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五)——构思立意(结构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之构思立意(结构技巧)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诗词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从景情关系角度:以景结情;从诗歌的主旨角度:卒章显志、以小见大;从诗歌情感的变化角度:抑扬。【知识概述】构思技巧:是指诗歌的结构安排方面的技巧。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常见的诗歌构思立意的考查题型主要有两种:①结构技巧的辨别与分析;②某个形象、某句诗或某联诗的作用。【诗歌中常见的结构手法】分类标准一1、侧重于整体结构:抑扬、对比、以小见大、先景后情、先情后景、重章叠句等。2、侧重于单句:开篇点题、曲笔入题、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铺垫、伏笔、过渡、照应等。分类标准二1、物与情的关系:先情后景、先景后情、以景结情。2、结构特点:起承转合、开篇点题、卒章显志、铺垫、伏笔、过渡、照应、线索、重章叠句、层层深入等。3、如何表现主旨:以小见大、抑扬、对比、从对面落笔等。结构手法考查重点:抑扬、对比、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古诗歌常见的结构技巧】1.开门见山: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开宗明义,直接点题。2.曲笔入题:不马上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3.伏笔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的作用。4.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5.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6.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突然中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7.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示例】(1)卒章显志李白《行路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句结尾有何表达效果?答案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诗歌主题,表达了实现理想的豁达。(2)以景结情请赏析许浑《谢亭送别》中“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两句。答案上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结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3)抑扬“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请赏析诗歌运用的结构技巧。答案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4)铺垫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中“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答案“我言秋日胜春朝”为下文赞美秋日做了铺垫。【作答古代诗歌结构技巧题的常规切入点】切入点一: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对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切入点二: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①问开篇诗句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②问诗中诗句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③问诗歌结尾的作用,一般可回答: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答题步骤】:指明构思的技巧,概述诗句的内容;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题示例】: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答:1、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步骤一)2、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步骤二)3、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步骤三)(一)抑扬概念:“抑”就是贬抑否定,“扬”就是赞扬肯定。抑扬是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抑扬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两种(都是突出强调后者)。作用:(1)人、物特征,鲜明突出。(2)表情达意,婉转含蓄(用笔婉约)。(3)错落有致,曲折波澜。先抑后扬: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先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门外,这是“抑”;后写诗人看到满园春色,有所收获。这是“扬”。先扬后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1)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前两句写少妇“不知愁”,凝妆上高楼,洋溢着满怀期待、美好憧憬之情,这是“扬”;后两句着笔于“悔”字,这是“抑”。(2)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触景而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练习】1、阅读下列一首宋诗,回答问题。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问:请从抑扬角度对本诗作简要赏析。【答案】颔联两句写登临快阁楼欣赏到的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顿觉心胸为之豁然开朗;这与首联第一句“公家事”之“了却”而流露的厌烦、倦怠感形成先抑后扬的关系;(2)颈联两句转向因欣赏美景而生发抱负无法实现、胸怀无人理解的苦闷,这是“抑”之笔;尾联两句写自己对未来归隐山林的恬淡生活的向往,这是“扬”之笔,这又呼应了起首,表明他真的想彻底了却公事,做个白鸥一般的自由在人,点出了全诗的主旨。(3)全诗在一抑一扬、又抑又扬的起伏跌宕中展露了自己的心迹、婉转而含蓄。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刘克庄【注】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问:上片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片写“道是天公果惜花”,二者是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欲抑先扬。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2)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二)对比(参考“表现手法”一节)概念: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作用:事物特征更突出:表达感情更强烈:揭露主题更深刻。