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四版) 课件 第6、7章 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文学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四版) 课件 第6、7章 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文学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四版) 课件 第6、7章 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文学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四版) 课件 第6、7章 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文学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四版) 课件 第6、7章 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本章要点】1.

汉语的历史及特点。2.

汉字的历史及特点。3.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本章目录第一节

中国语言系统第二节

汉语的历史与特点第三节

汉字的历史与特点第四节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世界的语言与文字1、语言定义: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机能;是一种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条理而构成的符号体系与信息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分类: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复综语九大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意义:每一种语言都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2、文字含义:1、书写文章的视觉表义符号。2、命题变项及其否定统称作文字。3、文字是人类的知识传递。4、文字是思想最重要的载体。汉字的意义:它独特的面貌、独有的文字形式,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也是一种负载着民族文化的特殊的符号系统第一节

中国语言系统本节主要内容中国语言系统一、中国语言系统与汉语(一)中国语言的组成(二)中国语言的分布二、汉语方言区一、中国语言系统与汉语(一)中国语言的组成中国语言为全国56个民族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华裔所用。我国语言可以分属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其中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是汉藏语系。使用汉语的人数在10亿以上,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大洲。(二)中国语言的分布汉藏语系:广泛分布于沿海各省及内地各省。阿尔泰语系:分布在西北边疆(突厥、蒙古、满——通古斯语族)南亚语系:分布在云南等地印欧语系:分布在西部边疆(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中的俄罗斯语和伊朗语族中的塔吉克语)南岛语系:台湾的高山族二、汉语方言区划分的三种方法七大方言包括北方官话、吴语、粤语、闽语、客语、湘语、赣语。七大方言加上徽语,为八大方言。八大方言加上晋语,为九大方言。汉语方言方言分布(一)北方官话除黄河流域各省市外,四川、新疆、东北三省、内蒙古、云南、贵州也大都使用北方官话。(二)吴语古吴越之地,包括浙江省和苏南地区(三)粤语广州方言为代表,广西东南部人、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四)闽语闽南、闽北、台湾(五)客语南方各省作方言岛分布,尤以广东、福建为多(六)湘语湖南省东南部,以长沙话为代表(七)赣语江西省、湖北省东南部及皖南闽西地区(八)徽语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和江西东北部地区(九)晋语除山西外,还包括陕北、豫北及其与河北、内蒙古交界处第二节

汉语的历史与特点本节主要内容汉语的历史与特点一、汉语的历史(一)汉语词汇的发展(二)汉语语音的发展(三)汉语语法的发展二、汉语的特点及其在世界语言中的定位(一)汉语的特点(二)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定位一、汉语的历史(一)汉语词汇的发展汉语词汇发展属于积累型。汉语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词丰富自己的词汇系统。汉语词汇在语音形式上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规律,那就是由起初的以单音节为主,逐渐变为以双音合成为主。上古汉语里,单音词居多,这些单音词有些传承至今,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语。而现代汉语中的复音词(两个音节或两个音节以上的词)则是由古汉语中存留的单音节语素凝结而成的。现代汉语以复音词居多,其中双音节词占绝大多数。(二)汉语语音的发展汉语语音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方面组成。这三个方面各有各的变化。声母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浊音清化。韵母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入声韵尾的消失。声调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入声的消失。普通话阴、阳、上、去四声的调类,在元代已经形成。汉语声母、韵母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过一段繁化丰富时期后,逐步简化。汉语语音的变化是有系统性的。一方面,声、韵、调的变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例如声母的变化常常起因于韵母的不同,韵母的变化也常常影响到声母的发音部位的变化。另一方面,语音的变化往往是整个系统中符合某一个条件的一律发生变化。(三)汉语语法的发展关键词:稳定中日渐严密具体表现:1、虚词是汉语非常重要的语法手段,也是语法发展过程中变动较大的部分。在汉语历史的发展中,虚词数量不断丰富,每个虚词的功能分工渐渐明确,进而增强了汉语语法的严密性。2、句式逐渐丰富、句子结构日益严密是汉语语法发展的又一趋势。这种趋势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虚词增多,句法手段多样化,同一意思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表述,以达到不同的表意效果;另一方面也与外来语的影响有关。二、汉语的特点及其在世界语言中的定位(一)汉语的特点汉语没有词形变化,词序比较严格声调是汉语的一种构词手段汉语中的音节和词可以是一对多的关系(二)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定位按照语法结构,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成四种类型: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复综语。汉语是孤立语的一个代表。按照语言的亲属关系,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大致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等以及其他一些语群和语言,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是汉藏语系中最古老的一种语言,历史悠久,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的使用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因此汉语被联合国指定为七种工作语言之一。我们可以从两方面为汉语定位。第三节

