。后仕周,从武帝平齐,授司州总管长史。于时东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绥抚之,士民胥悦。高祖谓世康曰:“汾、绛乱阶,恐生摇动。今以委公,善为吾守。”因授绛州刺史,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世康性恬素好古,不以得丧干怀。在州尝慨然有止足之志,与子弟书曰:“吾生因绪馀,夙沾缨弁,驱驰不已,四纪于兹。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如斯之事,颇为时悉。今耄虽未及,壮年已谢,眼暗更剧,不见细书,足疾弥增,非可趋走。禄岂须多,防满则退,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晨昏有阙,罪在我躬。意欲上闻,乞遵养礼,未访汝等,故遣此及。兴言远慕、感咽难胜”诸弟报以事恐难遂,于是乃止。在任数年,有惠政,奏课连最,擢为礼部尚书。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四年,丁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许。尝因休暇,谓子弟曰:“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子福嗣答曰:“大人澡身浴德,名立官成,盈满之诚,先哲所重。”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曰:“臣无尺寸之功,位亚台铉,今犬马齿濆,不益明时,恐先朝露,无以塞责。愿乞骸骨,退避贤能。”上曰“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骨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于是出拜荆州总管,世康为政简静,百姓爱悦,合境无讼。十七年,卒于州,时年六十七。上闻而痛惜之,赠赙甚厚。赠大将军,谥曰文。(节选自《隋书·韦世康传》,有删改)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世康出身世家大族,祖父曾任魏南幽州刺史,他沉着敏锐,有胸怀,十岁时被征召为州府主簿。后来,安抚东夏,那里的士兵和百姓一直很高兴。B.韦世康虽然身居高位,但却不曾因自己地位、威望高而看不起他人。别人有了长处,他非常高兴,对别人的过失,他也不去张扬以求取自己的名誉。C.韦世康在与家庭中子弟的交流中,以自身的经历,谈了自己对名利的看法,表现了他淡泊名利、清正廉洁、不慕权势的良好品性。D.韦世康性情沉静,做事沉稳,深得高祖信任和器重,他多次想退隐归家,都没有得到高祖的允许,最后于六十七岁时卒于州任上。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赏者,所以辨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赏而不正,则情乱于实;评而不均,则理失其真。赏而不正,在乎信耳而弃目;评而不均,由于贵古而贱今。古今虽殊,其迹实同;耳目诚异,其识则齐。识齐而赏异,不可以称正;迹同而评殊,未得以言平。平正俱翻,则情理并乱也。昔鲁哀公遥慕稷、契之贤,而不觉孔丘之圣;齐景公高仰管仲之谋,而不知晏婴之智;张伯松远羡仲舒之博,近遗扬子云之美。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晏婴之贤,非有减于管仲;扬子云之才,非为劣于董仲舒,然而弗贵者,岂非重古而轻今,珍远而鄙近,贵耳而贱目,崇名而毁实邪?观俗之论,非苟欲以贵彼而贱此,饰名而挫实,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弃法以度物情,信心而定是非也。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悬之权衡,则毫厘之重辨矣。是以圣人知是非难明,轻重难定,遂制为法则,揆量物情。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诬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罔以方圆。故摹法以测物,则真伪易辨矣;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矣。越人臛蛇以飨秦客,秦客甘之以为鲤也,既觉而知其是蛇,攫喉而呕之,此为未知味也。赵人有曲者,托以伯牙之声,世人竞习之,后闻其非,乃束指而罢,此为未知音也。宋人得燕石以为美玉,铜匣而藏之,后知是石,因捧匣而弃之,此为未识玉也。郢人为赋,托以屈子,举世而诵之,后知其非,皆缄口而捐之,此为未知文也。故以蛇为鲤者,唯易牙不失其味;以赵曲为雅声者,唯钟期不混其音;以燕石为美玉者,唯猗顿不谬其真;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不滥其赏。今述理者贻之知音,君子聪达亮于闻前,明鉴出于意表。不以名实眩惑不为古今易情采其制意之本略其文外之华不没纤芥之善不掩萤烛之光可谓千载一遇也。(取材于北齐·刘昼《刘子》)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开篇明确指出了评赏对于辨明人情、国正事理有重要意义.B.第二段指出,鲁哀公等三人在辨识人才方面,都存在贵古贱今的问题。C.第四段运用类比论证,意在批评世人盲目追随潮流的变化,喜新厌旧。D.作者认为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所以能赏文识人的知音千载难遇。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小题。(甲)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腺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遮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装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想功第一,想不平之。想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乙)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节选自韩愈《答李翊书》)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韩愈刻苦好学。