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39古诗歌阅读常见考点:鉴赏诗词形象(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39古诗歌阅读常见考点:鉴赏诗词形象(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39古诗歌阅读常见考点:鉴赏诗词形象(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39古诗歌阅读常见考点:鉴赏诗词形象(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39古诗歌阅读常见考点:鉴赏诗词形象(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39古诗歌阅读常见考点:鉴赏诗词形象【提升训练】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诗歌往往体现“移远知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下列诗句不适合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C.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2.下列诗句中的横线上应填的劳动行为,正确的一项是①谁家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②昼出耘田夜,村庄儿女各当家。③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④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趁霜晴。A.打稻绩麻刺绣煮茧 B.煮茧绩麻刺绣打稻C.打稻刺绣绩麻煮茧 D.煮茧刺绣绩麻打稻3.下面对诗人形象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虽然遭受贬谪,但因性格豁达,因此直到听了琵琶女身世后才唤起贬谪之意。B.琵琶女身世,详昔而略今;诗人遭遇,有今略昔,读诗可用女子之详补诗人之略。C.琵琶女昔日在京城红极一时,今日飘零沦落,这与诗人贬谪前后有某些相通之处。D.本诗的思想感情既有诗人对琵琶女天涯沦落的同情,也有诗人对自身失意的感慨。4.下面对琵琶女形象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琵琶女当年色艺具佳。她的名字列在教坊第一部,她的演奏曾教“善才”称服,容貌被秋娘妒忌。B.琵琶女曾经红极京城。演出时,京城的富贵子弟都争着向她赠送锦帛,纷纷邀请她一起饮酒祝贺。C.琵琶女命发生了转折。因为弟弟从军,阿姨去世,她失去依托;因为年长容颜衰老,而被人冷落。D.琵琶女晚景凄凉孤单。年纪老大,琵琶女嫁给了商人,因商人重利轻离,她的生活时常陷入孤独。5.对《琵琶行》中的诗句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添酒回灯”表现了诗人的兴奋喜悦;“千呼万唤”四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热情相邀与急于相见的心情。B.诗人“千呼万唤”,对方“始出来”是因为琵琶女不想见但又盛情难却,“半遮面”是因为琵琶女腼腆。C.“转轴拨弦三两声”是琵琶女校弦试音,“未成曲调先有情”则显示出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D.“低眉信手”是琵琶女演奏时的神态,“轻拢慢捻抹复挑”则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演奏技艺精湛。6.对第三段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乐曲演奏过程中,诗人和客人的反映显然引起了琵琶女的注意,她感受到了尊重和理解,遇到了知音,所以才主动讲出了自己的身世。B.琵琶女对自己的才艺和年轻时的容貌颇为自信,当年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使她觉得非常美好,因此在自述时仍流露出对那一段生活的怀念。C.“弟走从军阿姨死”,家庭的变故使琵琶女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而这就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从此遭冷落,不得已“嫁作商人妇”。D.琵琶女的演奏之所以使人感到“别有幽愁暗恨生”,主要是因为她怨恨世人重色轻才,出嫁后丈夫又重利轻别,使她感到孤独寂寞。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绵延的见证。B.“恨”是沉重的遗憾,是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C.诗歌是李、杨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D.诗歌只是通过写唐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生动地表现了他的“长恨”。8.下列对本节诗歌的评析表述不够恰当的一项是()A.李煜的词都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B.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中,诗人在对三峡美景的欣赏中蕴藏着悲壮深沉的感情,为后人所称道。C.《李凭箜篌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仅对乐器及其演奏效果进行描摹,并未直观评价,但全篇又处处表现出诗人的赞叹。D.周邦彦的《苏幕遮》,写思乡之情,亦写荷之情态,情景交融,自然清新。9.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身世悲凉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迫害者的形象。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的形象。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在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10.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11.下面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是诗人在夔州期间写得一首即景伤怀的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B.本诗是诗人在垂暮之年、深秋时节登高望远的个人咏怀之作,不涉及忧国忧民之情。C.本诗用字精当,对仗工整,情景交融,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D.本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离开成都以后生活的艰辛,内心的凄苦。1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D.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对昭君的深切同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全诗议论精辟,形象鲜明。13.下列对《蜀道难》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的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叛变。C.本诗用了大量散文化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D.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体现了该诗的浪漫主义色彩。14.下列诗句中都有意象“鸿雁”,其寓意不同的一项是()A.人情已厌南飞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王勃《蜀中九日》)B.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杜牧《秋浦途中》)C.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D.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龚自珍《己亥杂诗》)15.学校开展以某位古代诗人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以下是会场悬挂的标语:①诗圣著千秋②民间疾苦,笔底波澜③未居广厦,犹忧天下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朗诵会会场标语的一项是A.龙蜷虎卧几诗客,渚清沙白一草堂 B.半亭清风山与水,一船明月酒和诗C.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D.才气昂然写相思,出水芙蓉洒深愁16.下列对《琵琶行》节选部分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A.