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孟德尔首先提出假说,并据此开展豌豆杂交实验B.孟德尔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一假说C.“F1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属于演绎的内容D.孟德尔进行的测交实验属于实验验证阶段〖答案〗D〖祥解〗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析】A、孟德尔开展豌豆杂交实验后发现问题,提出假说,A错误;B、孟德尔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一假说,B错误;C、“F1(Dd)产生数量相等的显隐性配子”属于推理内容,C错误;D、孟德尔进行的测交实验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实验验证阶段,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D正确。故选D。2.玉米是二倍体植物,玉米籽粒的非甜对甜是显性,现将纯种非甜玉米(甲)和纯种甜玉米(乙)进行间行种植(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植株上所结籽粒中有甜玉米B.甲植株上所结籽粒均为纯合子C.乙植株上找不到甜玉米的籽粒D.乙植株上所结的非甜籽粒一定是杂合子〖答案〗D〖祥解〗分离定律的实质: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分析题图,甲植株上雄花的花粉授到雌花序的柱头上,属于异花传粉,也属于自交;将甲植株上雄花的花粉授到乙植株雌花序的柱头上,属于异花传粉,属于杂交,将乙植株上雄花的花粉授到甲植株雌花序的柱头上,属于异花传粉,属于杂交,乙植株上雄花的花粉授到乙植株雌花序的柱头上,属于异花传粉,属于自交。【详析】A、根据题意非甜为显性,甜为隐性,假设非甜为A,甜为a,则甲植株基因型为AA,乙植株基因型为aa;甲植株雄花序花粉授粉到甲植株雌花序柱头上(自交),所得籽粒为非甜(AA);乙植株雄花序的花粉授粉到甲植株雌花序柱头上(杂交),籽粒全为非甜(Aa),故甲植株上所得的籽粒不可能有甜玉米,A错误;B、甲植株为AA,乙为aa,则甲植株自交,籽粒全为AA;则乙植株雄花序的花粉授粉到甲植株雌花序柱头上,籽粒全为Aa;故甲植株上所得有杂合子,B错误;C、乙植株基因型为aa,则乙植株上雄花的花粉授到乙植株雌花序的柱头上,所得的籽粒为甜玉米(aa),故乙植株上所得籽粒中有甜玉米,C错误;D、甲植株基因型为AA,乙植株基因型为aa,将甲植株上雄花的花粉授到乙植株雌花序的柱头上,可以获得籽粒为非甜玉米(Aa),乙植株上所结的非甜籽粒一定是杂合子,D正确。故选D。3.某种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D)对白色(d)为显性,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表型及其比例为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卷毛白色=3:1:3:1。那么,个体X的基因型为()A.bbDd B.Bbdd C.BbDD D.bbdd〖答案〗B〖祥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子代中直毛:卷毛=3:1,可知亲代的基因组合为Bb×Bb,子代中黑色:白色=1:1,可知亲代的基因组合为Dd×dd,故亲本的基因组合为BbDd×Bbdd,即个体X的基因型为Bbdd,B正确,ACD错误。故选B。4.下列有关遗传学实验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B.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对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加法原理”C.噬菌体侵染实验中,若搅拌不充分会导致35S组沉淀物放射性升高D.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答案〗C〖祥解〗与常态相比,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详析】A、沃森和克里克利用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A错误;B、艾弗里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特异性除去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其自变量的处理方法遵循“减法原理”,B错误;C、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不充分会使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附着在大肠杆菌上,离心后一同进入沉淀中,会导致35S标记组沉淀物放射性升高,C正确;D、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氮元素不具有放射性,D错误。故选C。5.下图表示DNA分子的局部组成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B链中④代表的是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B.DNA特异性与其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有关C.解旋酶可催化⑤断裂D.B链的碱基序列为5'-AGT-3'〖答案〗A〖祥解〗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详析】A、B链中④包括磷酸、脱氧核糖、鸟嘌呤,但其中的磷酸参与构成上侧的核苷酸,A错误;B、DNA分子的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B正确;C、解旋酶可催化⑤氢键的断裂,C正确;D、磷酸连接在5号碳原子的位置,所以B链的碱基序列为5'-AGT-3',D正确。故选A。6.如图为某动物细胞核中的一个DNA分子,图中a、b、c是三个基因,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片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基因的载体是染色体和线粒体B.b基因中的嘌呤和嘧啶数量相等C.产生配子时,b基因和c基因能发生自由组合D.Ⅰ、Ⅱ片段中碱基对发生变化会导致基因突变〖答案〗B〖祥解〗基因通常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每个基因的表达是独立的。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导致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详析】A、a基因位于细胞核的DNA分子上,所以其载体是染色体,而不是线粒体,A错误;B、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而DNA分子数双链结构,所以b基因中的嘌呤和嘧啶数量相等,B正确;C、b和c基因位于同一个DNA分子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Ⅰ和Ⅱ片段是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属于基因,因此其中的碱基对发生变化不会导致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B。7.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患者家系中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B.