他从小寄养在叔父家长大,他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要别人的奖励督促,他的文章在当时知名,后考中进士科。B.韩愈有文学修养。宰相认为韩愈有修史才能,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他感激裴度推荐之恩,借机歌颂裴度,后李想之妻进宫诉说碑文失实,碑文被磨掉。C.韩愈为官敢于直谏。他曾上言几千言的奏章揭露宫市的弊端,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他贬到连州阳山做县令,后来调任江陵府掾曹。D.韩愈因李翊来信文辞立意高,提问态度谦卑恭敬,还考虑到他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回复了他的来信。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清]王世槙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孤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字辈皆为赋诗。去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董诗云:“燕台奚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贴,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温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岙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揉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D.梁煕深研佛典,志愿清雅,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模拟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责其女日:“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节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有删改)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昔正考父锺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练,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鳟知其及祸;及成,果以富得罪出亡。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臭,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节选自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训俭示康》,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奢则不逊,俭则固固:鄙陋,寒酸B.俯仰命益,如此者再再:再次C.远罪丰家丰:使……足D.不可遍数数:列举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父慈而子逆风飘飘而吹衣B.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不拘于时,学于余C.人莫之非外无期功强近之亲D.聊举数人以训汝秦亦不以城予赵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B.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C.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D.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4.下列句子全都是司马光崇尚俭约原因的一组是()①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②俭,德之共也③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④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⑤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⑥以约失之者,鲜矣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②④⑥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则材料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了应提倡节俭但不能吝啬的道理;第二则材料引用孔子的话,则既揭示了论点“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B.第一则材料用裴子野、邺下领军和南阳人的例子,让人分别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贪婪与吝啬。C.第二则材料用正考父、季文子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以俭立名的道理,用管仲、公叔文子、石崇、寇莱公之例来论证“以侈自败”的道理。D.两段选文虽然都是家训,材料丰富,都采用了事例论证与引用论证,内蕴深厚,但两文叙议侧重点有别,文字风格迥异。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2)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7.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发达的今天,这两则家训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4题。