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学心理学笔记_第1页
湖南中医学心理学笔记_第2页
湖南中医学心理学笔记_第3页
湖南中医学心理学笔记_第4页
湖南中医学心理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业优势: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在职课程班一医学心理与心理咨询治疗,含心理健康、社

会心理、心理沟通、管理心理、教育心理、发展心理方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56年经周恩来总理、邓小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签字批准

正式建所。中科院心理所是我国唯一的一所国家级心理学综合性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重

点支持的所属创新工程单位之一,也是全国心理学界第一个被批准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

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科研教学单位。我所自195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今,已有四卜余届

毕业生。中科院心理所不仅是我国心理科学的实验研究和创新工程基地,也是我国心理学知

识传播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II益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已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

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治疗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而且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需要。为给在职人员提供学习研究生课程的机会,经

有关上级教育部门批准,决定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举办医学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治疗方向

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旨在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一、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在职课程班招生对象及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表现良好的工作人员。

2、大学本科或者大学专科,工作一年以上(在工作中有显著成绩者可放宽)

二、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在职课程班招生专业及名额

1、专业:医学心理与心理咨询治疗。(含心理健康、社会心理、心理沟通、管理心理、

教育心理、发展心理方向)

2、名额:80名。

三、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在职课程班学制与课程设置

1、学制两年。招生形式分为周末面授班、远程教学班两种。

2、课程设置分必修课和选修课。

课程主讲导师

罗婷博士崔耀博士教授

现代心理学

唐卫海博士教授刘希平博士关梅

琳博士

搦宇明博士副教授硕导陈毅文教授硕

心理统计学

导杨志博士

心理测量学郑蕊博士张兴利博士

医学心理学研

周明洁博士张镇

究方法

李岩梅博士副教授硕导陈雪峰博

社会心理学

士张莉博士

陈祉妍博士副教授迟立忠博士副教授汪亚

人格心理学

琅博士

医学心理学概姬雪松博士王冬梅博士牛亚

论南博士

认知神经科学杨志博士李雪冰博士

神经心理学王健刘鑫博士

健康心理学王玮文博士副教授硕导姬雪松博士

变态心理学黄景新博士王健博士

郑希耕博士教授博导唐登华、徐震

临床心理学

雷教授

现代心理咨询胡佩诚教授博导等

现代心理治疗胡佩诚教授博导等

临床心理案例

胡佩诚教授博导吴任钢等

分析及督导

危机干预吕秋云教授张镇博士

儿童行为问题

吴任钢教授

矫治

讲座(脑重大疾

病相关的医学和法律沈政教授

问题)

发展心理学李文馥教授硕导张兴利博

教育心理学杨小冬博士郑蕊博

★自然辩证法赵建文教授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赵建文教授

与实践

★硕士英语李大琦教授

注:博士后面的国家,系原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获得的博士学位。

★注:申请硕士学位者必修

四、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在职课程班报名及录取

1.报名时间:全年接受报名。

2.第一报名处: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4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12室。

第二报名处:中国在职研究生网北京市海淀区彩和坊路10号1+1大厦1209室

3.报名方式:1)周末面授班:以北京地区学员为主,报名可直接到心理所报名,交一

寸照片两张,报名费100元,填写报名表;

2)远程班报名:在心理所继续教育中心远程教育网上在线填写报名表。同时提供:①

两张­•寸免冠照片;②身份证复印件;③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寄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112室。学费19800元连同报名费100元汇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账户。(请注明:远程

医学心理与心理咨询治疗)。

五、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在职课程班录取办法和费用

1.录取办法:经综合考核后择优录取,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录取通知书。

2.费用:每人两学年交费19800元,包括:课程进修费、考试费和教科书费。

3.除学费和报名费之外,不加收任何其他费用。

备注:学籍档案办理完毕后因个人原因无法完成学业者,视为自动放弃学习,不退学

费;

六、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在职课程班开学日期及上课时间

周末面授班上课地点在北京本所内,每周周末上课一天(周六或周日)。

远程教学:学员看教学课件和自主学习;按教务处教学计划进行集中面授和考试。

七、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在职课程班颁发证书

1.修完规定课程,通过必修课考试,修满35学分,即可结业,颁发《中国科学院心理

研究所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

2.符合条件者可申请硕士学位。

八、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在职课程班联系方式

联系人:焦老师刘老师电话:(010)64879956(010)64878403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4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12室邮编:100101

