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种植与环境保护技术应用指南_第1页
农业生态种植与环境保护技术应用指南_第2页
农业生态种植与环境保护技术应用指南_第3页
农业生态种植与环境保护技术应用指南_第4页
农业生态种植与环境保护技术应用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态种植与环境保护技术应用指南TOC\o"1-2"\h\u6950第1章生态农业概述 319211.1生态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4110541.1.1以生态平衡为基础 4148751.1.2以循环经济为核心 4171321.1.3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4238991.1.4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4118631.2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239981.2.1发展现状 479111.2.2发展趋势 52559第2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599702.1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5142322.1.1生物多样性重要性 521992.1.2保护措施 583092.2农田土壤保护与改良 5156712.2.1土壤保护重要性 5274082.2.2保护措施 64042.3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662842.3.1水资源保护重要性 6215162.3.2保护措施 612425第3章生态种植技术 6321383.1种植模式与结构优化 62043.1.1精准种植 6171893.1.2种植结构优化 7140623.2抗逆性品种选育与推广 734583.2.1抗逆性品种选育 732443.2.2抗逆性品种推广 7318563.3间作、套作与轮作技术 7172943.3.1间作技术 7205793.3.2套作技术 7212533.3.3轮作技术 783683.3.4轮作制度设计 71067第4章有机农业技术 8196404.1有机农业原理与标准 8206794.1.1生态平衡原则:有机农业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提高生物多样性。 8182794.1.2土壤健康原则:有机农业注重土壤保护和改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保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8182534.1.3生物动力原则:有机农业倡导利用生物动力,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减少化学能源依赖。 860674.1.4有机农业标准:我国有机农业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主要包括有机产品生产、有机产品加工、有机产品标识和管理等内容。 810034.2有机肥料施用技术 8322504.2.1原料选择:有机肥料原料应来源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矿物质等。 838044.2.2肥料种类:有机肥料包括农家肥、绿肥、生物有机肥、有机复合肥等。 8280184.2.3施用技术: 8129684.3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 8169124.3.1农业防治:通过选用抗病虫害品种、合理轮作、间作套种、调整播种期等农业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 8125264.3.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 878104.3.3物理防治:采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信息素诱杀等方法,降低病虫害种群密度。 9130344.3.4有机农药使用:在必要时,可选用有机认证的农药进行防治,但需严格遵循有机农业标准,控制使用量和使用次数。 931547第5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9314545.1农业废弃物分类与特性 9303705.1.1农作物残体 9179205.1.2畜禽粪便 9142985.1.3农膜 927185.1.4农药包装物 92015.2农业废弃物堆肥化处理 9237005.2.1堆肥化原理 9126065.2.2堆肥化工艺 9210705.2.3堆肥化设备 10195625.3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 10222415.3.1生物质燃料制备 10233075.3.2生物质燃料应用 10312455.3.3生物质能源技术 106134第6章农田水利与节水技术 1054086.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104816.1.1水源工程 1051356.1.2输配水工程 1011876.1.3排水工程 10277156.2节水灌溉技术 11156766.2.1地面灌溉技术 11222556.2.2喷灌技术 11141886.2.3微灌技术 11212226.3雨水收集与利用 11144896.3.1雨水收集系统 11210636.3.2雨水渗透技术 1129046.3.3雨水调控利用 1123171第7章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 1161077.1退化土地修复技术 11208637.1.1物理修复技术 11145927.1.2化学修复技术 12186617.1.3生物修复技术 12314687.2湿地保护与恢复 12248027.2.1湿地生态保护技术 1259637.2.2湿地恢复技术 12260797.2.3湿地景观建设技术 12257677.3生态廊道建设 12104877.3.1生态廊道规划与设计 12229097.3.2生态廊道植被配置技术 12207977.3.3生态廊道建设与维护技术 1222947.3.4生态廊道功能评价与优化 125134第8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 13282728.1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与危害 13299478.1.1农业面源污染来源 13179758.1.2农业面源污染危害 13292098.2农药、化肥减施技术 13258888.2.1农药减施技术 13265498.2.2化肥减施技术 14199418.3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 1437738.3.1秸秆处理与利用 14313428.3.2畜禽粪便处理与利用 1421343第9章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 14165009.1生态农业产业链概述 14280739.2生态农业产业链模式与案例分析 15133419.2.1生态农业产业链模式 15133669.2.2案例分析 15165089.3生态农业产业链政策与支持措施 1584879.3.1政策支持 15115539.3.2支持措施 151014第10章生态农业推广与培训 161666610.1生态农业推广体系构建 162840010.1.1概述 163048910.1.2推广体系构建原则 16955010.1.3推广体系构建措施 16501210.2生态农业技术培训 161414910.2.1培训目标 161359410.2.2培训内容 16910510.2.3培训方式与方法 173077910.3生态农业市场开拓与品牌建设 172105110.3.1市场开拓 172142210.3.2品牌建设 17第1章生态农业概述1.1生态农业的概念与特点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旨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生态农业的概念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态农业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1.1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生态农业注重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强调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1.1.2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生态农业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1.3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生态农业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1.4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生态农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2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以下是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2.1发展现状(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生态农业给予大力支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2)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各地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3)生态农业技术不断创新。