谏成帝营陵寝疏西汉·刘向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封不树:植树 B.上崇山坟:加高C.期日迫卒:急促 D.物故流离以十万数:丢失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孝文寤焉风雨兴焉 B.易之以棺椁斧斤以时入山林C.由是观之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因之以饥谨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10.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A.棺椁之作,自黄帝始/下锢三泉,上崇山坟B.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C.以北山石为椁/积土为山,发民坟墓D.始营初陵,其制约小/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11.下面选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朔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B.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C.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D.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释之向汉成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大盜挖开。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帮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2)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3)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14.刘向提出皇帝要实行薄葬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21题。沧浪亭记苏舜钦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硫,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注:苏舜钦(1008—1048年),字子美,北宋时期大臣,因支持范仲淹推行的庆历革新,遭劾奏,罢职闲居苏州,修建沧浪亭。沧浪亭记归有光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国闾去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缪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借,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注:①浮图,与下文“释子”均指和尚;②钱谬:吴越国的建立者,在位有二十五年1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僦:租赁B.隔此真趣,不亦鄙哉鄙:卑鄙C.亟求余作《沧浪亭记》亟:屡次D.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迨:等到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D.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失其所与,不知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B.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C.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D.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18.下列句子全都是苏子美修建沧浪亭原因的一组是()①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②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③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④坳隆胜势,遗意尚存⑤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⑥野老不至,鱼鸟共乐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舜钦在沧浪亭反思官场生涯,感叹很多有才之士找不到突破困境的办法。B.归有光将吴越的宫馆苑囿与沧浪亭对比,突出沧浪亭在士人心中的地位。C.苏文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而归文主要采用记叙手法。D.文瑛和尚在原址上重修沧浪亭并请人记录,包含着对苏舜钦的敬佩之意。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2)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21.请比较两篇“记”的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18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命题趋势】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一般考核对文章细节的理解,命题一般采用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混淆时间地点、张冠李戴、强加因果、混乱顺序等方式命制,答题时注意找准区位,认真对读。