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54文学类文本阅读:记叙类散文(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54文学类文本阅读:记叙类散文(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54文学类文本阅读:记叙类散文(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54文学类文本阅读:记叙类散文(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54文学类文本阅读:记叙类散文(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54文学类文本阅读:记叙类散文【基础训练】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平常的沈从文黄永玉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时,全给弄得没有了。一九四九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作品选的序言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他的一生,是不停地“完成”的一生。他自己也说过:“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如果想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老子说“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好些年前,日本政府部门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说是要向我请教。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在服式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若果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在他的客厅里客人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舍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也高兴地说到正在研究服饰的经过,并且说:“……那也是很‘文学’的!”并且哈哈笑了起来——“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文化大革命”高潮时,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忽然在东堂子胡同迎面相遇了,他看到我,他又装着没看到我,我们擦身而过。这一瞬间,他头都不歪地说了四个字:“要从容啊!”他是我的亲人,是我的骨肉长辈,我们却不敢停下来叙叙别情,交换交换痛苦;不能拉拉手,拥抱一下,痛快地哭一场。“要从容啊!”这几个字包含了多少内情。好像是家乡土地通过他的嘴巴对我们两代人的关照,叮咛,鼓励。日子松点的时候,我们见了面,能在家里坐一坐喝口水了。有一次,他说他每天在天安门历史博物馆扫女厕所,“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又有一次,他说,开斗争会的时候,有人把一张标语用糨糊刷在他的背上。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时间过得很快,他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我也在河北磁县劳动了三年,我们有通信。他那个地方虽然名叫双溪,有万顷荷花,老人家身心的凄苦却是可想而知的。他来信居然说:“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在双溪,身边无任何参考,仅凭记忆,他完成了二十一万字的服装史。钱钟书先生,我们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一次在我家聊天,他谈到表叔时说:“你别看从文这人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表叔是一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他的才能智慧、人格品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是我们故乡山水的影响吧。(本文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描写沈从文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工作生活,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宠辱不惊的平常心。B.本文开门见山,结构层次清晰,着重写了沈从文在困苦生活中从容和潇洒的人生态度。C.本文采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表现了沈从文的睿智及作者对他的尊敬和缅怀之情。D.画波浪线部分表达了沈从文在湖北咸宁干校期间的身心凄苦,以及叔侄间的同病相怜。2.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文中不乏精彩的议论。试分析“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这句议论的作用。3.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2021·安徽六安一中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有伤疤的月亮刘云芳我推门出来,满天都是星星,月亮只有半个,像被一把钝刀切开,切口上还留着不太整齐的曲线。它安静地挂在院子的正上方,成了我们家的私有财产。我对母亲说,现在才知道,月亮原来是我家院子的肚脐眼儿。母亲笑,忍不住钻进窗帘贴着玻璃往外边瞧。在这个夜晚,我们家也像是被切成两半儿的月亮。我跟母亲在村庄,弟弟和父亲在医院。似乎很多年没有跟母亲独处过这么多天。一早,她起床,用左手穿衣服,穿鞋,用左手扶稳一把榆木拐杖,高一步低一步,走出屋子,用脚印把院子丈量两遍,再回来,用左手生火,煮粥。她喜欢提醒我:和面要用温水;别忘了把这盆食端给狗,还有鸡的食也送给它,顺道把鸡蛋也收了吧……她坐在那里指使我干这干那,仿佛二十多年前的光景:她要教会我各种生活的本领,把自己的各种经验倾倒给我,就像月光洒满院子。她要用那半个身子,释放出对我全部的爱。白天,她怕我在屋子里冷,喊我去晒太阳。太阳看着我们,在椅子底下,刻出一幅母女相依的影子。晚上,她喊我快点去睡。我总是要在睡前为她按摩。她平躺着,身体展现在我面前。她的右胳膊僵硬,右手不由自主地攥起来,右腿明显比左腿短一截。它们都萎缩得厉害。我注意到了她肚脐下边竖着的切口。她注意到了我的目光,解释道,那会儿也是没办法。那时,她只有二十一岁,怀了我之后,又紧张,又幸福。她感受到我在腹部一天天长大,肚子很快就鼓起来。大家都说她怀的可能是双胞胎。然而,与我一同长大的竟是一个肿瘤。它甚至抢了我的风头,快速地占领着地盘,它让母亲困顿,疲乏,让她瘦弱。几个月后的某天,她终于忍不下去了,坐着父亲赶的牛车进了城里的医院。大夫望向她和父亲,孩子还要不要?若保孩子,就要等母亲完成分娩后才能手术,那时必定增加风险。若是保大人,现在必须手术,孩子能否成活就听天由命了,父亲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要保大人。母亲经历了手术,大夫从她腹部取出的肿瘤装了一小盒。之后,他们怀着忐忑的心情任我自然生长。哪怕我出生后非常健康,她也总是对当时的选择心怀愧疚。我看着这道与我同龄的伤疤,安慰她,如果是我,我也会跟你们做同样的选择。她说,还是有个女儿好。我查看她的身体,像在观察一棵老树的年轮。除了经历那次手术之外,她还经历过一次绝育术,这是那个时代女人的标配。她的虎口有一道伤疤,那些年,我们家除了种地,便是喂牛。有一次。她拿着镰刀去割草,在一条细窄的小道上,前边忽然来了一头小牛,她往旁边一躲,不小心摔了一跤,镰刀的刀刃正好割在了虎口上,顿时血流不止。她包着一大块鲜红的布去邻村找大夫,缝了好几针。回来的时候,带回了一块鲜红的布。她脚上也有一道伤疤。那一年,不知道为什么脚上忽然多出了一块骨头,她去城里看,大夫说那是骨质增生,需要做手术。