在种植、养殖、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生态农业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4)农产品质量得到提升。生态农业注重农产品品质,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1.2.2发展趋势(1)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通过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标准,规范农业生产,提高产品质量。(2)产业链延伸。生态农业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3)区域协同发展。加强区域间生态农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4)科技创新驱动。继续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5)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生态农业发展经验,提高我国生态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第2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2.1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2.1.1生物多样性重要性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农业生态系统内生物种类、遗传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对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少病虫害发生、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1.2保护措施(1)遗传资源保存: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建立完善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护珍稀、濒危品种。(2)栽培品种多样性:推广多品种栽培,合理布局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抗逆性及适应性。(3)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4)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物多样性。2.2农田土壤保护与改良2.2.1土壤保护重要性农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质量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加强土壤保护与改良,对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2.2保护措施(1)土壤侵蚀防治:采取梯田、等高植物篱、覆盖作物残体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2)有机质投入:增加有机肥料施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3)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科学施用化肥,减少过量施肥。(4)轮作与间作:实施轮作与间作制度,降低土壤病虫害发生,提高土壤肥力。2.3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2.3.1水资源保护重要性水资源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对于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3.2保护措施(1)水资源监测与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体系,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规划。(2)节水灌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3)水源涵养:加强水源地保护,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措施,提高水源涵养能力。(4)污水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水资源质量。本章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土壤保护与改良、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三个方面,阐述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通过实施相关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3章生态种植技术3.1种植模式与结构优化3.1.1精准种植精准种植是根据作物生长需求,结合土壤、气候等条件,采用科学的种植密度和排列方式,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通过精准种植,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3.1.2种植结构优化种植结构优化主要包括作物品种搭配、行距配置、覆膜栽培等技术。通过合理搭配作物品种,调整行距配置,采用覆膜栽培等措施,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减少病虫害发生,达到生态种植的目的。3.2抗逆性品种选育与推广3.2.1抗逆性品种选育抗逆性品种选育是针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多样性,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诱变育种等技术,培育具有抗逆性(如抗病、抗旱、抗盐碱等)的作物品种,降低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的依赖。3.2.2抗逆性品种推广通过开展抗逆性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3.3间作、套作与轮作技术3.3.1间作技术间作技术是指在同一土地上,同期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通过间作,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病虫害发生,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3.3.2套作技术套作技术是指在同一土地上,先种植一种作物,再种植另一种作物,两种作物共生一段时间后,分别收获的种植方式。套作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3.3.3轮作技术轮作技术是指按照一定顺序,连续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通过轮作,可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传病害,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3.3.4轮作制度设计根据作物生态适应性、土壤肥力状况和市场需求,设计合理的轮作制度,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轮作制度设计应遵循生态、环保、高效的原则,以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第4章有机农业技术4.1有机农业原理与标准有机农业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强调生态平衡,注重土壤保护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农业生产方式。