【真题再现】【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台州传[宋]杨万里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选自《杨万里集笺校》)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答案】B【分析】“素来”错误。文中有“亦未知其孝”。【考点详解】概括分析题目的答题方式:1.抓住题干,读全读准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2.借助注释,联系背景概括中心意思,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3.辨析差异,排除干扰高考文言文阅读在奉考点的错误题型有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如果我们掌握了选项的设置模式,就会帮助我们排除于扰,选出正确答题。关注选项分析部分对原文细节的转述,是正确解答试题的关键。答案对原文细微之处的改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点。关注表示时间、地点、句间关系的词语,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无错乱,看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2)事件。关注人物活动方式、事件发展进程中的细微差异,从而确认选项的正误。(3)人物。关注作为主语的人物(或者作为被动者的人物、作为宾语的人物)有没有被改变。4.迁移知识,巧妙运用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文言文阅读中基础知识运用试题的最大特点。如果能把课内学过的知识迁移运用到高考中,就能迅速准确地答题。5.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有功者,人臣之所务也;有罪者,人臣之所辟也。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则有功者离恩义,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魏将乐羊攻中山,其子执在城中。城中县其子以示乐羊,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鼎羹与其首。乐羊循而泣之曰:“是吾子!”已,为使者跪而啜三杯。使者归报,中山遂降。为魏文侯大开地有功,而自此之后日以不信。此所谓有功而见疑者也。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鹿,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鹿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鹿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鹿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秦穆公使孟明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之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①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徒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徵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君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②,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范、中行,灭之。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略有改动)(注)①三率:指秦军的三个统帅孟明等人。②六将军:即晋国六卿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范氏和中行氏,是当时晋国六个最有权势的家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羊攻打中山时,中山人烹了他儿子并将肉羹送给他,乐羊忍痛喝下儿子的肉羹,这让中山国看到了他对魏的忠诚和决心,很快就投降了。B.为魏国立了大功的乐羊不受国君信任,犯罪的秦西巴却做了孟孙儿子的老师,其根本原因是乐羊为人残忍缺少恩义,而秦西巴满怀仁爱之心。C.弦高用智慧让秦军退去,保全了郑国,但他却拒绝了郑国国君的奖赏,因为他认为自己其实是做了件不讲信义、没有仁德而又败国俗的事。D.就讨伐陈国罪人一事,申叔时告诫楚王不要弃义取利,结果使楚国称霸诸侯;张武为智伯出谋划策,帮助他扩张土地,结果使智伯走向灭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为他认为自己其实是做了件不讲信义、没有仁德而又败国俗的事”曲解文意,原文说“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可见他怕因自己撒谎而受到奖赏会产生坏影响,使郑国没有信义、没有仁德而又败国俗。故选C。参考译文:建立功业,是人臣所追求的;犯罪受罚,是人臣所希望避免的。但有人立了功却受到猜疑,有人犯了罪却更受信任,这是为什么呢?那就可能因为有功的人背弃了恩义,而有罪的人却没有丧失仁爱之心。魏国将军乐羊进攻中山国,他的儿子被中山人拘禁在城中。城中的人将乐羊的儿子悬挂起来给乐羊看,乐羊说:“君臣之间有我要遵守的大义,我不能顾及疼爱儿子的私情。”于是越发猛烈地攻城。中山人就把他的儿子烹煮了,派人将一鼎肉羹和他儿子的头颅送给乐羊。乐羊抚摸着儿子的头颅,哭着说:“这是我的儿啊!”说完,他向着使者跪下,喝下三杯肉羹。使者回去报告了情况,中山国就投降了。乐羊为魏文侯开拓了大片土地,立了大功,但从此之后,魏文侯一天比一天不信任乐羊。这就是所谓的人立下功劳却受到猜疑的例子。怎样才是人犯了罪却更受信任?鲁国的孟孙打猎时捕获了一头小鹿,让秦西巴拿回去烹煮。母鹿跟在后面悲啼不止,秦西巴不忍心,就放掉小鹿把它还给母鹿。孟孙回家后追问鹿的下落,秦西巴回答道:“小鹿的母亲跟在后面不停悲啼,我实在不忍心,自作主张放掉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非常生气,赶走了秦西巴。过了一年,秦西巴又被召回来担任孟孙儿子的老师。