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环保措施手册_第1页
农业生产环保措施手册_第2页
农业生产环保措施手册_第3页
农业生产环保措施手册_第4页
农业生产环保措施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环保措施手册TOC\o"1-2"\h\u8594第1章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概述 42601.1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4144151.2环境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417855第2章农田土壤保护与管理 499592.1土壤侵蚀的防治 4155402.1.1物理措施 436982.1.2生物措施 4253312.1.3农业技术措施 4160492.2土壤质量提升措施 4154652.2.1增施有机肥料 4313222.2.2优化施肥技术 575272.2.3土壤调理剂应用 5222912.2.4深耕深松 5218342.3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5240302.3.1农药污染治理 5275552.3.2化肥污染治理 5307872.3.3重金属污染修复 5274622.3.4农膜污染治理 5224032.3.5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估 521290第3章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5119193.1农业节水技术 5171583.1.1改进灌溉技术 573283.1.2优化灌溉制度 6271433.1.3农田水分管理 6219183.2水土保持措施 6123193.2.1土壤侵蚀防治 6160633.2.2农田排水与蓄水 658023.2.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6104893.3非点源污染防控 6295793.3.1农药、化肥合理使用 6246453.3.2农业废弃物处理 64983.3.3农田径流污染防控 615817第4章农药与化肥的合理使用 6241544.1农药减量使用技术 672544.1.1农药种类选择 6285554.1.2精准施药技术 7189154.1.3农药交替使用 732374.1.4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797154.2生物农药的应用 7287944.2.1生物农药的特点与优势 7235534.2.2生物农药种类及适用范围 7196524.2.3生物农药使用技术 7251894.3化肥施用优化策略 792064.3.1化肥种类选择 7269624.3.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717284.3.3深施覆土技术 77354.3.4有机无机复合施肥 7313544.3.5控释肥和长效肥应用 721558第5章农膜与农业废弃物管理 8143475.1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 8249275.1.1农膜使用规范 8120565.1.2农膜回收技术 8205465.1.3农膜循环利用 8223835.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894295.2.1秸秆利用 8274085.2.2畜禽粪便利用 8183155.2.3农业加工副产品利用 8136375.3农业垃圾处理与处置 8288075.3.1分类收集 8183375.3.2无害化处理 995055.3.3资源化利用 9112395.3.4监管与政策 98884第6章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987356.1畜禽粪便处理技术 9104576.1.1粪便收集与储存 9134166.1.2粪便处理方法 9262316.2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9302786.2.1沼气发电与供暖 9103206.2.2有机肥生产 9131866.2.3生物质燃料 1074076.3畜禽养殖环境监测与评价 10130066.3.1环境监测 10248766.3.2环境评价 1048156.3.3环保管理与措施 1024989第7章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10154237.1农作物遗传多样性保护 10165497.1.1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库 10312927.1.2加强农作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11117897.1.3遗传多样性作物种植 1146157.2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 11174777.2.1农田景观多样性保护 11158047.2.2农田边缘和间隔带保护 11247617.2.3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 11188907.3生态农业模式与推广 11225077.3.1发展生态农业 11213057.3.2生态农业技术集成与应用 11110507.3.3生态农业示范与推广 11217537.3.4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 1121782第8章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12258088.1农业生态补偿政策与法规 12111048.1.1国家层面政策与法规 12175748.1.2地方层面政策与法规 1218888.2生态补偿标准与实施 12213098.2.1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 12134288.2.2生态补偿的实施 12326638.3生态补偿效果评估 12231138.3.1评估指标体系 13155088.3.2评估方法 1326848.3.3评估结果应用 137833第9章农业环保监测与评价 1351749.1农业环境监测技术 13233479.1.1监测目的与任务 1355519.1.2监测内容与方法 13253669.1.3监测网络与设施 13170829.2农业环境影响评价 13207249.2.1评价原则与标准 13206829.2.2评价内容与方法 13317229.2.3评价程序与报告 14153799.3农业环保监管体系建设 14129679.3.1监管体系构成 14303869.3.2监管职能与责任 1431879.3.3监管制度与政策 14230329.3.4公众参与与监督 1426559第10章农业环保教育与培训 141314610.1农业环保意识提升 141072710.1.1加强环保法律法规教育 142088210.1.2开展环保知识普及活动 141287510.1.3强化环保典型示范作用 152352710.2农业环保培训与推广 151713110.2.1建立健全农业环保培训体系 151965610.2.2创新培训方式 152948010.2.3强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152920210.3农业环保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15956910.3.1加强宣传教育队伍建设 151043110.3.2创新宣传教育方式 153237310.3.3加强宣传教育资源整合 153041410.3.4建立健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 15第1章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概述1.1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作为人类获取食物和原材料的重要方式,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品,可能导致土壤、水体和空气污染。