术后,她坚持没有住院,为了省钱,她坐班车到山下,硬是爬上了山。那天,她坐在堂屋的一把木椅上,用从医院带来的纱布给自己换药。当时,我要赶去两座山那边的村庄上学,一去就是五天。我一走便没有人照顾她,我躲在门后的水缸边哭,她赶我,快走!那些天,她照常喂鸡,喂狗,后来感染了,敷了好久的药才好。她脖子上也有块比指头肚略小的伤疤。她脑出血之后,昏迷了多日。每天都需要输液,两双手被扎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后来护士实在无处下手,说要做一个置留管,找来找去,选择在脖子下边的位置。我眼睁睁看着他们在母亲的皮肤上下刀子,那种感觉很不好受,几天之后,母亲忽然双目圆睁,上下牙紧紧咬合,从牙齿的隙缝里分泌出白沫。她犯了癫病。大夫说这可能是脑溢血后遗症。此后又犯过两次,吃了药也无效,我强烈要求护士将它拆除后,母亲再也没有犯过这样的毛病。躺在炕上,她把心里的伤疤也摊给我看。年少时她受的委屈、她做出的反击,成年之后的无奈,还有现在她的身体。说着说着,她哭了,我伸过手给她抹眼泪,感觉从眼角到发丝里仿佛隐藏着一条隐秘的河流。现在,河水溢出来了。母亲终于睡着了。窗外的月亮好像不那么明亮了,我隐约看见,它已经斜了过去,去往右边的山梁上方。那里,春天正从一些干枯的枝头上伸出眼睛、耳朵来,虽然暗处仍然有积雪,但有些野草已经开始变绿,有些昆虫已经准备鸣唱,等着打破乡村无风之夜的安宁。多少生命在这样的笋节里待着,期盼着。我想起生小儿子时,肚子胀得滚圆,生大儿子时留下的那道伤疤几乎要被撑开,成日里心惊胆战。最后的几天,我在灯光下照着镜子,肚皮反着光,我感觉自己像是托着一轮圆月亮,一轮有伤疤的月亮。深夜里,母亲一次次醒来,给我掖被子。有一次,我从梦里醒来时,母亲正在熟睡,听着她有节奏的鼻息,忽然觉得她的身体里贮存了满满的月光。有她在的地方,无论多深的夜,我心里都是亮堂的。我忍不住把头偎在她的枕边,仿佛自己还是个婴儿,仿佛她还年轻,仿佛,前边的日子都堆积在阳光里。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对月亮的描写,既渲染了宁静而忧伤的气氛,又暗示了母亲坎坷的人生经历。B.文章语言质朴而又不乏生动,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怜爱之情。C.文章以“伤疤”为线索,采用插叙的手法叙写了母亲生中经历的种种艰辛。D.文章写“我”生儿子时身上的伤疤,并感觉自己是一轮有伤疤的月亮,深化了文章主题。5.“我”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文章以《有伤疤的月亮》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021·河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云生处有农庄朱谷忠车行闽西塘前乡的老盈山,山路弯弯绕绕,偶尔从车窗一侧看去,但见一线空中,飘来万千缕白云,轻纱般徐徐汇聚到半山腰,飘飘袅袅,低回留恋。它们忽而融合,忽而散开,焕发着一种蓬松而轻柔的乳白色。慢慢地,所有的云丝都融在一起,变幻不定地朝更深的山谷飘去——那里,就是我要去的丁町共享农庄。下车后,站在缥缈的浮云里,仿佛幻境:只见山幽林密,泉隐其中;黄墙黛瓦,沿坡耸立;踏上崭新的水泥路,两边尽是绿油油的菜地。往上看,大棚瓜架上,叶子透出一汪汪翠绿;往下看,竹篱吊着的豆角,嫩生生下垂过尺。往山塘方向望去,一排排槟榔芋枝叶劲遒,一垄垄菜花嫩白透黄,恰似一幅幅水彩画随意铺陈,十分养眼怡心。这里,就是丁町共享农庄的所在地。早在庄前等我的小巫,快步上来握住我的手,寒暄几句,便介绍说,他们农庄的蔬菜基地都在富硒带上,这里高山上昼夜温差大、空气清新,再加上灌溉的都是可直接饮用的山泉水,蔬菜格外甜美!而这里的鸡鸭禽畜,也是散养的……我请小巫带路前往周边仔细看看。于是俩人一前一后,时而头顶阳光,时而脚踏阴凉,进山坳、钻大棚、探竹寮、访山潭。足迹所至,但见菜畦处处,瓜果遍布,豆荚垂绦,植被茂密。看得出,这块曾经宁谧的山地,正在发生喜人的变化。过去,这里曾是僻远贫穷的小山村。我不禁问小巫,促成这一变化的缘由是什么?小巫转过身来,脱口而出:“那是振兴乡村的新理念在这里扎根了。不怕你见笑,我给村民编了两句顺口溜:守护绿水与青山,因地制宜做文章!”小巫笑说他现在的身份就是“职业农民”。我问他,农庄为何叫丁町?他说:丁就是人,而町字取的是字形,意思是想让村民守住这里的山田。他透露,为了建起蔬菜瓜果基地,近年来已投入不少资金,主要目的是想做大深山农业。说到这,他憨厚地笑起来。来前我已了解到,小巫是这个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农家子弟。当年,乡亲们敲锣打鼓欢送他走出深山,年轻的小巫除了激动,还暗暗庆幸自己将在外面的世界生活了。大学毕业后,他没少闯荡过,当过律师事务所律师,后来创建公司,同时涉足房地产及餐饮服务等领域,成为民营企业的董事长。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五年前,他居然放下城市生活,回老家当农民了。我问他,归来是为了孝敬父母,还是为了报答桑梓,抑或是难解乡愁?他说:“这些都是吧!不过这些年,在脱贫的过程中,我越发留意到人们经常提到的餐桌安全问题。”小巫说,“这个困扰人们的问题还没能很好解决。我正是看到这一点才下决心办起农庄的,宗旨就是要让绿色生态走进城市家庭,按照传统有机的方式种植各种蔬菜、精心养殖家禽,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就这样,在政府支持下,小巫创建的丁町共享农庄,于老盈山基地破土。基地绝大部分用的是村里的荒地,确保土壤不会有农药残留。我听着,记着,最后还是忍不住问他:“按说,你在大城市已站住脚跟,又有了事业和家庭,为何还决定回乡当一个农民?”小巫笑道:“不错,我在职场历练过,但我毕竟是一个从深山里走出来的人,每次返乡探望父母,特别是前些年回来盖了楼房,我在家里前思后想了一番,深深感到应当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为家乡振兴做点什么。”他说,“特别是作为新一代年轻人,在社会发展中,深谙科技的魅力,因此认定要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积极推广新技术。”袅袅白云,在山间飘移。这时,有一群灰鹭,从林中腾起,飞过我们头顶。小巫又介绍说:“其实,我最高兴的事是能看到村民脱贫。另一件就是搞起了传统有机种植,让蔬菜有了儿时的味道!”不知不觉间,太阳西斜,天边的云朵全都镶上一道道绚丽的金边。我怀着依恋的心情告别一再挽留我的小巫,启程回城。当车在树影婆娑的山道穿行,夕光映照的绿油油植被里,时而传来清亮的蛙鸣。一想到这深山里有小巫这样的“职业农民”,我心中充满了欢喜,也看到了这翠色中闪亮的希望。(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巫回乡创办农庄主要是考虑餐桌安全的问题,希望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农庄取名“丁町”,是想让村民守住当地的山田。B.从文中看,当地能实现乡村振兴,有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当地良好的地理条件、小巫这样的年轻人的带动等多种原因。C.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山村以前的贫穷和现在的美好,“我”来时的疑惑与走时的欢喜,小巫在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生活。D.文章以“白云生处有农庄”为题,富有诗意,饱含深情,寄托了作者对乡村发展变化的赞美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祝愿。8.小巫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9.文章多次写到“白云”,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021·四川)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溪的晴雨郁达夫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葫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0.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谈到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引出雨中、晴日游览西溪的记叙,同是记游却各有侧重,雨中之游以写景为主,晴日之游重写人记事。