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以“瑟瑟”秋风下的环境渲染离别的萧瑟落寞。B.第三、四句先用互文手法说主客下马上船饯别,再以“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出场作铺垫。C.第五句中“惨”字点出饯别的黯然凄凉,第六句进一步渲染环境,使心情显得更加沉郁感伤。D.最后两句叙写送者忘归。行者不发的事实,暗示音乐的美妙动人,更传递主客不忍分别之情。17.下列诗句与描写的内容,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②四十天气促相催,一夜熏风带暑来③殿门促贺新幡胜,书馆年来事事嘉④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A.①夏②冬③春④秋 B.①冬②春③秋④夏C.①秋②夏③春④冬 D.①秋②夏③冬④春18.对下面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偶成戴望舒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1945年5月31日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和其因专制暴政而被冻结、窒息的生命力。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的道理,这种结构使其传达的信念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D.诗歌中出现的“如果”“重到”“再看见”“重开”等字眼,隐含着期盼生命循环而不得的悲观意味。19.竹子因虚心、有节、挺拔,有着不一般的文化含义,是君子品格的象征。下列诗歌中的竹,不具有此象征义的一项是()A.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B.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C.琼节高吹宿凤枝,风流交我立忘归。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D.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20.下面诗句中的哪一句,选自曾被称为唐绝句“压卷之作”的诗中()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1.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22.依次填入下列诗句横线处有关“飞鸟”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①旧时王谢,飞入寻常百姓家。②新帖绣罗襦,双双。③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踏雪泥。④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社鼓。A.堂前燕金鹧鸪飞鸿沙鸥神鸦B.金鹧鸪堂前燕沙鸥神鸦飞鸿C.堂前燕金鹧鸪神鸦沙鸥飞鸿D.金鹧鸪堂前燕沙鸥飞鸿神鸦23.下列对《端正好》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A.这支曲子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B.整支曲子是通过主人公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其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C.所选择的几种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萧瑟、黯然的境界。D.“晓来”两句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其中“总是离人泪”是对前一问句的回答。24.下列对杜甫的《登高》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A.诗歌一、二两联景物描写,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对仗工整,读来富有节奏。B.第三联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着笔,写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辛酸、孤独处境。C.尾联既有对自己身世坎坷、老大无成的慨叹,更有对时局的忧虑和痛心,诗人只能借酒遣愁。D.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凉的,但这种悲凉之情又是深沉的、厚重的、雄厚的,体现出雄浑之美。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咏柳絮的词,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唐多令林黛玉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韵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临江仙薛宝钗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韵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注]①燕子楼,在今徐州市,唐朝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②逐对成逑: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逑”即“球”。25.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林词“粉堕”、“香残”用柳絮随风飘残,喻指红颜终将老去。借用“燕子楼”的典故,暗示出女子特有的孤独悲愁。B.林词“叹今生、谁拾谁收”既是对柳絮命运的哀怜,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其凄凉悲楚之情溢于言表。C.薛词“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D.薛词“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表现了柳絮的志趣和追求,为下文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张本。26.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将柳絮自比,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B.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柳絮可不断借助好风之力,直上青云。这里化用了宋朝侯蒙《临江仙》中“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之意境。C.面对同一团柳絮,因黛玉、宝钗两人身世、性格的不同,各自内心的感受也迥然不同,但都饱含对柳絮的一片怜爱。D.黛玉拟的这首词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词缠绵凄恻,催人泪下。全词语多双关,明显有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27.同是写柳絮,但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词却明显不一样,请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柳宗元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注释)①南谷:地名,在永州乡下。作者当时被贬官后居于永州。②杪(miǎo):树木的末梢。引申为年月季节的末尾。杪秋:秋末,深秋。③寂历:寂静;冷清。④机心:机巧的心计。28.诗中的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中的意象来分析。2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浣溪沙张孝祥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当时词人身处宋金交战的前线荆州。3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前两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描写了秋日晴空、天水相连、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B.上阕先勾勒出一幅明丽壮阔的秋日图,又以“澹烟衰草”烘托出词人感伤的心境。C.下阕抒写了作为爱国志士的词人北望中原的无限感慨,尾句中“挥泪向悲风”更突出了词人的悲愤。D.这首词词意悲壮,气势雄健,意蕴丰厚,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体现出豪放派的词风。