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文言文阅读专题第一讲知识概述【知识精讲】一、文体知识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的主要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古人划分文体的标准主要有三条:文章的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应用范围。根据这三条标准,可把古代文言文划分为三个大类:散文、韵文、骈文。我们常说的文言文主要是指古代散文。eq\a\vs4\al(古,代,散,文)eq\b\lc\{(\a\vs4\al\co1(史传文\b\lc\{(\a\vs4\al\co1(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等,纪传体,如由《史记》开创的二十四史,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事本末体,如《通鉴纪事本末》等)),论说文\b\lc\{(\a\vs4\al\co1(诸子散文\b\lc\{(\a\vs4\al\co1(语录体,如《论语》《孟子》等,论文集,如《庄子》《荀子》等)),单篇论文\b\lc\{(\a\vs4\al\co1(论、说、辩、原、寓言,书信、赠序、奏议、诏令、檄文)))),杂记文\b\lc\{(\a\vs4\al\co1(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笔记——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应用文\b\lc\{(\a\vs4\al\co1(书信、赠序、奏议、诏令、檄文,疏、碑、表、铭、书序、祭、诔、铭箴、赞颂))))目前,高考考查的文言文体主要是人物传记,且坚持“浅易”的原则。选文基本上出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古代人物传记,主要出现在史传文学中,其特点主要有四点:1.真实性史传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当然,史传文学的真实性并不局限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对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也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2.艺术性史传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描摹物态。史传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3.概括性在史传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明史》),但一些小传(如“逸事”等)或试题中的传记节选文段,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因而选入试题中的传记一般要求选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性格特点的传主;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选择能够概括人物生平特点的事迹,而不是面面俱到。4.通俗性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形式表达方面写得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传记语言风格要求多样化。如介绍科学成就的,语言可以简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多种才能与生活情趣的,语言可以生动活泼、文雅诙谐等,富于文学色彩。二、文言文阅读指导全国新课标卷和新高考卷中的文言文选文一直是“正史”中的古代人物传记。从历年高考选文来看,唐宋元明的传记文出现得比较多,传主或为文臣,或为武将,大部分位居高官,有不凡的业绩,而又贤良方正,道德品质堪称表率,多为有远见卓识、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关注民生、政绩卓著、清正廉明的官吏,是历史上具有正能量的人物。人物传记有基本的规范:开头对传主作简单介绍,如姓名、字号、籍贯、官职升迁,有时还交代其祖上的情况;中间是生平履历和主要事迹、任职地点及变动、主要政绩、成就、特长、性格特点,一般从其读书、习武、进入仕途写起,围绕官职变迁介绍其相应的功业事迹,反映人物的道德品质;结尾交代人物的结局,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阅读文言人物传记类文本,可以根据传人记事的特点,遵循一定的阅读方法,快速而准确地开展阅读。具体来说,主要有五个步骤:第一步快速通读,厘清层次初读后,应大致上厘清文本的层次。史传类文言文,其行文大多按时间顺序记叙传主的一生。厘清文章脉络层次,抓住表示人物经历节点(时间节点)的词语比较关键,此类词语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表示时间变动的词语。第二步结合语境,正确断句阅读文言文,把握文意,正确断句不可少。全国新课标卷和新高考卷断句题,一般是抽取文言文阅读文本中的局部语句作为命题材料。有人可能认为断句只需要理解局部语句即可,不需要着眼全篇,实则大谬。断句不能仅仅只依据首尾虚词、对话标志、句式等外在标志,还要依据断句处的上下文的意思乃至文段整体意思进行理解。我们必须弄清楚这句话涉及的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关系及各自的立场观点等,这样才有可能正确断句。第三步勾画业绩,解读品性史传主体部分一般记叙传主一生中重要的事迹。这些事迹主要是为了突出传主的功德,表现传主的某些品格。而命题者命制的分析综合题,恰恰就是针对传主的生平事迹、功德品格的。因此,我们可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对这些事迹及与事迹有关的内容做记号,加深印象。(怎样圈点勾画,全凭个人习惯。如用单斜线和双斜线在字句间切分事迹的层次,用问号标示疑难处,用叹号标示关键处。还可在词句下用小三角形、圆点、波浪线、直线勾画,标示人名、时间、事件中心词以及直接或间接评价人物的关键词等。)在勾画传主的事迹时,我们可以将分析综合题各选项看一看,相互比对,想一想:各选项分别是针对什么事迹设置的?从事迹中解读出的功德品格与自己的认知是否一致?这种方法叫作“借题读文”。第四步宏观着眼,微观品析综观近些年全国新课标卷的史传类文言文阅读材料,所涉及的传主至少有两大共性:第一,具有正能量;第二,具有立体感。所谓立体感,就是人物的品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宏观着眼,就是要把握传主品性的多面性。微观品析,就是要分析某一事迹的细微之处,如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行事方式等,可以表现传主的哪一方面或哪几方面的品性,进而分析传主的行为依据、性格特点、思想成因等。不放过细微之处,是准确答题的关键,因为分析综合题主要是在细微之处设误,而筛选整合题更是要揭开“春秋笔法”的真面目。第五步关注文化知识,力争集腋成裘史传中,经常涉及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称谓字号、官职制度、科举教育、礼仪文化、纪时纪年、民风民俗等。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积累,并学会运用。我们不仅要掌握课文中出现过、试题中考查过的古代文化知识,而且还应该触类旁通,联想扩展到与之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三、文言知识(一)文言实词阅读文言文,首先遇到的是文言实词。所谓文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要了解文言实词,一定要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同义复词)、词类活用五类文言实词特殊现象。1.一词多义所谓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一词多义是古汉语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要把握一词多义,就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1)本义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称为本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2)引申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词义的引申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①连锁式: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因此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有密有疏。