开户行:工商行北京东升路支行

帐户:0200006209200008945

网址:www.xlxjy.com

2012级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在职研正在招生,开设方向:医学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向、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婚姻与家庭治疗心理学方向;有意向的学员可以在线报名,在线

报名地址:http:〃www.xlxjy.com/sign.asp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北大医学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2005年05月30|:111:29:25北京自考热线

第一章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是研究心理因素

在人体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名词解释P1)

2、由于旧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完全包含和解释现代医学科学所面

临的全部课题。要求一种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填空p3)

3、简答医学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是什么?(p4)

答:医学心理学是以心理社会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为其研

究对象的。它的任务是:(1)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起作

用的规律;(2)为发挥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而提供全面、合理、有效的理论方法和措

施。

4、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调查法、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

法(p8-10)

5、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具体知识和技术运用于医学临床实践,解决医学领域特别

是精神疾病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名词解释P12)

6、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的科学,主要是在心

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防治领域中起作用。(名词解释P13)

7、健康心理学:它着重研究在促进和保持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鉴定与健康和

疾病有关的病因学和诊断学问题以改进医疗制度和制定保健政策有关的问题。(名词解

释pl4)

8、简答医学心理学的观点是什么?(pl5)

答:医学心理学和心身医学有一个基本命题,即人的躯体上的病变都会在精神上留下痕

迹,而任何心理上的障碍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在躯体上留下痕迹。这个命题之所以成立是

因为人与动物有着根本不同之处。在人身上,既表现着生理、生化过程的物质活动,同

时又表现着非物质的心理活动。这两种活动过程互相伴随、不可分割。它们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在人身上形成一个统一活动的整体。人的一切活动既受生物学规

律的支配,同时又受心理学和社会学规律的支配。

9、试述情绪对健康的影响。(pl6)

答:情绪反应活动可分为积极、愉快的情绪和消极、不愉快的情绪两大类。由于人的情

感、情绪活动既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又是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背景。因此,在情绪活

动发生的时候将会伴随一系列复杂的体内生理的变化,特别是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改

变。如果是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就能为人的神经系统增添新的力量,有利于促进个体

心身健康。如果是消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虽然可以激发机体内部的潜在能量,有利

于个体为适应变化的环境斗争。然而,这些不良情绪往往以强烈的激情状态而出现,并

伴随剧烈的生理反应,因此会对机体造成严重的影响。

10、人格:是一个人在过去的全部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整套相对稳定的思想模

式、行为类型、情绪反应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态度和信念体系等。(名词解释P17)

11、行为:是指机体外现的活动、动作、运动、反应或行动;习惯:是指无需经过特殊

训I练,只是由于经常重复而形成的对于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或倾向。(名词解释

P18)

12、动机冲突:是指人们在有目的行为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动

机。(名词解释P18)

13、简答言语暗示的影响有哪些?(pl9)

答: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认为,人的语言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刺激物,虽然只是声音

的或文字的,但它们却和现实刺激物有着同样的刺激力。因此起决定作用的是语言人微

言轻信号所代表的意义,而非本身的物理能量。所以,语言作用对人类来说同样是巨大

的。尤其是语言的暗示作用,不仅能影响人的行为反应,而且能影响人体的生理生化机

能。

14、医源性疾病:就是一些医护人员出言不慎而给病人不良暗示造成的。(名词解释pl9)

第二章

1、人类的十大死罪状当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是传染病,而在战后,主要死因

变成了与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的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意外事故等。(填空p29)

2、试述应激是如何出现的。(p30-31)

答: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

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

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或刺激对人施以影响,作

用刺激被人感知到或作为信息被人接收,一定会引进主观的评价,同时产生一系列相应

的心理生理的变化。通过信息加工过程,就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刺激需要人作

出较大的努力才能进行适应性反应,或这种反应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适应能力,就会引

进机体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调即紧张反应状态的出现。心理应激的产生可提高人的警学

水平,应付各种环境变化的挑战。但长时间的应激状态则会对损害人的心身健康。

3、简答什么是生物性应激源及其产生?(p33)

