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青海省西宁市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任何技术都不是从天而降的,技术是人类造物精华的再现。技术能够如此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并非因为它是点石成金的“现代魔法”,而是因为人类发明技术就是为了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其中必然包括了对社会关系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技术改变社会关系”的表达倒置了因果,改变社会关系其实是因,技术创新才是果。越是对社会影响深刻的革命性技术,其中蕴含发明人改变社会的动机就越强。为何“反技术依赖”现象会以这种因果倒置的样貌大行其道呢?这是因为在技术和社会关系的公开讨论中,人们常常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每一项技术都是人创造的,反之则不然,并非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技术的创生。因此,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面对技术特别是颠覆性、革命性技术带来的冲击时必然会产生分化,进而出现数字技术驱动的社会新阶层重组,如日趋显现的“数字移民”“数字原住民”和“数字难民”等,这种新的阶层基础较之传统的社会阶层基础在解读上述现象时显然更为恰当。“数字移民”是数字技术改造社会的亲历者,从固定电话、BB机、模拟机到数字机、功能机、智能机、智能手表,他们经历了数字技术在我国从无到有,再到逐渐支配生活的全过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刷新着生产工具、生活方式乃至社会体验,裹挟着中国社会从工业化向数字化迈进、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空间迁移的过程。正是“数字移民”所在的这代人促成了我国过去三十年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既是改变时代的推手,也是被时代改变的对象,故而面对“技术改变社会”的态度是五味杂陈的。他们既有“技术颠覆”乐见其成的进取,也有“故土难离”网络隐居的保守,还有“反依赖、不反技术”的纠结,这就使其内部开始出现意见分歧和行为分化。作为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建设生力军的“数字原住民”,他们受到自媒体时代社会生活的羁绊甚少,掌握和驾驭数字技术是其基本的生存法则。“数字原住民”的焦点不是技术该不该改变社会,而是如何改变社会,网络空间的任何新动向都被其迅速感知、理解并付诸改变社会的尝试,虽然这种试错是有社会代价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以技术改变社会的初衷。正如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所指出的,人类思维模式自文字发明以来的最大革命——由线性逻辑思维转向超链接式互联网思维——已不可逆转。在这种跳跃式思维模式驱动下,各类社会实践及其引发的社会现象势必呈现出多向度、不可预测的涌现性。而“数字原住民”内部的社会认同也势必呈现出碎片化、多向化趋势,其行为由此将在微观上表现出不确定性,宏观上表现为盖然性,网络隐居抑或网红博主皆是其中应有之相。无论是“数字移民”依其社会经验评价社会变革,还是“数字原住民”因其互联网思维推进社会变革,都能够较为充分地参与到这场社会实践之中,具有相当程度的主动性;而那些在数字化历史转型中,因缺乏信息基础设施无法“触网”的群体,或是由于自身原因无法融入网络空间的群体,可能随着网络空间对现实社会的挤压而逐步沦为所谓的“数字难民”,即因无法正常使用数字技术而导致在社会生活中日趋不便甚至陷入窘境的群体。这固然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作用下,部分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相对下沉;但也折射出传统社会保障体系在数字化进程中对新出现的弱势群体难以有效关照。(摘编自李韬、李睿深《“技术恐慌”的社会心理与群体分化研究》,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反技术依赖”是因为技术创新发生,导致了人类社会关系的改变,人类发明技术就是为了改变生产生活方式。B.社会中某一部分人如果没有参与技术的创生,在面对技术冲击时,这一部分人可能不会被分化和重组。C.“数字移民”亲历了我国数字技术改造社会的全过程,他们改变了时代,也被时代改变着。D.网红博主、“数字难民”等的出现,与“数字原住民”的社会认同呈现碎片化、多向化趋势有关,是互联网思维的必然产物。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厘清了技术发展与社会关系改变之间的关系,为下文展开论述提供了理论依据。B.第二段先采用因果论证,论证了“反技术依赖”现象存在的必然性,接着引出文章的重要话题。C.文章三到五段采用并列结构,分别对“数字移民”“数字原住民”“数字难民”等群体分化问题进行阐述。D.文章引用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数字原住民”的试错是要付出社会代价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字技术驱动了社会新阶层的重组,“数字移民”等新的阶层基础明显要优于任何传统的社会阶层基础。B.“数字移民”对待“技术改变社会”的态度是复杂多样的,既进取又保守,充斥着“反与不反”的纠结。C.“数字原住民”具备超链接式的互联网思维,他们能够掌握和驾驭数字技术,并尝试改变社会。D.“数字难民”这一阶层的出现有其必然的社会发展原因,也反映出传统社会保障体系在新时期的欠缺。〖答案〗1.C2.D3.A〖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A.“‘反技术依赖’是因为技术创新的发生……”概念混淆,原文为“技术能够如此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并非因为它是点石成金的‘现代魔法’,而是因为人类发明技术就是为了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其中必然包括了对社会关系的改变”,“反技术依赖”应改成“技术依赖”。“是因为技术创新的发生,导致了人类社会关系的改变”说法也错误,原文为“改变社会关系其实是因,技术创新才是果”,选项因果倒置。B.“这一部分人可能不会被分化和重组”不合文意,根据原文“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必然会产生分化,进而出现数字技术驱动的社会新阶层重组”可看出会分化和重组。D.“网红博主、‘数字难民’等的出现”扩大范围,原文为“而‘数字原住民’内部的社会认同也势必呈现出碎片化、多向化趋势,其行为由此将在微观上表现出不确定性,宏观上表现为盖然性,网络隐居抑或网红博主皆是其中应有之相”,可见这里不包括“数字难民”。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是为了证明‘数字原住民’的试错是要付出社会代价的”错误,原文为“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以技术改变社会的初衷。正如美国家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所指出的……”,此处引用是要证明“这丝毫不影响其以技术改变社会的初衷”。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明显要优于任何传统的社会阶层基础”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这种新的阶层基础较之传统的社会阶层基础在解读上述现象时显然更为恰当”,选项无中生有。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节俭主义对一切奢华铺张说NO,对一切刻意张扬的个性说NO,对一切名牌崇拜说NO,它着眼省钱,强调消费时机、性价比、使用率等。它是一种崇尚理性、独立人格、简约生活的消费理念。实际上,新节俭主义者力图以简约朴素的方式还原生活本真。所谓“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不花,该花的钱一分钱不省”,既是新节俭主义者的鲜明写照,也是青年人消费观念和价值的真实折射。新节俭主义经历了从物质短缺时的主动节俭到物资丰足后的奢侈、再到现在的物质丰富下的主动节俭,不再体现为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而是体现为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是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有机统一。这种新潮流建立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可谓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消费理念。我们应该树立新节俭主义的理念,反对消费主义。践行新节俭主义,必须全员发力。各个主体都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全员合力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氛围。(摘编自人民论坛《省钱不减体面,年轻人的“新节俭主义"火了!》,有删改)材料二:新节俭主义为何在中国流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在一些工作中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放松了精神文明建设,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当资源面临枯竭、人口红利不再、环境污染严重、道德开始沦丧,出现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失落时,新节俭主义就成了人们消费生活的一种时代选择。