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物态变化知识清单熔化与凝固物态变化:物质有一种状态变成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熔化与凝固: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过程叫做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晶体与非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持续热,温度保持不变的物质,有确定熔化温度,我们称之为晶体;这个温度叫做该物质的熔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持续吸热,温度持续升高,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晶体(甲)与非晶体(乙)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图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并持续吸热常见的晶体与非晶体:①晶体:金属、海波、水晶、明矾等等②非晶体: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等晶体与非晶体的凝固过程凝固时能量变化:不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凝固过程中都是放热凝固时温度变化: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保持必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持续放热,温度逐渐降低。晶体(甲)与非晶体(乙)凝固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影响晶体熔点因素:杂质、压强等因素食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应用:向积雪路面撒盐可以降低冰雪熔点,从而使得冰雪在零下也可以熔化;增大压强可以降低冰的熔点,应用:冰刀滑冰汽化与液化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在任何温度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称为蒸发,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①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蒸发:以分子运动的观点看,组成液体的大量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其中有些分子运动的速度较大。当这些分子处于液体表面时,就容易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离开液面进入空气中,这个过程就是蒸发②蒸发过程的中能量变化:吸热温度降低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种类、液体表面积、液面上方空气流速、液体温度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称为沸腾①从微观的角度理解沸腾:以分子运动的观点看,液体沸腾时,不但处于液面速度较大的分子要脱离液体表面跑到空气中,而且处于液体内部气泡壁上速度较大的分子也要脱离气泡壁跑到气泡中。②沸腾过程中能量变化:吸热温度保持不变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④加热液体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水平段表示液体沸腾的过程蒸发与沸腾的比较汽化方式蒸发沸腾相同点都属于汽化现象,均为吸热不同点发生位置液体表面表面及内部同时进行发生条件(温度条件)任何温度下达到一定温度(沸点)剧烈程度缓慢剧烈温度变化降低不变影响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大小、液面上方空气流速物质种类、气压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补充: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的应用——气体打火机、液化石油气常见的液化现象:拓展:“白气”、白汽、白雾都是液态,多数为小水珠;白烟为固体小颗粒烧水时水壶周围“白气”形成:壶内水蒸气逸出后遇冷液化形成冬日早晨山间雾气的形成冬季河面雾气形成:河水蒸发后进入空气遇冷液化冬天洗澡时浴室雾气形成:热水汽化后液化形成冬天玻璃窗户形成水雾:空气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汽化及液化的应用热管传热电冰箱(空调)热管传热原理图右图为电冰箱原理图,液态的氟利昂经过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在这里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之后,生成的蒸气又被电动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在这里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放出。氟利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热管传热原理图右图为电冰箱原理图,液态的氟利昂经过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在这里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之后,生成的蒸气又被电动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在这里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放出。氟利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补充: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1987年在世界范围内签署了限量生产和使用这类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在1991年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目前在我国主要使用对臭氧层破坏较小的R134a、R600a等新型物质作为冰箱的制冷剂。升华与凝华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到气态的过程(吸热)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到固态的过程(放热)升华和凝华的实质:升华是固体表面分子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进入空气中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分子碰到固体物质的表面,被固体物质分子的引力所束缚的过程。常见的升华现象:樟脑丸和固体清新剂用久了消失不见;冰雕在空气中逐渐变小,冬天的结冰衣服直接晾干;碘加热直接变成了碘蒸汽。常见的凝华现象:冰窗花: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而形成,出现在温度较高的内侧。雾凇和霜: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冰棍外面的“霜”: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冰棍凝华而成的小冰晶。雪的形成:凝华(主要物态变化)三态转化图