例如:顾:本义,回头,回头看;引申义,看,拜访,顾惜,考虑。②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紧密度相同。例如:节:本义,竹节;引申义,草木枝干交接处,人或动物的关节,节气,节操,节拍。(3)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因为它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称为转义的一种。2.古今异义词文言文中出现的某个词语,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某个词语完全一致,但在古代与在现代的意义与用法有差异,这类词叫作古今异义词。特别是现代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很可能是两个单音节词。这种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异是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出现的,有以下几种类型:(1)词义扩大:“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今义则指整个中国。“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2)词义缩小:“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米。“臭”,古义泛指气味,如“乳臭未干”“铜臭”;今义形容难闻的气味。(3)词义转移:“兵”,古义多指兵器,如“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今义一般指士兵。“涕”,古义指眼泪,如“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今义一般指鼻涕。(4)词义弱化:“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5)词义强化:“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的意思;现在则表示“仇恨,怨恨”的意思。(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古义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无贬义;今义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7)名称说法改变:“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当用甲字,却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的一种语言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句中本该用“早”字,却用音同的“蚤”替代。还有一种情形,一个汉字(古字)原本有好几个意义,后为了区别不同义项,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莫”是会意字,从字形结构分析,就是“太阳坠入草丛中”的意思,后来为了区别其他义项,才又造了一个“暮”字专门表示“太阳落山的时刻,即傍晚”这个意思。因此,这两个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甚至完全不同。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生”通“性”,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声母、韵母、声调都不相同,这类字在平时就应着重识记。因为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通假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字,也可以写那个字。示例: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这里的“知”通“智”。(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用。示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这里的“蚤”是“早”的假借字,即“蚤”通“早”。(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示例:4.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在形式上很相似,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只取“寒”的意义,“暑”为衬字;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偏义复词,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有两种形式:(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示例:①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白头吟》),“东西”是相对词,此处只取“东”的意思。②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示例:①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5.词类活用文言文中,甲类词在特定的语境里,临时具备了甲类词本不具备的语法特征(如动词的使动用法),或者是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如名词用作动词),并进而产生适合于特定语境的含义,这就是词类活用的现象。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且是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且是意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且是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且是意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1)名词活用①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a.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舍”后带的介词结构“于其址”充当补语,“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b.几个名词连用,如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为动词。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与后面的名词“吏民”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登记造册”。c.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本来是名词,意思是“鱼网”,与“所”一起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网捕”。d.名词若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名词“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命名”。e.名词用在“欲”“敢”“未”等能愿动词或副词后,该名词可能活用为动词。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刃”用在“欲”之后,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杀”。②名词用作状语A.普通名词用作状语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廷”用作状语,意思是“在朝堂上”。b.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本是名词“竹筐”,这里用作状语,意思是“用箕畚装土石”。c.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用作状语,意思是“像翅膀一样”。d.表示行为的方式或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用作状语,意思是“像对待兄长的礼节一样”。B.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频率、趋势等。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朝”“夕”用作状语,表示动作“济”“设版”的时间,意思是“在早晨”“到了傍晚”。则刘病日笃。