B.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与后文静莲庵堂品清茶的心境迥异,却又相映成趣。C.作者在前半部分写雨中游西溪,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D.作者由龙妇吹洞箫联想到东坡夜游赤壁,是因为作者与苏轼都体验到了酒酣游船,洞箫幽咽,诗词唱和,寄情山水的雅趣。11.谈谈你对文中第四段“但是俗物也有俗益”的理解。12.本文记叙两次赏游西溪,极富图画美,也饱含盎然的诗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021·云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深爱张炜就在一个月前发生了一些争执,当然关于融融。因为远方的孩子完全出于好意,要送给我们一份出乎意料的“厚礼”。这实在是有点莽撞了,在没有征得我们同意的情况下。就提前定下了融融的事情,而且要故意给人一个惊喜:再有三十多天它就会出现在家里。我们给吓了一跳。这是一件多么大的事情啊,这件事究竟有多么大,作为下一代人,孩子,肯定一点都不知道。马上在电话上拒绝:不行。我的口气坚决到不容置疑,可是已经有点来不及了。最大的麻烦是孩子难以理解:收养一只宠物真的有那么难?“你们看看就知道了,难道一点都不动心?真的没有照顾它的能力?”“不是,而是,”我停顿了一下,“这种事从头说起来很麻烦的。”“它是很省心的,绝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麻烦。”我想告诉电话那一端:这不是麻烦与否的问题,而且完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存在什么问题?”“存在……”我又一次停住了。我想如实相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我、我们,已经发过誓——决不再养动物了。电话突兀地终止了。可是这件事情想要扭转已经很难了,因为一月后要来我们家里的这只猫,孩子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差不多是看着它长大的,并且在它一个月大的时候就取好了名字。在对方看来,要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要舍弃简直有点不可思议。我之所以没有说出“誓言”,是有些担心。这很容易被当成上一代人特有的矫情:这种事也要发誓?为一只宠物?因为要谈的太多,反而一时讲不明白。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最后变成了不可挽回的事实。这件事情的深层原因,除了沟通的困难,或许还有另一个:我们内心深处也在挑战那个誓言,哪怕是尝试一下某种可能性也好;说不定我们也在盼望融融的到来。我想说的是,正因为深爱,才要拒绝。有些可怕的经历不属于下一代人,那种独有的恐惧也就不属于他们。我犹豫着,想说:我们在这个地方的日子还不牢固,还不稳定,还有些不能确定的元素,总之还需要观察和等待一段时间。可是这些话我同样说不出口。我能说出这几十年来,我们与它们一起经历了多少故事?不敢回忆,不愿回忆。我只能简明扼要地说:以后吧,当我们具备了起码的条件,能够确保它的安全,一切都太太平平的时候,一定会欣然而幸福地欢迎它们的到来。事实上真的没有十足的把握。失去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我们也就不能拥有,更不能动心。这必须成为一个原则,必须横下一条心,坚定不移。这样的誓言其实是几十年前立下的,而且不是自说自话,不是悄悄地隐在心底,而是在特别的时刻、由特别的人做过见证的。我说过,凡是誓言必得遵行,不然就会遭到报应。那种后果是任何人都承受不起的。可怕的是这几十年里,违背誓言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于是就有了疼痛彻骨的一些经历。在事后,在静夜,我会一遍又一遍地深究:为什么会遗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糟糕的事情?就这样,那会儿不仅忘掉了誓言,而且将其扔到了一边。总有侥幸心理,总想重新尝试。这似乎是可悲的。最后,悲剧总是缘此发生,几乎没有什么例外。我将一再发现并证明:自己的生活是如此脆弱,个人的能力是如此微小。是的,我总是要愧对它们;我甚至没有能力让它们平平安安地过完自己短促的一生,而这又是最起码的一个条件。回头看,那种让人一时失去理性的原因,说到底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爱,深深的爱。结果无论怎样担心和害怕,怎样提心吊胆,最后还是被这深爱所征服:紧紧地拥住它,一刻都不想疏离。就这样,它们再次加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这次,我们拥住的是融融。事已至此,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努力忘记所有的往事,让一切重新开始。我们要有这样的认知:时过境迁,现在是和融融在一起,一起享受崭新的生活。这是怎样宝贵的光阴,我们除了倍加珍惜,别无选择。只看着它的眼睛,一切便悉数得到满足,仿佛人生再无他求。是的,在一个绝美的生灵面前,什么话都是多余的。(节选自张炜《爱的川流不息》,有删改)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把孩子要送来的宠物认为是出乎意料的“厚礼”,又是惊吓又是拒绝,其原因下文做了说明,形成了呼应。B.“我”虽坚决反对收养融融,但最终还是接纳并喜欢上了它,是因为“孩子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差不多是看着它长大的”。C.文章以第一人称“我”讲述事件,剖析心理,让人感同身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D.本文构思上很有特色,通过“我”心路历程的剖析,向读者娓娓讲述了“我”对融融从拒绝到接受再到深爱的经过。14.如何理解题目“深爱”的含意?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15.《爱的川流不息》属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大作品”。叶圣陶对评判儿童文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标准:一个是真诚,一个是精致。这两个特点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2021·江苏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我唯唯,但一直拖延着没有写。这是因为,虽然我们结婚很早,但正像古人常说的: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我们的青春,在战争年代中抛掷了。以后,家庭及我,又多遭变故,直到最后她的死亡。我衰年多病,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但目前也出现一些异象:过去,青春两地,一别数年,求一梦而不可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按照迷信的说法,这可能是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了。因此,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记述如上。已散见于其他文字中者,不再重复。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选自孙犁《亡人逸事》)16.请概括选文中关于亡妻的逸事。17.请根据选文归纳妻子的形象特点。18.请简析选文第一段的作用。19.选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选择三例加以分析。(2021·上海南汇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重回日本记(节选)凌叔华①到京都后一连看了好几处的寺院,也许因为我对一切宗教向来不热心,所以未免感到有点沉重的气息,又因是冬季没有香客游人,到处冷凄凄的,有一点令人寡欢。我于是决定先到岚山游玩一天。女青年会书记叹口气说:“这样冷天,你去岚山吗?②去岚山有京福山电车,不到一小时即到了。这电车也小也旧,但却准时到。车资很便宜。