它遵循以下基本原则:4.1.1生态平衡原则:有机农业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提高生物多样性。4.1.2土壤健康原则:有机农业注重土壤保护和改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保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4.1.3生物动力原则:有机农业倡导利用生物动力,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减少化学能源依赖。4.1.4有机农业标准:我国有机农业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主要包括有机产品生产、有机产品加工、有机产品标识和管理等内容。4.2有机肥料施用技术有机肥料是有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具有重要意义。4.2.1原料选择:有机肥料原料应来源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矿物质等。4.2.2肥料种类:有机肥料包括农家肥、绿肥、生物有机肥、有机复合肥等。4.2.3施用技术:(1)底肥:在作物播种或移栽前,将有机肥料施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2)追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需求,适时施用有机肥料。(3)叶面喷施:利用有机叶面肥,直接喷施在作物叶片上,快速补充营养。4.3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4.3.1农业防治:通过选用抗病虫害品种、合理轮作、间作套种、调整播种期等农业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4.3.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4.3.3物理防治:采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信息素诱杀等方法,降低病虫害种群密度。4.3.4有机农药使用:在必要时,可选用有机认证的农药进行防治,但需严格遵循有机农业标准,控制使用量和使用次数。第5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5.1农业废弃物分类与特性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作物残体、畜禽粪便、农膜、农药包装物等。各类农业废弃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合理分类与利用这些废弃物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率的重要环节。5.1.1农作物残体农作物残体包括稻草、麦秸、玉米秸等。这些残体通常含有较高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可进行生物质能源和有机肥料的开发。5.1.2畜禽粪便畜禽粪便是一种富含有机物和营养元素的农业废弃物。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猪粪、牛粪、鸡粪等。这些粪便可通过处理变为优质的有机肥料。5.1.3农膜农膜是一种难以降解的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地膜和棚膜。合理回收和利用农膜,可减少环境污染。5.1.4农药包装物农药包装物主要包括塑料瓶、玻璃瓶等,需进行专门处理,防止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5.2农业废弃物堆肥化处理堆肥化处理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稳定的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5.2.1堆肥化原理堆肥化是利用微生物、昆虫等生物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将有机废弃物分解为有机质和养分的过程。5.2.2堆肥化工艺堆肥化工艺主要包括好氧堆肥和厌氧堆肥。好氧堆肥适用于处理农作物残体、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厌氧堆肥适用于处理有机污泥等。5.2.3堆肥化设备堆肥化设备包括翻堆机、输送带、筛分机等。选择合适的设备可以提高堆肥化效率。5.3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燃料,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5.3.1生物质燃料制备生物质燃料主要包括生物质固体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和生物质气体燃料。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燃料。5.3.2生物质燃料应用生物质燃料广泛应用于发电、供热、交通等领域。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质燃料可用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等方面。5.3.3生物质能源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包括生物质直燃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液化技术等。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可提高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效率。第6章农田水利与节水技术6.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6.1.1水源工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首先应关注水源工程。包括水库、塘坝、渠道等建设与维护,保证农业灌溉用水的稳定供应。同时加强水源保护,防止水源污染,保障农田灌溉用水的质量。6.1.2输配水工程合理规划输配水工程,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主要包括渠道工程、管道工程、泵站工程等,应根据地形、土壤、作物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输配水方式。6.1.3排水工程完善农田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气性,减轻病虫害发生。排水工程主要包括排水沟、排水泵站等,应根据当地降雨量、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布局。6.2节水灌溉技术6.2.1地面灌溉技术地面灌溉技术包括畦灌、沟灌、淹灌等,应合理规划畦、沟尺寸,控制灌溉水量,减少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6.2.2喷灌技术喷灌技术具有节水、均匀、适应性强等优点。应根据作物需水量、生长周期等因素,合理选择喷灌设备,调整喷灌强度和喷头间距。6.2.3微灌技术微灌技术包括滴灌、微喷、涌泉灌等,具有更高的节水效果和灌溉均匀性。应根据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合理配置微灌系统,保证灌溉水直接作用于作物根部。6.3雨水收集与利用6.3.1雨水收集系统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利用集水井、蓄水池等设施,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合理设计雨水收集设施,提高雨水利用率。6.3.2雨水渗透技术采用渗透设施,如透水铺装、渗透井等,增加雨水入渗,补充地下水,改善土壤水分状况。6.3.3雨水调控利用结合气象预报、土壤湿度监测等手段,合理调控雨水利用时机和数量,实现雨水的最大化利用。通过以上农田水利与节水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农业对水资源的依赖,为农业生态种植与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第7章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7.1退化土地修复技术7.1.1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改土、客土改良等方法。