(《陈情表》)句中“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势,意思是“一天天地”。C.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也可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西”“东”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意思是“向西”“向东”。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且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封”,本义为名词“边疆”,在这里用作使动词,意思是“使……成为边疆”。④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吾从而师之。(《师说》)“师”就用作意动词,意思是“把……看作老师”“以……为师”。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侣”“友”为意动词,意思是“把……当作伴侣”“把……当作朋友”。(2)形容词活用①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忠良、诚实的人。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锐:铁甲、武器。②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苦:因……而痛苦、痛恨。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交好。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着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绿:使……变绿。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词,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耻:以……为耻。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与妻书》)乐:以……为快乐。(3)动词活用①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伏兵。追亡逐北。(《过秦论》),亡、北:溃败(的军队)。②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其后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活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可带宾语。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词的情况,但较少见。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舞、泣:使……起舞、使……哭泣。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从:使……跟从。(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其主要作用是联结语言单位。它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1.代词人称代词:吾、予、余、我;女、汝、若、尔、而、乃、子;之、其、彼、厥、渠指示代词:是、此、斯、兹、之、然、彼、夫、其疑问代词:谁、孰、何、胡、奚、曷、盍、安、恶、焉不定代词:或、莫特指代词:者、所2.副词时间副词: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方、正、昔、会、立、且、将、欲、常、素、雅、俄、旋、乍、暂、忽、猝、须臾、未几、无何范围副词:皆、举、尽、咸、悉、俱、毕、率、凡、既、偕、共、并、但、唯、止、独、徒、仅程度副词:稍、略、少、益、弥、愈、尤、加、滋、殊、颇、极、至、甚、绝、良、酷频率副词:再、又、复、迭、频、数(shuò)语气副词:庶、唯、幸、其、岂、殆、宁、庸、庶几、不、弗、未、勿、莫、无、毋、非、匪、否、靡3.介词前置介词:于、以、自、从、至、当、由、缘、乎、与、为、因、见、被、比4.连词表并列:与、及、且、而、以、亦、载……载……表承接:而、则、因、遂、乃、而后、若夫表递进:而、且、而况、尚况、非独……亦……、不惟……而又……、非惟……抑亦……表选择:抑、如、若、其、且、将、其……其……、宁……将……、非……则……、不……则……表因果:以、为、因、由、故、缘、以故、是故、由是、所以表假设:如、若、苟、而、即、向、使、向使、设使、假令表条件:乃、纵、无、即、则、然则、纵……尚……、纵令……亦……表转折:但、然、而、则、顾表取舍:孰若、孰与、与其……毋宁……、与其……孰若……、与……不如……、与……宁……、宁……无……、宁……不……5.助词结构助词:之、是缀加助词:有、其(词头),然、焉、如(词尾)语气助词:夫、唯、盖、岂、其(句首),也、者、矣、焉、乎、耳、欤、与、邪、耶、哉、云(句尾)6.叹词表感叹,吁、嗟乎、嘻、呜呼等。(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除了与现代汉语的句式大体一致外,还要关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文言特殊句式有如下四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结构按语气可分为五种:表陈述、表疑问、表感叹、表反问、表选择。1.特殊句式(1)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判断,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①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其形式有:“……者,……也”“……者,……”“……,……也”“……,……者也”。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判断句中,“者”是和其前面的词构成“者”字结构,不表停顿。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梁,吾仇也。(《伶官传序》)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副词“乃”“即”“则”“皆”等表示判断。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③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古汉语中用“是”表判断的并不多见,“是”主要作代词用。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④用“非”“弗”等表示否定判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⑤既不含判断词、副词,也不含语气词,即无任何标志词,仅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此人力士。(《史记·魏公子列传》)(2)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子。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①用介词“于”表示被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②用“见”“见……于……”表示被动。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③用“为”“为……所……”表示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④用“被”“受”“受……于……”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偷安与受绐,自古有亡国。(《同昌叔赋雁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⑤句中不含被动词的被动句。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3)倒装句①主谓倒装古代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会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主谓倒装,或谓语前置、主语后置,翻译时要将谓语放在主语后。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②宾语前置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常前置。沛公安在?(《鸿门宴》)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愚溪诗序》)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C.