单基因遗传病都是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C.遗传病患者一定携带致病基因D.遗传咨询可确定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答案〗A〖祥解〗人类遗传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详析】A、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A正确;B、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有显性遗传病和隐性遗传病之分,B错误;C、遗传病患者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错误;D、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措施可有效监测和预防遗传病,但不能通过遗传咨询来确定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D错误。故选A。8.有氧运动能改变骨骼肌细胞中的DNA甲基化状态,引发骨骼肌的结构和代谢变化,改善肥胖、延缓衰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DNA甲基化能改变骨骼肌细胞中基因的碱基序列B.DNA甲基化程度可能影响相关基因的转录C.基因的某区域发生甲基化可能影响该基因与核糖体的结合D.骨骼肌细胞中的DNA甲基化状态可以遗传给后代〖答案〗B〖祥解〗DNA甲基化是指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将甲基转移到正常的碱基上的过程。【详析】A、DNA甲基化是指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将甲基转移到正常的碱基上的过程,不能改变骨骼肌细胞中基因的碱基序列,A错误;B、DNA甲基化会影响RNA聚合酶的结合,影响基因的转录,故甲基化程度可能影响代谢相关酶基因的转录,B正确;C、核糖体是与mRNA结合,基因不与核糖体的结合,C错误;D、骨骼肌是体细胞,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分裂,其中的DNA甲基化不可以遗传给后代,D错误。故选B。9.如图表示发生在细胞核内的DNA复制过程,其中a、b、c、d表示脱氧核苷酸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过程需要ATP和DNA酶等B.子链中包含部分母链片段C.b、c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互补D.此过程需双链完全解旋才开始子链的合成〖答案〗C〖祥解〗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的条件:①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②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③能量:ATP;④酶:解旋酶、DNA聚合酶。【详析】A、该过程表示的是DNA复制,需要ATP、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不需要DNA酶(其作用是水解DNA),A错误;B、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子链中不包含母链片段,B错误;C、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双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生成新子链,再分别和母链形成子代DNA的过程,由于a和d碱基互补,因此正常情况下合成的b、c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应互补,C正确;D、DNA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即此过程在双链解旋结束前就开始了子链的合成,D错误。故选C。10.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非等位基因不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D.着丝粒分裂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时,基因数目也加倍〖答案〗D〖祥解〗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有:(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2)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一条或两条DNA;(3)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详析】A、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且呈线性排列,A正确;B、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的位置,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B正确;C、非等位基因不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同源染色体上也有非等位基因,C正确;D、着丝粒分裂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但基因数目没有加倍,D错误。故选D。11.中国科学家在广西慈竹坨洞获得了一块距今2.2万年的古大熊猫化石。将该化石中提取到的线粒体DNA通过测序分析和比较,发现古大熊猫与现存大熊猫的相关DNA序列高度相似,其编码的蛋白质有18个氨基酸的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化石是研究古大熊猫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线粒体DNA测序结果为大熊猫的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C.该研究构建了2.2万年前广西慈竹坨洞古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D.根据氨基酸差异可推断古大熊猫和现存大熊猫亲缘关系的远近〖答案〗C〖祥解〗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详析】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A正确;B、DNA分子具有稳定性,化石中的DNA可以长时间保存,通过对线粒体DNA测序分析可为大熊猫的进化提供分子水平的证据,B正确;C、种群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一块化石中的DNA不能代表2.2万年前广西慈竹坨洞古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C错误;D、蛋白质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越高,根据氨基酸差异可推断古大熊猫和现存大熊猫亲缘关系的远近,D正确。故选C。12.协同进化就是“生态的舞台,进化的表演”,下列不能体现协同进化的是()A.捕食者吃掉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种群的发展B.某种兰花细长的花距底部贮存花蜜,具有细长口器的昆虫为其传粉C.最早的光合生物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D.