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1页
云南省昭通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2页
云南省昭通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3页
云南省昭通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4页
云南省昭通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昭通市2021年秋季学期八年级期末诊断练习题语文注意事项:1.共四大题,26小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第7题6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晌午(shǎng)虬枝(qiú)怂恿(sǒng)心有灵犀(xī)B.丘壑(hè)翘首(qiáo)仲裁(zhòng)惟妙惟肖(xiào)C.黝黑(yǒu)纤维(xiān)坍塌(tān)春寒料峭(qiào)D.修葺(qì)记载(zài)雕镂(lòu)恹恹欲睡(yàn)【答案】D【解析】【详解】D.记载(zài)——zǎi;恹恹欲睡(yàn)——yān;故选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慷慨燥热眼花潦乱沉默寡言B.映衬惩戒杳无消息触目伤怀C.烦琐蔓延长途拔涉坦荡如砥D.驿站推祟和颜悦色耐人寻味【答案】B【解析】【详解】A.眼花潦乱——眼花缭乱;C.长途拔涉——长途跋涉;D.推祟——推崇;故选B。3.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_____________,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_____________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_____________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_____________的图画。A.自出心裁只是似乎完整B.别出心裁可是几乎完整C.自出心裁可是似乎完美D.别出心裁只是几乎完美【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结合词语的意思和具体语境分析。自出心裁: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出于自己的创造。指不抄袭、模仿别人。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根据语境“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分析,“自出心裁”符合语境。只是:意思是仅仅是;不过是。就是。一直;一味。表示轻微的转折。可是:表示转折,前面常常有“虽然”之类表示让步的连词呼应。前一句“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与下一句“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之间存在明显的转折关系,应用“可是”。似乎:仿佛;好像。几乎:一指差一点,二指差不多,接近。根据语境“一致追求”分析,“似乎”符合语境。完整:意思是具有或保持着应有的部分,没有损坏或残缺。完美:完备美好;没有缺点。根据“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图画,应该突出图画的“完美”,没有缺点而不是没有缺损,故“完美”符合语境。故选C4.下列属于成分残缺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自我保健的意识也在逐渐提高。B.通过这次的讨论,让大家统一了认识,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C.全社会都应树立互联网法治意识,自觉拒绝抵制网络不良信息。D.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答案】B【解析】【详解】A.搭配不当,“意识”和“提高”搭配不当,应把“意识”改为“增强”;B.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掉“通过”或“让”;C.语义重复,“拒绝”和“抵制”重复,应删掉其中一个;D.语序不当,“发扬”和“继承”语序不当,应改为“继承和发扬”;故选B。5.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国学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①也包括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②因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③简单地说,就是使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④比如“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⑤广而言之,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A.③②④①⑤ B.⑤②④①③ C.⑤②③④① D.③④①②⑤【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进行推理。③紧承首句下定义说什么是国学,然后②解说国学包含的具体内容,④紧承②进行举例说明“经典”的内容,然后①说明国学“也”包括其他各种学问,最后⑤从“广而言之”的角度更进一步解说国学包含的内容。故顺序为:③②④①⑤。故选A。