③我在电车中曾站起数次,以为是要到了,很显得兴奋,但我始终不肯问人,现在知道唐人所说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句之美了。④岚山是在我童年即深深的爱上的一座山,非但它青翠的山色,时萦梦寐,那绿酒似的保津川,回想时还十分醉人,还有那唐朝样式的渡月桥和那小渡月桥——我们只须听那迷人的名儿,也就够令人想念的了。⑤我居然又看见岚山了!电车到站时我对自己说。先是走到一条专售纪念品的小街,五颜六色的摆满路之两旁,冷清清的很少顾客,大约因早晨有点雾吧。我约五分钟后,已出了小街,望见那条渡月桥,对面就是岚山了?我迷迷糊糊的走上长长的木桥,纵目四望。⑥“啊!这真是岚山了?”我问自己。每次我到了所爱的山水胜地时,我就想起司空图的《诗品》:“若有真境,如不可知,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①。”我这时的心境,确是“如不可知”,没有别的话语可以描写得再逼真的。⑦岚山仍是那样温柔甜静,它似乎用一双像蒙那丽莎那样的妙目对着我!它的晨妆是翠绿轻纱的袍子,头上披了白的薄绡,微风吹着,远远飘来晨鸟歌唱。⑧川上的游船静悄悄的泊在树荫下,船身长长的两头微翘起来,上面有个玲珑的木棚,像明代的“西湖十景”所描的楼船或花船格式。堤边芦苇都黄了,有些上面还留着白的花,迎风摇曳,岸上的松树有几处虬曲伸向溪流,有几株三五成疏落的槎峨的松杉,似乎是几个舞蹈者的造像,塑在沙滩上。⑨到处有一二幽雅款式的茶寮及白石灯点缀着,细看,还有尚未结花的老樱树点缀水边及山坡上。⑩我拿了速写本尽意描下风物的一些影子,一边走过桥的那头。过了小渡月桥,到了山脚下,再望对岸风光,那边风姿很美的树木,参差的配着楼台屋宇,房屋上时有白的炊烟上升着,背后是透明的如蝉翼的高高山影,川上的水很浅,大石块均露出来,有几只山鸟在石上水边幽闲的游戏。⑪桥上不见一个人,在远远的堤上有晨露遮掩,我更意味到“要路愈远,幽行为迟”的意境,这也是东方山水画的意境吧?山水至高的“逸格”,就是“以幽为工,虽离方遁圆②而极妍尽态”。这是恽南田题山水时明说的。⑫我走上小渡月桥,望到一二家柴门轻掩,幽径两边有梅花及竹丛及天竹间有奇石成堆点缀着。这些描画下来,就是一幅宋元山水画,也都可代表美的唐诗。此时我不禁想到王孟端的题画诗:“诗情画思两飘然,笔有烟霞腕有烟,何必远征关董③笔,但饶风韵便堪传。”这也是说我们只须领略到当前风物的诗情画意,腕上便会有神助,不必再要什么了。⑬渐渐的桥上走来两三个人,他们不一会就消失在山道上,我提了画囊也转过山道去。那里在往昔的春时,上面开着绚烂的樱花,水边的茶棚里都铺着猩红的毡子,炉边的女人也打扮得像一些蝴蝶飞来飞去的送茶送点,游人大都悠然歌着,真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谁也不想回家了。此时呢,山上树木及一切正静静的在期待着春的回来。⑭我又描下了几幅画稿,独自坐在空茶棚的木床上也有点悠然自得。我忽然悟到惟有独游惟有冷清清的所在我们才容易找到山水真趣,所谓“大好湖山归管领”只是给一个独游的人享受的。[注释]①要路愈远,幽行为迟:似乎距离主要通道更远,同在幽径缓步而行。②离方遁圆:离开方去说方,离开圆去说圆。指文学创作不拘泥事物表象,充分发挥想象。③关董:五代画家关全、董元的并称。20.文章开篇①②③段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岚山的情感?21.阅读⑦⑧⑨三段,赏析作者如何有层次展现岚山美景的。22.第⑬段作者追忆当年春天的情景,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2021·合肥市第六中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樱桃花开程建华那是刚刚填饱肚子的年代,年初,当第一缕春风悄无声息地拂面而来,家家户户竞相在园里种满蔬菜,以备饥荒。姥爷却不随众,栽种了满园的樱桃树,所以我记忆里的春天,一直都是粉色的。从我家到姥爷家要走四里山路,每次我的心情就像飘在风里的铃声,叮当洒落了一路。远山,近树,还有绿油油的庄稼,都是那样熟悉和亲切。姥爷村子的外围,环绕了条不宽不窄的河,河水不深,因而连座木桥也没有,外出干活的人们随手扔几块大石头在河心,从此行人踮着脚,踩在上面,几步也就跨过去了。这天,我和弟弟刚过了小河,还未站稳,野地里却突然窜出个黑小子来,看他模样约莫大我两三岁,手里还横着把树枝削成的战刀,他那杀气腾腾的气势给我吓坏了,我回身护住弟弟,结结巴巴地问,你,你想干啥?谁知他那恶狠狠的眼神,却像两支利箭射向我鼓鼓囊囊的兜里,并且响亮地咽着口水说,兜里是啥好吃的,拿出来。我看看他那黑黢黢的脖子,还有破了几个窟窿的裤子,心里愈加害怕了,哆哆嗦嗦地掏出了兜里的东西。黑小子兴奋的眼神刹那暗淡下去了,因为我掏出的是个沙包。但他还是不甘心地命令道,回家的时候,你得给我带个地瓜,否则……他撇撇嘴角,扬了扬手里的战刀。我和弟弟一溜烟跑远了,那天傍晚回家时,虽然我真的从姥爷家带出了一根粗壮的地瓜,但在小河边却没有见到他的影子。姥爷是个种樱桃的高手,不知他用了什么办法,种出来的樱桃密密匝匝,鲜红娇嫩,像一盏盏小灯笼缀满了枝头。收获的季节,我和弟弟早早就赶来了,站在板凳上帮忙采摘。摘樱桃看似轻松,实则不然,两只手高高举着,一时半会还行,久了,胳膊酸得再也抬不起来了,可这时我才摘了几枝果实呢,想想姥爷满园的果树,我就绝望地闭紧了眼睛。这时我就恨姥爷为什么要种这么多的樱桃。而每年,我最憧憬的就是樱花满园的春天,而非果实累累的季节。那个黑小子,每次听见我在樱花下欢笑,都会远远跑开了,这让我很是纳闷。又是一年初夏,姥爷家的樱桃丰收了,这次我们一大家子都上阵采摘去了,树丛浓密,樱桃累累,大家又说又笑,只闻其声却不见其人。这时,透过浓荫,我看见园外走过一个熟悉的身影,没错,就是那当年的黑小子,几年过去了,黑小子已出落成了个少年,干净了不少,也白皙了许多。我正愣神,他也正巧朝着树丛张望过来,我俩的目光就在那细小的枝叶缝隙间砰然相撞上了,我吃了一惊,他也像一只受了惊吓的野兔,转身就逃走了。我红着脸去摘樱桃,却看见光秃秃的枝头,竟残留着两枚尚显青涩的果子。十七岁那年,姥爷病重了,再也无力打理满园的樱桃了,故而樱桃树被砍倒了不少,园子也就萧索了许多。这时我的个子已长得很高了,早已不用站在板凳上去摘樱桃了,可是没有那么多的樱桃需要采摘了。下一个樱花烂漫的季节,当我再次走进果园时,姥爷已去了遥远的世界。我站在园子中央,风儿轻拂,枝叶婆娑,姥爷那佝偻的身影影影绰绰,仿佛还在花丛间穿梭。太阳悬在山口,大地灿烂金黄,我看见一个个子很高、肌肉壮实的青年正挥鞭赶着一头老牛在耕地。那头老牛真的很衰老了,头耷拉着,皮毛粗糙稀疏,鼻孔里喘着粗气,踉踉跄跄走着。青年的腰杆挺得像一棵白桦,英俊的脸庞在夕阳下泛着麦色的光泽。他就是曾在河边向我示威的黑小子,他还曾在数年前的枝叶间给我留下了一双仓皇的眼睛。离开的时候,我偷偷回头瞥了他一眼,却被细心的舅舅发现了。舅舅说,那是根伢,自小就是个孤儿,跟着大伯长大,吃了不少苦,以前在村里喜欢小偷小摸的,还偷过咱家樱桃,不过现在本分了,干活也卖力,对大伯也孝顺……我有些怪舅舅说多了,我心里很想知道关于根伢的一切,可当我知道的太多,却莫名地有些不快活了。这天晚上,我坐在舅舅家的庭院,天边,寥寥的几颗星星不时又藏进了浓黑的乌云,我看着爬满栅栏的葫芦刚结出了拳头大的果实,听见蛙声在远处起起落落。次日清晨,天幕低垂,窗外刚下过一场大雨,园里的樱花零落一地。秋天,舅舅把园中不再结果的樱桃树全砍了,仅在窗口留了一株做风景。那年我长大了,背起行囊,去了很远的城市,舅舅村外的那条小河愈加瘦弱,而那个村子,我再没去过了。(有删改)2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幼时的初次相遇,到后来听到“我”在樱桃园的欢笑声他都会跑开,再到“园外走过一个熟悉的身影”,根伢已成为“我”记忆中樱桃园不可缺少的部分。B.“我”按照黑小子的命令在从姥爷家返回的时候,带了一根粗壮的地瓜,却没看到他的身影,这样写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也使行文节奏有所舒缓。C.“寥寥的几颗星星不时又藏进了浓黑的乌云”“园里的樱花零落一地”等描写借景抒情,意在表现姥爷的去世,对“我”的精神产生的巨大创伤。D.文章多处使用铺垫,黑小子出场时“响亮地咽着口水”“破了几个窟窿的裤子”以及向我们要地瓜等都为下文介绍他的身世作了铺垫。24.这篇散文以“樱桃花开”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5.有人说,该篇散文体现出了人性中的美好。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2021·山东潍坊·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太行山里的信仰郭震海刚入冬,风就到。中国北方,苍茫的太行山脉,如一声声雄壮有力的黄河大鼓,起伏的山峦像激情的鼓手敲出的抑扬顿挫之鼓点。