其一,社会能源和个人收入都较为固定,可供支配的资源有限;其二,人的欲望太多甚至贪婪,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而这难以一一满足,必须有所取舍。其三,经济学的成本核算原理在消费领域的具体表现,就是以较少付出获得较大收益,以现有收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新节俭主义是青年人面对社会生活重压的务实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节俭的论述,勤俭节约具有修身、齐家、治国的功能,关乎个人、家庭、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儒家的“过犹不及”、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向性中作”等,特别是儒家所倡导的克己、尚俭、节用、中道等观念,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中国哲学中,曾有著名的天理人欲之辩,提出过无欲、寡欲、纵欲、养欲、节欲等学说。节制是一种美德,这可谓是新节俭主义的中国哲学基础。中国是礼仪之邦,爱惜财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思想和行为,对新节俭主义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新节俭主义还受国外极简主义、环保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积极影响。简约生活是新节俭主义的内涵之一,在这点上极简主义与新节俭主义非常相似。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让事情变得简单易懂,它所追求的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为推崇的生活理念,与新节俭主义同向同行。环保主义作为一种保存、恢复和改善自然环境的意识形态,与新节俭主义反对浪费的理性消费本质相匹配,客观上对新节俭主义也起到了助推作用。(节选自贺才乐《新节俭主义为何在青年中流行》,有删改)材料三:所谓“新节俭主义”,既不同于传统的节俭,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抠门”。现在很多年轻人在日常吃穿用度上极尽节俭之能事,但是在自己喜欢的物品、热爱的领域上,却又一掷千金,表现得比“土豪”还“土豪”。可以说,这正是“新节俭主义”一个最典型的表现。在这个省钱的过程中,也需要高度的自我约束意识,所以有人说“新节俭主义”折射了当代年轻人难能可贵的消费自律意识。只有严格自律、量入为出,才不会乱花钱,甚至积少成多,存下钱。所以在一些经济学者看来,年轻人当中日益盛行的“新节俭主义”,不但折射出年轻人的消费自律意识,同时也说明现在的年轻人在消费问题上变得更加成熟、理性和务实。(摘编自中国经济网《年轻人的“新节俭主义"》,有删改)4.下列对新节俭主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节俭主义是一种崇尚理性、独立人格、简约生活的消费理念,反对奢侈浪费、个性刻意张扬、盲目崇拜名牌。B.新节俭主义解决了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是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有机统一,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消费理念。C.表现为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的新节俭主义,建立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D.新节俭主义是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有机统一的消费方式,是一种成熟、理性和务实的消费。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节俭主义在中国流行是经济转型中的时代选择,是青年人面对社会生活重压的务实选择。B.新节俭主义以天理人欲之辩为哲学基础,与惜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中华传统一脉相承。C.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是新节俭主义的核心理念,这是最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推崇的生活理念。D.新节俭主义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节俭已经重新成为新时期年轻人的消费价值观念。6.造成“新节俭主义”在青年人中流行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答案〗4.B5.A6.①传统文化的影响:节制,爱惜财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思想影响;②经济和时代因素:物质财富充足,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辩证融合;③国外思潮的积极影响:极简主义、环保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助推和引导;④现实因素:青年在经济压力和精神享受需求之间进行理性和平衡的选择。〖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新节俭主义解决了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错误,文中“新节俭主义经历了从物质短缺时的主动节俭到物资丰足后的奢侈、再到现在的物质丰富下的主动节俭,不再体现为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而是体现为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可知,选项中“解决”于文无据。故选B。【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新节俭主义以天理人欲之辩为哲学基础”错误,原文“曾有著名的天理人欲之辩,提出过无欲、寡欲、纵欲、养欲、节欲等学说。节制是一种美德,这可谓是新节俭主义的中国哲学基础”,“这”指“节制”,而并非“天理人欲之辩”。C.“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是新节俭主义的核心理念”错误,据原文“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让事情变得简单易懂,它所追求的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为推崇的生活理念”可知,“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是“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D.“节俭已经重新成为新时期年轻人的消费价值观念”错误,原文“所谓‘新节俭主义’,既不同于传统的节俭,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抠门’”,说明“节俭”并未重新成为年轻人的消费价值观。故选A。【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节制是一种美德,这可谓是新节俭主义的中国哲学基础。中国是礼仪之邦,爱惜财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思想和行为,对新节俭主义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可知,传统文化的影响:节制,爱惜财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思想影响;根据“新节俭主义经历了从物质短缺时的主动节俭到物资丰足后的奢侈、再到现在的物质丰富下的主动节俭,不再体现为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而是体现为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可知,经济和时代因素:物质财富充足,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辩证融合;根据“此外,新节俭主义还受国外极简主义、环保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积极影响”可知,国外思潮的积极影响:极简主义、环保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助推和引导;根据“新节俭主义是青年人面对社会生活重压的务实选择”“不但折射出年轻人的消费自律意识,同时也说明现在的年轻人在消费问题上变得更加成熟、理性和务实”可知,现实因素:青年在经济压力和精神享受需求之间进行理性和平衡的选择。(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渡口鲁彦周那是前年春天。你到过这水库的上游吗?那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几个小时的太阳,猴子成群结队,参天古木,绵延千里,无穷无尽的财富,正等待人们去开发。我去年是为了调查一种货源才到那里去的。那天傍晚,我来到了大山脚下的渡口。