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泰戈尔是印度著名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等。B.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典型片段。C.《史记》是东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书,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列子》是一本有趣的著作,其中有很多寓言,如“歧路亡羊”“愚公移山”等。【答案】C【解析】【详解】C.有误,司马迁是西汉历史学家。故选C。7.根据提示填空。(1)造化钟神秀,______。(杜甫《望岳》)(2)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3)潮平两岸阔,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4)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5)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用精炼严密的语言论述天、地、人与战争成败之间的关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答案】①.阴阳割昏晓②.折戟沉沙铁未销③.风正一帆悬④.我报路长嗟日暮⑤.天时不如地利⑥.地利不如人和【解析】【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戟、悬、嗟。二、综合性学习(8~12题,共10分)(一)学习与探究(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1年10月27日,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比赛在山东省济南市落下帷幕。澜沧县文化和旅游局选送的拉祜族女子群舞《摆出一个春天》最终荣获95.44分,排名第十八名。作为一支县级表演团队,他们肩扛着传承与传播拉祜族优秀文化的使命,通过不懈努力,一路过关斩将,将拉祜族舞蹈第一次搬上了全国性专业民族民间舞比赛最高级别的舞台,与全国最顶尖的专业院校、文艺院团共同比拼,争夺全国民族民间舞最高奖——“荷花奖”,这是澜沧县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次重大突破。材料二2021年10月18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民族——拉祜族葫芦艺术作品巡展”走进临沂,在临沂市文化中心开幕。“葫芦已经成为澜沧拉粘族自治县的文化符号。”澜沧拉祜自治县葫芦文化研究者李益东介绍说,澜沧县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牡帕密帕》是拉祜族的“百科全书”,《牡帕密帕》讲述的拉祜族始祖从葫芦里走出来的传说,使拉祜族有了“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民族”的别称。通过巡展,拉祜族葫芦文化艺术走出山寨,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巩固少数民族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各民族文化艺术交流,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材料三如下图。

8.请对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信息做简要概括。(不超过50字)9.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说说材料三这幅漫画的寓意(画面中有两位正在浇水的拉祜族姑娘)。【答案】8.从县级文化部门到国家相关部门,都在积极推动拉祜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让拉祜族舞蹈、葫芦艺术得以发展。(意思对即可)9.示例:只要用心浇灌拉祜族这只文化葫芦,拉祜族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开枝散叶、茁壮成长。(符合图片,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分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概括。概括信息时,要按照“人物+事件”的格式概括。由材料一“澜沧县文化和旅游局选送的拉祜族女子群舞《摆出一个春天》最终荣获95.44分,排名第十八名”“将拉祜族舞蹈第一次搬上了全国性专业民族民间舞比赛最高级别的舞台”可知,澜沧县级文化部门积极推动拉祜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让拉祜族舞蹈得以发展;由材料二第一段“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民族——拉祜族葫芦艺术作品巡展’走进临沂,在临沂市文化中心开幕”可知,国家相关部门让祜族优秀传统文化——葫芦艺术得以发展。据此概括为:从县级文化部门到国家相关部门,都在积极推动拉祜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让拉祜族舞蹈、葫芦艺术不断发展。【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漫画寓意的解读。材料一、二主要表达相关部门都在积极推动拉祜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时,材料三漫画中有两位正在浇水的拉祜族姑娘,整幅漫画呈现葫芦形状,且正在开枝散叶,不断生长,这也寓意着只要用心去浇灌,拉祜族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像这只葫芦一样,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二)名著阅读(3分)10.