31.这首词和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到“浊酒”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晓行巴峡(唐)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释:①树树梢。②井:即市井,村;万井指千家万户。32.下列作品在体裁上与本诗同属一类的是()A.陶渊明《归园居》 B.杜甫《登岳阳楼》C.杜甫《登高》 D.苏轼《江城子》33.关于本诗以下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A.清新明丽 B.隽永凝练 C.阔大宏远 D.情景交融34.扣住尾联“山水趣”赏析诗歌二至五联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行路难五首(其三)贺兰进明君不见荒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荡子从军事征战,娥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3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中以思妇为抒情主人公来写,反映了思妇与戍边将士的分离之苦。B.“蜂不窥”“燕不栖”,营造了冷寂的氛围,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C.“春花落尽”“秋风始高”将人物的情感置于时序转换中,揭示出人物思念之情。D.“荡子事征战”与“娥眉守空闺”对举,前者为“因”,后者为“果”,透露出诗人对征战的批判之情。36.“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范仲淹西湖载客恣游从,湖上参差半佛宫。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3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B.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并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38.“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似乎有“乐”无“忧”,对此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宿楚国寺①有怀赵嘏②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注:①据《酉阳杂俎》记载:楚国寺在长安晋昌坊。②赵嘏,中唐诗人。年轻时四处游历,七年(833年)预省试进士,及第,寓居长安8年,与牛、李两党的达官显贵均有接触,为求功名而奔走。本诗写于赵为糊口远去岭表幕府前。③江边松菊:指故园松菊。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典型意象“衰荷”“断烟”“残月”勾物出一幅秋意瑟清冷凄的夜景图。B.颔联用池水反射在墙壁上的波纹、落满井边围栏的红叶,表现诗人难眠时纷乱的心绪。C.南浦的声惊起了大雁,阴云遮住了北楼顶上的白霜,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层次分明。D.尾联诗人借“松菊”意象直接抒发了想要归隐的感情。40.这首诗寓情于景,主要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简吴郎司法①杜甫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骑安置瀼西头。古堂本买籍疏豁,借汝迁居停宴游。云石荧荧高叶曙,风江飒飒乱帆秋。却为姻娅②过逢地,许坐曾轩数散愁。(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7年,杜甫寓居夔州之时。②姻娅:泛指有婚姻关系的亲戚。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诗代信,从客人来处写起,叙吴郎借居瀼西古堂前后之事,写得至为亲切。B.颔联的上下两句交代诗人购买瀼西古堂的初衷:既因其开阔敞亮,又因可设宴交友。C.颈联描写秋天的晨景,由“风江”“乱帆”“飒飒”,可见清冷、肃杀的秋气之重。D.全诗情感深切低沉,意境浑厚开阔,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42.诗人对吴郎借居一事是怎样的态度?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钜鹿赠李少府高适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投壶华馆静,纵酒凉风夕。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注释)投壶:古代饮宴时的一种游戏。设投壶一个,宾主依次向壶中投矢,胜者罚负者饮酒。损益:对自己有损或有益的朋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4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李少府的“薄宦”与其“时誉籍籍”形成对比,突出李少府的声名卓著。B.尾联中“神仙”指李少府。诗人以此称之,包含着对李少府的欣赏和赞美之情。C.“吾欣知损益”一句运用典故,意思是通过李少府可以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D.全诗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的真挚情意,风格不同于其边塞诗的雄壮浑厚。44.请结合诗歌的中间两联,分析李少府的形象特点。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下列小题。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45.对画线句用典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46.作者登临怀古,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却只提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试写出其用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秋思陆游①秋来情味更堪论,身寄城南五亩园。委辔看山无铁獭②,拾樵煎茗有青猿③。陂塘夜雨添新涨,原野烟芜减旧痕。岂是平生少亲友,略无人肯访孤村。(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铁獭:良马。③青猿:童仆。4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身寄城南五亩园”一个“寄”字,给人以人生孤独之感。B.“委辔看山”,诗人想骑马观看山色,表明诗人不服老的心态。C.颔联“拾樵煎茗有青猿”表明诗人此时生活上的闲适。D.尾联是说由于诗人亲友较少,因而无人造访这偏僻之地。48.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南轩竹曾巩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注)琅玕:翠竹的美称。4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B.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C.颈联形象地描绘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摇曳姿态,意趣盎然。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长。50.诗歌如何表现南轩竹“高情”的?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赵佶①裁剪冰结,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限重重,者②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③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④梦也、新来不做。(注)①此词为宋徽宗赵估于112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时在途中所写。②者:同“这”。③知:不知。④和:连。5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煜词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生动形象,引发读者共鸣。B.徽宗词开头想象奇妙,把杏花之形比成裁剪薄冰,重叠几层,均匀染上淡淡胭脂。C.徽宗词“愁苦”之下接一“问”字,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相仿佛。D.徽宗词上闺先以工笔描绘所见的杏花,然后转为名花易零落、红颜多薄命的感叹。52.《虞美人》与《燕山亭》都抒写故国之思,但相较而言,人们多偏爱前者。请你对“雕栏玉砌”与“杏花”两者进行比较,说明前者更受欢迎的理由。