答:生物性应激源是借助于人的肉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这类应激源作用的特

点一般是首先引起生理反应,然后随着人们对生理反应的认识评价和归因过程,才会导

致应激状态和心理反应。

4、简答什么是心理性应激源?(p33)

答:心理性应激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现实中经常发生的动机冲突,挫折情境,人际关系

失调以及预期的或回忆性的紧张状态。

5、人际关系失调: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不能协调一致,形成矛盾冲突,

从而影响到人的心理平衡和情绪的稳定。(名词解释p34)

6、简答应激状态形成的条件有哪些?(p38)

答:应激状态的产生必定有应激源,但是,有了应激源不••定必然产生应激状态。(1)

与应激事件本身有关的因素:①应激事件本身的强度;②应激事件作用时间的长短;③

事件发生的方式。(2)与主体本身有关的因素:①身体素质和神经类型;②人格、气

质特点;③兴趣爱好、理想志向的特点;④道德、信仰、价值观念的不同;⑤人的生活

经验和当时的心理状态。

7、攻击性行为:这是应激状态下人们较常采取的一种与愤怒情绪有关的行为反应方式。

攻击可以直接指向造成应激状态的人或事物,称为直接攻击。(名词解释P42)

8、间接方式:当攻击的目标过分强大,惹不起或不能攻击时就把攻击的对象转向较软

弱的对象。(名词解释p42)“找替罪羊”

9、心理防卫反应:这是人处在应激状态下,其内在心理活动中具有一种自觉或不自觉

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适应性反应。(名词解释p43)

如:自我安慰

10、试述对应激的生理反应。(p44-45)

答:1、植物神经系统兴奋。在应激状态下,主要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增强,心跳加

快,呼吸加深,瞳孔张大等表现。

2、神经内分泌系统活动。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糖增高等表现。1看看书

11、简答应激状态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有哪些?(p47)

答:(1)人体处于应激状态的各种反应本来是要防止身心受损,是一种防御性机制。

但是如果防御反应不适当,特别是过度的反应往往又会危及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甚至

造成一系列与应激状态有明显关系的疾病,称之为适应性疾病。(名词解释)

(2)应激状态是非特异性的致病因素。由于个人的身体素质、个性差异和对疾病的易

感性有所不同,所以同样是应激状态会导致不同疾病。

(3)有人称这些适应性疾病为“现代文明病”不是没有道理的。

12、应激状态包括:(1)应激状态与心身疾病;(2)应激状态与神经症。

13、疮症:是在不良人格基础上,由于精神因素和不良暗示作用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

(名词解释P49)

14、简答如何增对应激源的抵抗能力?(p52-53)

答:(1)培养良好的个性;(2)加强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3)提高实

际应付能力;(4)获取社会性支持;(5)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

第三章

1、心身医学:又称为心理生理医学。它既是医学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医

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名词解释p55)

2、简答心身疾病的确认有哪些方面?(p56)

答:(1)有较明显的情绪因素的作用。(2)有可以查明的躯体障碍的存在;(3)可

以牵涉到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各个单独的器官系统;(4)心理生理障碍所发生的生

理变化同在正常情况下发生的情绪状态相联系的生理变化是一样的。(5)病人可能并

不觉察到自身的情绪状态。对心身疾病的诊断需要慎重对待,不仅要进行躯体检查以得

出躯体方面的阳性体征。

3、p64表

4、心身疾病:是指那些主要地或完全地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主要呈现

为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这些疾病通常都有形态上的基础,即在生理机能或组织结构上

有具体而明确的损害,也称为心理生理障碍。(名词解释p64)

5、p65—66心身疾病的范围(判断)

6、试述心身疾病的预防。(p77-78)

答:心身痢疾是由多种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因素相互作用下造成的。就从多方面设计预

防和具体措施,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1)做好传统的预防措施,确立健康的生活方

式;(2)加强心理性预防措施。(3)增强对应激源的抵抗能力:①培养良好的个性;

②加强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③提高实际应付能力;④获取社会性支持;⑤

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

第四章

1、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症症状,也是临床医生最常遇到的病人的一种主诉。(名词

解释p79)

2、简答痛感觉的特点?(p81)

答:(1)对痛觉感受器来说,没有一定的适宜刺激。(2)痛觉的适应性很低。(3)