蝌蚪密度大的池塘,大蝌蚪会分泌毒素使幼小蝌蚪死亡率增加〖答案〗D〖祥解〗生物的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选择、共同进化,通过生物的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详析】A、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的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被捕食者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捕食者的进化发展,体现了协同进化,A不符合题意;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现象属于协同进化,传粉动物细长的口器与兰花细长的花距相适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C、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体现了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不符合题意;D、在蝌蚪密度大的池塘里,蝌蚪能从肠道中排出有毒物质,该物质多了就会使本种的幼小蝌蚪的死亡率增加,是由于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他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的,属于种内斗争,不是协同进化,D符合题意。故选D。13.摩尔根利用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F1全部为红眼,雌、雄比例为1:1B.F2出现性状分离,雄蝇全部是白眼C.F1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后代白眼果蝇中雌、雄比例为1:1D.若F1红眼雄蝇与白眼雌蝇杂交,可根据眼色来区分子代性别〖答案〗B〖祥解〗摩尔根用纯合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得到F1均为红眼,F1雌雄个体杂交,F2雌蝇均为红眼,雄蝇中红眼与白眼各占1/2。摩尔根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用XA和Xa表示),并对上述杂交实验进行了解释。【详析】A、摩尔根用纯合红眼雌蝇(XAXA)与白眼雄蝇(XaY)杂交,得到F1为XAXa、XAY全为红眼,雌、雄比例为1:1,A正确;B、F1雌雄个体杂交,F2代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Y,雌蝇均为红眼,雄蝇中红眼与白眼各占1/2,B错误;C、F1中雌蝇(XAXa)与白眼雄蝇(XaY)杂交,后代为XAXa、XaXa、XAY、XaY,无论红眼果蝇还是白眼果蝇中,雌、雄比例都是1:1,C正确;D、若F1白眼雌蝇(XaXa)与红眼雄蝇(XAY)杂交,后代雄蝇(XaY)全部为白眼,雌蝇(XAXa)全为红眼,可根据眼色来区分子代性别,D正确。故选B。14.细胞内不同基因的表达效率存在差异,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②过程可能发生在同一场所B.①②过程均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现象C.A基因与B基因转录的模板链一定不同D.通过调控转录或翻译水平可使不同基因的表达效率产生差异〖答案〗C〖祥解〗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详析】A、①表示转录,②表示翻译,原核细胞中转录和翻译都在细胞质中进行,A正确;B、①表示转录,②表示翻译,两过程均有碱基互补配对,因此均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现象,B正确;C、转录是以基因为单位进行的,所以A基因与B基因转录的模板链可能相同,C错误;D、通过调控转录或翻译水平可使不同基因的表达效率产生差异,D正确。故选C。15.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C.具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含有32P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答案〗C〖祥解〗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析】A、由于蛋白质和DNA中都含有N,因此该实验不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A错误;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噬菌体基因编码的,B错误;C、子代噬菌体的外壳和DNA是大肠杆菌提供原料合成的,而大肠杆菌不含放射性,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外壳,不会传递给子代,32P标记噬菌体的DNA,会传递给后代,表现出放射性,所以具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含有32P,C正确;D、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故选C。16.来自同一个体的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有诸多差异,以下关于二者细胞中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核DNA完全相同 B.RNA不完全相同C.蛋白质不完全相同 D.核苷酸种类不完全相同〖答案〗D〖祥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详析】A、同一个体的胰岛B细胞与胰岛A细胞都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经过分裂和分化形成,所以具有相同的核DNA,A正确;BC、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RNA和蛋白质的不完全相同,BC正确;D、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含有的核苷酸的种类是相同的,都是四种核糖核苷酸和四种脱氧核苷酸,D错误。故选D。17.牵牛花的颜色主要是由花青素决定的,如图为花青素的合成与颜色变化途径示意图,从图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花的颜色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B.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C.生物性状不仅由基因决定也受环境影响D.若基因①不表达,则基因②和基因③也不表达〖答案〗D〖祥解〗基因通过中心法则控制性状,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控制蛋白质结构进而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详析】A、结合图示可知,花的颜色由多对基因①②③共同控制,A正确;B、基因①②③分别通过控制酶1、2、3的合成来控制花青素的合成,B正确;C、花青素在不同酸碱条件下显示不同颜色,说明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花色,C正确;D、基因具有独立性,基因①不表达,基因②和基因③仍然能够表达,D错误。故选D18.同一玉米上存在多种颜色玉米粒的现象称为“斑驳”。科学家在研究“斑驳”的成因时,发现某些染色体片段可以在非同源染色体间跳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该变异会导致基因重组C.发生该变异的染色体可以进行联会D.