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我在渡口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因为翻了几天山,非常疲乏。忽然觉着有一个人朝我走来,睁眼一看,一个六十多岁老头,站在我面前。这老头满脸皱纹,头发胡子都是白的,个子又高又瘦,像个长颈鹤,他冲着我没头没脑地问:“同志,你不想渡河啦?怎么睡到这里,也不喊我一声!”“渡河?”我慢慢爬起来,一只起码有一百年历史的老渡船,正在水里晃荡着。老头不声不响替我提起包,又伸手拍拍我身上的灰,眼睛眯成一条缝,脸上泛起淡淡的极温和的笑意,说:“太累了吧?我在河对岸就看见你了,怕你有急事,急急忙忙赶过来,谁知你倒睡着了!唉,年轻人啦,身体怎么样?还好吧?”我和老头上了船,他荡起了桨,不时用眼睛盯着我,似乎想打听什么,可是我阴沉着脸,把他的话头拦住了。我注视着河面,河面上不断涌起浪花,哗啦啦,河底下全是狰狞可怕的怪石头,跟水顽强地搏斗着,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冲得乱摆乱动,直不起腰来。太阳早已不见了,天空碧蓝,金色的阳光在山峰顶上闪动,水声和竹林里的风声喧哗地响着!“同志……”老头喊我,可在这同时,我却该死地冒出一句话来,我说:“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一口气才叹完,只见老头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见了,脸色阴暗下来。我不知道老头脸色为什么变得这样快,还在嘟嘟哝哝抱怨,最后我说:“这回回去,得要求调动工作了,同志们多得很,干么非要我干这个!”老头再不说话了,我也抑郁地望着对岸。很快船就靠岸了,我跳下了船,回头看看老头,他正低着头,用湿布仔细抹着船沿,虽然它并没有半点灰尘。我在对岸合作社设立的小客店坐下来,一个中年妇女问我吃些什么。在等菜的当儿,两边路上来了十几个年轻人,背着背包,穿着草鞋,连衣服都是破的。他们有男有女,嘻嘻哈哈,快乐得像群麻雀,有个扎辫子的姑娘,边走边吹口琴。客店里的中年妇女见他们来了,放下炒菜勺子跑了出去,抹船的老头也直起腰来。“杜老爷爷,你好呀!”吹口琴的姑娘清脆地喊。“你们好,工作完成啦?”“快啦,老爷爷!”客店里那位妇女满面笑容地走回来,她对我说:“你看这些勘察队的年轻人,山风把他们吹得比铁还硬!咳,不容易呀,才来时,都是白面书生和娇嫩的小姐哩。”不知究竟是什么缘故,当我疲乏地躺在铺上时,杜老头的形象总在我眼前。店里妇女说杜老头祖居渡口,父亲是摆渡的。他成年的时候,赌咒也不干摆渡的活,任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干,他坚决要到山外去;谁知这时候他家里忽然来了一个人,这人是干什么的,别人不清楚。不久,这人和杜老头交上了朋友,杜老头不闹着要走了,他忘记了自己赌的咒,干起摆渡的活。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不说,问急了,便笑笑说:“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说得叫人莫名其妙。后来山里闹起革命,他不声不响地摆渡;红军走了,日本人来了,他还是不声不响地摆渡。不久,他的大儿子——游击队的一个分队长给反动派杀害了;小儿子,一个勇敢的游击队员在山里牺牲了;他的老伴给反动派逮去了,临死还喊:“万岁!”老头身边只剩下一个女儿,他老了,头发白了,人瘦了,他离开了渡口躲到山里,可是每天夜里,人们还能看到他悄悄地走回来,悄悄跳上船,迎接或是送走我们的同志。直到解放后,大家才晓得他是个二十多年的老交通员,二十多年的老党员。他到过北京、合肥,县里给他盖了休养的地方,可他又回到渡口,摆起渡来,这回不是不声不响,而是大声大响大笑大唱了!大家又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又是怪得很。他说,我这渡船将来是一个见证人,我还能不陪它到底?等它进了博物馆,我还要做讲解员陪着它……这便是那中年妇女跟我说的情况,至于杜老头到底有什么心事,她不知道。她跟我谈完,忙自己的事去了。我想睡,可是一点睡意也没有,我披上衣,爬起来,走到外面。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已经爬到顶中了,山峰、竹林、河面,都被一层蒙蒙胧胧的薄雾笼罩着,天空没有一片云,黑郁郁的山影把星星衬托得更亮。我从这里向南边看过去,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灯光下篝火隐约,忽明忽暗,那里好像人很多,不时有爆炸声响起。再看看东北两面群山原来以为是荒无人迹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神话世界,数不清的灯火像珍珠一样挂在林间!我仿佛听见人们在欢笑,看见建设者们的红黑的面孔。“山里的建设开始了!”我心里想。这时河上来了一个船队,竹筏上点点灯火,许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着,招呼声、喊声使幽静的渡口喧哗起来了。(写于1959年,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富有暗示性,如杜老头出场时的肖像描写用精练节省的文字,巧妙地暗示了杜老头的革命精神。B.小说借客店妇女之口道出勘察队年轻人的变化,虽是寥寥数语,却展现了新中国早期建设者的风采,富有浪漫气息。C.小说反复写到杜老头解放前摆渡时的“不声不响”,凸显他的谨慎与坚毅,也与解放后的“大声大响”形成了对比。D.小说中杜老头将老渡船比作历史见证人,虽然渡船会随着时代发展失去摆渡的作用,但是仍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8.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呈现的是“我”眼中的景物,别具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功能。9.小说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展开,这样叙述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7.A8.①反映“我”的心理状态。开篇以湍水急风等自然景物烘托“我”的沮丧,最后以灯火处处的建设景象抒写“我”的豪迈。②体现“我”的成长过程。借助对景物一次次饱含情感的描绘,形象揭示“我”经历一次次的心灵触动,最终获得成长的过程。9.①在“我”讲述的个人经历的大故事中,套着老渡夫革命和勘察队年轻人成长的小故事;②两个小故事体现了家国精神的传承,也使“我”从中找到前行的动力,深化了主题;③这种形式避免了小说叙事单一与平铺直叙,使结构严谨而活泼,内容真实而丰富。〖解析〗【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巧妙地暗示了杜老头的革命精神”过分拔高,杜老头出场的肖像描写是“一个六十多岁老头,站在我面前。这老头满脸皱纹,头发胡子都是白的,个子又高又瘦,像个长颈鹤”,从这个肖像描写无法看出其“革命精神”。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主要反映“我”的心理状态。如开篇“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描写湍急的水流,巨大的水声让“我”头晕,由后文“我”对老头抱怨“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这回回去,得要求调动工作了,同志们多得很,干么非要我干这个!”可知,当时的“我”心情沮丧,牢骚满腹,这处自然景物烘托“我”的沮丧;文章最后描写“这时河上来了一个船队,竹筏上点点灯火,许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着,招呼声、喊声使幽静的渡口喧哗起来了”,描写竹筏上的点点灯火,以及建设者们与自然搏斗的叫喊声,写出一种激情,而“我”听了中年妇女对杜老头的介绍,心境也发生了变化,感到“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再看看东北两面群山,原来以为是荒无人迹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神话世界,数不清的灯火像珍珠一样挂在林间”,“我”受到感染,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建设者的责任。结尾以灯火处处的建设景象抒写“我”的豪迈。这些环境描写体现“我”的成长过程。由开头的“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河底下全是狰狞可怕的怪石头,跟水顽强地搏斗着,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冲得乱摆乱动,直不起腰来”,写“我”后悔来这个地方,想要离开;到听了杜老头的故事,心境发生了变化,感到了这里环境的美好,“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再到结尾通过写竹筏上的灯光和建设者们与水流的搏斗,感受到了建设者们的豪情,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总之,文章借助对景物一次次饱含情感的描绘,形象揭示“我”经历一次次的心灵触动,最终获得成长的过程。【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特色的能力。先理解“故事套故事”。第一个“故事”是讲述的“我”的故事,“我”因为要调查一种货源而来到了水库上游,这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几个小时的太阳”,“我”后悔到这里来,想要调动工作;此时“我”遇到了一个老渡夫杜老头,他把“我”渡到对岸,“我”从小客店一个中年妇女那里听说了他的革命故事,看到了一群年轻的建设者,“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这是文章讲述的个人经历的大故事。“套故事”,是说在大故事中插入了“小故事”。本文的小故事有两个,一个是杜老头的故事,他当年做了二十多年的交通员,大儿子被反动派杀了,小儿子作为游击队员在山里牺牲了,老伴被反动派抓走杀害了,他身边只剩下一个女儿。