痛觉常常难以精确地决定它发生的位置。(4)痛觉每当产生的时候,总是伴随着不愉

快的情绪。

3、简答疼痛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意义是什么?(p84)

答:(1)疼痛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2)疼痛是身体异常状态的•种警报;(3)

疼痛是机体逃避或战胜外界有害的敌对因素的动员信号。(4)疼痛可以是一种心理防

御性症状。(5)疼痛的情绪反应可以成为一种恶性刺激。

4、p96判断头痛的功能性。

5、冠心病例或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循环改变引起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

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损害。(名词解释P102)

包括:(1)心绞痛;(2)心肌梗塞;(3)心律失常;(4)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

竭;(5)原发性心脏骤停(猝死)。

6、简答有哪些因素导致冠心病?(P107)

答:(1)不同的地区差别(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对冠心病的影响;

(2)不同的社会分工(职业)对冠心病的影响;

(3)不同生活遭遇(生活事件,社会变动)对冠心病的影响。

7、简答冠心病人的心理、生理反应特点是什么?(pllO表下文T11)

答:(1)长期保持高度警觉的人发病率高;

(2)适应性水平低;

(3)有时间紧迫感;

(4)对时间的估计比常人高;

(5)不易控制情绪,认真易激动。

总之,上述特点可能使冠心病人受到冲击和影响的各种心理生理因素得以持续地起作

用,使病人的心血管系统承受着过量的负荷,从而导致器官系统特别是心脏的崩溃性损

害。

8、简答a型性格的特征是什么?它的性格表现有哪些?(pll3)

答:特征:不可抑制的野心,争强好胜的驱力、敌意、醉心于工作,慢性时间紧张迫感

等。(把相对缺乏这一类特征的行为定义为“b”型行为类型)。

表现:(1)争强好胜,有强烈的成就动机;(2)常有时间紧迫感,性争缺少耐心;(3)

情绪易波动,有敌意情绪倾向。

9、简答如何预防冠心病?(pl37)

答:(1)普及宣传有关心血管病的知识和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作用。

(2)调整、矫正或减弱a型行为类型的表现特征。

(3)设法避免或减少a型行为的不良影响。

(4)加强行为保健措施。降低生活中紧张度,增加活动,进行自我保健。

(5)调整或改造饮食行为。清淡饮食,劝阻吸烟行为。

第六章

1、原发性高血压:是••种原因尚不清楚的高血压病,以慢性血压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

合征。(名词解释P139)

继发性高血压: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是由于其他有关系病所造成的高血压病。(名词

解释pl39)

2、简答造成高血压的有关因素有哪几方面?(pl39)

答:(1)遗传因素;(2)食盐摄入量(每天5克就够了);(3)吸烟;(4)年龄因

素;(5)肥胖因素;

(6)心理社会应激因素。

3、简答遵循新模式说明高血压的产生?(P144)

答: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在那些遗传上具有高血压素质的人身

上,由于其特别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使其在生活过程中容易受社会紧张刺激的影响

而引起较大的情绪变化,并通过交感神经系统为中介引发了反复的血压升高反应,从而

导致了高血病。

4、脑血管病:是指由于供应脑的动脉或静脉系统的病变而引起脑损害的­组疾病。(名

词解释p!48)

5、简答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什么?(P148-149)

答:(1)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原因。

(2)心理因素中的剧烈情绪变化是脑血管病突然发病的诱因已被公认。

(3)不良行为习惯也是造成脑血管病的因素之一。

(4)此外,病人的性格特征与脑血管病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

第七章

1、哮喘或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肺

呼吸道粘膜肿胀、痉挛变窄而引起的呼吸困难。(名词解释P155

第八章

1、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

相对不足。(名词解释P158)

2、简答糖尿病对病人的应激影响?(P159-160)

答:(1)对糖录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会给病人巨大的心理压力。

(2)糖尿病的治疗要求病人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3)糖尿病会造成许多并发症。

(4)糖尿病易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较大的波动。

(5)糖尿病对儿童、青少年的不良心理影响尤其严重。

3、简答糖尿病人的心理治疗?(P160-161)

答:(1)要考虑如何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消除由于疾病所造成的消极情绪反应。

(2)要通过心理治疗措施,增进病人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深入了解,帮助病人与医