孟孙身边的人问:“秦西巴对您犯过罪,如今您让他来做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孟孙说:“秦西巴连一头幼鹿都不忍心加害,更何况对人呢?”这就是所谓人犯了罪却更受信任的例子。秦穆公派孟明率军去偷袭郑国,秦军经过周天子国境后继续向东。郑国的商人弦高和蹇他一起商量:“秦军走了几千里路,多次穿过其他诸侯的土地,看那情形一定是来偷袭郑国的。凡是偷袭别国的,都认为对方没有防备。如果设法让他们明白郑国已知道实情,他们就一定不敢再往前走了。”于是弦高就假托郑伯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秦军的三位统帅一起商量说:“凡是偷袭别国的,总以为对方是不知道的。现在郑国已经知道我们的意图,他们的防备一定很牢固,我们再去进攻一定不会成功。”于是秦军就撤军回国。郑伯奖赏弦高保全国家的功劳,弦高推辞说:“因为欺诈别人而得到奖赏,那么郑国的信义就会被毁掉。治理国家却不讲信义,这是要败坏社会风气的。为了奖赏我一人却败坏了整个国家的风气,有仁德的人不做这样的事;凭着不讲诚信而得到丰厚的奖赏,讲道义的人不做这样的事。”弦高就带着他的宗族迁徙到东夷地区,终身都没有回到郑国。所以仁爱的人不为贪欲而损害天性,智慧的人不为贪利而损害道义。忠诚的臣子努力提升君王的品德,谄媚的臣子会尽力扩张君王的土地。怎么说明这一点呢?陈国的夏徵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服从楚王的命令。楚庄王讨伐了罪人后,留下一支部队驻守陈国,楚国的大夫们都向庄王祝贺。当时申叔时在齐国出使,回国后却没有向庄王祝贺。庄王问:“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祝贺这件事,你却单单不祝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的主人杀了那个人又抢走他的牛。牵牛人确实有过错,但田主的惩处也太过分了。今天君王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诛杀了罪臣,却又派兵驻扎陈国。诸侯们听说了这件事,会认为你的目的不是诛杀罪臣,而是贪图陈国的土地。我听说君子是不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说得好。”于是便撤回驻守陈国的军队,立陈国国君的后代为新的国君。诸侯们听说了这件事,都来楚国朝拜。这就是忠臣竭力促成君王品行高尚的例子。张武替智伯出主意说:“晋国的六大将军中,中行文子最弱,而且上下又离心离德,可以讨伐他来扩充我们的领地。”智伯于是发兵攻打范氏、中行氏,灭亡了他们。张武又唆使智伯向魏氏、韩氏、赵氏三家索要土地,韩氏、魏氏割让土地给了智伯,而赵氏不肯割让。智伯于是统领韩氏、魏氏攻打赵氏,包围晋阳三年时间。赵、魏、韩三家暗中商议,统一对策,一同进攻智氏,最终消灭了智氏家族。这就是谄臣尽力扩展君王土地的例子。竭力促成君王品德高尚的,君王得以称霸天下;尽力扩展君王土地的,君王最终被人灭亡。所以只有千辆兵车的小国,实行德政就能称王天下,商汤、周武王就是这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一味扩张土地就会灭亡,智伯就是这样。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韦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为关右著姓。祖旭,魏南幽州刺史。世康幼而沉敏,有器度。年十岁,州辟主簿。在魏,封汉安县公,尚周文帝女襄乐公主,授仪同三司。后仕周,从武帝平齐,授司州总管长史。于时东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绥抚之,士民胥悦。高祖谓世康曰:“汾、绛乱阶,恐生摇动。今以委公,善为吾守。”因授绛州刺史,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世康性恬素好古,不以得丧干怀。在州尝慨然有止足之志,与子弟书曰:“吾生因绪馀,夙沾缨弁,驱驰不已,四纪于兹。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如斯之事,颇为时悉。今耄虽未及,壮年已谢,眼暗更剧,不见细书,足疾弥增,非可趋走。禄岂须多,防满则退,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晨昏有阙,罪在我躬。意欲上闻,乞遵养礼,未访汝等,故遣此及。兴言远慕、感咽难胜”诸弟报以事恐难遂,于是乃止。在任数年,有惠政,奏课连最,擢为礼部尚书。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四年,丁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许。尝因休暇,谓子弟曰:“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子福嗣答曰:“大人澡身浴德,名立官成,盈满之诚,先哲所重。”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曰:“臣无尺寸之功,位亚台铉,今犬马齿濆,不益明时,恐先朝露,无以塞责。愿乞骸骨,退避贤能。”上曰“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骨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于是出拜荆州总管,世康为政简静,百姓爱悦,合境无讼。十七年,卒于州,时年六十七。上闻而痛惜之,赠赙甚厚。赠大将军,谥曰文。(节选自《隋书·韦世康传》,有删改)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世康出身世家大族,祖父曾任魏南幽州刺史,他沉着敏锐,有胸怀,十岁时被征召为州府主簿。后来,安抚东夏,那里的士兵和百姓一直很高兴。B.韦世康虽然身居高位,但却不曾因自己地位、威望高而看不起他人。别人有了长处,他非常高兴,对别人的过失,他也不去张扬以求取自己的名誉。C.韦世康在与家庭中子弟的交流中,以自身的经历,谈了自己对名利的看法,表现了他淡泊名利、清正廉洁、不慕权势的良好品性。D.韦世康性情沉静,做事沉稳,深得高祖信任和器重,他多次想退隐归家,都没有得到高祖的允许,最后于六十七岁时卒于州任上。【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A.