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上海市奉贤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考试时长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苏轼《赤壁赋》)(2)_________,谣诼谓余以善淫。(________《离骚》)(3)曹操《短歌行》用《诗经·郑风》中的“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思慕之情。〖答案〗(1)渺沧海之一粟(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屈原(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按题目要求填空。(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古人以“奇怪”为美的赏石观念是一种关于石头审美欣赏的形式主义观念,它代表了古人赏石的最浅层部分——只是外在地欣赏石头,只关注石头外在的形、色和声音等特征。这是一种对石头的肤浅欣赏,尚未涉及石头所具有的内在特性。与此同时,通过赋予石头某种其自身并不具有的人文价值,使石头具有某种深刻内涵。这种行为虽然丰富了石头的人文意蕴,却并不符合石头自身的客观特性。于是,我们从中国古代赏石传统中发现了一对悖论——。①在此情形下,赏石活动蜕变为一种赏石者借石头以言说自我的行为,赏石者是在以自然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②要么有深度地欣赏石头——“以石比德”“借石抒情”“点石成境”,可是又落入一种主观地欣赏石头本身并无之物的荒诞之境。③要么以“奇怪”为美,只是形式主义地欣赏石头的长相,但这属于肤浅地欣赏自然。④作为自然审美的赏石——欣赏石头自身之美便徒有虚名。A.③④②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2)以上语段摘自某报纸,下列版面和标题与其最匹配的一项是()A.文化版《浅谈中国传统赏石文化》B.社会版《用赏石文化助推乡村旅游》C.国学版《赏石是如何“道法自然”的》D.教育版《赏石之美,直指人心》〖答案〗(1)C(2)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上文提到“发现了一对悖论——”,其中破折号表示后文是对悖论的解释说明,应该接两个“要么”的内容,即③②,属于对悖论的注解,逻辑顺序为由表③及里②、由外③而内②;第①句中开头的“在此情形下”恰好指代悖论的具体说明,然后接④,“作为自然审美的赏石——欣赏石头自身之美便徒有虚名”,属于结论部分。正确排序为:③②①④。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标题的能力。首先确定本文的写作对象为“赏石观”,结合“人文意蕴”分析属于文化艺术层面,排除BCD,再结合以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确定该文段题目为“浅谈中国传统赏石文化”。故选A。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某杂志社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邀请部分专业人士进行了关于当代小说变革的专题讨论。下面是收到的一些回答:[甲]如果有“当下的小说”这样一个整体存在的话,那么它理应像一座现代商场,不同的楼层面对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没有小孩的成年男性顾客可能永远不会去童装区,不能吃辣的人很少会出现在川菜馆。按作家群体、发表平台所划分出的纯文学范畴内的小说与通俗小说,就处在这个整体的不同“层”上,他们的受众有交叉,但更多是相互独立。通俗小说是否需要变革,这不好讲。因为这个东西是纯商业的,有人看的作品能生存下来,没人看的作品就渐渐被淘汰,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变革”的机制。而在我看来纯文学面临的问题就严峻多了。市场很难对它构成约束、推动它变化——除了最一线的作家,其他所谓纯文学的普通读者很少,如果没人买书就要被淘汰,那么恐怕大多数活跃在期刊和朋友圈里的所谓70后、80后、90后作家,都要“封笔”了。按说批评家应该帮助作家不断完善创作,哪怕因此与作家产生矛盾,但今天的现状是大多数批评家就像溺爱孙辈的老人一样,因为溺爱而失去权威性,偶尔“发一次火”也不过被当作耳边风,只能反过来表示默许甚至顺从。于是几乎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明显地推动当代小说进行变革,读者、批评家会抱怨当下的小说不好看——这种抱怨更多指向纯文学,在我看来当代小说的变革,恐怕只能寄希望于作家自身艺术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乙]如果说当代小说创作有必要进行变革的话,向内转也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随着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社会隔离的人会越来越多。对应在文学上,看得见的外部世界固然宏阔而丰富,理应书写,但看不见的内心世界幽微而深邃,更值得用文字去探寻。如果说传统的现实主义是向外的,讲究的是作家对社会现象进行有效的认识、归纳、提炼、总结,最后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来对现实进行表达,那么有没有一种现实主义是向内的,即作家关注的不再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是现实在人物心灵上的投影?换言之,作家不仅要描绘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行为,更要描绘他们内心的挣扎、孤独、犹疑、抗争……甚至写出这些心理背后的价值选择,着墨的重点已不是人物的形象,而是人物内心体验。往人的内心深处走,在个人的心理体验上着力,同样也可以揭开一个“现实世界”。[丙]小说创作的变革或革命在我看来,一直都在进行。就好比一个人的新陈代谢从没有停止过。有时它是循序渐进的,好比唐宋八大家,历时数百年之久;有时是爆裂式的,一如“五四”,时代和文学传来了裂帛之声。渐变还是裂变,仍然是拜时代所赐,非文字工作者所能控制。生活远比文学更有创造力,我看冯骥才的自述,提到他在写《一百个人的十年》时记录的一件事,一个饿死的人肚皮上贴着一张纸,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想要吃的菜名,这恐怕是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都难以想象得到的细节。文学如何介入生活,考量的是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如此日新月异,是如此瞬息万变,是如此摇摆不定,是如此惊心动魄。小说创作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门类,必然会有力而辩证地回应时代种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丁]今天,无人机普及以后,连网红的影像叙事也完全改变了,它能让一个普通人即刻拥有上帝视角。我想不可避免的,科技一定是未来主流叙事的核心。可能甚至不是“怎么写”的变革,而是“由谁来写”的革命,是写作主体的根本性取代。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写作的旅程会完全依赖AI的全程导航,规划从起点到终点的详细路径。三年前,人工智能写作的语言模型还相当稚嫩,我们会说它的产物是不连贯的,是不忍卒读的大杂烩。但随着技术发展,计算机生成写作技术正在提供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富有洞察力的自然语言。随着算法迭代、数据库和样本的不断完善,AI已经创作出了闯过某国际小说竞赛初审的作品,人类写作者,未来极有可能会被AI全面取代。3.[甲]中加点词“发一次火”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上面回收的答卷,调查问卷中不包含的问题可能是()A.您认为当代小说创作是否需要变革?B.您认为小说创作应当如何进行变革?C.您如何看待小说创作内容与技法的变化?D.您如何看待严肃小说向通俗小说的靠拢?5.能够依据文意做出推断一项是()A.根据[甲],只有推动文学进一步与市场相结合才能引发文学创作变化。B.根据[乙],小说应着力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刻画人内心的真实感受。C.根据[丙],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家,其实只是现实生活的观察者和描述者。D.根据[丁],AI会取代作家,未来读者会被胜任各种风格的写作机器吸引。6.如果要对[丁]中的划线句的内容进行批驳,以下不正确的一项是()A.AI写小说闯过竞赛初审,只能证明参赛者写得差,不能证明AI写得好。B.受AI写作冲击的只是具有可复制性的程式化写作和相关“写手”群体。C.AI写作还没有达到或超过人类顶尖的水准,卓越的小说家仍无可取代。D.AI写作的逻辑基础是算法和样本,根本上还是人类作家的复刻低配版。7.[甲]提出“当代小说的变革,恐怕只能寄希望于作家自身艺术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你是否同意?