过度耕作、放牧等农业生产活动可能引发土壤侵蚀、土地退化等问题。同时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消耗,也可能加剧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2环境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环境保护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施环保措施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采用环保型农业生产方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通过在农业生产中贯彻落实环保措施,我们可以在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第2章农田土壤保护与管理2.1土壤侵蚀的防治2.1.1物理措施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合理规划排水系统,提高地表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采用横坡种植、梯田耕作等种植方式,降低坡耕地水土流失风险。2.1.2生物措施种植护坡植物,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合理轮作和间作,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结构稳定性。2.1.3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少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降低土壤侵蚀风险。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流失。2.2土壤质量提升措施2.2.1增施有机肥料提倡施用农家肥、绿肥、堆肥等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2.2.2优化施肥技术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供肥状况,合理配比施用化肥,减少过量施肥,降低土壤盐渍化风险。2.2.3土壤调理剂应用合理使用土壤调理剂,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2.2.4深耕深松适时进行深耕深松,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促进作物根系生长。2.3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2.3.1农药污染治理加强农药管理,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农药使用量。合理使用生物农药和微生物制剂,降低农药污染风险。2.3.2化肥污染治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过量施用化肥。发展有机农业,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依赖。2.3.3重金属污染修复采用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技术,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严格污染源防控,防止重金属污染农田。2.3.4农膜污染治理加强农膜回收利用,推广可降解农膜,减少农膜残留对土壤的污染。2.3.5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土壤污染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土壤污染状况监测与评估,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第3章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3.1农业节水技术3.1.1改进灌溉技术推广喷灌、微灌等现代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田水分蒸发和渗漏。依据作物需水量和生长期,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次数。3.1.2优化灌溉制度采用分阶段灌溉、局部灌溉等方法,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实施土壤墒情监测,依据土壤湿度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3.1.3农田水分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排水条件。采取覆盖栽培、秸秆还田等技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3.2水土保持措施3.2.1土壤侵蚀防治实施梯田、梯地改造,减缓地形坡度,降低土壤侵蚀风险。推广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3.2.2农田排水与蓄水建设农田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气性。利用雨水收集、蓄水池等设施,提高雨水利用率,减少地下水开采。3.2.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秸秆还田、堆肥等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3.3非点源污染防控3.3.1农药、化肥合理使用依据作物需求,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减少过量施用带来的水污染。推广生物农药、有机肥料,降低化学农药、化肥对水资源的影响。3.3.2农业废弃物处理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利用。采取科学合理的还田、堆肥等措施,减少农业废弃物对水体的污染。3.3.3农田径流污染防控设置农田径流收集池、生态沟渠等设施,降低农田径流中污染物的浓度。优化农田排水系统,减少农田径流对周围水体的污染。第4章农药与化肥的合理使用4.1农药减量使用技术4.1.1农药种类选择合理选择农药种类,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4.1.2精准施药技术采用精准施药设备,如喷雾器、无人机等,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农药使用量。4.1.3农药交替使用合理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以减缓害虫和病原菌的抗药性发展。4.1.4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强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手段,降低农药依赖程度。4.2生物农药的应用4.2.1生物农药的特点与优势介绍生物农药的来源、作用机理及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无害性。4.2.2生物农药种类及适用范围列举常见生物农药种类,如苏云金杆菌、苦参碱等,及其适用作物和防治对象。4.2.3生物农药使用技术详细介绍生物农药的施用方法、时期和注意事项,以保证其效果。4.3化肥施用优化策略4.3.1化肥种类选择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状况,选择适宜的化肥种类,如氮、磷、钾肥等。4.3.