汉字的历史与特点本节主要内容一、从原始记事到文字产生二、汉字形态的转变三、汉字的特点及其优越性一、从原始记事到文字产生原始记事:主要有结绳、木刻、图画以及在器物上划刻。甲骨文、金文:比较成熟的文字“六书说”——许慎少数民族文字:藏文、西夏文、女真文、满文等结绳在文字中的痕迹许慎《说文解字》“六书”说“六书”分别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象形,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如“大”就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为指事,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达意义的造字法。有的是纯符号的,如:“上”,古作会意,集合两个以上的字以表示一个意义的造字法。如“小土”为“尘”。形声,意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一部分表示读音,一部分表示字意。《说文解字》举例:“论”,从言,仑声。转注,《说文解字》解释:“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大意是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同音字来表示。如“来”本义是“小麦”,借作“来往”的“来”。大体来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文字构造的条例,转注、假借是文字运用的条例。二、汉字形态的转变(一)图画文字(表形文字)(二)甲骨文:殷商时期(三)金文:周代(四)篆书:源于周代末年,流行于秦国(五)隶书:秦代民间创造的一种篆书的简化体(六)楷书:汉末兴起三、汉字的特点及其优越性(一)汉字的特点(1)汉字是代表音节的表意文字。(2)汉字是方块形的形声文字。(3)汉字是至今通行的最古老的文字。(二)汉字在世界文字中的定位汉字也经过了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成为世界上最古老并且具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代表着世界文字的重要发展方向。(三)汉字在使用电脑时的优越性与英文相比,汉字更加简洁与英文相比,汉字输入更加快捷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具有形象性认读汉字,能促使大脑左右半球的协调第四节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本节主要内容一、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二、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三、汉语汉字与文化交流和传播一、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二)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三)中国文化对汉语汉字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二、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汉语词源意义包含了中国古人的传统观念。文化的发展变化直接体现在各个时代的词汇中。汉语的地域差异,往往是地域文化差异的反映。(一)汉语承载的文化信息二、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中必然带有一定的文化信息。从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中,也可看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有些构件的构造意图还能反映出一些较深层次的文化信息。(二)汉字承载的文化信息三、汉语汉字与文化交流和传播(一)汉语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汉语使用区域的逐渐扩大以及共同语的存在为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促进了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二)汉字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历时传承中超越语言的历史音变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境外的传播是中国文化向境外传播的重要纽带【思考题】1.

简述汉语汉字的特点及其在世界语言文字中的定位。2.

举例说明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3.

简述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播的贡献。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曾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结合汉字的历史和特点,谈谈汉字在当代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5.

结合汉语演进史的特点,谈谈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独特地位。【扩展阅读】1.

王力文集:第9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2.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3.

王宁.汉字学概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王宁.汉语词源的探求与阐释.中国社会科学,1995(2).第七章

中国古代文学【本章要点】1.

中国古代诗、文、词曲、小说、戏曲、文论的辉煌成就。2.

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艺术特征:

神似论、抒情性与意境说。3.

