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建设方案_第1页
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建设方案_第2页
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建设方案_第3页
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建设方案_第4页
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建设方案TOC\o"1-2"\h\u28634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3253821.1示范区概况 38561.2建设目标与意义 418441.3技术推广方向 45691第2章示范区基础设施规划 43862.1土地利用规划 4322682.2交通运输规划 5304652.3水利设施规划 58532.4信息化建设规划 528653第3章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 6204433.1农业新品种选育 6285773.2高效栽培技术 6326473.3病虫害防治技术 6144303.4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 729104第4章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74884.1主要作物种植布局 796404.1.1合理规划作物种植结构。根据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优化调整作物种植布局,优先发展粮食作物,巩固提高粮食产能。同时兼顾油料、蔬菜、果品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实现作物多样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7251864.1.2优化粮食作物种植区域。依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重点发展优质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通过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节水等新品种,提高粮食作物单产和品质。 712064.1.3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经济作物,如特色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提高农民收入。 7253104.2特色产业培育 7196904.2.1依托当地资源,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根据各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产业基础等条件,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如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 7177734.2.2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提高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强产业竞争力。 7111074.2.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 7288554.3产业链延伸与融合发展 7189484.3.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载体,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8218694.3.2推进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现代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8296204.3.3构建农业产业链。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紧密联系,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 810304.3.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水利、土地整治、农业机械化等基础设施水平,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819344第五章农业环境与生态保护 875895.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8140105.1.1生态保护理念 8248775.1.2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8219375.1.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8239935.2面源污染治理 844375.2.1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8240885.2.2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884425.3资源循环利用 9320055.3.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9231045.3.2水资源循环利用 941395.3.3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924715第6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 9184836.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9146696.1.1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957526.1.2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9131816.1.3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9115336.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10173946.2.1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10215586.2.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10177936.2.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10267676.3农业保险与信贷支持 10171576.3.1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10121426.3.2加强农业信贷支持 10252836.3.3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1023361第7章农业人才培养与培训 1014767.1农业人才需求分析 10102327.1.1农业生产实际需求 117897.1.2农业产业发展趋势 11306607.1.3农业技术进步 11261367.2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1232067.2.1农业人才培养目标 1141697.2.2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12326827.2.3农业人才培养措施 12251157.3农业技术培训与普及 12175997.3.1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建设 12276147.3.2农业技术培训内容 126517.3.3农业技术普及措施 1228375第8章农业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 12234718.1农产品品牌策划 12306888.1.1品牌定位 12213328.1.2品牌形象设计 13267058.1.3品牌传播策略 13197088.2农产品营销渠道拓展 1399938.2.1传统渠道拓展 13265958.2.2新型渠道摸索 13170948.2.3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13313568.3农业电子商务 13225728.3.1电商平台建设 13222258.3.2网络营销推广 13248848.3.3电商人才培训 1317348.3.4电商政策支持 14212第9章项目管理与组织架构 14265119.1项目管理模式 14135969.1.1矩阵式管理特点 1415109.1.2项目管理流程 14274329.2组织架构设计 14268059.2.1项目领导组 1429509.2.2项目管理办公室 1498139.2.3技术专家组 1428339.2.4实施小组 14165349.3运营管理机制 15110799.3.1决策机制 15261529.3.2协同机制 15119359.3.3监控与评估机制 15276729.3.4激励与约束机制 15103679.3.5风险管理机制 1510375第10章项目实施与评估 15349710.1实施步骤与计划 152451510.1.1项目启动阶段 15445310.1.2项目实施阶段 151622510.1.3项目验收与总结阶段 163192410.2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163253510.2.1风险识别 162259910.2.2风险评估 161571010.2.3应对措施 161819810.3项目监测与评估体系 16771510.3.1监测指标体系 16788410.3.2评估方法 17923710.4项目总结与推广运用 172978810.4.1项目总结 171672310.4.2推广运用 17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1.1示范区概况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建设项目立足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与农业产业结构特点,选址于某地区。该示范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基础。区内农业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兼有畜牧业和渔业,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农业发展潜力。1.2建设目标与意义(1)建设目标本项目旨在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的建设,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2)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4)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素质。(2)建设意义本项目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2)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3)推广绿色、低碳、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4)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1.3技术推广方向本项目将重点推广以下农业技术方向:(1)精准农业技术:包括农业遥感、农业大数据、智能农业装备等,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精准度;(2)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节水灌溉设备与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3)生物技术:包括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4)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5)农业机械化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第2章示范区基础设施规划2.1土地利用规划为保证农业技术有效推广,本示范区土地利用规划遵循科学布局、高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用地规划:合理划分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业用地类型,保障农业种植、养殖等生产需求。(2)建设用地规划:充分考虑示范区管理、科研、培训、加工、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保证各项功能正常运行。(3)生态用地规划:加强生态保护,设置生态缓冲带、水源涵养区等,提高示范区生态功能。2.2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规划旨在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交通网络,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有力支撑。