解放后杜老头不住休养的地方,又回来摆渡,他说“我这渡船将来是一个见证人,我还能不陪它到底?等它进了博物馆,我还要做讲解员陪着它……”。第二个小故事是一群年轻的建设者的故事,中年妇女说“你看这些勘察队的年轻人,山风把他们吹得比铁还硬!咳,不容易呀,才来时,都是白面书生和娇嫩的小姐哩”,从中我们可以推想出勘察队年轻人成长的小故事。再看这样叙述效果。首先是两个“小故事”的意义。杜老头的革命故事可歌可泣,反映了革命者为了国家牺牲小家的革命牺牲精神;而勘察队年轻人为了国家建设,不再是白面书生和娇嫩小姐,而成长为“比铁还硬”的建设者。两个故事代表两代人,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但家国精神不变,体现了家国精神的传承。两个“小故事”对“我”的影响是,让“我”从中感受到自己的狭隘,找到了前行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总之,“小故事”深化了主题。此外,故事套故事其实就是“顺叙”中有“插叙”,这样就避免了单一的叙事角度,避免了平铺直叙,丰富了内容的同时,使得情节紧凑、集中。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忘,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节选自《贞观政要·尊敬师傅》)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纲为太子A陈君臣父子B之道C问寝视膳D之方E理顺F辞直C听者H忘倦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堪践履”与“履至尊而至六合”(《过秦论》)中的“履"字含义不相同。B.“则功业不著乎天下”与“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中的“乎”字用法不相同。C.“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与“匪我愆期”(《诗经·氓》)中的“愆”字含义相同。D.“诚由近习”与“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苏武传》)中的“诚"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这是太子尊重自己老师的表现。B.唐太宗认为自己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若是没有师傅的指教,是不能够君临天下的。C.因为秦二世胡亥的师傅赵高教他刑法,所以胡亥继位后,诛戮功臣,屠杀亲族,结果很快就灭亡了。D.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所以唐太宗选择他来担任魏王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2)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答案〗10.CEG11.C12.A13.(1)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这样)却能统领天下并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的人。(2)(他)身边的人都是贤人,每天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还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道理明畅言语直白,(让)听者不知疲倦。“君臣父子之道”与“问寝视膳之方”句式结构一致,都是名词性短语,都做谓语动词“陈”的宾语,因宾语结构复杂,应在“之道”“之方”后面断开,选择CE。“听者”做“忘倦”的主语,另起一层意思,应该在“听者”前断开,选G。故选C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鞋子;登上。句意:不能穿鞋走路。/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B.正确。相当于“于”,在;助词,无实意。句意:他们的功绩就不能广布天下。/知道有些东西是不能轻易得到的。C.“含义相同”错误。“愆”,犯错;拖延。句意: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不是我拖延日期。D.正确。都指确实,的确。句意: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即使受到被刀斧砍杀或被汤镬蒸煮这样的极刑,(我也)确实心甘情愿。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错误,文中“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意思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说明命令侍卫抬李纲进入东宫的人是唐太宗,而不是太子。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古道”,古时治国道理;“致”,达到,获得;“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没有过这样的人。(2)“左右”,身边的人;“雅训”,有益的教诲;“长”“益”,增长;“使为圣君”,省略句,“使(之)为圣君”。参考译文: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于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迎接他上殿,亲自行礼作揖。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还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道理明畅言语直白,(让)听者不知疲倦。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以及效忠尽节之事,李纲正气凛然地说:“受托于先王,身负辅佐储君的使命。古人认为这件事十分困难,臣却以为十分容易。”每当论起此事,李纲一脸正气,言语激昂,透露出一种刚正坚定的志向,太子每次都为之肃然起敬。贞观六年,唐太宗下诏说:“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傅。前时进上待批的诏令竟然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不好,为什么这样呢?昔日,黄帝向大颠求教,颛顼向录图问学,尧以尹寿为师,舜向成昭学习,禹在西王国求学,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明的君王,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名师的点化,他们的功绩就不能广布天下,自己的声名也不能名垂史册。何况我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怎么能够君临天下呢?《诗经》上不是说:‘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这样)却能统领天下,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的人。应马上发布命令,设立三师的职位。”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等智能的圣人,当然不会沾染恶习,但中等智能的人不稳定,他们的性情会随着教育而变化,况且太子的师傅,在古代就很难挑选。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幼小,周公、召公做他的太保太傅,身边的人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师傅,赵高教他刑法,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残酷暴虐到了极点,结果很快就灭亡了。由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我如今要给太子、诸王精心挑选师傅,让他们耳濡目染礼仪法度,对自身的修养有所补益。诸位大臣,你们可求访正直忠信的人,各自推荐三两个人作为候选。”贞观十一年,太宗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的老师。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的帝王之子,生长于深宫之中,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没有一个不是骄奢淫逸的,因此相继灭亡,很少有能够自救的。我现在严格教育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够保全自己。王珪是我长期任用的人,我非常了解他刚直的个性,他心存忠孝,因此选择他来担任皇子的老师。你应该告诉魏王李泰,每次见到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该倍加尊敬,不能懈怠。”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①柳宗元临蒸②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林邑③东回山似戟,牂牁④南下水如汤。蒹葭浙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非是白蘋洲畔客⑤,还将远意问潇湘。〖备注〗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秋。居官衡州的卢姓友人写信给谪居柳州的柳宗元,抱怨所在的衡阳气候炎热难耐,诗人收到后,寄诗安慰。②临蒸:衡阳旧名。③林邑:古地名。④牂牁(zāngkē):即牂牁江,流经广西,至广州入海。此联林邑、牂牁都借指柳州的景象。