中国古代文学的核心文化精神:

以道自任,忧患进取,人生思索,仁爱恤民。本章目录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精神中国古代文学的题材与体裁题材:中国古代文学以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现实为反映对象,凡农事稼穑、情爱婚恋、送别思归、山水田园、行旅边塞、宫廷市井、咏史怀古、才子佳人、神魔道化、英雄传奇、世情公案等,无不具备,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刻和广博、挖掘心灵的精细和深邃,在世界文学史上是少见的。体裁:中国古代文学在诗、文、词、赋、小说、戏剧等方面都有创举,众体齐备,并且具有契合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的形式特点。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本节主要内容一、中国古代诗歌二、中国古代文、赋与文论三、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一、中国古代诗歌上古歌谣:大部分是后人伪托之作,可信的只是一小部分《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浪漫主义之源两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魏晋过度:建安七子、曹氏父子、竹林七贤等;诗歌技巧、声律理论唐朝巅峰:诗歌的黄金时代宋元:在唐代基础上的另辟蹊径,开创精神(一)诗歌(二)词词的产生与音乐、近体诗格律成熟有密切的关系。晚唐五代:文人词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形成了西蜀和南唐两个创作中心。两宋:词的巅峰时代,作家众多,佳作纷呈,其成就与唐诗双峰并峙元明:衰落期;清:词学复盛的时代(三)散曲散曲是元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分为小令和套数。小令是单独的小曲,有独立的曲牌名,如【水仙子】、【新水令】等;套数又叫套曲,是同一宫调的许多曲子的连缀,其标调方式是以宫调名和第一支曲子的曲牌命名,如【双调·夜行船】。元代是散曲的黄金时代,有散曲作家二百二十余人,作品三千八百余首,语言质朴通俗,情致直率爽利,总体风格“豪辣灏烂”,酣畅尖新。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贯云石、张养浩、睢景臣、张可久等二、中国古代文、赋与文论时期发展《尚书》时期散文之发源荀子赋之起源两汉时期政论散文和史传散文、汉赋的巨大发展六朝时期文章开始骈俪化中唐至宋“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明成化到隆庆年间文学复古运动清初清初三大家、桐城派中国的古代文论古代文论的萌芽期是先秦两汉古代文论的自觉期在魏晋南北朝中唐至明中叶是古代文论的成熟期明末至清末应该说是古代文论的延续期古代文学理论简称古代文论,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从作品批评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观念体系,多采用经验描述、形象表达、类比综合等方式来表现,并非以严格的科学定义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论证,由此形成了气、韵、意、比兴、风骨、格调、意境等独特的理论范畴和表达方式。古代文论的思想核心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呈现出儒、释、道互补的特点,也给古代文论以不同的影响:儒家理论奠定了古代文论的伦理学基础和功利意识,道家思想带给古代文论以崇尚自然及心灵观照的认识观,佛家哲学为古代文论提供了内省体验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文心雕龙》书影三、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一)小说中国古代小说分为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大类,文言小说以记载异闻、琐语、杂事为主要内容,白话小说以演述史事及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故事为内容。文言小说产生较早,魏晋时发展为“志人”和“志怪”两端。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文言小说的成熟,宋明时期的文言小说在白话小说的冲击下相对式微,清代文言小说有较大发展,其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代表着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白话小说的产生要晚于文言小说。大概在中唐时期,都市已流行一种“说话”的艺术形式。宋时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出现了“说话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到了明代,鸿篇巨制陆续问世;清代,小说发展进入全盛期,其中《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关汉卿画像(二)戏曲中国戏曲是集歌、舞、科(动作)、白(念白)于一身的综合艺术,极富民族特色和艺术表现力。元以前,戏曲都是歌舞动作表演,没有文字剧本,到元代才正式形成了完整、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成为与小说、诗歌、散文平分天下的古代文学样式。元代另一种戏剧形式叫“南戏”。南戏始于北宋宣和年间,起初盛行于浙江温州一带,元代以后吸收杂剧的特点,逐渐成熟并向北方传播。明代最杰出的戏剧家是汤显祖,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南洪北孔”,代表着清代传奇的最高成就。清中叶后传奇剧创作逐渐衰落,地方戏开始蓬勃兴起。