经典习题如图示意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A.冰雪消融B.湖水变少 C.露珠形成 D.雾凇形成【答案】:C【解析】:A、冰雪消融是冰雪的熔化现象,故A错误;B、湖水变少是水的汽化现象,故B错误;C、露珠是水蒸气液化为小水滴,故C正确;D、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D错误。如图所示为“3D打印机”,打印时,固态原料棒会先在打印喷头处变为液态,该过程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是()A.液化 B.凝固 C.熔化 D.汽化【答案】:C【解析】:固态原料棒会先在打印喷头处变为液态,这个过程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如图是海波的熔化图象,下列从图象中获得信息正确的是()A.海波是非晶体 B.海波在AB段是液态 C.海波在BC段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加 D.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约8min【答案】:C【解析】:A、由图象可知,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故是晶体,故A错误;B、据熔化图象可知,海波在AB段是熔化前,处于固态,故B错误;C、据熔化图象可知,BC段是熔化过程,在该过程中海波吸热,但温度不变,故C正确;D、据图象可知,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约8min﹣4min=4min,故D错误。如图所示的情景,是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这个探究方案中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图(a)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关系的②图(b)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③图(c)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附近气流快慢关系的④整个过程中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究的A.只有①② B.只有③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均正确【答案】:D【解析】:(a)图中的液体的温度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相同,但液体的表面积不同,可以通过对比两个衣服干的快慢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关系,故①说法正确;(b)图中的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相同,但液体的温度不同,可以通过对比两个衣服干的快慢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故②说法正确;(c)图中的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的温度相同,但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不同,可以通过对比两个衣服干的快慢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关系,故③说法正确;整个过程中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究的,故④说法正确;冬天(0℃时),把盛有碎冰块的试管插入烧杯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慢慢加热,如图,当烧杯中的冰未完全熔化时,试管中的冰()A.也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都未熔化 D.无法判断【答案】:D【解析】: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部分后,烧杯中为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若试管中的冰温度低于0℃,它就可以从烧杯中吸热,若试管中的冰温度达到熔点等于0℃时就和烧杯中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熔点,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会熔化。分别盛有冰块(图甲)和热水(图乙),上方都盖有一块玻璃板,过一会儿能看到()A.甲、乙两杯子上的玻璃板内侧都有小水珠 B.甲、乙两杯子上的玻璃板外侧都有小水珠 C.甲杯子上玻璃板外侧和乙杯子上玻璃板的内侧有小水珠 D.甲杯子上玻璃板内侧和乙杯子上玻璃板的外侧有小水珠【答案】:C【解析】:甲杯中放的是冰块,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2022年3月常州出现新冠疫情,各学校复学后,每天都有医护人员到学校给师生检测核酸,检测时,医生必须穿防护服并佩戴面罩,面罩上常常会蒙上一层“雾气”,关于“雾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雾气”是水蒸气 B.“雾气”是汽化现象 C.“雾气”的形成需要放热 D.“雾气”出现在面罩的外侧【答案】:C【解析】解:“雾气”是医生口中呼出来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面罩放热液化成的小水滴,附在面罩内侧,故ABD错误,C正确。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C.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D.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答案】:C【解析】:生活中的“白气”是液态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的现象,都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A、演出时舞台上出现的“白气”,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B、河面上出现的“白气”,是河中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空气后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C、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的“白气”,是壶中高温的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喷出壶嘴后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形成的,故C正确;D、冰棍周围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棍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内盛有乙液体。