⑤白蘋洲畔客:指南朝诗人柳恽,贬吴兴太守后,作《江南曲》云:“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衡阳虽气候难耐,但秋来雁到,尚可借雁寄语,互致问候,诗境幽远,令人回味无穷。B.领联描写了险恶的环境,借林邑与牂柯表现出柳州位置的偏远与孤绝。C.颈联用比拟手法描绘出色泽明丽的景致,与上文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D.尾联“潇湘”用湖南的两条水名,代指卢衡州,诗人与友人对话问候,回应前文,情感真挚。15.这是一首劝慰诗。请结合全诗,简析诗人是从哪些方面劝慰友人的。〖答案〗14.C15.①衡阳是秋来雁至的地方,可借雁寄语传递友情;②拿柳州与衡阳对比,柳州环境更恶劣,衡阳尚有美好的景色;③借用典故,以被贬的柳恽来宽慰劝勉友人。〖解析〗【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颈联用比拟手法描绘出色泽明丽的景致”分析错误,颈联的意思是:正是淅沥的芦苇含着秋雾的时候,也正是玲珑的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之际。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并没有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故选C。【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首联“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意思是:你处在临蒸,也用不着叹息身处在炎热的南方,秋天到来时还有几行大雁到你那里栖息。“大雁”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此处之“雁”指“衡阳之雁”,作者借此劝慰友人,衡阳是秋来雁至的地方,可借雁寄语传递友情。颔联“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写出林邑山势的曲折、高耸,牂牁水的滚烫,突出了环境的恶劣。颈联“蒹葭浙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淅沥芦苇含着秋雾,玲珑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形象地描绘了衡阳的美好景色。拿柳州与衡阳对比,柳州环境更恶劣,衡阳尚有美好的景色。尾联说我虽然不是江南白蘋洲般的游客,仍然寄上这首诗,来表达对潇湘水边的你的遥远祝福。“白蘋洲畔客”指南朝诗人柳恽,当时柳恽被贬到吴兴,思念潇湘江畔的古人,诗人引用这个典故,以被贬的柳恽来宽慰劝勉友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彩虹为喻,写出楼阁间的双层通道给人的观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在《蜀道难》中,既描写了蜀道奇异的自然景色,也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对蜀地可能发生叛乱的担忧。(3)古诗词中常出现“梦”字,或营造一种梦幻瑰丽的意境,或给人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都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审美感受,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3)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在《定风波》上片结束时,用了这么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个___①___的惊人之笔!它画龙『点石成金』般地表现出了作者的胸怀、抱负,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这句话从字面上解释,无非是说“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之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就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任平生”字面上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的意思。当然,这里的“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风雨。古往今来,诗词中的一些带关键性的警句,往往是一语双关或富于多方面的含义,具有十分深广的思想容量,经得住人们反复咀嚼和回味,能引起人们深思。只要想想【甲】苏公___②___的遭遇,我们就能掂出这句话的份量。确实如此,【乙】苏轼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了。【丙】他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对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挫折早已____③__了,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为画波浪线的句子添加准确的标点符号。19.作者在文段甲、乙、丙三处对苏轼用了三个不同的称谓:“苏公”“苏轼”“他”。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这样表达的作用。〖答案〗17.①不同凡响;②饱经沧桑;③习以为常18.用了这么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19.①用三个不同的称谓,可以让语言更为活泼,避免了行文的呆板。②“苏公”是作者对苏轼的敬称,体现了作者对苏轼的景仰和钦佩。③“苏轼”及“他”是客观指代,表明作者对苏轼的遭遇进行冷静客观的评价。〖解析〗【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由“惊人之笔”可知,这个结束语非常与众不同,可填“不同凡响”。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②横线后面有“遭遇”一词,提醒此处应该填形容词性的成语,再结合苏轼一生数次被贬,仕途坎坷,及后文“他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此处应填“饱经沧桑。饱经沧桑: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③由后文“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可知横线后面写苏轼面对打击和挫折的淡定态度,此处填“习以为常”或“见惯不惊”。习以为常:经常去做或看到某种事情觉得平常。见惯不惊:意思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了。【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定风波》中句子,整个句子是直接引用,“一句”后应该是冒号和前双引号;引用的句子为设问句,“谁怕”后面应是问号,“一蓑烟雨任平生”后面先句号再后双引号。故〖答案〗为:用了这么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称谓变换的效果的能力。用三个不同的称谓,从行文整体感受上看,可以避免行文的机械呆板;文段前面介绍了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及苏轼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之后,作者写到“只要想想苏公……的遭遇,我们就能掂出这句话的份量”,“苏公”是作者对苏轼的敬称,体现了作者对苏轼的景仰和钦佩。用“苏轼”的称谓,是作者在进行客观的叙述,如“苏轼在《定风波》上片结束时,用了这么一句”“苏轼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了”,这些都是客观描述;后面用“他”也基本是用状指,如“苏轼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了。他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这里的“他”承前指代苏轼,第三人称的表述显得客观冷静,对苏轼的遭遇进行冷静客观的评价。(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散文常有议论文、描写文、叙事文、抒情文之分,准此,则其第一类应是知性散文,___①___。其实,如此分类,不过便于讨论而已。究其真相表明,往往发现散文的名作,在这些功用之间,不仅有所偏重,而且断然可分。文章的风格既如人格,则亦当如完整的人格,不以理绝情,亦不以情蔽理,而能维持情理之间的某种平衡,___②___。也因此,知性散文之中,往往有出色的感性片段;反之,在感性散文里,也每有知性的片段令人难忘。例如曹丕的《典论·论文》,本质当然是知性的,可是读者印象最深的,却是“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以后的一段。那一段究竟算是知性还是感性,固难断言,可是到了篇末这几句,高潮涌起,感慨多于析理,___③___。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0.究其真相,往往发现散文的名作,在这些功用之间,只是有所偏重,而非断然可分。21.①其余似乎就是感性散文了。②也就是感性与知性的相济。③则显然是感性的。〖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句式杂糅,“究其真相表明”是“究其真相”和“其真相表明”的杂糅,可删掉“表明”;不合逻辑,“有所偏重”和“断然可分”内容对应不当,“断然可分”应为“非断然可分”;两句之间也不是递进关系,关联词“不仅……而且”应改为“只是……而非”。