用“之”“是”“惟……是……”等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③定语后置A.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作结尾,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B.定语放在中心语后,中间用“之”作为标志词,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C.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马之千里者。(《马说》)D.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E.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④状语后置A.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B.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C.用“乎”字构成介词结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4)省略句①省略主语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④省略介词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⑤省略兼语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并序》)2.固定结构(1)表陈述有以(有用来……的)、无以(没有用来……的)、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2)表疑问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何所……(……的是谁)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3)表感叹何其(为什么这么……)、一何(何等、多么)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4)表反问(兼表揣度)无乃……乎(难道不是……吗)、得无……乎(能不……吗)、何……之有(有什么……呢)、不亦……乎(不也是……吗)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5)表选择与其……孰若……(与其……不如……)、……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其……耶?其……耶(也)(是……呢?还是……呢)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对点精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袁绍与操书,辞语骄慢。操谓荀彧、郭嘉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嘉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操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未易图也。”操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腾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侍中、尚书仆射钟繇有智谋,若属以西事,公无忧矣。”操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B.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C.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D.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祖,即汉高祖刘邦,高祖是刘邦的谥号。桓、灵,指汉桓帝、汉灵帝,桓、灵是这两位皇帝的庙号。B.羌胡,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泛指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C.尚书仆射,为尚书省的副官,辅佐尚书令处理朝政,兼纠弹百官,权任甚重。D.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操想讨伐袁绍,但担忧没有袁绍强大。郭嘉用刘邦的势力不如项羽却最终战胜项羽的先例鼓励曹操,坚定曹操的决心。B.“十胜”中的第三胜是“治胜”。郭嘉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C.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对比鲜明,说理透彻,曹操听后笑着说:“像你所说的这些,我不敢当。”这可以看出曹操一贯的谦逊低调的做事风格。D.曹操和袁绍开战之前,郭嘉和荀彧的建议大同小异。郭嘉认为可以趁袁绍攻打公孙瓒时,派兵进攻吕布。荀彧认为要想夺取河北,必须先拿下吕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4分)(2)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4分)5.针对曹操担忧“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的局面,荀彧提出了什么建议?结果如何?(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帝十一年,诏立秦南海尉赵佗为南越王,使陆贾即授玺绶,与剖符通使,使和集百越,无为南边患害。陆生至,尉佗魋结①箕倨见陆生。陆生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陆生卒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高后四年,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五年春,佗自称南越武帝。七年九月,遣隆虑侯周灶将兵击南越。文帝元年,称制,与中国侔。帝乃为佗亲冢在真定者置守邑,岁时奉祀。召其昆弟,尊官厚赐宠之。复使陆贾使南越,赐佗书曰:“朕高皇帝侧室之子也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高皇帝弃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后自临事,不幸有疾,诸吕为变,赖功臣之力,诛之已毕。朕以王侯吏不释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乃者闻王遗将军隆虑侯书,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朕以王书罢将军博阳侯;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修治先人冢。前日闻王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当其时长沙苦之,南郡尤甚。虽王之国,庸独利乎?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问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长沙土也。’朕不得擅变焉。今得王之地不足以为大,得王之财不足以为富,服岭②以南,王自治之。虽然,王之号为帝。两帝并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争也。争而不让,仁者不为也。愿与王分弃前恶,终今以来,通使如故。”贾使南越,南越王恐,顿首谢罪,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南越称藩》)【注】①〔魋结〕以发式如椎状,故称。为居住在今黔西、滇池、西昌地区远古民族之发式。②〔服岭〕古代以王畿以外的地方为服,含“服事天子”之意。每隔五百里为一区,划分为五等,叫五服:侯、甸、绥、要、荒。南岭远离五畿,故称之。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朕/高皇帝侧室之子也/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B.朕/高皇帝侧室之子也/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C.朕/高皇帝侧室之子也/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D.朕/高皇帝侧室之子也/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剖符,犹剖竹。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时,以竹符为信证,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后世因以“剖符”“剖竹”为分封、授官之称。