【材料链接】名著中的科学奥秘:①蜜蜂、猫和红蚂蚁都具备同一种本领,那就是能辨认方向。②蚂蚁常常“抢劫”蝉,因为蝉常吸食树汁,蚂蚁甚至会拔下蝉的管状嘴。③萤火虫会麻醉蜗牛并吃掉它。④绿蝇幼虫会分泌酵母素,使固体物质变液体物质。(1)以上科学奥秘都出自名著《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法国昆虫学家________________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2)请回顾这本名著,再写一个你从中获得的科学奥秘。【答案】(1)①.昆虫记②.法布尔(2)示例: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科学奥秘来自《昆虫记》,表述正确即可)【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1879年第一卷首次出版,1907年全书首次出版。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尊敬与热爱。【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昆虫记》中描写了许多科学奥秘,结合名著内容写一个即可。示例:蟋蟀可以用腹部发声。(三)临写与鉴赏(3分)11.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字帖,从中挑选出八个不同的汉字,将它们临写在田字格中。

【答案】任意八个字即可

【解析】【详解】考查书法鉴赏和临摹。图片文字是颜真卿《多宝塔碑》的部分内容,文字从右向左依次是:依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是生龙象。根据题干要求从中挑选出八个不同的汉字,将它们临写在田字格中即可。此题答案不唯一。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书写规范、美观。12.下列有关书法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兼善隶、草、楷、行各体。B.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生活中比较实用的书体是草书。C.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以辨认而产生的。D.苏轼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他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B.生活中比较实用的书体是行书。故选B。三、阅读(13~25题,共32分)(一)(3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3.宋朝诗人王令《送春》中的“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与本诗的颔联都写到了花鸟,请问这两处花鸟所描写的景象有何不同?1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家书抵万金”。【答案】13.《送春》中描写的是花落又开、燕飞又还的生机勃发之景;本诗中描写的是国都沦陷后,诗人看花开落泪、听鸟鸣心惊的无限悲凉之景。(意思对即可)14.这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之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们思念离散的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意思对即可)【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王令《送春》中的首联句意:春天的花落了,明年依旧会开,屋檐下的燕子走了还会回来。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突出了暮春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本诗的颔联的句意: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14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家书抵万金”句意: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两黄金。“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之珍贵、难得,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二)(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节选自《愚公移山》)【乙】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②,加涂③其上,必将挠④。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⑤。”高阳应曰:“缘⑥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枯则益劲⑦,涂干则益轻,以益劲任⑧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室家:房屋。②生:指新伐下的木材还未干。③涂:泥。④挠:曲。这里指生木被压弯。⑤败:毁坏。⑥缘:遵照,按照。⑦劲:坚固有力。⑧任:承担。