“后来,安抚东夏,那里的士兵和百姓一直很高兴”错误,原文“于时东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绥抚之,士民胥悦”,句意为“当时东夏刚刚平定,百姓未得安定,世康安抚他们,士人百姓都很高兴”,“胥”是皆,都,不是“一直”。故选A。参考译文:韦世康,是京兆杜陵人,世代为关右(长安以西)大姓。祖父韦旭,为魏南幽州刺史。世康自幼沉稳慧敏,有器识度量。年仅十岁,州府征用为主簿。在魏朝,封爵为汉安县公,娶魏文帝女儿襄乐公主为妻,封授为仪同三司。后来任职北周,曾随周武帝平灭北齐,授任司州总管长史。当时东夏刚刚平定,百姓未得安定,世康安抚他们,士人百姓都很高兴。高祖为之忧心,对世康说:“汾州、绛州原来是北周、北齐的分界之地,恐怕生出变故。现将它交托于公,替我好自镇守。”于是授任绛州刺史,凭着素来的德望镇守于此,全境安宁整肃。世康生性恬淡素崇尚古凤,不因得失自乱心志。在州任上,曾经感慨很深地露出知止知足的心意,给子弟的书信说:“我因生在世家大族,一向蒙受家族恩典,因此为官,到处奔走,到现在已经四、五十年了。以不贪而为宝,处财利不沾。这些事情,颇为时人知晓。现在虽未到七老八十,而壮年已经过去。近来眼睛昏朦更加厉害,不能看清小字,脚病更加严重,不能疾步快走。爵禄怎能要多,为了防止满盈应该退让;年岁不必暮年,有病就辞职。况且母亲年事已高,冬夏冷热应该伺候,晨昏问候却又缺失,不孝之罪在我一身。想奏闻圣上,请求遵循孝养之礼,因未征询你等,所以发此信来。动笔牵起远方情思,伤感哽咽难以自持。”兄弟们回复说恐怕难以如愿,于是才止息退念。他在任几年,有仁政惠风,赋税也连年交得最多,被提升为礼部尚书。世康淡薄嗜好欲望,不羡慕权贵权势,未曾以官位名望傲视别人。听到别人有善行,就像自己有一样高兴,也不张扬别人的过失来求得名誉。开皇四年,因为母亲守丧离职。不满一年,朝廷起用命他复职管事。世康坚决请求,希望到丧制满,皇上没有许可。世康曾经借休假之闲,对子弟们说:“我听说功成身退,是古人常行之道。现在我年近六十,意想辞官回家闲居,你们认为如何?”他的儿子韦福嗣回答说:“大人修身养德,官位显赫名望远扬,盈满倾溢的教训,前代圣贤极为看重。要效法汉朝疏广疏受,儿辈谨遵钧命。”后来趁侍奉皇上宴会的机会,世康两次下拜陈述退让之意说:“下臣没有尺寸功劳,而得以位居宰相之次。现在犬马已年老,无益于圣明之时,恐怕死期不远,无法完成职责。希望恩赐辞官,退避以让贤能。”皇上曰:“我早晚盼望,求贤若渴,希望与你共同治理天下,以求得太平。现在的请求,大大违背我素来的愿望,纵使确实筋力衰减,还要委屈你躺着治理一方。”于是调外拜任荆州总管。韦世康为政简约沉静,百姓喜爱他,整个境内没有诉讼案件。开皇十七年,在州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七岁。皇上听说后痛惜不已,助葬赠礼非常丰厚。赠封为大将军,赠谥号为“文”。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赏者,所以辨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赏而不正,则情乱于实;评而不均,则理失其真。赏而不正,在乎信耳而弃目;评而不均,由于贵古而贱今。古今虽殊,其迹实同;耳目诚异,其识则齐。识齐而赏异,不可以称正;迹同而评殊,未得以言平。平正俱翻,则情理并乱也。昔鲁哀公遥慕稷、契之贤,而不觉孔丘之圣;齐景公高仰管仲之谋,而不知晏婴之智;张伯松远羡仲舒之博,近遗扬子云之美。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晏婴之贤,非有减于管仲;扬子云之才,非为劣于董仲舒,然而弗贵者,岂非重古而轻今,珍远而鄙近,贵耳而贱目,崇名而毁实邪?观俗之论,非苟欲以贵彼而贱此,饰名而挫实,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弃法以度物情,信心而定是非也。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悬之权衡,则毫厘之重辨矣。是以圣人知是非难明,轻重难定,遂制为法则,揆量物情。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诬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罔以方圆。故摹法以测物,则真伪易辨矣;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矣。越人臛蛇以飨秦客,秦客甘之以为鲤也,既觉而知其是蛇,攫喉而呕之,此为未知味也。赵人有曲者,托以伯牙之声,世人竞习之,后闻其非,乃束指而罢,此为未知音也。宋人得燕石以为美玉,铜匣而藏之,后知是石,因捧匣而弃之,此为未识玉也。郢人为赋,托以屈子,举世而诵之,后知其非,皆缄口而捐之,此为未知文也。故以蛇为鲤者,唯易牙不失其味;以赵曲为雅声者,唯钟期不混其音;以燕石为美玉者,唯猗顿不谬其真;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不滥其赏。今述理者贻之知音,君子聪达亮于闻前,明鉴出于意表。不以名实眩惑不为古今易情采其制意之本略其文外之华不没纤芥之善不掩萤烛之光可谓千载一遇也。(取材于北齐·刘昼《刘子》)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开篇明确指出了评赏对于辨明人情、国正事理有重要意义.B.第二段指出,鲁哀公等三人在辨识人才方面,都存在贵古贱今的问题。C.第四段运用类比论证,意在批评世人盲目追随潮流的变化,喜新厌旧。D.作者认为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所以能赏文识人的知音千载难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意在批评世人盲目追随潮流的变化,喜新厌旧。”错误,这里是在批评世人做事没有准则,盲目追随潮流变化。故选C。参考译文:鉴赏,是用来辨明人情的;品评,是用来匡正事理的。鉴赏不公正,那么人情就会失实;品评不公平,那么事理就会失真。鉴赏不公正,(原因)在于轻信耳朵(听到的)放弃眼睛(看到的);品评不公平,(原因)在于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古今虽然(时代)不同,但推究考察(的方法)其实是相同的;听到的和看到的确实有差异,但识别辨认(的标准)其实是一致的。识别辨认(的标准)一致而鉴赏(的结论)不同,(就)不能说(是)公正的;推究考察(的方法)相同而评价(的结果)不同,(就)不能说(是)公平的。公平公正都推翻了,那么人情事理就都混乱了。当年鲁哀公追慕(上古时期)稷、契的贤德,却不能觉察到(同时代的)孔丘的圣明;齐景公仰慕(先祖时期)管仲的谋略,却不了解(同时代的)晏婴的智慧;张伯松羡慕(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博学,(却)忽略了(同时代的)扬子云的才华。