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_第1页
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_第2页
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_第3页
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_第4页
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TOC\o"1-2"\h\u20712第一章应急预案总则 3305141.1编制目的与依据 3210631.1.1编制目的 3100141.1.2编制依据 3180541.1.3适用范围 4240541.1.4原则 42139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45071.1.5组织架构设立 425301.1.6组织架构层级 5138981.1.7应急指挥部领导职责 5157211.1.8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5145891.1.9专项应急小组职责 5126981.1.10各级部门职责 627427第三章预警与信息报告 6256241.1.11预警体系概述 665221.1.12预警指标 696641.1.13预警等级 651501.1.14预警发布与响应 615771.1.15信息报告原则 6216361.1.16信息报告程序 7102841.1.17信息报告内容 7113881.1.18信息报告途径 712133第四章突发事件应急响应 735981.1.19响应级别划分 7141021.1.20响应级别确定 8152101.1.21响应级别调整 812361.1.22信息报告 8264471.1.23先期处置 8322281.1.24应急响应启动 8208701.1.25应急处置 8236001.1.26应急响应结束 921561.1.27后期处置 918496第五章现场处置与救援 9326721.1.28现场评估 9265211.1.29现场警戒 9279851.1.30人员疏散 9111181.1.31现场救治 9109411.1.32信息上报 9188261.1.33救援队伍 10311991.1.34救援设备 10230041.1.35设备配置与维护 10249301.1.36救援培训与演练 109484第六章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 1064771.1.37医疗救护组织架构 10217551.1.38医疗救护设施与设备 1156471.1.39医疗救护流程 11322981.1.40医疗救护培训与演练 11278481.1.41卫生防疫组织架构 11290061.1.42卫生防疫措施 11253531.1.43卫生防疫物资储备 11324201.1.44卫生防疫培训与演练 12198051.1.45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与沟通 1224769第七章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 12151961.1.46信息收集与核实 12294161.1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应迅速启动信息收集机制,通过现场调查、询问目击者、调取监控录像等方式,全面收集事件相关信息。 1294971.2收集到的信息应进行严格核实,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12141391.2.1信息整理与报告 12115532.1根据收集和核实的信息,相关部门应对事件进行分类,明确事件性质、影响范围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1249252.2整理信息,形成详细的事件报告,包括事件经过、原因、伤亡情况、救援进展等。 12254552.3报告应按照规定程序逐级上报,直至上级领导批准对外发布。 1275422.3.1信息发布 1263973.1在上级领导批准后,相关部门应迅速启动信息发布程序,通过新闻发布会、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 12279703.2信息发布应遵循以下原则: 1243133.2.1信息更新与反馈 1297434.1事件救援进展和调查结果的不断明朗,相关部门应及时更新信息,向公众通报最新情况。 127464.2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相关部门应主动回应,解答疑问,以消除公众的疑虑。 134074.2.1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13178581.1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保证舆论引导工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309371.2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3246341.2.1强化舆论引导队伍 13270982.1建立专业的舆论引导队伍,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1322122.2舆论引导队伍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13185512.2.1制定舆论引导方案 1317533.1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舆论引导方案。 1368693.2方案应包括舆论引导目标、重点、渠道、方法等。 13223823.2.1加强舆论监测与应对 13179624.1密切关注舆论动态,及时发觉负面信息和虚假信息。 1386584.2对负面信息和虚假信息进行及时辟谣和澄清,避免误导公众。 1358774.3对恶意炒作、散布谣言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1324616第八章善后处理与恢复重建 1320234.3.1概述 13202444.3.2善后处理原则 1394704.3.3善后处理措施 14114814.3.4概述 1452934.3.5恢复重建原则 14190634.3.6恢复重建计划 1424318第九章应急预案演练与培训 15180894.3.7演练目的 1528374.3.8演练类型 15189384.3.9演练计划内容 15116484.3.10演练组织与实施 1551874.3.11培训内容 1656754.3.12培训方法 1628494第十章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 167694.3.13修订启动 16305894.3.14修订组织 1693404.3.15修订内容 17293374.3.16修订程序 17275604.3.17更新周期 17282194.3.18更新要求 17第一章应急预案总则1.1编制目的与依据1.1.1编制目的为保证我国公共场所安全,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应急预案。本预案旨在明确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组织体系、处置流程和职责分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1.1.2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以下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编制:(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4)《公共场所安全管理条例》;(5)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行业标准。第二节适用范围与原则1.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公共场所发生的自然灾害、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主要包括:(1)突发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2)突发灾难,如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等;(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等;(4)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袭击、暴力事件等。