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讲精练(统编版)_第1页
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讲精练(统编版)_第2页
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讲精练(统编版)_第3页
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讲精练(统编版)_第4页
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讲精练(统编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讲精练(统编版)科目授课时间节次--年—月—日(星期——)第—节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讲精练(统编版)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讲精练(统编版)中的一篇诗歌。本诗描绘了雪后北国壮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本节课将重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提升鉴赏能力。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沁园春·雪》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3.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的艺术特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趣味,激发创造潜能,提高艺术创造力。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典诗词,了解基本的诗词格律和常用的修辞手法,对诗词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此外,他们已经接触过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对诗词中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于具有情感色彩和鲜明意象的诗词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在理解诗词内容方面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但可能对深层次的情感和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偏好直观感受,有的喜欢逻辑分析。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在理解《沁园春·雪》中的深层情感和象征意义方面遇到困难,同时,对一些生僻字词和复杂修辞手法的把握也可能成为挑战。此外,如何将诗词中的意象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也是他们需要克服的难题。教学方法与策略本节课将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先由教师讲解《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意象及修辞手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设计诗歌朗诵和创作仿写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体验诗词的魅力。在教学媒体使用上,将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意境,增强直观感受,并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一首描绘雪景的现代诗或歌曲引入,询问学生对雪的印象,激发他们对雪景的兴趣和对本诗的好奇心。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previouslystudiedpoemsaboutnature,让学生思考这些诗歌与《沁园春·雪》的共通之处。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沁园春·雪》的作者毛泽东,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举例说明:通过分析诗中的具体词句,如“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的理解,探讨诗歌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修辞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的。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选择诗中的某一句或某一节,进行仿写练习,创作自己的诗句,以此加深对诗歌形式和情感的理解。

-教师指导: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的问题,鼓励他们发挥创意。

4.课堂小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创作体会。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阅读《沁园春·雪》,撰写一篇关于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的短文。

-鼓励学生在家中向家人介绍这首诗,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反馈与评价(约5分钟)

-教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教学效果。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拓展与延伸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沁园春·雪》以外的毛泽东诗词,如《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毛泽东的诗词风格和创作主题。

-与《沁园春·雪》主题相关的其他古典诗词,如杜甫的《北征》中关于雪的描写,帮助学生拓展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视野。

-介绍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如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时代精神。

-推荐一些关于古典诗词鉴赏的书籍和文章,如《古典诗词鉴赏指南》、《诗词鉴赏入门》等,供学生自主学习。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以雪为主题的诗词,练习运用课上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收集不同诗人关于雪的诗词,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让学生调查毛泽东诗词在当时社会的影响,了解诗词如何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

-建议学生参加诗词朗诵比赛或诗词知识竞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诗词论坛、文学博客等,与其他诗词爱好者交流心得,共同学习进步。

-建议学生定期总结自己在诗词学习中的收获和困惑,与教师交流,寻求指导和帮助。教学反思与改进这节课结束后,我感到学生在《沁园春·雪》的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反思活动,让学生填写一个反馈表,内容包括他们对本节课的满意度、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认为哪些部分最有价值和哪些部分需要改进。

1.学生对诗歌深层情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虽然他们在讨论中能够表达对诗歌意象的初步理解,但对于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感慨,他们往往难以触及。

2.在互动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或者学生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

3.在巩固练习环节,仿写活动的效果不如预期。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创作不够自信,缺乏创作的动力。

针对这些问题,我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背景。例如,通过引入更多关于毛泽东的生平介绍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调整课堂活动的设计,增加更多互动性强的环节,如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对于仿写活动,我会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包括给出更多的创作提示和示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此外,我还计划在每节课后都进行类似的反思活动,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持续反思和改进,能够提高我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典诗词。作业布置与反馈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短文,分析《沁园春·雪》中的意象如何表达情感,以及这些意象对整首诗的意义。要求字数在300字左右,能够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尝试仿写一首以雪为主题的诗词,要求运用至少三种修辞手法,并尝试创造出独特的意象。

3.鼓励学生在家中向家人或朋友介绍《沁园春·雪》,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记录下对方的反馈,以便于课堂讨论。

作业反馈:

1.在批改学生的分析短文时,我将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意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对于理解不准确或表述不清的地方,我会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如:“在分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这句时,你提到了雪的广阔,但未能深入探讨其与爱国情怀的联系。你可以考虑从历史角度出发,思考长城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2.对于仿写作业,我将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运用修辞手法,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创造出新颖的意象。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我会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的仿写作业中使用了拟人和比喻,使得诗句生动有趣。继续保持,并尝试运用更多修辞手法。”对于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会提出具体的建议,如:“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中,修辞手法运用得很好,但整体意象略显平淡。你可以尝试加入更多动态的元素,如‘风卷残云’,以增加诗句的活力。”

3.对于学生的分享记录,我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收获。我会根据他们的记录,提供反馈,如:“很高兴看到你能够自信地向家人介绍这首诗,并且他们的反馈也很积极。这表明你在理解和表达方面都有所进步。下次可以尝试更加深入地探讨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板书设计①诗歌背景介绍:

-毛泽东简介

-诗歌创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②诗歌内容与结构:

-上阕:写雪景

-重点词:长城、黄河、银蛇、蜡象

-重点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下阕:抒情

-重点词:江山、英雄、竞折腰

-重点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修辞手法与艺术特色:

-拟人: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比喻: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对仗:如“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象征:如“江山如此多娇”象征祖国河山之美,“英雄竞折腰”象征英雄豪杰对祖国的敬仰和忠诚。典型例题讲解1.题型一:分析意象

题目:《沁园春·雪》中,“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答案:这两句描绘了雪后北国的壮丽景色。其中,“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表现了长城内外一片雪白,广阔无垠的景象;“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则描绘了黄河在冰雪覆盖下失去了波涛汹涌的景象,显得平静而宁静。

2.题型二:理解情感

题目:在《沁园春·雪》中,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雪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答案:作者通过对雪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例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通过描绘雪后天晴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美丽景色的喜爱和陶醉。

3.题型三:修辞手法分析

题目:《沁园春·雪》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答案: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仗等。例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的拟人和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雪景中的山峦和原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中的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平衡感。

4.题型四:诗歌结构分析

题目:《沁园春·雪》的上阕和下阈分别是如何呈现诗歌主题的?

答案:上阈通过描绘雪景,展示了北国风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