B.霸,假借为伯,指古代诸侯联盟的盟主。《白虎通》:“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C.侧室,古代主要有三个意思,一是指主要房间旁边的辅助用房,二是指正夫人以外的偏房,三是指官名。本文的“侧室”是第二个意思,汉文帝以侧室之子继承大统,属于特例。D.北藩,北边的藩国。“藩”的本意是“篱笆”,又引申为“屏障、保卫”。藩国是指封建王朝分封宗室的属地或属国。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佗第二次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不仅仅是高后断绝了和南越的铁器交易,更是因为汉朝焚烧了他的祖先的坟墓,夷灭了他的宗族。B.为了表示和平解决南越问题的诚意,汉文帝为赵佗在真定的亲人的坟墓设置专司守护,每年按时祭祀,并且给他兄弟尊崇的官职和优厚的赏赐。C.文帝致信赵佗,介绍自己但并非嫡出,可谓推心置腹;又说到高后临朝,诸吕用事,现已伏诛,既介绍了国家形式,也委婉地解释了高后时期改变对南越政策的原因。D.文帝致信赵佗说,服岭以南,赵佗可以自行治理。但是他必须去掉帝号,否则就要受到讨伐。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4分)(2)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4分)10.“陆生至,尉佗魋结箕倨见陆生。”赵佗这样接见中原政权派来的使节,是什么态度?想借此表达什么意思?(3分)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文言文阅读专题第一讲知识概述【知识精讲】一、文体知识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的主要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古人划分文体的标准主要有三条:文章的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应用范围。根据这三条标准,可把古代文言文划分为三个大类:散文、韵文、骈文。我们常说的文言文主要是指古代散文。eq\a\vs4\al(古,代,散,文)eq\b\lc\{(\a\vs4\al\co1(史传文\b\lc\{(\a\vs4\al\co1(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等,纪传体,如由《史记》开创的二十四史,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事本末体,如《通鉴纪事本末》等)),论说文\b\lc\{(\a\vs4\al\co1(诸子散文\b\lc\{(\a\vs4\al\co1(语录体,如《论语》《孟子》等,论文集,如《庄子》《荀子》等)),单篇论文\b\lc\{(\a\vs4\al\co1(论、说、辩、原、寓言,书信、赠序、奏议、诏令、檄文)))),杂记文\b\lc\{(\a\vs4\al\co1(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笔记——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应用文\b\lc\{(\a\vs4\al\co1(书信、赠序、奏议、诏令、檄文,疏、碑、表、铭、书序、祭、诔、铭箴、赞颂))))目前,高考考查的文言文体主要是人物传记,且坚持“浅易”的原则。选文基本上出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古代人物传记,主要出现在史传文学中,其特点主要有四点:1.真实性史传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当然,史传文学的真实性并不局限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对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也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2.艺术性史传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描摹物态。史传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3.概括性在史传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明史》),但一些小传(如“逸事”等)或试题中的传记节选文段,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因而选入试题中的传记一般要求选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性格特点的传主;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选择能够概括人物生平特点的事迹,而不是面面俱到。4.通俗性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形式表达方面写得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传记语言风格要求多样化。如介绍科学成就的,语言可以简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多种才能与生活情趣的,语言可以生动活泼、文雅诙谐等,富于文学色彩。二、文言文阅读指导全国新课标卷和新高考卷中的文言文选文一直是“正史”中的古代人物传记。从历年高考选文来看,唐宋元明的传记文出现得比较多,传主或为文臣,或为武将,大部分位居高官,有不凡的业绩,而又贤良方正,道德品质堪称表率,多为有远见卓识、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关注民生、政绩卓著、清正廉明的官吏,是历史上具有正能量的人物。人物传记有基本的规范:开头对传主作简单介绍,如姓名、字号、籍贯、官职升迁,有时还交代其祖上的情况;中间是生平履历和主要事迹、任职地点及变动、主要政绩、成就、特长、性格特点,一般从其读书、习武、进入仕途写起,围绕官职变迁介绍其相应的功业事迹,反映人物的道德品质;结尾交代人物的结局,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阅读文言人物传记类文本,可以根据传人记事的特点,遵循一定的阅读方法,快速而准确地开展阅读。具体来说,主要有五个步骤:第一步快速通读,厘清层次初读后,应大致上厘清文本的层次。史传类文言文,其行文大多按时间顺序记叙传主的一生。厘清文章脉络层次,抓住表示人物经历节点(时间节点)的词语比较关键,此类词语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表示时间变动的词语。第二步结合语境,正确断句阅读文言文,把握文意,正确断句不可少。全国新课标卷和新高考卷断句题,一般是抽取文言文阅读文本中的局部语句作为命题材料。有人可能认为断句只需要理解局部语句即可,不需要着眼全篇,实则大谬。断句不能仅仅只依据首尾虚词、对话标志、句式等外在标志,还要依据断句处的上下文的意思乃至文段整体意思进行理解。我们必须弄清楚这句话涉及的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关系及各自的立场观点等,这样才有可能正确断句。第三步勾画业绩,解读品性史传主体部分一般记叙传主一生中重要的事迹。这些事迹主要是为了突出传主的功德,表现传主的某些品格。而命题者命制的分析综合题,恰恰就是针对传主的生平事迹、功德品格的。因此,我们可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对这些事迹及与事迹有关的内容做记号,加深印象。(怎样圈点勾画,全凭个人习惯。如用单斜线和双斜线在字句间切分事迹的层次,用问号标示疑难处,用叹号标示关键处。还可在词句下用小三角形、圆点、波浪线、直线勾画,标示人名、时间、事件中心词以及直接或间接评价人物的关键词等。)在勾画传主的事迹时,我们可以将分析综合题各选项看一看,相互比对,想一想:各选项分别是针对什么事迹设置的?从事迹中解读出的功德品格与自己的认知是否一致?这种方法叫作“借题读文”。第四步宏观着眼,微观品析综观近些年全国新课标卷的史传类文言文阅读材料,所涉及的传主至少有两大共性:第一,具有正能量;第二,具有立体感。所谓立体感,就是人物的品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宏观着眼,就是要把握传主品性的多面性。微观品析,就是要分析某一事迹的细微之处,如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行事方式等,可以表现传主的哪一方面或哪几方面的品性,进而分析传主的行为依据、性格特点、思想成因等。不放过细微之处,是准确答题的关键,因为分析综合题主要是在细微之处设误,而筛选整合题更是要揭开“春秋笔法”的真面目。第五步关注文化知识,力争集腋成裘史传中,经常涉及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称谓字号、官职制度、科举教育、礼仪文化、纪时纪年、民风民俗等。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积累,并学会运用。