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甲沸腾而乙不沸腾。已知1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是78℃,水沸点是100℃,煤油沸点是150℃,下列判断中符合题意的是()A.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为酒精 B.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 C.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酒精 D.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水【答案】:B【解析】:甲在试管外面,直接从酒精灯火焰吸热,而乙在试管内,从液体甲吸收热量。甲沸腾而乙不沸腾,说明液体甲沸腾后,液体乙不能从甲中继续吸收热量,即乙的沸点比甲高。可能情况就是:①甲为酒精,乙为水;②甲为酒精,乙为煤油;③甲为水,乙为煤油。“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青睐。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以下对诗句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的成因之一是液化现象,需吸热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放热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吸热 D.“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雾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放热【答案】:B【解析】解:A、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B正确;C、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此过程中放热,故C错误;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D错误。如图电热水器下面连接热水管和冷水管,洗热水澡时经常发现左水管外壁上有水珠,而右水管的外壁上却没有水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左水管是冷水管 B.左水管外壁上有水珠是汽化,需要放热 C.夏天比冬天左水管外壁上有水珠更明显 D.左水管外壁上有水珠是液化,需要吸热【答案】:A【解析】:ABD.洗热水澡时会有大量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水管会放出热量而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管外壁上,左水管为冷水管,故A正确,BD错误;C.由于冬天的温度较低,冷水管内温度更低,洗热水澡产生的水蒸气更容易在冷水管发生液化,因此,冬天左水管外壁上有水珠更多,故C错误。生活中常用的“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烧着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的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的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的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答案】:C【解析】:液体沸腾有两个必要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沸腾。“扬汤止沸”的意思: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道理是: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大液体表面积且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相对应空气是流动的)从而加快了蒸发,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从而使液体温度降低,低于沸点,液体不能沸腾,起到止沸的效果。但是一旦液体重新回到锅里,由于仍然可以继续从燃料中吸热,所以一会儿达到沸点之后又会沸腾。所以扬汤止沸是暂时性的止沸。“釜底抽薪”:釜是指古代的一种锅,薪是指柴。所以该成语的原意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道理是: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水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蒸馒头时,锅中水烧开,蒸屉上方出现大量“白气“,是水蒸气的_______结果(填物态变化)。打开蒸屉发现上层内的水珠明显多于下层,且上层馒头比下层先熟。利用电子温度计测量上、下层蒸屉内的温度(图甲),所得结果如图乙。利用物态变化及相关知识,解释上层馒头比下层馒头先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液化;上层馒头比下层馒头先熟。原因是上层蒸屉内水珠明显多于下层,说明蒸屉上层内水蒸气液化多于下层,水蒸气液化会放出热量,这样,上层蒸屉温度高于下层蒸屉,上层蒸屉中的馒头可以吸收更多热量。【解析】: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上层馒头比下层馒头先熟的原因是上层蒸屉内水珠明显多于下层,说明蒸屉上层内水蒸气液化多于下层,水蒸气液化会放出热量,这样,上层蒸屉温度高于下层蒸屉,上层蒸屉中的馒头可以吸收更多热量。小明和小红发现,沸腾和熔化的实验装置比较类似,于是就用同一套实验装置进行了“水的沸腾”和“海波熔化”两个实验。(1)如图甲是小明和小红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将等质量的水加热相同时间后停止,如图乙是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分析,若不计热量损失,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所需热量较多的是______(填“小明”或“小红”)。两位同学将水加热到沸腾所需的时间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2)他们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甲实验的沸水中并取走酒精灯,如图丙。温度计A和B分别测量海波和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根据两个温度计的示数,绘制出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由图像可知,在第8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____________(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第10min后,海波的熔化将______(填“继续”或“停止”)。