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北宋)刘彤千里长安名利客,轻离轻散寻常。难禁三月好风光。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记得年时临上马,看人眼泪汪汪。如今不忍更思量。恨无千日酒,空断九回肠。53.上片是如何表现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请简要分析。54.请简要赏析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子瞻題郭熙画秋山①黄庭坚黄州逐客未赐环②,江南江北饱看山。玉堂③卧对郭画,发兴已在青林间。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巘。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注释:①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任翰林学上时,见郭熙《秋山》图,因作七古《郭熙画平远山水》,诗人依苏轼原韵和作一诗。②环:同“还”。③天堂:翰林院代称。5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未从苏轼观画写起,荡开笔墨从子瞻贬黄州写起,时空转换大开大合。B.苏轼观看郭熙的《秋山》图,意兴焕发,神驰魄动,仿佛置身于青林之间。C.《秋山》图幅虽然短小,但笔致曲折,所画之景荒旷杳远,让人心生悲凉。D.因想到洞庭湖边霜降,柑橘渐黄,怅恨自己不能像逐暖的鸿雁,飞到南方。56.诗歌的第七、八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南湖早春①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②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wèng]子口以南称南湖。此诗是与《琵琶行》同期的作品。②鸸[ér]:一种鸟。57.本诗是白居易创作的(体裁),借南湖早春雨后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等景物,描绘了一幅的春天画卷。58.结合具体诗句,从景情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玉华山明刘崧翠巘千峰合,丹崖一径通。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伤心俯城郭,烟雨正冥蒙。(注)刘崧生活于元末,时局动乱,诗人家乡江西地区也战乱频繁,玉华山是江西省樟树市境内的一座山,距离刘崧的家乡泰和数百里之远,这首诗是他第一次游山所写的。5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千峰”与“一径”对比鲜明,表现出峰峦的众多与山路的险隘。B.颔联诗人登顶之后,感觉楼台之上云雾缭绕,花草树木在天风中动摇。C.尾联以“伤心”二字揭示了“烟雨冥蒙”的“伤感”“愁苦”等意蕴。D.全诗对仗工整,巧用手法,写景抒情鲜明,语言典雅蕴藉,富有韵味。60.“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对诗歌的情感表达起到什么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蝶恋花·海燕双来归画栋欧阳修海燕双来归画栋。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半醉腾腾春睡重,绿鬟堆枕香云拥。翠被双盘金缕凤。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花里黄莺时一弄,日斜惊起相思梦。6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风而“花影频移动”以景象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推移,生动而又含蓄。B.“腾腾”乃悠闲慵懒之状,这与头发堆于枕边、被子未叠的情形相吻合。C.词的末句表明主人公直到太阳西斜还在春睡,“惊”显其蓦然醒来之态。D.本词写景有声有色,有远有近,有高有低,虚实结合,有很强的立体感。62.这首词是怎样表达主人公的孤寂之情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岁暮登黄鹤楼陈恭尹(1)郊原草树正凋零,历历高楼见杳冥。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昔人去路空云水,粤客归心向洞庭。莫怨鹤飞终不返,世间无处托仙翎。注释:(1)陈恭尹:明末清初诗人。1659年南明覆亡,为抗清而奔走的诗人见大势已去,决定从河南回故乡南海(今广东佛山市),途径武昌登临黄鹤楼写下此诗。6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黄鹤楼所见。原野上草树凋零,呼应题目中的“岁暮”。B.颔联诗人眼中地形似乎随波浪浮动,汉阳远山褪尽颜色而江水青绿。C.颈联化用前人诗句,昔人已去白云飘荡,虽未言愁但愁绪深沉含蓄。D.“杳冥”“云水”“洞庭”等意象构成一幅天高水阔清新明快的画面。64.古诗中常用“鹤”的意象表达对世外生活的向往,下列诗句没有表达这种情感的一项是()A.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刘长卿《送方外上人》)B.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贾岛《宿山寺》)C.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D.我爱湖山清绝地,抱琴携鹤住茆堂。(陆游《即事》)65.同样是登楼抒怀,本诗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描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病后登快哉亭①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6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运用比兴手法,以雨后鸣蝉之“得意”反衬诗人自己的失意;第二句转为视觉描写,诗人在眺望中微露出思乡情怀。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情状;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C.颈联实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让画面富有动感,景情融合自然。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给人以寒冷之感。67.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①宋·林逋②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③。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注)①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用作和尚的尊称。②林逋: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③葑[fēng]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将湖泽中的葑泥铺在木架上,浮于水面,成为可以移动的农田。68.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围绕“望”字构思,抒写了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中远望的所见所感。B.首联以设问起笔:诗人在何处凭栏远眺?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幽僻处。C.诗人久留此地,并期待再来,“吾庐近”也暗含他与端上人情致相投的意味。D.诗人寓情于景,秋意之下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作者愁绪更加深厚。69.本诗颔联写景造境独具匠心,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南宋)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注释)①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②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7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三句,用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冒失出兵、结果败涂地的古事影射现实,告诚当权者北伐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B.