收获后的田地如醉酒后的高原铁匠,赤身裸露出结实的、古铜色的脊梁。山梁上的老人,背微驼,正手扶一把镐头,仰头望着蓝得透彻、高得通灵的天。斜阳成了老顽童。将老人和树木的身影拉得无限远、无限长,自己高挂长空乐得满面通红。老人站姿如尧,像舜,更像禹,确切说应该像尝百草的炎帝。这姿势仿佛瞬间越过万年,连接古今,这也是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农人们,千年不变的站姿。有考古资料表明,这里是人类农业文明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华夏文明的最早发祥地。起伏的山脉孕育过播谷稼穑的民族先祖,厚重的大地迎接过文明曙光的初现。2.5亿年前的木化石,新中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无不向世人昭示着这里的亘古和绵长。上古时期,上天塌陷,女娲慈心,不忍苍生有难,在这里炼五色石,飞身补天;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民不聊生,后羿弯弓,力射九日;始祖炎帝,尝百草、兴农业、授医术,造福百姓,泽被后世。曾经的潞商,作为晋商之劲旅,凭借节俭勤奋、明礼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精神,驰骋大江南北。这一支支骆驼商旅,满载潞绸、潞铁金银,熙来攘往地走出太行山的隔阻,汇入浩浩荡荡的古丝绸之路,远涉海外,享誉天下。数不尽的遗址,道不尽的陈迹,如散落在群山之间的颗颗珍珠,印证着数千年文明的邈远悠长。这里就是太行之巅,被誉为“天之脊”的上党。踏着先祖的足迹,我和朋友就行走在太行之高地——上党。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小伙子,在长治市当外教,一次文艺活动中我们相识。“我的上帝啊,太不可思议了,你快看那田地,怎么都用石头垒在山上的!”朋友收住了脚步,突然就惊呼起来。我闻声而望,朋友正用手指着太行山间,农人们耕作的梯田。我告诉朋友:“这是梯田。”“是的,是梯田。”我说,这梯田如中国云南的哈尼梯田和广西的龙胜龙脊梯田一样。太行山里的梯田,沿着陡峭的山坡层层向上,如巨人登天的台阶,这伟大的杰作是生存在太行山里的人千百年来征服自然、顽强生存的有力注解。在梯田的诱惑下,朋友快步而上。斜阳下,梯田披上着金色的阳光,层层叠叠,金光闪闪,气势磅礴中更显阡陌纵横,线条流畅,如一幅洋溢着自然美、古朴美、形体美、文化美的伟大画作。每一次接近这层层梯田,传说中的太行老愚公,那句铿锵有力的话总会真真切切地在我的耳边响起。矢志不渝,挖山不止。这是老愚公的信念,也是太行山里人的信念。许久以来,我总认为老愚公不是虚幻的人物,他是存在的,是我的先祖,是我的上辈,或者说就是我的父亲,是整个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他是中国人。我给这位来自美国的小伙子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他听完后用眼睛盯着我的眼睛,双手作摊开状。我知道,他没有明白其内容。我急中生智,掏出手机下载英文版给他看。他仔细读完后,沉思了片刻道:“这老人太伟大了。对,像桑提亚哥,是的,像极了桑提亚哥,那个老渔夫。”山顶上的老人走了下来,他扛着镐头,花白的头发在风中有些凌乱,宽敞的布衣随风微动,那张与黄土同色,被岁月亲吻过的脸,在斜阳下发出古铜色的光芒。蜿蜒的小道上,他走得步履坚定,身影被斜阳镀上了朦胧的金色,远远望去,恍惚中真如从远古而来,行走在山里的炎帝神农氏。我们与老人不曾见过,更谈不上相识,但“陌生”挡不住山里人的好客。一声招呼,老人满是皱褶的脸上如花怒放。庄稼人爱唠嗑,老人似乎更健谈,太阳未西沉,时间还早些,老人索性停下脚步,盘腿坐在我们旁边的荒石上。高天之下,苍山之间,我们谈笑声起,愈谈愈欢。交谈得知,老人到山顶是为当年在抗战中牺牲的安眠在山上的烈士洒酒,种青松。烈士中没有老人的亲属,也非受人之托,他这样做完全出于自愿。“自愿?”朋友惊奇地问老人。“是哩!”老人回答。老人告诉我们,他每年都会到山顶上为烈士献酒,为秃山播绿,坚持了数十年。抬头望去,山之顶,荒石乱,劲风烈,原本光秃秃的连野蒺藜都鲜有生长的山顶,在老人的坚持下,栽下的青松竟然神奇般地绿了半坡。据说,曾经有媒体记者在当地武装部偶然得知此事,去村里找老人了解情况。记者告诉老人,要把他的事迹在媒体上进行宣传。执拗的老人坚决不让,他不仅不接受这位记者的采访,还一路追着记者到了武装部,执意要求记者不要宣传。“日子越好越不能忘掉那些流血牺牲的人啊!”老人喃喃自语着,抬起头望向西边的天。此时,西天已经被斜阳点燃,燃得正旺,红得动心。连绵不断的群山,望不断的沟沟梁梁,数不尽的村村庄庄,也燃得正旺,红得动心。我告诉艾瑞,眼前的太行山,这个为新中国成立立下过不朽功绩的山,当年是中国八路军对抗法西斯侵略者的主战场,在这里,每一块岩石都曾被先烈们用鲜血染红过,每一座山峰上都安歇着不朽的忠魂。面对外来侵略者的机枪和大炮,山里的百姓争先恐后、积极参军、踊跃支前。正是在人民群众的强大支援下,八路军,这支神奇的中国军队,面对飞机大炮数倍于自己的疯狂侵略者,靠“小米加步枪”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书写了军事史上的不朽传奇。今天的山脉依旧,今天的人情更浓。在太行山里的百姓心中,仿佛与生俱来有一颗朴实的红心,这是对乡土的守护,对家和国的忠心和热爱,代代延续,构成太行人特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艾瑞始终安静地听着,这位美国小伙子不时用眼睛去望老人的脸。他对我说:“将军,是的,这老人像个忠诚的将军。”我笑笑,对艾瑞说:“不,要说将军,整个山里的百姓都是将军。”我告诉他,战争年代且不说,就说当下吧,在太行山里,和老人类似的人和事如这里的石头一样普遍。“忠诚是啥,俺不太懂。不过,俺作为一个庄稼人,懂得没有国,就没有家。”夕阳中,老人对朋友说。朋友听了,盯着老人看了很久道:“我在想,如果我是总统,我肯定会让他和将军们站在一起,授给他荣誉勋章。”我笑着说:“中国的百姓并不是为了荣誉,他们这样做完全是出于真实的内心,是本意。他们爱家,更爱国,就如恋土思乡一样,这情感是质朴的,是最真挚的,这恋土思乡的情感也成为山里人颇具特色的生命情结,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命情结,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爱国主义的生命根源,也是古往今来的太行山里人保家卫国、建设家园的动力源泉。”火一样的黄昏,我们坐在荒石上交谈着。山里很安静,没有进入深冬的风,不是太冷。夕阳下,阵阵鸟鸣声,不绝于耳。(有删改)2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用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劳作不息的农民形象。B.朋友看到美丽梯田突然惊呼这一细节突出了太行梯田自然之美和给人带来的精神震撼。C.文章写“我”和朋友陶醉于梯田的美丽与壮观这一内容,其用意是表达对梯田的喜爱。D.文中将桑提亚哥与愚公作比较,表现出朋友对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敬仰之情。2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太行山为背景有力地展现了太行山人改造自然、热爱国家的精神风貌。B.文章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代入感强,真切有力地再现了太行山的景美、人美、情美。C.文章在写老人朴实性格的同时更写出了老人甘于平淡、与世无争的本分与善良。D.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描写了太行山的人情风物,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28.文章写“愚公”的故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9.请简要赏析本文构思上的艺术特色。(2021·黑龙江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佛罗明戈舞毕淑敏①我坐在一座古旧城堡的露台上,眺望远方。远方有一座金色的城池,阳光下干燥而明亮,它就是欧洲境内最大的穆斯林遗址——阿尔罕布拉宫。②时间一点点逝去,阿尔罕布拉宫继续放射着金光。一个丰满的黑衣老女人走近我,神秘地眨眨眼睛,算是打了招呼,不由分说地抖搂出她的宝贝——一卷丰硕的白布铺在草地上,内藏的宝贝随着白布的打开,依次显露真容。