【练习】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答案:(1)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2)用对比手法描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诗人借鸟抒怀,将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三)以小见大概念: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示例】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此诗以小见大,通过对行宫景物的描写以及人物活动的描述,表达了对世事沧桑、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春居杂兴二首(其一)宋·王禹偁①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注】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此诗即作于次年春。团练副使在宋代是一个常被用以安置贬谪官员的空衔,商州的生活条件在当时也很差。问:试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赏析本诗。【答案】(1)两株桃树和杏树斜映着篱笆,点缀着商山团练副使的家。为什么春风竟然容不得这些,惊走了莺黄又吹折数枝花。(2)诗人被贬,心情愤懑,借桃杏之“小”,抒蒙冤之忿,发胸中块垒之“大”。(3)诗人以“春风”喻当权者,以“花枝”喻贤才,借春风吹折桃杏的花枝这种平常小事,抒发了忠臣不为皇帝和佞臣所容而蒙冤受贬的怨愤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权者昏庸无知的谴责。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问: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答案:(1)同意。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2)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3)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四)卒章显志概念:在诗歌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的手法。作用:①画龙点睛,增加诗文的深刻性和结构美;②引发读者思考,增强感染力。【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志。【练习】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马嵬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问:诗的最后一联有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1)诗的最后一联,有点明题旨的作用。(2)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为什么贵为天子这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宠妃,反而连平民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启发世人要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教训。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结构上,这两句起什么作用?答案:(1)既表达出对诸葛亮功业未遂而身死的无限惋惜和怀念之情,又抒发了诗人和无数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2)诗的尾联,卒章显志,语言苍凉悲壮,引发读者思考。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渡百里湖查慎行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注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①卒章显志。(明技巧)②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表明,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的心情。(释运用)③直抒胸臆,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析作用)(五)以景结情(抒情手法)概念: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在诗歌最末一句用景物描写收束全诗(以景代情作结)。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含蓄不尽、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作用:1、创造意境,寓情于景,含蓄蕴藉,余味无穷。2、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问(1):全诗以景结语,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最后一句诗的妙处。答案:(1)以景结情,余味无穷。(2)前三句叙述听闻好友被贬谪的震惊,结尾句宕开一笔,以景结情,描写风雨吹窗的画面。(3)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问(2):这首诗尾句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前三句是叙事抒情,尾句是以景结情。(明技巧)②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释运用)③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析作用)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出塞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简析这首清词结尾两句的表现手法。答案:①以景结情: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创造意境,寓情于景,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译文】从古至今江山兴亡都无定数,眼前仿佛战角吹响烽烟滚滚战马驰骋来来去去,黄沙遮日满目荒凉又能与谁说?只有萧瑟的秋风吹拂着枯老鲜红的枫树。从前愁苦凄滚的往事无穷无尽,金戈铁马之地,却是当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曾经的一往情深有多深呢?犹如夕阳余辉照射下,深山之中的绵绵秋雨。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1)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诗第三句说到“边愁听不尽”,结句却没有写“听不尽”的“边愁”,而是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2)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六)起承转合近体诗中的律诗的四联、绝句的四句的安排,前人多用“起、承、转、合”来概括。起:即开端,点明题旨,统领前诗,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即承起,是承接上文,要扣合首联(句),连贯自然。转:即转折,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由实转虚,由正到反,由此及彼,由景到情。合:即收束,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聚焦:或婉曲蕴藉;或直述心境;或呼应开头;或揭示中心。【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凉州词三首(其三)【唐】张籍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注: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北。