“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表达了作者的忧愤: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老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南宋统治者应立定决心谋求收复中原。C.“惜春长恨花开早”二句,揭示词人惜春的心理活动:由于怕春去花落,甚至于遗憾春天的花开得太早,因为开得早也就谢得早……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更一深层的描写。D.《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以比兴手法写出了词人对个人遭遇的感慨,更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黯淡前途的担忧,其情感不同于一般词作中常常出现的绮怨和闲愁。7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尾句与《摸鱼儿》的下阕均用典,简析其内涵。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未②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①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此处“未”字领起“报”与“知”。7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猴猿啼鸣,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传递出人烟稀少的空寂。B.颔联是两组近景特写,小笋萌生、鲜花绽放之景为冷落荒僻的村野点缀了些许鲜艳明快的颜色,比拟手法使得描写生动传神。C.尾联直抒胸臆,点明忧愁的心境和原因。看罢书信顿觉白发加半,直接表达对仕途坎坷、年华逝去的悲愤,与友人同感共悲。D.诗中景物契合诗人的处境与心情。环境之空寂更添远离京城后的孤独凄凉,花开之悠闲更使身居闲地身为闲人的诗人触景生愁。73.本诗的情感含蓄而复杂,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分析。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舟中晚起①白居易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泊处或依沽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注:①长庆二年(822),时年五十一岁的白居易曾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其言论不被采纳,于是请求外放,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本诗作于前往杭州的途中。7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写景开头,虽着墨不多,但画面感极强,通过触觉描写,表现了秋日的凉爽。B.颔联写诗人行舟生活,照应题目“舟”字,也勾勒出诗人羁旅漂泊、随性悠闲的形象。C.颈联“应”“自”二字精妙,所发议论看似写朝廷有贤人辅佐,实则反语,暗含深意。D.“退身江海”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无奈,尾联运用想象,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75.尾联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专题39古诗歌阅读常见考点:鉴赏诗词形象【提升训练】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诗歌往往体现“移远知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下列诗句不适合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C.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此题要求选出“中国古代诗歌往往体现‘移远知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下列诗句不适合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选项所给的诗歌描写的内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空间表现艺术,对比选项仔细辨析。C项,“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不能体现“移远知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可见,此联不是从空间上来写,而是从时间来写。故选C。2.下列诗句中的横线上应填的劳动行为,正确的一项是①谁家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②昼出耘田夜,村庄儿女各当家。③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④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趁霜晴。A.打稻绩麻刺绣煮茧 B.煮茧绩麻刺绣打稻C.打稻刺绣绩麻煮茧 D.煮茧刺绣绩麻打稻【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选项分析作答。第一句,由提示“络丝娘”可知,此句应和“蚕茧”有关,“络丝娘”,释义为缫丝的女子;此诗句出自苏轼《浣溪沙》。第二句,由提示语“村庄儿女各当家”可知,此诗句出自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前句是“昼出耘田夜绩麻”;另外,一般来说,“刺绣”和“村庄儿女”也不照应。第三句,由提示语“五纹”表明和刺绣有关,因为刺绣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此诗句出自杜甫《小至》。第四句,“场泥”“霜晴”可知,此句写的是秋收时节在稻场打稻谷的场景,此诗句出自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故选B。3.下面对诗人形象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虽然遭受贬谪,但因性格豁达,因此直到听了琵琶女身世后才唤起贬谪之意。B.琵琶女身世,详昔而略今;诗人遭遇,有今略昔,读诗可用女子之详补诗人之略。C.琵琶女昔日在京城红极一时,今日飘零沦落,这与诗人贬谪前后有某些相通之处。D.本诗的思想感情既有诗人对琵琶女天涯沦落的同情,也有诗人对自身失意的感慨。【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中诗人形象的鉴赏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诗歌中诗人的形象除了借助这些直接描写外,还要借助诗人塑造的其他形象来间接分析诗人形象。A项,诗人“性格豁达”错,没有依据。原文只是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故选A。4.下面对琵琶女形象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琵琶女当年色艺具佳。她的名字列在教坊第一部,她的演奏曾教“善才”称服,容貌被秋娘妒忌。B.琵琶女曾经红极京城。演出时,京城的富贵子弟都争着向她赠送锦帛,纷纷邀请她一起饮酒祝贺。C.琵琶女命发生了转折。因为弟弟从军,阿姨去世,她失去依托;因为年长容颜衰老,而被人冷落。D.琵琶女晚景凄凉孤单。年纪老大,琵琶女嫁给了商人,因商人重利轻离,她的生活时常陷入孤独。【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B项,“邀请她一起饮酒祝贺”错,是她为人家演奏,人家饮酒弄脏了她的血色罗裙。故选B。5.对《琵琶行》中的诗句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添酒回灯”表现了诗人的兴奋喜悦;“千呼万唤”四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热情相邀与急于相见的心情。B.诗人“千呼万唤”,对方“始出来”是因为琵琶女不想见但又盛情难却,“半遮面”是因为琵琶女腼腆。C.“转轴拨弦三两声”是琵琶女校弦试音,“未成曲调先有情”则显示出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D.“低眉信手”是琵琶女演奏时的神态,“轻拢慢捻抹复挑”则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演奏技艺精湛。【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来理解其含义,二是将其放入整首诗的背景中去理解其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还要能够分析运用的艺术技巧。B项,琵琶女“腼腆”错,根据后文琵琶女自叙经历可知,她现在处于孤独痛苦中,不愿也不便见陌生人。故选B。6.对第三段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乐曲演奏过程中,诗人和客人的反映显然引起了琵琶女的注意,她感受到了尊重和理解,遇到了知音,所以才主动讲出了自己的身世。