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土壤测试,了解土壤养分状况,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实现化肥精准施用。4.3.3深施覆土技术采用深施覆土技术,减少化肥挥发和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4.3.4有机无机复合施肥结合有机肥与无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4.3.5控释肥和长效肥应用推广控释肥和长效肥,实现化肥缓慢释放,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减少施肥次数。第5章农膜与农业废弃物管理5.1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5.1.1农膜使用规范在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农膜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应严格按照农膜使用标准,控制农膜使用量,避免过量使用。5.1.2农膜回收技术(1)人工回收:提倡农民在农作物收获后及时回收农膜,减少农膜在土壤中的残留。(2)机械回收:推广使用农膜回收机械,提高回收效率,降低劳动强度。(3)生物降解膜:鼓励使用生物降解膜,减少传统农膜对环境的影响。5.1.3农膜循环利用(1)再生利用:将回收的农膜进行再生加工,生产低档塑料制品。(2)能源化利用:将农膜与其他农业废弃物混合,进行焚烧发电或生产生物质燃料。5.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5.2.1秸秆利用(1)还田:将秸秆粉碎后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2)饲料化:将秸秆加工成饲料,用于养殖业。(3)能源化:利用秸秆发酵生产生物质燃料或发电。5.2.2畜禽粪便利用(1)堆肥化:将畜禽粪便进行堆肥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料。(2)能源化:利用畜禽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发电或生活用气。5.2.3农业加工副产品利用对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如米糠、豆粕等,可用于生产饲料、生物质燃料等。5.3农业垃圾处理与处置5.3.1分类收集建立农业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等进行分类收集。5.3.2无害化处理对农业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如焚烧、填埋、堆肥化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5.3.3资源化利用将农业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如利用厨余垃圾生产生物质燃料、有机肥料等。5.3.4监管与政策加强对农业垃圾处理与处置的监管,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第6章畜禽养殖污染治理6.1畜禽粪便处理技术6.1.1粪便收集与储存畜禽粪便的处理首先应从其收集与储存环节着手。针对不同类型的畜禽粪便,采用合适的收集方式,如刮板、传送带等。储存方面,应选用密封功能好的储存设施,如混凝土储存池、密封罐等,以减少臭气排放和病原菌传播。6.1.2粪便处理方法针对畜禽粪便的处理,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厌氧消化:利用厌氧微生物将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沼气,实现能源化利用;(2)好氧堆肥:通过好氧微生物分解粪便中的有机物,实现粪便的无害化处理;(3)生物干燥:利用微生物和机械脱水技术,降低粪便水分,减少体积,便于运输和利用。6.2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6.2.1沼气发电与供暖利用畜禽粪便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通过发电和供暖等方式实现能源化利用,降低化石能源消耗。6.2.2有机肥生产将畜禽粪便处理后,制成有机肥,用于农田土壤改良和植物生长,实现养分循环利用。6.2.3生物质燃料通过热解、气化等技术,将畜禽粪便转化为生物质燃料,用于发电、供热等领域。6.3畜禽养殖环境监测与评价6.3.1环境监测针对畜禽养殖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开展以下监测:(1)空气质量监测:监测养殖场周边空气中的氨、硫化氢等污染物浓度;(2)水质监测:监测养殖场周边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氮、磷等污染物浓度;(3)土壤监测:监测养殖场周边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6.3.2环境评价根据环境监测数据,结合当地环境容量、生态保护目标等,开展以下评价:(1)环境影响评价:评估畜禽养殖活动对周边环境质量的影响;(2)环境风险评价:评估畜禽养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生态效益评价:评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6.3.3环保管理与措施根据环境监测与评价结果,采取以下管理与措施:(1)优化养殖布局:合理规划养殖场布局,减少养殖密度,降低环境污染风险;(2)改进养殖技术: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降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3)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完善粪便处理、废弃物利用等环保设施,提高治理效果。第7章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7.1农作物遗传多样性保护7.1.1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为保护农作物遗传多样性,应建立完善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各类农作物的种子、种苗及遗传材料。这有助于维护我国丰富的农作物遗传资源,为农作物育种提供重要基础。7.1.2加强农作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对农作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开展农作物遗传资源的调查、监测和评估,保证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7.1.3遗传多样性作物种植推广种植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抗逆性、抗病性和适应性,降低农业生产风险。7.2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7.2.1农田景观多样性保护合理规划农田景观,保持农田景观的多样性,提高生物多样性。通过设置农田防护林、湿地、沟渠等,为生物提供栖息地。