1.1.4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预防措施,落实安全责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建立健全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各级领导和部门的职责。(3)快速响应,有效处置。及时掌握突发事件信息,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4)科学决策,依法行政。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科学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应对措施合法、合规。(5)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一节组织架构1.1.5组织架构设立为保证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成立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应急指挥部”),作为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应急指挥部由以下部分组成:(1)指挥部领导:由部门负责人担任,全面负责应急指挥部的工作。(2)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3)专项应急小组:根据突发事件类型,设立相应的专项应急小组,负责具体应急任务的实施。(4)各级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参与应急指挥部组织的各项工作。1.1.6组织架构层级(1)应急指挥部领导:负责制定应急预案、指导应急演练、协调资源、决策重大事项等。(2)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组织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实施,协调各专项应急小组的工作,指导各级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3)专项应急小组:负责突发事件的具体应对措施,包括现场救援、信息报告、物资保障等。(4)各级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协助专项应急小组开展救援工作。第二节职责分工1.1.7应急指挥部领导职责(1)制定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和职责分工。(2)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实战性。(3)协调各部门资源,保证应急预案的实施。(4)决策重大应急事项,指导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专项应急小组开展工作。(5)上报突发事件信息,向部门和公众发布相关信息。1.1.8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1)组织编制和修订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指导各级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3)协调各专项应急小组的工作,保证应急预案的实施。(4)收集、整理、分析突发事件信息,向上级报告。(5)指导突发事件现场的救援工作,协助专项应急小组完成任务。1.1.9专项应急小组职责(1)负责突发事件的具体应对措施,包括现场救援、信息报告、物资保障等。(2)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3)参与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4)及时报告突发事件进展情况,向上级请示决策。(5)配合部门和公众开展应急宣传教育。1.1.10各级部门职责(1)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2)配合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专项应急小组开展工作。(3)及时报告本部门突发事件信息,向上级请示决策。(4)开展本部门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5)参与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第三章预警与信息报告第一节预警体系1.1.11预警体系概述公共场所突发事件预警体系旨在通过一系列预警机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早期识别、预警和防范,保证公共场所的安全稳定。预警体系主要包括预警指标、预警等级、预警发布和预警响应等内容。1.1.12预警指标(1)社会安全指标:包括恐怖袭击、暴力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2)自然灾害指标: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3)公共设施安全指标:包括火灾、燃气泄漏、电梯等。(4)公共卫生指标:包括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环境污染等。1.1.13预警等级预警等级分为四级,分别对应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预警等级的划分依据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紧急程度等因素。1.1.14预警发布与响应(1)预警发布:预警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短信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发布。(2)预警响应:根据预警等级,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安全巡查、疏散人员、启动应急预案等。第二节信息报告流程1.1.15信息报告原则(1)及时性: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报告。(2)准确性:报告信息应真实、准确,不得故意隐瞒或歪曲事实。(3)完整性:报告信息应包括事件基本情况、原因、影响、发展趋势等。(4)连续性:对突发事件的发展变化进行持续跟踪报告。1.1.16信息报告程序(1)事件发生:发觉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后,现场人员应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2)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在10分钟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3)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上级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在30分钟内向上级和相关部门报告。(4)报告:接到报告后,应在1小时内向省级报告,并根据事件等级向国务院报告。1.1.17信息报告内容(1)事件基本情况:包括事件时间、地点、涉及人员、危害程度等。(2)事件原因:初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3)事件影响:评估事件对公共场所、周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4)事件发展趋势:预测事件可能的发展趋势和潜在风险。(5)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已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1.1.18信息报告途径(1)电话报告:通过电话向上级报告事件信息。(2)邮件报告:通过邮件发送事件信息。(3)网络报告:通过政务外网、微博等平台报告事件信息。(4)书面报告:以书面形式向上级报告事件信息。