B.琵琶女对自己的才艺和年轻时的容貌颇为自信,当年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使她觉得非常美好,因此在自述时仍流露出对那一段生活的怀念。C.“弟走从军阿姨死”,家庭的变故使琵琶女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而这就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从此遭冷落,不得已“嫁作商人妇”。D.琵琶女的演奏之所以使人感到“别有幽愁暗恨生”,主要是因为她怨恨世人重色轻才,出嫁后丈夫又重利轻别,使她感到孤独寂寞。【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第三段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C项,错在“家庭的变故使琵琶女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而这就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这个地方。琵琶女人生的转折点不是家庭的变故,而是年长色衰。故选C。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绵延的见证。B.“恨”是沉重的遗憾,是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C.诗歌是李、杨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D.诗歌只是通过写唐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生动地表现了他的“长恨”。【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D项,“诗歌只是通过写唐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概括不全面,本篇属于长篇叙事诗,除了写回京后的思念之苦,还写了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还通过写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所以因该是通过写人蜀道——归途的思念——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来表现“长恨”。故选D。【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8.下列对本节诗歌的评析表述不够恰当的一项是()A.李煜的词都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B.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中,诗人在对三峡美景的欣赏中蕴藏着悲壮深沉的感情,为后人所称道。C.《李凭箜篌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仅对乐器及其演奏效果进行描摹,并未直观评价,但全篇又处处表现出诗人的赞叹。D.周邦彦的《苏幕遮》,写思乡之情,亦写荷之情态,情景交融,自然清新。【答案】A【详解】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李煜的词都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错误。李煜早期作品大多反映宫廷享乐生活,亡国后,以词追怀昔日帝王生活,抒发怀乡之情、故国之思。故选A。9.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身世悲凉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迫害者的形象。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的形象。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在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对文学作品熟读,然后结合作者的观点、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具体的文段去分析。题干要求选择“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B项,张冠李戴,颠倒主次了。正确的表述是写琵琶女的形象是为了衬托诗人自己的遭遇。故选B。【点睛】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凝练、简约、含蓄。我们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这把钥匙去打开作家的心灵,去感受描述的意象(物象、人物形象)、意境,去剖读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情感、旨趣。10.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语句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的分析能力。要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去分析和把握。题干要求选择,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什么?ABD三项的说法都曲解文意,甚至牵强附会。从后文琵琶女的自述可以看出年轻的她是红极一时,而“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等看出她的人生坎坷的,内心是痛苦,充满着怨恨。这也是后来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原因。故选C。11.下面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是诗人在夔州期间写得一首即景伤怀的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B.本诗是诗人在垂暮之年、深秋时节登高望远的个人咏怀之作,不涉及忧国忧民之情。C.本诗用字精当,对仗工整,情景交融,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D.本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离开成都以后生活的艰辛,内心的凄苦。【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不涉及忧国忧民之情”错,最后一联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故选B。1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D.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对昭君的深切同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全诗议论精辟,形象鲜明。【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错,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阶级的,因此不可能有歌颂之意,哪怕是对王昭君的。故选B。13.下列对《蜀道难》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的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叛变。C.本诗用了大量散文化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D.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体现了该诗的浪漫主义色彩。【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A项,“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诗中尽管确实有一些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故选A。14.下列诗句中都有意象“鸿雁”,其寓意不同的一项是()A.人情已厌南飞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王勃《蜀中九日》)B.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杜牧《秋浦途中》)C.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D.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龚自珍《己亥杂诗》)【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内涵的能力。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比如,鸿雁的寓意象征意义有:哀鸿遍野、孤雁失群、归雁衡阳、鸿雁传书、理想与追求等。