7.2.2农田边缘和间隔带保护加强对农田边缘和间隔带的保护,设置生物多样性保护带,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空间,降低农药、化肥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2.3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建立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体系,定期对农田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估,为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7.3生态农业模式与推广7.3.1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生态农业模式,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化学投入品使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7.3.2生态农业技术集成与应用集成和推广一批生态农业技术,如生物防治、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等,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效益。7.3.3生态农业示范与推广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引导农民转变生产观念,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7.3.4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参与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8章农业生态补偿机制8.1农业生态补偿政策与法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方向转变。本节主要介绍农业生态补偿政策与法规,为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提供法律依据。8.1.1国家层面政策与法规国家层面政策与法规对农业生态补偿进行了宏观指导和总体布局。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农业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目标、责任主体和补偿方式。8.1.2地方层面政策与法规地方层面政策与法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农业生态补偿措施。例如,各省份根据本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特点,出台相应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明确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对象等。8.2生态补偿标准与实施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是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补偿效果和农民的积极性。8.2.1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农业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损失、生态补偿资金的可承受能力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8.2.2生态补偿的实施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应明确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补偿周期等。补偿对象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者、农业企业和地方等。补偿方式包括直接补偿、间接补偿和政策支持等。补偿周期应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生态环境恢复周期来确定。8.3生态补偿效果评估生态补偿效果评估是对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旨在为政策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8.3.1评估指标体系生态补偿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方面: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农民收入增长、政策满意度等。8.3.2评估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生态补偿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定量方法包括数据分析、模型模拟等;定性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专家咨询等。8.3.3评估结果应用根据生态补偿效果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补偿政策,提高农业生态补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农业生产者对生态补偿政策的认识和支持度,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第9章农业环保监测与评价9.1农业环境监测技术9.1.1监测目的与任务农业环境监测技术旨在评估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其主要任务包括:收集农业环境质量数据,分析农业环境问题,预测农业环境变化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持。9.1.2监测内容与方法监测内容包括土壤、水体、大气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指标。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调查、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和数据处理等。采用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高新技术,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9.1.3监测网络与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包括国家和地方监测站点,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与传输。加大监测设施投入,提高监测能力,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9.2农业环境影响评价9.2.1评价原则与标准农业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原则。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以及国际通用评价方法。9.2.2评价内容与方法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活动对土壤、水体、大气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其中定量评价采用模型模拟、生态指标法等方法。9.2.3评价程序与报告农业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以下程序:项目申报、预评价、详细评价、评价报告编制和评审。评价报告应包括项目概况、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和环境保护措施等内容。9.3农业环保监管体系建设9.3.1监管体系构成农业环保监管体系由管理部门、执法部门、技术支持部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