③白布上,许多“耳朵”并排摆在那里,似一种奇怪的生灵留下的遗物。“耳朵”大小不一,基本上比人的掌心略小,深棕色居多,好似海中的鲍鱼壳。每块壳上,都凿有小孔,穿着细绳,两两捆在一起,好像夫妻。④老女人约有70岁了吧,或许更大,由于缺钙,身形佝偻,肥大而皱缩的长裙,把整个身体笼统地罩住,好像枝叶落尽只剩下短粗树干的木桩。⑤这是响板。看出了我的疑惑,她把“耳朵”拿起来,熟练地将绳子套在拇指上,然后打出了一个响亮的撞击音。她卖弄地连续击打,木头与木头相撞,清脆,利索,带着一种隐隐的急躁。⑥天渐热起来,周围的客人也多了起来。来自各国的女游客,聚在一地“耳朵”的周围翻看着。老女人警觉地睁大了眼睛,默不作声地把一对木质响板套在了自己的手指上。人越聚越多,她站起来,整理了一下裙子。我先惊讶,后猛地一喜,看来,她要现场演奏。⑦在丛林的鸟鸣声中,响板清脆地击打起来,异军突起,音色强烈,节奏似马蹄嘚嘚。她左右手的响板,发出来的声音大不相同。左手边的低沉,就是她所说的雄性,右边的较为清脆,应该是雌性了。她不停地击打着,想来表达的是男人与女人的对话,循环往复,把男人和女人的争执,表现得百转千回。大家都听呆了,想不到这简单的两块木板,在这貌似昏聩的老女人手中,居然如有神助,直击人心。看到她娴熟地击打响板的动作,顿时明白,遇到了一个佛罗明戈舞的高手。⑧围观的人要求老女人跳一曲完整的佛罗明戈。我本来以为她会拒绝,没想到老人家慨然允诺,提溜着裙子站起来,口中发出声响,代表一种节拍,就在林间的土地上载歌载舞起来。她先是摆出了佛罗明戈舞女出场时的标准神态,耸肩抬头,眼神落寞,四处搜寻,好像要捡拾什么东西。紧接着,开始慢慢旋转,好像一只黑色的老孔雀寂寞地开屏。她那条黑裙子,还真是一条大摆裙,无数的褶皱被她的舞步调动起来,腰间那一圈明显的赘肉,随着舞步晃动,让人在刚开始的时候,有一点点替她难堪。但是,这只是极短的一瞬间,人们很快就被她俘获和感动,对所有身材上的缺憾视而不见,只被她沧桑的舞步牵动心扉。她放浪形骸地舞着,面对着千年的宫殿和清晨的阳光。她目中无人,肆意挥洒着复杂的情绪。她排山倒海地舞着,强健粗壮的脚掌全力在地面上旋转、奔突,雨点般地敲击着土地,像是要给土地打一个印章。她目光缥缈,如云如烟,仿佛只和上苍中的灵魂对视,又仿佛看穿了自己的前世今生,万般无奈,自暴自弃。她嘴角紧抿,嘴唇上纵起了一排细密的竖形纹路,鼻孔张大,不时耸动一下,似乎在嗅着危险即将潜近的气味。所有这一切,在她满布岁月鞭痕的面庞上,化作了略带玩世不恭的孤寂冷笑。⑨天啊!⑩我说过,我完全不懂舞蹈,但在这刹那,我深深地被这个老女人躯壳中绽放出的如醉如痴的花朵所打动,我听懂了她用生命同大自然、同废墟、同历史、同五颜六色素不相识的人的交流,她用一种不属于自己的魔力,轻易地就将所有人打翻在地。由于距离太近了,我甚至看到了她的手指很干净,没有指甲油,也没有戒指。在每个指甲的端沿,有两毫米透明玉色的余量,修了圆润的边,刚刚好,既不会裂疼了自己,也不会刺伤了别人,响板套在其上,嗒嗒作响,风情万种。⑪地上经年的尘土,被老女人的舞步搅得沸沸扬扬。我们大气也不敢出,半张着嘴,看她目中无人地舞动雄伟身躯。这看起来毫无章法、没有伴奏的舞蹈,在她胸有成竹的表演下显得魅力无穷,我们的思绪被她牵引着,直到海角天涯……⑫不知过了多久,她停下了舞步,黑色的大摆裙哗地收敛成铁桶一般,再无一丝波澜。几乎在一秒钟内,舞者就恢复了平庸和老迈的本色,炫目的光环瞬间褪去,江河安稳,岁月如常。要不是她的呼吸还未平稳,胸口还在起伏,你简直不敢相信刚才飞扬跋扈的雀灵和此刻垂垂老矣的妇人,来自同一具肉身。⑬围观的人许久默不作声。我们在无意中遭遇了一位佛罗明戈的圣匠。我们没有花一文钱,就欣赏到了一场精妙绝伦的西班牙传统舞蹈。(选自毕淑敏《蓝色天堂》,有删节)3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描写远处的阿尔罕布拉宫,突出阿尔罕布拉宫的辉煌、宏大气派,为后文老女人的出场和表演提供了背景环境。B.第⑦段中运用类比的手法,以“马蹄嘚嘚”的声音表现响板的打击声,突出响板的声音高亢、节奏急促有力。C.老女人的舞姿热情奔放、富有魔力,与她平庸老迈的日常状态迥然不同,表明她的积极乐观,对艺术和生活充满热爱。D.文章结尾说“我们没花一文钱”,可见老人的表演没有任何的功利性,完全是出于兴致,出于对佛罗明戈舞的热爱。31.有人说,本文充满了异域风情。请简要分析文中的“异域风情”表现在哪些方面。(2021·辽宁沈阳市·高三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新校舍(节选)汪曾祺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露着白茬。门楣横书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倒。大路把新校舍分为东西两区。大图书馆后面是大食堂。学生吃的饭是通红的糙米,装在几个大木桶里,盛饭的瓢也是木头的,因此饭有木头的气味。饭里什么都有:砂粒、耗子屎……被称为“八宝饭”。八个人一桌,四个菜,装在酱色的粗陶碗里。菜多盐而少油。常吃的菜是煮芸豆,还有一种叫做蘑芋豆腐的灰色的凉粉似的东西。大图书馆的东面,是教室。土墙,铁皮顶。铁皮上涂了一层绿漆。有时下大雨,雨点敲得铁皮丁丁当当地响。教室里放着一些白木椅子。椅子是特制的。右手有一块羽毛球拍大小的木板,可以在上面记笔记。椅子是不固定的,可以随便搬动,从这间教室搬到那间。吴宓先生上《红楼梦》研究课,见下面有女生没有坐下,就立即走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一些颇有骑士风度的男同学于是追随吴先生之后,也去搬。到女同学都落座,吴先生才开始上课。我是个吊儿郎当的学生,不爱上课。有的教授授课是很严格的。教西洋通史的是皮名举。他要求学生记笔记,还要交历史地图。我有一次画了一张马其顿王国的地图,皮先生在我的地图上批了两行字:“阁下所绘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朱自清先生教课也很认真。他教我们宋诗。他上课时带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要交读书笔记,还要月考、期考。我老是缺课,因此朱先生对我印象不佳。多数教授讲课很随便。刘文典先生教《昭明文选》,一个学期才讲了半篇木玄虛的《海赋》。闻一多先生上课时,学生是可以抽烟的。我上过他的“楚辞”。上第一课时,他打开高一尺又半的很大的毛边纸笔记本,抽上一口烟,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这样讲唐诗,别的大学里大概没有。闻先生的课都不考试,学期终了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唐兰先生教词选,基本上不讲。打起无锡腔调,把词“吟”一遍:“‘双鬓隔香红啊——玉钗头上风……’好!真好!”这首词就算讲过了。我不好好上课,书倒真也读了一些。中文系办公室有一个小图书馆,通称系图书馆。我和另外一两个同学每天晚上到系图书馆看书。系办公室的钥匙就由我们拿着,随时可以进去。系图书馆是开架的,要看什么书自己拿,不需要填卡片这些麻烦手续。有的同学看书是有目的有系统的。一个姓范的同学每天摘抄《太平御览》。我则是从心所欲,随便瞎看。我这种乱七八糟看书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我觉得这个习惯挺好。夜里,系图书馆很静,只有野外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我差不多每夜看书,到鸡叫才回宿舍睡觉。——因此我和同寝室那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几乎没有见过面。新校舍大门东边的围墙是“民主墙”。墙上贴满了各色各样的壁报,左、中、右都有。有时也有激烈的论战。有一次三青团办的壁报有一篇宣传国民党观点的文章,另一张“群社”编的壁报上很快就贴出一篇反驳的文章,批评三青团壁报上的文章是“咬着尾巴兜圈子”。这批评很尖刻,也很形象。“咬着尾巴兜圈子”是狗。事隔近五十年,我对这一警句还记得十分清楚。当时有一个“冬青社”(联大学生社团甚多),颇有影响。冬青社办了两块壁报,一块是《冬青诗刊》,一块就叫《冬青》,是刊载杂文和漫画的。冯友兰先生、查良钊先生、马约翰先生,都曾经被画进漫画。冯先生、查先生、马先生看了,也并不生气。有一位曾在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文本二:我的老师沈从文(节选)汪曾祺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说实话,沈先生真不大会讲课。他不像闻先生那样:长髯垂胸,双目炯炯,富于表情,语言的节奏感很强,有很大的感染力;也不像朱先生那样:讲解很系统,要求很严格,上课带着卡片,语言朴素无华,然而扎扎实实。