该变异可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目和种类变化〖答案〗B〖祥解〗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易位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倒位是发生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位置颠倒。【详析】A、发生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会发生了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题中发现某些染色体片段可以在非同源染色体间跳跃,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B、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会导致基因重组,B错误;C、发生易位现象的染色体可以进行联会,只是联会时会出现特殊现象,C正确;D、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该变异可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目和种类变化,D正确。故选B。19.下列有关变异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的变异都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抗生素诱导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变异C.杂交育种不一定需要进行连续自交D.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和步骤都相同〖答案〗C〖祥解〗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详析】A、只有可遗传变异才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B、细菌变异是自发产生的,而不是抗生素诱导产生的,B错误;C、如果所需优良品种是隐性个体,则杂交育种不需要进行连续自交,C正确;D、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相同,都是染色体变异,但这两种育种方法的操作步骤不同,单倍体育种有花药离体培养的步骤,多倍体育种没有该步骤,D错误。故选C。20.某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如图为该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某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示细胞来自该动物的卵巢B.图示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C.产生图示细胞的减数分裂Ⅰ可能发生了染色体互换D.图示细胞分裂会产生基因型为aB和AB的配子〖答案〗D〖祥解〗题图分析:据图可知,细胞中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且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为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详析】A、据图可知,该细胞的细胞质发生不均等分裂,为处于减数分裂的细胞。因此,该细胞来自雌性个体的卵巢,A正确;B、图示中基因A、B位于的染色体为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基因a、B位于的染色体也为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因此,图示细胞中含在2个染色体组,B正确;C、依题意,基因A、a位于的染色体经复制而来,这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本该是相同基因。又知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可知,图示细胞可能是染色体在复制时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减数分裂Ⅰ时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交换,C正确;D、据图可知,该细胞中基因a、B位于的细胞一极分配的细胞质更多,该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aB。因此,图示细胞分裂会产生基因型为aB的配子,D错误。故选D。21.普通小麦是六倍体(6n=42,AABBDD,字母代表染色体组),其漫长演化的过程大致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杂交种1因高度不育属于单倍体B.杂交种2的幼苗可经低温诱导获得普通小麦C.杂交种2的产生说明二粒小麦和粗山羊草不存在生殖隔离D.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异〖答案〗B〖祥解〗题图分析:据图可知,由杂交种1培育二粒小麦的育种过程细胞中染色体数加倍了,由杂交种2培育普通小麦的育种过程染色体数也加倍了,说明这两育种过程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详析】A、据图可知,杂交种1由一粒小麦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杂交而来,异源二倍体,A错误;B、低温可诱导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异,据图可知,由杂交种2培育普通小麦的育种过程染色体数加倍了。因此,杂交种2的幼苗可经低温诱导获得普通小麦,B正确;C、据图可知,杂交种2是三倍体植物,体现高度不育,因此,二粒小麦和粗山羊草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D、经杂交种2培育成的普通小麦染色体数加倍了,说明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错误。故选B。22.一对纯合灰鼠杂交,F1都是黑鼠,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体色表现为黑鼠:灰鼠:白鼠=9:6: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控制小鼠体色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若F1与白鼠杂交,后代表现为黑鼠:灰鼠:白鼠=1:2:1C.F2黑鼠有4种基因型D.F2灰鼠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2〖答案〗D〖祥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2中小鼠的体色为黑:灰:白=9:6:1,是“9:3:3:1”的变式,这说明小鼠的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相应的基因用A和a、B和b表示),且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黑色鼠的基因型为A_B_,灰色鼠的基因型为A_bb和aaB_,白色鼠的基因型为aabb。【详析】A、据题意可知,F2体色表现为9黑:6灰:1白,是“9:3:3:1的变式,这说明小鼠的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假定相应的基因用A和a、B和b表示,若F1黑鼠AaBb与白鼠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所以表型为1黑:2灰:1白,B正确;C、F2黑鼠有四种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C正确;D、F2灰鼠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比例为1:2:1:2,所以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3,D错误。