结合其他三个问卷的回答,说说你的看法。〖答案〗3.批评家对纯文学的作家提出严厉批评。4.D5.B6.A7.我不完全同意。[甲]通过排除市场、读者等外在因素对作家的影响,得出“只有作家主动提升自身艺术水平和思想境界才能推动当代小说产生变革”的结论有其意义,但也有失偏颇。如[乙]提及的“向内转”的变革是基于生活状态的改变、[丙]也认为文学变革有赖于时代而非作家可把控。[丁]更指出科技的进步会颠覆作家的创作主体地位,这些都会对作家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倒逼作家产生改变。因此,小说变革是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解析〗【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发火”本义是发怒,是因为某种原因而情绪激动;结合上文“按说批评家应该帮助作家不断完善创作,哪怕因此与作家产生矛盾,但今天的现状是大多数批评家就像溺爱孙辈的老人一样”分析,作者想说的是批评家应该适时给予作家作品批评指正,以利于当代小说的变革,这里使用了比喻手法,偶尔“发一次火”,也就是说大多数批评家只是偶尔对纯文学的作家提出严厉批评。【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并分析概括的能力。根据[甲]的内容“通俗小说是否需要变革,这不好讲”判断,属于A项中的问题,即“您认为当代小说创作是否需要变革”。根据[乙]首句“如果说当代小说创作有必要进行变革的话,向内转也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确定相关问题为B项“您认为小说创作应当如何进行变革”。[丙]段强调“小说创作的变革或革命在我看来,一直都在进行”,即变革的现状问题。[丁]段结合“我想不可避免的,科技一定是未来主流叙事的核心”分析,谈论的是如何看待小说创作内容与技法的变化问题,与C项契合。结合四个文段分析没有谈到如何看待严肃小说向通俗小说的靠拢的问题,[甲]相关信息是说当代小说有严肃小说和通俗小说两类,但并未说严肃小说向通俗小说的靠拢的问题,排除D。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能力。A.“只有推动文学进一步与市场相结合才能引发文学创作变化”错,原文信息是“而在我看来纯文学面临的问题就严峻多了。市场很难对它构成约束、推动它变化——除了最一线的作家”,可见选项表述曲解文意。C.“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家,其实只是现实生活的观察者和描述者”错,结合“渐变还是裂变,仍然是拜时代所赐,非文字工作者所能控制”“文学如何介入生活,考量的是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分析,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家,并非只是现实生活的观察者和描述者,艺术必然高于现实。D.“AI会取代作家,未来读者会被胜任各种风格的写作机器吸引”错,原文信息是“人类写作者,未来极有可能会被AI全面取代”,选项表述绝对,忽略了“有可能”。故选B。【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A.“只能证明参赛者写得差,不能证明AI写得好”错,既然“AI已经创作出了闯过某国际小说竞赛初审的作品”,证明写得好,也不能证明“参赛者写得差”。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并提出见解的能力。首先表明态度、立场:我不完全同意。“当代小说的变革,恐怕只能寄希望于作家自身艺术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提升”表述绝对。然后结合文段借以理解分析。[甲]“有人看的作品能生存下来,没人看的作品就渐渐被淘汰”“按说批评家应该帮助作家不断完善创作,哪怕因此与作家产生矛盾”“读者、批评家会抱怨当下的小说不好看”,可见,也不能排除市场、读者等外在因素对作家的影响,得出“只有作家主动提升自身艺术水平和思想境界才能推动当代小说产生变革”的结论,有失偏颇。如[乙]提及的“如果说当代小说创作有必要进行变革的话,向内转也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随着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社会隔离的人会越来越多。对应在文学上,看得见的外部世界固然宏阔而丰富,理应书写,但看不见的内心世界幽微而深邃,更值得用文字去探寻”“往人的内心深处走,在个人的心理体验上着力,同样也可以揭开一个‘现实世界’”,“向内转”的变革是基于生活状态的改变,并非“作家自身艺术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丙]“渐变还是裂变,仍然是拜时代所赐,非文字工作者所能控制”“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如此日新月异,是如此瞬息万变,是如此摇摆不定,是如此惊心动魄。小说创作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门类,必然会有力而辩证地回应时代种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也认为文学变革有赖于时代而非作家可把控。[丁]“我想不可避免的,科技一定是未来主流叙事的核心。可能甚至不是‘怎么写’的变革,而是‘由谁来写’的革命,是写作主体的根本性取代”,更指出科技的进步会颠覆作家的创作主体地位,这些都会对作家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倒逼作家产生改变。因此,小说变革是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甲]提出“当代小说的变革,恐怕只能寄希望于作家自身艺术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提升”是片面绝对的。(二)(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白鹳陶沙岸三爹跟白鹳说,我们是两只老鸟。白鹳照例慢条斯理走几步,在地上啄两下,点头回应。三爹给白鹳起了名字,叫小牛。小牛七年前来到这里,再没有离开,由候鸟变为了留鸟。起先,小牛的一只翅膀被布设在洞庭湖里捕鱼的迷魂阵缠住,坚韧而锋利的尼龙绳线勒进翎翅,它的半个翅膀耷拉下来,再无法远距离飞行。三爹在湖边拢住它,它是抗争过的,拖着半只翅膀在湖滩上奔跑了好远,才被三爹追上。三年前,小牛又能飞了,可它还是留了下来。你是老天派来的吧,看我这老头子孤零零的,留下来跟我作伴儿啊?三爹摸着小牛的背,小牛伸缩长颈,脑袋在三爹的裤管上摩摩擦擦。老屋旁有间杂物房,三爹在里面为小牛做了一个窝。窝很大,几乎占满缺失了一条面板的八仙桌,由枯树枝和芦花绒编结而成,里面宽松柔软。儿子因病走得早,孙儿铁牛去广州打工十年了,杂物房也空了七八年。曾经百来人的村子只剩十几个三爹这样的老人,每天听蛙鸣鸟叫,自己都懒得言语。如今有鸟客为邻,三爹打心眼儿里是高兴的。为了小牛,三爹忍痛将喂了三年多的狸花猫蒙住双眼,送去几十里外的一户人家,换回一只刚出生不久的猫崽。三爹想也不想,直接叫猫崽细牛。细牛在小牛身边长大,不像狸花猫一样逮住机会便想猎杀小牛,反倒像保镖一般游走在小牛周围。三爹很欣慰。出门,小牛总跟在三爹身后,一起慢悠悠行进在岸上和水里,偶尔展翅在空中飞几圈,又回到三爹身旁。三爹从后山砍了竹子弯成弓箭状,安上渔网,眨眼成了一件趁手的捕捞工具。每当三爹从墙上取下网具,小牛和细牛都会兴奋起来,拍翅膀,喵喵叫。它们知道三爹要到池塘和沟里去捞鱼虾螺蛳。小牛重新飞上天的那一年,三爹看到小牛衔了枯枝茅草在杂物房顶作窝,心抖了几抖,还是搬来楼梯,帮小牛在屋顶做好窝,还在窝上一米多高的位置搭了个晴雨棚,上面盖满棕榈叶。转眼又一年。立春后一个清早,三爹听到杂物房顶小牛扑棱翅膀的声音与平常不一样,动静大,像是带着重重的回声。走到地坪中央手搭凉棚望过去,三爹看到小牛的身边多了一只白鹳,它们拍打着翅膀,长颈交织一处。三爹赶紧进屋从水桶里舀出大碗鱼虾,边撒向地坪中的一小块水泥地,边呼唤小牛。小牛却没有如以往那样立马飞来啄食,大约是担心另外一只白鹳怕生。三爹嘟嘟囔囔进了屋,一会儿工夫,小牛打头,另一只白鹳紧跟小牛飞下来。三月下旬,小牛生下两个蛋,两只白鹳轮着蹲窝。一个月过去,两只幼崽破壳而出。三爹想着给小牛的伴侣起个名字,一直未想好。那天看到小牛单脚立在屋脊上,等着孩子的父亲捕食归来,三爹突然觉得应该叫这只新来的白鹳大牛,虽然它也许比小牛更年轻。时令已届六月,来洞庭湖越冬的候鸟早已北归,可大牛一家还与三爹朝夕相处着。三爹前几天接到孙子电话,说是端午节要去贵州看望未来的岳父岳母,不能回来了。已经有四年未见孙子,三爹是有些心伤的,不过见到四只白鹳从早到晚在自己眼前晃悠,心里竟松快许多。这天中午太阳很烈,小牛走到躺在堂屋凉床上的三爹身旁。三爹诧异,小牛可从不在他休息的时候来打扰。小牛伸长颈脖,长长的喙在三爹手背上轻轻点点。三爹坐起,触摸小牛较之冬天羽毛渐薄的脊背。三爹一直未曾去碰小牛的长颈,那么细长,担心伤到它。三爹疑惑地盯着小牛变得红中泛黄的尖喙,不知道这个老朋友今天是怎么了。小牛缓缓朝外走,三爹忽地就有种不好的预感。他跟出来。大牛和它们的孩子都在地坪里,扇着翅膀,吹起的灰尘与热浪迷住了三爹的眼。终于,一段助跑,四只白鹳鱼贯飞上了艳阳灼灼的天宇。无疑,这是七年来,三爹最为孤独寂寞的夏天。老鸟终究还是走了。三爹成天徘徊在空空的老村周围,有时坐在屋门口,望着满树硕大的黄梨抽烟,细牛蹲在脚旁。几只鸟在啄食早已熟透的黄梨。多年前,三爹家的这树黄梨总是早早被村里的孩童扫荡干净,很少能长成熟。