我们不仅要掌握课文中出现过、试题中考查过的古代文化知识,而且还应该触类旁通,联想扩展到与之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三、文言知识(一)文言实词阅读文言文,首先遇到的是文言实词。所谓文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要了解文言实词,一定要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同义复词)、词类活用五类文言实词特殊现象。1.一词多义所谓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一词多义是古汉语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要把握一词多义,就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1)本义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称为本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2)引申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词义的引申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①连锁式: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因此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有密有疏。例如:顾:本义,回头,回头看;引申义,看,拜访,顾惜,考虑。②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紧密度相同。例如:节:本义,竹节;引申义,草木枝干交接处,人或动物的关节,节气,节操,节拍。(3)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因为它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称为转义的一种。2.古今异义词文言文中出现的某个词语,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某个词语完全一致,但在古代与在现代的意义与用法有差异,这类词叫作古今异义词。特别是现代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很可能是两个单音节词。这种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异是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出现的,有以下几种类型:(1)词义扩大:“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今义则指整个中国。“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2)词义缩小:“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米。“臭”,古义泛指气味,如“乳臭未干”“铜臭”;今义形容难闻的气味。(3)词义转移:“兵”,古义多指兵器,如“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今义一般指士兵。“涕”,古义指眼泪,如“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今义一般指鼻涕。(4)词义弱化:“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5)词义强化:“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的意思;现在则表示“仇恨,怨恨”的意思。(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古义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无贬义;今义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7)名称说法改变:“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当用甲字,却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的一种语言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句中本该用“早”字,却用音同的“蚤”替代。还有一种情形,一个汉字(古字)原本有好几个意义,后为了区别不同义项,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莫”是会意字,从字形结构分析,就是“太阳坠入草丛中”的意思,后来为了区别其他义项,才又造了一个“暮”字专门表示“太阳落山的时刻,即傍晚”这个意思。因此,这两个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甚至完全不同。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生”通“性”,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声母、韵母、声调都不相同,这类字在平时就应着重识记。因为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通假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字,也可以写那个字。示例: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这里的“知”通“智”。(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用。示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这里的“蚤”是“早”的假借字,即“蚤”通“早”。(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示例:4.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在形式上很相似,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只取“寒”的意义,“暑”为衬字;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偏义复词,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有两种形式:(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示例:①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白头吟》),“东西”是相对词,此处只取“东”的意思。②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示例:①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5.词类活用文言文中,甲类词在特定的语境里,临时具备了甲类词本不具备的语法特征(如动词的使动用法),或者是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如名词用作动词),并进而产生适合于特定语境的含义,这就是词类活用的现象。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且是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且是意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且是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且是意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1)名词活用①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a.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舍”后带的介词结构“于其址”充当补语,“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b.几个名词连用,如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为动词。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与后面的名词“吏民”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登记造册”。c.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本来是名词,意思是“鱼网”,与“所”一起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网捕”。d.