故选D。23.已知家猫的长尾和短尾分别由X染色体上的B和b基因控制。雌、雄长尾猫交配,子代出现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XXY的可育短尾猫。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亲代雌猫的基因型为XBXbB.该短尾猫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为1/2C.该变异可能发生在亲代雄猫的减数分裂Ⅰ过程中D.该变异一定发生在亲代雌猫的减数分裂Ⅱ过程中〖答案〗C〖祥解〗若该变异发生在形成精细胞的减Ⅰ时,则形成的雄配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BY或不含性染色体,与正常的雌配子(性染色体组成为XB或Xb)结合,不能形成短尾猫。【详析】A、由题可知,长尾雌猫和长尾雄猫交配,子一代出现一只XbXbY的短尾猫,则亲本雌猫基因型为XBXb,亲本雄猫基因型为XBY,A正确;B、该短尾猫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XbXb:Y:XbY:Xb=1:1:2:2,则产生正常配子(Xb、Y)的概率为1/2,B正确;CD、该短尾猫的两个Xb来自于母本,是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个X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导致的,同时进入卵细胞导致的,C错误,D正确。故选C。24.用豌豆甲(AABB)、乙(aabb)两品种杂交得F1,F1测交:当F1作父本时,后代AaBb:Aabb:aaBb:aabb=1:2:2:2;当F1作母本时,后代上述四种基因型比例为1:1:1: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豌豆的测交实验需要进行人工异花传粉B.测交后代有4种基因型,说明F1产生4种配子C.F1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花粉50%不育D.F1自交后代中aabb所占的比例为1/16〖答案〗D〖祥解〗F1测交即子一代AaBb与aabb杂交,正常情况下,子一代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1∶1∶1∶1,当F1作父本时,后代AaBb:Aabb:aaBb:aabb=1∶2∶2∶2;当F1作母本时,后代上述四种基因型比例为1∶1∶1∶1,说明基因型AB的雄配子有50%致死或不能参与受精作用。【详析】A、自然状态下,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只能自交,豌豆的测交实验需要进行人工异花传粉,A正确;B、根据题意可知,无论F1作父本还是作母本,其测交后代均有四种基因型,则F1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B正确;C、正常情况下,F1测交,后代中AaBb︰Aabb︰aaBb︰aabb=1︰1︰1︰1,而F1作父本时该比例为1︰2︰2︰2,由此可知F1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花粉有50%不能参与受精,C正确;D、F1基因型为AaBb,自交母本产生ab配子的概率是1/4,父本AB50%不育,所以四种配子AB:Ab:aB:ab=1:2:2:2,ab占2/7,子代中aabb所占的比例为1/4×2/7=1/14,D错误。故选D。25.图1表示某白化病患者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图2表示家庭中的部分成员相关基因电泳的结果(图中的条带表示特定长度的DNA片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Ⅲ2个体可能为该病的女性携带者或男性患者B.Ⅲ2个体的条带②的DNA分子可能来自I2C.Ⅱ1和Ⅱ2再生育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D.对I2进行基因检测,其电泳结果可能和I1相同〖答案〗C〖祥解〗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只有条带1,表现为正常,所以条带1是正常基因,条带2是致病基因。【详析】A、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控制该病的基因,Ⅱ2基因型是aa,Ⅱ1有两个条带,基因型是Aa,Ⅲ2有两个条带,基因型是Aa,可以是男性或女性携带者,不可能是患者,A错误;B、Ⅰ1只有条带1,所以条带1是A,Ⅲ1只有条带2,所以条带2是a,Ⅲ2的条带2来自于Ⅱ2,Ⅱ2的基因型是aa,来自于Ⅰ3和Ⅰ4,所以Ⅲ2个体的条带②的DNA分子可能来自Ⅰ3或Ⅰ4,B错误;C、Ⅱ1基因型是Aa,Ⅱ2基因型是aa,二者再生育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2×1/2=1/4,C正确;D、由于Ⅰ1只有条带1,所以Ⅰ1基因型是AA,而Ⅲ1基因型是aa,Ⅱ1基因型是Aa,所以I2基因型是Aa,因此对I2进行基因检测,其电泳结果不可能和I1相同,D错误。故选C。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请根据要求作答。26.蝗虫是二倍体生物,雌蝗虫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雄蝗虫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图1是一张蝗虫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照片,研究人员对其染色体组成进行分析得出图2。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图2分析,图1是处于___________期的___________细胞(填细胞的名称),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是___________。(2)图1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含___________条X染色体。(3)图3表示某雌蝗虫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细胞内染色体和核DNA分子的数量关系。①若观察到该蝗虫某细胞中存在四分体,则四分体数为__________个,该细胞对应图3中的细胞类型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②着丝粒分裂导致图3中细胞类型___________转变为细胞类型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答案〗(1)①.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②.