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汝之不惠惠:____________(2)虽我之死虽:____________(3)木枯则益劲益:____________(4)其后果败果:____________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2)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17.【甲】文写智叟“笑而止之”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18.【甲】【乙】两文中都写到“劝阻”,这两处劝阻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①.同“慧”,聪明②.即使③.更加④.果然,果真16.(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2)木匠没有话来回答,(只得)听从他的吩咐去做。17.智叟“笑而止之”使原本众人相助的移山行为有了阻力,情节上有了波澜;同时,与下文愚公对智叟的回答形成对比,突出了愚公的高瞻远瞩。(意思对即可)18.【甲】文中的“劝阻”,劝阻者鼠目寸光,劝阻他人的伟大事业,是愚蠢的行为;【乙】文中的“劝阻”,劝阻者知识渊博,有长远的眼光,对他人的愚蠢行为进行了友好提醒。(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你太不聪明了。惠:同“慧”,聪明。(2)句意为:即使我死了。虽:即使。(3)句意为:木料越干枯就越坚固有力。益:更加。(4)句意为:但是后来房屋果然坍塌了。果:果然,果真。【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1)重点字词:汝,你,你;固,顽固;彻,改变。(2)重点字词:辞,言语;对,回答;受令,听从吩咐;为,做。【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情节作用分析。首先,智叟“笑而止之”的情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情节起伏有波澜。同时,结合【甲】第一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下文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且智叟的“笑而止之”从侧面烘托移山的困难,从而烘托愚公不怕困难,有决心有远见,想要造福子孙的人物形象。【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甲】文第一段“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及第二段“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可知,【甲】文中的“劝阻”主要是劝阻愚公移山想要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由第二段“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可知,这种“劝阻”行为是愚蠢的,是见识短浅的表现。由【乙】文“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可知,木匠的劝阻是专业知识的体现,有长远的眼光,且从“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的结果可看出,事实证明木匠的劝阻是一种对他人的愚蠢行为进行的友好提醒,是智慧的表现,是正确的。【点睛】参考译文:【甲】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乙】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木料越干枯就越坚固有力,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后来房屋果然坍塌了。(三)(7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食笋记杨军①在滇西乡下老家,春夏之交季节更替的忠诚信使,就是竹笋。②进入夏季,滇西的深山竹林里,刚刚经历了雨水滋润的小香笋,正一拨拨破土而出。不管是孩子还是老人,最先破口而出的就是“吃笋子了。”③在滇西的地理版图上,家乡昌宁是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优越的地理环境,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优质丰富的物产资源。每年入夏的首场雨季到来后,在竹林遍布的广袤的深山里,野生的香笋带着一股浓烈的山土气味,在湿漉漉的土壤中破土抽芽。④在家乡,竹笋始终被山野食客们当作最好的“菜中珍品”。后来读书求学,我在《诗经》中读到了“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其籁伊何,惟笋及蒲”等关于竹笋的诗句。由此始知,竹笋的食用和栽培历史极为悠久,它在食客们的心中也有着非凡的地位。⑤在澜沧江畔大山深处的老家,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孩子都是采挖香笋的能手。他们的母亲,也一定是做笋子菜肴最拿手的厨师。⑥山上的竹林离家不远,在雨水落地之后十天半月内,竹林里开始飘散出竹笋鲜嫩的清香。食笋的季节到了,找笋人也开始蠢蠢欲动。他们背上竹篮,相约进入竹林深处,将一尺高的小香笋轻轻掰下,带回家中食用。⑦在家乡,找笋子是有讲究的。家乡的民俗是不能拿光所有的竹笋,不然口舌上不吉利。记得小时候跟妈妈上山掰笋,倘若遇上破土不久的笋子,妈妈是不会让我们掰的。如果有三支以上的竹笋一起破土生长,妈妈也不允许我们全部掰光,无论如何也要留下一半。长大后回想起掰笋子的乐趣才发现,其实那是淳朴的乡亲们不贪心的表现。