通过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性和渗透性,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7.1.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采用土壤调理剂、生物有机肥等手段,调节土壤酸碱度、电导率等化学性质,以促进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性。7.1.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的生理生态特性,对退化土地进行修复。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等。7.2湿地保护与恢复7.2.1湿地生态保护技术湿地生态保护技术包括湿地植被恢复、湿地水文调控、湿地土壤改良等措施,旨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7.2.2湿地恢复技术湿地恢复技术主要包括湿地基底修复、湿地水文连通性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等,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7.2.3湿地景观建设技术湿地景观建设技术通过构建多样化的湿地景观,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观赏性和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保障。7.3生态廊道建设7.3.1生态廊道规划与设计生态廊道规划与设计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保证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7.3.2生态廊道植被配置技术生态廊道植被配置应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生态效益高的植物种类,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植被体系。7.3.3生态廊道建设与维护技术生态廊道建设与维护技术包括土壤改良、植被种植、灌溉排水、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保证生态廊道的稳定运行。7.3.4生态廊道功能评价与优化通过开展生态廊道功能评价,对现有生态廊道进行优化调整,提高生态廊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缓冲等方面的作用。第8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8.1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与危害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因农田土壤侵蚀、农药和化肥施用、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原因,导致污染物进入水体、大气和土壤的过程。这些污染源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节将重点介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危害。8.1.1农业面源污染来源(1)农田土壤侵蚀:农田土壤侵蚀导致大量泥沙进入水体,影响水质,降低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2)农药和化肥施用:农药和化肥过量使用,导致残留物通过径流、渗透等途径进入水体和土壤,引发污染。(3)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未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对环境造成污染。(4)农田排水和灌溉:农田排水和灌溉过程中,可能将农田中的污染物带入地表水和地下水。8.1.2农业面源污染危害(1)水体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生存和人类生活用水安全。(2)土壤污染:农药和化肥残留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作物品质和食品安全。(3)大气污染:农业废弃物焚烧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加剧空气污染。(4)生态系统破坏:农业面源污染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8.2农药、化肥减施技术为了减少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农药和化肥减施技术应运而生。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减施技术:8.2.1农药减施技术(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2)物理防治:采用诱虫灯、色板等物理方法诱杀害虫,降低农药使用量。(3)精准施药:根据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农药功能,精准施用农药,减少农药浪费。(4)交替轮换用药:合理轮换不同类型的农药,减缓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8.2.2化肥减施技术(1)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2)有机肥替代:利用有机肥料替代化学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3)缓控释肥:采用缓控释肥料,延长肥料在土壤中的释放时间,减少施用量。(4)秸秆还田:将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使用。8.3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以下为几种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8.3.1秸秆处理与利用(1)秸秆还田:将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2)秸秆饲料化:将秸秆加工成饲料,用于畜牧业。(3)秸秆生物质能:利用秸秆发酵生产生物质燃料,实现能源化利用。8.3.2畜禽粪便处理与利用(1)堆肥化处理:将畜禽粪便堆肥化,制成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用。(2)厌氧消化: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畜禽粪便,产生沼气,实现能源化利用。(3)生物干燥:采用生物干燥技术,将畜禽粪便快速干燥,减少环境污染。通过以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9章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9.1生态农业产业链概述生态农业产业链是指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农业产业内部各环节的有机联系,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生态农业产业链注重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以生态循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基本原则,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本章将从生态农业产业链的概念、特点及构建意义等方面进行概述。9.2生态农业产业链模式与案例分析9.2.1生态农业产业链模式生态农业产业链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垂直一体化模式: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向上游种植、养殖环节延伸,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2)横向一体化模式:以产业园区、合作社等形式,将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企业、农户联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3)循环经济模式: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4)多功能农业模式:拓展农业产业链,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提高农业附加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