第四章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第一节应急响应级别1.1.19响应级别划分根据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危害程度和紧急程度,应急响应级别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四个级别。1.1.20响应级别确定(1)Ⅰ级响应:发生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对公共场所造成严重危害,需启动全面应急响应。(2)Ⅱ级响应: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对公共场所造成较大危害,需启动局部应急响应。(3)Ⅲ级响应:发生较大突发事件,对公共场所造成一定危害,需启动预警响应。(4)Ⅳ级响应:发生一般突发事件,对公共场所造成轻微危害,需启动常规响应。1.1.21响应级别调整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和应急处置情况,可适时调整应急响应级别。第二节应急响应流程1.1.22信息报告(1)事发单位应当在第一时间内向公共场所管理机构报告突发事件信息。(2)公共场所管理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人民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报告。(3)接到报告的人民应当在2小时内向上一级人民报告。1.1.23先期处置(1)事发单位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发展。(2)公共场所管理机构应当指导事发单位进行先期处置,并提供必要的支持。1.1.24应急响应启动(1)根据应急响应级别,公共场所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2)启动应急响应后,公共场所管理机构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1.1.25应急处置(1)组织疏散:对受影响的公共场所进行人员疏散,保证人员安全。(2)救援救治: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对受影响的人员提供必要的救援。(3)调查:查明突发事件原因,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4)信息发布:及时发布突发事件信息,回应社会关切。1.1.26应急响应结束(1)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危害消除后,公共场所管理机构应当及时终止应急响应。(2)终止应急响应后,公共场所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1.1.27后期处置(1)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制定恢复重建计划。(2)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3)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追责问责。第五章现场处置与救援第一节现场处置措施1.1.28现场评估在发生公共场所突发事件时,首先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对现场情况进行快速、全面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事件类型、规模、影响范围、可能造成的伤害和损失等。评估结果将作为制定现场处置措施的依据。1.1.29现场警戒根据评估结果,设立现场警戒线,限制无关人员进入,保证现场安全。同时对周边区域进行排查,保证无潜在危险源。1.1.30人员疏散根据事件性质和现场情况,有序组织人员疏散。疏散过程中,要保证人员安全,避免拥挤、踩踏等发生。对行动不便的人员,应提供必要的帮助。1.1.31现场救治对受伤人员进行现场紧急救治,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如有必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请求专业医疗救援。1.1.32信息上报现场处置人员应实时将事件进展、处置情况等信息上报相关部门,保证信息畅通。第二节救援队伍与设备1.1.33救援队伍(1)专业救援队伍:包括消防、公安、卫生、安监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救援队伍,负责现场处置、救援和协调工作。(2)志愿者队伍:在专业救援队伍的指导下,参与现场救援、疏散、安抚等工作。1.1.34救援设备(1)通信设备:保证现场通信畅通,包括无线对讲机、手机等。(2)救生设备:如救生圈、救生衣、救生绳等。(3)医疗设备:如急救包、担架、氧气袋等。(4)消防设备:如灭火器、消防水枪、消防泵等。(5)照明设备:如手电筒、应急灯等。(6)其他设备:如无人机、无人机喊话器、无人机抛投设备等。1.1.35设备配置与维护(1)救援队伍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救援设备,保证设备功能良好。(2)定期对救援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证设备随时处于可用状态。(3)对救援设备进行编号,建立设备档案,方便管理和调度。1.1.36救援培训与演练(1)对救援队伍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救援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2)定期组织救援演练,检验救援预案的可行性和救援队伍的协同作战能力。通过以上措施,保证在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现场处置与救援。第六章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第一节医疗救护1.1.37医疗救护组织架构(1)建立医疗救护指挥小组,负责协调、指挥公共场所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护工作。(2)指定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救护定点单位,保证医疗资源合理分配。(3)建立医疗救护志愿者队伍,提高医疗救护能力。1.1.38医疗救护设施与设备(1)在公共场所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护设施,如急救箱、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2)保证医疗救护车辆随时待命,便于迅速抵达现场。(3)配备专业的医疗救护人员,保证医疗救护质量。1.1.39医疗救护流程(1)突发事件发生后,医疗救护指挥小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医疗救护力量。(2)医疗救护人员迅速抵达现场,对伤者进行初步救治。(3)根据伤者情况,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4)医疗救护指挥小组与相关部门保持沟通,保证信息畅通。1.1.40医疗救护培训与演练(1)定期对医疗救护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医疗救护水平。(2)组织医疗救护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第二节卫生防疫措施1.1.41卫生防疫组织架构(1)建立卫生防疫指挥小组,负责协调、指挥公共场所突发事件的卫生防疫工作。(2)指定专业卫生防疫机构负责具体防疫工作。(3)建立卫生防疫志愿者队伍,提高卫生防疫能力。1.1.42卫生防疫措施(1)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定期对空气质量、水质等进行检测。(2)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采取相应的卫生防疫措施,如隔离、消毒、疫苗接种等。(3)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1.1.43卫生防疫物资储备(1)储备足够的卫生防疫物资,如消毒液、口罩、防护服等。(2)保证卫生防疫物资的合理分配,满足应急需求。1.1.44卫生防疫培训与演练(1)定期对卫生防疫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卫生防疫水平。(2)组织卫生防疫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1.1.45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与沟通(1)建立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机制,保证信息准确、及时传达。