孔子的圣明,与稷、契相比不是不显耀;晏婴的贤德,与管仲相比并没有减少;扬子云的才华,与董仲舒相比并不算差,(虽然)这样但是(他们)不被看重的原因,难道不是(由于鲁哀公、齐景公、张伯松)看重古人轻视今人,珍视远的看不起近的,重视耳朵(听到的)看轻眼睛(看到的),推崇虚名毁谤实学吗?看世人的说法,并不是想要崇尚古人轻视现今,看重美名埋没事实,(原因)在于美丑混杂,真假难以分辨,放弃(客观)标准来揣度实情,依据自己的主观看法来判断好坏。现在(如果)凭主观断定微小的重量,就没有人能判断(准确的)重量,(如果)用秤碗和秤杆来衡量,那么即使细微的重量也能辨明了。因此圣人明白是非难以明辨,轻重难以判定,于是制定规范标准,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所以秤砣和秤杆确实挂在那里,(就)不能在重量上骗人了;木工打直线的墨线确实设定好了,(就)不能在曲直上骗人了;圆规和尺子确实设置好了,(就)不能在方圆上骗人了。所以参照规范标准来测量事物,那么真假就容易辨别了;依据自己的主观看法来揣度事理,那么是非的标准就难以明辨了。越人把蛇做成羹来招待秦客,秦客把(蛇羹)当作鲤鱼,觉得很好吃,吃过之后(才)醒悟,发现那是蛇羹,抓着喉咙吐了蛇羹,这是(秦客)不懂欣赏(真正的)美味。赵国人作了一支乐曲,假托是伯牙(作)的曲子,当时的人争相练习这首曲子,后来听说那不是(伯牙所作),就停指不弹了,这是(世人)不懂欣赏(真正的)好音乐。宋人得到一块燕石,认为(它)是美玉,用铜制的匣子收藏它,后来得知是石头,于是捧起匣子扔掉了燕石,这是(宋人)不懂欣赏(真正的)美玉。野人作了一篇赋,假托是屈原(的作品),所有人都传诵它,后来知道那不是(屈原所作),(就)全都闭口放弃了这篇赋,这是(人们)不懂欣赏(真正的)好文章。所以(有人)把蛇羹误当作鲤鱼,只有易牙不会错过美味;(世人)把赵曲误当作高雅之音,只有钟子期不会混淆(好与坏的)音乐;(有人)把燕石误当作美玉,只有猗顿不会弄错(玉与石的)真假;(人们)把呈赋误当作词藻优美的作品,只有相如不会丧失鉴赏的准则。如今(我)讲(这些)道理的原因是(想)送给知音,君子智慧明达表现在于盛名之前能看清价值,明辨是非表现在从外在表象能看出实质,不因名声和实际迷乱而失去主张,不因古今而改变实情,(能)挖掘文章表达意思的本质,忽略文章外在的华彩,不埋没微小的优点,不掩盖微弱的光芒,(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千年一遇啊!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小题。(甲)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腺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遮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装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想功第一,想不平之。想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乙)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节选自韩愈《答李翊书》)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韩愈刻苦好学。他从小寄养在叔父家长大,他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要别人的奖励督促,他的文章在当时知名,后考中进士科。B.韩愈有文学修养。宰相认为韩愈有修史才能,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他感激裴度推荐之恩,借机歌颂裴度,后李想之妻进宫诉说碑文失实,碑文被磨掉。C.韩愈为官敢于直谏。他曾上言几千言的奏章揭露宫市的弊端,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他贬到连州阳山做县令,后来调任江陵府掾曹。D.韩愈因李翊来信文辞立意高,提问态度谦卑恭敬,还考虑到他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回复了他的来信。【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B项,宰相“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理解错误;原文说“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可见让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的是皇上,宰相只是曾经“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故选B。参考译文:(甲)韩愈,字退之,是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地位名望。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就很刻苦地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等待奖励(来督促)。等到考进士的时候,(韩愈)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愿意替他传布声誉,因此他在当时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召韩愈做他的巡官。董晋的幕府被清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韩愈去做他的宾佐。韩愈说话真诚坦率,没有什么害怕和躲避的,他的操守品行专一而正派,不擅长人情应酬。(朝廷)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后来)转调他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朝中势力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能专心于政务。宫市的弊端(很明显),谏官们提意见但皇帝不采纳。