名词若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名词“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命名”。e.名词用在“欲”“敢”“未”等能愿动词或副词后,该名词可能活用为动词。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刃”用在“欲”之后,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杀”。②名词用作状语A.普通名词用作状语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廷”用作状语,意思是“在朝堂上”。b.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本是名词“竹筐”,这里用作状语,意思是“用箕畚装土石”。c.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用作状语,意思是“像翅膀一样”。d.表示行为的方式或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用作状语,意思是“像对待兄长的礼节一样”。B.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频率、趋势等。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朝”“夕”用作状语,表示动作“济”“设版”的时间,意思是“在早晨”“到了傍晚”。则刘病日笃。(《陈情表》)句中“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势,意思是“一天天地”。C.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也可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西”“东”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意思是“向西”“向东”。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且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封”,本义为名词“边疆”,在这里用作使动词,意思是“使……成为边疆”。④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吾从而师之。(《师说》)“师”就用作意动词,意思是“把……看作老师”“以……为师”。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侣”“友”为意动词,意思是“把……当作伴侣”“把……当作朋友”。(2)形容词活用①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忠良、诚实的人。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锐:铁甲、武器。②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苦:因……而痛苦、痛恨。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交好。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着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绿:使……变绿。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词,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耻:以……为耻。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与妻书》)乐:以……为快乐。(3)动词活用①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伏兵。追亡逐北。(《过秦论》),亡、北:溃败(的军队)。②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其后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活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可带宾语。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词的情况,但较少见。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舞、泣:使……起舞、使……哭泣。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从:使……跟从。(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其主要作用是联结语言单位。它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1.代词人称代词:吾、予、余、我;女、汝、若、尔、而、乃、子;之、其、彼、厥、渠指示代词:是、此、斯、兹、之、然、彼、夫、其疑问代词:谁、孰、何、胡、奚、曷、盍、安、恶、焉不定代词:或、莫特指代词:者、所2.副词时间副词: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方、正、昔、会、立、且、将、欲、常、素、雅、俄、旋、乍、暂、忽、猝、须臾、未几、无何范围副词:皆、举、尽、咸、悉、俱、毕、率、凡、既、偕、共、并、但、唯、止、独、徒、仅程度副词:稍、略、少、益、弥、愈、尤、加、滋、殊、颇、极、至、甚、绝、良、酷频率副词:再、又、复、迭、频、数(shuò)语气副词:庶、唯、幸、其、岂、殆、宁、庸、庶几、不、弗、未、勿、莫、无、毋、非、匪、否、靡3.介词前置介词:于、以、自、从、至、当、由、缘、乎、与、为、因、见、被、比4.连词表并列:与、及、且、而、以、亦、载……载……表承接:而、则、因、遂、乃、而后、若夫表递进:而、且、而况、尚况、非独……亦……、不惟……而又……、非惟……抑亦……表选择:抑、如、若、其、且、将、其……其……、宁……将……、非……则……、不……则……表因果:以、为、因、由、故、缘、以故、是故、由是、所以表假设:如、若、苟、而、即、向、使、向使、设使、假令表条件:乃、纵、无、即、则、然则、纵……尚……、纵令……亦……表转折:但、然、而、则、顾表取舍:孰若、孰与、与其……毋宁……、与其……孰若……、与……不如……、与……宁……、宁……无……、宁……不……5.助词结构助词:之、是缀加助词:有、其(词头),然、焉、如(词尾)语气助词:夫、唯、盖、岂、其(句首),也、者、矣、焉、乎、耳、欤、与、邪、耶、哉、云(句尾)6.叹词表感叹,吁、嗟乎、嘻、呜呼等。(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除了与现代汉语的句式大体一致外,还要关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文言特殊句式有如下四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结构按语气可分为五种:表陈述、表疑问、表感叹、表反问、表选择。1.特殊句式(1)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判断,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①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其形式有:“……者,……也”“……者,……”“……,……也”“……,……者也”。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判断句中,“者”是和其前面的词构成“者”字结构,不表停顿。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梁,吾仇也。(《伶官传序》)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副词“乃”“即”“则”“皆”等表示判断。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③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古汉语中用“是”表判断的并不多见,“是”主要作代词用。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④用“非”“弗”等表示否定判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⑤既不含判断词、副词,也不含语气词,即无任何标志词,仅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此人力士。(《史记·魏公子列传》)(2)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子。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①用介词“于”表示被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②用“见”“见……于……”表示被动。