(2)与相关部门保持沟通,共享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协同应对突发事件。第七章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第一节信息发布流程1.1.46信息收集与核实1.1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应迅速启动信息收集机制,通过现场调查、询问目击者、调取监控录像等方式,全面收集事件相关信息。1.2收集到的信息应进行严格核实,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1.2.1信息整理与报告2.1根据收集和核实的信息,相关部门应对事件进行分类,明确事件性质、影响范围和可能产生的后果。2.2整理信息,形成详细的事件报告,包括事件经过、原因、伤亡情况、救援进展等。2.3报告应按照规定程序逐级上报,直至上级领导批准对外发布。2.3.1信息发布3.1在上级领导批准后,相关部门应迅速启动信息发布程序,通过新闻发布会、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3.2信息发布应遵循以下原则:(1)及时性:保证信息发布在第一时间,避免公众产生恐慌和误解。(2)准确性:发布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不得发布未经核实的信息。(3)权威性:发布信息的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权威性,以增强信息的可信度。3.2.1信息更新与反馈4.1事件救援进展和调查结果的不断明朗,相关部门应及时更新信息,向公众通报最新情况。4.2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相关部门应主动回应,解答疑问,以消除公众的疑虑。第二节舆论引导策略4.2.1正确把握舆论导向1.1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保证舆论引导工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1.2.1强化舆论引导队伍2.1建立专业的舆论引导队伍,提高舆论引导能力。2.2舆论引导队伍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沟通能力。2.2.1制定舆论引导方案3.1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舆论引导方案。3.2方案应包括舆论引导目标、重点、渠道、方法等。3.2.1加强舆论监测与应对4.1密切关注舆论动态,及时发觉负面信息和虚假信息。4.2对负面信息和虚假信息进行及时辟谣和澄清,避免误导公众。4.3对恶意炒作、散布谣言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第八章善后处理与恢复重建第一节善后处理措施4.3.1概述善后处理是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最大限度地减轻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本节主要阐述善后处理的原则、措施及具体实施方法。4.3.2善后处理原则(1)依法依规: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相关政策,保证善后处理工作合法合规。(2)及时高效:迅速组织力量,有序开展善后处理工作,保证各项工作及时完成。(3)公平公正:保证善后处理工作公平、公正,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4)全面覆盖:全面梳理事件影响,保证善后处理工作覆盖所有受影响对象。4.3.3善后处理措施(1)人员救治:对受伤人员及时进行救治,保证伤者得到妥善治疗。对遇难者家属进行妥善安抚,协助处理相关事宜。(2)财产赔偿:依法对受损财产进行评估,合理确定赔偿标准,及时支付赔偿金。(3)心理干预:针对受影响人群开展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创伤,恢复正常生活。(4)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地发布善后处理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维护社会稳定。(5)社会救助:对生活困难的家庭和个人给予临时救助,保证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第二节恢复重建计划4.3.4概述公共场所突发事件过后,恢复重建是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阐述恢复重建的原则、目标及具体计划。4.3.5恢复重建原则(1)科学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恢复重建计划,保证重建工作有序推进。(2)因地制宜:结合地区特点和资源优势,合理布局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3)保障民生:关注民生需求,保证恢复重建过程中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妥善安排。(4)生态环保: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4.3.6恢复重建计划(1)基础设施建设: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保障交通、通信、供电、供水等基本生活需求。(2)产业扶持: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恢复生产,促进就业。(3)教育培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受影响人群的就业能力。(4)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受影响人群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5)生态环境恢复: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恢复受损的自然环境。(6)社会心理辅导:持续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受影响人群走出心理创伤,恢复正常生活。(7)文化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助力恢复重建。(8)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争取国际援助,助力恢复重建。第九章应急预案演练与培训第一节演练计划4.3.7演练目的为保证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有效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演练计划,明确演练目标、内容、流程、评估标准等,以达到检验应急预案、锻炼应急队伍、提高协同作战能力的目的。4.3.8演练类型(1)全面演练:模拟真实场景,全面检验应急预案的操作流程、应急队伍的协同作战能力。(2)分项演练:针对应急预案中的关键环节,进行针对性演练。(3)突发演练:在不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对应急预案进行实战演练。4.3.9演练计划内容(1)演练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演练时间。(2)演练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场所,保证演练的实战性。(3)演练流程:明确演练步骤,包括演练准备、演练实施、演练总结评估等。(4)演练评估:制定评估标准,对演练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演练效果。4.3.10演练组织与实施(1)演练组织:成立演练指挥部,负责演练的总体协调、指挥。(2)演练实施:各参演单位按照演练流程,密切配合,保证演练顺利进行。第二节培训内容与方法4.3.11培训内容(1)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包括应急预案的概念、编制原则、主要内容等。(2)应急预案的操作流程:包括预警、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