【答案】:(1)小红;水的初温不同;(2)固液共存;停止。【解析】:(1)小明和小红给质量相等水加热到水沸腾所需热量Q=cmΔt,若不计热量损失,则小红的实验中Δt较大,故所需热量较多;由图像可知小明组实验水的初温高于小红组实验水的初温,绘制的起点也不用,故水的初温不同是造成两位同学加热时间不同的主要原因;(2)根据图像可知,第5分钟到第10分钟,海波达到熔点并处于熔化过程,在第8min时,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第10min后,海波和烧杯中的水温度相同,达到热平衡,此时不再发生热传递,故海波无法持续吸热。达不到熔化的条件,熔化过程停止。在“水的沸腾实验”中,小乐进行了如下探究,回答问题:(1)如图甲所示的A、B两套实验装置(酒精灯的规格和水的质量相同),小乐选取了B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水温到达90℃时后,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后持续几分钟为止,根据记录数据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加热时间关系图像,实验中,是通过______(选填“热传递”或“做功”)方式增加水的内能,水的沸点是______℃。(3)水沸腾时,小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图丙所示。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2点)。【答案】:(1)热量散失较少,缩短实验时间;(2)热传递;99;(3)水汽化,大量水蒸气进入气泡;压强减小。【解析】:(1)B烧杯加盖实验过程中热量散失较少,缩短实验时间;(2)实验中,是通过热传递方式增加水的内能;由图乙可知水温到达99℃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故此时水的沸点为99℃;(3)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这是气泡变大的主要因素;其次,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所在深度减小,气泡受到的压强减小,气泡体积也在不断变大。所有的气体都可以被液化,但每一种气体都有一个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体积,气体都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各种物质的临界温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温,如水是374℃,酒精是234℃,因此在常温下它们通常以液态出现;有的低于常温,如氧是﹣119℃,氢是﹣240℃,所以我们平时常认为它们是气态的。由以上知识可知:(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但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________的方法是不行的,还要________。(2)将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分离时,首先液化的将是________。(3)氧的沸点是﹣183℃,氮的沸点是﹣196℃,氦的沸点是﹣268.9℃。利用液化的空气提取这些气体,当温度升高时,液态空气沸腾,首先分离出来的是________A.氧气B.氮气C.氦气D.同时分离出来【答案】:(1)压缩体积;降温;(2)氧气;(3)C。【解析】:(1)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压缩体积并不能使所有的物体都液化,有些气体必须在降到一定温度时,压缩体积才可以液化。(2)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当然是临界温度高的物体先达到临界点,先液化,氧气的临界温度高,氧气先液化。(3)液态空气温度升高时,沸点低的液体先达到沸点,先汽化。氦气的沸点低,先汽化,
真题闯关【2019•宁波模拟】小吃街上出现了一种“冒烟”的冰激凌。只见店员将﹣196℃的液氮倒入容器中,然后放入液体牛奶和五颜六色的爆米花,冰激凌原料瞬间冷冻成型而容器中的液氮发生了肉眼可见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汽化 B.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液氮汽化成的氮气 C.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汽化使容器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的现象【答案】:A【解析】:氮在常温常压下是气态,所以液氮倒入容器后迅速吸热汽化,导致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气。故A正确,BCD错误。【2018•滨江区模拟】小红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生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但水蒸气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空气中、后者是由热水汽化生成【答案】:D【解析】: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雪糕液化成的小水珠;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是碗里蒸发出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所以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液化现象。【2018•杭州模拟】从节能安全的角度考虑,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选择空气能热水器。空气能热水器把空气中的低温热量吸收进来,经过氟介质汽化,然后通过压缩机压缩后增压升温,再通过换热器转化给水加热,压缩后的高温热能以此来加热水温。则该种热水器内介质汽化的发生和吸放热情况()A.在低温物质处,介质从空气中吸热 B.在低温物质处,空气从介质中吸热 C.在高温物质处,介质从冷水中吸热 D.在高温物质处,空气从介质中吸热【答案】:A【解析】:由“空气能热水器把空气中的低温热量吸收进来,经过氟介质汽化”和“增压升温后通过换热器转化给水加热”知,介质在低温物质处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吸收热量;在高温物质中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放出热量,冷水吸收介质液化时放出的热量。【2022•杭州模拟】水被加热烧开后,水面上方有“白色气体”;在炎热的夏天,冰块的上方也有“白色气体”()A.前者主要是由杯中水转变成的“水的气态物质” B.前者主要是由杯中水转变成的“水的液态物质” C.后者主要是由冰转变成的“水的气态物质” D.后者主要是由冰转变成的“水的液态物质”【答案】:B【解析】:水被加热烧开后,水面上方有“白色气体”,是水汽化的水蒸气遇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是由杯中的水转变成的“水的液态物质”;在炎热的夏天,冰块的上方也有“白色气体”,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冰块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是空气中是水蒸气转变成的“水的液态物质”,故只有选项B正确。