本来短短的夜变得漫长。中秋,孙儿未回。秋渐凉,有鸥鹭从遥远的北方飞来。三爹整理好屋顶的鸟窝,为晴雨棚换上新棕榈树叶,扎紧。霜降过去,气温日低。湖滩山边,聚居着越冬的大雁、银鸥、白鹭。三爹隔三差五去池塘捞螺蛳,家里积了两大桶了。眼瞅着冬天逼近,仍不见小牛的影踪。三爹螺蛳照捞,出门不时朝杂物房顶瞟瞟。三爹七十多岁的年纪,睡不踏实,少有做梦,但这一晚清醒与迷糊交织一团,朦胧恍惚中他似乎听闻屋顶有响动,头侧过去,看到小牛大牛齐齐栖息在屋脊上。听到三爹呼唤的声音,小牛顺势滑下来,落在三爹的怀里。8.小说第①段描写很有画面感,请就此赏析。9.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作用。10.小说以三爹梦见白鹳一家归来结束,请对该结尾加以分析。11.有人建议作者将小说标题改为“空巢”,对此你怎么看?〖答案〗8.开篇先用人对鸟的倾述,勾勒出画面的主体,极具日常生活气息,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接着用白鹳的几个动作,让画面变得生动,体现出悠然平静的生活氛围。9.“竟”字揭露了三爹等待孙儿回乡时的情感变化,从期待到落空后的伤心,最后恢复到只能与白鹳作伴的孤独。而“松快许多”,在有白鹳作伴的欣慰中更包含了无可奈何、无人诉说的失落。为下文白鹳飞走,三爹再次失去情感寄托,埋下伏笔。10.虚实结合,以梦境的形式展现三爹的心理,梦中大团圆与现实落寞的反差,突出表现了空巢老人对老有所依的期许,含蓄隽永。展现了作者对空巢老人群体的理解与关怀,以及对年轻一代缺少对老年人情感需求关怀的批评。11.〖答案〗示例1:我认为“白鹳”更好。“白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写三爹救下白鹳,照顾白鹳安家,见证白鹳离开,含蓄展现了空巢老人从孤寂难耐到暂时安慰再到愈发孤独寂寥的心路历程,文章始终将白鹳和老人生活状态、心情紧密相连,尤其结尾三爹梦见白鹳一家归来,“白鹳”寄托了三爹对家庭生活、对亲情的渴望。比起“空巢”一说,“白鹳”显得更加意蕴含蓄,充满感染力,打动人心。〖答案〗示例2:我认为“空巢”更好,表面上“空巢”是指“白鹳”一家离去,实际上是指三爹的生活处境和情感缺失。一语双关,使读者更容易明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关注的对象。〖解析〗【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开篇“三爹跟白鹳说”,用人对鸟的倾述,简单勾勒出画面的主体一人一鸟,极具日常生活气息,倾诉的内容也较为简短,“我们是两只老鸟”,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疑问:人怎么变成了鸟?接着写来白鹳的几个连贯的动作,“走几步”“啄两下”“点头”,让画面变得真实和生动,体现出悠然平静的生活氛围。【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关键词是“竟”,有“最终”“意料之外”等意思,联系前文,可梳理出三爹的心情变化:等待孙儿回乡,充满期待;“不能回来了”,盼望落空而伤心,“不过见到四只白鹳从早到晚在自己眼前晃悠”,又恢复到只能与白鹳作伴的孤独。“松快许多”,不一定是真的“松快”,三爹本质上作为留守老人,内心是失落和孤独的,但是好歹勉强有白鹳作伴,无可奈何、无人诉说的失落之中尚有一丝欣慰。情节结构上,此刻和白鹳相互依偎作伴的生活,是宁静和祥和的,毕竟白鹳是老人的精神寄托,但是最后白鹳飞走了,这里就为后面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前后形成情节反转,突出三爹再次失去情感寄托。【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艺术效果上,“老鸟终究还是走了”,带有悲剧色彩,残忍地让本就独孤的留守老人三爹再次恢复到孤独的处境。但是作者承续了传统小说“大圆满”构思手法,以梦境的形式,让三爹在梦中再次见到自己的精神寄托,“朦胧恍惚中他似乎听闻屋顶有响动,头侧过去,看到小牛大牛齐齐栖息在屋脊上”。虚实结合,只能梦中实现“大团圆”与现实的落寞形成的巨大反差,更加衬托处留守老人对老有所依的期许,含蓄隽永。主题上,作者只能安排三爹在梦中和小牛大牛再次见面,“听到三爹呼唤的声音,小牛顺势滑下来,落在三爹的怀里”,作为鸟的“小牛”尚且能够理解曾经相依为命的老人,“顺势滑下来,落在三爹的怀里”,温顺、体贴。依以此巧妙、含蓄地指向深沉的现实:留守的空巢老人群体需要理解与关怀,并且隐晦地对年轻一代缺少关怀老年人的内心情感需求进行批评。【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题干的指向,是选择性地分析“白鹳”或“空巢”作为标题的含义、作用,选其一即可,不是比较二者孰优孰劣。如果认为“白鹳”更好。结构上,“白鹳”是鸟,小说的主体故事也是围绕着留守老人三爹收养“白鹳”而展开,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写了三爹在湖边救下白鹳,带白鹳回家悉心并照顾,而最后又见证了白鹳离开,这一个完整的故事。形象上,空巢老人三爹的情感变化随着“白鹳”的变化而变化,先是孤寂难耐,“白鹳”到来后,成为了三爹的精神寄托,获得了短暂的欣慰,最后“白鹳”离去,老人恢复到了孤独寂寥的处境。如果以“白鹳”为题,能够完整地照应老人的心路历程。主题上,尤其是最后借助梦境,让“白鹳”归来,能够更加深刻而巧妙含蓄地映衬空巢老人群体需要理解与关怀这一深沉、醒目的社会现状和呼吁社会对空巢老人多加关注。以“白鹳”为题,显得意蕴含蓄,充满感染力,打动人心。如果认为“空巢”更好。表层上,“空巢”是指“白鹳”一家离去,三爹家里只剩下“白鹳”一家曾经的窝巢。实际上则是指向以三爹为代表的广大了留守空巢老人,生活处境独孤寂寞,内心的情感空虚、缺失。深层上,“空巢”有双关的意味,能够使读者更容易明了文章的主旨,那就是空巢老人生活在如空了的“巢”里,“曾经百来人的村子只剩十几个三爹这样的老人”,何其刺目和惊心,他们的内心情感由此而产生了“空洞”,需要和渴望得到关注。(三)(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宋】陈克①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②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备注〗①陈克:南宋词人,此词作于南宋绍兴四年,时年9月,金兵南下,一度逼近江城(今南京)。②齑盐:原腌菜和盐,此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12.下列词牌名适用于本词的是()A.临江仙 B.念奴娇 C.沁园春 D.声声慢13.以下评价适用于这首词的一项是()A.沉郁顿挫 B.蕴藉深沉 C.慷慨激愤 D.雄健苍凉14.词家认为结尾应含有“不尽之意”,结合全词,赏析结尾的画线句。〖答案〗12.A13.B14.以景作结。深夜独对夜雨,小窗残灯,映照着孤单的身影,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诗人以想象故友孤愁情状来含蓄委婉地抒发别后思念之情;同时也将上阕兴亡之叹,岁华之感,漂泊之悲等深沉复杂之情,都化在结尾迷离恍惚的氛围里。情致曲折,含有不尽之意。〖解析〗【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牌名的能力。A.临江仙,常见的词格为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本词共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符合临江仙词格要求。B.念奴娇,常为双调一百字,包括前后两个部分。C.沁园春,通常是双调一百十四字。D.声声慢,格律有双调九十九字。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A.沉郁顿挫。本词沉郁,却不“顿挫”,整体上没有太大的起伏。C.慷慨激愤。本词较为平和,不属于慷慨激愤类。D.雄健苍凉。本词较为含蓄委婉,不“雄健”。故选B。【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结尾两句虚写,想象友人只能独自面对深夜凄雨,屋子的小窗上,灯火映着孤单的身影。通过想象故友孤愁情状来含蓄委婉地抒发和友人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具体意境上,在下着雨的“深夜”,独自在“小窗灯”下,只有“孤影”陪伴,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这是全词的结尾,巧妙的以景语作结,内心的各种复杂、矛盾的情感不言明,而是托付给这凄冷的景象。结构上,和上阕“胡尘直到江城”的兴亡之叹、“岁华销尽”“疏髯浑如雪”的华年消逝之感、“客心惊”的漂泊之悲,还有下阕“故人相望若为情”的离别的孤愁等,各种深沉复杂之情照应、融合,都化在结尾迷离恍惚的氛围里。情致曲折,含有不尽之意。(四)(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胡应炎传【明】高启①胡应炎,字焕卿,常之晋陵人。元丞相伯颜南伐师,次常境,知府王洙遁,朝廷以姚訔知府事。訔见应炎,喜曰:“君,吾剧孟①也。”应炎归告父及兄弟曰:“吾家世受国恩,今戎马在郊,王室将危,是吾立功之秋也。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②既应訔命,即选民之壮勇者三千人,自将乘城。为訔画曰:“吾州,京师北门,不可失守。然城卑堑狭,兵皆市人,非素所抚循者。而北兵锐且众,乘胜远来,其锋不可当,恐未易与战也。