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因为就学生的文章来谈问题,也很难有系统,大都是随意而谈,声音不大,也不好懂。不好懂,是因为他的湘西口音一直未变,也因为他的讲话内容不好捉摸。沈先生是个思想很流动跳跃的人,常常是才说东,忽而又说西。沈先生真不是个长于逻辑思维的人,他从来不讲什么理论。他讲的都是自己从刻苦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之谈,没有一句从书本上抄来的话。3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数教授教课认真,“多数教授上课很随便”。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委婉表达了对敷衍了事的教授的不满。B.文中“只有野外偶尔传来几声犬吠”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夜里在系图书馆读书时环境的静谧。C.三青团在壁报上宣传国民党的观点,“群社”痛批其文章是“咬着尾巴兜圈子”,有暗示其为国民党走狗之意。D.作者认为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虽然不大会讲课,但绝不照本宣科,所讲内容均为自己刻苦实践的“经验之谈”。33.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西南联大”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简称,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联合组成,抗日战争时期设立于西南地区。B.《红楼梦》是古代笔记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书中塑造了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探春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C.《离骚》是先秦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辞采瑰丽,结构宏大,充满浪漫色彩,深受现代诗人闻一多的欣赏。D.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湖南凤凰人,代表作为《边城》。他只有小学学历,自学成才,不擅长逻辑思维,讲不出理论。34.作者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新校舍”的校门、道路、伙食和教室,这样写的目的何在?试简要分析。35.如欲以“‘自由’是培育人才的沃土”为题为《新校舍》写一篇评论,请结合文本概括评论要点。(2021·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兰花是否依旧时常记起一盆兰花。已经30多年了,尽管流逝的时光,早已把“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变成了临近黄昏的“夕阳红”;尽管时过境迁,记忆里的好多事情都已经悄悄地消失了,但是在我心里,却还是时常记起一盆兰花。记起这盆兰花,并不是它有多么艳丽,或者它的品种有多么名贵,而是因为它非同寻常的生命力,因为它曾经遇到过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最早知道朱自清这个名字,是读他的散文《绿》。那是50多年前我在初中阶段。散文里所写的仙岩是我和同学们常去的风景点。仙岩有三个瀑布,《绿》写的是位置最低的梅雨潭,可是在我看来,仙岩好玩的地方不是梅雨潭,而是高于梅雨潭的雷响潭。那是一个被嶙峋巨崖夹抱着的深潭,上有十多丈高的瀑布自天泻落,很是壮观。最妙的是游人可以顺着山径登至瀑布上方,捡块石头或点个炮仗扔下山谷听回声。那回声,从山谷里轰隆隆地传来,真的就如春雷炸响!相比之下,就觉得梅雨潭太文静了,文静得很难引起注意。我一直不明白,朱先生为何只写梅雨潭而不写雷响潭?但还是在心里牢牢记住了散文中那些美得令人心醉的语句,诸如“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再次得“遇”朱先生,则是在我考取温州第一中学,就读高中之后了。新生入学,校方安排我们参观校史馆。我们被告知,朱自清当年也曾是这个学校的教师,还为这个学校写了首校歌。这让我有点吃惊。我们这个学校是浙南名校,我知道她创建于1902年,比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还早;我也曾听说从这里走出的名人不计其数,既有郑振铎、夏鼐、夏承焘、王季思、朱维之等大文史学家,也有苏步青、徐贤修、杨忠道、李锐夫、谷超豪等大数学家。可我没想到朱自清先生也在这儿教过书!仔细查阅文史资料,确实没错,朱先生真的于1923年、1924年在此(那时叫省立十中)教了两年国文。在校史馆的展板上,我见到了他写的那首校歌:雁山云影,瓯海潮淙。看钟灵毓秀,桃李葱茏。怀籀亭边勤讲诵,中山精舍坐春风。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校歌惜墨如金,总共才51字,却意蕴深厚。特别是“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一句,多年来一直在同学中间传颂,成了我们共同的座右铭。朱先生作为那个乱世年代的书生,居然能有这样的良知,这样的抱负,确实很让人钦佩。当然,朱先生最令人钦佩的,还是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骨气与精神。在语文书上,我读到了毛泽东主席写的《别了,司徒雷登》。文章说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读着这些话,朱自清的形象在我与同学们的眼里一下子明晰起来。不约而同地,我们都在心里生出一个期盼,期盼有一天能读到闻一多颂、朱自清颂。可惜我们的期盼只等来一半。不久,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写闻一多的电影文学剧本,叫做《拍案颂》,是个很不错的剧本。可不知何故,一直没见有“朱自清颂”面世。这让我们很是遗憾。我后来知道,在我们那一代人中,期盼读“朱自清颂”的还真不少。大约是18年后的某一天,我与几个差不多年龄的同事聊天,不知怎么聊着聊着就聊到了这个话题。我那时正涉足电视剧,所以就有人建议我写朱自清,甚至出主意说,可以用朱先生的作品把整部剧串起来,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到《温州的踪迹》《伦敦杂记》《欧洲杂记》等等,一直写到他的病逝,连线索都是现成的!正说得热闹,来了一位叫王长春的同事。见我们在说朱自清,他张口就问:“你们知道朱自清在温州时住哪儿吗?”我们反问,住哪儿?他说:“就住在我家呀,是我们家的房客。”我们都兴奋了,说竟有这等巧事?便问:那他有东西留下吗?“别的没了,留了一盆兰花,听长辈说是朱自清亲手栽的,现在还活着。”大家都直喊稀奇。想一想可不是稀奇嘛,从1923年到我们说话这会儿,60年都有了,当年那兰花居然还活着!越是喊稀奇,就越是急于要见那盆兰花。王宅位于朔门一条叫四营堂巷的僻静小巷,是一处五间三退的老式庭院。在这里,我果然看到了一盆兰花,郁郁葱葱的,沐浴在夕阳余晖里。这就是朱先生当年手栽、并曾与之朝夕相处的兰花吗?在见到它之前,我在心里猜想过它的模样——毕竟有起码60多岁的“高龄”了,还能活着就是奇迹,萧疏、孱弱大概是免不了的吧,哪想到,它还如此茂盛,如此葱郁!为这事,我后来特意咨询了园艺行家,行家说,兰花属多年生单子叶草本植物,会从假鳞茎上不断发出新芽,因而能够不断繁衍,生生不息,要是伺弄得好,寿命可以比人长呢。“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中国的文人喜欢兰花,其实是喜欢它高洁飘逸的君子之风,想来朱先生也是吧。在这么一个傍晚,在他当年的旧居,体味着他留在这里的“君子之风”,我不禁思绪起伏,感慨万千……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变成了临近黄昏的“夕阳红”夕阳红:喻指老年人。B.看钟灵毓秀,桃李葱茏桃李葱笼:青春年少,美好形盛。C.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作圣启蒙:做贤德且启迪民智之人。D.要是伺弄得好伺弄:照料、养育。37.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表达疑问的标题开始,以现实情景解答问题为结尾,首尾圆融,结构完整。B.本文总体上以时间为序,交代了作者对朱自清先生从陌生到逐渐了解的过程。