生配合治疗。

(3)要在并发症发生之前就采用适当医疗措施,以防止其发生。通过心理治疗.,使

病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4、肥胖症:是指摄食热量多于人体消耗量而以脂肪的形式贮存于体内,使体重超

过标准体系的20%或体重指大于24的情况。(名词解释pl62)

5、简答与肥胖症有关的因素有哪儿个?(pl62)

答:(1)肥胖症的生物学因素;(2)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3)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

评价的影响;(4)人格、情绪状态和摄食形式的影响;(5)心理应激的影响。

第九章

1、简答精神因素在癌症形成中的作用?(P170-172)

答:(1)情绪生活与癌瘤的发生;(2)人格特征和癌症的关系;(3)社会生活事件遭

遇与癌症的发生。

2、试述精神因素作用机制的一些探讨。(pl73)

答:一般说来,精神因素本身并不能直接致癌。癌症的发生主要还是致癌物质的作

用,变性细胞的发生造成的。当然,这里许多因素在起作用。其中精神因素可以起着加

速、延缓或阻抑的作用。(后看-)

3、简答对晚期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pl79)

答:晚期癌症病人由于濒临死亡的威胁,其心理状态更是十分复杂。

(1)应该尽可能让病人住在家里或通过在医院附近开设一些与旅馆有关的设施。

(2)越是晚期的病人就越需要增加病人和医务人员的感情联系。

(3)加强对于晚期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十章

1、(P190)詹尼斯

第十•章

1、功能性子宫出血:这是一种由于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子宫内膜异常出血的病症。

(名词解释P198)

2、不孕症:一般是指夫妻婚后同居未避孕而二年后仍不孕者确定为不孕症。(名词

解释p200)

第十二章

1、病人:是指社会人群中那些与医疗系统发生关系的,正在寻求医疗帮助的人群。

(名词解释p20)

2、病人角色:是指从常态社会人群中分离出来,处于病患状态中并有求医要求和

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3,求医行为:是人类进行防病、治病、保持身体健康的极为重要的一种行为。(名

词解释P210)

4、遵医行为:指病人遵照医务人员开列的处方或其他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

疾病复发的行为。(名词解释P211)

5、简答特殊心理归纳为哪几点?(p213)

答:(1)被认识和受尊重的需要;(2)被接纳和归属的需要;(3)接受信息的需要;

(4)适当活动与寻求刺激的需要;(5)安全和早日康复的需要。

6、儿科病人的心理问题:(1)耐受力差,反应性强;(2)恐惧反应明显;(3)皮肤“饥

饿”感;(4)独立意识增强。(选择p218-219)

独立意识增强:儿童少年虽然仍无力摆脱幼稚和对成人的依赖性,但又总想不成人

控制。(名词解释p2解)

第十三章

1、医患关系:是指表现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护人员与患者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名

词解释P224)

2、接近性吸引:是指生活中经常相互接近、互相熟悉,能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较

易产生相互吸引作用的一种人际吸引形式。它取决于接触的频度和精神上的共鸣两种程

度。(名词解释p225)

3、相似性吸引:是指人际交往双方以态度、信念和价值的相似为主的一种人际吸

引方式。(名词解释p225)

4、仪表性吸引: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人内心世界的服饰、发型、神态、等作

为综合表现的仪表在人际关系中起作用的人际吸引方式。(名词解释P226)

5、报偿性吸引: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双方能满足各自的需要,达到各自的目的,

以此作为报偿而使吸引力增强的•种人际吸引方式。(名词解释p226)

第十四章

1、在现实的护理工作中也正在从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分工制)护理制度逐步地

改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制度。(选择P238)

2、心理护理:是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通过以护士为主的医务人员的言语、表情、姿

势、态度和行为等影响和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与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以

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效果。(名词解释p238)

3、简答心理护理的意义是什么?(P239)

答:(1)有助于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不良的心理反应,从而防止各种疾病发

展和恶性循环;

(2)有助于调整进入病人角色以后的人际关系,使病人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3)有助于增进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合作,以利于检查和治疗;

(4)有助于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简答什么是言语性交往?它应注意哪些技巧?(p245-246)

答:言语性交往是指使用语言信号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名词解释)

它应注意的技巧:

(1)要善于使用美好语言;

(2)语言要有科学性,表达准确、清楚;