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本节主要内容一、神似论二、抒情性三、意境说一、神似论中国古典文学讲究的则是以形写神,注重的是神似。在我国古代诗词评论中,总是把艺术意象是否传神,是否做到了形神兼备,作为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所谓神似是指作品要生动地表现出所描写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和精神旨趣。也就是说,艺术意象仅仅把现实中的物象表现出来是不够的,还要传达出物象的神韵来。诗词中写人物少有细致周到的肖像描写,往往只写一颦一笑,一个侧影,取其一点而不及其余,要以“以形写神”为宗旨。“形神兼备”的形象构成原则,在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的创作中同样受到了高度重视。明清时代,小说、戏曲蓬勃发展,这两种文学体裁更为强调形神兼备。二、抒情性抒情性是我国古代特别是早期文学最明显的民族特色。由于“缘情”说的提出及其影响,我国古代文学创作更有意识地强化了情感因素,从而更富有审美性,因为文学的美感作用是作品本身的情感因素在读者心目中引起共鸣的特殊效果。从《诗经》和《楚辞》开始,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言志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就已基本确立。在绵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诗歌一直以抒情为主,诗歌中的叙事成分始终很薄弱。即使是客观性比较强的游记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家笔下也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刻板描写,而是借山水寄情怀,甚至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比德”的美学观念。不单诗文如此,即使以“叙事文学”著称的我国古典戏曲、小说亦是极富情感性的,叙事往往只是它们的表层属性,骨子里却还是抒情。三、意境说意境就是意中之境或境中之意,“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或由客观景物引发的主观情思,“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思对客观景物进行改造、加工出来的不同于原有景物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情与景的感应和交融,描写如画而又意蕴丰富。意境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艺术范畴,是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实践的过程中被提出的。它既是客观景物的真实再现,又是作家主观情感的充分抒发,是审美主客体相互联系在情景交融中得以升华的完美体现。意境凝聚了古代文学的全部精髓,以其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产生了独特的境界和氛围。诗词曲意境举例赏析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词:“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端正好】)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往往先有景物,使诗人见景生情,情是由景引起的,此为“无我之境”。诗人比较客观冷静地描绘景物,渲染出特定的氛围,情感是在境的基础上的悠然回味举例:“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往往是先有感情,移情入景,景物受情感的渲染而被赋予明显的主观因素,此为“有我之境”诗人感情强烈,将自己的情怀投射到景物上,他所罗织的景物都饱含强烈的感情。举例:“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精神本节主要内容一、以道自任的崇高追求和人格尊严二、愤世嫉时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三、深沉悠远的人生之思四、以民为本的仁爱精神一、以道自任的崇高追求和人格尊严以道自任济世情怀建功立业李白、陆游等人的胸怀苍生内在人格深沉的人生理念和价值取向二、愤世嫉时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普遍品格,它代表一种高尚人格,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古代知识分子心怀天下,悲天悯人,忧患意识是他们创造和传播文化的内在动力之一。纵览古代文学史,沉郁的忧患意识始终闪烁在有良知的文人作品之中,烛照后世,感人至深。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溢着的自强不息和刚健坚韧,无不激励着后世文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璀璨的珍宝。三、深沉悠远的人生之思由于经世致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因此古代文学体现出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无论是以道自任的崇高追求和进取精神,还是愤世嫉时的忧患意识和人生之思,强调的都是现世之谋略而非幽玄之沉思。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的文学不从本体意义上去思考人生和宇宙,从老庄开始,对个体存在(生命)、心(精神)就保持高度的珍爱与肯定。“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这种思想发展到魏晋时期,出现了盛极一时的玄学思潮。内在人格的觉醒,使得对人作本体建构成为这一时代的显著特色。由魏晋至唐宋,人生之思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