宜树木栅傅城,益调粟,缮械,为守计。”訔然之。③初,洙遁时,其客王虎臣盗郡印,自称知府,诣伯颜军门献之。伯颜不知其诈,命还守常,而遣兵与俱。及城,訔等已先至,不得入,反以民叛告。伯颜怒,率步骑二十余万围之。应炎出战,杀其将校甚众。围且久,元兵多伤毙。伯颜遂以西域诸部兵会攻。围益急,饷援俱绝。伯颜侦知之,谕使出降。应炎骂之,截纸、缕置盂中,若汤饼状者,以箸引示之,曰:“吾食,甚足!”④城陷。訔死之,应炎率民兵巷战。至孔子庙前,众溃,犹手刃数人,力屈,遂就擒。伯颜让之,曰:“若即尝多杀吾将校者邪?”应炎曰:“吾欲杀汝,何将校也?恨力不及耳。”伯颜怒,腰斩之,时年二十七。⑤余为儿童时,常闻父老言元兵取常时事,甚悉。及壮,观史多所未载。岂搜采有失而致然欤?抑著作者有所讳避而弗录欤?或其事多缪悠,初皆无有,特好事者为之说欤?是皆不可知也。每窃恨焉。近遇胡黼江上,间为余言其祖应炎死节始末,与余昔所闻无异。(选自《凫藻集》有删改)〖备注〗①剧孟:西汉人,游侠,曾帮助周亚夫平定吴楚叛乱。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次常境(2)自将乘城1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以箸引示之A.拉开B.执持C.挑起D.伸展(2)伯颜让之A.退避B.谴责C.怨恨D.呵斥17.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18.将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及城,訔等已先至,不得入,反以民叛告。19.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塑造传主形象,请依据表格内容〖提示〗,完成填写。段落事件概括人物形象第①段以身许国忠贞爱国第②段献计守城(1)第③段(2)宁死不屈第④段(3)(4)20.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答案〗15.(1)驻扎(2)登上16.(1)C(2)B17.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18.等到回城,姚訔等已经入城,(王虎臣)不能进城,就返回元营,将常州城百姓叛乱占领城池报告给(伯颜)。19.(1)善于谋划(2)拒不降敌(3)怒斥敌帅(4)大义凛然20.表明写作意图,对胡应炎英勇事迹只在民间流传而未在史书中记载感到疑惑;表达遗憾之情。以胡氏后人亲述,强调所叙事实确凿可信,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感怀胡应炎英雄事迹,更好地凸显传主精神品质。〖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驻扎到常州境内。(2)句意:亲自带领登上城墙。【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引:挑起;句意:用筷子挑起吃给城下的元军看。故选C。(2)让:谴责;句意:伯颜谴责他。故选B。【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父亲年纪大了,兄长弟弟应当侍奉在身边离开险地去避难,我将以身报国,不能再顾及家里了。“老”形容词作谓语,其后不带宾语,故在其后断开;“出避”动词作谓语,其后不带宾语,故在其后断开;“国”作“许”的宾语,故在其后断开;故本句断为: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及”,等到;“反”,通“返”,返回;“叛”,叛乱;“告”,报告。【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1)根据“为訔画曰:……訔然之”,可以概括为“善于谋划”。(2)根据“伯颜侦知之,谕使出降。应炎骂之”,可以概括为“拒不降敌”。(3)根据“应炎曰:‘吾欲杀汝,何将校也?恨力不及耳’”,可以概括为“怒斥敌帅”。(4)根据“应炎曰:‘吾欲杀汝,何将校也?恨力不及耳’”“伯颜怒,腰斩之,时年二十七”,可以概括为“大义凛然”。【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根据“及壮,观史多所未载。岂搜采有失而致然欤?抑著作者有所讳避而弗录欤?或其事多缪悠,初皆无有,特好事者为之说欤?是皆不可知也”可知,作者在第五段表达了自己对胡应炎英勇事迹只在民间流传而未在史书中记载感到疑惑,以此来表明自己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根据“每窃恨焉”可知,作者在这里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没有能确定自己所记录的有没有谬误而感到遗憾。根据“近遇胡黼江上,间为余言其祖应炎死节始末,与余昔所闻无异”可知,作者在第五段用胡氏后人的亲述,强调所叙事实确凿可信,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感怀胡应炎英雄事迹,更好地凸显传主精神品质。参考译文:胡应炎,字焕卿,是常州晋陵人。元朝丞相伯颜南下攻打宋朝的时候,元军已驻扎到常州境内。常州知府王洙逃走,朝廷任命姚訔掌管常州。姚訔见到胡应炎高兴地说:“你就是我的剧盂。”胡应炎回家后告诉父亲胡聪和兄应发、弟应登说:“我们家世世代代蒙受国家的恩宠,现在元人的战马已经逼近都城,国家危在旦夕,这正是我们杀敌立功的时候。父亲年纪大了,兄长弟弟应当侍奉在身边离开险地去避难,我将以身报国,不能再顾及家里了。”胡应炎接受姚訔的任命,就挑选三千强壮勇猛的百姓,亲自带领登上城墙。胡应炎与姚訔一起谋划守城的办法时说:“我们常州是京城的北部大门,决不能失守。可是常州城墙低矮,护城河狭窄,士兵都是普通市民,不是平素训练和调度出来的军队。而且元兵是精锐部队数量众多,他们乘胜而从远方而来,锋芒锐不可当,我担心与之作战不容易取得胜利。应该在城墙上再增设木栅,多征调粮食、整修军械,把这作为守城办法。”姚訔认为胡应炎说得对。当初王洙逃跑后,他的幕僚王虎臣盗去了郡里的官印,自己冒充知府,到伯颜的营地献郡印表示投降。伯颜不知道他是假知府,命令他返回常州守城,并且派军队与他一起驻守。等到回城,姚訔等已经入城,(王虎臣)不能进城,就返回元营,将常州城百姓叛乱占领城池报告给(伯颜)。伯颜大怒,率领步兵骑兵共计二十多万人包围常州城。胡应炎出战迎敌,杀死元军很多将领。围攻的时间久了,元兵伤亡很多。伯颜就调遣西域的兵力来支援。对常州城的进攻更加急迫,城内的食物补给和增援都断绝了。伯颜侦查得知这个情况,派遣使者向城上给胡应炎喊话,劝他投降。胡应炎大骂元兵,并且把一些纸和布剪成面片状放到盆里用筷子挑起吃给城下的元军看,说:“我们的食物很充足。”常州城陷落了。姚訔战死,胡应炎率领市民与元兵展开了巷战。打到孔子庙那里,众人溃散了,胡应炎仍然坚持作战亲手杀死很多元兵,最后筋疲力尽被元兵活捉。伯颜谴责他说:“你就是曾经杀了我很多将领的那个人?”胡应炎说:“我是想杀死你,哪里只是想杀死你的那些将领?我真怨恨自己没有办到!”伯颜大怒,腰斩了胡应炎。他年仅二十七岁。我在儿时,经常听家乡的父老讲元兵攻占常州那时的事情,非常详细。等到了壮年,看到有许多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件事。怎能因为在事件搜集上犯错却导致这种情况发生呢?还是写作的作者有所避讳而不敢记录呢?有的史书记录了却有很多虚妄不实的地方,这些事情在一开始是没有的,难道只是好事人的传说?这些我都不能了解清楚。常常私下里为此感到遗憾。最近在江上遇到胡黼,其间胡黼向我说他的祖父胡应炎死守大义的始末,和我以前所听到的没有什么区别。(选自《凫藻集》有删改)(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清约堂记[宋]洪咨夔①人心,情之动也。情动而百欲生,故危之。危而难安,未至于亡也,故犹可及反。反,则危者平矣。曾子之省,反身之谓也。其用力于省者,颜色之正,容貌之动,辞气之出,战兢惕厉,警察精密,无一息之间断,而夫子之道竟以是得三省之积一贯之入欤?②晋人张君承祖伯修,学博而材伟,气明而胆壮,举天下祸福利害莫能压之,试剧成都。期年,政成,作堂以休,扁以清约,殆老于世故,落其华而取实,将以是志所省乎?③夫养心莫善于寡欲。人欲一萌,清明随蚀去,其所以蚀清明者;而清明还,则本然之心得矣。故天下之损莫大于欲,人心之所当损亦莫急于欲。邑大夫公余退食燕坐深省,曰:“夜气①之存,其不为旦昼汩乎?鸡鸣而起,其于利与善之间已辨乎?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之得②我,其不为之动乎?口之于味,耳之于声,目之于色,四体之于安逸,其知有命而委顺乎?”内以敬而直,外以义而方,敬、义充塞于内外,物欲无自而入,则民被学道之泽矣。西向举酒为伯修赋之。④宝庆初元八月旦日古潜洪某记。(选自《平斋文集》有删改)〖备注〗①夜气:语出《孟子》,指晚上静思所产生的良知善念。②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21.本文虽是记,却有赋的特点。请从语言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22.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用反问,将官员自省的内容具象化,使说理生动。B.强调心中要一直持有良知善念,能分辨善、利之别。C.提醒自己不应被外在丰裕的物质和所谓的声名所诱。D.表明生理官能的满足是人天性使然,因此无需克制。23.请给合全文分析“清约”的丰富内涵。〖答案〗21.多以四字短语,形象传神地描摹出曾子容色端肃,言辞小心,心怀戒惧之心的形象,突显他坚持不懈、自我约束的可贵。句式齐整,富有音韵,增强了说理的气势。22.D23.