A项,诗句意思为:“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故“鸿雁”寓意为思乡、思念。B项,诗句意思为“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可知,“鸿雁”寓意为思乡。C项,诗句意思为“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由此可知,“鸿雁”寓意为相思。D项,“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指的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故选D。【点睛】鸿雁:1.它往往和贫苦的老百姓联系在一起。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2.它往往寄寓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和羁旅伤感之情。例如,隋朝人薛道衡的《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诗人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借此来抒发对家乡的思念。3.有时,它还可以用来借代指书信。鸿雁作为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如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词人看到大雁飞过,而自己却无缘读到“锦书”,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4.它还可以表达诗人或孤独,或孤高,或受尽迫害等情感。在诗人笔下,“孤雁”的意象很多,诗人往往用“孤雁”、“孤鸿”、“断鸿”来喻人。代表作品有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5.学校开展以某位古代诗人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以下是会场悬挂的标语:①诗圣著千秋②民间疾苦,笔底波澜③未居广厦,犹忧天下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朗诵会会场标语的一项是A.龙蜷虎卧几诗客,渚清沙白一草堂 B.半亭清风山与水,一船明月酒和诗C.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D.才气昂然写相思,出水芙蓉洒深愁【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应对这类问题,读懂诗歌是唯一的办法,所以考生平时要对中国古典诗词多记多背。由题干“诗圣”“民间疾苦”“广厦”“忧天下”可知,题目所说的诗人是杜甫,杜甫被称为诗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了大量反映百姓生活疾苦的诗歌,其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A项,依据“清沙白”和“草堂”可知,诗中所言人物是杜甫。B项,写的是李白。“半亭清风山与水,一船明月酒和诗”是黄山太平湖黄金岛太白亭中的对联,此联既写了李白一生飘泊、酒诗作伴的特点,又写了太白亭周围的景色,还表现了李白崇尚自然的内涵。C项,写的是白居易。由“新乐府”便可想到“白居易”,因为他提倡新乐府运动。D项,写的是李清照。“出水芙蓉”表明了女性身份,“相思”“深愁”是李清照作品中常见的情感,“才气昂然”是对李清照才华的肯定。故选A。16.下列对《琵琶行》节选部分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A.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以“瑟瑟”秋风下的环境渲染离别的萧瑟落寞。B.第三、四句先用互文手法说主客下马上船饯别,再以“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出场作铺垫。C.第五句中“惨”字点出饯别的黯然凄凉,第六句进一步渲染环境,使心情显得更加沉郁感伤。D.最后两句叙写送者忘归。行者不发的事实,暗示音乐的美妙动人,更传递主客不忍分别之情。【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更传递主客不忍分别之情”错,无中生有,送者忘归,行者不发主要是暗示音乐的美妙动人。故选D。17.下列诗句与描写的内容,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②四十天气促相催,一夜熏风带暑来③殿门促贺新幡胜,书馆年来事事嘉④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A.①夏②冬③春④秋 B.①冬②春③秋④夏C.①秋②夏③春④冬 D.①秋②夏③冬④春【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描写了什么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从而把握季节特点。本题: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抓住主要意象“枫林”“霜叶”,可知诗句描写的是“秋季”,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②“四十天气促相催,一夜熏风带暑来”句中关键词“暑”,可知是“夏”;③“殿门促贺新幡胜,书馆年来事事嘉”句中“幡胜”,中国民间风俗。一种用金银箔纸绢剪裁制作的装饰品,有的形似幡旗,故名幡胜。立春日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所以词句描写的是“春”季;④“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意思是大雪纷飞,扑进了门帘,越过了粉墙。那漫天飞舞的雪花比柳絮还轻,堆积到地上,比寒霜还重。描写雪花纷飞的景象,所以描写的是“冬”季;故选C。18.对下面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偶成戴望舒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1945年5月31日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和其因专制暴政而被冻结、窒息的生命力。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的道理,这种结构使其传达的信念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D.诗歌中出现的“如果”“重到”“再看见”“重开”等字眼,隐含着期盼生命循环而不得的悲观意味。【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期盼生命循环而不得的悲观意味”分析有误。《偶成》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欣喜、希望与坚定的情怀。故选D。【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9.竹子因虚心、有节、挺拔,有着不一般的文化含义,是君子品格的象征。下列诗歌中的竹,不具有此象征义的一项是()A.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B.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C.琼节高吹宿凤枝,风流交我立忘归。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D.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此题中“竹”是君子品格的象征:虚心、有节、挺拔,再审设问,要求选出与题目中不相同的一项。A项意为“清瘦的竹影和着诗句显得更瘦了,梅花的香气仿佛可以入我梦中。今晚这月亮真是可爱,迟迟不肯离开我的西厢”,诗中写竹只是对于环境的描写,诗中竹不具有“君子”象征意。故选A20.下面诗句中的哪一句,选自曾被称为唐绝句“压卷之作”的诗中()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这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故选B。

21.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项,“有约不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并未涉及“月亮”。故选B。【点睛】22.依次填入下列诗句横线处有关“飞鸟”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①旧时王谢,飞入寻常百姓家。②新帖绣罗襦,双双。③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踏雪泥。④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社鼓。A.堂前燕金鹧鸪飞鸿沙鸥神鸦B.金鹧鸪堂前燕沙鸥神鸦飞鸿C.堂前燕金鹧鸪神鸦沙鸥飞鸿D.金鹧鸪堂前燕沙鸥飞鸿神鸦【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①由诗句“飞入寻常百姓家”可知,也就燕子有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习惯,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堂前燕”。