(1)道路建设:完善示范区内外道路系统,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保证农产品运输畅通。(2)交通枢纽规划:合理布局交通枢纽,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3)公共交通规划:发展公共交通,提高示范区居民出行便利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3水利设施规划水利设施规划以满足示范区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需求为目标,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水源工程规划:加强水源保护,提高示范区水资源供给能力。(2)灌溉排水系统规划:优化灌溉排水系统布局,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3)防洪排涝规划:加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保障示范区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安全。2.4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化建设是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加强光纤、移动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示范区网络覆盖率。(2)信息服务平台规划:构建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3)智能农业规划: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4)网络安全规划: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保证示范区信息化建设的安全稳定运行。第3章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3.1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业新品种选育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方案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1)收集、整理、评价国内外优异农业种质资源,建立种质资源库。(2)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子育种等手段,开展农业新品种选育研究。(3)选育适应本地区气候、土壤等条件的优质、高产、抗病、抗逆、节水等农业新品种。(4)开展新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3.2高效栽培技术高效栽培技术是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研究不同作物生长周期需水、需肥规律,制定合理的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2)摸索作物间作、套作等新型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3)研究作物抗逆栽培技术,提高作物抗病、抗虫、抗逆能力。(4)推广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3.3病虫害防治技术病虫害防治是保证农业生产安全的关键环节。本方案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提高预报准确率。(2)研究病虫害发生规律,明确关键防治时期。(3)推广绿色、环保、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4)开展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提高农民防治水平。3.4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数据实时监测、分析与决策。(3)摸索农业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开展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操作技能。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技术研发与推广,旨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4章农业产业结构优化4.1主要作物种植布局4.1.1合理规划作物种植结构。根据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优化调整作物种植布局,优先发展粮食作物,巩固提高粮食产能。同时兼顾油料、蔬菜、果品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实现作物多样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4.1.2优化粮食作物种植区域。依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重点发展优质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通过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节水等新品种,提高粮食作物单产和品质。4.1.3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经济作物,如特色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提高农民收入。4.2特色产业培育4.2.1依托当地资源,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根据各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产业基础等条件,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如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4.2.2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提高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强产业竞争力。4.2.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4.3产业链延伸与融合发展4.3.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载体,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4.3.2推进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现代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4.3.3构建农业产业链。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紧密联系,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4.3.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水利、土地整治、农业机械化等基础设施水平,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有力支撑。第五章农业环境与生态保护5.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5.1.1生态保护理念在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建设中,应全面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5.1.2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对示范区内农业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土壤、水资源、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5.1.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提高农田林网覆盖率;(2)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提高土壤肥力;(3)加强水资源保护,推广节水灌溉技术;(4)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5)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控外来生物入侵。5.2面源污染治理5.2.1面源污染现状分析分析示范区内农田径流、土壤侵蚀、农药化肥使用、农村生活垃圾等方面对面源污染的贡献及影响。5.2.2面源污染治理措施(1)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2)实施病虫害综合治理,减少农药使用;(3)推广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降低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4)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农田径流和土壤侵蚀;(5)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5.3资源循环利用5.3.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1)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饲料化、能源化等技术;(2)加强农膜回收利用,减少农田白色污染;(3)推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发展有机肥产业。5.3.2水资源循环利用(1)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实施雨水收集和利用,减少地下水开采;(3)开展稻田退水循环利用,减少农业排水污染。5.3.3生态循环农业发展(1)构建农业生态循环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2)推广种养结合模式,实现农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3)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第6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6.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6.1.1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在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建设中,应积极构建以为主导,农业科研机构、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民间团体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手段,促进各主体间的协作与联动,形成高效、实用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6.1.2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质量,关键在于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通过开展专业培训、技能竞赛、职称评定等工作,提高农技推广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鼓励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基层,了解农民需求,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农技推广效果。6.1.3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结合示范区实际,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如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等。通过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形式,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同时利用网络、手机APP等新媒体手段,拓宽农技推广渠道,提高农技推广覆盖面。6.