保持内心平静以抑止欲望;形成长期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的习惯;摒弃浮华,返朴归真;寡欲以养清明本心;心怀敬畏,保持本真的内心,做合乎正义的事,就能摒除物欲。〖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句式上看:“颜色之正,容貌之动,辞气之出,战兢惕厉,警察精密”,五个四字短语,构成整句,也体现了赋“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的特点。整句的效果是: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加强语势,强调语义,表达丰富的感情。从表达观点的角度看,可以起到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作用。从表情达意上看:形象传神地描摹出曾子反思时的神色、谈吐的小心谨慎、恭敬警惕,突出了曾子的形象,表现了他“三省吾身”的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的可贵。【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因此无需克制”错误,从原文“其知有命而委顺乎?”可知,作者对顺应人的天性的表述用的是问句,并进一步提出修养心性的方法“内以敬而直,外以义而方,敬、义充塞于内外,物欲无自而入,则民被学道之泽矣”,可见作者认为要克制人的物欲。故选D。【2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和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从“情动而百欲生,故危之。危而难安”看,欲望的产生会使内心不安宁,所以清约就是要抑止欲望来保持内心平静。从曾子的事例“其用力于省者,颜色之正,容貌之动,辞气之出,战兢惕厉,警察精密,无一息之间断,而夫子之道竟以是得三省之积一贯之入欤”看,清约就是要坚持不懈地自我反省、自我约束。从“落其华而取实,将以是志所省乎”看,清约就是要摒弃浮华,追求实际,返朴归真。从“人欲一萌,清明随蚀去,其所以蚀清明者;而清明还,则本然之心得矣”看,清约就是要减少欲望,以养清明本心。从“内以敬而直,外以义而方,敬、义充塞于内外,物欲无自而入,则民被学道之泽矣”看,清约就是要心怀敬畏,保持本真的内心,保持方正、正直,做合乎正义的事来摒除物欲。参考译文:清约堂记[宋]洪咨夔人心,是由情感驱动的。情感一旦有所触动,各种欲望就随之而生,所以就有了危险。有了危险,内心就难以安宁,但还没有达到灭亡的地步,所以还来得及挽救。挽救过来,危险就平息了。曾子所讲的反省,说的就是反躬自省。他耗费心力反省的时候,神色的严正,容貌的变化,言辞的吐露,畏惧戒慎,警悟周密,无时无刻不在反省(没有片刻的间断),而孔子之道居然因此得到三省吾身的积淀、一以贯之的深入吗?晋代人张承祖(字伯修),学识渊博,才能出众(卓伟),气质明朗,胆识过人,全天下的祸福利弊都不能难倒(压倒)他,任职难于治理的成都。任职满一年,政务成功地完成了,他建造了一座堂屋来休养身心,并以“清约”为匾额命名,大概是老于世故,他摒弃了浮华,追求实际。将用这种方式来铭记自己的反省呢?修养心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欲望。人的欲望一旦萌生,清明之心就会随之销蚀,这就是欲望侵蚀清明之心的方式;但如果能够恢复清明,那么本然之心就有了。因此,对于天下的损耗,最大的莫过于欲望,人心所应当减少的,也最急需减少的就是欲望。县大夫公务之余暇,退居休息(退朝就食于家),闲坐深思,他说:“夜气的存在,是否不会在白天被扰乱呢?鸡鸣起床,对于利益与善良之间的界限,我是否已经分辨清楚了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难道不因此而内心有所触动吗?口对于美味,耳对于好听的声音,眼对于美色,身体对于安逸,我是否能够明白这些有天命就顺应自然呢?”内心以敬虔来达到正直,外表则以行为合乎道义来达到方正。敬与义充满内外,物质的欲望就无从侵入,这样百姓就能沐浴在道德的光辉之下了。我向西举杯,为伯修写下这篇文章(来表达我对他的敬意)。宝庆元年八月初一古潜的洪咨夔写下这篇杂记。(选自《平斋文集》,有删改)三、写作(70分)24.根据要求作文。人们走进艺术世界,仅仅是为了满足耳目之娱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提出一个关于艺术审美目的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展开相关思考。首先,对于材料中暗示的第一重关系“人们走进艺术世界是为了满足耳目之娱”,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艺术首先是一种感官体验。它通过色彩、形状、声音和动作,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艺术的价值并不止于此,它更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所以,对于材料中给出的第二重限定关系“人们走进艺术世界,仅仅是为了满足耳目之娱”,〖答案〗毫无疑问是应当否定的。比如,艺术可以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于情感表达。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而观众则通过感受这些作品来体验艺术家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共鸣超越了语言的界限,成为一种跨文化的沟通方式。譬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通过激昂的旋律传达了对命运的抗争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再如梵高的《星夜》以其独特的画风和色彩,传达了梵高内心的孤独和对宇宙的向往,引发了人们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探索。此外,艺术更是思想火花不断迸发的展现,可以给予人们丰富的思想启迪。许多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审美,更是为了传达一种思想或观念。就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通过扭曲的形象和强烈的色彩对比,强烈地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渴望。这样的作品促使人们思考战争、和平与人性的深层问题。由此可见,艺术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耳目之娱,它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涉及情感、思想、哲学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艺术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感官体验,触动情感,启迪思想,引发哲学探讨,并进行社会批判。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写作时,首先可以指出并认可艺术中审美愉悦的重要作用,然后进一步深入,对于材料问句“人们走进艺术世界,仅仅是为了满足耳目之娱吗?”,特别是其中的“仅仅”这一限定展开批判,从不同角度说明艺术的世界是多维的,它超越了简单的感官享受,触及了人类精神的核心。然后,再结合自身,说明我们要努力通过艺术尝试去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这个世界。最后,则可再一次总结全文,说明我们走进艺术世界,是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生活,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上海市奉贤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考试时长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苏轼《赤壁赋》)(2)_________,谣诼谓余以善淫。(________《离骚》)(3)曹操《短歌行》用《诗经·郑风》中的“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思慕之情。〖答案〗(1)渺沧海之一粟(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屈原(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按题目要求填空。(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古人以“奇怪”为美的赏石观念是一种关于石头审美欣赏的形式主义观念,它代表了古人赏石的最浅层部分——只是外在地欣赏石头,只关注石头外在的形、色和声音等特征。这是一种对石头的肤浅欣赏,尚未涉及石头所具有的内在特性。与此同时,通过赋予石头某种其自身并不具有的人文价值,使石头具有某种深刻内涵。这种行为虽然丰富了石头的人文意蕴,却并不符合石头自身的客观特性。于是,我们从中国古代赏石传统中发现了一对悖论——。