韩愈曾经向皇上上书,写了几千字的奏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从,很生气地把他贬为连州阳山县县令,后来朝廷(又)酌情调任他为江陵府椽曹。韩愈自认为才气很高,但屡次被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来表明自己的心志。掌管政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认为韩愈有史学才能,就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过了一年,又调任他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授职为中书舍人。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他以前的事,说韩愈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椽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很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鄙陋,近日裴锷回家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给裴锷送行,(文中)仍然称呼他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中传播开来,因为这事(韩愈)又改任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做他的行军司马。淮西和蔡州这两个地方被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回朝,凭借功劳被授予刑部侍郎一职,(宪宗)于是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是李想,他的功劳最大,李想对此事不服气。李想的妻子能出入皇宫,趁机(向宪宗)控诉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宪宗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刻文于碑。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因自己的荣辱沉浮而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交好。当时孟郊和张籍的名声、地位没有显达,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之间称赞、推荐他们,张籍最终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荣耀。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但常常在办完公事空闲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但是(韩愈)对待那些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着眼睛不予以理睬。(韩愈)很能引导勉励后进之士,(这些人)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应不上了,他也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振兴礼教、弘扬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有十人之多。他常说自从魏、晋以来,写文章的人大多拘泥于对偶,经书典籍的意旨,司马迁、扬雄的文风,不会再兴起了。所以韩愈所做的文章,力求不同于近来的文体;抒情达意,自成一家新风。后来的学者,都师法韩愈的文风。当时写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能超过他的,所以人们都称那种风格的文体为“韩文”。(乙)六月二十六日,韩愈回信说。李生你好,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能够这样,谁不愿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想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这些话。韩愈言。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清]王世槙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孤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字辈皆为赋诗。去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董诗云:“燕台奚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贴,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温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岙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揉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D.梁煕深研佛典,志愿清雅,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B项,“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的说法不准确。原文“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他政绩斐然,在咸宁知府任职半年后,就去云南道担任监察御史。这其实说明他受到了重用。故选B。参考译文:先生姓梁,名熙,字叫缉,皙次是他的别号。先生出生于一个世家大族,年幼时就不喜欢富贵子弟的习气,爱读古书,名声与利益毫不看重。对诗歌,特别喜欢陶渊明,年少时就写有诗句:“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老人们很诧异。十三岁以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