(3)要避免使用伤害性语言;

(4)在交谈时态度要认真,采用开放式谈话。

第十五章

1、心理治疗:是指在良好的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

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求助者进行帮助的过程,以消除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使其

人格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名词解释P253)

2、行为治疗:又称行为矫正法或学习疗法,它是把各种心理病态和躯体症状都看

作是异常行为,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调整和改造它们,也可以建立新的健康行为来代替

它们。(名词解释P260)

按照斯大林的论述,民族可以特指历史上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并且有语言、经

济和文化等特点的稳定的群体。作为人们共同体一种类型的民族,与其他人们共

同体是有区别的。民族不同于种族,民族属于社会历史范畴。①民族是一群人共

同生活的标志,也是一群人具有同一血缘关系的象征。因此,在社会生活中,人

们总将某民族看作活动的主体。总将民族与其成员一体化,将对民族团体的看法

移情于每所属成员身上,即将民族成员与所从属的民族融为一体。然而,民族

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基本特征和内涵是有所变化的,斯大林关于民族的概念反映

了在民族形成及发展初期的本质特征。没有民族共同体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

同社会生活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共同心理素质,民族很难形成乃至发展。

伴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民族的演进,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也在发生变化。正如当

代著名民族学家杨建新先生所指出的:“随着民族的发展,尤其是在民族的发展

和繁荣阶段,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开始起较大作用。而在第三个阶段,即趋同和

融化阶段,其基础不再是地域和社会,而主要是文化。一定程度上说,在这个阶

段,民族共同体是一种超地域范围、超社会单位的共同体,文化在维系民族发展

中起主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②

心理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民族心理研究

的重要内容。在民族意识构成中,民族自尊、民族凝聚力居于核心地位,民族凝

聚力是构成民族意识的主要内容之一。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及其成员保持在民族

群体内的向心力或合力,也称为民族内聚力。民族凝聚力是伴随着民族自身特征

的形成、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意识的增长而得以形成与加强的。

可以说,团体凝聚力是团体力量的关键,也是推动团体工作的动力。民族是…

种大型团体的形式之一,我们将这个共同体称为族体,因此有关大型团体的一切

原则一般也适用于民族族体。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弗斯廷格(L.Festinger)给团体凝聚力所下的定义,民族集团

凝聚力应是使民族成员保持在民族集团内的合力,或是使人们集合在民族集团内

的情感,确切地说,是一种使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对另一些人感到更亲近的情感。

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兴旺发达的粘合剂,因此要想使民族兴旺发达,就必须提高

民族的凝聚力。③从总的方面来看,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该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

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涉及内容较多,我们从民族凝聚力的体验与

表现以及影响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民族凝聚力的体验与表现

民族凝聚力有其内在体验形式与外在表现形式。内在体验是一种来自心理的内

化了的反应,而外在表现则是内化认同的反映形式。

1.认同感是民族凝聚力的心理体验

应该说最早使用“认同”一词的是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在他的防御机制理论中

指出:“认同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④

并且他把认同作为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形式。民族认同感是民族共同体

成员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是一种族体意识,这种认同感往往会相互

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民族成员常常受到共同的认同感的影响,而

这种影响往往是不知不觉,甚至是“下意识”的或“不自觉”的。

目前主要采用两种研究策略对民族认同进行研究,一种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研究策略,一种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策略。前者从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

角度出发,或从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语言、宗教、习俗等的态度入手,大多

运用问卷调查,了解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身份和文化的态度;或从个案研究入手,

辅助以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过实物搜集以及对神话、历史传记、人物传记的分

析来研究民族认同。后者从心理学视野出发,一般采用实验法和量表法,将群体

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通过实验分别了解群体成员对内群体与外群体的态度,进

而探讨因果关系。⑤

在民族共同体日常生活中,民族认同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沟通的需要,有助

于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交往和互助。

民族认同感在民族共同体发展中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即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民族认同感可以增强民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使民族个体之间

能相互合作、互助,可以提升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内在的动力,促进本民族协

调发展。相反,民族认同感的消极主要表现在一些民族在某些方面的排他性以及

盲从性。由于长期休戚与共的情感认同,当不同民族共同体之间或民族个体之间

发生冲突时,已形成的心理感情的认同感往往会表现出情绪化色彩,甚至会用情

绪代替情感,出现判断上的偏差和行为上的盲从,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甚至还

会影响民族之间的关系。

如就价值观而言,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本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观。价值观是