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③用“为”“为……所……”表示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④用“被”“受”“受……于……”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偷安与受绐,自古有亡国。(《同昌叔赋雁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⑤句中不含被动词的被动句。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3)倒装句①主谓倒装古代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会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主谓倒装,或谓语前置、主语后置,翻译时要将谓语放在主语后。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②宾语前置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常前置。沛公安在?(《鸿门宴》)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愚溪诗序》)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C.用“之”“是”“惟……是……”等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③定语后置A.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作结尾,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B.定语放在中心语后,中间用“之”作为标志词,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C.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马之千里者。(《马说》)D.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E.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④状语后置A.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B.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C.用“乎”字构成介词结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4)省略句①省略主语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④省略介词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⑤省略兼语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并序》)2.固定结构(1)表陈述有以(有用来……的)、无以(没有用来……的)、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2)表疑问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何所……(……的是谁)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3)表感叹何其(为什么这么……)、一何(何等、多么)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4)表反问(兼表揣度)无乃……乎(难道不是……吗)、得无……乎(能不……吗)、何……之有(有什么……呢)、不亦……乎(不也是……吗)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5)表选择与其……孰若……(与其……不如……)、……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其……耶?其……耶(也)(是……呢?还是……呢)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对点精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袁绍与操书,辞语骄慢。操谓荀彧、郭嘉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嘉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操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未易图也。”操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腾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侍中、尚书仆射钟繇有智谋,若属以西事,公无忧矣。”操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B.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C.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D.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1.C【“所任”是“唯亲戚子弟”的主语,其间不可断开,排除B、D两项。“用人无疑”与“唯才所宜”形成对仗,“疑”后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C。原文加上标点为: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祖,即汉高祖刘邦,高祖是刘邦的谥号。桓、灵,指汉桓帝、汉灵帝,桓、灵是这两位皇帝的庙号。B.羌胡,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泛指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C.尚书仆射,为尚书省的副官,辅佐尚书令处理朝政,兼纠弹百官,权任甚重。D.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2.A【高祖是刘邦的庙号,桓、灵是这两位皇帝的谥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操想讨伐袁绍,但担忧没有袁绍强大。郭嘉用刘邦的势力不如项羽却最终战胜项羽的先例鼓励曹操,坚定曹操的决心。B.“十胜”中的第三胜是“治胜”。郭嘉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C.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对比鲜明,说理透彻,曹操听后笑着说:“像你所说的这些,我不敢当。”这可以看出曹操一贯的谦逊低调的做事风格。D.曹操和袁绍开战之前,郭嘉和荀彧的建议大同小异。郭嘉认为可以趁袁绍攻打公孙瓒时,派兵进攻吕布。荀彧认为要想夺取河北,必须先拿下吕布。3.C【“这可以看出曹操一贯的谦逊低调的做事风格”错误,这里只是曹操的客套话。】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4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校年终工作总结
- 药品销售人员工作总结
- 关于教师辞职申请书合集六篇
- 旅游社实习报告范文集合8篇
- 名著《儒林外史》读后感简短5篇
- 2024年二级建造师考试:法规知识精讲3篇
- 信息技术(喀什职业技术学院、滨州职业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产品研发项目总结报告 - XXXX年 - 项目名称 - 子项目名称
- 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中高三上学期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附答案
- 《百事可乐返利政策》课件
- 印刷保密协议
- 辅导员年终汇报
- “轴对称图形”跨学科教学设计
-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003-国开机考复习资料
- 【MOOC】综合英语-中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MOOC】钻井与完井工程-西南石油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版《口腔医学美学》课件
- 学宪法讲宪法教学课件
- 2024年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课件(共36张课件)
- 智能机器人设计与实践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