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6.2.1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明确责任和任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监测、预警、追溯体系,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6.2.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加大对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抽检力度,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监测结果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6.2.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加强对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鼓励农民使用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6.3农业保险与信贷支持6.3.1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根据示范区农业特点,开发符合实际的农业保险产品,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鼓励企业、农民共同参与农业保险,降低农业风险。6.3.2加强农业信贷支持加大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信贷投放,优化贷款审批流程,降低融资成本。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信贷支持。6.3.3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农业保险和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对因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同时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和信贷政策的认知度。第7章农业人才培养与培训7.1农业人才需求分析为了保证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与应用,首先应对农业人才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本节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农业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农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对农业人才需求进行综合评估。7.1.1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根据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农业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特点。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急需以下几类人才:(1)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负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2)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具备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能够带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3)农业市场营销人才:熟悉农产品市场行情,能够有效对接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4)农业信息服务人才: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助力农业产业发展。7.1.2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1)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具备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方面知识的人才。(2)农业产业链延长:对农业产后加工、物流、营销等方面人才需求增加。(3)农业科技创新:急需农业科研人才,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7.1.3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产生以下影响:(1)对农业技术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提高:需要掌握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2)农业技术人才的结构优化:需要更多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7.2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针对农业人才需求分析,本节提出以下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案。7.2.1农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以下能力的农业人才:(1)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具备实际操作能力。(2)具备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7.2.2农业人才培养模式(1)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2)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3)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人才的职业素养。7.2.3农业人才培养措施(1)加大投入,改善农业教育基础设施。(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推进农业人才培养国际化,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资源和理念。7.3农业技术培训与普及农业技术培训与普及是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农业技术培训与普及措施。7.3.1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建设(1)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2)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培训质量。(3)发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作用。7.3.2农业技术培训内容(1)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训。(2)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培训。(3)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方面的培训。7.3.3农业技术普及措施(1)开展农业科技成果展览、示范活动,提高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认知。(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拓宽农业技术普及渠道。(3)加强农业技术普及队伍建设,提高普及效果。第8章农业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8.1农产品品牌策划8.1.1品牌定位围绕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的特色农产品,明确品牌定位,体现产品品质、地域文化和竞争优势。通过市场调研,挖掘消费者需求,构建符合目标市场的品牌形象。8.1.2品牌形象设计结合品牌定位,设计具有地域特色和农业元素的品牌标识、包装和宣传资料,提高品牌识别度和美誉度。8.1.3品牌传播策略制定品牌传播计划,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开展品牌宣传活动。通过农业展会、媒体推广、网络营销等形式,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8.2农产品营销渠道拓展8.2.1传统渠道拓展加强与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专卖店等传统销售渠道的合作,提高产品上架率,扩大市场占有率。8.2.2新型渠道摸索积极拓展社区团购、生鲜电商、农产品定制等新型销售渠道,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8.2.3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与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餐饮等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8.3农业电子商务8.3.1电商平台建设搭建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整合示范区内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实现线上展示、交易、支付、物流等功能。8.3.2网络营销推广利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短视频等网络营销手段,提高农产品线上曝光度,吸引潜在消费者。8.3.3电商人才培训加强对农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训,提高农民电商运营能力,促进农产品上行,助力农民增收。8.3.4电商政策支持争取政策扶持,降低电商平台运营成本,优化电商发展环境,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第9章项目管理与组织架构9.1项目管理模式本项目采用矩阵式管理模式,结合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的特点,实现项目的高效运作。在管理模式中,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与权益,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协同推进,提高项目执行效率。9.1.1矩阵式管理特点(1)权责明确:各参与方在项目中承担明确的责任,拥有相应的权力;(2)资源共享:项目各方资源实现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3)协同工作:各参与方在项目中协同工作,形成合力,推动项目进展;(4)灵活调整:根据项目进展和需求,灵活调整人员、资源,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9.1.2项目管理流程本项目设立项目策划、项目实施、项目监控、项目评估四个阶段,保证项目全过程的科学管理。9.2组织架构设计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设立以下组织架构:9.2.1项目领导组项目领导组负责项目整体决策、协调、监督等工作,由相关部门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等组成。9.2.2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工作,包括项目策划、组织、协调、监督等,由项目承担单位相关人员组成。9.2.3技术专家组技术专家组负责项目技术方案的制定、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工作,由农业技术领域专家组成。9.2.4实施小组实施小组负责项目具体实施工作,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培训等,由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成。9.3运营管理机制9.3.1决策机制项目决策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听取各参与方意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9.3.2协同机制建立项目协同机制,加强各参与方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保证项目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9.3.3监控与评估机制设立项目监控与评估机制,定期对项目进展、效益、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估,及时调整项目策略。9.3.4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