①在此情形下,赏石活动蜕变为一种赏石者借石头以言说自我的行为,赏石者是在以自然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②要么有深度地欣赏石头——“以石比德”“借石抒情”“点石成境”,可是又落入一种主观地欣赏石头本身并无之物的荒诞之境。③要么以“奇怪”为美,只是形式主义地欣赏石头的长相,但这属于肤浅地欣赏自然。④作为自然审美的赏石——欣赏石头自身之美便徒有虚名。A.③④②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2)以上语段摘自某报纸,下列版面和标题与其最匹配的一项是()A.文化版《浅谈中国传统赏石文化》B.社会版《用赏石文化助推乡村旅游》C.国学版《赏石是如何“道法自然”的》D.教育版《赏石之美,直指人心》〖答案〗(1)C(2)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上文提到“发现了一对悖论——”,其中破折号表示后文是对悖论的解释说明,应该接两个“要么”的内容,即③②,属于对悖论的注解,逻辑顺序为由表③及里②、由外③而内②;第①句中开头的“在此情形下”恰好指代悖论的具体说明,然后接④,“作为自然审美的赏石——欣赏石头自身之美便徒有虚名”,属于结论部分。正确排序为:③②①④。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标题的能力。首先确定本文的写作对象为“赏石观”,结合“人文意蕴”分析属于文化艺术层面,排除BCD,再结合以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确定该文段题目为“浅谈中国传统赏石文化”。故选A。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某杂志社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邀请部分专业人士进行了关于当代小说变革的专题讨论。下面是收到的一些回答:[甲]如果有“当下的小说”这样一个整体存在的话,那么它理应像一座现代商场,不同的楼层面对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没有小孩的成年男性顾客可能永远不会去童装区,不能吃辣的人很少会出现在川菜馆。按作家群体、发表平台所划分出的纯文学范畴内的小说与通俗小说,就处在这个整体的不同“层”上,他们的受众有交叉,但更多是相互独立。通俗小说是否需要变革,这不好讲。因为这个东西是纯商业的,有人看的作品能生存下来,没人看的作品就渐渐被淘汰,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变革”的机制。而在我看来纯文学面临的问题就严峻多了。市场很难对它构成约束、推动它变化——除了最一线的作家,其他所谓纯文学的普通读者很少,如果没人买书就要被淘汰,那么恐怕大多数活跃在期刊和朋友圈里的所谓70后、80后、90后作家,都要“封笔”了。按说批评家应该帮助作家不断完善创作,哪怕因此与作家产生矛盾,但今天的现状是大多数批评家就像溺爱孙辈的老人一样,因为溺爱而失去权威性,偶尔“发一次火”也不过被当作耳边风,只能反过来表示默许甚至顺从。于是几乎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明显地推动当代小说进行变革,读者、批评家会抱怨当下的小说不好看——这种抱怨更多指向纯文学,在我看来当代小说的变革,恐怕只能寄希望于作家自身艺术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乙]如果说当代小说创作有必要进行变革的话,向内转也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随着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社会隔离的人会越来越多。对应在文学上,看得见的外部世界固然宏阔而丰富,理应书写,但看不见的内心世界幽微而深邃,更值得用文字去探寻。如果说传统的现实主义是向外的,讲究的是作家对社会现象进行有效的认识、归纳、提炼、总结,最后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来对现实进行表达,那么有没有一种现实主义是向内的,即作家关注的不再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是现实在人物心灵上的投影?换言之,作家不仅要描绘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行为,更要描绘他们内心的挣扎、孤独、犹疑、抗争……甚至写出这些心理背后的价值选择,着墨的重点已不是人物的形象,而是人物内心体验。往人的内心深处走,在个人的心理体验上着力,同样也可以揭开一个“现实世界”。[丙]小说创作的变革或革命在我看来,一直都在进行。就好比一个人的新陈代谢从没有停止过。有时它是循序渐进的,好比唐宋八大家,历时数百年之久;有时是爆裂式的,一如“五四”,时代和文学传来了裂帛之声。渐变还是裂变,仍然是拜时代所赐,非文字工作者所能控制。生活远比文学更有创造力,我看冯骥才的自述,提到他在写《一百个人的十年》时记录的一件事,一个饿死的人肚皮上贴着一张纸,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想要吃的菜名,这恐怕是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都难以想象得到的细节。文学如何介入生活,考量的是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如此日新月异,是如此瞬息万变,是如此摇摆不定,是如此惊心动魄。小说创作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门类,必然会有力而辩证地回应时代种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丁]今天,无人机普及以后,连网红的影像叙事也完全改变了,它能让一个普通人即刻拥有上帝视角。我想不可避免的,科技一定是未来主流叙事的核心。可能甚至不是“怎么写”的变革,而是“由谁来写”的革命,是写作主体的根本性取代。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写作的旅程会完全依赖AI的全程导航,规划从起点到终点的详细路径。三年前,人工智能写作的语言模型还相当稚嫩,我们会说它的产物是不连贯的,是不忍卒读的大杂烩。但随着技术发展,计算机生成写作技术正在提供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富有洞察力的自然语言。随着算法迭代、数据库和样本的不断完善,AI已经创作出了闯过某国际小说竞赛初审的作品,人类写作者,未来极有可能会被AI全面取代。3.[甲]中加点词“发一次火”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上面回收的答卷,调查问卷中不包含的问题可能是()A.您认为当代小说创作是否需要变革?B.您认为小说创作应当如何进行变革?C.您如何看待小说创作内容与技法的变化?D.您如何看待严肃小说向通俗小说的靠拢?5.能够依据文意做出推断一项是()A.根据[甲],只有推动文学进一步与市场相结合才能引发文学创作变化。B.根据[乙],小说应着力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刻画人内心的真实感受。C.根据[丙],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家,其实只是现实生活的观察者和描述者。D.根据[丁],AI会取代作家,未来读者会被胜任各种风格的写作机器吸引。6.如果要对[丁]中的划线句的内容进行批驳,以下不正确的一项是()A.AI写小说闯过竞赛初审,只能证明参赛者写得差,不能证明AI写得好。B.受AI写作冲击的只是具有可复制性的程式化写作和相关“写手”群体。C.AI写作还没有达到或超过人类顶尖的水准,卓越的小说家仍无可取代。D.AI写作的逻辑基础是算法和样本,根本上还是人类作家的复刻低配版。7.[甲]提出“当代小说的变革,恐怕只能寄希望于作家自身艺术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你是否同意?结合其他三个问卷的回答,说说你的看法。〖答案〗3.批评家对纯文学的作家提出严厉批评。4.D5.B6.A7.我不完全同意。[甲]通过排除市场、读者等外在因素对作家的影响,得出“只有作家主动提升自身艺术水平和思想境界才能推动当代小说产生变革”的结论有其意义,但也有失偏颇。如[乙]提及的“向内转”的变革是基于生活状态的改变、[丙]也认为文学变革有赖于时代而非作家可把控。[丁]更指出科技的进步会颠覆作家的创作主体地位,这些都会对作家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倒逼作家产生改变。因此,小说变革是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解析〗【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发火”本义是发怒,是因为某种原因而情绪激动;结合上文“按说批评家应该帮助作家不断完善创作,哪怕因此与作家产生矛盾,但今天的现状是大多数批评家就像溺爱孙辈的老人一样”分析,作者想说的是批评家应该适时给予作家作品批评指正,以利于当代小说的变革,这里使用了比喻手法,偶尔“发一次火”,也就是说大多数批评家只是偶尔对纯文学的作家提出严厉批评。【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并分析概括的能力。根据[甲]的内容“通俗小说是否需要变革,这不好讲”判断,属于A项中的问题,即“您认为当代小说创作是否需要变革”。