C.文章详述温州第一中学人才辈出,与下文朱自清所撰写的校歌内容暗自呼应。D.作者写闻一多有颂而朱自清一直无人写颂,意在比较,反衬出朱自清的伟大。38.文章第六自然段花了很多笔墨去写雷响潭,你觉得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9.文章结尾说“中国的文人喜欢兰花,其实是喜欢它高洁飘逸的君子之风,想来朱先生也是吧”。请结合全文,总结朱自清的“君子之风”的具体内涵。(2021·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第一次乘夜航船,从绍兴府桥到西兴渡口。绍兴到西兴本有汽油船。我因急于来杭,又因年来逐逐于火车轮船之中,也想“回到”航船里,领略现代生活的异样的趣味;所以不顾亲戚们的坚留和劝说(他们说航船里是很苦的),毅然决然地于下午6时左右下了船。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其间,左右顾而乐之,真是20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两个军弁是例外。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个数儿——因为我曾读过几年书,又忝为大夫之后——但也是例外之例外!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这不消说得,都到了轮船里去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千虑不免一失,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满身洋油气的小顽意儿骗得定定的,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于是航船虽然照常行驶,而光彩已减少许多!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事;而“国粹将亡”的呼声,似也不是徒然的了。呜呼,是谁之咎欤?既然来到这“精神文明”的航船里,正可将船里的精神文明考察一番,才不虚此一行。但从哪里下手呢?这可有些为难,踌躇之间,恰好来了一个女人——我说“来了”,仿佛亲眼看见,而孰知不然;我知道她“来了”,是在听见她尖锐的语音的时候。至于她的面貌,我至今还没有看见呢。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第三要怪——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女人坐在前面,男人坐在后面;那女人离我至少有两丈远,所以便不可见其脸了。且慢,这样左怪右怪,“其词若有憾焉”,你们或者猜想那女人怎样美呢。而孰知又大大的不然!我也曾“约略的”看来,都是乡下的黄面婆而已。至于尖锐的语音,那是少年的妇女所常有的,倒也不足为奇。然而这一次,那来了的女人的尖锐的语音竟致劳动区区的执笔者,却又另有缘故。在那语音里,表示出对于航船里精神文明的抗议;她说,“男人女人都是人!”她要坐到后面来,(因前面太挤,实无他故,合并声明)而航船里的“规矩”是不许的。船家拦住她,她仗着她不是姑娘了,便老了脸皮,大着胆子,慢慢地说了那句话。她随即坐在原处,而“批评家”的议论繁然了。一个船家在船沿上走着,随便的说:“男人女人都是人,是的,不错。做秤钩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这一段批评大约十分巧妙,说出诸位“批评家”所要说的,于是众喙都息,这便成了定论。至于那女人,事实上早已坐下了;“孤掌难鸣”,或者她饱饫了诸位“批评家”的宏论,也不要鸣了罢。“是非之心”,虽然“人皆有之”,而撑船经商者流,对于名教之大防,竟能剖辨得这样“详明”,也着实亏他们了。中国毕竟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古国呀——我悔不该乱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祸不单行”,凑巧又来了一个女人。她是带着男人来的——呀,带着男人!正是;所以才“祸不单行”呀——说得满口好绍兴的杭州话,在黑暗里隐隐露着一张白脸;带着五六分城市气。船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剌剌地分开;男人不好意思做声,女的却抢着说,“我们是‘一堆生’的!”太亲热的字眼,竟在“规规矩矩的”航船里说了!于是船家命令地嚷道:“我们有我们的规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大家都微笑了。有的沉吟的说:“一堆生的?”有的惊奇的说:“一‘堆’生的!”有的嘲讽地说:“哼,一堆生的!”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妇者,服也”,这原是她的本行呀。只看她毫不置辩,毫不懊恼,还是若无其事地和人攀谈,便知她确乎是“服也”了。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屈一指。呜呼,可以风矣!在黑暗里征服了两个女人,这正是我们的光荣;而航船中的精神文明,也粲然可见了——于是乎书。4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乘的是“夜航船”,暮色袭人,加上“我”的近视,没看清那船上“来了”的女人的面貌。这样,作者就可以省去对那女人的外貌描写,而笔墨集中在她的“尖锐的语言”上。B.在黑暗的船舱里两个女人最终屈服,被分开来坐下。“黑暗”意味着“精神文明”的丑陋一面,“光荣”实际上是反语,揭示了这群人的丑陋面。C.船家用“做秤钩的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的比喻,巧妙地回驳了那位女乘客的话指出男女实际上是不平等的,也揭示了“精神文明”的虚伪性。D.本文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刻画人物,运用漫画式的语言活泼、幽默,达到了尖锐讽刺的效果。41.文中详细写了航船中的两位女人,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2.文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指的是什么?两者的对比有什么作用?(2021·山西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黄”记情徐刚颤抖在我生命中的那声犬吠我生下三个月,父亲即因病去世,丢下了母亲、两个姐姐、我和一只大黄狗。母亲告诉我,儿时摸墙学走路,大黄狗便亦步亦趋,跟在我旁边,如我摔倒,正好倒在它毛茸茸的背上。这样的事情已没有记忆,唯一记得的是它的离世。在萧瑟寒冷的腊月,一个下午,母亲在纺纱,让我关上门并插上门闩。门外,堂哥呼叫我家的狗,他们似乎捉到了大黄狗,我觉得惊讶,母亲示意我不要开门,然后是宅门口沟边大杨树下传来的一声惨叫。母亲哭了,没有出声,只是眼泪不断地落到纺车边上。晚饭时飘来了烧狗肉的香味,母亲特意叮嘱我:“不要开门。”少顷便有拍门声:“弟弟,开门!”“不开。”“趁热,吃狗肉。”“不吃!”我大声地说,“你还我大黄!”我在北大中文系做工农兵学员第一年的寒假,回家过年时与母亲闲聊,言及大黄狗,母亲告诉我,父亲喜欢狗狗,大黄狗与家里人、宅上的叔伯都很亲。父亲去世后,母亲视大黄狗为父亲的遗物,还能帮着照看我,珍贵何比!那又为什么要吃它呢?“过年想吃肉,没钱买,大家都穷,便来和我商量,把黄狗吃了如何?”母亲未及回应,几个堂哥就动手了。当时这在乡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吃自家养的狗而已!更何况我们家孤儿寡母,几位堂哥多有关照。“虽然心里极不情愿,不让他们吃又说不出口。”这大黄狗便一命呜呼了。母亲洒泪以祭。颤抖在我生命中的那声犬吠,隐隐约约地留在了记忆中。而在潜意识里,我一直在寻找大黄狗,也记住了母亲教我面对某种诱惑时的态度——“关门”!又见大黄狗我在读高中时应征入伍,部队在江苏溧阳种地瓜和水稻。生产队长迎接我们时,一只大黄狗突然飞奔而至,尾巴高翘,“呜呜”声不断,它不知道村子里为什么来了那么多陌生人。次日早起晨练,声音惊动了大黄狗,它匆匆赶来,又怕又急,转身叫来了它的主人,生产队长摸了一下狗脑袋说:“大黄,那都是我们的朋友,兵哥哥。”“大黄”这个名字让我觉得亲切。我写信给母亲细数了大黄的特点:一身金毛,唯头部有小块白毛,是母狗,体态略胖,腿长等。母亲让侄儿回信说:“和我们家的狗极像,或许是转世的,你要善待它。”一次,我得了感冒躺在床上。大黄一看集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