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的人们共同体所共有的区分事物好与坏、对与错、符合与违背

人的愿望、可行与不可行的观念。价值观是一个文化系统的基础,一种价值系统

可成为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

成了各民族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其核心内容是崇尚爱国主义,以维护祖国统一、

抵御外来侵略为民族大义……。这种价值观念是被整个中华民族所认同的,渗透

在每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之中。同时,“各民族在共同

认同的价值观以外,还有着本民族的自我认同的传统价值观念,即由于传统积淀

所负载的本民族的执著与信念。”⑥

民族认同感是民族凝聚力的前提与表现,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是起于民族的

认同感。

2.群体性是民族凝聚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群体性其实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属性,在高等哺乳类动物中我们也可观察到动

物的群居性。人不可以无群,因为“落单”会使人感觉到安全没有保障。而只有在

群体中才可以互相保护,生活得更满意。对于民族个体而言,这种群体性我们也

称之为归属感。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

之一。⑦有归属必然就会涉及到群体,而群体是多种多样的,共同活动的种类也

是形形色色的,但是,对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这样的群

体活动种类,其中参加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达到最大限度。可以发现很多生产

群体,其中相互联系是以共同的目的为中介的,但活动的性质是个体的。这种活

动从属于个别人物,整个群体和社会,这就是一种共同劳动。关于这种劳动马克

思认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

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

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

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⑧

形成相互作用人们的个性,其中也包括性格特点的一个因素。关于这一点鲁宾

斯坦认为:“在长期交往中人们彼此的相互作用往往会在他们的性格上打下明显

的烙印;而且在一些情况下似乎发生着性格特性的交换和互类似油于长期共同生

活,人们有时会具有共同的特征;在某些方面变得彼此相似”。⑨当交往者有很大

的相互依存关系(如:父母一孩子)以及他们脱离社会环境而独处时,对性格品质

的掌握就更为明显。

研究隔离的独立群体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许多共同活动实际上是在脱离通常的

物理和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探险、海船上的海员和宇宙飞船上的人员。群体隔离

性、自主性的影响会由于物理条件的恶化而加强。紧张的因素起着双重作用:加

强或削弱群体的团结。群体独立自主的程度可能表现在冲突情境中它的行为性质

上。如果群体的自主性很高,冲突会“指向于”某个外部客体(例如,不属于群体的

某个人)。在共同活动条件下冲突可能,例如,指向于仪器,如果群体把仪器评

定为外部因素的话,群体自主性很差表现在成员之间发生的冲突上。⑩

社会的隔离对于人自我感觉的作用可能比物理隔离更大。群体的自主性可能不

仅是物理条件的结果,而且是内外社会心理条件的结果。这表现为一个协调一致

的群体如果不得已而与其他群体、集体发生相互作用,有时会表现出自我中心的

意向,表现出对“非本群体”成员的攻击性。

对于个体而言,“落单”最易受别人欺侮,无论是对于个体心理的感受还是生存,

群体的归属感对任何人都是相当重要的。群体一般只容许个人的攻击性向群体外

的敌人发泄,而群体内的每一分子之间,是不容许这些恶意攻击性存在的。由于

这种关系所以才造成彼此之间的内聚力,产生日渐庞大的群体力量或群体凝聚

力,使对其群体有敌意的人物或集团不敢随便侵犯。正因为如此,人类在洪荒时

期,才没有被野兽吃掉。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分化、融合、组成了大小不等的部

落、部族、民族与国家。[11]

以我国回族为例,作为我国第四大民族和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

回族拥有860万人口(1990年统计)、一个自治区、2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以

及为数众多的民族乡。“回族人把自己以清真寺(Masjid)为中心的聚居区称为‘哲

玛尔提(Jamaat),'这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义是'聚集、集体、团结、共同体’

等,意译为‘寺坊寺坊是回族社会的基层宗教社区,除具有普遍社区的特征外,

更多地依靠共同宗教文化的维系。

就西海固地区而言,一个具体的回族成员个体总是归属于某个具体的寺坊

(Jamaat),这个具体的寺坊或清真寺归属于某个伊斯兰教教派;另外,这个回族

成员个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同于回族'以及普世性的伊斯兰教‘稳麦[12]在这个