【2022•杭州模拟】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很快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该过程中()A.一直吸热且状态不变 B.一直吸热且由固态变为液态 C.先吸热,后放热;先熔化后凝固 D.先放热,后吸热;先凝固后熔化【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得:这种“神奇物质”是一种晶体,晶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温度保持不变,这种晶体能使水温在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这种晶体的熔点为55℃,所以55℃的这种物质可能是固态(达到熔点尚未熔化),可能是液态(刚刚熔化结束),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熔化过程中)。综上所述,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很快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是因为这种物质先熔化吸热,后凝固放热的缘故,只有C选项说法是正确的。【2022•杭州模拟】小金同学将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一段时间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个小孔,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豆腐里的水遇冷先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B.豆腐里的水遇冷先结冰,后又升华成水蒸气形成的 C.豆腐里的水蒸气遇冷先凝华成霜,后又升华成水蒸气形成的 D.豆腐里的水蒸气遇冷先凝华成霜,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答案】:A【解析】: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故A正确,BCD错误。【2022•绍兴模拟】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中途发现水量少了些,于是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碗水,并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A.B.C. D.【答案】:A【解析】: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据此分析可知,A图象符合题意。【2022•绍兴模拟】如图所示,在玻璃瓶甲中盛适量的水,使之能浮在水槽中,将另一只同样的空玻璃瓶乙瓶口朝下按入槽内水中,并固定其位置,在1标准大气压下,对水槽内的水加热到沸腾时()A.甲瓶内水温达到沸点,乙瓶内水温达不到沸点 B.甲瓶内的水沸腾,乙瓶内的水不沸腾 C.甲瓶内的水不沸腾,乙瓶内的水沸腾 D.甲、乙两瓶中的水都可以沸腾,但沸腾温度不一致【答案】:A【解析】:因为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所以槽中水沸腾时温度是100℃,并保持不变,甲瓶中水从槽内水中吸热,温度升高直到100℃,这样甲瓶中的水温也能达到沸点,不过甲瓶中的水一旦与槽内的水温度相等,甲瓶中的水就无法吸热,当然不能沸腾;乙瓶中水温同样可达到100℃,但乙瓶上端封闭,瓶内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因为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气压的增大而增大,所以乙瓶中水的沸点高于100℃,这样乙瓶中水温达不到沸点,不能沸腾,故A正确,BCD错误。【2021•金华模拟】如图,将敞口锥形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停止加热后,发现水停止沸腾,立即用一铜片紧紧盖住锥形瓶,并在铜片上放一大块冰,发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下列关于上述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A.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B.放在金属片上的冰会液化吸热 C.在金属片上放冰后,锥形瓶内的气体温度下降,气压减小D.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答案】:B【解析】:A、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故A正确;B、放在金属片上的冰会熔化吸热,故B错误;C、在金属片上放冰后,锥形瓶内的气体温度下降,气压减小,故C正确;D、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故D正确。【2020•宁波模拟】使用冷暖空调的密闭轿车玻璃上,无论盛夏还是严冬,都有小水珠凝结。实际情况是()A.小水珠总是凝结在窗玻璃的内表面 B.小水珠总是凝结在窗玻璃的外表面 C.夏天小水珠凝结在窗玻璃内表面,冬天凝结在外表面 D.夏天小水珠凝结在窗玻璃外表面,冬天凝结在内表面【答案】:D【解析】:夏天轿车内是冷空调,轿车内是低温,轿车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轿车内是热空调,轿车内温度高,轿车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2018•嘉兴模拟】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水污染日益加剧,因此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图所示为小明设计的太阳能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熔化,后凝固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汽化,后凝固【答案】:B【解析】:净水器中的水首先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然后水蒸气遇到塑料瓶做的温室罩,液化成液态的小水珠,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越积越多,最后落下来,被收集到洁净水收集杯中。【2019•杭州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夏天吃棒冰时,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答案】:C【解析】: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需要吸热。故A错误;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C、冰棍是固体,吃在嘴里变成液体是熔化,熔化吸热。故C正确;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D错误。