【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这里在说散文的分类,前面是第一类,后面没有其他分类了,说明其余的都是与知性散文相对的散文,由“知性散文之中,往往有出色的感性片段;反之,在感性散文里,也每有知性的片段令人难忘”可提取出“感性”这个关键词,可填:其余似乎就是感性散文了。②此处是以“人格”类比散文,人格“维持情理之间的某种平衡”,而后文“也因此,知性散文之中,往往有出色的感性片段;反之,在感性散文里,也每有知性的片段令人难忘”,可见散文的平衡也就是感性和知性相互配合,可填:也就是感性与知性的相济。③此处在评论,由曹丕的《典论·论文》,前面说“那一段究竟算是知性还是感性,固难断言”,而横线前面“感慨多于析理”,可以判定为是感性的,用“则”与前面衔接,可填:则显然是感性的。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中提到“古往今来,诗词中的一些带关键性的警句,往往是一语双关或富于多方面的含义,具有十分深广的思想容量,经得住人们反复咀嚼和回味,能引起人们深思。”在你的人生记忆中,哪一句诗词曾经深深打动你,给你带来较大的影响;或哪一句诗词具有颇深的人生启示,引起你深入的思考?请结合你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谈论的对象是“经典诗词”。材料首先借助语言文字运用I中的相关语句,指出经典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意蕴,能让人反复咀嚼回味,带来深刻的思考。正因如此,诗词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温柔的点缀,给了我们人生的诗意,给了我们心灵的慰藉,给了我们生命的滋养。然后由此给出具体情境,要求考生思考,自己的生活中接触过哪些诗词,并要求考生能结合与自己关系较为紧密的某一两句诗词展开联想、思考,或讲述自己与经典诗词之间的故事,或谈谈自己从经典诗词中获得的思考与感悟。从小学到高中,同学们通过课内、课外的不同渠道接触过许多的经典诗词,和诗词之间也发生过许多故事,从诗词中得到许多感悟。本次作文紧扣教考衔接,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写。古典诗词已经超越了“知识”或者“艺术”的层面而上升到提升人的“心灵”品质。诗人们以敏锐观察和深厚情感为我们写下一首首美丽的诗篇,其中充满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和人间社会的种种热爱和关怀。我国古典诗歌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蕴含着中华民族不死的精魂。诵读经典诗词,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人格,提升我们对美的感悟,让我们获得丰厚的精神滋养。写作时,如果写成记叙文,考生在选择角度时,应聚焦一个角度,写深写透,写出具体某一句“诗歌”跟“我”之间的故事,不管是浸润生命、涵养情怀,还是培养优美人格,都要写出“诗歌”对“我”施加的正向影响,以及具体的细节,选取典型事件来写。最终指出诗歌对于浸润我们生命、涵养我们情怀、培养我们优美人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若是选择议论文,则可由某一句诗歌引入,展开自己的广泛联想,说明诵读经典诗词,可以让人沉醉其中,痴迷其中,留恋其中,丰富我们的人生,滋润我们的心灵。青海省西宁市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任何技术都不是从天而降的,技术是人类造物精华的再现。技术能够如此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并非因为它是点石成金的“现代魔法”,而是因为人类发明技术就是为了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其中必然包括了对社会关系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技术改变社会关系”的表达倒置了因果,改变社会关系其实是因,技术创新才是果。越是对社会影响深刻的革命性技术,其中蕴含发明人改变社会的动机就越强。为何“反技术依赖”现象会以这种因果倒置的样貌大行其道呢?这是因为在技术和社会关系的公开讨论中,人们常常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每一项技术都是人创造的,反之则不然,并非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技术的创生。因此,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面对技术特别是颠覆性、革命性技术带来的冲击时必然会产生分化,进而出现数字技术驱动的社会新阶层重组,如日趋显现的“数字移民”“数字原住民”和“数字难民”等,这种新的阶层基础较之传统的社会阶层基础在解读上述现象时显然更为恰当。“数字移民”是数字技术改造社会的亲历者,从固定电话、BB机、模拟机到数字机、功能机、智能机、智能手表,他们经历了数字技术在我国从无到有,再到逐渐支配生活的全过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刷新着生产工具、生活方式乃至社会体验,裹挟着中国社会从工业化向数字化迈进、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空间迁移的过程。正是“数字移民”所在的这代人促成了我国过去三十年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既是改变时代的推手,也是被时代改变的对象,故而面对“技术改变社会”的态度是五味杂陈的。他们既有“技术颠覆”乐见其成的进取,也有“故土难离”网络隐居的保守,还有“反依赖、不反技术”的纠结,这就使其内部开始出现意见分歧和行为分化。作为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建设生力军的“数字原住民”,他们受到自媒体时代社会生活的羁绊甚少,掌握和驾驭数字技术是其基本的生存法则。“数字原住民”的焦点不是技术该不该改变社会,而是如何改变社会,网络空间的任何新动向都被其迅速感知、理解并付诸改变社会的尝试,虽然这种试错是有社会代价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以技术改变社会的初衷。正如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所指出的,人类思维模式自文字发明以来的最大革命——由线性逻辑思维转向超链接式互联网思维——已不可逆转。在这种跳跃式思维模式驱动下,各类社会实践及其引发的社会现象势必呈现出多向度、不可预测的涌现性。而“数字原住民”内部的社会认同也势必呈现出碎片化、多向化趋势,其行为由此将在微观上表现出不确定性,宏观上表现为盖然性,网络隐居抑或网红博主皆是其中应有之相。无论是“数字移民”依其社会经验评价社会变革,还是“数字原住民”因其互联网思维推进社会变革,都能够较为充分地参与到这场社会实践之中,具有相当程度的主动性;而那些在数字化历史转型中,因缺乏信息基础设施无法“触网”的群体,或是由于自身原因无法融入网络空间的群体,可能随着网络空间对现实社会的挤压而逐步沦为所谓的“数字难民”,即因无法正常使用数字技术而导致在社会生活中日趋不便甚至陷入窘境的群体。这固然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作用下,部分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相对下沉;但也折射出传统社会保障体系在数字化进程中对新出现的弱势群体难以有效关照。(摘编自李韬、李睿深《“技术恐慌”的社会心理与群体分化研究》,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反技术依赖”是因为技术创新发生,导致了人类社会关系的改变,人类发明技术就是为了改变生产生活方式。B.社会中某一部分人如果没有参与技术的创生,在面对技术冲击时,这一部分人可能不会被分化和重组。C.“数字移民”亲历了我国数字技术改造社会的全过程,他们改变了时代,也被时代改变着。D.网红博主、“数字难民”等的出现,与“数字原住民”的社会认同呈现碎片化、多向化趋势有关,是互联网思维的必然产物。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厘清了技术发展与社会关系改变之间的关系,为下文展开论述提供了理论依据。B.第二段先采用因果论证,论证了“反技术依赖”现象存在的必然性,接着引出文章的重要话题。C.文章三到五段采用并列结构,分别对“数字移民”“数字原住民”“数字难民”等群体分化问题进行阐述。D.文章引用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数字原住民”的试错是要付出社会代价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字技术驱动了社会新阶层的重组,“数字移民”等新的阶层基础明显要优于任何传统的社会阶层基础。B.“数字移民”对待“技术改变社会”的态度是复杂多样的,既进取又保守,充斥着“反与不反”的纠结。C.“数字原住民”具备超链接式的互联网思维,他们能够掌握和驾驭数字技术,并尝试改变社会。D.“数字难民”这一阶层的出现有其必然的社会发展原因,也反映出传统社会保障体系在新时期的欠缺。〖答案〗1.C2.D3.A〖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A.“‘反技术依赖’是因为技术创新的发生……”概念混淆,原文为“技术能够如此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并非因为它是点石成金的‘现代魔法’,而是因为人类发明技术就是为了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其中必然包括了对社会关系的改变”,“反技术依赖”应改成“技术依赖”。“是因为技术创新的发生,导致了人类社会关系的改变”说法也错误,原文为“改变社会关系其实是因,技术创新才是果”,选项因果倒置。B.“这一部分人可能不会被分化和重组”不合文意,根据原文“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必然会产生分化,进而出现数字技术驱动的社会新阶层重组”可看出会分化和重组。