⑧如果说上山是一种乐趣,那么,制作以笋子为原料的菜肴,则是一种幸福。⑨澜沧江河谷的雨季,山里空气湿度大,食材的保鲜期短,所以食用笋子必须讲究时间和速度。收获的笋子不及时处理,就会自然脱水,慢慢木质化,最后失去大山的原生态味道。所以食用香笋,人们必须和时间赛跑。⑩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食笋,是小学毕业那年,我们一帮孩子进山采笋。晨起入山,中午采挖,到了下午,每个人都收获不菲。各自背着满满一篮子鲜笋回家后,在妈妈的指挥下,我们将竹笋坚韧的外皮剥去,将它外表淡黄、肉质乳白的笋子均匀地切成薄片,再放入水中清洗浸泡,除去苦味,然后滤干水份,拌入红辣椒丝和盐巴。在阳光下稍稍晾晒一下,再放入罐中,山区人家特有的季节美食——腌香笋就完成了。⑪剩下的竹笋,责无旁贷地将成为一家人当天的美餐。妈妈从阁楼里的鸡窝里抓来满满一巴掌土鸡蛋,点燃柴火热好油锅,将鸡蛋炒至金黄喷香,再将清水泡过的竹笋沥干水分,放入油锅,和鸡蛋一起小火翻炒。在蛋香的作用下,小香笋鲜嫩柔韧,爽滑回甘,四处飘香。⑫这是来自山野人家的美食,营养丰富,含有植物蛋白以及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因为竹笋生长的季节性很强,这道菜便有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让人品味起来既有大自然原汁原味的本色,又有历经时光沉淀的味道。⑬长大后离家渐行渐远,山野找笋食笋的乐趣也慢慢成为不可复制的记忆。如今,偶尔漫步超市,我还会看到久违了的竹笋。它们不知来自何处,静静地待在菜架上,看上去似曾相识,只是少了红褐色的泥巴和土地的清香味。(选自《春城晚报》2021年8月4日,有删改)19.阅读文章,梳理文章思路,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家乡物产丰富,盛产竹笋→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_→竹笋是营养丰富的美食20.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④段引用古书内容的作用。21.文中“家乡的民俗是不能拿光所有竹笋的,不然口舌上不吉利”一句有何深刻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9.①.家乡的竹笋是“菜中珍品”②.儿时上山掰竹笋的乐趣③.小学毕业时一次食笋的经历20.引用古书的诗文,突出了竹笋的食用和栽培历史极为悠久及它在食客们心中有着非凡的地位;同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文采。(意思对即可)21.示例:家乡的民俗是要让人们在采笋时主动留下一部分,所以用拿光“不吉利”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实际上是借民俗来传承一种不能贪心的纯朴乡情与美德。(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分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第一空,由第④段“在家乡,竹笋始终被山野食客们当作最好的‘菜中珍品’”“竹笋的食用和栽培历史极为悠久,它在食客们的心中也有着非凡的地位”可概括:家乡竹笋,是食客们心中的“菜中珍品”;第二空,由第⑤段“在澜沧江畔大山深处的老家,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孩子都是采挖香笋的能手”、第⑦段“家乡的民俗是不能拿光所有的竹笋,不然口舌上不吉利……长大后回想起掰笋子的乐趣才发现,其实那是淳朴的乡亲们不贪心的表现”可概括:儿时上山掰笋子充满乐趣;第三空,由第⑩段“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食笋,是小学毕业那年,我们一帮孩子进山采笋……山区人家特有的季节美食——腌香笋就完成了”、第⑪段“剩下的竹笋,责无旁贷地将成为一家人当天的美餐”可概括:小学毕业时一次采笋、腌香笋、食笋的经历。【20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由第④段“我在《诗经》中读到了‘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其籁伊何,惟笋及蒲’等关于竹笋的诗句。由此始知,竹笋的食用和栽培历史极为悠久,它在食客们的心中也有着非凡的地位”可知,引用古书,突出强调了竹笋的食用和栽培历史极为悠久,以及它在食客们的心中有着非凡的地位;另外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引用古书,富有文采,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1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这句话在文章第⑦段,由第⑦段“长大后回想起掰笋子的乐趣才发现,其实那是淳朴的乡亲们不贪心的表现”可知,“家乡的民俗是不能拿光所有的竹笋”是指家乡人在采笋时不会全部掰光,主动留下一半,并且用“不然口舌上不吉利”为理由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竹笋是山野的,是家乡的,是每个人的,民俗约定不拿光所有竹笋,实际上是乡亲们不贪心的淳朴表现,这也是儿时掰笋子的乐趣,体现了淳朴善良的乡情。(四)(1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祖母等秋杨金坤①树上的叶子还绿着,地上的草还青着,忙完一天的祖母,便坐在院子里念叨:“秋要来了。”②此时,暑热还没有褪去,我用小手抹一把脸上的汗,很不解地问:“天还这么热,秋哪里要来了?”祖母让我闭上眼睛,伸出双手,张开五指,问:“是不是感觉到穿过手指的风,有些凉意?”我似乎感觉到也似乎没有感觉到风的凉意。见我疑惑,祖母说:“秋,正在路上呢。”说完,祖母便拉我坐在她身边的马扎上,让我和她一样,等秋来。