根据[乙]首句“如果说当代小说创作有必要进行变革的话,向内转也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确定相关问题为B项“您认为小说创作应当如何进行变革”。[丙]段强调“小说创作的变革或革命在我看来,一直都在进行”,即变革的现状问题。[丁]段结合“我想不可避免的,科技一定是未来主流叙事的核心”分析,谈论的是如何看待小说创作内容与技法的变化问题,与C项契合。结合四个文段分析没有谈到如何看待严肃小说向通俗小说的靠拢的问题,[甲]相关信息是说当代小说有严肃小说和通俗小说两类,但并未说严肃小说向通俗小说的靠拢的问题,排除D。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能力。A.“只有推动文学进一步与市场相结合才能引发文学创作变化”错,原文信息是“而在我看来纯文学面临的问题就严峻多了。市场很难对它构成约束、推动它变化——除了最一线的作家”,可见选项表述曲解文意。C.“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家,其实只是现实生活的观察者和描述者”错,结合“渐变还是裂变,仍然是拜时代所赐,非文字工作者所能控制”“文学如何介入生活,考量的是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分析,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家,并非只是现实生活的观察者和描述者,艺术必然高于现实。D.“AI会取代作家,未来读者会被胜任各种风格的写作机器吸引”错,原文信息是“人类写作者,未来极有可能会被AI全面取代”,选项表述绝对,忽略了“有可能”。故选B。【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A.“只能证明参赛者写得差,不能证明AI写得好”错,既然“AI已经创作出了闯过某国际小说竞赛初审的作品”,证明写得好,也不能证明“参赛者写得差”。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并提出见解的能力。首先表明态度、立场:我不完全同意。“当代小说的变革,恐怕只能寄希望于作家自身艺术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提升”表述绝对。然后结合文段借以理解分析。[甲]“有人看的作品能生存下来,没人看的作品就渐渐被淘汰”“按说批评家应该帮助作家不断完善创作,哪怕因此与作家产生矛盾”“读者、批评家会抱怨当下的小说不好看”,可见,也不能排除市场、读者等外在因素对作家的影响,得出“只有作家主动提升自身艺术水平和思想境界才能推动当代小说产生变革”的结论,有失偏颇。如[乙]提及的“如果说当代小说创作有必要进行变革的话,向内转也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随着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社会隔离的人会越来越多。对应在文学上,看得见的外部世界固然宏阔而丰富,理应书写,但看不见的内心世界幽微而深邃,更值得用文字去探寻”“往人的内心深处走,在个人的心理体验上着力,同样也可以揭开一个‘现实世界’”,“向内转”的变革是基于生活状态的改变,并非“作家自身艺术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丙]“渐变还是裂变,仍然是拜时代所赐,非文字工作者所能控制”“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如此日新月异,是如此瞬息万变,是如此摇摆不定,是如此惊心动魄。小说创作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门类,必然会有力而辩证地回应时代种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也认为文学变革有赖于时代而非作家可把控。[丁]“我想不可避免的,科技一定是未来主流叙事的核心。可能甚至不是‘怎么写’的变革,而是‘由谁来写’的革命,是写作主体的根本性取代”,更指出科技的进步会颠覆作家的创作主体地位,这些都会对作家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倒逼作家产生改变。因此,小说变革是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甲]提出“当代小说的变革,恐怕只能寄希望于作家自身艺术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提升”是片面绝对的。(二)(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白鹳陶沙岸三爹跟白鹳说,我们是两只老鸟。白鹳照例慢条斯理走几步,在地上啄两下,点头回应。三爹给白鹳起了名字,叫小牛。小牛七年前来到这里,再没有离开,由候鸟变为了留鸟。起先,小牛的一只翅膀被布设在洞庭湖里捕鱼的迷魂阵缠住,坚韧而锋利的尼龙绳线勒进翎翅,它的半个翅膀耷拉下来,再无法远距离飞行。三爹在湖边拢住它,它是抗争过的,拖着半只翅膀在湖滩上奔跑了好远,才被三爹追上。三年前,小牛又能飞了,可它还是留了下来。你是老天派来的吧,看我这老头子孤零零的,留下来跟我作伴儿啊?三爹摸着小牛的背,小牛伸缩长颈,脑袋在三爹的裤管上摩摩擦擦。老屋旁有间杂物房,三爹在里面为小牛做了一个窝。窝很大,几乎占满缺失了一条面板的八仙桌,由枯树枝和芦花绒编结而成,里面宽松柔软。儿子因病走得早,孙儿铁牛去广州打工十年了,杂物房也空了七八年。曾经百来人的村子只剩十几个三爹这样的老人,每天听蛙鸣鸟叫,自己都懒得言语。如今有鸟客为邻,三爹打心眼儿里是高兴的。为了小牛,三爹忍痛将喂了三年多的狸花猫蒙住双眼,送去几十里外的一户人家,换回一只刚出生不久的猫崽。三爹想也不想,直接叫猫崽细牛。细牛在小牛身边长大,不像狸花猫一样逮住机会便想猎杀小牛,反倒像保镖一般游走在小牛周围。三爹很欣慰。出门,小牛总跟在三爹身后,一起慢悠悠行进在岸上和水里,偶尔展翅在空中飞几圈,又回到三爹身旁。三爹从后山砍了竹子弯成弓箭状,安上渔网,眨眼成了一件趁手的捕捞工具。每当三爹从墙上取下网具,小牛和细牛都会兴奋起来,拍翅膀,喵喵叫。它们知道三爹要到池塘和沟里去捞鱼虾螺蛳。小牛重新飞上天的那一年,三爹看到小牛衔了枯枝茅草在杂物房顶作窝,心抖了几抖,还是搬来楼梯,帮小牛在屋顶做好窝,还在窝上一米多高的位置搭了个晴雨棚,上面盖满棕榈叶。转眼又一年。立春后一个清早,三爹听到杂物房顶小牛扑棱翅膀的声音与平常不一样,动静大,像是带着重重的回声。走到地坪中央手搭凉棚望过去,三爹看到小牛的身边多了一只白鹳,它们拍打着翅膀,长颈交织一处。三爹赶紧进屋从水桶里舀出大碗鱼虾,边撒向地坪中的一小块水泥地,边呼唤小牛。小牛却没有如以往那样立马飞来啄食,大约是担心另外一只白鹳怕生。三爹嘟嘟囔囔进了屋,一会儿工夫,小牛打头,另一只白鹳紧跟小牛飞下来。三月下旬,小牛生下两个蛋,两只白鹳轮着蹲窝。一个月过去,两只幼崽破壳而出。三爹想着给小牛的伴侣起个名字,一直未想好。那天看到小牛单脚立在屋脊上,等着孩子的父亲捕食归来,三爹突然觉得应该叫这只新来的白鹳大牛,虽然它也许比小牛更年轻。时令已届六月,来洞庭湖越冬的候鸟早已北归,可大牛一家还与三爹朝夕相处着。三爹前几天接到孙子电话,说是端午节要去贵州看望未来的岳父岳母,不能回来了。已经有四年未见孙子,三爹是有些心伤的,不过见到四只白鹳从早到晚在自己眼前晃悠,心里竟松快许多。这天中午太阳很烈,小牛走到躺在堂屋凉床上的三爹身旁。三爹诧异,小牛可从不在他休息的时候来打扰。小牛伸长颈脖,长长的喙在三爹手背上轻轻点点。三爹坐起,触摸小牛较之冬天羽毛渐薄的脊背。三爹一直未曾去碰小牛的长颈,那么细长,担心伤到它。三爹疑惑地盯着小牛变得红中泛黄的尖喙,不知道这个老朋友今天是怎么了。小牛缓缓朝外走,三爹忽地就有种不好的预感。他跟出来。大牛和它们的孩子都在地坪里,扇着翅膀,吹起的灰尘与热浪迷住了三爹的眼。终于,一段助跑,四只白鹳鱼贯飞上了艳阳灼灼的天宇。无疑,这是七年来,三爹最为孤独寂寞的夏天。老鸟终究还是走了。三爹成天徘徊在空空的老村周围,有时坐在屋门口,望着满树硕大的黄梨抽烟,细牛蹲在脚旁。几只鸟在啄食早已熟透的黄梨。多年前,三爹家的这树黄梨总是早早被村里的孩童扫荡干净,很少能长成熟。本来短短的夜变得漫长。中秋,孙儿未回。秋渐凉,有鸥鹭从遥远的北方飞来。三爹整理好屋顶的鸟窝,为晴雨棚换上新棕榈树叶,扎紧。霜降过去,气温日低。湖滩山边,聚居着越冬的大雁、银鸥、白鹭。三爹隔三差五去池塘捞螺蛳,家里积了两大桶了。眼瞅着冬天逼近,仍不见小牛的影踪。三爹螺蛳照捞,出门不时朝杂物房顶瞟瞟。三爹七十多岁的年纪,睡不踏实,少有做梦,但这一晚清醒与迷糊交织一团,朦胧恍惚中他似乎听闻屋顶有响动,头侧过去,看到小牛大牛齐齐栖息在屋脊上。听到三爹呼唤的声音,小牛顺势滑下来,落在三爹的怀里。8.小说第①段描写很有画面感,请就此赏析。9.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作用。10.小说以三爹梦见白鹳一家归来结束,请对该结尾加以分析。11.有人建议作者将小说标题改为“空巢”,对此你怎么看?〖答案〗8.开篇先用人对鸟的倾述,勾勒出画面的主体,极具日常生活气息,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接着用白鹳的几个动作,让画面变得生动,体现出悠然平静的生活氛围。9.“竟”字揭露了三爹等待孙儿回乡时的情感变化,从期待到落空后的伤心,最后恢复到只能与白鹳作伴的孤独。而“松快许多”,在有白鹳作伴的欣慰中更包含了无可奈何、无人诉说的失落。为下文白鹳飞走,三爹再次失去情感寄托,埋下伏笔。10.虚实结合,以梦境的形式展现三爹的心理,梦中大团圆与现实落寞的反差,突出表现了空巢老人对老有所依的期许,含蓄隽永。展现了作者对空巢老人群体的理解与关怀,以及对年轻一代缺少对老年人情感需求关怀的批评。