D.“网红博主、‘数字难民’等的出现”扩大范围,原文为“而‘数字原住民’内部的社会认同也势必呈现出碎片化、多向化趋势,其行为由此将在微观上表现出不确定性,宏观上表现为盖然性,网络隐居抑或网红博主皆是其中应有之相”,可见这里不包括“数字难民”。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是为了证明‘数字原住民’的试错是要付出社会代价的”错误,原文为“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以技术改变社会的初衷。正如美国家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所指出的……”,此处引用是要证明“这丝毫不影响其以技术改变社会的初衷”。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明显要优于任何传统的社会阶层基础”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这种新的阶层基础较之传统的社会阶层基础在解读上述现象时显然更为恰当”,选项无中生有。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节俭主义对一切奢华铺张说NO,对一切刻意张扬的个性说NO,对一切名牌崇拜说NO,它着眼省钱,强调消费时机、性价比、使用率等。它是一种崇尚理性、独立人格、简约生活的消费理念。实际上,新节俭主义者力图以简约朴素的方式还原生活本真。所谓“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不花,该花的钱一分钱不省”,既是新节俭主义者的鲜明写照,也是青年人消费观念和价值的真实折射。新节俭主义经历了从物质短缺时的主动节俭到物资丰足后的奢侈、再到现在的物质丰富下的主动节俭,不再体现为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而是体现为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是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有机统一。这种新潮流建立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可谓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消费理念。我们应该树立新节俭主义的理念,反对消费主义。践行新节俭主义,必须全员发力。各个主体都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全员合力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氛围。(摘编自人民论坛《省钱不减体面,年轻人的“新节俭主义"火了!》,有删改)材料二:新节俭主义为何在中国流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在一些工作中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放松了精神文明建设,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当资源面临枯竭、人口红利不再、环境污染严重、道德开始沦丧,出现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失落时,新节俭主义就成了人们消费生活的一种时代选择。其一,社会能源和个人收入都较为固定,可供支配的资源有限;其二,人的欲望太多甚至贪婪,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而这难以一一满足,必须有所取舍。其三,经济学的成本核算原理在消费领域的具体表现,就是以较少付出获得较大收益,以现有收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新节俭主义是青年人面对社会生活重压的务实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节俭的论述,勤俭节约具有修身、齐家、治国的功能,关乎个人、家庭、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儒家的“过犹不及”、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向性中作”等,特别是儒家所倡导的克己、尚俭、节用、中道等观念,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中国哲学中,曾有著名的天理人欲之辩,提出过无欲、寡欲、纵欲、养欲、节欲等学说。节制是一种美德,这可谓是新节俭主义的中国哲学基础。中国是礼仪之邦,爱惜财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思想和行为,对新节俭主义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新节俭主义还受国外极简主义、环保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积极影响。简约生活是新节俭主义的内涵之一,在这点上极简主义与新节俭主义非常相似。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让事情变得简单易懂,它所追求的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为推崇的生活理念,与新节俭主义同向同行。环保主义作为一种保存、恢复和改善自然环境的意识形态,与新节俭主义反对浪费的理性消费本质相匹配,客观上对新节俭主义也起到了助推作用。(节选自贺才乐《新节俭主义为何在青年中流行》,有删改)材料三:所谓“新节俭主义”,既不同于传统的节俭,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抠门”。现在很多年轻人在日常吃穿用度上极尽节俭之能事,但是在自己喜欢的物品、热爱的领域上,却又一掷千金,表现得比“土豪”还“土豪”。可以说,这正是“新节俭主义”一个最典型的表现。在这个省钱的过程中,也需要高度的自我约束意识,所以有人说“新节俭主义”折射了当代年轻人难能可贵的消费自律意识。只有严格自律、量入为出,才不会乱花钱,甚至积少成多,存下钱。所以在一些经济学者看来,年轻人当中日益盛行的“新节俭主义”,不但折射出年轻人的消费自律意识,同时也说明现在的年轻人在消费问题上变得更加成熟、理性和务实。(摘编自中国经济网《年轻人的“新节俭主义"》,有删改)4.下列对新节俭主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节俭主义是一种崇尚理性、独立人格、简约生活的消费理念,反对奢侈浪费、个性刻意张扬、盲目崇拜名牌。B.新节俭主义解决了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是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有机统一,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消费理念。C.表现为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的新节俭主义,建立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D.新节俭主义是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有机统一的消费方式,是一种成熟、理性和务实的消费。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节俭主义在中国流行是经济转型中的时代选择,是青年人面对社会生活重压的务实选择。B.新节俭主义以天理人欲之辩为哲学基础,与惜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中华传统一脉相承。C.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是新节俭主义的核心理念,这是最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推崇的生活理念。D.新节俭主义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节俭已经重新成为新时期年轻人的消费价值观念。6.造成“新节俭主义”在青年人中流行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答案〗4.B5.A6.①传统文化的影响:节制,爱惜财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思想影响;②经济和时代因素:物质财富充足,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辩证融合;③国外思潮的积极影响:极简主义、环保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助推和引导;④现实因素:青年在经济压力和精神享受需求之间进行理性和平衡的选择。〖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新节俭主义解决了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错误,文中“新节俭主义经历了从物质短缺时的主动节俭到物资丰足后的奢侈、再到现在的物质丰富下的主动节俭,不再体现为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而是体现为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可知,选项中“解决”于文无据。故选B。【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新节俭主义以天理人欲之辩为哲学基础”错误,原文“曾有著名的天理人欲之辩,提出过无欲、寡欲、纵欲、养欲、节欲等学说。