回族成员个体的现实生活中,‘稳麦'和'回族’的概念是确定的,但也是比较抽象的

心理上的归属,‘教派'和'寺坊'则是具体而生动的。[3]

二、影响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影响民族凝聚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民族发展历史的

原因,有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同时还有宗教信仰等原因。这里我们对影响民族

凝聚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1.自然生态环境为民族凝聚力提供了心理物理场

自然生态环境是民族生存的“土壤”,同时也是民族凝聚力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心

理物理场。拓卜心理学家勒温从物理学上引用场的概念来说明人的心理生活,这

就同物理学的场的概念有一定的联系。勒温在界定场的概念时曾援引爱因斯坦关

于场的定义:“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勒温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心理场中

发生的。“心理环境是指被我们意识到的并对我们的心理事件实际发生影响的环

境。”[14]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劣以及民族对这些优劣条件的反应,不仅决定民族的

生活方式,而且影响该民族开辟生存道路的勇气信心,影响对外部环境的抗争性

格的形成。自然生态环境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有

着较大的作用,而现代社会则因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

结构的改变等原因,它的影响已日趋减弱。

自然生态环境对各民族民族意识、民族群体人格的影响等问题早已引起西方研

究者的注意。早在18世纪,启蒙思想家就自觉寻求形成人类不同种类、民族群

体人格的原因。他们在早期进化论的启示下,从植物学、动物学的研究成果中受

到启发:不同的地域、气候、土壤决定了动植物不同的生长形态、功能、特点。

由此可以推论,自然生态环境是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心理物理场。

自然生态环境对民族意识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黑格尔指出:“助成民族精神

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自然的联系似乎是一•种外在的

东西;但是我们不得不把它看作是‘精神’所从而表演的场地,它也就是一种主要

的、而且必要的基础。”[15]“我们所注重的,并不是要把各民族所占据的土地当

做是一种外界的土地,而是要知道这地方的自然类型和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

类型和性格有密切的联系。”[16]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条件“不仅制约着人

们最初的、自然产生的肉体组织,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种族差别,而且直到如今还

制约着肉体组织的整个进一步发达或不发达”[17]。在黑格尔、马克思的“人与环

境对立统一论”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十分突出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征服、

改造自然的斗争精神,也就是人类争取生存而显示出来的抗争精神。在斯大林关

于民族的定义中,“共同的地域”作为衡量构成民族的核心因素之一,可见共同的

地域或民族生存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物质作用

及心理功用。

可以认为,自然生态环境是民族生存的物质基础与环境基础,是民族凝聚力形

成与发展的心理物理场。

2.民族共同体的一致性是民族凝聚力的着依点

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不仅建立在成员的相互信任、相互平等、相互真诚的帮

助上,也建立在民族成员的共同经验上。成员间的共同经验会使民族成员对同一

事物产生共同的深刻的领悟和体验。成员间的共同认识和经验还会使成员产生同

生死共患难的情绪情感。这一切最终会使民族成员形成互相亲和的需求与动机。

这种需求与动机就是使民族成员互相帮助,紧密联系的内在动力,也是增强民族

团体凝聚力的心理动力。

拓卜心理学家勒温将他的生活空间概念应用于团体心理学中,认为“正像个体

和他的行为形成‘心理场’[18]一样,团体和它的环境则形成社会场。社会行为既

被看作是发生于现存的社会实体,同时也被看作是来自于现存的社会实体,例如,

小组、成员,信息的障碍和通道。因此,团体行为决定于特定时间内现存的整个

场的情景”[19]。民族团体的特点,决定于民族个体,个体的特点又由团体所维护

与制约。个体作用于团体,团体制约着个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形

成了一个具有动力特点的民族结构整体。这可用来解释许多民族极力维护本民族

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的心态,除了有民族独特的审美观与情绪情感的原因外,

借此达到民族团体一致,维护民族凝聚力也是原因之一。许多民族的集会像传统

体育竞赛、文娱活动及其他信仰集会等,无疑是实现民族认同、增加民族凝聚力

的一些重要而有效的活动方式。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等。

民族共同体在与社会与其他民族的互动发展中,要想实现一定的目标,竞争是

必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