【2016•杭州一模2016年1月21﹣26日受“霸王级”寒潮的影响,杭州出现了极寒天气。23日上午停课在家复习的小周发现窗玻璃上出现了晶莹剔透的冰花,关于冰花说法正确的是()A.在窗内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B.在窗内侧,由水凝固而成 C.在窗外侧,由水凝固而成 D.在窗外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答案】:A【解析】:“冰花”出现在冬天的早晨,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在窗玻璃内侧凝华成的小冰晶。【2022•舟山】为探究固体熔化的规律,小舟观察海波受热时状态的变化过程,并将记录的温度与时间绘制成图像(如图),图中表示熔化过程的是()A.ab段 B.bc段 C.cd段 D.ad段【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bc段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海波的熔点,说明这个阶段是熔化阶段。【2018•宁波】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太阳辐射导致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答案】:C【解析】:A、“雪馒头”是固态积雪,空气温度较低,低于雪的熔点,积雪长时间不能熔化,才会出现这一现象,故A正确;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使得地面温度不同,温度较高处积雪熔化,形成“雪馒头”现象,故B正确;C、太阳对条形砖和方形地砖的辐射相同,故C错误;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温度较高,积雪更易熔化,故D正确;【2022•温州】《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A.升高湿纸的温度 B.增大湿纸的表面积 C.改变湿纸中的液体种类 D.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答案】:A【解析】:“透火焙干”中把湿纸贴在热墙上,湿纸从墙上吸收热量,使纸的温度升高,从而使水分蒸发加快,使湿纸干得更快。【2015•杭州】生活中人们发现,如不小心被同样温度的液态水和水蒸气烫伤,往往是被水蒸气烫伤更严重。对这种现象的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水蒸气液化时会放出更多热量 B.水蒸气与液态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C.水蒸气液化时,水的内能减少 D.水蒸气与液态水烫伤都可能导致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下降【答案】:B【解答】:A、水蒸气液化时会放出更多热量,故A正确B、水蒸气与液态水是同种物质,化学性质相同,故B错误;C、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故C正确;D、水蒸气与液态水烫伤会造成皮肤损伤,都可能导致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下降,故D正确。【2017•上城区一模】小明同学和爸爸在酒店吃饭时,点了一款新推出的甜品,发现盛甜品碗的周围冒着白气,询问后得知,原来是下面盛水的碗里加了干冰。拿去上面的碗,看到下面碗里的液体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的现象 B.甜品周围的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碗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答案】:D【解析】:(1)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A、B错误;(2)水的沸腾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干冰升华吸热,水放热,不能沸腾,故C错误;(3)碗里的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造成水面翻腾,看起来像是在“沸腾”,故D正确。【2016•杭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夏天吃棒冰时,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答案】:C【解析】: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需要吸热。故A错误;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C、冰棍是固体,吃在嘴里变成液体是熔化,熔化吸热。故C正确;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D错误。【2022•湖州】2022年4月16日,“天宫一号”的三位宇航员乘坐返回舱回到了地球。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烧蚀材料发生上述变化的过程中会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答案】:吸收【解析】:航天器返回舱返回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壳上的烧蚀层先熔化后汽化,熔化和汽化过程中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个体土地承包合同书
- 2025园林绿化采购合同模板
- 2025年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部分学校中考第二次模拟生物试卷(含解析)
-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任务创业融资课件
- 生产代加工原料合同协议
- 牵制货品供应合同协议
- 用铁皮修缮房屋合同协议
- 电厂种植树木合同协议
- 电缆敷设合同协议书范本
- 甲乙丙合资买房合同协议
- 奇特的视觉图形 课件 -2023--2024学年浙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
- 《公路桥梁施工监控技术规程》(JTGT3650-01-2022)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 花篮拉杆式悬挑式脚手架施工施工工艺技术
- 完整版交管12123驾照学法减分复习题库及答案1套
-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覃塘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无答案)
- 食堂生物防治制度
- 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版)
- 2024年时事政治必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一套
- T/CEC 143-2017 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完整
- 《陆上风电场工程施工安装技术规程》(NB/T 10087-2018 )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