安史之乱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处在凤林关以西,后失守沦陷于吐蕃异族。请简要分析三、四句在诗歌结构中的作用。答案:(1)第三句在诗歌的结构是起“转”的作用。“边将皆惩主恩泽”,说明了边将肩负着朝廷的重命、享受着国家的俸禄、担负着人民的重望,守卫边境,收复失地。然而六十年来失地仍在吐蕃铁蹄下。(2)第四句是“合(结)”,卒章显志。它道出边地长期失守的真相,是边将无人提起收复凉州,可见其饱食终日、腐败无能、辜负朝廷重托、长期失职。前后两句一抑一扬,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的愤懑和忧患之情。【译文】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七)从对方落笔(主客移位)概念:指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的角度着笔,而从对方的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作用:表意含蓄深沉;情感的表现更加细腻动人,耐人寻味。【示例】1、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全诗四句,一二句写诗人自己,后两句写家人“说”自己,实际上是为了表现“远行人”对“家中人”的思念。从对面落笔,含蓄深沉地抒写了羁旅怀人之情。高适的《除夕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2、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全诗通过对面设想妻子望月怀人,女儿稚趣无知来烘托诗人对妻女的忧虑和牵挂,中秋怀人之中浸透了天下乱离的悲哀。3、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由于思归心切,联想到自己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渴望自己回家,想象着妻子会常常在妆楼上痴痴地凝望远处的归船,多少次误以为丈夫归来了,然而船到近前带来的却是无尽的失望。本是自己望乡怀人,却说“佳人”盼望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栏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1)有人说,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从对方落笔,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作者以“代人寄远”的形式,从对方着笔,借思妇想念奔波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2)上片以思妇之口,诉说丈夫离家已久,当归未归;下片写思妇对酒邀月以慰寂寞,不意反惹惆怅的情景。这样写就把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表达得婉曲动人。(2)结合全词,说说上片中‘飞雪似扬花”和“杨花似雪”为什么不能对调。答案:①词的格式所限.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句式和押韵的需要,不能调换;②节令所限.离别时“飞雪似杨花”,是冬天,而如今“杨花似雪”是春末。③感情所限.“飞雪似杨花”正面烘托亲人离别时思妇内心的凄苦,“杨花似雪”则乐景写哀情,表现春将尽时思妇对末归丈夫的深深思念。【译文】: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八)重章叠句概念: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作用:(1)内容: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强化情感,突出主题;形成对比。(2)形式:句式回环,增强韵律,有音乐美。【示例】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问: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2分)【答案】重章叠句《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答: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九)层层深入概念: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作用: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练习】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和乐天早春见寄元稹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①欲如何。【注】①缩地:传说中化远为近的神仙之术,后因谓两地相距遥远不能迅速会晤为缩地无术。(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从雨、云的气息中感受到稍微的暖和,不知谁唱出了赞美春天声音的船歌。B.诗中的“穿土”“受风”给我们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凸显了物候特点和灵性。C.诗的第五句写雪消水添,意可放船直下,暗含了诗人想要与白乐天早日相见的愿望。D.诗人惋惜早春之景不能与白乐天同赏,用典故来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思念和无奈之情。A【解析】“赞美春天声音”不当,“谁送春声人棹歌”意为谁把春天的声音融进了船歌。(2)有人评价这首诗“写早春,渐渐由微而著”,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答案】①诗人写早春,首先从天气感受写起,然后写人听到船歌,进而写到萱草、柳树这些具体的春天景物,依照次序/顺序而来,由细微到明显。②诗人写早春,颔联中的萱草、柳树与颈联中的湖水、江潮,由小到大;承转/过渡自然,使得整首诗层层推进,衔接紧密。评分准则:第①条4分,关键词为“天气”“船歌”/“人听到”“景物”“次序/顺序”一点1分;第②条2分,关键词为“由小到大”“层层推进”答出一点1分。如果把“从萱草、柳树写到湖水、江潮.由小到大”归人到第①条中,亦给分。【解析】本题从诗论的角度考查诗歌的内容和结构,因此应首先从内容上扣住“写早春,渐渐由微而著”具体分析首联和颔联的内容,然后再从结构的角度分析颔联和颈联的承转特点。需要考生熟悉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十)照应(呼应)概念: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作用: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舟中晓望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注释:①利涉:出自《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②标:山顶。这首诗结构上,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尾联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2)“坐看”照应“望”字和次句中的“遥”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相呼应,表明是在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首尾呼应,结构圆合。【知识点睛】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译文】扬帆起航,远望东南方向,高山水乡还很遥远。卦象显吉,宜于远航。那就高兴地趁好日子乘风破浪前进吧。若要问我现在要去哪里?我要到天台山观赏石桥。朝霞映红的天际璀璨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兴宋·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①迮(zé):狭窄。②遒:迫近。