初级精母细胞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2)0或者1或者2(3)①.12②.a③.c④.b〖祥解〗减数分裂过程:①细胞分裂前的间期:细胞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②MI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形成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消失,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③MI中期: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④M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⑤MI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⑥MII前期: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排布;⑦MII中期:染色体着丝粒排在赤道板上;⑧MII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离,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极;⑨MII末期:细胞一分为二,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和第二极体。〖解析〗(1)分析题图,由题干信息可知,图1是蝗虫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照片,该照片上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可得图2,共23条染色体,可知是雄蝗虫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而图1照片中的染色体移向两极,故可判断该照片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是初级精母细胞。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2)图1是初级精母细胞,只有1条X染色体,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在前中期时可能是0或者1条X染色体,在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含有2条X染色体,因此图1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含0或者1或者2条X染色体。(3)①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蝗虫是雌蝗虫,蝗虫是二倍体生物,雌蝗虫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24条染色体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形成12个四分体。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比例为1:2,且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4条,对应于图3的a。②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向后期转变时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比例由1:2转变为1:1,此时染色体数目由12条转变为24条,因此着丝粒分裂导致图3中细胞类型c转变为细胞类型b。27.下图1表示油菜某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的示意图,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图2所示为该植物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运向种子后的两条转变途径,其中酶a和酶b分别由基因A和基因B控制合成。图3为基因B,其中α链是其转录的模板链。研究者根据图2所示机制培育出高产油菜,产油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58%。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克里克称之为___________,油菜叶肉细胞发生的过程有___________(填图1中的序号)。(2)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①→③中遗传信息的精确传递,与③相比,过程②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_____。(3)③过程能在短时间内可以合成大量蛋白质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填图1中的字母)。(4)研究者通过诱导基因B的β链发生转录,从而形成了双链mRNA,提高了产油量。试结合图2和图3,分析该过程发生的机制___________。〖答案〗(1)①.中心法则②.②③(2)A-T(3)①.一个mRNA可以与多个核糖体结合②.a→b(4)双链mRNA不能翻译,酶b不能合成,而细胞能正常合成酶a,有利于油脂合成〖祥解〗分析题图1:①表示DNA复制,②表示DNA转录,③表示翻译。〖解析〗(1)图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这是中心法则,油菜叶肉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可以发生②转录和③翻译过程。(2)③翻译是mRNA与tRNA配对,配对的方式有A-U、G-C,②是转录,DNA和核糖核苷酸配对,配对方式有A-U、G-C、A-T,所以特有的配对方式是A-T。(3)由于一个mRNA可以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形成多聚核糖体,因此短时间内可以合成大量蛋白质;从图中看出,a端肽链最短,b端肽链最长,因此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a→b。(4)基因B经诱导后转录出双链mRNA影响翻译过程,进而影响了酶b的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更多转变成油脂,故可提高油菜产油量。28.长期大量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部分家蝇表现出对此类杀虫剂的抗性,下表是对某市三个地区家蝇种群的有关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甲地区78202乙地区64324丙地区84151(1)研究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抗性的家蝇,发现它们的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该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部分家蝇抗性的产生体现了___________多样性。(2)据上表分析,___________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___________的结果。(3)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5年后,对甲地区家蝇再次进行基因型频率的调查,结果如下表。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甲地区354025根据表中数据分析,5年后甲地区家蝇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_(填“是”或“否”),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4)根据以上调查结果,该市采取了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用机制不同、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轮换、混合使用,推测该做法的目的是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