②在古代鹧鸪鸟象征离愁,伤感,呼唤哥哥,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此处填写“金鹧鸪”,能够揭示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③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所以此处用“飞鸿”更适合诗歌的意境。④沙鸥翱翔于水上,是自由翱翔,驰骋无束的一种象征,有时也来表示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此诗句作者表达向往一种自由、闲适的生活,“沙鸥”正好是象征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⑤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诗句前面有“佛狸祠”,所以此处应该用“神鸦”。故选A。

23.下列对《端正好》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A.这支曲子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B.整支曲子是通过主人公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其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C.所选择的几种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萧瑟、黯然的境界。D.“晓来”两句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其中“总是离人泪”是对前一问句的回答。【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错误,后一句“总是离人泪”显然是带着浓重的主观情绪来看待景物,并不是霜林变红的真正原因。故选D。【点睛】综合解读诗歌,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24.下列对杜甫的《登高》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A.诗歌一、二两联景物描写,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对仗工整,读来富有节奏。B.第三联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着笔,写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辛酸、孤独处境。C.尾联既有对自己身世坎坷、老大无成的慨叹,更有对时局的忧虑和痛心,诗人只能借酒遣愁。D.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凉的,但这种悲凉之情又是深沉的、厚重的、雄厚的,体现出雄浑之美。【答案】C【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诗人只能借酒遣愁”理解错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故谓'“新停”。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点睛】综合解读诗歌,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咏柳絮的词,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唐多令林黛玉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韵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临江仙薛宝钗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韵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注]①燕子楼,在今徐州市,唐朝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②逐对成逑: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逑”即“球”。25.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林词“粉堕”、“香残”用柳絮随风飘残,喻指红颜终将老去。借用“燕子楼”的典故,暗示出女子特有的孤独悲愁。B.林词“叹今生、谁拾谁收”既是对柳絮命运的哀怜,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其凄凉悲楚之情溢于言表。C.薛词“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D.薛词“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表现了柳絮的志趣和追求,为下文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张本。26.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将柳絮自比,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B.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柳絮可不断借助好风之力,直上青云。这里化用了宋朝侯蒙《临江仙》中“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之意境。C.面对同一团柳絮,因黛玉、宝钗两人身世、性格的不同,各自内心的感受也迥然不同,但都饱含对柳絮的一片怜爱。D.黛玉拟的这首词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词缠绵凄恻,催人泪下。全词语多双关,明显有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27.同是写柳絮,但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词却明显不一样,请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答案】25.C26.C27.①柳絮的意象不同:林诗的柳絮漂泊、命薄、愁苦、伤感、任性。薛诗的柳絮:自信、随缘、开朗、积极向上。②意境(诗风)不一样:林诗的意境灵动、富有才情、别具一格。理想主义;薛诗:意境浑厚、淳朴。现实主义。③情感和形象不一样:林诗抒发了自己寄人篱下,漂泊无依,凄楚哀婉的境况。表达了(倾诉了)无依无靠、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抒写内心的孤独与悲伤。薛诗写了柳絮不随流水,不堕泥土,借风力,飞上云霄,积极昂扬的精神,意境浑厚,表现了薛宝钗的积极入世的心态,不自怨自艾,志存高远的心态。【分析】2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错误。这一句的意思是“成群的蜂蝶纷纷追随柳絮”,并没有突出“柳絮的疏狂自得”。故选C。26.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C.“都饱含对柳絮的一片怜爱”错误。宝钗没有“怜爱”。故选C。27.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唐多令》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这首词以“粉堕”“香残”开篇,借柳絮的飘零映射自身的漂泊;“一团团,逐对成球”,既是写眼前柳絮粘连飘飞的实景,又语带双关,暗示出自己渴求和珍视的爱情。宝、黛二人情投意合,以心相知的爱情给黛玉以慰藉,但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痛苦。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家庭统治者的认可,缺乏稳固的现实基础,随时都有被牺牲的可能。这与漂泊无定的柳絮多么相似。想到这些,黛玉不禁发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的悲叹。这表面上象是说柳絮命薄,随风飘流,实际上却是自叹命薄,担心情好虽难分,心事总成空。下片的自伤之意就更浓了。黛玉曾自称“草木之人”,而此处则承接上片嗟叹命薄的愁苦之情径说:“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看似写杨柳草木之质也知愁,当美好春光即将结束的时候,白茫茫的柳絮挂满树冠,犹如愁白了头;而诗行后面却透露出自伤青春终将逝去的哀怨之情。她感到自己和柳絮一样无法逆料最终的结局,因而“叹今生、谁舍谁收!”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