问: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答案】(1)以“丹枫”照应标题中的“秋”,同时与首联中“故山秋”呼应;(2)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解析】结合诗句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两大角度进行分析。3、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汤式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注】干戈: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占领杭州,和朱元璋领导的反元军形成对立之局。至正二十五年,张士诚失败,朱元璋胜利,杭州陷于战乱之中达十年之久。有人评价这首元曲在谋篇布局方面极具特色,请结合整首曲子简要分析。答案:一是首尾照应,诗歌开篇从问昔日西湖起笔,以昔日西湖成为今日南柯一梦的现实收束全篇,前后照应;二是巧用对比,通过昔日杭州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对比,描写了战乱导致杭州西湖的剧变,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之情,同时也含蓄地反映出作者渴望和平、厌恶战争的情感。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首先,在结构方面,诗歌开篇从问昔日西湖起笔,以昔日西湖成为今日南柯一梦的现实收束全篇,前后照应;其次,在内容方面,整首曲子巧妙地把今日西湖与昔日西湖对照来写,突出了杭州昔盛今衰的情景,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之情。(十一)铺垫 概念: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作用:增加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形象更鲜明。【示例】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中“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答案:“我言秋日胜春朝”为下文赞美秋日作了铺垫。【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梦寻梅[宋]方岳①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②侍玉华③。【注】①方岳:字巨山,号秋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②金貂:汉代的宫饰。③玉华:宫殿名。也有人认为“玉华”指精美的玉石。本诗题为“梦寻梅”,而颈联两句却是写“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似乎与“梅”没有关联,如何理解?答案:(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罕有人至的幽居之所,诗人闲适自足,以济世救人与围炉夜话为乐事。(2)诗句中的闲适自足,表面上看与“梅”没有直接关联,却与梅“高洁、脱俗”的内在精神相契合。(3)这种对闲适别致的生活内容着意刻画,也为尾联抒发对脱俗孤傲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做了铺垫。解析:解答本题,应该先明确诗句的含义,然后再与梅相联系,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如梅花的高洁、脱俗与诗人此时的心态正相契合。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2021年·新高考I卷】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故选B。(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十二)过渡(承上启下)【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答案:(1)承上启下。(2)“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极言意绪的迷乱繁杂,“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春光正浓之际反而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从而在我与物、物与境之间起到了结合作用。【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题睦州乌龙山禅居方干曙后月华犹冷湿,自知坐卧逼天宫。晨鸡未暇鸣山底,早日先来照屋东。人世驱驰方丈内,海波摇动一杯中。伴师长住应难住,归去仍须入俗笼。诗的颈联有什么含意?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作用?答案(1)含意:居于斗室之中想起人世间的奔波辛劳,就像看一杯水中起伏的波澜,看上去轰轰烈烈,其实微不足道,表现出一种超然达观的心态。(2)作用:承上启下,由前面的写景转入后面的议论抒情,禅居赏景后,心有所悟,油然生情;为尾联的抒发胸臆做铺垫,正因有了参悟,才会怀有“长住”的愿望和“入俗笼”的无奈。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颈联中“人世驱驰”,意思是人世间的奔波辛劳;“方丈”形容屋子小;“海波摇动”指一杯水中波澜起伏。然后结合诗句传达的意思,联系生活哲理分析其内涵,最后分析诗人对待生活的情志、态度。其次,要分析结构上的作用,主要结合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本句是颔联,前两联写禅居之所的环境,以写景为主,尾联表达难以摆脱世俗的无奈之情,转入抒情,可见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答案:D。“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用典抒情,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借景抒情,用大雁夜半乘风归来,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十三)线索【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虞美人听雨 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简析这首宋词的艺术特色。答案:(1)以“听雨”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听雨”把三个画面巧妙的构成一个整体:在“听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资源的浪费对策
- 主题8工业区位课件中华地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 年产xx产业园项目建议书
- 直接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年产xxx超级不织布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备案)
- 年产xx塑料糊墙品项目建议书
- 年产xx模具修补堆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规划)
- 树铭商学院职业心态培训
- 2024年钢增强塑料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件高二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 口腔消毒灭菌知识培训课件
- 针刺治疗颈椎病
- 室内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板
- 工程人员服务意识培训课件
- 儿童视力保护培训课件
- 玻璃制品行业员工转正汇报
- 科学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分层练习含答案
- 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 末梢采血护理课件
- 《疼痛的规范化治疗》课件
- 职业规划书-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