节制是一种美德,这可谓是新节俭主义的中国哲学基础”,“这”指“节制”,而并非“天理人欲之辩”。C.“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是新节俭主义的核心理念”错误,据原文“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让事情变得简单易懂,它所追求的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为推崇的生活理念”可知,“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是“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D.“节俭已经重新成为新时期年轻人的消费价值观念”错误,原文“所谓‘新节俭主义’,既不同于传统的节俭,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抠门’”,说明“节俭”并未重新成为年轻人的消费价值观。故选A。【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节制是一种美德,这可谓是新节俭主义的中国哲学基础。中国是礼仪之邦,爱惜财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思想和行为,对新节俭主义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可知,传统文化的影响:节制,爱惜财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思想影响;根据“新节俭主义经历了从物质短缺时的主动节俭到物资丰足后的奢侈、再到现在的物质丰富下的主动节俭,不再体现为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而是体现为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可知,经济和时代因素:物质财富充足,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辩证融合;根据“此外,新节俭主义还受国外极简主义、环保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积极影响”可知,国外思潮的积极影响:极简主义、环保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助推和引导;根据“新节俭主义是青年人面对社会生活重压的务实选择”“不但折射出年轻人的消费自律意识,同时也说明现在的年轻人在消费问题上变得更加成熟、理性和务实”可知,现实因素:青年在经济压力和精神享受需求之间进行理性和平衡的选择。(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渡口鲁彦周那是前年春天。你到过这水库的上游吗?那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几个小时的太阳,猴子成群结队,参天古木,绵延千里,无穷无尽的财富,正等待人们去开发。我去年是为了调查一种货源才到那里去的。那天傍晚,我来到了大山脚下的渡口。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我在渡口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因为翻了几天山,非常疲乏。忽然觉着有一个人朝我走来,睁眼一看,一个六十多岁老头,站在我面前。这老头满脸皱纹,头发胡子都是白的,个子又高又瘦,像个长颈鹤,他冲着我没头没脑地问:“同志,你不想渡河啦?怎么睡到这里,也不喊我一声!”“渡河?”我慢慢爬起来,一只起码有一百年历史的老渡船,正在水里晃荡着。老头不声不响替我提起包,又伸手拍拍我身上的灰,眼睛眯成一条缝,脸上泛起淡淡的极温和的笑意,说:“太累了吧?我在河对岸就看见你了,怕你有急事,急急忙忙赶过来,谁知你倒睡着了!唉,年轻人啦,身体怎么样?还好吧?”我和老头上了船,他荡起了桨,不时用眼睛盯着我,似乎想打听什么,可是我阴沉着脸,把他的话头拦住了。我注视着河面,河面上不断涌起浪花,哗啦啦,河底下全是狰狞可怕的怪石头,跟水顽强地搏斗着,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冲得乱摆乱动,直不起腰来。太阳早已不见了,天空碧蓝,金色的阳光在山峰顶上闪动,水声和竹林里的风声喧哗地响着!“同志……”老头喊我,可在这同时,我却该死地冒出一句话来,我说:“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一口气才叹完,只见老头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见了,脸色阴暗下来。我不知道老头脸色为什么变得这样快,还在嘟嘟哝哝抱怨,最后我说:“这回回去,得要求调动工作了,同志们多得很,干么非要我干这个!”老头再不说话了,我也抑郁地望着对岸。很快船就靠岸了,我跳下了船,回头看看老头,他正低着头,用湿布仔细抹着船沿,虽然它并没有半点灰尘。我在对岸合作社设立的小客店坐下来,一个中年妇女问我吃些什么。在等菜的当儿,两边路上来了十几个年轻人,背着背包,穿着草鞋,连衣服都是破的。他们有男有女,嘻嘻哈哈,快乐得像群麻雀,有个扎辫子的姑娘,边走边吹口琴。客店里的中年妇女见他们来了,放下炒菜勺子跑了出去,抹船的老头也直起腰来。“杜老爷爷,你好呀!”吹口琴的姑娘清脆地喊。“你们好,工作完成啦?”“快啦,老爷爷!”客店里那位妇女满面笑容地走回来,她对我说:“你看这些勘察队的年轻人,山风把他们吹得比铁还硬!咳,不容易呀,才来时,都是白面书生和娇嫩的小姐哩。”不知究竟是什么缘故,当我疲乏地躺在铺上时,杜老头的形象总在我眼前。店里妇女说杜老头祖居渡口,父亲是摆渡的。他成年的时候,赌咒也不干摆渡的活,任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干,他坚决要到山外去;谁知这时候他家里忽然来了一个人,这人是干什么的,别人不清楚。不久,这人和杜老头交上了朋友,杜老头不闹着要走了,他忘记了自己赌的咒,干起摆渡的活。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不说,问急了,便笑笑说:“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说得叫人莫名其妙。后来山里闹起革命,他不声不响地摆渡;红军走了,日本人来了,他还是不声不响地摆渡。不久,他的大儿子——游击队的一个分队长给反动派杀害了;小儿子,一个勇敢的游击队员在山里牺牲了;他的老伴给反动派逮去了,临死还喊:“万岁!”老头身边只剩下一个女儿,他老了,头发白了,人瘦了,他离开了渡口躲到山里,可是每天夜里,人们还能看到他悄悄地走回来,悄悄跳上船,迎接或是送走我们的同志。直到解放后,大家才晓得他是个二十多年的老交通员,二十多年的老党员。他到过北京、合肥,县里给他盖了休养的地方,可他又回到渡口,摆起渡来,这回不是不声不响,而是大声大响大笑大唱了!大家又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又是怪得很。他说,我这渡船将来是一个见证人,我还能不陪它到底?等它进了博物馆,我还要做讲解员陪着它……这便是那中年妇女跟我说的情况,至于杜老头到底有什么心事,她不知道。她跟我谈完,忙自己的事去了。我想睡,可是一点睡意也没有,我披上衣,爬起来,走到外面。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已经爬到顶中了,山峰、竹林、河面,都被一层蒙蒙胧胧的薄雾笼罩着,天空没有一片云,黑郁郁的山影把星星衬托得更亮。我从这里向南边看过去,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灯光下篝火隐约,忽明忽暗,那里好像人很多,不时有爆炸声响起。再看看东北两面群山原来以为是荒无人迹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神话世界,数不清的灯火像珍珠一样挂在林间!我仿佛听见人们在欢笑,看见建设者们的红黑的面孔。“山里的建设开始了!”我心里想。这时河上来了一个船队,竹筏上点点灯火,许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着,招呼声、喊声使幽静的渡口喧哗起来了。(写于1959年,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富有暗示性,如杜老头出场时的肖像描写用精练节省的文字,巧妙地暗示了杜老头的革命精神。B.小说借客店妇女之口道出勘察队年轻人的变化,虽是寥寥数语,却展现了新中国早期建设者的风采,富有浪漫气息。C.小说反复写到杜老头解放前摆渡时的“不声不响”,凸显他的谨慎与坚毅,也与解放后的“大声大响”形成了对比。D.小说中杜老头将老渡船比作历史见证人,虽然渡船会随着时代发展失去摆渡的作用,但是仍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8.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呈现的是“我”眼中的景物,别具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功能。9.小说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展开,这样叙述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7.A8.①反映“我”的心理状态。开篇以湍水急风等自然景物烘托“我”的沮丧,最后以灯火处处的建设景象抒写“我”的豪迈。②体现“我”的成长过程。借助对景物一次次饱含情感的描绘,形象揭示“我”经历一次次的心灵触动,最终获得成长的过程。9.①在“我”讲述的个人经历的大故事中,套着老渡夫革命和勘察队年轻人成长的小故事;②两个小故事体现了家国精神的传承,也使“我”从中找到前行的动力,深化了主题;③这种形式避免了小说叙事单一与平铺直叙,使结构严谨而活泼,内容真实而丰富。〖解析〗【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巧妙地暗示了杜老头的革命精神”过分拔高,杜老头出场的肖像描写是“一个六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