③“一边绿油油,一边红通通,左边喜雨,右边怕水。”在等秋来的时日里,祖母曾给我猜过一个字谜。祖母见我猜不出,便在地上捡起一截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秋”字。我问祖母:“你不是不识字吗?”祖母笑笑说:“这是我这一辈子唯一认识的一个字。”④祖母没上过学堂,不识字,但脑子好使,是家里的活日历,什么时节种什么庄稼,离下一个节气还有多少天,她都能脱口说出来。⑤在我的记忆里,祖母特别喜欢秋。⑥酷暑难耐的夏日,祖母总是不急不躁,她说,热到头了,秋便来了。夏日时节,祖母日子的计算不是初伏多少天,中伏过了几天,而是今天离立秋还有几天。我也掰着手指头,跟着祖母一天一天地盼,过一天离立秋的日子便近一天,心里的烦闷便少了些许。⑦祖母坐在院子里,等秋来。这是一种不焦灼,内心笃定的等。当一片树叶落下,祖母便会告诉我,秋来了。⑧“把春天里孵出的小公鸡杀了吧,给孩子们贴贴秋膘。”祖母反复叮嘱母亲。见母亲犹豫,祖母又说:“苦夏,苦了孩子了,看孩子们瘦得像个麻杆似的。”⑨立秋后,祖母总要领着家里的孩子去赶集,领我们吃集饭,还要扯新布为我们做新衣。每个小孩都扯上够做一身新衣的新布,祖母趁着秋凉赶制出来,看着我们穿着新衣服,比望着田地里丰收的景象还幸福。⑩为了赶在立秋前攒够扯新布的钱,祖母每天都在地里劳作,果园里的桃子熟透了,祖母装在篮子里挎到集上去卖,回来后一遍一遍数钱,数完放到荷包里,再将荷包藏到墙柜里锁起来。祖母顶着烈日在桃园里拔草,收拾她的果树,有人问她:“热吗?”她笑道:“不热,我干活就是等秋,秋天离我还有‘一望远’,我已经感觉到秋凉了。”祖母的“一望远”就是她目光所及的地方。⑪祖母的等秋是种心理暗示,心里有了期盼,便能拾起人间所有凉意。而祖母的秋天取决于桃园里的收成,墙柜里的荷包鼓了,她的秋天便到了,我们开心了,祖母的秋天便到了。⑫那些年,祖母的秋天,每年都来得特别早。(选自《盐都日报》2021年8月7日,有删改)2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祖母的形象。2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把春天里孵出的小公鸡杀了吧,给孩子们贴贴秋膘。”祖母反复叮嘱母亲。24.请说说“祖母等秋”这一标题的含义。2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结尾处“心里有了期盼,便能拾起人间所有凉意”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答案】22.示例:①从祖母不急不躁地等秋可以看出祖母是智慧、笃定的。②从祖母对农事的熟悉上可以看出祖母是勤劳能干的。③从祖母在秋天所做的一切可以看出祖母是热爱家人、疼爱子孙的。(意思对即可)23.这句话是语言描写,“反复叮嘱”写出了祖母对给孩子们贴秋膘这件事的上心,表达了祖母对财物的淡泊,对孙儿们的挚爱深情。(意思对即可)24.“祖母等秋”一方面是指祖母喜爱秋天,她在夏天里等待秋季的到来;也是指祖母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在等待丰收、等待希望中把日子过得更笃定、舒畅。(意思对即可)25.示例:文中的祖母因为期盼秋天的到来,所以在酷暑难耐的夏天里也能感受到所有的凉意,由此我想到,当我们遭遇困境时,我们要善于发现希望、找到盼头,这样所有的困难、艰难都不再显得那么可怕,相反,在等待希望到来的过程中,我们还会时时感受到美好。(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分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由第⑥段“酷暑难耐的夏日,祖母总是不急不躁,她说,热到头了,秋便来了”可知,祖母不急不躁地等秋可以看出祖母是智慧、笃定的。由第⑩段“祖母每天都在地里劳作,果园里的桃子熟透了,祖母装在篮子里挎到集上去卖,回来后一遍一遍数钱,数完放到荷包里,再将荷包藏到墙柜里锁起来。祖母顶着烈日在桃园里拔草,收拾她的果树”可知,祖母是勤劳能干的。由第⑧段“把春天里孵出的小公鸡杀了吧,给孩子们贴贴秋膘”和第⑨段“立秋后,祖母总要领着家里的孩子去赶集,领我们吃集饭,还要扯新布为我们做新衣”可知,祖母是热爱家人、疼爱子孙的。【23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把春天里孵出的小公鸡杀了吧,给孩子们贴贴秋膘”运用语言描写,“反复叮嘱”说明祖母对“给孩子们贴贴秋膘”这件事很重视,希望母亲能照做,结合下文第⑧段“见母亲犹豫,祖母又说:‘苦夏,苦了孩子了,看孩子们瘦得像个麻杆似的。’”可知,祖母是热爱家人、疼爱子孙的。【2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标题含义的分析。结合第⑤段“在我的记忆里,祖母特别喜欢秋”和第⑦段“祖母坐在院子里,等秋来。这是一种不焦灼,内心笃定的等”可知,标题“祖母等秋”一方面是指祖母特别喜欢秋,她不急不躁地等秋的到来。又由第⑪段“祖母的等秋是种心理暗示,心里有了期盼,便能拾起人间所有凉意。而祖母的秋天取决于桃园里的收成,墙柜里的荷包鼓了,她的秋天便到了,我们开心了,祖母的秋天便到了”可知,标题“祖母等秋”另一方面也指祖母的等秋是种心理暗示,在等待收成和希望,希望将日子过得更好。【2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重点句子的思考。结合第⑩段“她笑道:‘不热,我干活就是等秋,秋天离我还有‘一望远’,我已经感觉到秋凉了。’”可知,祖母因为等秋,所以她即使在夏天里依然能感受凉意。这是一种心理的暗示,这就启示我们在困境时,要有希望、盼头,这样就不会被困难吓倒。据此分析即可。示例:祖母因为等秋,她不急不躁,所以她即使在夏天里依然能感受凉意。正所谓心静自然凉。由此我想到,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时,我们要有希望、盼头,这样就不会被困难吓倒,而困难也不那么可怕。四、作文(40分)26.请以“请把_________交给我”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