11.〖答案〗示例1:我认为“白鹳”更好。“白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写三爹救下白鹳,照顾白鹳安家,见证白鹳离开,含蓄展现了空巢老人从孤寂难耐到暂时安慰再到愈发孤独寂寥的心路历程,文章始终将白鹳和老人生活状态、心情紧密相连,尤其结尾三爹梦见白鹳一家归来,“白鹳”寄托了三爹对家庭生活、对亲情的渴望。比起“空巢”一说,“白鹳”显得更加意蕴含蓄,充满感染力,打动人心。〖答案〗示例2:我认为“空巢”更好,表面上“空巢”是指“白鹳”一家离去,实际上是指三爹的生活处境和情感缺失。一语双关,使读者更容易明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关注的对象。〖解析〗【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开篇“三爹跟白鹳说”,用人对鸟的倾述,简单勾勒出画面的主体一人一鸟,极具日常生活气息,倾诉的内容也较为简短,“我们是两只老鸟”,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疑问:人怎么变成了鸟?接着写来白鹳的几个连贯的动作,“走几步”“啄两下”“点头”,让画面变得真实和生动,体现出悠然平静的生活氛围。【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关键词是“竟”,有“最终”“意料之外”等意思,联系前文,可梳理出三爹的心情变化:等待孙儿回乡,充满期待;“不能回来了”,盼望落空而伤心,“不过见到四只白鹳从早到晚在自己眼前晃悠”,又恢复到只能与白鹳作伴的孤独。“松快许多”,不一定是真的“松快”,三爹本质上作为留守老人,内心是失落和孤独的,但是好歹勉强有白鹳作伴,无可奈何、无人诉说的失落之中尚有一丝欣慰。情节结构上,此刻和白鹳相互依偎作伴的生活,是宁静和祥和的,毕竟白鹳是老人的精神寄托,但是最后白鹳飞走了,这里就为后面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前后形成情节反转,突出三爹再次失去情感寄托。【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艺术效果上,“老鸟终究还是走了”,带有悲剧色彩,残忍地让本就独孤的留守老人三爹再次恢复到孤独的处境。但是作者承续了传统小说“大圆满”构思手法,以梦境的形式,让三爹在梦中再次见到自己的精神寄托,“朦胧恍惚中他似乎听闻屋顶有响动,头侧过去,看到小牛大牛齐齐栖息在屋脊上”。虚实结合,只能梦中实现“大团圆”与现实的落寞形成的巨大反差,更加衬托处留守老人对老有所依的期许,含蓄隽永。主题上,作者只能安排三爹在梦中和小牛大牛再次见面,“听到三爹呼唤的声音,小牛顺势滑下来,落在三爹的怀里”,作为鸟的“小牛”尚且能够理解曾经相依为命的老人,“顺势滑下来,落在三爹的怀里”,温顺、体贴。依以此巧妙、含蓄地指向深沉的现实:留守的空巢老人群体需要理解与关怀,并且隐晦地对年轻一代缺少关怀老年人的内心情感需求进行批评。【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题干的指向,是选择性地分析“白鹳”或“空巢”作为标题的含义、作用,选其一即可,不是比较二者孰优孰劣。如果认为“白鹳”更好。结构上,“白鹳”是鸟,小说的主体故事也是围绕着留守老人三爹收养“白鹳”而展开,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写了三爹在湖边救下白鹳,带白鹳回家悉心并照顾,而最后又见证了白鹳离开,这一个完整的故事。形象上,空巢老人三爹的情感变化随着“白鹳”的变化而变化,先是孤寂难耐,“白鹳”到来后,成为了三爹的精神寄托,获得了短暂的欣慰,最后“白鹳”离去,老人恢复到了孤独寂寥的处境。如果以“白鹳”为题,能够完整地照应老人的心路历程。主题上,尤其是最后借助梦境,让“白鹳”归来,能够更加深刻而巧妙含蓄地映衬空巢老人群体需要理解与关怀这一深沉、醒目的社会现状和呼吁社会对空巢老人多加关注。以“白鹳”为题,显得意蕴含蓄,充满感染力,打动人心。如果认为“空巢”更好。表层上,“空巢”是指“白鹳”一家离去,三爹家里只剩下“白鹳”一家曾经的窝巢。实际上则是指向以三爹为代表的广大了留守空巢老人,生活处境独孤寂寞,内心的情感空虚、缺失。深层上,“空巢”有双关的意味,能够使读者更容易明了文章的主旨,那就是空巢老人生活在如空了的“巢”里,“曾经百来人的村子只剩十几个三爹这样的老人”,何其刺目和惊心,他们的内心情感由此而产生了“空洞”,需要和渴望得到关注。(三)(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宋】陈克①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②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备注〗①陈克:南宋词人,此词作于南宋绍兴四年,时年9月,金兵南下,一度逼近江城(今南京)。②齑盐:原腌菜和盐,此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12.下列词牌名适用于本词的是()A.临江仙 B.念奴娇 C.沁园春 D.声声慢13.以下评价适用于这首词的一项是()A.沉郁顿挫 B.蕴藉深沉 C.慷慨激愤 D.雄健苍凉14.词家认为结尾应含有“不尽之意”,结合全词,赏析结尾的画线句。〖答案〗12.A13.B14.以景作结。深夜独对夜雨,小窗残灯,映照着孤单的身影,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诗人以想象故友孤愁情状来含蓄委婉地抒发别后思念之情;同时也将上阕兴亡之叹,岁华之感,漂泊之悲等深沉复杂之情,都化在结尾迷离恍惚的氛围里。情致曲折,含有不尽之意。〖解析〗【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牌名的能力。A.临江仙,常见的词格为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本词共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符合临江仙词格要求。B.念奴娇,常为双调一百字,包括前后两个部分。C.沁园春,通常是双调一百十四字。D.声声慢,格律有双调九十九字。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A.沉郁顿挫。本词沉郁,却不“顿挫”,整体上没有太大的起伏。C.慷慨激愤。本词较为平和,不属于慷慨激愤类。D.雄健苍凉。本词较为含蓄委婉,不“雄健”。故选B。【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结尾两句虚写,想象友人只能独自面对深夜凄雨,屋子的小窗上,灯火映着孤单的身影。通过想象故友孤愁情状来含蓄委婉地抒发和友人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具体意境上,在下着雨的“深夜”,独自在“小窗灯”下,只有“孤影”陪伴,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这是全词的结尾,巧妙的以景语作结,内心的各种复杂、矛盾的情感不言明,而是托付给这凄冷的景象。结构上,和上阕“胡尘直到江城”的兴亡之叹、“岁华销尽”“疏髯浑如雪”的华年消逝之感、“客心惊”的漂泊之悲,还有下阕“故人相望若为情”的离别的孤愁等,各种深沉复杂之情照应、融合,都化在结尾迷离恍惚的氛围里。情致曲折,含有不尽之意。(四)(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胡应炎传【明】高启①胡应炎,字焕卿,常之晋陵人。元丞相伯颜南伐师,次常境,知府王洙遁,朝廷以姚訔知府事。訔见应炎,喜曰:“君,吾剧孟①也。”应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北大学《声音设计与原创配乐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秋季新教材湘少版英语三年级上册教学课件:Unit 2 Whats your name第3课时
-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复习试题
- 毕业设计 徐州市九里区一号楼设计
- 基于高速数据采集卡的虚拟示波器的应用毕业设计
- 《海堤海堤构造》课件
- 《债券定价定理》课件
- 《工程劳务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协议书》
- 62228-《消费者行为分析(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 河北定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 历史试题(含答案)
- 生物脊椎动物(鱼)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 2024年物业化粪池维护合同3篇
- 2024年度互联网医院建设与运营合同3篇
- 无创呼吸机护理
- 趸船相关项目实施方案
- 苏州市苏科版二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全一册全部教案(定稿)
-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件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 《Python程序设计》课件-1:开发环境搭建
- 健康体检专家共识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